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媒介报道中的警察形象
媒介报道中的警察形象
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报道和监督越来越多,民警的日常工作变得越来越“透明化”,新闻媒体警察对基层民警侦办案件、处理纠纷、抢险救援等活动进行报道,媒介对于警察的各类报道也越来越多,而在这些报道中,对警察褒贬不一,在宣扬警察敬业品质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同时,也不乏警察负面形象的报道。对江西省的邱娥国,广东的麦杰俊他们的报道,展现了警察爱岗敬业,深入百姓,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新华网报道的“湖南汨罗民警因威胁欲殴打宣传部副部长被免职(2011.7.20)”以及今日早报“网友转载外省警方负面报道被找上门 号称抓杀人犯”这两则新闻报道,则体现了蛮横跋扈、滥用职权的不良形象。
以重庆有关警察的新闻报道为例,谈谈媒介报道中的警察形象。近段时间查看了不少关于重庆警察形象的新闻报道,发现在各类新闻报道中,重庆警察形象褒贬不一,饱受争议。
《新京报》2009年10月27日的一片名为“重庆多名警员沦为涉黑保护伞 打黑支队将重组”的新闻,报道了在重庆警察公安打黑行动的开展的同时,一些公安刑警利用职权为打黑对象打掩护,开绿灯,被媒体称为“比黑社会还黑”的警察形象。为大众所熟知的文强为其典型。
《重庆商报》2010.9一篇名为“两民警吸毒被逐出警队”的新闻,报道了渝北区公安分局民警舒成以及南岸区公安分局民警陈凡两民警因吸毒被逐出警队。该报道一方面揭露了一些公安民警知法犯法、玩忽职守的不良形象,另一方面又表现了重庆警方不怕自爆“家丑”、绝不姑息养奸,能引以为戒的良好形象。而在此之前,5月27日一名女嫌疑犯在杨家坪派出所跳楼身亡,已使得民警受到大众质疑。
而在各大媒体报道警察负面新闻的同时,也不乏有关警察良好形象的报道。如最近为百姓普遍称道的重庆渝中区公安分局交巡警袁家岗平台民警王静,《重庆晨报》报道其“竟然空手接住了跳桥女孩,像电影里面演的一样!”一女子欲跳楼,在救生垫还未到的情况下,王静下意思伸出双手去接该女子,女子获救。表现为人民服务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及敬业精神,展现了重庆民警的良好形象。另有中广网重庆10月20日消息,一位54岁得老人因肾衰竭倒地不起,民警及时救助使其脱离生命危险,在这则新闻中,该民警始终未向病人家属告知其姓名,而是在病人顺利住院后悄悄离开。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也可以从中看出该民警一心一意为百姓服务,不求回报与扬名的良好形象。另重庆新闻网“受伤仍坚守岗位——记重庆‘瘸腿警官’刘德戟”新闻,展现了重庆民警的敬业态度和良好形象。
以上给类新闻还有很多,再次就不一一列举了。重庆各类媒介关于重庆警察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正面的警察形象,如:敬业、勇敢、忠于职守等等;也有负面的警察形象,如:玩忽职守、知法犯法、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等。但总的来说,近期以来的新闻报道中,警察正面形象的报道居多。
第二篇:警察形象
随着公安部颁布30条便民措施,警察“整风运动”的进行,中国警察的新形象问题,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
视野。曾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篇报道:2004年11月17日午后,家住某市五一路,现年87岁的老太太,因为
一个人在家寂寞,就想出去走走,可年迈的老太到了繁华的五一路之后,就迷路了,找不到了回家的路,好心的群众拨打了110,警察迅速赶到,但是老太有些痴呆,只知道自己姓马,迷了路回不了家,其它的
全然不知。民警小刘和小张只好带着马老太沿着城区的几条主干道一路打听,最后绕市区走了两圈,将所
有的道都走遍了,才把马老太送回家。而马老太家人下班回来后,发现老人不知去向后束手无策、万分焦
虑时,看到老人在民警的搀扶下安然无恙地回来,家人十分感动,紧紧地握住明净的说:“现手在的警察
真好!”这句发自群众内心的话,也道出了警察形象的变化,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
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为了更好的发挥警察职能,必须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多管齐下,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可亲可敬的警察形象,沟通警民感情,最终形成警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什么是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
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警察形象则市指人民警察给予人的直观的、具体的、形象化的总
看法、印象或感受,即社会公众对警察的的总体评价。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正意
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警察形象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面貌,是民警内在素质
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包括仪表形象、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服务形象和知识形象等。塑
造警察形象,必须首先树立良好的岗位形象。
一、端庄的“警容形象”。即仪表形象。良好的新形象,应从警容仪表、言谈举止入手,从提高内在
素质着眼。这是第一步。人民警察端庄的的警容形象不仅要求公安干警在上岗执勤、执行任务是要着装整
齐,姿态端正精神振奋,更重要的是要求在执行各项勤务中,要文明办事,礼貌待人。做到:文明办案不
刑讯,文明管理不刁难,文明执勤不卡压,文明宣传不带刺。坚决消除少数干警在思想上存在的不健康现
象。
二、熟练的业务形象。是指每个公安干警都应具有的掌握本警种、本岗位的“应知应会”技能和实际
工作能力。如(1)组织指挥能力(2)调查研究审讯破案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4)擒敌制胜能力。
三、严格的纪律形象,严明纪律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作好公安工作的保证,也是人民
警察必备的政治品德。只有严格人民警察职业纪律,才能有力的保证公安保卫工作任务的完成。在岗位执
勤工作中作到不侵犯群众利益、不贪污受贿、尽心尽职,从而树立一个严格的岗位“纪律形象”。
四、主动的“服务形象”。每个干警必须树立新型的主动的“服务形象”,在指导思想上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要在执法意识上更新观念。公安工作要转变职能,要正确处理好打击与服
务的关系,打击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工作方法上应主动求新为改革和经济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
务。
五、丰富的“知识形象”。要树立丰富的知识形象就要求每个干警不仅要掌握各项公安业务知识,同
时要掌握一定的专门科学知识。
人民警察良好的岗位形象塑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靠一朝一夕,不能单看一时一事,更不能
随意应付,必须进行长期的修养和锻炼,坚持系统的学习和提高。要以文明执勤、礼貌待人、规范化作业
为体现,塑造公安干警良好的岗位新形象,推动警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向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靠拢,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
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大使等一系列工作,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了
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的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不良风气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
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
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但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伤害了警民感情。
2、日常执法工作不力。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公众需求产生较大差距,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和无法适应
形式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在群众中造成
极坏的影响;三是公安宣传不力,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监督机制不健全。治警不严,惩处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不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
止。一方面,队伍中少数害群之马未能得到及时处置,不能使得后来者引以为戒;另一方面,无法约束民
警的思想、行为,导致民警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4、缺乏现代法治能力。这是警察素质和警察文化的软肋。不少警察我行我素,不管不顾,普遍缺乏人权
观念、程序习惯、取证能力和公关意识,个别警察甚至还大言不惭地挑衅公众说:“我就这样,你能把我
怎么样!”
5、警察管的太“宽”,乱用、滥用警力现象存在。作为强力机关,警察的限制甚至打击功能
已经很强,再把其它的限制、打击任务交过来。就会使公众把各方面、各部门的毛多一股脑地集中到警察
身上,警察机关和警察个人就更难做事,不能一遇到什么事情就警察拉上去,造成警察与公众的对立,从
而损害警察形象。在这种“啥事”不好办,警察往前站“的社会管理格局中,警察确实管的“宽”,你或
他的想象能好吗?
(二)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
1、群众对警察的期望过高,把警察当成“神”来看,以为警察是万能的,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进而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
2、群众容易以偏概全,混淆视听。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
非议而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
。这些有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
3、鱼目混珠,损害形象。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类行政执法人员不断增多,工商、交通、城管、财税、卫生及联防保安等各式“大盖帽”满天飞,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假冒警察招摇撞
骗,严重影响了“大盖帽”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也使公安机关的形象受到损害。
4、保障不力,经费不足。公安经费一直是困扰公安问题的问题之一由于经费不足。致使正常工作无
法开展,“以罚代刑”、“以罚代拘”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文明的执法形象。其次,警力不足,任务繁重,民警超负荷工作,经济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挫伤了广大民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影响了民警的执法服务形象。
警察的形象应是公仆形象,让人民满意的形象。因此,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目标就是提高全体民警的
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树立起成心为民的公仆形象。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改善警
民关系,就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多策并举,多管齐下,使人民警察高大
形象在群众中得到升华。
(一)内强素质。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一个部门形象是自己树立的,警察形象的好坏不是
由别人吹捧或批评所决定的,是警察自己掌握着形象毁誉的“切换键”。因为。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
决定因素,外因只是个条件,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警察形象中的仪表形象、社会形象是外在的,而服务形象、执法形象是内在的,内在形象决定和制约外在形象,而内在形象又是由
素质决定的,警察与民众的接触最频繁,在这频繁的接触中如何保持威严、高效、文明、廉洁的“警方形
象”要靠每个民警的自身素质。
1、要提高民警思想认识,增强服务意识、宗旨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形象意识。
(1)服务意识。对于公安机关来说,“服务”决不是警务工作份外的负担,而是一种法定的、必须
履行的职责,是应该提倡的职业精神和美德。因此,新时期的公安机关是集专政、打击、管理、服务于一
身的多元职能的机关。群众对好警察的要求是很基础的,他们心中的好警察不是百战百胜的巨人而是态度
好的尽职的警察。微笑是打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把钥匙,警察作为人民的公仆,更应该带着这把钥匙去
打开人民心中的锁,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明确自己的角色。全心全意做个人民好公仆。
(2)宗旨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更高,只有增强宗旨
意识,认真思考和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更
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树立起人民警察诚心为民的公仆形象。
(3)“诚信意识”。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心为善并付出实践,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
任。公安机关作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公安机关的信用是政府信用的重要组成部
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公安机关既要做社会信用体系的管理者、维护者,更要成为信
用体系的示范者、实践者。
(4)法律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尊重法律、保障人权”是现代警察所必须树立 的执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作到执法为民,实现司法公正,在群众心中树立人民警察严格、公正执法的
文明形象。
(5)形象意识。形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形象反映素质,折射作风,表现文明,影响生育,影响
环境,所以有人说:“形象重于生命。”树立公安民警的良好社会形象“,这既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公安机
关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公安大讨论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警务活动和民警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形象,要靠制度规
范和制约。只有通过对公安机关工作、行为、装备进行规范,有效提高队伍的工作效能,重塑“文明之师,威武之师”,才能有效改善警民关系,实现警民共治。制度问题也是影响警察形象的最深层次问题。举
个例子,公众对管车、管驾驶员的警察意见很大,---------为什么一定要让警察来管?不能交给其他部
门吗?如果警察只在发现问题是才有权扣证、处罚,车主、司机就不会给警察塞钱,因验车而腐败的警察
不会出现;同时依法追究发给合格证件者的责任,不就同时把验车发证的人也监督起来了吗?这样的制度
安排,警察减少腐败机会,减少很多任务,却也强化了交通管理。小平同志讲,还是制度最可靠,一个
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也干了坏事,一个不好的制度,即使是好人也不可办坏事,我们要依法治国,就必须要
懂得这个道理。一要继续贯彻落实“五条禁令”、《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加强警容风纪形象建设。警容
风纪是警察形象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展示警容风貌的窗口。人民警察讲究礼仪,保持严整的警容,目的
在于展示公安机关的优良作风,做到举止文明,令行禁止,朝气蓬勃,雷厉风行,在行为举止方面显示人
民警察的威严,铸造成新时代的人民卫士。二是健全业务培训机制,落实业务知识培训制度,有效提高民
警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实战技能,才能保证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改善执法形象。三是,建立健全人事
管理制度,使民警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队伍纯洁。大力推行岗位目标责任、末位淘汰和竞争上
岗、双向选择等制度,增强民警的岗位责任感和荣辱感,以良好的工作姿态树立人民警察爱岗敬业的良好
形象。
3、解决经费保障,改善警察形象。媒体关于警察特权作风以及乱罚款、乱检查、乱收费等现象的暴
光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产生几乎与办案经费不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办案经费短缺,汽车要加油,民警
要出差,咋办?无奈之下,只有吃“杂粮”---------罚款了。罚款一旦由手段变为目的,就会背离作为
辅助惩罚手段的初衷,成为一些警察谋求私利的工具,从而助长某些警察的特权意识,极大损害了警察形
象。所以重塑警察形象,关键还在于煞住乱罚款、乱收费、乱检查的歪风。而这又要以充分的财力保证为
前提的。解决经费保障,让警察不再有后顾之忧,势必极大地调动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积极性,确保社会
安定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治安环境的进一步好转,有利于改善警察形象,密切警民关系。
4、提高公安工作绩效,努力创造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使老百姓真正的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样
才能树立人民警察良好的社会环境。
5、落实警务公开制度,加强和促进工作作风,促进形象转变。警务公开是把为人民服务承诺落到实
处,使为人民服务具体化和规范化。实施警务公开,提高公安工作的透明度,减少公众和警察合作的盲目
性,增强了公众对警察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警察加强服务意识和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形象建设。
6、提升警察在外来工心目中的形象。细心、耐心地为外来工办实事,不急不躁,缩短与外来工距离,改变以往在民工心目中的形象。
(二)外树形象。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要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除了警察自
身表现要好外,更要借助外力,发挥外因的作用,促进内因发展。从而提高警察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公
众支持。
1、加强与外部的沟通能力,争取各种组织、团体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协助。深入社区、农村,充分
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请人民监督员、设立民警违纪举报投诉电话,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改进警察队伍中的不良作风,促进人民警察形象建设。
2、充分发挥新闻媒介作用,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报纸、刊物等传播工具,宣传公安工作。一要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
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二要大力宣传公安工作,既要宣
传民警的工作,也要反映民警的疾苦,以唤起群众对警察的理解和支持,加深警民之间的感情交流。三是
要树立公安队伍的模范典型,感染群众,让群众真正了解、信赖警察。四是要向群众公开和宣传公安机关 的办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构筑一个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的社会环境。五是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坚
持正面宣传为主,减少公开暴光,防止产生负面效应。六是要开设与民沟通的渠道。如设立警民论坛、征
集交流话题、组织开展亲民活动,实现警民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加强沟通,促进理解,树立形象。
3、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全面建设警察新形象。社区警务贯彻“预防为主,警民合作”两大原则,实
行“以社区为导向”、“以服务为导向”、“以治本为导向”等三个导向,具备“警察形象柔性化,警民
关系伙伴化,警务对策前置化,警务活动社会化”四大特征,摆脱了单纯依靠警察、单方面、采取单一的
限制甚至打击方式管理社会、保障安全的思路。一方面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也符合警察新形象 的要求。
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公安机关是党委政府与群众见最主要的沟通桥梁。民警是公安机关联
系和伸向社会公众的触角。民警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形象,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抓好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才能永葆警察形象的正义
性、纯洁性、公正性,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更好地完成公安工作的光荣使命。公安机关必须
高度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转变警察形象的长效机制,适时进行警
察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把警察队伍真正建设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队伍。
第三篇:警察形象建设
警察形象建设
摘 要: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就必须提高警察素质,沟通警民感情,改善警民关系,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形象,最终形成警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人民警察
社会形象
培养意识
何为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而警察形象作为一种具体形态的社会印象,乃是社会公众对警察群体的精神面貌及其行为方式进行综合认知后所形成的关于警察群体特征的总体印象、普遍看法或评价。[1]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政意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警察形象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风貌,是民警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包括仪表形象、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服务形象和知识形象等。
一、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大使等一系列活动,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日常执法工作不尽人意。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较大的距离,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等、保障不力,经费不足。首先,因公安经费保障不足,使正常工作无法开展,“以罚代刑”、“以罚代拘”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的文明执法形象。其次,警力不足,任务繁重,战役过多,超负荷工作,而经济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挫伤了广大民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影响了民警的执法服务形象。
二、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意义
我们的人民政府及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各个团体,都会通过自己的活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总的形象。这种形象可能是很好的、较好的或者不好的、很不好的。百姓心中有一杆秤,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际感受来进行衡量和评价,从而形成一种形象,这种形象如何,不仅仅是对其现实活动的肯定或否定,表现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其今后工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因而直接关系到这些社会组织能否顺利地开展自己的工作。可见社会形象是很重要的。[2]
人民警察队伍是党和政府领导的一支执法队伍。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一方面担负着治安行政管理职能,一方面肩负着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能。人民警察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群众总是密切关注人民警察的一举一动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在自己的心目中产生一定的形象。这种形象是不同寻常的,不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形象都会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公安工作、警察队伍本身,还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
因此,建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
(一)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肩负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任务。只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人才,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公安机关的光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公安机关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与其一脉相承。通过形象建设,人民警察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
(三)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人民警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总之,良好形象是取得群众对公安机关肯定与支持的重要条件,是衡量警察队伍好坏、能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标志。
4、人权意识。人权意识是反映公安民警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要求之一。在执法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即使对待犯罪嫌疑人给与起码的人道待遇。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权观念越来越深入民心,人权的概念也越来越丰富。人权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公民的人权自由,是对新时期执法者的一个基本要求。每一位公安民警都应当在执法中将严格执法与维护人权紧密的结合起来,尤其在对犯罪嫌疑人时,更应体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理念和人文关怀的意识,在对待普通群众时将依法行政与热情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5、整体意识。警察是一个整体,警察个体形象如何,会给警察队伍的整体形象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会给警民之间制造很大的障碍。树立整体意识,一是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各部分好坏,直接影响整体形象的改善;二是整体利益大于部分利益,应从整体、全局着眼;三是整体利益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令行禁止。每个警察都要珍惜集体的荣誉,并引以为自豪,而且想方设法为集体增光添彩。“群众利益无小事”,每个人民警察都应当从大局出发,从维护人民警察的整体形象出发,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积小形象为大形象,以个体美好形象带动整体美好形象的改善。
6、沟通意识。没有沟通,警民之间的关系就不复存在,更无法取得群众的支持。从人际交往来看,警民之间要想取得相互支持与合作,首先要相互了解,只有彼此了解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达到理解信任与合作。建立沟通要做到:第一,警务公开,警务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广大群众了解公安工作、监督公安工作,也是为方便群众到公安机关办事和杜绝或减少暗箱操作而形成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现在的警务公开正在步入良性轨道,公布了警务工作的内容、程序、时限、条件,审批权限等真正体现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直接要求的内容;第二,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广泛宣传,使群众真正、完全了解警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了解他们同形形色色的犯罪斗争的艰难困苦和为确保一方平安夜以继日的辛劳和流血流汗的精神以及付出的代价,增加群众的直观感受,引起群众的共鸣;第三,广开言路,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提出好的建议及时推广,对群众的合理要求尽快解决,对一时不能解决或是无法解决的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打消顾虑,以免引起误会。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尤其是干警违法违纪的问题必须认真查处,严肃处理,并且及时给予明确答复;第四,当群众存在误会时,应当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疏导工作,防止矛盾激化,酿成治安事件或引发刑事案件。
(二)从行动上加强人民警察的形象建设
业务培训机制,落实业务知识培训制度。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严格培训,有效提高民警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实战技能,才能保证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改善执法形象。为此,要努力提高队伍的科技水平、执法水平、行政管理水平和口才交际能力。三要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使民警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队伍纯洁。要大力推行岗位目标责任、末位淘汰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制度,增强广大民警竞争和危机意识,充分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民警的岗位责任感和荣辱感,以良好的工作姿态树立人民警察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要以“治长”为重点,以“从严”为核心,建立健全从严管理队伍的制度,坚持教育与处理并举,对民警实行“严治、严管、严教、严查”,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和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用人制度,严把“进口”,畅通“出口”,严格执行“凡进必考”制,从源头上把住进人关,大力清理不合格人员,下大力气治理和解决刑讯逼供、滥用职权等问题,并将其与“治警打假”有机结合起来,确保队伍纯洁。
四、结语
总之,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抓好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才能永葆警察形象的正义性、纯洁性、公正性。公安机关必须高度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转变警察形象的长效机制,适时进行警察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把警察队伍真正建设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队伍。
第四篇:媒介形象概述
性内容一样重要。
印刷媒介是指主要利用纸质印刷品通过文字、阁片等符号进行信息传播的媒 介,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在人类传播革命和发展的历程中,印刷媒介 为人类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33年,世界上第一 份便士报——《纽约太阳报》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真正成熟的大众传播时代。
印刷媒介的这些优势和特点在领导者形象传播方面同得到体现。书籍和杂志 一般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论述较为精专、深入和全面,专业性和权威性较强,在领导者形象传播方面,领导人本人的著述、领导人的传记、与领导者相关的历 史叙述、政策解读等书籍和杂志,可以使读者受众(民众)对领导者的思想见识、相关背景、个人经历、个性特质等有比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在更深层面积淀 成形象认知。
广播媒介是指录编、传送和接收声音信息的电子媒介。广播媒介传播具有迅 速及时,传播范围突破空间限制,声情并茂、亲切感人、具有接近性、通俗性,收听不影响其他活动,具有独占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广播媒介在领导者形象
传播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上世纪30、40年代,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独创的“炉边谈话”成为领导人使用广播传播信息、塑造形象的经典之作。
广播媒介的直接性、亲近性、无地域性、灵活性等特点使其在传播信息和塑 造领导人形象方面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但它在信息传播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方面不 及印刷媒介,在形象生动方面又不及电视媒介。在媒介形态多元发展的情形下,广播媒介的受众范围和传播效果同样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的制约因素
3.3.1领导者“表演”与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 3.3.2媒介功能理论与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 媒介“把关人”与形象呈现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大众媒介对领导者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惜,这个精彩的细节,我们是在时隔20多年、两位老人均已作古后的“历史资料”中才看到。还有一件事,10多年前的春节,江泽民总书记走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听说他们已在准备娶媳妇,于是江泽民同志就说起他的一个孩子,老大不小了,还“没有着落”,“老太太(指江泽民夫人王冶坪同志)急得不得了”,可是孩子的事,你又不能多干预啊,所以在这件事上,“你比我有福气”。这样一 番家长里短,将江泽民同志亲蔼随和、开朗豁达的性格生动地展现出来。然而同 样很可惜,国家主席和一位工人师傅之间这段人性化的聊天,我们是在香港的电 视中才看到的_。如此精彩生动的一幕幕都被当时国内的違介给“把关”过滤了。1986年9月2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
节目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曾电视采访邓小平,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接受外国 电视媒体的采访,由于“钢铁公司”(毛泽东称呼邓小平的“绰号”)[“]的威严和强硬,身经百战的华莱士还是颇有担忧。但他力7/没有想到,准备了三年的采访
竟是这样开头的——小平同志坐下以后,第一句话就问“能抽支烟么? ”华莱士回答,“可以可以,给我也来一支吧”,小平同志于是递上打Jf?的烟盒,请华莱士拿一支,因为过滤嘴特长,小平同志还说,“你看,他们就这样对付我”场严肃的对话,就在如此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华莱士的担忧一扫而空。这个“幵 场白”把小平同志刚柔相济、纵横自如的风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然而很可 [94]黄旦,??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J], W际新W界,1996(4): 27-31 [95]邓小平开办??钢铁公司?IN],消南R报,2013-1-20(14)
影响因素
媒介“议程设置”与形象呈现 媒介“拟态环境”与形象呈现
媒介自身形象与领导者媒介形象呈现
3.4.2国内传统媒体与领导者形象传播
3.4.2.1国内政治、媒体体制与领导者形象传播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治体制和媒体体制与西方民主国家有着很大 的差别,加上政治文化传统的历史影响,使得国内传统媒体在领导人新闻报道和
形象传播方面有很多自身特点。
在实行民主选举的西方国家,政党和领导人从政治营销的需要出发,重视
通过大众媒介传播来塑造领导人的形象,提高在选民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争取选民的认同和支持_]。从这个角度看,领导人的形象传播类似于广告促销
行为,因为每一个选民手中都有一张票,而领导人不可能跟每一位选民面对面的
“推销自己”,所以借助大众媒介来进行传播和塑造形象,以赢得更多选民的支
持。西方国家关于领导人媒介形象的研究多以候选人形象为对象、以赢得竞选为
目的,这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西方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与媒体的关系、重视
媒介形象的塑造的深层原因。而中国的情况与之有很大的差别。中国高层党组织
和政府的领导人的产生不实行直接选举制度,而是实行代表选举制度,参与选举
投票的代表人数少,全国层面的党员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般为两三千
人,而省一级的党员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一般也就几百名。因此,中
国领导人重视媒介形象的传播不是以赢得选举和任命为直接目的,而更多为了向
民众宣传自身的施政理念,引导民众舆论,展示自身的施政过程和施政绩效,以
赢得民众对自身和党、政府执政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是党的整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主流媒体是党 的运转体系的一部分,是党组织领导下的新闻宣传机构,按照“事业单位、企业
化管理”的管理模式。这与西方国家将新闻媒体视为与立法、司法、行政相并列 的“第四权力”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领导人尤其是高层领导人的新闻报道,媒体编辑部都要进行审慎把关,对国家层面领导人的重要新闻报道,新华社往往
会播发新闻通稿。这就使传统媒体对领导者形象的传播容易落入模式化、统一化 的窠白。当然,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党和政府鼓励和要求新闻报道增强亲
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微观层面,具体的
媒体单位在领导人的报道角度、方式和技巧等方面有自主选择权和创新的空间。
另一方面,这样的传媒体制使媒体在传播全面真实的领导者信息尤其是报道领导
者负面信息方面存在诸多体制性的障碍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与西方民主国家也有着巨大差异,这也影响着领导者
公共形象在媒体中的呈现。公私理念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至关重要的思想母
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公”、“私”关系上的主导政治思维方式是“崇公抑私”。领导人多
以公共领域的角色而存在,而私人领域的行为表现往往被轻视或忽视,多强调领
导集体的作用和建设,对领导人个体的关注也往往将其置于领导集体的一份子的
背景中来审视。因此,领导人私人信息或作为独立个体的信息报道和媒体呈现往
往受到很多约束甚至是被拒绝抑或制止。
.4.2.3国内传统媒体领导人形象传播之问题
一、从传统媒体呈现领导人形象内容角度分析
一是传统媒体均以正面角度报道在任领导人,很少有负面的报道。这使公 众有理由对媒体报道信息的全面性和整体真实性产生质
二是媒体呈现的领导人信息多以政务内容为主,很少有生活和个性化
方面的报道。政务报道以会议、基层考察和出访或外宾接待为主,而会议报道占了很大的比例
二、从传统媒体呈现领导人形象形式角度分析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形式主义、程式化、脸谱化倾向。前面 所论及的积极的发展还仅仅是局部的零星呈现
3.5.1新媒体环境下领导者形象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5.1.1新媒体传播环境拓宽了领导者公共形象传播的空间
3.5.1.2新媒体传播环境暗含了对领导者形象进行“解构”的可能 3.5.1.3新媒体传播环境使领导者形象更易于接近真实
笔者又在中国知网的知识搜索平台以“媒介形象”为主题搜索得到 4982 条结果,其中以“国家媒介形象”为主题得到 660 条搜索结果,“政府媒介形象”为主题得到447 条搜索结果,“领导人媒介形象”为主题仅得到 21 条。由于形象和媒介形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笔者又以“国家形象”、“政府形象”、“领导人形象”为主题进行搜索,得到搜索结果数量分别为为:24213 条、17976 条、801 条
以“媒介形象”为“主题词”的学术期刊论文为595篇,以“领导者形象”为“主题词”的学术期刊论文共60篇,以“领导者媒介形象”为“主题词”的学术期刊论文有20篇,其学科的领域主要涉及领导学与决策学、企业经济、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等类另IJ,其中检索显示学科归类为“新闻与传媒”的仅6篇
第五篇:小学作文:警察形象
警察形象
每次出去玩时,在十字路口,我常常看见交通警察在那里指挥交通,他们穿戴整齐,动作整齐划一,很有规律,看上去很潇洒。有了他们的指挥,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当他们看见有小孩独自过马路时,就上前引导,看见年老体弱和行动不便的人过马路,就主动搀扶他们。偶尔遇到闯红灯、不守交通规则的人,他们会上前“啪”地先敬个礼,再对他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我想,这些人被警察叔叔说得心服口服了,以后再也不会违反交通规则了吧。不管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他们都坚守岗位,不管夏天的太阳晒黑了皮肤,冬天的寒风吹裂了嘴唇,他们都一丝不苟地执行着任务。他们就是我们城市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正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能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群众的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或在路上遇到坏人坏事,只要拨打110,不论白天黑夜,警察都会立即驾着警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尽快帮我们解决事情,他们的行动真迅速啊。我想他们一定有很强的责任心,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自己的职责。
为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有时为了擒拿歹徒,殊死搏斗中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心中的人民警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