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因特网给学习方式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因特网给学习方式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技术07 吴金星 074030120
【内容摘要】随着网络对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论述了因特网环境下给学习方式带来的影响和对学习方式产生了那些转变作用。并对基本的学习方式和因特网的功能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因特网学习方式影响
一、引言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s)或称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时采取的一贯方式。
学习方式有别于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学习方式是一种自然的感知、认知和情感上的倾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且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策略和技能是学生为了促进语言学习而运用的某些特殊、具体的方法或手段,是学生获取、储存、提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性学习主要是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个体的知识储备,扩展学生知识的视野。发现学习也是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获得为主的,但它更加强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掌握、理解以及学生在获得这种学科基本结构过程中积极主动性的发挥。
(二)、因特网的功能 Internet在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功能。他们包括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FTP)、万维网(World Wide Web)、聊天系统(chat)、新闻组(Newsgroup/Usenet)和电子公告牌(BBS)以及信息查询工具。
在Internet上查找信息的途径有很多种,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偶然发现。这是在Internet中发现信息的原始方法。
2、浏览(Browsing)。浏览就如同走进图书馆的书库,然后在书架上直接翻看一样。
3、搜索(Searching)。搜索就像通过索引或分类卡片来帮助查找一样。
(三)、传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次性的,是书本的,是师生传授式的“灌输——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一次性的学习方式往往使人产生了一种思维习惯:人一生主要只是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基本就可以适应未来工作对知识的要求,然后就可以一劳永逸地享受这一投入的“产出”。书本的学习信息容量非常有限,而且相较网络这个知识载体而言,书本传递信息的速度相对缓慢了许多。师生传授式的学习方式过于依赖了师生面对面的传授,把学习者局限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把学习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通道里。
二、因特网环境下给学习方式带来的影响
(一)、自主学习方式
利用网络环境大大开发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发挥选择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训练掌握认知策略。
个性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
(二)、合作学习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能够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
师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信息,以此来加强相互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将大家分成不同的网络学习小组,然后每个小组成员通过认真地学习和探寻,根据自己的搜索结果,谈谈自己的操作方法。教师则在每个问题的最后,有选择地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探究式学习方式
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进行任务驱动,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此时,教师和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教师的任务也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筛选和获取有用的信息。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帮助进行自主探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因特网对具体学习方式所产生的转变作用
(一)、从固定的上课时间、地域到自由的上课时间、地域
学生过去只能按学校规定的时间到学校上课,无自由选择权利。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时间,不会与自己的工作或生活发生冲突,课程一天24小时 , 一周7天 , 随时随地供学生自由选择。在家中就可轻松学习。
(二)、从集体化的学习计划到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学生过去必须跟着整个班级的进度,否则就会掉队,一个班级的学习计划如出一辙。现在学生完全根据学生个人的英语情况量身顶造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全程跟进。如学生未完全掌握学习内容可无限次重复学习同一课程。
(三)、从极少的单独师生交流到以学生为本的沟通模式
以往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 老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 ,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现在,学生是课堂的中心 , 一切完美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协助学生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 提供给学生最佳的学习服务.(四)、从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到多媒体互动的学习方法
以前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课本知识来学习,教师很少通过其他途径提供知识。现在,利用多媒体影音技术,给学生提供一个多维立体的知识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加容易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从单纯的考试评估方式到科学准确的学习跟踪评估方式
虽然学生的整个学习都有监督,但最终考试的随机性比较大,一纸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用功程度及成绩进行全方位跟踪,学习管理系统定期记录学生学习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因特网虽然给我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产生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传统学习方式。很多人头脑中总是以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来不切实际地认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已无用。这种想法应该是不可取的,任何人的学习都不可能脱离接受学习,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的接收学习的优势,使之与现代的学习方式相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
总之,辨证地看待我们学习方式的变化,将更加有利我们整个人类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当代知识性质与学习方式转变.周友士.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04)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的探究.李振波.网络财富2009(01)
双向互动传播模式下学习方式转型的分析研究.罗晓丹.传承2008(22)
第二篇:基因工程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基因工程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体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征、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自从1972年11月美国一位最早从事细菌抗药性的专家科恩向另一位美国科学加博耶建议两个实验室联起手来进行重组DNA的实验,并于1973年春联合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DNA重组”的论文。从此,生物科学完全超越了经验科学的阶段,第一次具备了工程学科的性质,以至于我们今天把基于重组DNA技术的新的学科分支,称为目前众所周知的“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第一,人们运用基因工程技术,不但可以培养优质、高产、抗性好的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还可以培养出具有特殊用途的动、植物。利用基因工程的DNA拼接技术,我们可以培育出具有逆抗性的植物,例如“抗虫棉”,我们可以培育出高产量的作物,例如“转基因大豆”,我们可以利用动物来生产药物活人人体器官,例如“生物反应器”。最著名的是可以利用基因工程通过一个活体细胞母体,可以“复制”出一个完全相同的子个体,例如克隆羊“多莉”,这为人类以后替换体内病变器官提供了有力论据。
第二,基因工程做成的DNA探针能够十分灵敏地检测环境中的病毒、细菌等污染。基因探针可以分为人工合成的DNA探针和天然的克隆探针两种,天然的克隆探针最为常见。我们可以利用DNA探针对癌症、遗传病等病症进行诊断、分类,可以有效的预防、治疗一些疾病,对于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目前最新的DNA探针还可以用于胎儿性别鉴定以及利用DNA对犯罪分子进行身份鉴定。
第三,基因工程做成的“超级细菌”能吞食和分解多种污染环境的物质。目前,这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环保领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
第四,基因作为机体内的遗传单位,不仅可以决定我们的相貌、高矮,而且它的异常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某些有缺陷的基因可能会遗传给后代,同时,有些完美基因则不能遗传给后代。基因治疗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单基因缺陷的遗传疾病,目的在于用一个正常的基因来代替缺陷基因或者来补救缺陷基因的致病因素。
第五,基因工程药品的生产:⑴基因工程胰岛素 ⑵基因工程干扰素 ⑶其它基因工程药物,例如人造血液、白细胞介素、乙肝疫苗等通过基因工程实现工业化生产,均为解除人类的病苦,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基因工程”是一柄双刃剑,它的出现在带给人类众多好处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大量的转基因生物会破坏生物多样性。我们通过基因工程来制造我们所需要的生物,来改变我们所不需要的生物,随着基因工程的普及,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自然选择”,破会自然界的平衡。虽然目前还得不到有力证据,但是可以预见在基因工程高度发达的未来,生物物种将会越来越单一,越来越具有“亲戚关系”,所产生的危害将是巨大的。
第二,转基因植物有可能会危害人类的健康。一些科学家开始担心对生物进行的“任意修改”,穿凿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自身。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引起世界震惊。该论文指出,转基因玉米的花粉中含有毒素。另外,英国伦理和毒性研究中心的实验报告说,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与普通大豆相比,两种转基因大豆中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12% ~ 14%,还有巴西坚果事件等。虽然科研界对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否有影响尚未有定论,但是这也肯定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心理。
第三,基因工程改造出的新型基因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形成“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源是很难被消除的。基因污染是指经过基因改造后的生物由于具有“杂交”优势,当它们回到自然环境中往往会获得更多的生殖机会,同时还有可能对与其相关和相互依存的生物产生影响,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进而使被改造过的基因较快地扩散到它的后代中去,使原有种群面临灭种的危险。据报道,转基因鲑鱼生长速度快、体型较大并有抗寒的特点,逃逸大洋中之后,已对北美地区大西洋和太平洋中野生鲑鱼的生态构成威胁;转基因鲑鱼与野生鲑鱼的后代不再具有野生鲑鱼游动敏捷和定期回游的特点。
第四,基因工程可能会严重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看到那些身体上长出人耳的小白鼠,你会不会心酸?听到克隆羊“多莉”非正常死亡,你会不会难过?当意大利“克隆狂”安蒂诺里宣布克隆胎儿将于2003年问世,你会不会感到自己的生存环境收到了威胁?克隆技术解决了人类世界的一些生存问题也带来了诸多隐患。克隆人可能会混乱人伦关系,损害家庭结构,可能会使人丧失人的尊严和权力,更有甚者,假如有丧心病狂者制造出“人兽胚胎”,那么违背的不仅仅是职业道德,更严重违背了人类的道德底线,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更是不可估量的。
基因工程既能造福人类,也会使人类走上不归路。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基因工程,利用它的优点改善人类生活,拒绝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使基因工程真正造福于人类。
第三篇: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巨大变革
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在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确实有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以下列举一些课程整合常见的误区:
误区之一:把整合看成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要把教学内容整版整版地“刷”到屏幕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具体操作时,应注意控制显示的容量和速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看清、看懂,并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推理,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避免走过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的高度和谐、统一的有机部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不是“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滋味,整合就越充分”,也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
误区之二:课程与信息技术地位颠倒
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否则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
误区之三: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误解为“学习的自由化”
信息技术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构建一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旨在实现从过去仅仅重“教”到现在同时重“学”的转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理念容易绝对化,走上一条“自由化”的道路。
误区之四:片面地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认知行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独特体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这一点人们已经形成共识。然而由于有些教师对信息素养不太了解,想的过于简单,在教学活动中容易失之偏颇。
误区之五:轻学科能力,忽视探究活动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应该高度重视“引导探究”的教学思想,以“引导探究”精神整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第四篇:《因特网的接入方式》说课稿
《因特网的接入方式》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因特网的接入方式》。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教材中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第一章中所学会的认识计算机网络后,结合在今天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特网服务供应商的服务类型与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因特网服务供应商为自己提供服务;掌握适合自己的网络接入技术,实现因特网的接入。本节作为本章二、三节因特网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开篇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用的因特网接入方式。能根据需求选择恰当的因特网接入方式。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各种接入方式进行分析对比及选择。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通过自己的分析,利用网络的优势服务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效地使用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通过使用因特网,了解因特网服务组织的类型、提供的服务与服务特点。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不同因特网接入方式的特点。只有了解对比各种接入方式,才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接入方式。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了解和归纳不同的接入方式的异同点,如何在需要的时候选择一种适合的因特网接入方式。各种接入方式有些常用,有些不常见,学生不可能每种都有亲身体验和感悟。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是一门着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科。在教学策略上,本节课要避免采用讲授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使用任务驱动、讨论交流、自主操作等教学方法,利用课堂引入后的几个问题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探究。体现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各知识点的讲解上,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体会更加深刻。
五、说学法
一堂优秀的教学活动,不仅要考虑教的策略也要了解和认识学生学的方法。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分组讨论完成作业,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老师负责组织教学,自主操作探索的引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情景引入
通过以下几个很贴切的问题引入。同学们,你家里接入了互联网了吗?使用的是电信、移动还是联通的宽带呢? 你家里安装无线路由器了么?你还知道更多接入因特网的方式么?
学生或多或少对这类问题有一定的认知,通过他们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勾起他们对更多未知的向往。
二、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4—38页,根据班级分组,小组成员合作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
1、因特网服务供应商简称?
2、常见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有哪些?
3、常见的因特网接入方式有哪些?
4、目前3G存在的四种标准是:、、、中国电信使用的标准是:、中国联通的使用的标准是:
中国移动使用的标准是:
5、局域网接入如何实现?常用于那些地方?
6、你曾经使用过那些上网接入方式?体验感觉如何?
学生自主学习完后抽取某小组成员回答,从学生回答中掌握学生层面在认知上的不足,从而决定在下一阶段的讲解中的侧重点。这些问题有些是可以在教材上找到答案,有些又来源于生活中的认知。这种书本与实际结合的问题,加上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从而共同提高各小组成员的知识能力。
三、教师新课讲解
1.讲解不同的接入方式必然要比较不同方式的传输速率,所以应首先复习速率单位的相关知识。复习b 与B的区别,b是bit,表示位,B是Byte,表示字节,那么1B=(8)b。
2.通过前面的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常见的因特网介入方式:拨号接入、专线接入、无线接入和局域网接入。分别对4种接入方式以表格对比的方式比对传输速率,各自的特点。在对比的过程中,要注意某些要点知识的说明。
对于拨号接入介绍上,提出他们的共性,依托电话线。要说明宽带与窄带的区别。如今的学生根本无法体验到普通Modem与ISDN拨号上网的速度,要更多举例说明,做为老师自己肯定体验过,可以谈谈当年上网的感受。然后理论结合生活理解为什么ADSL能如此之普及。
专线接入方式讲解上,结合本校校园网光纤接入,以及中国电信推出的光纤到家活动,可以对比目前光纤与ADSL的区别。从而得出光纤接入优势明显,但需全新铺设建造,常用于新建小区的接入方式。而传统电话线网络完善,ADSL容易普及,故两种接入方式被广泛应用。
在无线接入接入方式时,鉴于目前3G网络相当成熟,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分析介绍移动、联通、电信3G接入方式的速率上、覆盖范围上、设备选择上的优缺点。利用学生对手机等数码产品的兴趣,理论结合实际分析讲解。如:你自己的手机支持哪种3G标准呢?iPhone目前只支持联通WCDMA与电信CDMA2000标准;移动“动感地带”1元500M3G流量资费低;在选择3G手机上怎么选择等。
局域网接入方式讲解时,以学校机房为例,说明整个学校虽然光纤接入,但机房属于局域网接入。通过演示配置TL-LINK无线路由器实现机房局域网接入上网。很多学生可能有自己的手机而且支持WIFI。可以让他们自己登陆http://192.168.1.1 路由器配置界面,查看无线安全配置页面有关WIFI的密码,并用自己的手机进行连接。
可以提问学生哪些地方还用到局域网接入呢?局域网接入是否常与其他接入方式互为补充。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的回顾,强化认识。
1、因特网的几种常见的接入式? ○
2、接入因特网之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
3、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网络接入方式。○
例如:家庭上网采用ADSL接入。新修建的小区可以选择光纤。出门旅游使用3G网络接入。
宾馆等选择局域网或者WIFI.4、很多时候一个区域是多种接入方式混合使用,例如家里ADSL拨号上网,然后通过无线路由器实现○
局域网共享上网。
4、实践与练习
如果你家中有两台计算机,想要把它们组成一个小型局域网络,并通过ADSL拨号上网,以实现两台计算机同时上网,请你设计一个解决方案?需要哪些设备,画图说明。
5、课后思考
通过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接入因特网,那么在同一个网络中,每一台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呢?为什么他们不会相互干扰呢?从而引入下一节课关于IP地址及其管理的内容。
七、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结合教材内容与目前信息社会发展的方向,着重讲解。更体现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时效性。
2、教学策略的选用
本节内容在操作层面上的内容较少,可能让学生觉得操作少,缺乏参与积极性。故运用了任务驱动、分组谈论交流的形式,末尾让学生自己进入无线路由器查看WIFI密码,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解演示过程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所知,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平常见闻的理性认识中学到并掌握了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劳动合同法》给企业用工带来影响
《劳动合同法》给企业用工带来影响
这份稿子是给偶领导(人力资源部经理)准备的,他过两天要在公司领导班子会议上作重点汇报,所以有些内容针对我们公司的,不具有普遍性。第一次在沙龙上发长文章,算是抛砖引玉,肯定有理解不到位和想当然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讨论指证,办法就是在不断探讨过程中想出来的。
《劳动合同法》给企业用工带来的影响
一、对企业用工带来的主要挑战
1、劳动关系的长期化和稳定化。
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要求更严格,比如“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都必须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
这直接导致员工更多的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大批员工将很快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另一种可能是,针对中低层次通用岗位,企业倾向于签订中长期的固定期限合同,合同到期终止,另行招募另一批员工)。
2、对员工招聘的要求大幅度提升
考虑到企业裁减员工的难度和成本大幅度提升,招聘过程中对招聘要求和目的应更加明晰,资格审查、背景调查和入职体检成为愈加重要的环节。
这也是为之后“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或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从而解除合同做必要的准备。
3、试用期规范更明确
(1)试用期薪资标准不能过低: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试用期期限较之前缩短: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3)违法约定试用期的赔偿金有了明确标准: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4)试用期合同解除成为相对成本较低的合同解除方式,无需支付补偿金,对程序和依据上的要求偏低。(从这个角度讲:最经济的固定期限合同是3年设定6个月试用期。)
4、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1)本法的立法宗旨就明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明确“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条款无效”,这使得一些企业在劳动合同中加入一些“霸王条款”变得失去意义;
(3)明确规定用工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同时明确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是一个月之内;一年之内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则视为建立无固定期限合同;
(4)对违约金条款的使用限定在两种情况,出资培训和竞业限制,企业失去了任意设定违约金的可能;
(5)劳动者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的时候,劳动者不仅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同时要求获得补偿金。
(6)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自行选择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双倍支付赔偿金。
5、对企业内部民主管理的要求明显提升,促进企业内部民主协商机制
(1)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中必须经过民主程序,在总则里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2)同时对于规定制度明确公示的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6、合同终止与合同解除不再具有明显的差别
与之前的《劳动法》明显区别合同终止同样需要支付补偿金,而且支付的标准与合同解除是相同了,而且《劳动合同法》取消合同约定终止的条款,这样弱化了合同终止与合同解除的区别,至少对于企业成本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在操作程序和依据上有区别。
自此,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取代了原来合同终止成为风险和成本均较低的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因为违法终止劳动合同的意味着双倍的补偿金。
7、用工成本的大幅度提升,企业违法成本也大幅度提升
(1)合同终止同样需支付补偿金(本质上也是鼓励用工的长期化)
(2)补偿金计算时,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之前的规定不满六个月无需支付补偿。
(3)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4)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这将直接导致企业在解除和终止员工合同时风险急剧上升,企业将更青睐于协商解除将风险和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
8、对老员工的管理(尤其是距退休5年的老员工)将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1)企业裁减人员时应优先保留“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和较长期限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老员工;
(2)对于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老员工,企业将不能以医疗期满、不胜任工作岗位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同样企业也不能裁减他们。让此类员工在退休前离职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9、工会作用得到的强化
(1)订立集体合同时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
(2)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工会可以代表劳动者提起仲裁和诉讼;
(3)被派遣劳动者有权选择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对企业相对有利的变化
1、明确提出:试用期员工辞职需提前3天;
2、扩大了企业裁员的范畴,降低了要求,使得企业经济性裁员更具有操作性;
3、对禁止员工兼职有了实质性的条文进行限制: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企业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
4、明确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操作上更为便利,有了选择余地;
5、明确劳动者在离职时,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
6、对高收入员工的经济补偿金有了“封顶机制”。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7、非全日制用工的标准非常之低,可能会鼓励企业大量使用非全日制的灵活用工。
三、劳务派遣的使用
1、企业需要更审慎的选择有资质、有实力、规范操作的劳务派遣公司;同时在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派遣协议时需尽可能明确双方各自应承担的用工责任。
2、劳务派遣的用工成本同样提高:劳务派遣单位必须与员工签订至少两年的合同;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3、劳务派遣的“同工同酬”的要求使得很多企业通过“编制”上的区分来实现待遇上的差异变得难以为继,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如何理解和实施“同工同酬”的概念将是一个重大挑战。
4、明确提出用工单位的“退回机制”:被派遣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用工单位可以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但是用工单位不能依据“客观情况发生重大改变”而退回被派遣者,可能是个潜在的风险。
四、过渡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
1、过渡期为从现在起到2007年底。
2、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
有固定期限的合同继续履行,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是1995年已经签订的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老员工,他们是否需要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理论上说重新签订合同对他们更有利,至少《劳动合同法》相对于《劳动法》对员工的倾斜保护更明显。如果不重新签订劳动合同,那他们原有的劳动合同是否适用于新的《劳动合同法》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所有订立有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需要测算一下什么时候本企业工龄满十年,之后再签订有固定期限合同需要考虑一下期限与十年工龄相对接。
4、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对我们公司而言这个不是问题。
5、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
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没什么回旋的余地,也不需要考虑什么准备。
6、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原有的“劳动合同制”+“上岗合同制”的模式可以保留,至少在无固定期限合同大量出现的情况下,令企业掌握更多主动的一个模式,但是原有的劳动合同和上岗合同必须重新修订,下岗待聘管理制度也需要重新修订,尽可能降低下岗待聘人员的待遇是唯一的选择。
(2)新进员工的有固定期限合同的期限如何设计,初步想法:3+5,争取更多的试用期时间,并在3年的时候有再选择机会。
(3)需要考虑重新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4)整理并修订公司内部规章,确保与《劳动合同法》相一致。
(5)年底合同到期时,裁减冗余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