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媒介生态失衡与调适思考措施(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3 16:0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娱乐媒介生态失衡与调适思考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娱乐媒介生态失衡与调适思考措施》。

第一篇:娱乐媒介生态失衡与调适思考措施

媒介生态”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邵培仁在其《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中指出:所谓媒介生态学,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媒介生态学是人类处理“人—媒介—社会—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生态智慧的结晶。①

唱歌类节目盛行的原因

虽然早在1984年央视就曾举办过《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但是真正的全民唱歌类节目应该是刚刚兴起的“平民荧屏唱歌”。

这种平民荧屏唱歌最初模仿的是英国itv的《谁敢来唱》,现在这种唱歌式的全民唱歌类节目已经在各大卫视上演,如,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湖南卫视的《挑战麦克风》、江苏卫视的《谁敢来唱歌》、广东卫视的《今夜唱不停》、山东卫视的《先声夺人》、湖北卫视的《大家来唱歌》等。其盛行的原因如下:

1.是各选秀节目偃旗息鼓后的新兴力量——对媒介生态的调适

媒介生态位指的是各种媒介在媒介群这个大环境中的地位和角色。②每个媒介都有着自己独特而适宜的生态位,并需要积极利用这个生态位上的环境和资源。但是媒介中会出现媒介生态位重叠,而重叠度越大,越会导致媒介生态的失衡,使得媒介原有的相对平衡被打破。

由于《超级女声》的成功,使得诸多电视台均掀起类似的全国选秀活动,这些拥有着相似生态位的娱乐节目不断模仿和竞争、生态位高度重叠,最终导致了媒介失衡。

而荧屏唱歌节目正是在各种类似《超级女声》的模仿过剩的情况下诞生的,它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生态位。所以唱歌节目作为一种娱乐节目,与前几年的各种选秀节目其实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正是在其他娱乐节目被争相模仿、恶性竞争偃旗息鼓后而产生出来的新兴力量,是媒介生态失衡后自动调适的结果。

2.是对媒介生态位的巧妙运用——各唱歌节目有各自不同的创新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荧屏唱歌类节目各自的独特卖点:

这些节目要求不高,参与性强,重复性也很强。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卫视也都能妙笔生花,做出各自特点,做到回归大众、低门槛、全民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分享唱歌的乐趣,并掀起了全民唱歌运动热潮。

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1.节目形式来源于国外,缺乏足够的独创性

就节目形态本身而论,其实中国的娱乐节目,包括现在荧屏唱歌性质的节目大多是从国外引进,引进之后面临着在国内被不断复制的可能。

下面是笔者总结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一个概况: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的娱乐节目很多都是通过模仿和引进外国的成熟节目而获得成功的,谢耘耕和唐禾在《2006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报告》中,也曾提出了中国娱乐节目传统的模仿路径是:北欧-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国内某台-国内遍地开花,而这的确是目前的普遍现象。③

寻找这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随着电视媒介的急剧增多,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适应节目和资金的双重匮乏,许多电视台不得不寻求既可以降低市场创作风险、又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方法,而欧美日韩及港台地区成熟的娱乐节目样式符合了它们的要求。

原创意识淡薄和产权意识淡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产权意识刚刚起步,很多电视台都可以复制其他电视台的节目而不受到相应的惩罚,这导致许多电视台抱着“拿来用”的思想,而不注重自身的创新,这些问题使得中国电视节目质量没有很大的提升。首先要做的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鼓励原创,对原创节目给予更多的奖励,带动更多原创节目的成长。

2.国内节目互相模仿会导致媒介生态的又一轮失衡

《超级女声》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中国内地许多电视台争相模仿的对象,一时之间产生了许多雷同的节目。而这些选秀节目又不同程度地存在格调不高、媚俗等现象,使得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且违背了人们素养提升的规律,最终惨淡收场。现在荧屏唱歌节目作为一个新生的创新节目形态,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也会重蹈覆辙。因此,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积极努力:

⑴注重品牌管理

中国大部分电视娱乐节目缺少基本的品牌意识,总体情形往往是热闹有余而理性不足,因此,运营者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管理,积极发展自身独特的节目,而不是一味地模仿。

⑵为节目寻找合适生态位

根据媒介生态理论,在娱乐节目里,定位雷同的节目越多,竞争就越激烈,节目生存的机会就会越小。因此,需要在节目中不断地进行创新,为节目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态位。

第二篇:网络生态失衡与构建思考探讨

2009年初,国务院新闻办联手广电总局等7部门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近两千家经营色情和低俗内容的网站被关闭。此次整治行动的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对网络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目前网络生态失衡的严重性。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系统一旦失衡,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网络给现代

人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自由不意味着放纵,对网络的滥用极易使网络荒漠化,所以,在发挥网络便捷功能的同时,要注重网络生态的维护和构建。

网络生态失衡的缘由

网络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控制系统,人作为信息主体,参与网络信息的生产消费,建构维护网络生存的社会环境,人的主体性因素在网络系统中起着重大作用。而网络信息主体主要由受众、网站经营和管理者、政府监管部门构成,这三方的行为失调对网络生态失衡负有重大责任。

1.受众:“隐身”的网上狂欢

网络作为现代化的生存方式,它独有的功能给受众提供了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体验环境,网络的虚拟性加上受众的匿名性,使得受众在网络中处于“隐身”状态。同时,网络中道德规范的减弱,使得人们的自律性大大降低。人们在网络中卸下了现实中的种种包袱,摆脱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放下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沉溺在网络的“自由”中,享受自己的狂欢。

在网络中,多数情况下,大量网民在短时间内难以对事件进行理性分析时,就让情绪支配了行为,在群体的名义下,集体狂欢。特别是“人肉搜索”这种行为直接从网络延伸到现实,侵犯了社会人合法的权益,给社会秩序造成干扰,也使网络生态失衡。

2.网站经营者:忠实的利益追随者

与其他媒体不同的是,网络是一种快速的文化消费行为,受众对网络的内容基本是以浏览为主,这就迫使网站经营人员高度重视信息对受众的吸引度,以便赢得好的点击率,获得好的经济收益。正是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暴力和色情内容充斥网络,抢劫凶杀案件和明星绯闻赫然在目,暗示性的诱惑标题大而醒目。激烈的竞争,还使得不少网站虚假新闻泛滥。网站的这些利益在先的做法,不仅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污染了网络的文化环境,而且给受众的利益带来损害,同时使网络系统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在融通方面出现不适,影响其自身和谐运营。

3.政府部门:政策和技术上的监管乏力

我国在加强互联网管理的十多年内,相继出台了近200多项有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如《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方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等。但是这些办法并不能完全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因为这些法律法规都是申明性的,缺乏实际操作性;另一方面,因为这些政策都是具体针对某个网络技术形态,如加强bbs管理、邮件管理的法案,不成系统。总体来看,我国的网络政策法规组合的整体性差,缺乏前瞻性,所以,监管部门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使得政策的制约更为有力。

此外,技术在监督、控制网络信息活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强技术性的监管对维持健康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由于互联网内容的繁杂性和流动性,不可能对所有的内容都穷尽检查。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网络技术的过滤监测机制并不完善,以互联网的低俗内容为例,文字内容易辨识出来,但对音视频等非结构化内容的智能识别还存在技术障碍,这就容易使得一些不良信息躲过技术的监管流毒于网络。所以,提高监管的技术水平,也是有关部门提高监管能力所需采取的措施之一。

网络生态构建的思考

1.理性运用网络技术,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历史上,每次技术的飞跃在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网络技术亦然。网络使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前所未有地开放,使人的主体性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个性得到自由发挥,但是,这种无节制的个人化的发展必然给网络带来生存上的危机。新技术的使用,应该以带给人的生活幸福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但如果人在技术的操纵下,变得失去理性,失去自身对社会、对他人的尊重,使技术的存在变成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的一种力量,那人就会被技术异化,失去技术本身应有的价值。

2.提高网络素养,加强网德教育

网络素养是指个人使用网络的能力水平,较高网络素养的人能有辨别地接受网络上繁杂的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批判性地看待网络问题。网络素养作为一个“内因”,在目前网络“把关人”缺位的情况下,可使网络主体自主地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在网络生态构建中,人作为主体因素,应主动地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网络道德的提高,是所有参与网络运行的主体自主的行为认识,受众要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网站运营者要有一定的行业自律,加强网站的内容和质量建设。

3.以生态智慧处理网络问题

所谓

第三篇: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

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

四川大学新闻系 谭舒 董天策

如果说文艺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走入困境、成为一种尴尬的角色的话⑴,那么,媒介批评却如新生的宠儿,受到新闻传播学界的极大关注。然而,什么是媒介批评,媒介批评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在有关的研究中常常令人疑惑,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媒介批评的对象

何谓媒介批评,不少论者提出了各自的定义,给人以众说纷纭之感。不妨列举数例: 1.顾名思义,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⑵

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⑶

3.传媒评论以新闻传媒及其报道为对象,以新闻传媒与社会关系为背景,因而它区别于以往微观、局部的新闻报道评析,与仅限于传播行为与效果分析的传播学也不等同。它的意义在于,为媒介设置一个“反光镜”,随时审视新闻传媒的行为与报道,并且,从新闻与相关产业,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中,评析新闻业的走向、合理的发展速度与结构比例。新闻传媒评论,同时还关注从业者的素质与道德行为。⑷

4.(媒介批评是)分析媒介现象,反思新闻报道的得失,评价记者的作品,从而形成相应的新闻观念。⑸

5.新闻传媒评论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即由评论者根据个人的体验和理解评价新闻传媒行为,无疑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⑹

6.媒介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对新闻媒介系统及其要素的批评。⑺

7.(媒介批评是)对于传媒业(包括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及时深入报道与评论,对传媒业发生的重大变化即时作出反应。⑻

大体上,上述定义都将媒介批评定位于“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的批评”⑼,都是“对媒介„„的批评”句式扩展上的不同表述。在对“批评”的理解上,几乎都沿用了广义的用法——分析、判断、思考、反思。美国批评学家雷内·韦克勒在其《批评的概念》一书中,对“批评”一词作了一番历史的追根溯源。从古希腊的原意讲起,直到1677年以“批评就是指正确判断的标准”而在英、法、意等国最后确定并开始通用。⑽毋庸置疑,媒介批评的“批评”之意等同于文艺批评、影视批评等等的“批评”。

问题在于:媒介批评要批评什么?上述定义的表述五花八门,依次列举出来,分别是:“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传媒的行为与报道、从业者的素质与道德行为”;“媒介现象、新闻报道、记者作品”;“传媒行为”;“媒介系统及其要素”;“传媒业发生的重大变化”。稍作思考,不难发现这些论述看似大同小异,其实却问题多多。比如媒介产品,这一概念本身就含义丰富。报纸不光登新闻,还有小说等其他内容;电视既播新闻,也播出影视剧。这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小说、影视剧的批评是否算媒介批评呢?如果是,那么媒介批评是否就涵盖文艺批评、影视批评,其学科界限在哪里?如果不是,那么媒介产品的含义又是指什么呢?又比如定义1的作者论述说,“可以说,一切大众传播媒体——从书刊、报纸到广播、影视,从录音、录像到街头广告上面的一切信息,都在媒介批评的视野之内”,接下来一句又说,“媒介批评的重点在发展最快的电子媒介,尤其应该放在影响巨大的电视上面”。⑾这样的概念界定与内涵描述实在让人难以把握。

看来,批评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各种定义所揭示的内涵需要重审。内涵是反映于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⑿上述定义在批评对象的界定和解释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名实不副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媒介批评的对象作出进一步的界定。毫无疑问,媒介批评的对象是媒介,特指大众传播媒介。在这里,“媒介”的具体内涵包括:一是媒介产品,特指新闻作品;二是媒介行为,媒介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于此;三是媒介现象,现象与行为的区别在于,现象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突出性,同时还有某种争议的意味;四是媒介性质及其作用。这样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媒介产品的批评居于微观层面,媒介现象和媒介行为是中观层面,媒介性质与作用的批评则是宏观层面。

当然,媒介批评与文艺批评、影视批评、图书批评互有交叉而各具不同属性,其复杂关系尚需作专门讨论。

二、媒介批评的形态

媒介批评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自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追溯媒介批评的实践源头——美国新闻界,可以看到“当时的新闻界对自己有时所犯的错误,对自己的过火和有失公正之处视若无睹”,“媒介批评的兴起固然与当时煽情主义新闻泛滥有关,但新闻自律法律的缺乏则是媒介批评应运而生的一副催生剂”。⒀在我国,传媒已经无所不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起,与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同步,传媒自身也处于“裂变”过程之中,人们对传媒不再有最初的顶礼膜拜与深信不疑。新闻界的有偿新闻现象,引发了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的大讨论;舆论监督方兴未艾之时,又有传媒滥用监督之权导致“谁来监督媒体”的置疑;传媒炒作之风日盛,文娱、体育记者与“星”们共同编演的鸡零狗碎的纷争,已成为世纪末新闻界的一大“公害”。如此种种,媒介批评的日趋活跃也就不足为怪。

事实上,有媒介,就会有映照媒介的一面“镜子”,媒介的发展的同时也就孕育着批评的发展。难怪有人将其称为“并蒂莲现象”。⒁只不过,这种批评的性质和状态处于什么样的层次有所不同,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是深刻的,还是泛泛而谈的,诸如此类。在介绍西方的媒介批评时,有学者将其分类为“哲学的批评”、“报章的批判”、“学术的批评”。⒂对于这种分类方式,笔者实在没有能够从中领悟到多少有益的东西,倒是平添了不少疑问,比如,三者的关系如何,三种类型于我们的媒介批评有何借鉴作用,等等,都不甚明确。

在笔者看来,关于媒介批评的形态划分,不如直截了当一些,将兴趣投向见诸国内传媒的实实在在的“批评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以是印刷文字,可以是电视的画面,可以是广播的播报,甚至可以是互联网上的个人意见。但正是这些“声音”代表了媒介批评的真正发展水平与方向。为着查找和描述上的方便,笔者选择最为直观的印刷文字——2001的新闻学术期刊,包括《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记者》、《现代传播》、《传媒》、《新闻出版导刊》、《新闻爱好者》等等,作为考察对象。在对媒介批评文章进行分类后,笔者以为,目前至少有以下三种媒介批评类型:

其一,基于学术层面的批评。这一类批评以论文的形态出现。在批评的态度上,有的强调主观感受,将批评家的个人体验融汇其中;有的则动用科学手段,对文本作解剖式品评,在貌似客观中隐藏主观的印象。这种批评的意义正如罗兰·巴特所说,“科学探讨意思,批评生产意思”。任何批评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支撑,批评则又在实践与科学理论之间先行架设了一座反思的桥梁,使批评的结晶有可能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实践、批评、科学理论,三者就在不断的反思中相互补充与完善。因此,“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第一层反思„„,媒介批评是新闻活动的第二层反思,充当‘反思的反思’的角色”,⒃这种观点显然欠妥。

这种批评最大的问题是批评者的立场,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值得注意的是,受批评者个人局限,以及批评与媒体相关又见诸媒体的缘故,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展现其功能的一面——评判中往往掩不住赞扬,极易将“批评”演化为一次工作经验总结,或者是先进事例展示。但无论如何,这一层面上的媒介批评是我们的传播理论必不可少的一个中间环节,同时又最终要落实到促进媒介的发展上来。换言之,媒介批评兴,则媒介事业兴,媒介理论兴。其二,基于感想层面的批评。这一类型以随笔、杂谈的形态出现。试看其栏目名称,“说长道短”、“一得录”、“传媒杂话”、“众议苑”等等,与报纸副刊的栏目相仿。事实上,这些批评正是一些印象感悟式或情感宣泄式的小品文。批评者以列举事例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观点。最明显的特征是,坚决不点名,或者作“某某”,或者作无指向的泛称。这是因为,这类批评总是否定式的,是狭义上的“批评”之意。这类批评是有批评的态度,但缺乏批评的锋芒与锐利,因而总给人无关痛痒之感。更为有趣的是,这类文字在这些杂志中,不少是以小字号刊出,其地位似乎也由此可以体味得到。

“没有摆正媒介批评的位置,一方面是过去总是习惯媒介表扬,而对媒介批评抱有成见。新闻机构一旦自己受到了批评,就会影响到新闻媒介产品的发行量或收视率,甚至影响到负责人的升迁。主流媒体基本上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办的,新闻媒介给人的印象就是代表它们,因此拥有了无上的权威,媒介批评成为了一大‘雷池’”。⒄这就是真正的批评难以大张旗鼓地开展的原因。然而,当前的媒介病症到了不能回避的程度。比如办报“幼稚病”——大话病、煽情病、猎奇病⒅;记者的错位与媒体的异化⒆;报纸多少版合适,版多了刊什么⒇;电视以文化霸权的姿态造成社会的集体无意识[21];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批评的缺席将是无法想象的。

其三,基于观察层面的批评。在加拿大,媒介批评被称为Media Watch(媒体观察或媒介监督),港台学者一般也称为“媒介批评”和“媒体观察”[22]。笔者以为,这里的观察之意,既区别于学术层面的剖析,又区别于感想层面的议论,它应该是二者的一种综合,既有客观事实的推演,又有主观意向的判断。把现状指给你看,然后告诉你它可能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在这方面,我们的杂志直接命名为“传媒观察家”,或是“业界观察”。其中,《新闻出版导刊》则同时设有“业界观察”与“业界时评”。可见,在编者的眼里它们还不是一回事。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批评与深度报道有某些相似之处。只不过批评更注重点评,而且在作出价值判断上较为直接与明晰,批评的指导性意义得以凸显。显然,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极需这样的批评的。注释:

1.肖云儒:《质疑“传媒文艺评论”》,《新华文摘》2001年第3期 2.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3.雷跃捷:《新闻理论》第266~267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4.《新闻出版报》1997年1月17日第3版“开题”旁白 5.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哲峰:《行为传媒评论:主体、客体与标准》,《新闻出版报》1997年1月17日第3版 7.阿超:《呼唤媒介批评》,《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2期 8.孙坚华:《传媒业应得到更多的关注》,《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1期 9.王君超:《媒介批评——历史与走向》,《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2期 10.雷克·韦克勒:《批评的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1.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12.《辞海》第19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13.王君超:《媒介批评——历史与走向》,《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2期 14.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第2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王君超:《媒介批评——历史与走向》,《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2期;雷跃捷:《新闻理论》275~279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16.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第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阿超:《呼唤媒介批评》,《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2期 18.《办报“幼稚病”》,《新闻与写作》2001年第1期 19.20.21.22.《记者的错位与媒体的异化》,《中国记者》2001年第1期 《传媒杂话》之

二、之三,《传媒》2001年第2、3期 《节制“潘多拉”魔盒》,《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3期 阿超:《呼唤媒介批评》,《新闻出版导刊》2001年第2期

第四篇: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与对策研究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教育也有了深入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教育英语教学来说,其目的不仅是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技能,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现状来看,一些高校在开设英语课程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文化教学,对中国文化的忽视导致一些学生在交流和未来工作中无法用英语准确表达出中华文化的具体含义。面对当前我国一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现象,教育界应进行反思和深入研究。本文从文化的重要性出发,探究当前社会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现状,结合自身工作和调研实际,为大学英语教学生态失衡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构建多元文化生态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42-02

生态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于20世纪初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学各领域之中,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为一个单独的系统,即为教育生态学。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个性化发展为第一任务创设教学情境,生态课堂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整体观、和谐观和健康观的综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逐渐被教育部门所关注,并根据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下达了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要求。大学英语不应只注重理论教学,而是应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失衡指的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站在英语的角度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内容也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大学生对中国文化没有过多的关注和深入的了解,大学生不知如何以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现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应用英语准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英语课程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一、大学英语生态文化教学必要性分析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之一,文化多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结合,是将民族精神与国际化相结合。高等教育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优秀的先进文化,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文化的跨界交流。我国高等院校应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国经济社会对外开放,我国高等教育应注重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着力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综合型发展人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指的是,高等教育在跨民族、文化、国界的国际环境中,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面向世界与未来,通过不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e极地参与到国际教育事务之中,培养具备较广国际视野、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较强的国际竞争型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不能仅“进口”外国先进的科技和文化精粹,更应立足于本国文化基础,继承并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高校毕业生在国际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国际化应立足于我国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失去土壤根植的教育国际化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国际化,在文化入侵、文化霸权主义进一步加剧的今天,教育国际化不应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工具。

大学英语几乎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作为中国文化弘扬者和传播者的当代大学生,更应不断增强文化交际能力。

2.教学生态系统建设有效维护文化生态平衡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而文化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其研究主要是借鉴了生态学研究方法来进行文化生态状况的研究。文化生态学这一概念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所提出,并逐步倡导建立起专门的学科,以此来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和文化模式的来源。文化生态学在此后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人类学家和生态学家的重视,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系统得以维持的基础和前提,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对维护文化生态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达尔文“弱肉强食”的生物进化论同样适用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强势语言所承载的强势文化辐射到不同的文化领域之中,而弱势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因缺乏环境支撑,则在语言文化生态中举步维艰。

现代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大多来源于西方国家,而这些国家的语言大多为英语。对于很多国家来说,现代化与英语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英语成为世界上普及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这种普及化发展趋势不断削弱一些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信念和价值观体系。在我国高等院校中,英语学习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关注,在对英语语言文化保持充分警觉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保护和传承。英语并非是通用文化,在英语全球化发展趋势下,还应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传统文化的创造活力。掌握英语能帮助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但大学生应在立足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会以英语来流畅表达、准确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以英语这一应用广泛的语言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外来语言文化对中华本土文化的冲击,能有效维护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生存空间,有利于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二、大学英语生态文化教学现状

1.传统语言教学观念影响

笔者翻阅了我国近年来外语教学的相关资料发现,外语教学基本是围绕着语言知识进行教学,即词语分析、语法讲解、句型练习这一条主线,而对语言之外的文化因素却没有相应体现,教师教学和课程设计中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传统的语言教学观念受制于人们对语言工具论的思想认知,人们习惯性地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进行传授和讲解,在这种重视语言教学、轻视文化教育的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并将其作为教学目标,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仅停留在语言本身,而忽视了与语言联系密切的相关文化因素,在传统语言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导致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未受到足够重视。

2.受制于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阶段,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越来越多影响到学生就业,似乎逐渐成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高校教师为确保学生在四、六级考试中顺利过关,甚至将四、六级考试的题目直接作为课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英语成绩十分显著,却也违背了英语教学的初衷,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应试教学,学生练习大量习题,掌握了答题的基本技巧和应试技巧,而对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却无成效,对学生精神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严重削弱了学生语言学习的价值,忽视了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3.教师文化教学意识不强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多高校英语教师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仍停留在词汇、语法和句型等知识层面的讲解,而对文化教学没有足够的认知。一些教师专注于英语专业的学习,而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储备量不足,导致一些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相对淡薄,对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文化教学融入其中。

三、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体系构建研究

1.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反映,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英语生态文化教学的作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还应增强对外部的适应能力,将环境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文化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英语基础知识点的教学,还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敢说、会说,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和作用,将语言作为提升自身修养的工具,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应注重对外国优秀知识理念的吸收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传播、推广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占据有利地位,打破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生态失衡现象。

2.促进多元化生态教学建设

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应不断加强与外界的信息化交流,转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注重加强教学多元化,主要包含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应提高对英语教学的认知,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在素质教育改革下倡导文化素质教育,确保英语教学中能将文化渗透到其中;二是,加强大学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院校间交流等形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教学的作用;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英语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很少有实践机会,为避免英语教学内容过多地局限于课本内容,教师应注重将英语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如通过组织英语社团、开展英语辩论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中华文化有效融入。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应以宣传中华文化为主体,注重英语教学与生态文化的结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此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缺失现象起到足够重视,国家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为高校英语教学指明正确方向,提升大学英语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帮助学生在锻炼口语的同时,有效解决学生对中华文化缺失的问题。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结合自身语言优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在生态课堂的指引下,建立起互动、和谐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这不仅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样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因此我们应从全新的角度来探究大学英语生态文化教学,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东杰,王维倩.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与对策研究[J].黑??江高教研究,2013,31(12):150-152.[2]李明霞.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与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5(9):150-152.[3]徐承生.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与建议[J].校园英语旬刊,2015(7):20-21.[4]黄乐丹.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失衡和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4,30(1):52-54.[5]杨小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与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30):126.[6]徐小容,高旭阳.大学英语教育中文化生态观构建的路径及策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1):148-150.责任编辑:于蕾

第五篇:我对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问题的认识

我对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问题的思考

专业:信息091

姓名:彭凯旋

学号:3090702138

我对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问题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普及,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也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那就是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问题。

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问题如若不能及时解决,那将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甚至能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延续,这点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相信大家都听说过: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洛杉矶被笼罩在蓝色烟雾中,全城大部分居民患了眼红、头疼病。至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其中1952年那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还有1986年的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再看看这些数据,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种植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水污染使人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2.5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看到这些令人震惊的消息,我们在彷徨恐惧之余也不禁要问,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悲剧的发生?是的,到底什么原因呢。

归根究底,造成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两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而人为因素也是生态平衡失调的最主要原因。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有些地方不顾环境的恶化,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物,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

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超载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进行采挖、捕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人口的飞速增长,使粮食短缺成为日益显著的难题。因此,人类大规模地毁林、毁草造田。然而,不合理地开荒、耕作,引起大规模的水土流失、荒漠化、风沙肆虐。我国的榆林地区解放前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肥嫩的草场,但是由于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结果没有多长时间,就由沙漠生态系统代替了森林生态系统,沙漠淹没了榆林,榆林只得向南搬迁,现在的榆林已经是第三次南迁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森林的乱砍乱伐,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态息息相关。可是,人类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对森林进行收割式的采伐。据估计,原来地球上森林面积有76亿h㎡,森林覆盖率为60%。目前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亿h㎡,占陆地总面积的28.5%。

面临如此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世界各国也都愿意合作起来共同对待这一重大问题。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中国也分别在1992年的北京举办了主题为“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2002年的深圳举办了主题为“让地球充满生机”的世界环境日会议。在这也表达了中国人民以及其他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态度以及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与追求。

那从自身角度出发,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又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呢?

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也在处理这次额问题上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但是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环境的破坏总是不能很好的统一起来,类似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只能靠政府加大惩治措施,让一些不良企业受到沉重的整治,打掉污染的源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环境问题。那我们是不是就无事可做了呢,我们个人的力量与国家相比自然是萤火与皓月的差别,但这不能成为不管不问的借口。小学的课本上就教会我们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一名大学生,爱护环境应该要深入我们的精神之中,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以高尚的行为去感染他人,带动他人。可能会有些人觉得一滴水、一片纸屑的事做与不做,与环境的污染没有丝毫益处,工厂的污水还是照排,废气还是照放,我们这些小事根本影响不了大局。我想说,你错了,目前来看,这确实是小事,但我们要的是这种精神,如果一个国家所有人都知道要保护环境,哪怕是从小事做起,我们还能怀疑这个国家的环境吗?还记得那句话吗,“如今这个世界是他们的,但终究是我们的”,是的,如今的我们只是学生,但总有一部分人会在以后的几年,几十年里会成为企业家,如果现在这种环保意识能够深入你的灵魂,我想那个时候的你自然可以挡住利益的诱惑,坚持不做破坏环境的举措。我想,这个应该不算小事了吧„„

真的希望有这么遥远的一天,当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的时候,依然山清水秀,依然云朗风清,你牵着一双幼稚的小手坐在草地上,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幕幕,然后看着他天真无邪的脸庞柔柔的告诉他:要做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

下载娱乐媒介生态失衡与调适思考措施(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娱乐媒介生态失衡与调适思考措施(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课堂实践与思考大全

    构建我校生态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流村中心北流小学 一、“生态课堂”的认识 前言: 2015年8月30日,学校围绕:“生态育人”办学特色开启了理念为“建教育生态筑绿色梦想”的创......

    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大众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众媒介的影响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给作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群体的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与......

    关于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本站推荐]

    关于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一、“十三五”时期生态建设和“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近年来,xx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生态立区”战......

    县级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与思考

    县级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近年来,XXX县环境保护工作在县委、......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一)城市水、大气、固体废物污染的现状及主要来源 1.水污染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我国的水资源日益紧张。特别是最近全国......

    我市六大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我市六大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是实施重大林业工程。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已完成退耕还林......

    农村职高生不良消费与就业心理失衡的调研与思考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当前社会是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思潮冲击着中学生的思想。可以说一个商品经济正在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消费与就业心理,直接关系着职高学生今......

    生态环境设计的分析与思考论文(大全)

    1引言人们不好的生活习惯和不良的开发行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严重威胁,进而引发了生态环境被恶性污染,资源浪费造成短缺,而且全球环境污染出现南极冰化和变暖等现象出现,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