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对农民工形象构建调研思考(含5篇)

时间:2019-05-12 19:4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媒介对农民工形象构建调研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媒介对农民工形象构建调研思考》。

第一篇:媒介对农民工形象构建调研思考

1984年以后,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产业工人,也就是媒体所称的“农民工”。“农民工”这个概念的出现是国家将公民划分为城乡两种身份的的结果,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在许多城市中,农民工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却不被他们所服务的社区所接纳,甚至被排斥。他们在城市里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他们的社会身份决定了他

们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①传承人类文化、向社会提供消息和娱乐为己任的都市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存在着失衡的状态。

媒介对农民工的污名化

社会学家孙立平指出,在我国城市中,对农民工的污名化现象普遍存在。肮脏、随地吐痰、偷盗、不礼貌、不文明等,在某些报道中似乎这些就是农民工的特征,一个地方一旦发生了刑事犯罪,人们也总是首先将怀疑的目光投向进入城市的农村人。②中国传播学会会员、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生李红涛曾对《工人日报》、《北京晚报》、《成都商报》三份报纸一年间的112则报道样本做了内容分析,结合“以农民工为主角的个体事件报道中的事件类型”,考察了“农民工在事件中的形象定位”。结果发现,农民工在媒体报道中完全纯负面形象的比例为9.8%,若将负面形象与“被侮辱与被损害”形象中偏向消极的形象建构累加起来,应该在20%~25%之间。在个别事件的报道和一般化的对农民工形象塑造中,都存在着对农民工污名化的倾向。

在媒介视野中,农民工被塑造成为主流群体的“他者”而存在,他们被认为是弱势的、病态的群体,所有媒体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农民工的讨薪欠薪难题、农民工权益保障、政府部门有关农民工问题的会议和政策、社会治安和刑事案件等相关议题,不难看出,报道中农民工被打上无力、无能、需要扶助等弱势形象的烙印,被定位在“需要拯救”的刻板印象中。

媒介中的农民工失语现象

面向城市人群的都市报近10年来发展迅猛,几乎每个省会城市都有至少1~2家都市生活娱乐类报纸,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受众只拥有一家全国性的日报。而流行杂志所面向的读者群是城市中产阶级;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追求中产阶级的格调和口味;号称新媒体的网络不仅在入口处就已经设置了经济文化的多重障碍,而且各网站的定位有着更明显的城市化、年轻化、小资化的取向。③根据一项外来劳工社会研究项目的调查显示,农民工中有40%的人平时参加打牌、逛街、喝酒一类的娱乐活动,35%的人平时没有娱乐活动,只有25%的人平时有看电视、上网、读书报等媒介接触行为。这样的情况表明,愿意接触媒介的农民工并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媒介针对弱势群体的节目太少造成的,媒介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农民工形象被曲解的深层原因及后果

传媒对农民工的歧视,最本质的原因是传媒产业化促使传媒极力追求利益的最大化。④在此过程中,他们常常或主动或被动地将信息资源交由市场规则来进行分配。出于信息成本的考虑,他们到农村去获取新闻信息的成本远远大于在市区内,而收益却非常小。所以,农民工的信息表达权就在这样的经济利益权衡下丧失了。

其次,城市市民的观念向媒体流动,导致了媒体对这一城市外来群体的歧视。很多城市人自视甚高,认为农民工的素质低,为了迎合这些市民的论调,媒体的宣传也逐渐趋向与市民一致,在报道上歧视农民工。

第三,媒介产品的消费者是双重的,第一重是被受众消费,他们消费的是媒体的实体产品,即报纸上的新闻或者电视上的节目等;第二重是被广告客户消费,广告客户借助媒体在受众中形成的注意力和知名度,付出一定的金钱来获得一定的时间或空间用以宣传自己的产品。媒体的第二重消费尤其重要,因为媒体需要这些收入来获利。而广告商在选择媒体的时候,除了媒体的知名度以外,更会在意媒体的受众是否和自己产品的目标消费者相契合;而从购买力和影响力上来说,农民工不是合适的对象,相反大众媒体更在意的是主流人群,也就是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所以农民工的话语表达空间就牺牲在媒介的市场逻辑之下了。⑤

谭诚训认为,农民工的社会形象错位,是由媒介无形中产生的城市视角造成的。媒体只报道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弱势形象,而他们的强势形象却一直被忽略。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集中反映出我们媒体中存在的那种偏狭的城市视角。通过这样一种偏狭的视角,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只能是弱势和边缘的一面。⑥

作为现实状况,传媒歧视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是传媒歧视的长远影响不但会日益加剧社会的知识信息鸿沟,破坏平等公正原则,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和扭曲大众传媒自身的发展,导致传媒最终丧失作为公共领域的价值。

都市媒体如何平衡农民工群体的报道

农民工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媒介作为社会整合的纽带,加强社会各阶层的交流、理解和融合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今后的农民工报道中,媒介应该多给予他们关注,全面描绘他们,一方面加强主流人群对他们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寻找社会认同感。⑦

首先,不要把农民工仅仅看作是农民,而要把农民工看作是城市人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农民工群体提供一个强大的利益诉求的表达阵地,让大众传媒发挥社会利益平衡器的作用。其次,都市媒体在确立受众定位时,应该扭转城乡二元体制下养成的思维方式。再次,媒体的报道要多联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和合同法等,帮助民工维护他们的权益,而不应该只沉迷于事件的冲突性,追求报道的刺激性。现在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一些相关法规,将会更多地出现在民工权益报道中,成为新闻点,这样的民工报道将更有指导性和实用性价值。

第二篇:媒介形象概述

性内容一样重要。

印刷媒介是指主要利用纸质印刷品通过文字、阁片等符号进行信息传播的媒 介,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在人类传播革命和发展的历程中,印刷媒介 为人类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33年,世界上第一 份便士报——《纽约太阳报》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真正成熟的大众传播时代。

印刷媒介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在领导者形象传播方面同得到体现。书籍和杂志 一般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论述较为精专、深入和全面,专业性和权威性较强,在领导者形象传播方面,领导人本人的著述、领导人的传记、与领导者相关的历 史叙述、政策解读等书籍和杂志,可以使读者受众(民众)对领导者的思想见识、相关背景、个人经历、个性特质等有比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在更深层面积淀 成形象认知。

广播媒介是指录编、传送和接收声音信息的电子媒介。广播媒介传播具有迅 速及时,传播范围突破空间限制,声情并茂、亲切感人、具有接近性、通俗性,收听不影响其他活动,具有独占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广播媒介在领导者形象

传播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上世纪30、40年代,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独创的“炉边谈话”成为领导人使用广播传播信息、塑造形象的经典之作。

广播媒介的直接性、亲近性、无地域性、灵活性等特点使其在传播信息和塑 造领导人形象方面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但它在信息传播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方面不 及印刷媒介,在形象生动方面又不及电视媒介。在媒介形态多元发展的情形下,广播媒介的受众范围和传播效果同样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的制约因素

3.3.1领导者“表演”与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 3.3.2媒介功能理论与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 媒介“把关人”与形象呈现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大众媒介对领导者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惜,这个精彩的细节,我们是在时隔20多年、两位老人均已作古后的“历史资料”中才看到。还有一件事,10多年前的春节,江泽民总书记走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听说他们已在准备娶媳妇,于是江泽民同志就说起他的一个孩子,老大不小了,还“没有着落”,“老太太(指江泽民夫人王冶坪同志)急得不得了”,可是孩子的事,你又不能多干预啊,所以在这件事上,“你比我有福气”。这样一 番家长里短,将江泽民同志亲蔼随和、开朗豁达的性格生动地展现出来。然而同 样很可惜,国家主席和一位工人师傅之间这段人性化的聊天,我们是在香港的电 视中才看到的_。如此精彩生动的一幕幕都被当时国内的違介给“把关”过滤了。1986年9月2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

节目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曾电视采访邓小平,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接受外国 电视媒体的采访,由于“钢铁公司”(毛泽东称呼邓小平的“绰号”)[“]的威严和强硬,身经百战的华莱士还是颇有担忧。但他力7/没有想到,准备了三年的采访

竟是这样开头的——小平同志坐下以后,第一句话就问“能抽支烟么? ”华莱士回答,“可以可以,给我也来一支吧”,小平同志于是递上打Jf?的烟盒,请华莱士拿一支,因为过滤嘴特长,小平同志还说,“你看,他们就这样对付我”场严肃的对话,就在如此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华莱士的担忧一扫而空。这个“幵 场白”把小平同志刚柔相济、纵横自如的风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然而很可 [94]黄旦,??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J], W际新W界,1996(4): 27-31 [95]邓小平开办??钢铁公司?IN],消南R报,2013-1-20(14)

影响因素

媒介“议程设置”与形象呈现 媒介“拟态环境”与形象呈现

媒介自身形象与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

3.4.2国内传统媒体与领导者形象传播

3.4.2.1国内政治、媒体体制与领导者形象传播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治体制和媒体体制与西方民主国家有着很大 的差别,加上政治文化传统的历史影响,使得国内传统媒体在领导人新闻报道和

形象传播方面有很多自身特点。

在实行民主选举的西方国家,政党和领导人从政治营销的需要出发,重视

通过大众媒介传播来塑造领导人的形象,提高在选民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争取选民的认同和支持_]。从这个角度看,领导人的形象传播类似于广告促销

行为,因为每一个选民手中都有一张票,而领导人不可能跟每一位选民面对面的

“推销自己”,所以借助大众媒介来进行传播和塑造形象,以赢得更多选民的支

持。西方国家关于领导人媒介形象的研究多以候选人形象为对象、以赢得竞选为

目的,这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西方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与媒体的关系、重视

媒介形象的塑造的深层原因。而中国的情况与之有很大的差别。中国高层党组织

和政府的领导人的产生不实行直接选举制度,而是实行代表选举制度,参与选举

投票的代表人数少,全国层面的党员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般为两三千

人,而省一级的党员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一般也就几百名。因此,中

国领导人重视媒介形象的传播不是以赢得选举和任命为直接目的,而更多为了向

民众宣传自身的施政理念,引导民众舆论,展示自身的施政过程和施政绩效,以

赢得民众对自身和党、政府执政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是党的整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主流媒体是党 的运转体系的一部分,是党组织领导下的新闻宣传机构,按照“事业单位、企业

化管理”的管理模式。这与西方国家将新闻媒体视为与立法、司法、行政相并列 的“第四权力”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领导人尤其是高层领导人的新闻报道,媒体编辑部都要进行审慎把关,对国家层面领导人的重要新闻报道,新华社往往

会播发新闻通稿。这就使传统媒体对领导者形象的传播容易落入模式化、统一化 的窠白。当然,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党和政府鼓励和要求新闻报道增强亲

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微观层面,具体的

媒体单位在领导人的报道角度、方式和技巧等方面有自主选择权和创新的空间。

另一方面,这样的传媒体制使媒体在传播全面真实的领导者信息尤其是报道领导

者负面信息方面存在诸多体制性的障碍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与西方民主国家也有着巨大差异,这也影响着领导者

公共形象在媒体中的呈现。公私理念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至关重要的思想母

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公”、“私”关系上的主导政治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领导人多

以公共领域的角色而存在,而私人领域的行为表现往往被轻视或忽视,多强调领

导集体的作用和建设,对领导人个体的关注也往往将其置于领导集体的一份子的

背景中来审视。因此,领导人私人信息或作为独立个体的信息报道和媒体呈现往

往受到很多约束甚至是被拒绝抑或制止。

.4.2.3国内传统媒体领导人形象传播之问题

一、从传统媒体呈现领导人形象内容角度分析

一是传统媒体均以正面角度报道在任领导人,很少有负面的报道。这使公 众有理由对媒体报道信息的全面性和整体真实性产生质

二是媒体呈现的领导人信息多以政务内容为主,很少有生活和个性化

方面的报道。政务报道以会议、基层考察和出访或外宾接待为主,而会议报道占了很大的比例

二、从传统媒体呈现领导人形象形式角度分析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形式主义、程式化、脸谱化倾向。前面 所论及的积极的发展还仅仅是局部的零星呈现

3.5.1新媒体环境下领导者形象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5.1.1新媒体传播环境拓宽了领导者公共形象传播的空间

3.5.1.2新媒体传播环境暗含了对领导者形象进行“解构”的可能 3.5.1.3新媒体传播环境使领导者形象更易于接近真实

笔者又在中国知网的知识搜索平台以“媒介形象”为主题搜索得到 4982 条结果,其中以“国家媒介形象”为主题得到 660 条搜索结果,“政府媒介形象”为主题得到447 条搜索结果,“领导人媒介形象”为主题仅得到 21 条。由于形象和媒介形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笔者又以“国家形象”、“政府形象”、“领导人形象”为主题进行搜索,得到搜索结果数量分别为为:24213 条、17976 条、801 条

以“媒介形象”为“主题词”的学术期刊论文为595篇,以“领导者形象”为“主题词”的学术期刊论文共60篇,以“领导者媒介形象”为“主题词”的学术期刊论文有20篇,其学科的领域主要涉及领导学与决策学、企业经济、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等类另IJ,其中检索显示学科归类为“新闻与传媒”的仅6篇

第三篇:对农民工维权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工维权问题的思考

邹秀英 左贯中

[内容提要] 农民工是我国特殊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农村居民,却住在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属于弱势群体,虽然近年来各地针对农民权益保护问题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权益得到真正的保障和维护依然任重道远 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主要表

现入手,分析当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农民工维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维权;权益保护;法律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 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2335(2010)03 - 0147 - 03

[作者简介]邹秀英(1954),女,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左贯中(1981),男,硕士,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学(江西南昌)

2010. 3

一 当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主要表现

1. 就业受到限制 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为基础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为正式和非正式市场 绝大多农民工只能在非正式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从事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 脏 累 粗工作 而且随着近年来城市下岗工人的增多,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对原来不愿意做的一些工作,现在城市人也开始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来,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还从保护本地人就业的角度出台了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村外来人口在某些岗位就业的 歧视性政策

2. 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缺乏社会保障 劳动防护用品是劳动者保护其安全和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但有关人员在调查中却发现,不少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给农民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并没有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有的是将正式职工与农民工区别发放劳动防护用品,有的甚至要求劳动防护用品和生产用的小型工具由农民工自备,导致农民工职业病发病率较高以及工伤事故频频发生 目前农民 工社会和医疗保险没有保障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外来农民工一般享受不到城镇居民享有的养老 医疗失业 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农民工在发生工伤后很难进入工伤社会保险程序 3. 取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遭到侵害 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屡屡受到用人单位的侵害 主要表现在:一是同工不同酬 农民工虽然从事着与城市人同样的工作,却拿着比城市人低的报酬 二是加班不给加班费或少给加班费 三是被拖欠甚至拒付工资 目前,工资纠纷是侵害农民工权益的最突出表现

4. 休息休假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证 目前,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的现象较为普遍 据调查,在有些地方的工厂,农民工每月工作在26 天以上,每天平均工作工时在 11 个小时左右,即使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是如此,法律规定的加班时限及报酬亦形同虚设

5. 随意剥夺或减少农民工接受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权利 部分用工企业为追逐扭曲的利润最大化,随意剥夺或减少农民工接受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权利,以致最终酿成事故和悲剧 2003 年 1 月 17 日,四川华蓥市双河镇丁家坪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死亡 13 人的事 故,造成经济损失 150 万元,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操作人员不懂劳动保护基本知识造成的 在死亡的13 名进城务工人员和 2 名受伤人员当中,有 8 人是未经培训就上岗作

业的二 当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主要原因

(一)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农民工都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城市来务工以换取生活所需 进城农民素质较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文化素质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 他们的文化素质本来就不高,又缺乏法律基本知识,对什么是自己的合法权益都不甚了解,只知道干了活要拿钱,对在务工期间受到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根本就没有意识,也就根本谈不上对自己合法权益的维护了

(二)国家政策法律对农民工权益的忽视

1. 国家政策上的忽视 现有的城市户籍管理政策,是农村流动劳动力所面临的劳动技能培训 义务教育 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差别与歧视的政策基础,这种政策的差别的不平等,是农民工维权障碍的关键性因素 它主要在两个方面束缚了农民工的就业权和其他政治 经济 文化生活权益的维护:一是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指标控制农民工进城落户;二是即使准予进城也要收取价格不菲的城镇增容费

2. 法律立法方面的缺失 缺少专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 农民工权益保护法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框架尽管已初步形成,如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这些虽都与农民有紧密联系,但从法律的角度看,针对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的法律还很不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

(三)缺少有助于农民工维权的法律服务和援助农民工因法律素质低下,不敢也不善于打维权官司,农民工要维护合法权益,在自身法律素质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最理想的选择就是找一名法律素质较高,精于 打官司告状 的律师代维其权,这就必须带来对律师的酬金支付问题 如果酬金比例偏低会导致法律服务市场的不正当竞争,扰乱法律服务市场秩序,如果酬金比例过高,从经济角度考虑,农民工可能得不偿失,甚至因胜诉执行不到位而导致农民工负担加重

三 当前农民工需要维权的重点问题

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简称 调查)揭示出农民工权益受侵犯集中在四大 关节点上:

关节点 一:克扣 拖欠报酬问题依然存在 在调查的农民工中,被克扣过报酬的占被调查总数的两成,其中经常被克扣的占被克扣过报酬农民工的8. 81%,偶尔被克扣的占 81. 19% 在被克扣过报酬的人中,有 59. 81%的农民工被克扣的属工资收入,23. 36%的农民工被克扣的属其它补助 津贴 奖金等,还有 16. 83%的农民工被克扣的属加班报酬同时,被拖欠过报酬的也约占被调查总数的两成,经常被拖欠的占被拖欠过报酬农民工的13. 60%,偶尔被拖欠的占 86. 40% 在被拖欠过报酬的人中,有 72. 62%的农民工被拖欠报酬属工资收入,13. 93%的农民工被拖欠报酬属于其它补助 津贴 奖金等,13. 45%的农民工被拖欠报酬属加班报酬 农民工被拖欠报酬时间最短 1 个月,最长达 8 年,平均拖欠 4 个月 被拖欠过半年以下的农民工占被拖欠总人数的 90. 49%

关节点 二:劳动保护不健全,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51. 47%的农民工反映其工作岗位的安全防护措施有一些,但不够严密;有 13. 86%的农民工反映单位(或雇主)未能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农民工平均每天和每周工作时间分别比城镇单位就业人员长,其中有 11. 79%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甚至超过 12 小时,但能得到加班费的农民工仅占49. 87%,而另外 50. 13%的农民工属于无偿加班

关节点 三:社会保障程度低 七成以上农民工

未参加任何保险,其中有 73. 37% 73. 77% 84. 65%和 67. 46%的农民工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关节点 四:生活质量差 受工资水平低限制,大部分农民工的月消费几乎全部用于住宿和食品消费 每月的文化娱乐支出很少,主要靠睡觉 闲聊和看电视打发工余时光 生病时只有少数人会选择去正规医院,其他人大都选择自己买药治疗或去个体诊所 有些农民工因为费用问题(包括其家人),在需要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却没有去,在需要住院治疗的时候却没有去住院治疗调查表明,近40%的农民工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里,地方狭窄拥挤,室内肮脏凌乱 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居住成本逐年增加,农民工大多选择居住在城郊结合部,几个人或全家人居住在 20 ~ 30平方米的房子内,周边环境差,安全没保证 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就学所遭遇的最大困难是学费高 负担重,其次是没城市户口,分别占了 35. 95%和 27. 62%,还有16. 15%的农民工认为是受歧视 经常转学等近一半农民工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68. 75%的农民工没有任何专业技术 农民工之所以 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原因是培训费用过高除此之外,社会对农民工权益受侵害呈现出一定的麻木性 不少人对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熟视无睹 对于农民工的歧视观念已渗入相当一部分人潜意识中,短期很难改变

四 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的对策建议

1. 加快健全完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要把农民工对就业服务 社会保障 义务教育和住房、子女上学等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积极探索适用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 要完善与 劳动法 相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从同工同酬 工资支付 劳动监察 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 在积极完善劳动立法的同时,在制定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时要尽可能考虑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农民工适当作出特别规定,还可以制定适用于农民工的单项条例 地方性法规和行业性 区域性劳动标准 国家还应对涉及到农民工权益的制度和法律法规进行综合性的全面清理 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更好更快地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需要 主要有:(1)国家应尽早制定农民工权益保障法规;(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3)改革劳动就业制度;(4)改革社会保障制度;(5)改革教育 培训制度

2. 加强组织保障力度 切实解决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明确责任形成合力 建议政府成立农民工进城务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关部门和地区间合作工作机制,统筹协调保护农民工利益 维护农民工权益问题

3. 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职能 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健全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力争在基层及时预防和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劳动监察执法部门特别要切实承担起查处侵犯农民工权益问题事件的主要职责,切实解决执行劳动法不到位问题,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的 信用匮乏症 的经济制裁和行政处罚为了防患于未然,应尽快建立企业欠薪报告 劳动合同备案 工资保障准备金等预警制度,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4. 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维权作用 当农民工权益受损时,由政府 雇主与工会三方协调,它在组织层面上表现为政府 雇主 工会的三方监督 协调 制约,在运行机制上,政府负责制定有关劳资纠纷的法规规章,规定劳资双方的权利 义务 解决的原则 程序等;当发生农民工权益受损时,则通过雇主和工会之间的谈判 协商解决 政府则负责对这个过程进行监督 检查,监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落实 执行 并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 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工会的管理引导,更好地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

5. 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 各级人大要加大对 建筑法 劳动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建设单位 用工单位和农民工对这些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为这些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落实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要加强对 建筑法 劳动法 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贯彻

落实情况的监督,确保这些法律法规在各个环节上的全面贯彻落实,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明确执法责任,强化执法手段,确保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不受侵害;要督促政府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工和用工单位签订有效的劳动合同,以便从法律上规范农民工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 国务院 . 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N] . 工人日报,2006 - 03 - 27,(1).

[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 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

政策(白皮书)[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翟从海 . 我国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与立法建议

[ J ] . 社会保障制度,责任编辑:王建平

2004,(6).

第四篇:对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考

摘要:有恒产者有恒心,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必要的条件。保证农民工在城市的基本住房条件,是维护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也能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评价指标。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住房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长期的、必然而且必须的,而农民工又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进城农民和城市的其他劳动者不同,他们是一个非正式、非固定、收入低廉、无城市户口、无城市居民待遇和社会保障的弱势群体。如何解决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农民工的城市住房现状分析

目前农民工的城市住房条件基本不尽人意,他们基本没有固定的住处,在哪工作就在哪居住,吃喝拉撒睡基本都在空间狭小,卫生条件差的临时住所。虽然农民工大都比较年轻,这使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都比较自信,即使患病也不太在乎,但实际上恶劣的居住环境还是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据统计,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其中仅建筑业农民工队伍就达3200万左右,占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占从事建筑施工人员总数90%以上。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入城市,他们在城市的住房问题也成了一大难题。现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大解决住房问题的方式基本如下:

1.1公共场所

许多农民工在进城后找到工作前,如没有亲朋好友可以提供可住宿的住房,而且又没有钱可以住在旅馆,那么他们也就大都住在本来为城市人设计、建造并管理的公共场所。

1.2建筑工地的工棚或未竣工建筑物内

所谓的工棚,一般是指建筑工地搭建的存放钢筋、水泥、塑料管等建筑材料的临时性的简易棚子,大都是水泥瓦(石棉瓦)作顶、草席竹席挡墙,具有夏不隔热、冬不御寒的典型特征。至于建筑工地里未竣工的建筑物,更是农民工们比较好的栖身地。

1.3雇主提供的集体宿舍里

雇主能提供集体宿舍,对农民工来说已经是比较理想的住宿条件。但此类集体宿舍受建筑成本的限制,往往是高低铺、过道狭窄,不仅不能像城里人的住房那样有必备空间,而且没有了个人的隐私空间。

1.4雇主家里

住在雇主家里的一般都是家庭保姆、护工等。因为要照顾小孩、老人、病人等,一般来说雇主也就不能不让农民工住到自己家里。

1.5城中村

所谓城中村,简单的说就是城市中的村庄。中国的城中村,特指在城市急剧扩张中,政府行政和开发商尚未能够征用并强拆的农民住房群。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意义

2.1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是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今后较长时期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17.92%,2008年达到45.68%,30年提高了个近28个百分点,成绩有目共睹。但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难度不断加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工难以留在工作地实现安居乐业,而是如同候鸟一样往来于城市与农村,不断的外出务工又返乡回流。从长期来说,随着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逐步解决,可以实现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有效降低生育率,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量,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放。

2.2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

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仍将有源源不断的农民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民工潮将是社会一个长期存在不可避免的现象。由于农民工不能真正进入城市,大量人口依然滞留农村,农村整体贫困面貌难以改变。而且由于外出务工农民实际已不再适应农村生活,因此,当其年老时,必将面临在城市去留两难的尴尬境地。而且不少农民工的子女从小在城市成长,已经不具备农业生产的知识,更不会回到农村务农,这就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果能妥善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

2.3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

人口素质及其结构状况是现代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典型特征。农民工和城镇居民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创造者,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能够从客观上要求他们对城市作出持续贡献。农民工普遍特征就是特别能吃苦、对报酬的要求相对较低,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务实进取的精神,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开放、竞争和创新的氛围,使城市竞争力不断上升。解决农民工

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路

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不解决,基本生存条件就难以改善,健康、安全、发展就谈不上。而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涉及巨额资金和一系列复杂社会管理问题,在此浅谈几点解决思路。

3.1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注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方面解决。要根

据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逐步解决,当前最迫切的是为农民工提供具备基本人居条件的住所。在解决农民工住房的具体操作中,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作息规律、地域分布特点以及经济承受能力,避免不切实际的建设造成住房闲置。

3.2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首先是城市规划中必须给予考虑。其次,城中村改造是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城中村改造,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缓解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住房困难。再次,鼓励利用闲置厂房、学校、仓库等改建适合农民工居住的房屋。

3.3要研究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长期政策

这包括公积金政策、廉租房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的调整,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政策范围通盘考虑。

3.4放开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在中国现有土地制度框架下,中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村集体土地只能限于耕种或村庄内公共建设,不能抵押和买卖。而恰恰在城市郊区,有大量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果能允许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廉租房,就有可能解决农民工的定居问题。

住房问题、农民工问题都是“两会”热议的话题。对于如何解决好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好农民工进城的定居问题,是衡量一个国家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和谐,安居才能发展。如何让农民工安居乐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庆武.中国流动人口现状j.东亚劳动力流动与迁移.2朱虹清.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背景分析j.云南经贸大学学报,2005,20(4).3陆强.安居才能乐业——“农民工”的城镇住房问题探讨j.四川建筑,2003,23(8).

第五篇: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目前,我国这个群体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是有“梦”的一代,他们在城市生活多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他们的父辈即第一代农民工已大相径庭。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不愿退回农村,即使回去也做不了合格的农民;他们迫切想融入城市,但又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新生代农民工就这样怀揣着青春与梦想,“漂”在城乡边缘,面临着不少新的困境,因此亟须对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这些困境予以关注。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困境:

(一)脏、苦、累的边缘职业

受职业技能低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即使有心摆脱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风险大等边缘职业,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报酬低,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

(二)迫切的婚姻问题

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首选通常是一些脏、累、苦,工资待遇不高,风险大的职业,很难获得异性的青睐,也难以获得与异性相处的机会。职业搭起的围墙正束缚着这些青春萌动的新生代农民工。

(三)非城非乡的身份

当前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但城市并未作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相反既有经济门槛,又有素质门槛和福利门槛,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集中居住在房租低廉、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边缘区、老城区,形成一个自我隔离的孤岛,与主流社会脱节,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境地。

(四)矛盾斗争的心理

新生代农民工一旦进入城市新环境,乡村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凝聚力失散,原有的自律性丧失,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在职业技能低、经济收入差、无住房、受歧视、讨不到老婆等的连锁反应下,贫穷和光棍的结合,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并且由于信息网络媒介的发展,他们也更容易被组织起来共同发出声音,社会矛盾更容易被扩大和激化。如果继续将他们排斥在体制外,将他们边缘化,漠视他们的物质、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需求,他们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不利于社会治安和稳定。这值得我们警惕!

二、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的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种种差异及面临的困境,对当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并且,这种挑战将日益变得清晰、紧迫。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虽然被冠以“农民”两个字,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农民的关系已不是那么紧密,但户籍这堵墙,却如影相随,羁绊着他们融入城市,阻碍着他们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制约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转型。所以,要破解“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民生难题,不妨先从户籍制度着手,赋予他们“新市民”的身份。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人在哪里工作、生活,就在那里登记,就纳入当地的管理范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

(二)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的开展就业竞争。要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加强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能力。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三)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四)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

(六)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

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炉。

正如同“中国梦”正处于从“国强”落实到“民富”的关键阶段一样,新生代农民工的命运也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性时刻,而对城市和政府来说,是把握历史的机遇,加速改革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让和谐社会建设进入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当然,处理有关一亿人的问题必须慎之又慎,要做到的是真正走入这一群体,用平等和理性的眼光,去发现、把握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

下载媒介对农民工形象构建调研思考(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媒介对农民工形象构建调研思考(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

    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 农民工现象不是我国所独有,是所有国家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观察这种现象要高......

    对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思考[5篇范文]

    学术资源 对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思考 张海燕作者简介:张海燕,中共惠州市委党校校委、主任记者、社会学副教授。兼任惠州市社科联副主席、惠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

    媒介报道中的警察形象

    媒介报道中的警察形象 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报道和监督越来越多,民警的日常工作变得越来越“透明化”,新闻媒体警察对基层民警侦办案件、处理纠纷、抢险救援等活动进......

    农民工返乡创业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农民工返乡创业调研报告思考建议X是农业大市,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现象普遍。为了解乡村振兴大背景下X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近日,X抽取了X个村开展了一次调研。调研显示:X农民外出......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范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

    学习型组织浅析及对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思考

    学习型组织浅析及对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思考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一书中提出此管理观念,企......

    对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对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我国经过30多年的农村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同时也应看到,联产承包责任制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缺乏......

    对构建和谐国税的几点思考(推荐)

    对构建和谐国税的几点思考关键词:和谐国税税收法治优惠政策征纳关系思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