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化社会理论

时间:2019-05-13 17:3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化社会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化社会理论》。

第一篇:学习化社会理论

学习化社会理论

美国学者赫钦斯在对以往的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后,于 1968 年在《学习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学习化社会”一词。所谓学习化社会,“也许就是任何时候不只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为目的而成功地实现价值的转换,以便实现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社会”。

②1972 年 5 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又发表了一篇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把学习与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这篇报告进一步指出:“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即指它的时间长度,也指它的各个方面),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即包括它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它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资源),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

③这份报告指出在学习化社会里将实现教育和社会一体化,学习化社会将被看成是未来的教育模式和社会形态,从而引起世人的瞩目,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进入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在学习化社会理论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提出了以发展学习型社区作为实现学习化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由此可见,学习型社区观念和行动的形成,并不是哪个人的心血来潮之作,而是学习化社会思想发展的必然。

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对学习化社会这个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获得众多学者的认同。他认为,“所谓学习化社会是指一个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在此社会中,学习者的基本权利能够获得基本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的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地去除,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适当地建立。学习化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要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实现每一个人自我天赋潜能,使其做一个自己想要做的人。”

①不管如何界定,学习化社会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学习化社会是网络化学习社会。21世纪将是网络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全球信息化将由信息网把人们与全社会的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局域网、广域网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可以通过网上学校、虚拟教室等进行的远程学习;学习化社会是开放化学习社会。开放性学习社会具体包括:教育时期开放、教育场所开放、教育机构间的开放和开放的教育。开放的教育含义之一是指无论谁,不管何时何地都可以低费用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教育体制,另一种含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开放,进行交互式学习;学习化社会还是自主化学习社会。教育的多元化、多样化、满足个性化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人们可以依据各自的需求,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方式,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学习更多地成为一种自主行为,更有利地促进人们自觉学习、自我发展。总之,迈向学习化社会,就意味着学习将成为社会一切成员整个生命期的活动;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社会体系;学习和教育要成为一种社会的责任,从而使人们“在其生存的所有部门,都能根据需要而方便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

②学习和教育与社会互动,密切交织,即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因此,构建学习化社会首先就在于营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学习环境,提供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学习机会,以促使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 百科名片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

目录

介绍 独特意义 产生及其实质 互动要素 主要理论 互动情境 互动的维度 互动的类型 基本类型 互动过程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展开 编辑本段 介绍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

社会互动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

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5.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编辑本段 独特意义

社会互动是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它是个体层次和社会结构层次以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产生及其实质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乔治.H.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

社会互动的起点,是在人类心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互动”。“自我互动”即“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自我互动”反映的是从“主我”到“客我”的反思过程,有无这种反思是区分人类的行为和动物行为的主要标志。从总体上看,“自我”不仅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且是“主我”与“客我”在互动中不断展开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没有群体互动,就不会有自我互动。对行动者个人来说,群体互动既是互动的前提,也是互动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情境。互动的实质在于: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主要依靠包括暗示和语言在内的“符号”。因此“符号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互动要素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构成社会互动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1)必须要有两个或以上的互动主体

(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主要理论

社会互动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社会互动

在欧洲,德国的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互动对象应是与互动内容相对应的 互动形式,并对社交、统治与服从、冲突与凝聚等具体互动形式做了详细的分析。他的研究也影响了美国社会学家。

在美国,作为早期人类互动的研究者和代表人物,乔治.H.米德的研究重点是行动——某个人在某种情境下的全部反应。按照米德的观点,人类反应与动物反应不同,我们在作出反应之前要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而且人类拥有自我——一个我们与之交流的内在的“人”,就像我们与别人说话一样。米德把与我们自己交流的行动看做人类意识的最重要的特征。他强调人类互动是以为文化所定义的符号的意义为中介的。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符号互动论

是指强调符号和意义在人类互动中之重要性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由米德创始。H.布鲁默,米德的学生,总结了互动论的三个原则:(1)根据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我们对之采取行动(2)我们对于事物所赋予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情境下,这一解释过程通常包括米德所说的角色借用,即假定承担别人的角色并试图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内在阐释过程,我们与我们自己交流。

w 许多活动是常规性的,并涉及我们无意识中获得的且想当然的许多定义。我们的共享定义指导着人类活动,甚至当这些定义与客观现实不一样时也是如此。

w 有时,社会情境的定义并不很清楚,通过互动,一个人可以领会期待和被期待。

w 有时,习惯性行为发生变动,人们对某种情境的定义也有可能变化,这些变化常常在实质性问题上为社会价值观的未来重大转换奠定了基础。

w 批评者认为,该理论仅仅关注个体互动方式,造成一种个人拥有无限自由的错误印象,忽视了社会结构、社会历史、社会经济对我们的约束。

w 后来布鲁默、库恩等人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分别建立了芝加哥学派和衣阿华学派。(1)芝加哥学派:人文科学方法,人的行为无法预测、非决定性的,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主张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进行个案研究、非结构访问。(2)衣阿华学派:实证主义方法,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并进而预测其行为。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民族方法论)

是分析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的一种社会学方法。按照本土方法论者的观点,所有日常社会互动都遵循着某些背景假定或“规则”,这些假定或规则形成了有序沟通的基础。违规试验已经表明了各种背景假定在人类互动中的重要性。在这种实验中,实验者假装并不明白谈话背后没有明说的一些假定。

w 许多主流社会学家认为,对于社会学的一些主要(宏观)问题——如社会设置的特性以及社会中的权利运用等——而言,本土方法论差很远。但本土方法论正是把揭示社会交往的各种规则作为其中心目标的。角色理论

w 角色和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互动双方都需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进行交往,一方角色失调,就可能中断或改变互动的方向。互动还有赖于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这使人们能够辨别和理解他人,预知他人的反应。另一方面,没有另一方来互动,角色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

w 实际上,角色理论和符号互动论的联系非常紧密。拟剧论

艾文.戈夫曼关于人类互动的研究被称为拟剧论,这种理论把人们看成是戏剧中的演员,它宣称人们是在按照社会剧本的要求扮演各种角色,并且人们的表演要接受观众的评判,观众对于可能解释演员真实性格的某些过失

社会互动

非常警惕。这种角色表演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社会互动即向别

人表现我们自己,以便他们能够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我们,诱导他们做出我们期望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既包括“前台”行为,又包括“后台”行为。前台行为针对的是他们并不熟悉的一般观众,后台行为则是针对亲密朋友的。在有些情况下,人们组成剧班以表现某种印象。当印象或形象遭遇别人挑战时,通常会导致尴尬,表演者的尴尬也伴随着观众的尴尬,观众通常“有意忽视”表演中的过失,为表演者保全脸面。

w 批评者认为,1)该理论过于静态地考察自我,有时,和不同的他人在一起的自我也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在所有互动中尽可能制造出最好印象,2)人们并不总在操纵社会,演戏,有时人们也努力诚实、真实地表白自己。对此戈夫曼也乐意承认印象管理只是社会现实的一方面。参照群体理论

w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一个人的参照群体与他在行政上、组织上或地位上所从属的群体可以使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w 该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应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对个体来说,参照群体一是规范-对内化价值标准,形成社会态度有重要影响(和某群体认同-熟悉该群体规范-强化或削弱与其他群体的认同),二是比较-群体是个体对自我、他人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比较性标准。

w 该理论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工具。社会交换轮

w 着眼于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代价和报酬。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中。涉及内容非常丰富,介绍几个有关命题:

(1)成功命题:一个人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越愿意从事。

(2)刺激命题:若某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越可能采取此类似行动。

(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同样的酬赏对他越没价值。

(5)侵犯-赞同命题:A.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得到未估计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B.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预期的酬赏甚或大于预期的酬赏,或未获预期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变的更有价值。

酬赏: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价值依次增高。

w 该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忽略了人类行为社会的前提,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编辑本段 互动情境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

齐美尔深入分析过人数对互动形式的影响。

1)2人,充分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有着其他形式下不可能达到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产生排他的特征。也可能使两人冲突更加强烈。

2)3人,每一方都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如果其中两人冲突,第三者可能选择成为(1)中间者,从局外、公平客观地调解(2)仲裁者,经双方认可,公平解决争端(3)渔利者,以支持一方为由提出利益要求(4)分裂者、征服者,助长双方矛盾以得利

3)多人,会组成社会网络。其中,大型群体,会形成超越个体的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分工、组织较规范,对个体进行制约。熟悉情境、工作情境、社交情境

根据互动目的来分

(1)工作情境:双方有特定目标,明确分工,有一点行为限制,较少感情交流。

如交易、谈判、会议、上课等

(2)社交环境:为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目的。一些没实际意义的话题,轻松展示自己的个性,产生愉悦,有一些感情投入,起到重要的沟通了解的作用,促进关系发展。

如宴会、舞会、郊游等

(3)熟悉情境: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没特定目的,行为较随便,按社会习俗行事即可。如家庭、亲戚、邻居、下班后同事等。

以上划分不绝对,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情境和行为方式也可以由互动者协商决定。如casual Friday时可以着便装上班,如Google的工作环境以支持大家的思维为主,制约为辅。也有时,请客“办事”,公事、私事都在饭桌上解决,让人很难铁面无私、公事公办。针对这种我国特有的饭桌文化造成的情景混淆现象,可以提倡自我(亲友)的道德约束,加强法律制约,这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中国人社会互动方式变革的一个方向。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 社会互动--沟通于语言之外的社会互动

根据互动者之间的人际关系来分

社会互动--沟通于语言之外的社会互动(1)情感关系:家庭、亲密朋友等初 级群体,满足个人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需要。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规则,当一人有需要时,其他人会尽力补足。

(2)工具关系:为达成某种目的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这关系是达成目的的工具,不预期有长期交往和情感关系。遵循公平法则,如买卖双方的等价交换。

(3)混合性关系:介于前两者之间,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的关系,有情感和工具的成分。遵循人情法则,交情的深浅和面子的大小对互动的方式和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关系可以转化,中国人常说人情和面子,有时为达目的,有人常想把工具关系变混合性关系,在人情的压力之下,使对方不得不给个面子。编辑本段 互动的维度

(1)向度:情感是亲疏爱憎,地位是尊卑平等,利益是一致冲突?

(2)深度:互动,相互依赖的程度。利益关联、情感投入、延续时间、规范复杂之深浅?是深度还是表层互动?

(3)广度:范围领域大小。专业领域内往往互动比较单一,而如朋友、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都是全面的互动。

(4)频度:次数多寡。频度影响人际关系深浅好坏。编辑本段 互动的类型

互动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根据互动情境、互动维度、互动方式等标准,如

按情感关系,友好互动/敌意互动/情感无涉互动

按利益关系,合作互动/竞争互动/冲突互动

按地位关系,强制互动/服从互动/平等协商互动

按互动广度,单一角色互动/多重角色互动

按互动媒介,言语性互动/非言语性互动

按互动单位,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按互动途径,直接互动/间接互动

其他还有,正式互动/有组织互动/非正式互动/无组织互动

传统互动/习惯方式互动/现代、创新方式互动。传统的互动基本上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初级群体的互动,现代社会的互动已日益超越时空界限,形成以大规模的现代化传输手段为媒介的间接互动。

从“过程”与“结构”的角度来划分互动方式,是互动论者取得的主要成果,也是他们研究的主要目标。他们力图从日常司空见惯的交往活动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建立并完善一种互动理论。早期的互动论者,着眼于互动是一个过程。在他们看来,“社会互动”和“社会过程”是一个意思。美国芝加哥学派的R.E.帕克和E.W.伯吉斯主张把“互动过程”分为 4个阶段:竞争、冲突、顺应、同化。它们也适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两种文化体系之间交流、冲突、认同和融合的过程,与上述互动过程是基本吻合的。帕克的“互动过程”论,带有明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它基本上是属于西方社会学早期的理论。虽然在帕克之后,还出现过许多类似的更详细更繁琐的互动方式的分类标准,但意义和影响甚微。

现代西方社会学的互动理论,正在从过程理论向结构理论转化。帕克和克鲁默是这一转化的倡导者。“过程理论”强调的是“自我”,是“主客互动”,而“结构理论”强调的则是“角色”,是“角色互动”。所谓“角色互动”,就是由复杂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角色之间和角色之内的互动。原来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解”概念,已被社会学意义上的“期望”概念所代替。角色关系所带来的互动,是一种更固定化、更社会化的互动。主体的地位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受到了更多、更大的限制,从而有可能导致丧失主体性的“过分社会化”现象的出现。以角色互动为中心的结构性互动研究,主要是在人际关系,特别是在非正式群体或小群体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进展。(庞树奇)编辑本段 基本类型 非语言沟通/互动

即通过符号而不是语言所进行的沟通,是人类互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是体态语言和个人空间。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人际距离是个人空间的一个方面。按照爱德华.T.霍尔的观点,美国人之间的交往有四种距离:亲密距离(44厘米以下)、个人距离(44~120厘米)、社会距离(120~360厘米)、公众距离(360~760厘米)。合作

是指人们或群体为了满足共同利益或达到共同目标而一起行动,这些利益或目标单靠一方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

成功的合作应具备:(1)目标一致,追求自身利益的人、竞争对手、甚至对抗关系的人有时也可以合作(2)对如何达成目标有基本共识,若志趣相近、能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更有助于顺利合作(3)行为配合(4)讲信用。

个性特征和人际技能也会影响团队合作。学会合作已经成为新世纪对人才的一种基本要求。

合作可以是(1)自发合作和互相援助,直接产生于某种情境下的实际需要和可能(2)传统合作,逐步稳定被制度化了的习惯(3)现代社会更多依赖指导合作,在第三方,即雇主或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协调合作(4)也可以是契约合作,即正式同意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并对彼此职责进行清楚的界定。冲突

是合作的对立面,指的是针对有价值的珍惜物品或价值观的斗争;这里,冲突与竞争的区别(1)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在冲突中打败对手被认为重要的(2)冲突双方有直接的、公开的、面对面的接触,是直接的反对关系(3)冲突双方目标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如都是争政权,要建立的新体制却可以不同(4)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要激烈得多,往往突破规章、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

齐美尔划分的冲突类型有:(1)群体间的战争(2)群体内的冲突(3)打官司(4)理念之间的对立,这往往是最残忍和最具破坏性的。如当今世界上许多最严重的冲突背后,都可以看到宗教观念的差异。其他划分类型(1)个人或群体间(2)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种族/民族/阶级冲突(3)诉讼/辩论/口角/决斗/械斗/战争等

但冲突也可以有正面效果,它可以成为一种促进双方内部紧密团结的力量;也可以强迫双方直面问题,加深了解;还可以导致必要的社会变迁。尽管社会能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消除冲突,但一个没有冲突的社会将是毫无生机、沉闷乏味的社会。竞争

是一种合作性的冲突,它受一些“规则”约束,达到目标比打败对手更重要,互不相识的竞争者也可以竞争,竞争规则防止竞争的间接反对关系演变为冲突的直接反对关系。竞争在西方社会中尤为普遍,它就是美国式个人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个人、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见下社会变迁与互动】。在竞争中,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产品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还缺乏完善的法规制度,我国还存在不少恶性竞争现象,如假冒伪劣产品、销售回扣等。

w 传统观念中,合作与竞争是一对反义词,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整合合作竞争的新商业战略,有可能实现双赢。这种理念可以广泛应用,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强制

是指某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给别人的一种倾向。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尽管它最终依赖于使用物质力量,如暴力或体罚的威胁(武器、军队、法庭、监狱),和精神力量(处分、批判、社会压力)的压力,但是它通常所采取的是一些更为微妙的约制手段,如爱国主义、爱情、信仰或恐惧等。尽管强制像冲突一样,也被看作一种负面的互动形式,但强制也有正面的社会功能。比如运用于教育的规则中,常隐含着的惩罚以规范。顺从和顺应

是与强制相反的互动形式,但意义上还是有区别,不像强制中一方被迫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在顺从中,一方自愿或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顺应比顺从的范围更广,除顺从外,它还指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顺应的种类包括:和解(友好),妥协(暂时平息),容忍(克制)。大多数成员对于群体的要求是顺从的,没有顺从,任何群体、社会都将无法运行。其他

还有诸如:

1)暗示与模仿。是互相对应的互动方式,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社会方式。

2)调适。指人们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3)同化。是调适的进一步发展。全部改变原来的思想方法和习惯,完全变成另一个文化单位或其成员。编辑本段 互动过程

w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小群体面对面互动研究,要面对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整合等问题。社会互动

(1)定向阶段:解决情境辨识问题:如是社交还是工作还是熟悉情境

社会互动

(2)评价、评估阶段:解决态度确定问题,如是主动投入还是旁边

(3)控制阶段: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如具体行为

三个阶段不一定直线发展,可能重复;各阶段往往伴随情绪的因素,涉及到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多人互动中,与谁、进行哪方面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该理论广泛应用在集体问题解决、角色发展、上下级交往等问题。

w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1)竞争

(2)冲突,可能出现

(3)顺应,少数情况下,也会一方消灭另一方,大部分情况下,双方或一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来适应对方

(4)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

并非所有互动都要经历这种过程,只有双方利益上或认知上不一致时才有可能性,例如不同文化的互动。编辑本段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社会变迁,尤其是根本性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转型期不免引起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竞争、冲突和顺应,引起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只有通过长期的有效的社会互动,才有可能理顺各种关系,实现新旧交替。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改革过程中,城市人际关系的格局来举例。国有企业的职工

以前的单位像一个大家庭,单位中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合作关系,利益矛盾不突出。在工作中,提倡的是“比学赶帮超”,有竞赛,但很少利益直接竞争;在情感上,领导如同家长,同事亲如兄弟姐妹;在收入上,虽然很低,但吃大锅饭,大家差不多,所以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人情味很浓,有矛盾也是大家庭内部矛盾。

随着改革的深入,很多单位中实行了就业、分配、福利等方面的改革,“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劳动合同制”、“企业兼并与破产”等措施的实施,使单位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竞争性明显增强,利益矛盾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较为复杂。而且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纠纷也时有发生。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协调好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规则来保障两性的人际互动,是一个相当迫切的问题。农村人际互动行为的变化,以礼物交换为例

阎云翔在北方一个乡村的调查表明,49年以来,村民一直保持礼物交换的传统习惯。但是,送礼的目的、缘由和方式显著变化,从传统的仪式性馈赠向现在的工具性馈赠。过去,村里有礼仪专家指导一门送礼的一些深奥精细的规矩,物质性比较淡,象征性比较强,重视正确的方式和表达美好感情。50年代,传统礼仪被当封建迷信加以批判,送礼的行为也变得粗糙很多,庆典时的演说和祝词被取消了。80年代,礼仪专家重新活跃起来,但是礼物交换中的精致礼节没恢复,内容越发重交换价值而非象征价值,村民为了获得保护和恩惠而给干部送礼越发普遍,礼物交换的工具性越发强。

第三篇:网格化社会管理

网格化社会管理

一、平台背景

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摘自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和充满活力。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

——摘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他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国情和人民群众期待要求,善于把握新时期社会管理的规律特点,相互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进一步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搞好社会管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加强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摘自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的讲话

二、平台建设目标

以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为出发点,统筹规划,以管理创新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建成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以电子政务网络和安全专用网络、无线网络为通道,通过开发部署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社区“人、地、物、情、事”管理信息化,为社会重点要素的动态管控、基层民情形势的分析研判、民间矛盾纠纷的联合调处提供信息化支撑平台,从而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做到“小网格、大创新”。

三、平台特点

1.高扩展性,快速稳定安全构建平台;

2.应用集成,符合中央最新精神要求;

3.人房关联,采用空间技术创新管理;

4.动态管理、时效数据支撑领导决策;

5.六步闭环,业务流程落地办件协同;

6.平安创建,科学监控实现联动处置;

7.监督考评,量化考核制定科学评估;

8.政民互动,建成互动式执政新平台;

9.标准为先,健力健全工作服务体系;

10.信息安全,加密技术保障稳定运行。

三、平台建设内容

运邦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软件实现对内处理具体事务、对外提供管理服务支撑,运邦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软件包括“4个平台+18个系统”,(一)运邦网格化工作平台

1、运邦基础资源库系统

2、运邦民情日志系统

3、运邦事件协同系统

4、运邦统计分析系统

5、运邦绩效考核系统

6、运邦信息交流系统

7、运邦系统管理系统

8、运邦自定报表系统

9、运邦工作流引擎系统

(二)运邦网格化地理信息平台

1、运邦地理信息引擎系统

2、运邦网格空间定位系统

3、运邦网格信息管理系统

4、运邦工作轨迹管理系统

(三)运邦网格移动应用平台

1、运邦网格助手服务引擎

2、运邦网格助手客户端系统

(四)运邦网格化监督指挥调度平台

1、运邦指挥调度中心系统

2、运邦指挥监控中心系统

3、运邦智能呼叫中心系统

第四篇:网格化社会管理

将安全生产、社区服务、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矛盾调处、社区党建、民生改善等社会管理工作纳入到城市网格化管理中,以落实责任为中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街道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把街道23.17平方公里划分为6个一级网格,下辖40个二级网格、1144个三级网格(驻街单位),覆盖辖区各个广场、道路、高校、商业网点、五小行业、小区、楼栋。每个一级网格明确一名街道领导牵头,机关2—3名科长担任负责人,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责任人,同时配备协管员、保洁员、信息员、党小组组长、警员、志愿者等;二级网格负责人由机关科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担任;三级网格负责人由驻街单位责任人担任,定人定岗定责管理网格内的社会事务。

“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的网格化社会管理,将街道所有干部下到具体网格中,确保联系无缝隙、管理无盲点、服务无遗漏、安全无隐患、和谐有保障,同时调动了辖区单位积极性,实现城市管理联抓、公共安全联防、平安法治联创、流动人口联管、群众工作联做、民生保障联帮、科教人才联享、发展平台联办、精神文明联建、区域党建联动。

第五篇:第二章社会性别理论

努力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自然平衡 推进关爱女孩行动

中国网 china.com.cn时间: 2010-06-0

3全国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会议在安徽召开 李斌讲话 http://.cn/renkou/2010-06/03/content_20181778.htm

6月3日~4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全国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分析形势、交流经验,明确任务、部署工作,进一步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关爱女孩行动,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持续有效遏制,并促其逐渐趋于自然平衡。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崔丽主持会议,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致辞,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陈桦,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出席会议并作经验交流发言。

李斌在讲话中指出,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取得积极进展。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行动计划》精神,不断探索标本兼治、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和运行机制,取得了重要进展。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大。关爱女孩成长和女性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有利于计划生育女儿户的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建立。落实孕产期全程服务取得新成效。查处“两非”行为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李斌强调,总结这些年来的工作实践,有几条基本经验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长期坚持并大力推广。一是坚持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形成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重点管理、分类指导,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坚持标本兼治,形成宣传倡导、利益导向、全程服务、严查“两非”、统计监测等五措并举的工作机制;四是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摸实情、查实数、求实效,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考核的科学性;五是坚持常抓不懈,勇于攻坚克难,不放弃、不懈怠,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会议强调,要抓住重点环节,切实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工作力度。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国办59号文件精神,按照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宣传倡导、利益导向、全程服务、严查‘两非’、统计监测”工作措施,以2009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作为新的起点,力争2010年进一步下降,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巩固和保持整体上持续下降的态势,逐步达到出生人口性别比自然平衡。

一是要以家庭文化建设为重点,提升宣传倡导的实效性。要把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规划中,作为建设“平等、健康、文明、和谐”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群众性宣传活动,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宣传,提高宣传倡导的有效性。积极组建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返乡调研、实地培训等活动,扩大宣传倡导的影响力。

二是要以增强女儿户发展能力为重点,突出利益引导的针对性。在城乡社保、医保、养老保险等普惠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坚持同等优先原则,力争向计划生育女儿户有所倾斜。在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切实保障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相关权益。制定落实激励政策和促进措施,想方设法为女孩家庭营造良好社会经济环境,切实转变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三是要以落实“村为主”为重点,提高全程服务的有效性。要将有效预防性别选择行为的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与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相结合,关注重点人群,认真做好孕前咨询、孕情监测、产后随访,把孕产期全程服务落到实处。认真贯彻《流动人口计

划生育工作条例》,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服务管理,从源头上防范流动人口“两非”行为。

四是要以多部门综合施治和区域协作为重点,增强查处“两非”的威慑性。要加强与公安、卫生、药监、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定期督查机制,依法严格查处“两非”行为。要进一步规范对新型计划生育药物和技术的管理,健全制度,加强培训,强化责任,有效防止“两非”行为。要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纳入流动人口区域协作工作协议,召开区域联席会议,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五是要以信息共享为重点,确保统计监测的准确性。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等资源,准确掌握出生人口性别比真实情况。要将B超检查、计生手术等都纳入实名登记制度,实行网络化管理,力求全员覆盖,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提供可靠的信息保证。

会议要求,要切实加强领导,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供有力保障。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当好参谋助手,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推进社会建设和民生工作、与制定相关经济社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人口计生领导小组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有效整合力量,形成综合治理的合力。

二是要加强科学规划,推进重点管理。各地要根据本地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策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创新治理经验。要继续坚持分类指导,推进重点管理,着力抓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加大指导

督查力度。要认真总结和推广近年来行之有效的做法,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巩固工作成效。

三是要加强督查考核,完善保障措施。各地要坚持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完善指标体系,注重工作过程,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各地人口计生部门要积极争取设立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要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所需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予以经费保证。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会议期间,部分地区交流了工作经验,与会代表进行了现场考察。国家人口计生委相关司(厅、局)及部分直属联系单位代表,民政部、人保部、卫生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药监局等相关部门代表,各省(区、市)人口计生委代表以及相关专家出席了会议。(记者 王洋)

下载学习化社会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化社会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管理网格化学习培训责制

    社会管理网格化学习培训责制为提高网格化管理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至、讲求实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1、网格化管理培训工作由网格化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及网格化管理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管理创新及网格化管理工作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实地查看和听取河南省巩义市司法局的社会管理创新及网格化管理工作汇报后,深受启发和鼓舞。现结合我镇的工作实际,谈几点感受......

    学习工作化 工作学习化

    学习工作化 工作学习化——市城管执法局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情况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市城执法局大力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围绕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以加强党员......

    广告化生活和社会伦理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广告化生活与社会伦理 [内容摘要] 广告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其凭借媒介获得的强大影响力深刻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是形成了一种广告化生活,由此我们不得不......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几个要求1、 各村(社区)领导要重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特别是综治管理员对要求要上报的材料要及时上报,我街已被区综治办多次批评。 2、 各村(社区)......

    浅谈如何深化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

    浅谈如何深化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 近几年,在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消防专项整治中,社会消防安全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特别是从“网格化”管理实践一年多以来,九江市社......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

    北京北科光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精益化管理 零距离服务简述: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是一种创新型的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是......

    社会管理创新网格化管理

    “双网格”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图强林业局政法委车程昌龙图强林业局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点,创新管理理念,从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和治安管理体系实行双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