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直播生态传播下的媒介技术融合与文化呈现

2021-12-26 21:54: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慢直播生态传播下的媒介技术融合与文化呈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慢直播生态传播下的媒介技术融合与文化呈现》。

慢直播生态传播下的媒介技术融合与文化呈现

——以新冠疫情下慢直播为例

摘要:“慢直播”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指的是利用视听技术对实景进行无压缩、超长时间地实时记录,是一种对场景进行原始呈现的直播形态。2020年是我国融媒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息社会,视听元素已然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刚性需求。而直播作为视听元素的一种,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转变传统直播方式,运用先进技术和权威平台聚合力推出系列产品赢得社会好评,2020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全天候直播使“慢直播”的概念被大众熟知,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温度,也是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建设融媒体的阶段性成果,对于今后传统媒体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未来的文化生产和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回顾“慢直播”的定义、特征与发展历程,以2020新冠疫情为背景,从媒介融合的角度出发,探究慢直播生态直播下媒介技术融合的举措与文化呈现方式。

关键词:慢直播、媒介融合、新冠疫情、文化呈现

一、慢直播的历史进程 (一)定义

“慢直播”是一种站在人们熟知的传统直播(快直播)的对立面,与过去直播生态完全不同的概念。慢直播采用无剪辑、原生态的直播方式,相较于以往的新闻直播来说,漫直播画面 没有明显的视觉冲击,是实时场景的网络再现,其时长相对较久,短则十几个小时,多则几百个小时。慢直播作为一种直播生态,并不是第一次被应用,此前多用于旅游、形象宣传。如2018 年 4 月 20 日,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打造的中国首个鸟类湿地慢直播平台———“鸟岛慢直播”。当下,“慢直播”正在改变着传统视听行业的直播类节目生产方式。[1]

2020 年,“慢直播”在中国发展地如火如荼,已经成为众多广电媒体和网络平台争相践行的重要媒介活动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频等媒体连续多日24小时不间断直播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造。慢直播的兴起和发展是技术创新在媒体变革领域的一个缩影,是中国视听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运用之一。

(二)慢直播的特征 1.无剪辑、原始画面的呈现方式

慢直播最为鲜明的特征就是对画面的原始呈现,区别于新媒体时代的其他生态直播,在直播过程中没有对画面添加特效或进行后期剪辑,也没有旁白和主持等人声,将最真实和最客观的画面呈现,从而让用户自主地去感受和解读直播的内容和文化意义。[2]

2.长时段的连续体验

对比融媒体时代的短视频形态,慢直播是一个实时、完整、等比、连续的呈现,这种直播方式能建立起用户对直播内容真实性的感知,从而打造沉浸式体验窗口,可以获得连续专注的文化体验。

3.新技术的创新交融

慢直播是一个在视听领域有着前沿技术的交融形态,它融合了当下前沿的数字媒体技术,通过超高清视频画面、虚拟现实的交互设计以及立体空间的多角度呈现,以此打造一种沉浸式的临场体验,是建立在 5G、AR 和 AI 等高端技术基础之上的直播盛典。

二、“慢直播”的出现动因(一)丰富媒体报道形式

在2020年疫情报道之前,慢直播多集中于生活、旅游等休闲场景,“直播造医院”则开辟了一种以网络用户主观视角“亲历”新闻的报道方式。随着碎片化媒介使用习惯的形成,越来特多受众会赶到倦怠感、孤独感和弱参与感,慢直播的出现给大众提供了全员互动、全域参与和全程陪同的社交体验,这种沉浸式的集体文化消费体验 让大众感到亲切、新颖而充满归属感。

(二)慢直播能够满足大众的情感需求和知情诉求

《媒介心理学》提到:“媒介不仅是“人的延伸”,越发成为“心理的延伸”火爆网络空间的慢直播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动态的新闻观察窗口,其让“陪伴感”最大化,为新闻传播营造了“最真实”的拟态环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可以分为5类,其中情感需求和归属需求都被列入其中。另外,慢直播同样符合“狂欢理论”,慢直播构建了一个万人“想象的共同体”,可以满足大众对社交共情和陪伴感的真实需求。在大数据下,相比其他旅游、动物类的慢直播,施工工地建设直播从内容本质来说并不具备趣味性和观赏性。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两日内收获大量忠实观看者,也和慢直播本身的特性正契合当下广大用户的心态息息相关。

此前,慢直播在国内便有着基础受众,尤其是在动物产业中,B站内24小时直播大熊猫日常生活状态的iPanda熊猫频道就拥有超过40万粉丝,许多用户有着固定收看熊猫生活的习惯。

(三)数字化创新的必然趋势

在传统的直播场景下,频道播出时长、技术发展、移动接收终端等要素均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想要实现一场高质量、全过程和跨平台的慢直播难度相当之大。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迭代发展,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视频摄制技术越来越成熟,硬件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成本越来越低廉,“5G+8K”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大带宽、超高清视频服务成为可能。这些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创新为实时直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助推了包括慢直播、直播带货等新直播业务形态的产生。

(四)媒介事件的刺激作用

2020年的新冠疫情的爆发打乱了社会的正常节奏,但是也加速了社会的运转,慢直播这项新技术的迅速应用与扩张也正是体现之一。2020年慢直播的首个爆款产品,就是央视频关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的“中国速度”的慢直播,在疫情告急、生命关怀和大国实力等不同话题的共同作用下,这场直播自然而然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这种现象级影响必然离不开社会动因的影响,“新冠疫情”作为媒介事件的公共性社会事件自带的聚焦功能,使慢直播这一技术创新迅速得到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用户的积极参与”。[3]

三、“慢直播”生态传播下的媒介融合与文化体现(一)慢直播是更丰富的媒介融合产品

直播并不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它源于电子媒介时期,最初的定义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后期合成与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应运而生,同步进行实况播送,多方展示,与用户通过弹幕或评论即时互动的网络内容服务形态,现在的直播多数指后者。而“慢直播”与这种直播是相对的,是对实景进行马拉松式的报道,没有前期策划也没有后期剪辑,较少进行人为干涉,最大限度地还原现场实景。

我国最早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的学者,又将其称为“慢电视”,“慢直播”与“慢电视”在内容呈现上具有相似之处,都是对现场实况进行无彩排、无剪辑的展示,但在信息载体上存在差异。“慢电视”依靠电子技术进行传输,“慢直播”则依托互联网技术,因此在互动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慢直播”中,用户除了可以与信息发布者互动外,还可以与其他用户互动“慢直播”形成了更加丰富的传播生态圈。

(二)“慢直播”生态直播的创新发展

媒体可以利用慢直播将现场实况进行实时记录与传播,将广大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真实展示给公众,同时对新闻报道角度进行一种具有“实时性”的创新。例如在郑州特大暴雨期间,由河南广电通过其自建的“大象新闻”客户端进行了郑州地区的实况慢直播,充分满足了公众了解灾情现场的迫切需求,也有助于消除因面对未知而产生的恐慌,减少谣言对公众的影响。这种实时慢直播既为新闻报道开辟了新角度,其带来的信息对称能够消解人们的焦虑与猜疑,建立一个真实、健康、正能量的舆论场,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没有快速剪辑的镜头、没有精美的后期制作、没有任何加工,原生态、真实地展现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细节,观众会以第三种视角自行思考接下来的“剧本”。现实是最没有悬念的,但对于观众来说,现实最精彩。第三代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曾对媒介发展作出了通俗有趣的评述,并归纳了媒介发展的一些规律。他认为媒介进化不取决于技术含量、审美等因素,而是完全由人的需要主宰,且媒介的每一次变革,都是进步与缺憾共生,媒介是在不断的“补救”中向前发展的。因此,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它们都是人的某一感知模式的延伸,它们不是彼此消融的关系,而应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媒体+”可能更多的是给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创新的机会。

(三)沉浸式的文化呈现

慢直播有着自身的媒介特征、情感属性和文化逻辑,这也是它能够带动大众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慢直播的应用场景会更加多元。首先,在新闻报道领域,突发性和非突发性的新闻事件都可以借助慢直播的平台进行原生态直播、全信息传递和跨地域互动,比如武汉的樱花节、北京故宫的文化展览,都可以成为慢直播的场景内容。其次,在其他视听产业乃至文化产业领域,“5G+AR/VR+云+4K/8K+AI”的技术组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塑造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调动用户的参与感,增强用户的现场感。不间断实景直播的慢直播可以进行云旅游、云演唱会和云综艺,全息投影和全景摄像技术带来临场化的沉浸感,还可以应用到电影、短视频、数字文化旅游等领域,进一步推进传媒业的深度融合和变革。可以说,一切注重场景、强调交互体验的活动,都可以借助慢直播建构云社区以实现更好的内容输出。

(四)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慢直播”中新闻生态的融合和创新 1.火神山、雷神山的“慢直播”背景

2020年1月27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既叫好又叫座,它不仅是对新媒体思维的运用,还突破了新媒体目前的发展形态,是主流媒体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性发展举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央视频”于1月27日以“中国电信”为官方账号推出“疫情二十四小时”专题,推出了《慢直播 | 全景见证武汉火神山医院崛起全过程》《慢直播 | 与疫情赛跑——全景直击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最前线》,对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工地建设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

28日观看人数超100万,29日突破4000万,截至2月5日,观看人数已破亿。这次“慢直播”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关注度,除了特殊场景的影响,人们对真实权威信息需求的增长以外,也与“慢直播”这种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创新之举有关。

2.基于新闻属性的“慢直播”融合和创新技术

技术的推动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慢直播”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央视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综合性视听新媒体旗舰 APP(应用程序),于2019年11月20日正式上线,结合了总台“5G+4K/8K+AI”的技术布局。这次的“慢直播”很好地利用了“央视频”平台的优势,运用“5G+ 光纤双千兆网络”技术,借助中国电信“天翼云”的云资源优势进行云网融合,基于智能视频云实现了武汉火神山、雷神山的云监控系统平台建设,并保证了平台建设所需的计算资源 和存储资源,有力保障了“央视频”APP 上“疫情二十四小时”专题下系列栏目的高清直播。

在用户的信息接收方式上,近景与全景两个景别的搭配,使观众能像身处现场一样观察到工地建设的细节,又能借助全景突破生理因素导致的观看范围限制。“央视视频”还推出了 VR(虚拟现实)视角下的医院建设直播,观众无须佩戴设备即可观看,增强了沉浸感与交互感,使这场“慢直播”既充分调动了人的感官,又创新了人无须在场就能获取在场信息的新的感知方式这次的“慢直播”虽然借助了网络直播的形式,但在内容方面却与商业平台或传统主流媒体发布的内容存在差异。[4]

3.直播中的文化呈现

它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背景,针对部分确诊患者无医院救治的情况,展开以医院工地建设为内容的直播,内容是全国人民关注的事件,不同于商业平台的娱乐属性,基于大众对安全的需要。同时,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直播内容,围绕大众的共有经历,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大仪式。它以一周建起一家专用医院和十天建起两座医院被喻为“中国速度”,观众由医院建设“云监工”的身份转变为中国发展速度的“云监工”,大众的社会情感被激发,引起了群体的共鸣和共情效应,构建了全国抗疫的共同记忆。在功能层面,“慢直播”凭借超长时间展现事物发展的整体过程,这种持续的时间使群众的“围观”心理得到满足。互联网上热点的发酵到结束,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进行,而“慢直播”给予观众较长的时间实现从“围观”状态到“参与”状态的转变[3]。由“听他说”到“听我说”,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削弱信息的不确定性,缓解焦虑,重获安全感。

4.创新的受众心理文化呈现

从受众心理方面看,央视频“慢直播”下呈现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中国速度”,提升了观众的“在场感”和“参与度”,在观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中,直播间内网民可以自发评论,一方面可以观看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崛起全过程;另一方面人际交流带来的陪伴感,如“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大家相互传递自信和能量,可以更好地缓解内心的焦虑;还有评论内容带来的场景感,如“监工”在评论区打卡、倒班,都创新体现了受众心理,这种虚拟情境下的受众体验,满足了受众的求真心理和求近心理,符合受众的心理期待和心理上亲切感的需要。[5]

四、慢直播生态传播下媒介创新与文化呈现的启示与总结

此次慢直播的成功让人们感受到技术赋能下抗疫传播的力量,这是单项传播和选择性传播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这无疑 是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建设融媒体的阶段性成果对于今后传统媒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

新闻的本质是真实客观,慢直播的形 式尊重了大众的知情权,使其更好地行使了监督权。同时,由直播内容衍生出来的“疫情文化”,也凸显了全国人民对武汉的支持,有利于凝聚社会力量,体现了主流媒体在大灾大难面 前,既尊重客观事实,又彰显社会温度。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空间充 斥着大量难辨真伪的信息“把关人”效力缺失,从而影响人们 的判断与思考,而对于具有很强社会公信力的主流媒体来说,新闻真实客观性是其维护自身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对新闻事件进行议程设置、传播客观事实、发 挥舆论引导作用,是其责任与义务。疫情期间,“双黄连事件” 让人们再次认识到谣言可畏,所以主流媒体开展慢直播尽最大努力还原新闻真相也是为自身树立品牌、提升权威与公信力的重大举措。

至于“慢直播”未来的发展,与“快直播”相比,“慢直播”除了能够满足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切和对超出自己专业领域的探索外,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客观真实性与沉浸性。对舆论争议较大的事件可以利用“慢直播”的形式还原事实,让群众发现真相,减少群众对官方报道的“抵抗式”解码。沉浸性即观众以第一视角切入直播画面,且向观众呈现一个完整的事物发展逻辑。这一点可用于特殊的节日活动策划,凭借其仪式性打造观众的“集体记忆”,引起观众的情感共振。[7]

参考文献

1] 郑玄.从“慢直播”看中国视听媒体融合发展的业态创新[J].现代视听,2021(04):27-31.2] 张宜弛,马云.慢电视传播受众分析[J].今传媒,2018(10):45-46.3] 邓若伊,喻枫桥.“慢直播”:主流媒体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新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1):53-56.4] 胡学敏.媒介融合视域下“慢直播”的发展与突破——以火神山、雷神山“慢直播”为例.新闻研究导刊.[A].2020.08

5] 孙玮.融媒体生产:感官重组与知觉再造[J].新闻记者,2019(03):27-31.6] 邹鑫.新媒体时代下视频直播生态的融合与创新———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慢直播为例.路标与航向.[J]2020.04

7] 郑玄.从“慢直播”看中国视听媒体融合发展的业态创新.现代视听2021.04[J]

下载慢直播生态传播下的媒介技术融合与文化呈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慢直播生态传播下的媒介技术融合与文化呈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独立与文化融合

    从中式洋节浅析文化独立与文化融合 [摘要] 西方文化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之间必然发生碰撞。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文化融合的前提是文化独立。本文首先从......

    我国旅游业与金融业呈现加快融合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旅游业与金融业呈现加快融合趋势 作者: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10期 新华网上海11月15日专电(记者钱春弦)随着我国成为世界出入境旅游大......

    媒介技术与社会(五篇范文)

    媒介技术与社会 在信息社会,信息是人们做出行动前所必须的条件。而媒介作为信息来源,其重要性自然可见一斑!本文将浅谈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联想柳传志谈文化融合问题

    企业文化在联想和IBM,虽然是东西方的公司,但是有根本相同的东西。比如说求实、进取跟以人为本,他们提出像对客户的诚信,像创新,实际上这个内容是差不多的,和以人为本差不多的。因......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1-26 来源: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五个文明形态 在这样的五个文明形态中,按照今天已有的考古学的资料,最早的文明应该还......

    东西文化融合与碰撞

    东西文化融合与碰撞 由于西方的文化是处于强势的,在几百年,近几百年都是处于强势,所以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远远不如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般的中......

    探析媒介变革与审美文化发展

    探析媒介变革与审美文化发展 李益,夏光富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邮编400065) 摘要:媒介变革的驱动力源于科技发展进步和人类传播需要,而审美文化创新则是人文精神的重要......

    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试论

    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试论 当前,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化运动,已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并且向多方面渗透,城市由单纯静止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取向趋向于更新的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