第一篇:网络恶搞作为媒介新景思考
2005年末,网络青年胡戈的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名噪一时。此后,涌现出《春运帝国》、《闪闪的红星》等大批以颠覆性、讽刺性、无厘头、反传统为特征的网络恶搞。网络恶搞日益作为一种媒介景观进入文化研究的视野。
网络恶搞:反精英话语的游击战术
如今,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已经不是几个精英阶层的意见领袖可以
随意左右的。在这里,分散的草根具有覆盖面广、数量大的优势,正好形成一支支隐匿于电脑屏幕后的游击军,其闪电战术恰好成为攻击的艺术。在这个匿名而相对民主的场合,草根阶层的隐匿性和灵活性使得其无需公开暴露自己的身份。由于草根在人力、财力上的弱势,于是,他们以一种几乎零成本的方式权且利用着精英花血本打造的文本。胡戈不会同样耗时3年、斥资3.4亿元人民币打造另一个《无极》来表达对陈凯歌的嘲讽,他只会巧妙地在现成的陈版《无极》上,拼贴和戏仿出另一个胡式《无极》,而符号的重组则产生了另类的搞笑。
由此可见,网络恶搞对经典的解构和戏仿,实际上是在暗处声东击西地对精英话语发起抵制和嘲讽。网络恶搞俨然成为一种草根的符号游击战,以此在不断骚扰和颠覆精英话语的快感中取得暂时的胜利。而网络恶搞本身的娱乐性质,将为其赚取足够的眼球和获得来自广大草根阶层的拥戴和认可,从而促使话语权从精英手里发生暂时性位移。
精英的战略反攻:遏制和收编
网络恶搞作为草根的一种狂欢行为,其狂欢的阵地——网络,终归掌管在精英阶层手中。因此,这种狂欢多少带上了些许乌托邦色彩。可以说,网络恶搞是对精英阶层宽容度的一种考验。暂时的狂欢不过是统治者、精英阶层刻意留给草根的一个宣泄口,一旦这种狂欢演绎成异化的宣泄,触犯到主流的道德和政治底线,颠覆到主流价值观,这种娱乐和快感将立刻遭到剥夺。处于强势的精英阶层,可以依靠集团作战优势发起强大有力的战略反攻,从而整肃当下的混乱局面。
英国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的抵抗风格产生以后,将引起支配文化和利益集团不懈的遏制和收编(incorporation)。通常采取两种主要途径将这种文化抵制整合和收编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中去:第一种,商品的方式。把亚文化符号(服饰、音乐等)转化成大量生产的物品;第二种,意识形态的方法。支配集团,即警察、媒介、司法系统等对异常行为贴“标签”并重新界定。如果把网络恶搞看作是一种网络亚文化的话,来自上层的宰制和收编是精英阶层发起的战略反攻,也是其“软硬兼施”的惯用手法。
宰制,即通过利用其手中强大的话语霸权或暴力机构进行自上而下的控制。其手法通常如伯明翰学派所说的,利用警察、媒介、司法系统等支配集团,对异常行为贴上道德和法律的“标签”。
如果说道德矮化和立法强制表明精英的强硬立场,那么,对网络恶搞的适时收编则表现出笼络人心的温柔一面。这种“招安”策略尤其针对那些尚未涉足政治文化意识形态雷区的一般的网络恶搞,而有时候温柔的就是致命的。
博弈的真相和本质
网络恶搞以戏仿和拼贴的方式偷袭精英文本,这是草根抵制精英的一种游击战术,在声东击西的冒犯和偷袭中,草根获得了暂时的狂欢,而这只是草根妄想逃脱现行社会控制、向往自由的一种表层心理需求。没有不想做精英的草根,更没有自愿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当社会正常渠道无法到达权利阶梯的上层时,草根内心便有一种强烈的不公和抵制情绪。于是,犹如长期得不到关爱的孩子以暴力、叛逆的行为来引起家人关注一样,草根利用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方式创造出另类的效果,打破常规地为自己赢得来自主流、上层的关注。这仿佛为草根开启了一部通往金字塔尖的电梯。胡戈便是从草根走向“准精英”的典范。可见,获得精英阶层的认同,并成功脱离弱势群体,应该是网络恶搞更深层次的行为动机。而一旦这种算计得逞,恶搞与否已不再重要,那永远是属于草根的战术,准精英将走向战略反攻的阵营。因此,对于精英阶层的收编,草根阶层非但不排斥,甚至是欢迎的。而草根身上的这种妥协、软弱、善变等特性,使得网络恶搞的革命性注定是不彻底的。
当精英阶层采取宰制和收编策略时,网络恶搞将失去体制内的合法性,而难于守住网络这片貌似民主的阵地。尤其,当商业利益介入后,网络恶搞将瞬间成为其利益的俘虏。
当网络恶搞失去了最初的批判力和独特个性,而沦为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消费品时,网络恶搞只是披上了搞笑外衣的苍白符号,其内在的抵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装饰和幌子。而审查通过后的狂欢,也不过是一种草根和精英道貌岸然的合谋。
第二篇:网络恶搞对高中生的影响
网络恶搞对高中生的影响
高一年级组杨雪
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莫过于网络了。电脑普及到家庭,无线网遍布大街小巷,我们已经无法离开网络。网上的资源丰富多彩,充分达到了资源共享,无论是教案,课件,还是论文,只要一搜索,出来非常多,可供大家挑选、运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中,也出现了非主流的东西,就是网络恶搞。网络恶搞是名人名导演的噩梦,是愤怒青年的发泄,是网络商人的摇钱树,是老师家长嗤之以鼻的无营养产品,也是学生非常有趣、好玩的神秘东西。网络恶搞对高中生到底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这东西能不能适当的应用到我们的班级德育中呢?不能用,我们该如何摈除这些东西;能用该如何去用。以下是我的一些认识。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网络恶搞。恶搞是人们以调侃、幽默或讽刺的心态,运用游戏、flash电影短片等形式,对事物(图片、文字、影视作品等)进行具有幽默、讽喻意味的颠覆性解构行为及其创作风格。网络恶搞则是指以网络为载体对图片、文字、影视作品等进行的颠覆性解构行为。
由于网络的普及性,以及操作的大众性,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自己想创造的,可以将自己任何想表达出来的都展现出来。加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法律对网络恶搞的进行限制,这个约束只能靠自身道德水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对这种不用负责的行为,大家更是肆意妄为,因此,网络恶搞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高中生是非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网络恶搞对其影响更为巨大。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对中华传统美德、现代教育和优秀文化作品的颠覆,造成错误的方向。高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对许多东西都存着怀疑,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而网络恶搞以娱乐为主,挑战传统,较容易引起高中生的共鸣,给高中生做出了错误的指导。对名著、名片、名剧的“ 恶搞”, 实质上就是对革命传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颠覆, 不仅伤害了作者和相关创作人员, 而且也伤害了对红色经典怀有深厚感情的观众和对名著喜爱的读者, 误导高中生,导致高中生以自我为中心,无信仰。第二,对高中生价值观、荣辱观的确立造成冲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网络“ 恶搞”对人们最大的危害就是把英雄人物变成小混子, 把好人变坏人, 把名诗、名句变成庸俗甚至下流的段子, 肆意损害榜样形象。这种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价值错误、庸俗文化, 已经跨越了人们的道德底线, 对高中生价值观、荣辱观的确立造成了冲击, 不利于青少年树立公正、正义、科学、进步、诚实、守信的道德观。第三,对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削弱。这种法制意识的削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误导青少年对他人权益或者作品造成侵权行为。二是容易纵容青少年在网际空间的不自律、不守法的意识和行为。网络社会是一个隐蔽虚拟的空间, 青少年网上行为的自律除了靠道德的操守外, 更要靠法律意识的制约。而网络“ 恶搞”只会纵容和助长青少年在网际空间的无视法律、弄虚作假、肆无忌惮的行为, 无助于他们法律意识的养成。
网络恶搞的确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对于不成熟的高中,我们要让他们远离网络恶搞。但是在实施时,却发现难度很大。网络“ 恶搞”能够受到高中生的追捧以致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 有其必然的原因。这之中包括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舆论的漠视、网站自身牟利的刺激, 以及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等诸多原因。1.网络“ 恶搞”作品本身的特点对青少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恶搞”作品绝大部分是没有章法, 也不需要有什么主体思想或者主流意识, 完全就是一种恶作剧的无厘头, 欣赏“ 恶搞”作品不会太累, 也不用紧张, 加之其图文并茂的特点, 很容易对人们尤其对新奇事物、怪诞事物感兴趣的青少年产生一定的吸引力。青少年在欣赏“ 恶搞”作品的时候, 首先可能感受到的是黑色幽默、轻松, 同时也是心中对某人或某种事物失望和不满的一种发泄。因此, 不少青
少年对网络上新鲜出炉的“ 恶搞”往往会趋之若骛。2.青少年追求自由彰显个性的猎奇心理为“ 恶搞”提供了可能性。今天的青少年都是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发以后出生的, 这一代与其父辈、祖辈们相比,他们生活在从来没有的自由、宽松、思想解放的环境中, 同时, 当今时代又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这就要求青少年思维不受约束, 只有思维活跃、勇于追求自由、彰显个性, 对新事物永远充满猎奇心理的人才敢于创新, 而青少年的这种特质恰恰又在所谓“ 恶搞”的作品中找到了着力点, 或者说是网络“ 恶搞”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特殊心理, 因此,“ 恶搞”作品在青少年中能迅速流传。
信息是飞速发展,如果想将网络恶搞坚决堵在学生的世界外,很有难度,可能太过于回避问题,反而会激起学生好奇心想。大禹治水,强调的不是堵,而是通。
其实平心而论,网络恶搞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有些东西也是我们学生所需要的。第一方面,恶搞以“娱乐为王”。离奇的人物、荒诞的情节、滑稽的动作、幽默的语言,所有这一切共同制造了让受众不得不笑的娱乐精神。网络恶搞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都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神圣性或者不易性,通过“恶摘”,往往能在瞬间抽掉这些“崇拜物”,从而使受众体验到因为极速心理落差所带来的刺激和快感。这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校的多元化,让学生从学校学到一种兼容并包的精神。第二方面,恶搞展现社会问题,网络恶搞通过看似认真却是调侃的态度,运用搞笑幽默的台词和情景,加人大量时尚元素展现当今社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恶搞的批判功能是在一种轻松、搞笑的氛围中实现的,让大家了解相应事实,并能引起社会关注。如《中国队勇夺世界杯》,以不存在的“实事”,讽刺了中国国家队队员的无能和中国足协的官僚作风。第三方面,培养学生同一事件从不同角度思考,比如说最近非常红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因为有网络恶搞的存着,不再是人云亦云的一片倒,而是有一些不同声音从网络恶搞中凸显出来,让学生意识到许多东西不只有一面,它都是一个立体的,是有多方面的,不能盲目崇拜,盲目跟风。第四方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网络恶搞让学生了解到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而解决又要靠我们自己。
整体来说网络恶搞的危害远远大于它的贡献,但想要完全将其与学生隔绝也不现实,有些资料其实也是我们建设班级时可以应用的,该如何应用就要看我们作为老师的该如何处理。下面就是我利用网络图片以及网络红人做的一次简单的思想教育。
有科任教师反应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答非所问,因为这样跳跃的答案,博得哄堂大笑,并且还以此为荣。这种哗众取宠的行为,似乎在网上非常多,可能是受到网络恶搞风行的影响,看来网络恶搞已经挑战到我们课堂上了。这不得不引起注意,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那整个班的氛围都会有很大的改变,有同学的荣辱观就可能会有所偏差。我想到的第一个它方案就是说服教育,给大家讲讲大道理,但想想要讲的可能也就只有那几句话,可能不能真正的触动学生。既然问题出自网络,那么可不可以利用下网络的一些资料。于是我下了几张芙蓉姐姐的图片,做了一个简单的芙蓉姐姐的介绍,还下了几张凤姐的图片,将凤姐相亲的条件附在旁边。将这些资料做成了一个简单的幻灯片。到班级后,播放给同学们,讲述着她们的故事,同学都看得非常认真非常开心。看完后,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想成为她们那样的红人吗?”大家还是笑嘻嘻的回答:“不想。”。然后讲到:“她们是价值观产生了偏差,以不要自尊,博人欢笑的方式来引起大众的注意,来获得一些奇怪的自我满足感,或获得一些经济上的收获。这样的小丑,相信有一点理智的人都不会去当。”同学们都很认同,再接着问题急转:“但我发现我们班有些同学可能有朝她们方向发展的趋势。有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偏离主题,乱回答一通,同学哄堂大笑,这位同学以为这种笑声是一种表扬,殊不知自己只是一个小丑了。老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是与教学相关,帮助大家理解知识,如果偏题的回答只会适得其反,不仅耽误课堂进度,而且影响全班的学习效果。”最后提出,我们现在应该引以为荣的是我们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毅力。通过努力以及坚持,高考后更能上一所你引以为荣一生的大学。过了几天再在科任老师那了解情况,这种哗众取宠的行为已经得以改变。
这次教育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绝对得感谢网络恶搞资料。所以,我们作为老师目的性明确,做出适当引导,并且做出相关的设计,网络一定能成为我们班级教育的重要资源。同时,让学生对网络恶搞的好奇心减少,并且做出相关教育,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在以后的班级建设中,我都会结合教育目的,在网上寻找一些视频或图片来丰富教育过程,我相信这种立体的视听教育比说服教育效果更佳。
第三篇: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
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
四川大学新闻系 谭舒 董天策
如果说文艺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走入困境、成为一种尴尬的角色的话⑴,那么,媒介批评却如新生的宠儿,受到新闻传播学界的极大关注。然而,什么是媒介批评,媒介批评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在有关的研究中常常令人疑惑,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媒介批评的对象
何谓媒介批评,不少论者提出了各自的定义,给人以众说纷纭之感。不妨列举数例: 1.顾名思义,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⑵
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⑶
3.传媒评论以新闻传媒及其报道为对象,以新闻传媒与社会关系为背景,因而它区别于以往微观、局部的新闻报道评析,与仅限于传播行为与效果分析的传播学也不等同。它的意义在于,为媒介设置一个“反光镜”,随时审视新闻传媒的行为与报道,并且,从新闻与相关产业,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中,评析新闻业的走向、合理的发展速度与结构比例。新闻传媒评论,同时还关注从业者的素质与道德行为。⑷
4.(媒介批评是)分析媒介现象,反思新闻报道的得失,评价记者的作品,从而形成相应的新闻观念。⑸
5.新闻传媒评论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即由评论者根据个人的体验和理解评价新闻传媒行为,无疑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⑹
6.媒介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对新闻媒介系统及其要素的批评。⑺
7.(媒介批评是)对于传媒业(包括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及时深入报道与评论,对传媒业发生的重大变化即时作出反应。⑻
大体上,上述定义都将媒介批评定位于“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的批评”⑼,都是“对媒介„„的批评”句式扩展上的不同表述。在对“批评”的理解上,几乎都沿用了广义的用法——分析、判断、思考、反思。美国批评学家雷内·韦克勒在其《批评的概念》一书中,对“批评”一词作了一番历史的追根溯源。从古希腊的原意讲起,直到1677年以“批评就是指正确判断的标准”而在英、法、意等国最后确定并开始通用。⑽毋庸置疑,媒介批评的“批评”之意等同于文艺批评、影视批评等等的“批评”。
问题在于:媒介批评要批评什么?上述定义的表述五花八门,依次列举出来,分别是:“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传媒的行为与报道、从业者的素质与道德行为”;“媒介现象、新闻报道、记者作品”;“传媒行为”;“媒介系统及其要素”;“传媒业发生的重大变化”。稍作思考,不难发现这些论述看似大同小异,其实却问题多多。比如媒介产品,这一概念本身就含义丰富。报纸不光登新闻,还有小说等其他内容;电视既播新闻,也播出影视剧。这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小说、影视剧的批评是否算媒介批评呢?如果是,那么媒介批评是否就涵盖文艺批评、影视批评,其学科界限在哪里?如果不是,那么媒介产品的含义又是指什么呢?又比如定义1的作者论述说,“可以说,一切大众传播媒体——从书刊、报纸到广播、影视,从录音、录像到街头广告上面的一切信息,都在媒介批评的视野之内”,接下来一句又说,“媒介批评的重点在发展最快的电子媒介,尤其应该放在影响巨大的电视上面”。⑾这样的概念界定与内涵描述实在让人难以把握。
看来,批评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各种定义所揭示的内涵需要重审。内涵是反映于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⑿上述定义在批评对象的界定和解释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名实不副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媒介批评的对象作出进一步的界定。毫无疑问,媒介批评的对象是媒介,特指大众传播媒介。在这里,“媒介”的具体内涵包括:一是媒介产品,特指新闻作品;二是媒介行为,媒介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于此;三是媒介现象,现象与行为的区别在于,现象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突出性,同时还有某种争议的意味;四是媒介性质及其作用。这样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媒介产品的批评居于微观层面,媒介现象和媒介行为是中观层面,媒介性质与作用的批评则是宏观层面。
当然,媒介批评与文艺批评、影视批评、图书批评互有交叉而各具不同属性,其复杂关系尚需作专门讨论。
二、媒介批评的形态
媒介批评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自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追溯媒介批评的实践源头——美国新闻界,可以看到“当时的新闻界对自己有时所犯的错误,对自己的过火和有失公正之处视若无睹”,“媒介批评的兴起固然与当时煽情主义新闻泛滥有关,但新闻自律法律的缺乏则是媒介批评应运而生的一副催生剂”。⒀在我国,传媒已经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起,与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同步,传媒自身也处于“裂变”过程之中,人们对传媒不再有最初的顶礼膜拜与深信不疑。新闻界的有偿新闻现象,引发了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的大讨论;舆论监督方兴未艾之时,又有传媒滥用监督之权导致“谁来监督媒体”的置疑;传媒炒作之风日盛,文娱、体育记者与“星”们共同编演的鸡零狗碎的纷争,已成为世纪末新闻界的一大“公害”。如此种种,媒介批评的日趋活跃也就不足为怪。
事实上,有媒介,就会有映照媒介的一面“镜子”,媒介的发展的同时也就孕育着批评的发展。难怪有人将其称为“并蒂莲现象”。⒁只不过,这种批评的性质和状态处于什么样的层次有所不同,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是深刻的,还是泛泛而谈的,诸如此类。在介绍西方的媒介批评时,有学者将其分类为“哲学的批评”、“报章的批判”、“学术的批评”。⒂对于这种分类方式,笔者实在没有能够从中领悟到多少有益的东西,倒是平添了不少疑问,比如,三者的关系如何,三种类型于我们的媒介批评有何借鉴作用,等等,都不甚明确。
在笔者看来,关于媒介批评的形态划分,不如直截了当一些,将兴趣投向见诸国内传媒的实实在在的“批评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以是印刷文字,可以是电视的画面,可以是广播的播报,甚至可以是互联网上的个人意见。但正是这些“声音”代表了媒介批评的真正发展水平与方向。为着查找和描述上的方便,笔者选择最为直观的印刷文字——2001的新闻学术期刊,包括《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记者》、《现代传播》、《传媒》、《新闻出版导刊》、《新闻爱好者》等等,作为考察对象。在对媒介批评文章进行分类后,笔者以为,目前至少有以下三种媒介批评类型:
其一,基于学术层面的批评。这一类批评以论文的形态出现。在批评的态度上,有的强调主观感受,将批评家的个人体验融汇其中;有的则动用科学手段,对文本作解剖式品评,在貌似客观中隐藏主观的印象。这种批评的意义正如罗兰·巴特所说,“科学探讨意思,批评生产意思”。任何批评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支撑,批评则又在实践与科学理论之间先行架设了一座反思的桥梁,使批评的结晶有可能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实践、批评、科学理论,三者就在不断的反思中相互补充与完善。因此,“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第一层反思„„,媒介批评是新闻活动的第二层反思,充当‘反思的反思’的角色”,⒃这种观点显然欠妥。
这种批评最大的问题是批评者的立场,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值得注意的是,受批评者个人局限,以及批评与媒体相关又见诸媒体的缘故,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展现其功能的一面——评判中往往掩不住赞扬,极易将“批评”演化为一次工作经验总结,或者是先进事例展示。但无论如何,这一层面上的媒介批评是我们的传播理论必不可少的一个中间环节,同时又最终要落实到促进媒介的发展上来。换言之,媒介批评兴,则媒介事业兴,媒介理论兴。其二,基于感想层面的批评。这一类型以随笔、杂谈的形态出现。试看其栏目名称,“说长道短”、“一得录”、“传媒杂话”、“众议苑”等等,与报纸副刊的栏目相仿。事实上,这些批评正是一些印象感悟式或情感宣泄式的小品文。批评者以列举事例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观点。最明显的特征是,坚决不点名,或者作“某某”,或者作无指向的泛称。这是因为,这类批评总是否定式的,是狭义上的“批评”之意。这类批评是有批评的态度,但缺乏批评的锋芒与锐利,因而总给人无关痛痒之感。更为有趣的是,这类文字在这些杂志中,不少是以小字号刊出,其地位似乎也由此可以体味得到。
“没有摆正媒介批评的位置,一方面是过去总是习惯媒介表扬,而对媒介批评抱有成见。新闻机构一旦自己受到了批评,就会影响到新闻媒介产品的发行量或收视率,甚至影响到负责人的升迁。主流媒体基本上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办的,新闻媒介给人的印象就是代表它们,因此拥有了无上的权威,媒介批评成为了一大‘雷池’”。⒄这就是真正的批评难以大张旗鼓地开展的原因。然而,当前的媒介病症到了不能回避的程度。比如办报“幼稚病”——大话病、煽情病、猎奇病⒅;记者的错位与媒体的异化⒆;报纸多少版合适,版多了刊什么⒇;电视以文化霸权的姿态造成社会的集体无意识[21];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批评的缺席将是无法想象的。
其三,基于观察层面的批评。在加拿大,媒介批评被称为Media Watch(媒体观察或媒介监督),港台学者一般也称为“媒介批评”和“媒体观察”[22]。笔者以为,这里的观察之意,既区别于学术层面的剖析,又区别于感想层面的议论,它应该是二者的一种综合,既有客观事实的推演,又有主观意向的判断。把现状指给你看,然后告诉你它可能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在这方面,我们的杂志直接命名为“传媒观察家”,或是“业界观察”。其中,《新闻出版导刊》则同时设有“业界观察”与“业界时评”。可见,在编者的眼里它们还不是一回事。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批评与深度报道有某些相似之处。只不过批评更注重点评,而且在作出价值判断上较为直接与明晰,批评的指导性意义得以凸显。显然,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极需这样的批评的。注释:
1.肖云儒:《质疑“传媒文艺评论”》,《新华文摘》2001年第3期 2.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3.雷跃捷:《新闻理论》第266~267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4.《新闻出版报》1997年1月17日第3版“开题”旁白 5.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哲峰:《行为传媒评论:主体、客体与标准》,《新闻出版报》1997年1月17日第3版 7.阿超:《呼唤媒介批评》,《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2期 8.孙坚华:《传媒业应得到更多的关注》,《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1期 9.王君超:《媒介批评——历史与走向》,《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2期 10.雷克·韦克勒:《批评的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1.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12.《辞海》第19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13.王君超:《媒介批评——历史与走向》,《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2期 14.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第2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王君超:《媒介批评——历史与走向》,《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2期;雷跃捷:《新闻理论》275~279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16.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第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阿超:《呼唤媒介批评》,《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2期 18.《办报“幼稚病”》,《新闻与写作》2001年第1期 19.20.21.22.《记者的错位与媒体的异化》,《中国记者》2001年第1期 《传媒杂话》之
二、之三,《传媒》2001年第2、3期 《节制“潘多拉”魔盒》,《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3期 阿超:《呼唤媒介批评》,《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2期
第四篇:大学生博客媒介建设思考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当人们得到物质满足以后,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与社会归属感。社会的压力、人情的淡薄、高校建设的市场化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人们忽略大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和个体的发展状况。大学生开“博”已不是稀奇事。据相关统计,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拥有两个以上的博客,而注册时间多在2005年以后,90%以上的博客内容主要是以个人日
志为主,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把个人情感倾注在这个自由表达的平台上。大部分学生写博客的动机只是单纯发泄情感和情绪及用于记录日常生活。
目前,大学生的博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在内容上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传播功能单一,成为个人情感倾诉、宣泄的渠道。多数文章缺乏创造性、原创性。很多博主采用拿来主义的原则,大篇幅地引用、复制他人的文章。信息被大量地复制与传播,信息垃圾化现象严重。
在主题的选择上,很少涉及新闻报道、时事评论、公共事件观点阐述等主题,大多为日常生活的感悟,如对友情、爱情和人际关系的看法等,这和大学生的生活、工作状态密切联系。
从技术角度看,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欠缺,会影响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生产和创造能力。
总之,大学生博客更鲜明地体现了博客作为“自媒体”的个人性,内容的开放性、思想上的容纳度都较低,在此他们“把目光投回自己”,实现自我欣赏或供人欣赏。④大学生在进行博客内容传播时,其本身具有内在互动系统,进行自我互动,是“主我”和“客我”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个体与他人也在积极地进行互动,是主体和客体交流的过程。人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有得到他人肯定和关注的渴望心理,在互动的传播过程中,传递信息的内容与互动客体有着必然的联系,并完成社会认同和归属的情感需求。大学生通过博客宣泄情感无可厚非,但维护网络信息环境,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则是责无旁贷的。如何运用媒介素养教育指导大学生写博客的实践,以及如何利用博客更好地普及和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等问题应得到重视。
对大学生博客建设的思考
大学生博客得以健康发展,不仅有赖于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本身要对维护网络环境、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方面做出努力。建立自身的自律机制,规范博客的传播内容。培养良好的博客素养,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体现。
国际上对媒介素养的培养教育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传媒的各种基础知识,学会一些如何使用传媒的技能;二是学习并提高理解、选择、评估和质疑传媒的能力;三是掌握创造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能;四是利用传媒形态发展自己、服务他人。⑤我国现阶段的普通高校缺乏对媒介素养的教育培养,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出现了尴尬的局面。高校应该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应该在大学生中普遍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应统一或自编媒介素养教育教材,明确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系统讲授。
同时,高校还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引进专业教学人才,或定期聘请媒介从业人员开展讲座、讨论、学术报告等活动,一方面可以利用本校新闻和传播专业的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让他们系统教学、发挥作用。高校还应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对课程的安排方面,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高效性。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引导大学生开设个人博客,博客发布的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校园博客社区化管理,在校内或专业范围内建立博客圈子、博客社区等网络组织,对大学生的博客进行管理。对大学生的传媒观念和能力方面进行教育。
大学生们上网时间并不少,问题在于许多人把时间花在单纯地浏览网页或论坛、游戏方面。引导大学生学习利用网络博客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动。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是不应滞后、懈怠的。
第五篇:电视作为广告媒介的优势和劣势
一、电视广告的特色 电视作为广告媒介的优势和劣势
电视广告的发展水平和特色与市场的发育、企业的成长、消费者的成熟都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电视广告起步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无创意的简单叫卖多,创意与商品定位不符,没有一贯的广告策略和创意主线,注重一点而忽视促销的主题,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见我国的电视广告媒体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和缺陷,这也正是广告人今后努力地方向。
电视广告以其特色和强大的优势成为最有效的广告形式,剖析和研究电视广告的这些特点,是科学地进行广告创意的前提和基础。电视广告的主要构成有三方面即信息个性、广告目的和消费者心理。
借助电视媒体的强大优势,其广告表现出自身的许多特色。
(一)从电视媒体的角度看,电视广告具有视听综合的特色。
电视媒体依靠它的技术支持,集视听效果为一体,表现出独具特色的优势:
1.电视广告视觉冲击力强。电视广告通过画面逼真地展示商品的外观、质地、使用方法等信息,并通过高科技手法展示商品的构造、原理和效能等内容,它的传播效果使受众的文化程度、生活地域和年龄经历不受限制。它能调动受众的所有感官和情绪,以声音和画面来吸引广泛的受众关注。
2.电视广告的现场感强。电视广告可以通过形状、色彩、文字、语言、音效、动作等丰富的形式对人们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同时进行刺激,容易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具有很强的现场感,能大大缩短与受众的心里距离。
3.电视广告的传感性强。与电影相比,电视接受环境现场感与传感性强,电影具有分离感,也不能及时互相讨论和传播信息,这样,电视广告的收视环境更有利于受众的理解和接受。如案例:CHEER洗衣粉广告·洗脏手帕篇整个广告过程简单而明确,洗衣粉的强力洗涤效果通过屏幕上清晰的画面展示出来,让人有如亲临现场、亲自试验的感觉,加上广告语的点题,效果显著。这样的广告在电视上播放,家庭成员一起收看,互相评说,自然会相互影响和感染,增加了广告的促销意义。
(二)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电视广告是艺术审美和功利实用完美地结合。
即艺术地通过充满动感、充满活力的美学形态对物质世界和感情世界的审美关照。电视将声音和画面融为一体,构成交相扶持、互为补充的符号系统。电视广告真是充分运用了这一媒体优势,将广告信息融入其中,从而创意出艺术审美与功利实用相结合的传播方式。如案例央视推出的形象广告:相信品牌的力量《水磨篇》通过灵动的水墨与现代社会有机串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配以雄浑的交响乐,产生出一种崭新的、富有和谐社会精神的力量,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很好的诠释了“从无形到有形,从有界到无疆”的创意内涵。
(三)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电视广告是通过再现真实与建构拟态环境的统一来传播信息的。如案例剑南春电视广告·其千年酒篇整个广告就是通过一幅幅历史画面来建构出一个产品的特色情景:古代的文物、古代的书、古代的城市、古代的人物、古代的贡酒等等,让人们从这种拟态的电视环境中体会到剑南春酒悠久的历史和高档的品味,以激发其购买的欲望。拟态环境是传播学的概念,它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其名著《舆论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把大众传播媒介所塑造的符号式虚拟环境称为“拟态环境”。
综上,与其他形式的广告相比,电视广告的优势是突出而强大的,这就使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四大媒体中最重要的广告形式。
二、电视广告的优势和劣势
相比较而言,电视广告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广告主在选择广告形式的时候要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情况和产品的特色来进行选择。
电视广告的优势:从电视广告的特色中,可以看出它的主要优势有:1.视听合一,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电视广告能够通过光波和声波,将信息生动逼真、声画俱现、动画形象地传播传播出去,给受众以全方位、多感官的刺激,已达到极强势冲击力和感染力。这也是印刷广告、静态广告等无法比拟的。2.通俗易懂,覆盖范围和受众面广。电视广告声画并茂,对受众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没有太多的要求,所以受众的文化水平、经历体验都不受限制,范围广泛。同时随着电视技术的普及,电视接受区域广泛,这也是得它的受众面更为广泛。3.播出方式灵活多样,“随意性”强,广告播出效率高。电视广告的播出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单独播放,也可以借助其他节目来传播,如插播广告、随便广告、植入式广告等,这也就提高了广告播出的频率和效果。4.连续播放,强化效果。如恒源祥的广告在不同的时间、频道或节目中重复、连续地进行,虽然让人们对此产生抵触和不适,但它在强化广告的记忆效果、认同与接受效果上有积极的意义。综上,电视广告以其强大的媒体技术支持,表现出极大的优势,这是企业在进行产品广告策划和选择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电视广告的劣势:1.时间短,传播速度快,不易记忆。电视广告最多不能超过30秒,一闪即逝,是一种瞬时信息。同时由于受众接受电视广告是在被动状态下开始的,所以多是在广告一开始还不知道,广告所要宣传的内容是什么时,广告就演完了,这使广告的记忆效果差。2.被动、强制接受,受众卷入度底,容易产生厌烦感。电视广告的播出频繁,随意性强,特别是电视剧正在播出中的插播广告使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同时受众多是不愿意收看广告而又不得不收看其他节目时被强制性收看,人们常在广告时间换台,这就影响了电视广告的收视效果,并导致受众对广告的卷入程度低,容易产生厌烦感。3.电视广告的制作及播出的费用高,中小企业难以接受。电视广告从拍摄到播出有一个过程,这期间需要的场地、演员、技术人员、设备、后期制作及播出时间等,都需要资金购买,要是用胶片拍摄或在黄金收视时间内播出的费用更高,因此与其他媒体相比较,电视广告的费用要高很多,这不是一般中小企业能承担的。4.电视广告中的信息含量不限,不太合适理性说服。电视广告的时间有限,其信息含量也只是限于重要的内容,而对于一些需要详细介绍原理、结构、功能的产品就不合适。同时电视作为视听媒体,它更长与表现感性诉求的内容,不像杂志、报纸更合适理性说服的需要。
三、电视广告案例分析
(一)名人代言广告。如蓝月亮洗衣液电视广告·杨澜篇,广告一开始,蓝色背景下杨澜身穿一件雪白的裙子出场,说道:“做更专业的女性,不论工作还是生活。所以,我选择全新蓝月亮洗衣液。高浓度液态配方,凝聚非凡洁净能量,遇水瞬间溶解,爆发超强洁净力,让衣物亮丽如新。专业,让洁净更出众。专业,让女性更出众。蓝月亮洗衣液,您的专业选择。”在她说话期间,镜头不断变化,呈现穿蓝月亮洗衣液去除污渍的动画效果。最后几个镜头,杨澜以不同的服饰展示其靓丽风采,整个广告以理性诉求为主,佐以名人证言的元素,给人以亲切可信赖的感觉。电视广告的优劣势在名人代言广告中可能表现的最充分,优势很强大,劣势很明显。具体地说:1.优势。商品的知名度会很快提高,有利于长期的广告促销策略活动,很快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如一名人长期代言一个品牌的广告,张曼玉代言的玉兰油、蒋雯丽代言盼盼食品、任贤齐代言的统一冰红茶等,她更容易形成长期效应和消费者的忠诚度。2.劣势。名人可能会对商品信息有削弱的影响、如名人有可能出现问题’名人的知名度、影响力、形象特点等可能会与商品内容不符而导致广告效果不好、名人代言太多而导致失信等。近年来,有关名人代言广告所产生的消费纠纷案例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相关的许多法律和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还处于一个发育时期,企业在做名人代言广告时对其劣势还是应当有所考量。
(二)凡人代言广告。如雕牌洗洁精电视广告,用的就是凡人代言的方式,但实际上也是演员扮演出来的效果,不过从整体感觉上,这类家庭用品的广告能给人信任感和亲切感,受众会觉得就像是自己的朋友或邻居在诉说产品的好处,能消除一些商业的气息,更容易让人们从心里上接受。
1.优势。使用这类广告的优势在于成本低;真实自然,贴近生活;亲和力强、说服力强。2.劣势。广告制作中不易把握,注目率低,关注度差,冲击力差;真实性让人生疑,影响其效果。特别是新产品问世,使用这类广告进行推广就不如名人代言能更快地提高注目率。
(三)动画形象代言型广告。如脑白金电视广告从一开始就运用动画形象,一两个老年人的动画摸样来吸引受众的注意,这两个老顽童在不同的背景下穿着不同的衣服、跳着不同的舞蹈,说着同一个广告主题:“送礼就送脑白金!”系列的动画广告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同时一改过去广告的模板化,创意出一种新颖的动画效果,引起人们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具体说这类电视广告:1.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1)趣味性和好感度高。动画形象往往活泼可爱,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好感,极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关注,从而提高广告的注目率。(2)创意表现空间大,普适性高。动画形象一般不存在阶级、民族、种族等差异性,也不太区分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特点,所以创意一个画面形象,可以适用于不同的产品、地域、消费者等,从而它的创意空间就会不太受到限制。(3)节省费用,不宜出现问题.动画广告只是创意和制作的过程,不用聘用名人或涉及使用各种费用的问题,这样就能节省不少的费用。同时,动画形象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从而规避了用名人存在的风险性。(4)拥有创作版权,形象发展空间大。为广告独创的动画形象,拥有版权,形象专用,也可以为它设计一系列的营销活动,甚至促成一个话题引起社会关注,提高营销效果,从而为形象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2.劣势:制作上要求高,如果不能制作出很好的动画作品,反而影响广告的效果。一成不变的动画形象时间长了容易让人失去兴趣。产品与动画形象之间的关系容易做得牵强或不伦不类。
总之,在广告媒体的选择和策划时,既要考虑到电视广告的优势,也不能忽视其不足,只有对它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开解才能确保理想的广告效果,充分利用电视广告的优势例如百事春运期间的列车微电影广告《把乐带回家》就产生了很好的电视广告效应,抓住了消费者的心里需求,达到了广告预期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