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历年自学考试简答论述题集锦(江苏省高等自学考试《小学教学心理与设计》)(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17:1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历年自学考试简答论述题集锦(江苏省高等自学考试《小学教学心理与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历年自学考试简答论述题集锦(江苏省高等自学考试《小学教学心理与设计》)》。

第一篇:心理学历年自学考试简答论述题集锦(江苏省高等自学考试《小学教学心理与设计》)

1.2.3.4.5.09 1.2.3.4.5.08 1.2.3.4.5.07 1.2.3.4.5.教师的威信学习与教学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规则学习的主要方式 影响学生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试述布鲁姆与加涅的关于目标分类体系的异同 建构主义心理研究的基本假设 教学设计的概念 学习需要分析的一般模式有几部分组成试述开展发现学习教学的建议 奥苏泊尔解决问题的模式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心理学关于学习策略性质的三种观点怎么做一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好教师 影响知识保持的主要因素 生成学习过程的基本条件 观察学习的特点从教学评价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元认知知识包括的主要内容寻找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措施 环境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试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教学策略设计的意义 学习(学校环境下)准备具有的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教师可通过哪些步骤指导发现学习小学生掌握概念具有的功能开展教学设计的意义 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应考虑的问题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 学习目标陈述的基本原则力的具体途径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第二篇:江苏28067 小学教学心理与设计 自学考试大纲

高纲1206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8067

小学教学心理与设计

南京师范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要求

《小学教学心理与设计》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为培养未来教师和检验应考者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知识和教学技能而设置的一门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传递经验和培养新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研究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的活动规律。与许多学科不同,教育教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对人的研究尤其是研究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小学教学心理与教学设计》是在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具体分析与研究教学心理与教学设计的学科。由于原教材已出版多年加之内容陈旧,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小学教学需要,更新了教材。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不变,同时更加突出应用性。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应考者掌握现代学习理论、教育、教学理论、理解影响教育、教学的因素及其关系,据此达到运用这些知识,设计教学活动和为今后开展教育与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理论知识基础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点)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概念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

(三)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的作用

二、考核要求

(一)教育心理学概念

1.识记:(1)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定义;(3)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发展阶段

2.领会:(1)教育心理学对理解教育的意义;(2)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

1.领会:(1)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作用;(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宏观模式

2.应用:(1)运用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微观模式分析教育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型与策略

1.识记:(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型

2.领会:(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策略;(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3)近年来美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特点

第二章 学习概述与现代学习理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学习的概念与学习理论的作用

(二)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四)学习与教学的相互关系

二、考核要求

(一)学习的概念及其意义

1.识记:(1)学习的界定;(2)学习的准备;(3)学习的类型

2.领会:(1)怎样理解学习概念;(2)学生学习的特征

(二)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识记:(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2)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3)观察学习过程

2.领会:(1)学习理论的功能;(2)有效学习的条件

3.应用:(1)结合教育如何运用发现学习理论;(2)分析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

(三)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习观

1.识记:(1)建构主义知识观;(2)建构主义学习观

2.领会:(1)建构主义改变学习概念的意义;(2)生成学习基本思想与教学含义

(四)学习与教学的相互关系

1.领会:(1)学习与教学的基本关系;(2)认知学习理论对学习与教学关系的观点

第三章 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

一、考核知识点

(一)知识的概念与知识学习机制

(二)知识的表征类型与作用

(三)概念与规则的学习

二、考核要求

(一)知识的概念与知识学习机制

1.识记:(1)知识的定义;(2)表征的定义;(3)知识分类理论的基本假设

2.领会:(1)知识分类观的比较;(2)不能类型知识习得机制

(二)知识的表征类型与作用

1.识记:(1)命题的概念;(2)语义与表象编码;(3)图式;(4)产生式系统

2.领会:(1)命题网络的意义;(2)图式的功能;(3)模式识别程序

3.应用:(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2)知识的作用

(三)概念与规则的学习

1.识记:(1)概念的定义;(2)概念的属性;(3)规则的定义;(4)认知技能的定义

2.领会:(1)概念的结构;(2)概念的功能;(3)概念学习的心理机制;(4)规则学习的方式

3.应用:(1)结合教学实际应用三种同化模式;(2)分析影响学生概念学习的因素

第四章 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学习

一、考核知识点

(一)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性质和关系

(二)认知过程中的基本学习策略

(三)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的学习与训练

二、考核要求

(一)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性质和关系

1.识记:(1)学习策略的定义;(2)学习策略性质的几种观点;(3)元认知的概念

2.领会:(1)学习策略提出的背景;(2)学习策略的分类;(3)学习策略学习的特殊性

3.应用:(1)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学习策略;(2)结合教育实际谈元认知的结构与作用

(二)认知过程中的基本学习策略

1.识记:(1)认知学习过程模型;(2)使用精加工策略原则;(3)复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定义

2.领会:(1)注意策略的作用;(2)精加工策略的主要方法;(3)组织策略的主要方法

3.应用:(1)结合教学应用记笔记策略;(2)结合教学应用组织策略

(三)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的学习与训练

1.识记:(1)学习策略发展阶段;(2)元认知策略训练主要环节

2.领会:(1)开展学习策略训练条件;(2)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与成就行为的关系

3.应用:(1)结合教学谈学习策略训练的指导思想;(2)结合教学谈学习策略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解决问题与创造性培养

一、考核知识点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性质

(二)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

(三)创造性概述与创造性培养

二、考核要求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性质

1.识记:(1)问题的定义与成分;(2)解决问题的特点;(3)解决问题一般过程模式

2.领会:(1)奥苏伯尔解决问题模式;(2)格拉斯解决问题模式

3.应用:(1)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奥苏伯尔解决问题模式;(2)解决问题模式研究的新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

1.识记:(1)问题表征的意义;(2)耶基斯——多德森法则;(3)功能固着

2.领会:(1)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2)心理定势的主要表现;(3)有效的解决问题者具有的条件

3.应用:(1)结合教学谈解决问题中的思维技能培养;(2)结合教学谈专家与新手

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

(三)创造性概述与创造性培养

1.识记:(1)创造性的定义 ;(2)当代创造性理论的主要观点

2.领会:(1)创造性活动中的核心创造性思维;92)学生创造力发展规律与特点

3.应用:(1)结合教育谈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2)创造性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 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

一、考核知识点

(一)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过程与条件

二、考核要求

(一)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1.识记:(1)态度与品德的界定;(2)态度的特征与功能

2.领会:(1)态度成分的意义;(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应用:(1)结合教育谈品德结构的实践意义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识记:(1)他律与自律概念;(2)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水平

2.领会:(1)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2)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3.应用:(1)结构教育谈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过程与条件

1.识记:(1)依从、认同和内化概念;(2)认知失调

2.领会:(1)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化理论要点;(2)改变品德不良学生的过程;(3)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主要因素意义

3.应用:(1)结合教育谈当前小学生品德培养的主要方式

第七章 认知结构与学习迁移

一、考核知识点

(一)认知结构概念与发展

(二)学习迁移概念与类型

(三)现代学习迁移理论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与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二、考核要求

(一)认知结构概念与发展

1.识记:(1)认知结构的界定;(2)认知结构的发展

2.领会:(1)认知结构的发展意义

(二)学习迁移概念与发展

1.识记:(1)学习迁移概念;(2)学习迁移类型

2.领会:(1)学习迁移争论的教育意义;(2)学习迁移在教育上的作用

3.应用:(1)设计一例说明学习迁移的测量模式

(三)现代学习迁移理论

1.识记:(1)认知结构变量;(2)两类知识的迁移分类

2.领会:(1)先行组织者概念及教育意义;(2)比较两种组结者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领会:(1)影响学习迁移的个体因素;(2)影响学习迁移的客观因素

2.应用:(1)结合教育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第八章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一、考核知识点

(一)学习动机概述

(二)学习动机理论与发展

(三)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对学习的影响

(四)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则与教学策略

二、考核要求

(一)学习动机概述

1.识记:(1)动机与学习动机概念;(2)学习动机分类及意义

2.领会:(1)动机功能;(2)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和效果的关系

3.应用:(1)结合教育谈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分类的实践意义

(二)学习动机理论与发展

1.识记:(1)强化说、驱力说;(2)需要层次论、归因论;(3)自我效能论;(4)动机作用

2.领会:(1)成就动机论的意义;(2)个体自我效能形成原因

(三)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对学习的影响

1.识记: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征

2.领会:(1)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2)学习动机的形成因素

(四)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则与教学策略

1.识记:(1)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原则;(2)焦虑

2.领会:(1)内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的教学策略;(2)外部动机激发与维持的教学策略;(3)目标设置的要求

3.应用:(1)结合教学谈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基本方式;(2)归因训练的基本步骤

第九章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式

一、考核知识点

(一)教学与教学设计概述

(二)教学设计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

(三)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与内容

(四)不同类型的知识测量与评价

二、考核要求

(一)教学与教学设计概述

1.识记:(1)教学概念;(2)设计概念;(3)教学设计概念

2.领会:(1)教学设计的功能;(2)教学设计的类型;(3)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设计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基础

1.识记:(1)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2)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设计模式

2.领会:(1)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意义

(三)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与内容

1.识记:(1)基于心理学原理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主要步骤;(2)加涅教学设计模式内容;(2)学习需要;(4)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

2.领会:(1)学习需要分析的意义;(2)影响教学目标设计的因素

3.应用:(1)结合教学谈学习需要分析中要注意的问题;(2)结合教学谈教学目标编写思路(3)学习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四)不同类型的知识测量与评价

1.识记:(1)陈述性知识测量的标准;(2)程序性知识测量的形式;(3)建构主义的测量目的

2.领会:(1)结合教育发展谈建构主义的测量标准意义;(2)依据不同类型知识进行测量与评价的意义

第十章 教师心理与教师成长

一、考核知识点

(一)教师的角色特点

(二)教师的专业品质特点

(三)教师的能力、人格特征、教师的威信和真诚的师爱

(四)教师的成长与教育观念的更新

二、考核要求

(一)教师的角色特点

1.识记:(1)角色;(2)角色意识;(3)角色体验与期待

2.领会:(1)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2)教师期待的五种角色意义;(3)教师角色的形成过程

(二)教师的专业品质特点

1.识记:(1)自我效能;(2)教学效能;(3)教学认知能力;(4)教学操作能力

2.领会:(1)教学经验与教学效能的关系;(2)教学效能的分类及意义;(3)教学效能对教学的理解

3.应用:(1)结合教育谈教师对教育事业情感投入;(2)谈教师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的能力、人格特征、教师威信和真诚师爱

1.识记:(1)教师表达能力;(2)教育机智

2.领会:(1)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2)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人格品质;(3)教师威信的形成条件;(4)师爱的心理功能与表现形式

(四)教师的成长与教育观念的更新

1.识记:(1)教师成长阶段;(2)影响教师成长的条件

2.领会:(1)教师反思的形式与意义;(2)产生教学反思主要方面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的考试内容基础上,对各章具体内容还规定了考核目标,这样考生自学与应考时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社会助学者也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使考生更有效地学习。

命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不超出范围,同时安排好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知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内化成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

应用:在识记和领会的基础上,能对教育问题进行正确的阐述和分析,能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与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二)自学教材

选用教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丁家永编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三)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学习和钻研自学教材,明确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要求,对应考者进行切实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应考者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与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附录: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用概念同化学习方式获得概念意义是在儿童发展的()

A 学龄期 B 学前期 C 成人 D 以上都对

二、填空题

1.规则学习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和。

三、名词解释 1.学习

四、简答题

1.简述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五、论述题 试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三篇:自学考试复习专题: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1.2.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一b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的实验设计方法。

1.4.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1.5.生态学运动:所谓生态学运动,就是指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的普遍倾向。

2.1.自我: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发展到儿童期,逐步学会了不能全凭冲动随心所欲。

2.3.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该结构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认识的功能结构。

2.4.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2.5.平衡、运算、守恒: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运算是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守恒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

2.6.假设一演绎推理: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先提出一系列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答案。

2.7.命题推理:不必一定按现实的或具体的资料做依据,只凭一个命题,就可进行的推理。命题推理的思维特点是超越现实。

2.8.组合分析:认知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个体,不仅可以从单一角度对问题作假设一演绎推理,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构成问题的全部因素作各种组合,然后逐一进行分析,最后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2.9.临床法:皮亚杰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所谓临床法,就是设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研究者边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

3.1.遗传和遗传决定论: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

3.2.成熟和成熟决定论: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

3.3.环境和环境决定论: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4.心理发展参数:用来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指标。

3.5.心理发展的动力:我国发展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在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3.6.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7.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

3.10.家谱分析法:给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如低能或某种特殊才能)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

4.2.创造性游戏、教学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通过创造性想像而形成的游戏,它有明确的主题、目的、角色分工、内容丰富、情节多变等特点。

4.3.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思维,行动一旦停止,思维也随之终止。

4.4.言语发生期和言语形成期:言语的发展是从婴儿1岁左右能说出第一批真正理解的词开始的。

4.5.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积极词汇是指幼儿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则指虽有些正确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4.6.自我意识: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5.1.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的变化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即学校学习。

5.2.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倾向性,可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

5.3.直接的学习兴趣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的学习兴趣是由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间接的学习兴趣是由对学习结果感到需要引起的。

5.4.元记忆:个体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5.5.元记忆体验和元记忆监控:这是元记忆的两个重要内容。元记忆体验主要指伴随在记忆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

5.6.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由许多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5.7.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5.8.自我意识:个体对其自身特点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9.自我评价的“他律性”和“自律性”:所谓“他律性”,是指在进行自我评价时,用别人的评价来代替自己的评价。所谓“自律性”是指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做出评价。

5.10.社会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

5.11.角色采择: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能力。

6.1.第二性征、性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进人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在身体形态上表现出的明显的性别特征,即第二性征。6.3.成人感:初中生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的活动,要求独立,希望得到自尊的体验。

6.4.发展任务: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期特提出。他认为发展任务是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应该达到的成就。

7.1.相互显示和感情隐蔽:随着性意识的发展,高中生逐渐对异性产生了兴趣,出现了要与异性实际接触的心理需要。

7.2.辩证概念、辨证判断和辩证推理:辩证概念是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反映,它是辩证思维的基本单位,也是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的前提,没有辩证概念,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就无法进行

7.3.代际差异:两代人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7.4.意志行为:受意志支配和调节的行为叫意志行为。

7.5.自觉性:人对自己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能坚持下去,使自己的行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7.6.果断性:人善于及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的意志品质。

7.7.自制性:人善于支配自我和克制自我的意志品质。

7.8.坚韧性:个人在行动中能不断克服困难去完成艰巨任务的意志品质。

8.1.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指的是以人的某种属性相区别的群体之间的差异。个体差异指的是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又称个别差异。

8.2.特殊才能:个体在其特殊领域中表现出的较高能力。

8.3.分析型、综合型和分析综合型:根据个体在知觉过程中的特点可将智力划分为分析型、综合型和分析综合型。分析型的人知觉的分析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细节能清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较差;综合型的人知觉的概括性和整体性较强,而对事物的细节不大注意;分析综合型的人集分析型和综合型的优点于一身。

8.4.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这是根据记忆过程中感觉道记忆效果而将智力进行的分类。视觉型的人视觉记忆效果最好;听觉型的人听觉记忆效果最佳;运动型的人动觉记忆效果最理想;混合型的人各种感觉道记忆效果均衡。

8.5.艺术型、思维型和中间型:这是以高级神经活动中哪种信号系统占优势而划分的智力类型。艺术型的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思维型的人则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而中间型的人两种信号系统比较均衡。

8.6.性向说: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划分人格类型。心理活动的力量如果趋于外部事物,则形成外倾性人格;若趋向于主观内心世界,则形成内倾性人格。

8.8.机能类型说:这是培因解释人格类型差异的理论。

8.11.超常儿童:智能明显超过同年龄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也指很早就表现出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杰出的特殊才能的儿童。

8.12.元认知: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9.1.学习和学校学习:学习是凭借经验在主体身上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学校学习是凭借经验在主体身上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9.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是指保持时间在0.25~2秒钟的记忆。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9.3.表征: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储存的方式。

9.5.学习曲线:描绘学习进程的图形,纵轴上描绘可以测量到的学习结果,横轴上描绘尝试的次数或时间。

9.6.尝试错误说:这是桑代克提出的关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一种理论。

9.9.强化:凡施加某种影响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叫强化。

9.10.程序教学: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原理所设计的程序进行的一种自动化教学方式。

9.11.顿悟: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的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有组织的反应。这种理解和有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或顿悟说)。

9.13.发现法: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并不限于只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9.15.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9.16.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10.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将广义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

10.3.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慧(或智力)技能。智慧技能是指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的能力。

10.10.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受计算机科学的启发,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由于人经过学习,其头脑中也贮存了一系列以“如果/则”形式表示的规则。

10.11.辨别,简单辨别和多重辨别:辨别,指区分事物的不同点。

10.12.规则:人们在科学研究及社会实践中发现的规律、定理、计算公式和处理事物的法则等都叫规则。

10.13.例一规法和规一例法:规则的上位(总括)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例子发现规则的学习方法,简称例一规法。规则的下位(类属)学习,是教师先讲规则再举例子的教学方法,简称规一例法。

10.14.学习策略: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和调整,特别是指依据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而对学习方法进行选择、运用与调整。

10.15.一般性学习策略和特殊性学习策略:一般性学习策略是适用于多种材料、多种学习类型的学习策略。特殊性学习策略是只适用于某种学习材料或某种学习类型或某个学习环节的学习策略。

10.17.概括策略:概括指在一组信息中,以上位概念代替下位概念或抽出要把材料组织起来。概括策略指对具体概括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整,是组织策略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10.18.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判断。自我效能感是学生策略学习的重要内部制约因素。

11.1.动作技能: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动作技能是习得的。第二,动作技能是有一定操作程序要求的。第三,动作技能是一种能力。

11.2.多余动作:与完成某项任务无关,但却在完成过程中参与其间的动作。

11.3.练习曲线: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所发生的动作效应变化的图解。

11.4.高原期:在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其表现为在这段时间内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但是在高原期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11.5.动作概念(或操作程序)的掌握:动作概念(或操作程序)的掌握,就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怎样去进行动作。

11.6.示范:示范指教师通过动作和言语活动将动作技能演示给学生。

11.7.反馈:在学习与练习活动中,将学习与练习的结果信息返回传递给学习者。

11.8.学习的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1.9.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从学习迁移的效果划分,可以将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叫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叫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既不产生积极影响,也不产生消极影响叫零迁移。

11.10.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从学习迁移的顺序划分,可以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叫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逆向迁移。

11.11.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从学习迁移的水平划分,可将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11.13.远迁移和近迁移:从学习迁移的距离划分,可以将迁移分为远迁移和近迁移。

11.15.关系转换说: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观点,他们认为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11.16.定势:心理的准备状态。

11.17.学习定势说:定势是指心理的准备状态。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就是学习定势的作用。先行学习为后继学习准备了迁移的条件,或使后继学习处于准备状态中,这就有利于迁移。学习定势说,讲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学习定势说认为,在先行学习中形成或改进学习的一般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习迁移。

11.18.认知结构和认知结构变量: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特点,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点就称为认知结构变量。

12.7.道德观念、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对具体的道德现象的抽象概括,即对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认识。道德信念是个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道德信念是在道德观念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判断的过程。.

12.8.意义障碍:学生头脑中存在着某些心理因素,阻碍了他们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真正理解,不能把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

12.10.品德不良:个体具有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品德。它是在环境、教育影响下,经过青少年长期的错误认识、体验、实践而形成的。

13.1.动机: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13.2.需要、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两个方面。生理需要指有机体对食物、水、氧、排泄、避开外界的伤害刺激等的要求;心理需要指对爱、感情、受人尊重、自尊和好奇心等的需求。

13.3.内驱力:由于需要引起的有机体内部产生的一种能量和冲动,它激励行为去获得需要的满足。

13.4.原始内驱力和继起内驱力:赫尔认为,内驱力有原始内驱力和继起内驱力两种。前者与生理需要状态相伴随,并和有机体的生存有直接关系。后者指在原始内驱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习得的内驱力,它是过去的中性刺激与原始内驱力的减低建成联系后形成的。

13.5.目标、诱因和强化物:目标指满足需要的物体、情境或事件。诱因指能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的目标。强化物指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事件。

13.6.学习动机:指引起个体的学习行为,维持这种学习行为,并使这种学习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13.7.可利用性阈限:从认知结构中提取习得的意义的可能性的大小。

13.8.成就动机: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愿意去做自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13.9.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

13.10.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的产生原因的知觉或推断。

13.11.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生需要的最高境界,是趋向真、善、美的境界。它的具体内容有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需要等。

13.12.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凡施加某种影响有助于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叫强化。强化有正、负之分,凡施加某种影响有助于机体获得愉快体验的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叫正强化;凡施加某种影响有助于机体回避不愉快体验的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叫负强化。

13.13.强化时程表:斯金纳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对各种强化方式及其效果进行了探索,发现强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强化时程表。

13.14.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主义的近代代表人物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学习者行为本身受到强化。替代性强化是通过观察榜样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自我强化是行为达到自己订立的标准时,自己对自己的强化。

13.15.学习动机迁移:把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或者把这一科目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另一科目学习之中。

14.1.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发现如果教师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这一现象称作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14.2.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4.3.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和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所谓自我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而任务指向型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是指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材料、教学方法等任务操作因素进行调控的能力。这两类教学监控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4.4.一般型的教学监控能力和特殊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根据教学监控作用的范围,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两类。一般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作为教学者这种特定角色的一般性的知觉、体验和调控能力,它是建立在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必要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的,是一种超越具体教学活动、具有广泛概括性的整体性的知觉、体验和调节能力;而特殊型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的能力。它决定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行为。

14.6.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判断,它直接影响教师对其教学活动的自我监视和调控。

14.7.教学监控的敏感性和迁移性:教学监控的敏感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应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出最佳调节和修正的灵敏程度。

14.8.教育机智: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品质。

15.2.学习的测量和学习的评价:学习的测量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测量。学习的评价是在学习测量结果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发展状况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15.3.学习评价的分类:从评价标准来看,学习评价一般有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人内差异评价;从评价的功能来看,学习评价一般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5.4.教师自编测验:在教学过程中,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编制的测验。

15.5.论文式测验和客观性测验:教师自编测验的种类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论文式测验;另一种为客观性测验。论文式测验一般是由教师出一个或几个题目,要求学生以文章记述形式来回答的一种测验形式。由客观性试题组成的测验为称客观性测验。

15.6.标准化测验:一种经过标准化过程而编制的测验。所谓标准化过程是指: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编制测验题目;规范施测步骤和记分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建立常模或确定参照标准;建立效度和信度等。即题目编制标准化、测验实施标准化、评价标准化、结果解释标准化。

15.7.常模参照测验和准则参照测验:根据解释测验结果的方式,标准化测验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和准则参照测验两种类型。

15.8.常模:学习测验中的常模指的是一组有代表性的样本学生的测验平均分数和标准差。

15.9.项目难度和区分度:项目难度指测量项目的难易程度。项目区分度又称项目辨别力,指项目对学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或辨别能力。

15.10.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表示测量的可靠性。效度是指测验准确地测量出测验所要测量的特性或功能的程度。

15.12.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效度可以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三类。内容效度指测验项目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所要测量的全部内容或行为,或者说测验在测验目标所界定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内取样的代表性。

15.13.效标:是衡量测验有效性的参照标准,指的是可以直接而且独立测量的感兴趣的行为。

1.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答:(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3)成熟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融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1.3.简述实验法的种类及其实施要求。答:(1)根据实验场所的不同,可分为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2)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根据实验研究中自变量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1.4.为什么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答:(1)检验理论的适当性和可应用性水平。(2)克服实验室研究过程中的精确性、严密性与自然性、应用性之间的矛盾。(3)让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

2.1.简述华生的心理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答:(1)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2)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3)华生论人格发展。(4)华生的儿童教育观。

2.2.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各具有什么特点?答:(1)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①从被动反应(如抓住放到手里的东西)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如伸手去抓东西);②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③通过操纵物体来了解其属性;④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部环境;⑤能发现达到目的的新手段,如绕过椅子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⑥缺乏用语言命名物体的能力。(2)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具有以下特点:①自我中心主义;②直观形象性;③不可逆性;④知觉的集中性。(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该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是:①守恒性;②去自我中心主义;③进行群集运算;④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该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具有以下特点:①假设演绎推理;②命题推理;③组合分析。

2.4.简述维果斯基提出的“心理发展”的含义、标志、原因。答:(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重新整体性、(4)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原因有三点:(1)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一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3.2.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是什么?答:(1)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2)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3)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4)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统一,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5)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无数的矛盾,但是只有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着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速度。

3.3.简述印刻与学习的区别。答: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1)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学习则要依赖于强化。(2)印刻是不可逆的,而学习则不会这样。(3)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4)印刻只会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

3.4.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具体表现及其关系是什么?答: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或普遍性。特别是心理发展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和速度,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但是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又有可变性的一面。因为每个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不完全相同,因此会导致其心理发展速度和进程不尽一样,每个个体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而又互相促进的。同时,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1)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的具体表现。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发展,它有着相对稳定的顺序。也就是说,大脑的发展遵循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它有一定次序性和阶段性,有一个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这就决定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②心理发展受个体所掌握的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制约。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本身是有一定逻辑顺序性的,个体不能违背这个顺序。个体对知识的掌握也必须是从浅到深、由表及里的。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表现出稳定性。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提高,需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要不断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表现出稳定性。④社会和教育条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时期内,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在一定的时期内,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也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些也使得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表现出稳定性。(2)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的具体表现。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在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异,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内或程度上,可以发生某些变化,但这些变化又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毫无限度。由此可见,必须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相互关系,才能揭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

3.5.简述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的意义。答: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有很大的意义。第一,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抓住关键期内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实施正确的教育,会使教育取得最大的效果。第二,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因此,要注意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要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采用科学的教育内容及正确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其心理发展。第三,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的时期。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矛盾冲突,顺利渡过这一时期。第四,关键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教育工作一定要跟上。如果因某种原因错过了某种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个体的教育工作。

3.6.朱智贤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和结果是什么?答:朱智贤提出划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标准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的特点。这些特殊矛盾主要表现在儿童的主导活动、思维水平、个性特征和生理发展等方面。朱智贤依据上述标准,提出儿童心理发展可划分为6个阶段:阶段1:-孚1J1期(0~1岁)。阶段2:婴儿期(1~3岁)。阶段3:学龄前期(3~6,7岁)。阶段4:学龄初期(6,7岁~11,12岁)。阶段5: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阶段6: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14,15岁~17,18岁)。

4.1.婴幼儿神经系统有何机能特点?答:(1)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发展。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兴奋机能增强。这主要表现在:婴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这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去听、去接触各种事物,获得各种新的感知经验,增长自己的能力。抑制过程的加强,使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并逐步培养起一些生活习惯。(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信号系统在婴儿期就开始发展。这时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都是以具体刺激物作为信号的。到幼儿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已明显增强。幼儿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客观事物获得知识,能够通过词的描述获得间接知识经验,并且能够根据成人的词语指导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说,幼儿期两种信号系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即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逐渐降低,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逐渐增强。这就为幼儿的心理活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大脑功能的侧化。大脑功能侧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幼儿期大脑功能侧化已经开始并逐渐形成。②利于出现和形成。

4.2.婴幼儿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强。(2)独立性显著增加。(3)计划性逐渐增加。(4)组织形式日益复杂。(5)内容更加丰富。

4.3.婴幼儿的主导活动对其心理发展有何作用?答:游戏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是解决婴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因此,游戏就成为婴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游戏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学习如何使用肌肉,如何发展视觉与动作相互协调的能力。通过游戏,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在集体游戏中,由于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因而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锻炼和培养自己的个性品质。

4.4.婴幼儿概括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随着婴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能将已见过的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进行归类,表现出最初的概括性。婴幼儿概括性发展的特点是:(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婴幼儿只能进行最初步的概括,概括的内容仍比较贫乏。每一个词,基本上只代表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的大量事物的共同特征。(2)概括的特征常是非本质的。婴幼儿虽能概括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但常把外部的和内部的、非本质的和本质的混在一起,还不能很好地对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特征进行概括。(3)概括的内涵常不准确。即幼儿在概括时,有时内容过宽,有时又内容过窄。

4.5.婴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过程。婴幼儿期是观察力开始发展的时期。婴幼儿的观察力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不强。婴幼儿不能自觉地去观察。他们的观察活动常受刺激的外部特征、个人的兴趣和情绪所支配。(2)观察的系统性差。幼儿还不会对事物进行系统的观察,只会对事物进行零散的、孤立的观察。也就是说,幼儿还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3)观察的持续时间短。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短,与其观察的目的性差有密切关系。

4.6.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答:婴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最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表现在:(1)判断和推理的发展。(2)理解能力的发展。幼儿判断和推理发展的特点是:(1)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进行。(2)以主观经验或情绪作为依据。(3)判断和推理的根据不充分。幼儿理解的发展表现出下列特点:(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2)从主要依据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据概念来理解。(3)从对事物作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比较复杂、深刻的含义。(4)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初步理解事物的辩证关系。

4.7.幼儿词汇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词汇的数量迅速增加。(2)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3)积极词汇增加。

4.8.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原则是什么?答:(1)从上而下原则。(2)由近及远原则。(3)由大到小原则。

4.9.手的动作的发展和直立行走对婴幼儿心理发展有何意义?答:手的动作的发展对婴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手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婴幼儿掌握、使用和制造各种工具,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其次,随着手动作的发展,接触外界物体的增多,幼儿活动的目的性增强。再次,手动作的发展与言语的协调发展,为智力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4.10.幼儿性格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注意些什么?答:(1)活泼好动。(2)好奇、好问。(3)易冲动、自觉性差。(4)缺乏自信心,模仿性强。针对幼儿性格发展的上述特点,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加强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生动有效的方法,使幼儿能分辨简单的是非、对错。第二,创造条件让幼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塑造良好性格特征。第三,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4.12.婴幼儿社会化过程中,同伴关系对婴幼儿心理发展有何作用?答:首先,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婴幼儿的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其次,同伴交往为婴幼儿提供了学习他人行为的机会。再次,同伴关系为婴幼儿提供了一种特殊参考框架。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调整。最后,同伴关系是婴幼儿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5.2.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发挥什么作用,为什么?答: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必须发挥能动作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则需要教师的教。教与学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为什么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主要是由教师与学生的不同地位和任务决定的。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和“创新”的重任;其次,教学内容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未知者在已知者的直接指导下学习知识,5.3.学校学习有何特点?答:(1)学习要越过直接经验。(2)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3)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源泉。(4)学习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为主。

5.4.小学生知觉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低年级小学生在知觉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仍表现得很明显,在教学的影响下,中、高年级学生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2)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平提高。知觉是各种分析器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5.5.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可分为哪些阶段?答:阶段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阶段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阶段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阶段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5.6.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2)意义识记逐渐超过机械识记。(3)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

5.7.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3)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4)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中出现“飞跃”或“质变”。

5.8.小学生想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有意性迅速增长。(2)内容逐渐符合客观现实。(3)还存在一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4)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5.9.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要经过哪些阶段?答:小学生掌握阅读,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分析阶段。综合阶段。分析综合阶段。

5.10.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要经过哪些阶段?答:口述的阶段。过渡阶段。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过渡:一个是从口述向笔述过渡;即把口述的内容写成书面的材料;另一个是从阅读向写作过渡,如模仿作文,改写或缩写。独立写作阶段。小学生独立地考虑、计划如何写作,如主题的确定、选材、布局、选词等等。

5.11.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要经过哪些阶段,如何发展小学生的内部言语?答: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无声思维阶段。最后要启发他们注意锻炼把内部言语、书面言语和口头言语三者结合起来,统一发展言语的能力。要求学生要“想好了再说”,不能信口开河。

5.12.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强。(4)小学生的情感逐步从外倾性向内倾性转化。

5.13.小学生道德感的发展有什么特点?答:小学生的道德感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2)具有明显的转折期,一般是在小学三年级。(3)具有不平衡性,不同道德范畴的情感体验有所不同,(4)由客观现实引起的情感体验以及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带有激励作用的崇高道德观,对小学生道德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14.小学生意志的发展有什么特点?答:(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2)动机和目的具有被动性和依赖性;(3)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

5.15.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自我评价由“他律性”向“自律性”发展;(2)从依据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向应用道德原则进行评价发展;(3)从根据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向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发展;(4)从正确评价别人的行为向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发展。

6.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I)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4)动荡性。

6.2.初中生主导活动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在学习内容上。(2)在学习方法上。(3)在学习动机上。(4)在学习态度上。(5)在学习兴趣上。(自己分析)

6.3.初中生知觉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在初中阶段,学生知觉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初中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2)初中生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3)初中生知觉的逻辑性增强。

6.4.初中生注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注意的目的性。(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选择性。(4)注意的转移。(5)注意的分配。

6.5.初中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意义识记已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2)有意识记已在记忆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3)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当识记的是机械的材料时,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是先随年级升高而增大,6.6.初中生想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有意想像占主导地位;(2)再造想像高度发展,创造想像开始发展;(3)想像内容更加现实化。

6.7.初中生情绪情感发展的内容是什么?答:(1)表情认知。(2)道德感。(3)理智感。(4)美感。

6.8.初中生意志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意志行动的果断性增强,但行动的盲目性较大;(2)意志对行为开始进行调节,但行为还常表现出冲动性;(3)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坚持性,但持续时间还有限;(4)意志行动中动机的社会性成分增多;(5)采取和执行决定的速度由快变慢。

6.9.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对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品质发生了兴趣,开始要求了解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自己。这主要表现在初中生懂得了自我反省。(2)能够更自觉地评价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品质。(3)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品质的能力与高中生相比较,水平还不高,而且也不稳定。

6.10.初中生社会化发展的任务是什么?答:(1)谋求独立。(2)确定自我。(3)获得性别角色。(4)准备适应“性”的成熟。(5)学习适应成人的社会。

6.11.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是什么?答:(1)选择性。(2)亲密性。(3)易变性。

6.12.初中生的父(母)子关系的特点是什么?答:(1)情感上开始脱离父母。(2)行为的独立性增加。(3)思想观点上与父母产生分歧。(4)父母在初中生心目中的地位开始下降。

7.1.高中生主导活动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在学习内容上,高中生以系统掌握间接的理性经验为主。(2)在学习性质上,高中阶段仍属于基础教育,高中生的学习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为主,为毕业后的升学或就业打好基础。(3)在学习主动性上,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4)在学习策略和技巧上,高中生更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分类等总结。(5)在学习动机上,高中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间接学习动机和长远学习动机占优势,外在学习动机、直接学习动机和近期学习动机的作用逐渐降低。(6)在自学能力发展上,高中生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7.2.高中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高中生观察力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具体为:(1)观察的自觉性提高。(2)观察的时间延长。(3)观察的概括性高度发展。(4)观察的精确性显著发展。

7.3.高中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随着年级的升高。高中生记忆发展表现出以下新特点:(1)记忆力增强。(2)以理解记忆为主,理解记忆能力在整个高中阶段不断发展并占主导地位。(3)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的发展出现了停滞。(4)抽象记忆占优势。(5)短时记忆稳定。

7.4.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进入成熟期。(3)形式逻辑思维发展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7.5.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高中阶段处于创造性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2)高中生创造性思维中现实性的特点突出;(3)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有意性增强;(4)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迅速发展。

7.6.高中生想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1)想像的有意性充分发展。(2)想像的创造性水平显著提高,创造性想像日益占优势。(3)想像的现实性明显增强。

7.8.高中生兴趣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高中生兴趣发展的特点是:(1)高中生兴趣的发展经历有趣、乐趣和志趣三个阶段。(2)高中生兴趣由肤浅向深刻发展。(3)高中生的中心兴趣逐步形成。(4)高中生的兴趣从广到窄。这可能与高中阶段面临的升学压力有关。

7.9.高中生性格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高中生性格发展的特点是:(1)高中生进入性格发展的第二个快速期。(2)高中生性格的类型逐步形成,不同性格类型者的行为表现差异明显。(3)高中生性格发展与其心理过程、个性倾向性及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4)高中生对性格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提高。能够意识到自己性格的优缺点,并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5)高中生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复杂。由于高中生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其性格表现不再那么直率和外露,行为表现更加含蓄。

7.11.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答: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高中生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1)它能够促进高中生良好性格的形成。(2)它能够使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3)它可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行为上的榜样。(4)它能促进高中生智慧潜力的发展。

8.1.对个别差异进行测量和评价的目标是什么?答:对个别差异进行测量和评价有三个主要目标:(1)确定人们在某种特征方面的差异程度。(2)确定各种差异之间的关系。(3)估计人们的某种特征产生差异的原因。

8.2.对个别差异进行测量所得到的结果的用途是什么?答:测评结果的重要用途是:(1)确立标准。(2)对人进行选择和编组。(3)测量在达到目标方面取得的进步。(4)利用测评结果来分析发展或学习困难的原因,以便克服困难。

8.3.查子秀等研究发现超常儿童有什么特点?答:查子秀领导的中国超常儿童追踪研究协作组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超常儿童具有如下特点:(1)感知敏锐,观察力强。(2)注意集中,记忆力强。(3)语言发展好,表达能力强。(4)思维敏捷,逻辑性强。(5)有独创性,求知欲旺盛。(6)兴趣深或广。(7)好胜、自信且有独立性。

8.4.超常儿童在认知发展上有什么特点?答:(1)在认知的不同方面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差异的明显程度不同。(2)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认知不同方面构成的模式有明显不同的特点。(3)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认知发展的趋势不完全相同。

8.5.查子秀等认为鉴别超常儿童的原则是什么?答:我国查子秀等人经过多年研究,总结了有关鉴别超常儿童的几项原则:(1)在动态的比较研究中鉴别。(2)采取多指标、多途径、多方法进行鉴别。(3)把发展的质和量结合起来考察。(4)通过教育进一步鉴别。

8.6.DSM一Ⅲ一R的弱智诊断标准是什么?答:(1)一般智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个体测量智商(IQ)值为70或70以下。(2)同时存在适应功能缺陷或损害,即与其年龄和群体文化标准相应的个体功能的缺损。(3)发生在发育时期,即18岁以前发病。

9.2.举例说明加涅的5种学习结果分类。答:加涅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即学到的能力将学习划分为五类:(1)智慧技能(即智力技能),指运用符号对外动作的能力。(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9.4.联结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联结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S—R)的联结。(2)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不存在观念的中介。(3)学习过程中要经过多次尝试和错误才能找到正确的联结。(4)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

9.5.桑代克是怎样对人类学习进行分类的。答:桑代克根据人类学习过程的复杂程度将人类的学习分成四类:(1)形成动物式的刺激一反应直接联结,如10个月的婴儿学习敲鼓。(2)形成观念的联结,如两岁儿童听到“妈妈”一词想到他的妈妈,或看到一块糖时说“糖”这个字。(3)形成抽象的联结,如我们~提到“学习”就想起它的含义。(4)形成选择性联结,如根据语法规则、词义理解句子。

9.7.学生为什么要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答:布鲁纳认为学生要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其理由是:(1)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2)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3)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能够促进学习的迁移。(4)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可以提高学习兴趣。(5)早期学习学科的基本原理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9.8.发现法有什么作用?答:布鲁纳认为发现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2)发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3)发现法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4)发现法有利于记忆。

9.9.托尔曼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托尔曼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学习不仅是学会一套动作模式,(2)主张把“S—R”改为“S一O一R”,“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量,(3)认为动物的行为是有预期的证实的目的,9.1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是什么?答::(1)必须尊重学习者。(2)必须相信学习者。(3)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4)教师必须是有感情的。

9.11.影响学习的条件是什么?答:说明影响学习的内、外部条件。(1)影响学习的内部条件。①学生的原有知识、技能。②学生的主动加工活动。(2)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两个最主要的外部条件是:①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信息②教师的教学技巧。

10.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性质有何区别?答: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性质有明显区别:(1)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止的,其输入与输出的内容相同:(2)从储存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来储存,后者则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储存。(3)从激活与提取来看,前者提取速度慢,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4)从学习与遗忘速度来看,前者学习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学习速度慢,遗忘速度也慢。(5)从测量角度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10.2.陈述性知识同化的条件是什么?答:陈述性知识同化的基本条件主要为:(1)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能学)。(2)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反映人类的认识成果(该学)。(3)学生必须具有获得材料意义的学习动机(愿学)。

10.3.简述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答:概念的形成过程是辨别(关键属性)、假设、验证和概括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条件有两方面:一是内部条件,即被试掌握和辨别正反例子变式的能力。二是外部条件,即主试对被试分出的例子所做出的反应(肯定或否定),这是被试必须得到的反馈信息。

10.5.辨别学习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答:辨别学习的有利条件是:(1)突出关键特征加强对比。(2)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3)及时反馈。当学生对类似刺激辨别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反馈。

10.6.采用规一例法学习规则的条件是什么?答:采用规一例法学习规则的内部条件是学生已经掌握了与新规则有关的概念和旧规则,外部条件是学生领会了规则的含义后,还要提供足够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10.7.元认知对策略学习有何作用?答:(1)促进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2)促进学生对学习情境变化的敏感。例如,升学时注意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测验方式等的改变。(3)诱导学生考虑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哪些学习方法与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等最相适应,从而能够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4)使得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10.8.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是什么?答:(1)习得阶段,这时学习策略的学习处于陈述性知识阶段,学习策略通常被归纳为一些对学习方法选择、运用和调整的规则和步骤。(2)巩固与转化阶段,这时学习策略由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习策略(对学习方法选择、运用和调整的规则或步骤)开始支配、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3)提取与应用阶段,这时学习策略已成为对内调控的规则,它被用来在变化的情境中解决新问题。

10.10.如何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复述策略?答:(1)经常要求学生复述,培养复述习惯。(2)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复述方法。(3)对学生的复述要给予引导,不能把复述搞成简单的死记硬背,4)对复述的要求应逐步提高,(5)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的要求对自己的复述过程进行清晰的认知和调控。

10.11.精加工策略应如何培养与训练?答:(1)课堂教学速度要适当,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时间。(2)课堂教学中随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3)在知识的教学中贯穿方法的教学。(4)训练学生选择、运用和调整精加工方法。

10.12.组织策略的培养与训练方法是什么?答:(1)教给学生组织材料的步骤。组织材料的步骤通常分为三点:提取材料中的要目;对提取的要目进行分类;按类与类及所属项目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构建,得出一个简明有序的结构。(2)培养学生的概括策略,这是提高组织水平的关键。(3)让学生多练习组织并对组织的过程、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和调整。

11.1.动作技能有何特征?答:动作技能在形成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如下特征:(1)准确性。动作技能形成后,相应的动作越来越准确。(2)动作的速度加快。动作技能形成后,相应动作的速度越来越快。(3)多余动作的减少。(4)灵活性。一种动作技能形成后,其固定的动作程序不是单纯的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固定衔接,而是具有灵活性。

11.2.动作技能可以怎样进行分类?答:(1)从有没有器械来划分动作,技能可分为操纵器械的和不操纵器械的两大类。(2)从动作技能操作时调节方式的不同来划分,动作技能可分为连续的和不连续的两大类。

11.3.动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哪些阶段?答:技能动作的形成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认知阶段。(2)联系形成阶段。(3)自动化阶段。

11.4.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趋势是什么?答:(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2)高原期现象。(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11.5.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技能在练习初期进步较快,以后就逐渐缓慢了?答::(1)在练习开始时,技能中某些动作成分,可以利用原有的经验,(2)有些技能可以分解为几个简单动作进行练习,比较容易掌握,所以在练习初期成绩进步较快;

11.6.“高原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高原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二:(1)由于这时期成绩提高需要改变旧的活动结构和活动方法,而代之以建立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2)由于学生练习的兴趣降低,或者身体状况欠佳(如疲劳、疾病等),成绩也会出现暂时停顿现象。

11.7.动作技能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里,其产生原因是什么?答:学生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和写字技能上的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可从活动的速度和质量上概括为四种类型:速度较快,错误很少;速度较快,错误较多;速度较慢,错误较少;速度较慢,错误较多。练习曲线出现个别差异的原因有: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态度、练习方式、知识经验、准备状况以及努力程度等。

11.8.动作技能保持的特点是什么?答:动作技能的保持比知识的保持牢固;越是复杂的动作技能,保持的时间越长;越是简单的动作技能,保持的时间越短。

11.9.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的特点是什么?答:传统的迁移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统迁移理论讨论的迁移是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迁移,即先学课题A对后学课题B的影响。(2)迁移发生的条件之一是两种学习活动有相同要素。(3)迁移发生的条件之二是学习者能概括两种学习活动的共性,如共同原理(概括化理论)、共同关系(关系转换说)、共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定势说)、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概括说)等等。

11.12.认知策略迁移理论给我们什么启示?答:认知策略迁移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学习迁移除了指概念、原理的迁移以外,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的迁移是迁移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让学生掌握“学生迁移学习策略”显得尤其重要。要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习策略”,首先得让学生对使用的学习策略有明确的认知。其次学生要对认知策略的作用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习惯。

11.13.提高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的方法是什么?答: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如下方法有助于提高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1)当原有的知识不稳定和不清晰时,(2)当原有的知识本身已很稳定和清晰时,提高可辨别性的有效方法就是过度学习新知识。(3)形成一种比较新旧知识的心向,而不实际呈现比较性组织者时,也可以促进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巩固。

12.1.品德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答: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说,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品德的内容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但是,两者又有区别。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人的存在、个人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12.2.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应遵循什么规律?答: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遵循以下规律:(1)从把规则单纯当作外在的东西去遵守,到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2)在对周围人的关系上,从单方面的尊重到相互尊重和多方面的尊重。(3)从被动地、受约束地遵守准则到自觉主动地遵守共同约定的准则。(4)从他律(根据别人的价值标准做出道德判断)到自律(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做出道德判断)。

12.5.意义障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意义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道德要求不符合学生原有的需要;要求过于频繁,又不严格检查;学生对道德要求实质产生误解;采用强制的方式提出要求,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感到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等等。

12.6.确立道德信念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答:确立道德的有利条件是:(1)学生确立道德信念不仅有赖于道德认识的深刻程度,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和集体的道德实践,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2)教育者言行一致,在学生道德信念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12.7.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顺序是什么?答:(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3)从“别人”到“自己”。(4)从“片面”到“全面”。

12.8.培养道德情感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培养道德情感要注意:(1)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与教育活动中的情感因素。(2)重视通过美育和美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3)重视教师情感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13.1.怎样理解“动机”概念?答:(1)动机对行为具有三种功能:引起行为;维持行为;使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2)动机是一种心理状态。

13.2.动机有什么性质?答:(1)动机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结合。(2)动机是内因与外因的结合。

13.3.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有何影响。答:(1)学习动机可以加强注意。(2)学习动机可以动员个体立即对学习做好准备,从而降低学习过程中的知觉阈限,提高识记效果和反应速度。(3)适中的学习动机的再现效果最好。(4)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的坚持性,从而增进学习效果。

13.4.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何影响。答: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与道德生于1908年就提出了耶克斯和道德生定律。其要旨是,学习效率先随学习动机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说明适中的学习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最高,但这种适中的学习动机水平又随学习的复杂程度而变化。对于简单学习,达到最高学习效率的学习动机水平应适中偏高;对于高度复杂学习,达到最高学习效率的学习动机水平应适中偏低。

13.6.怎样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的“自我实现”的概念?答:第一,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看做一种“似本能”的东西,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化倾向。第二,个人的自我实现必须与集体、国家乃至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第三,在需要层次的演进中,他虽然正确地强调了人的需要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但没有明确指出高层次的需要一旦形成后,它就会调节、控制甚至支配低层次的需要。

13.7.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分为哪些种类?答:第一种是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强化。第二种是正确反应不是每次出现均予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第三种是不管正确反应发生的次数,第四种是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第五种是以不定长的时间间隔来强化。

13.8.学习动机形成的规律及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答:(1)学习动机可由外部条件激发。(2)学习动机可由内部需要转化。

13.9.学习动机的变化有何规律?答:(1)外部学习动机与内部学习动机相互交替、转化。(2)近景性学习动机与远景性学习动机相结合。(3)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协调作用。(4)学习动机可以迁移。

13.10.如何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与内部学习动机交替、转化规律?答:(1)在没有任何学习动机时,可以创设各种外部条件,以激发学习者的外部学习动机。(2)当学习者有了一定的外部学习动机之后,就应当有目的地激发能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的心理需要。(3)当学习者有了强烈而持久的内部学习动机之后,有时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激发外部学习动机。(4)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使二者并行不悖,相互促进。

13.11.如何利用学习动机迁移规律。答:在学习中,有效地利用学习动机迁移的规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1)分析现有动机,看它是否正确、合理。(2)指出“相同因素”,即找出现有动机与将要形成的学习动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3)强化“相同因素”。学习动机的迁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加以不断强化才能达到目的。(4)导向新的学习。即把强化后的有利因素与新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13.12.培养学习动机的途径有哪些?答:概括地讲,培养学习动机可以采取以下三条途径:(1)创设外部客观条件,激发学习动机;(2)引起内部心理需要,转化学习动机;(3)强化各种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

14.1.教师角色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答:(I)教书的角色。(2)育人的角色。(3)管理的角色。(4)代理的角色。(5)研究的角色。

14.2.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答:(1)形成合理、明确的班级群体规范,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行动准则。(2)合理利用学生群体非正式规范的积极因素为教育教学服务。(3)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强化正式群体规范。

14.3.期望效应产生的过程是什么?答:布鲁菲和古得认为期望效应包括以下过程:(1)教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态度和期望。(2)由于态度和期望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3)学生对教师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态度和反应。(4)学生的反应加强和印证了教师的期望。(5)学生的学习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提高或降低。(6)结果在学年考试中表现出来,期望最后得以实现。

14.4.教师之间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答:要建立教师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互通信息,增强交往;(2)互勉共进,团结协作;(3)互相尊重,心理相容。

14.5.教师如何与学校管理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答:(1)协调关系,友好合作。(2)充分理解,争取支持。(3)顾全大局,尊重服从。这也是教师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的一个基本要求。

14.6.教师如何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答:(1)作为一位倾听者。(2)作为一位沟通者。(3)作为一位协商者。

14.7.教师的言语表达有何特点?答: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言语从内容上看,一要有新的思想内容和观念,给人以新鲜感;二要言之有情,;三要言之有物,第一,准确精炼。第二,通俗明白。第三,生动形象。第四,严密含蓄。第五,速度和语音要变化。

14.8.根据教学监控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说明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要素。答:(1)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2)课堂的评价与反馈性。(3)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4)课后的反省性。

14.9.教学监控能力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答:(1)由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

14.10.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循循善诱与因势利导。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为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愿望,(2)灵活、果断与随机应变。(3)方式多样与对症下药。(4)实事求是与掌握分寸。

15.1.测量的三个要素是什么?答:客观事物或事件、法则、数字或符号是测量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所谓客观事物或事件即测量的对象。所谓数字或符号只是事物(或事件)属性(或特征)的代表,而不是事物或事件本身。所谓法则,就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告诉测量者做些什么的一种指导或方法。

15.2.论文式测验有何优缺点?答:论文形式测验的优点在于容易编制,可发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批判性及创造性。其不足首先在于测验题量很少,测试内容范围窄,覆盖面小,难以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其次在于判断测验结果和评分上,容易流于主观;另外,论文式测验还在较大程度上受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15.3.客观性测验有何优缺点?答:首先,内容广泛,题目多,所以测试时便于控制测验所要评价的范围;其次,评分规则明确,评卷容易,结果可靠;第三,减少了学生无效的答题时间。客观性测验的缺点:第一,客观性测验过分重视阅读而忽视写作。第二,作为一项规则,多项选择题中的备择项要写得模棱两可,第三,通常编写测量较低学习行为水平的客观第四,客观性测验会助长猜测行为。

15.7.标准化测验有何特征。答:(1)测验由学科专家和测验专家共同编制,测试过程依照科学的原理设计。(2)题目难度、区分度和测验信度、效度预先进行了分析和控制。(3)规范了评分标准,较大限度地减少评分误差。(4)严格控制施测和评卷条件。(5)建立了合理的参照系。

15.8.比较常模参照测验和准则参照测验。答:(1)常模参照测验是一种广泛性的调查性测验,着重学生个别差异的测量。(2)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具有代表性的样组的成绩分配为参照的相对评分。(3)常模参照测验的成绩表现为正态分布形式,即两端小中间大的形式,(4)两种测验的题目性质有所不同,前者题目比较广泛,测验内容包括面广。

15.10.信度和效度的关系是什么?答:测量的信度所考虑的主要是随机误差的影响。效度不仅考虑了随机误差的影响,而且还考虑了系统误差的影响。当一个测量具备较高的信度时,它的效度可能较高,也可能不高。一个测量即使没有效度也可能有信度。然而,若一个测验有效度,那么它必须具备信度。这就是说,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15.11.诊断性学习评价有何作用?答:诊断性学习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学生的合理编班、分组提供可靠信息。(2)发现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学生。(3)诊断学生学习落后的原因。(4)为因材施教提供服务。

15.12.诊断性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认知发展基础诊断。(2)学习技能与习惯诊断。(3)情感因素诊断。

15.13.形成性学习评价有何作用?答:(1)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2)使学生了解学习的缺陷所在,并及时弥补,以便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不至于积累起来,影响后继学习。这样,学生的后继学习总是建立在较为牢固的基础之上。(3)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计划中的问题,参照教学目标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15.14.终结性学习评价有何作用?答:(1)在单元或学期课程终了时,根据终结性学习评价认定学分。(2)对本阶段教学情况进行评估。(3)确定学生升、留级或是否毕业。

1.1.阐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答:(1)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2)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3)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试阐述维果斯基有关“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答:(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2.3.论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答:①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人的心理发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还是由后天环境、教育决定的?这个问题心理学界争论已久。②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朱智贤认为,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③教育与发展的关系。④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问题。(3)教育实践与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4)多学科结合研究心理发展问题。

3.2.论述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答:(1)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2)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3)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总之,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外因(教育)与内因(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关系。内因是发展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来起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这个外因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1.试说明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有关内容。答:第一,区分主体与动作是自我意识产生的起点;第二,知道自己的名字,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第三,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标志。(1)自我意识的发展。①对自己名字的认识。②对自己身体的认识。(2)自我评价的发展。婴儿的自我评价刚处于萌芽阶段。①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的独立评价。②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③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小班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笼统和简单。(3)自我调节的发展。婴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还很差。

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是:①幼儿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一些高级的道德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等开始形成和发展;②幼儿的道德情感不断丰富,道德感指向的对象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③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向抽象发展;④幼儿道德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向比较深刻、持久和稳定发展;⑤幼儿的道德感与道德需要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内在品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5.1.论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答:(1)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3)学校学习是有组织的活动。

5.2.论小学生主导活动发展的特点。答:(1)学习动机。①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②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学习动机从内容上可分为4种:第一种,为得到好分数,不想落人后,第二种,为履行集体和组织(学校和班级以及各种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第三种,为个人前途、理想,为升学,第四种,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为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这四种学习动机,第一种属于近景动机,其他三种属于远景动机。(2)学习兴趣。(3)学习态度。①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②小学生对待学业分数的态度。

5.3.论小学生概念的发展。答:(1)概括性发展的阶段。直观形象概括水平(7~8岁)。形象一抽象概括水平(8~10岁)。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水平(10~12岁)。(2)数概念。小学生数概念的发展与他们学习算术有密切联系。三个阶段:①7~8岁阶段。②9~10岁阶段。③11~12岁阶段。(3)字词概念。

6.1.论初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答:几个方面:(1)促进了“成人感”的产生和“我”的形象的改变。(2)运动需要显著增强。(3)出现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些不协调性。(4)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7.1.论高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答:四个阶段。阶段一,性反感期。阶段二,向往年长者的“牛犊恋”期。阶段三,接近异性的狂热期。阶段四,浪漫的恋爱期。特点:(1)身心发展不平衡。(2)对自身发育的喜悦和烦恼。(3)对异性产生了兴趣。两种方式:第一是相互显示,第二是感情掩蔽,即在自己喜欢的异性面前交流情感时,7.2.论高中生同伴关系的作用和特点。答:(1)促进学习进步。(2)促进情绪稳定,达到相互支持。(3)促进性格发展。(4)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特点是:(1)对友谊的渴望强烈,喜欢与同性别的同伴交朋友。2)高中生的友谊观逐渐成熟。(3)高中生选择朋友时,更看重朋友的心理品质,如兴趣相似、同忧同乐、相互关心、性格好等。(4)高中男女学生交友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7.3.论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答: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I)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2)自我意识的组成成分分化。(3)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4)自我评价逐渐成熟。(5)自尊心强。第一,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第二,自我评价的途径多样化。第三,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丰富。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包括正反丽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不同的维度。第四,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有所提高。第五,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几种类型:①自我肯定型。②自我否定型。③自我矛盾型。④自我扩张型。⑤自我萎缩型。

8.3.论智力落后的预防与教育。答:预防措施主要有:(1)劝阻近亲结婚。(2)避免高龄妊娠。(3)加强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4)搞好儿童保健和提高抚养质量。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激发学习积极性。(2)因材施教。(3)加强直观性教育。(4)循序渐进。(5)多练习。

9.1.比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答: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两个不同的加工系统,二者在许多方面不同:(1)概念。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2)功能。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3)容量。短时记忆的容量在7±2单元之内。(4-)表征。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用表象表征,9.2.论发现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答:以下步骤可以参考:(1)提出明确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下结论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

9.3.论如何正确使用讲授法。答:(1)对认知不成熟的学生过早地使用纯言语讲授教学,违反了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2)没组织好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些没有关联的事实,缺少用以进行解释或说明的基本原理。(3)新的学习任务同已学过的学习材料缺乏联系。(4)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只要求学生认识孤立的事实,如何避免:(1)必须使接受学习符合有意义学习的条件。(2)必须明确认识接受学习的意义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要使接受学习成为意义学习,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3)接受学习必须是积极主动的。

10.1.论述影响学习策略学习的条件。答:(1)内部条件。①原有知识背景。②元认知水平。③动机。④归因模式。⑤自我效能感。(2)外部条件①训练方法。要做到:第一,结合学科的教学进行策略训练。第二,练习的一致与变化。②外显的操作步骤。总之,学习策略的学习受到内、外诸多条件的影响。只有我们善于利用这些条件,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握学习策略。

11.1.论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答: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包括:(1)动作概念(或操作程序)的掌握。(2)示范。示范指教师通过动作和言语活动将动作技能演示给学生。(3)反馈。反馈指在学习与练习活动中,将学习与练习的结果信息返回传递给学习者。(4)练习过程中要有间歇。另外,连续练习还可能产生一种抑制现象:首先是神经组织连续兴奋可能产生保护性抑制;其次是外抑制,即在技能未形成前,11.3.举例说明影响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答:奥苏伯尔提出了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1)可利用性变量。(2)可辨别性变量。两种情况:第一,原先掌握的知识牢固。第二,原先掌握的知识不牢固。(3)稳定性(包括清晰性)变量。

12.1.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训练方法。答:包括:(1)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首先要正确选择道德行为,其次,要正确选择奖励,第三,在教师期望已久的良好行为出现后,就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延搁太长的时间。最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2)榜样示范。(3)给予实践的机会。

12.2.论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答:(1)前世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利害的关系。(2)世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护社会的传统秩序。(3)后世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仅自觉地遵守某些行为准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能够根据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判断是非。其原因有二:一是与人的认知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关系。二是与不同的社会环境的刺激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情况有关。

12.3.论品德不良的原因。答:造成品德不良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1)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①家庭方面。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不良的影响②社会方面。从总体看,社会主义的社会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品德健康成长的。③学校方面。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造成或助长学生的不良品德。(2)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②道德意志薄弱。③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持。④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13.2.论学习动机的培养措施。答:做到以下三点:①教师要从社会的发展趋势、国家的需要出发,采取生动而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形式,激发学生为国家和社会成名成家的愿望,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②学习目的性教育要贯穿在各科教学之中。意义。(2)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求知欲。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要熟悉教材,②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③在各个教程之间和一个教程的开始、进行中或结束时都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④要坚持多样化的原则,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亦可在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应用。(3)充分利用反馈与评价的作用。反馈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5)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6)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归因。

14.1.论影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答:。(1)教师自身因素。影响教学监控能力的教师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动机、知识、观念、情绪、情感等因素。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2)环境因素。影响教学监控能力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教学中的人际相互作用因素、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学校的风气、教师的待遇、学校的规章制度等。

15.1.论学习测量与评价的功能。答:测量与评价对学习活动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功能。学习测量评价的指导功能主要是针对教师方面来说的。(2)学习功能。学习测量与评价的学习功能主要是针对学生方面来说的。学习测量与评价的学习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指导学习方向。②激励学习动机。③巩固已学知识。(3)管理功能。(4)研究功能。

论述题

1.1.阐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答: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1)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①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②发展心理学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2)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①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②探索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心理规律。(3)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试阐述维果斯基有关“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答:维果斯基将“教学”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系统的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的发展。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

2.3.论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朱智贤从唯物辩证法出发,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①先天与后天的关系。②内因与外因的关系。③教育与发展的关系。④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问题。(3)教育实践与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4)多学科结合研究心理发展问题。首先,要组织与心理学有关的多学科专家来进行研究;其次,在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要适当招收一些其他学科毕业而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最后,要形成一个有统一学术思想的心理学派。

3.1.论述遗传、成熟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答:1,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2,遗传只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其作用不能夸大。,遗传不能完全决定个体的心理发展。3,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4,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狭义的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

3.2.论述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答:(1)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2)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3)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总之,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外因(教育)与内因(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关系。内因是发展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4.1.试说明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有关内容。答:第一,区分主体与动作是自我意识产生的起点;第二,知道自己的名字,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第三,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标志。自我意识包括三种形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1)自我意识的发展。①对自己名字的认识。1.6岁的婴儿,开始能说自己的名字。2.1岁的婴儿在看到别人做某事情时,自己也想做,并能说“××(自己的名字)也想要”。②对自己身体的认识。(2)自我评价的发展。婴儿的自我评价刚处于萌芽阶段。①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的独立评价。②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③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3)自我调节的发展。

4.2.试说明婴幼儿言语发展的阶段。答:婴幼儿言语发展包括下列阶段:(1)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①婴儿言语的发生期,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阶段1,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阶段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也叫呀呀阶段。②婴儿期言语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在言语形成时期,婴儿言语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阶段1,单词句阶段(1~1.5岁)。阶段2,简单句阶段(1.5~2岁)。阶段3,复合句阶段(2~3岁)。(2)幼儿言语发展的阶段。

4.3.试说明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答: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涉及以下主要内容:(1)笑。笑是情绪愉快的表现。笑的发展经历以下阶段:阶段1,自发性的笑(0~5周)。又称内源性的笑。阶段2,无选择的社会性笑(5周~4个月)。(2)恐惧。恐惧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它的发展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阶段1,本能的恐惧(0岁开始)。阶段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4个月左右开始)。阶段3,怕生(6个月左右开始)。阶段4,预测性恐惧(2岁左右开始)。(3)依恋。依恋是指婴幼儿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开的一种情感。(4)道德感。第一,在婴儿期,道德感就已经开始萌芽,如同情心、责任心和羞耻心等。第二,爱国主义情感在幼儿阶段开始萌芽。第三,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是:①幼儿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一些高级的道德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等开始形成和发展;②幼儿的道德情感不断丰富,道德感指向的对象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③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向抽象发展;④幼儿道德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向比较深刻、持久和稳定发展;⑤幼儿的道德感与道德需要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内在品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5.1.论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答:(1)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3)学校学习是有组织的活动。学校学习是一种有组织的形式,通常以班为单位。

5.2.论小学生主导活动发展的特点。答:小学生主导活动----学习的发展特点涉及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三个方面。(1)学习动机。①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②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学习动机从内容上可分为4种:第一种,为得到好分数,第二种,为履行集体和组织(学校和班级以及各种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第三种,为个人前途、理想,为升学,甚至为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而学习。第四种,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2)学习兴趣。(3)学习态度。①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②小学生对待学业分数的态度。

5.3.论小学生概念的发展。答:小学生概念的发展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表现,主要包括:(1)概括性发展的阶段。小学生的概括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从对事物外部特征的概括过渡到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2)数概念。小学生数概念的发展与他们学习算术有密切联系。(3)字词概念。小学生字词概念掌握的特点是:小学生在选择概念的定义和给概念下定义时,都表现出五种不同的水平:水平1,错误的定义;水平2,概念的重复;水平3,功用性定义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水平4,接近本质的定义或做具体的解释;水平5,本质的定义。

6.1.论初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答:初中生生理发展,对他们心理发展产生明显的、特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了“成人感”的产生和“我”的形象的改变。(2)运动需要显著增强。(3)出现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些不协调性。(4)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6.2.论初中生思维的发展。答:初中生的思维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发展的特点。特点:①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②开始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③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关键期。④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2)思维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第二阶段:多元论阶段。第三阶段:相对论阶段。(3)思维发展的内容。①概念。②推理。③辩证思维。(4)思维发展的性别差异初中生思维发展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其发展趋势是:①从小学到初一,男女生思维发展的性别差异逐渐明显。②初二以后,男女生思维发展各具特色。

7.1.论高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答:阶段一,性反感期。阶段二,向往年长者的“牛犊恋”期。阶段三,接近异性的狂热期。阶段四,浪漫的恋爱期。表现出以下特点:(1)身心发展不平衡。(2)对自身发育的喜悦和烦恼。高中生的体型基本接近成人。(3)对异性产生了兴趣。

7.2.论高中生同伴关系的作用和特点。答:(1)促进学习进步。(2)促进情绪稳定,达到相互支持。(3)促进性格发展。(4)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高中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是:(1)对友谊的渴望强烈,喜欢与同性别的同伴交朋友。(2)高中生的友谊观逐渐成熟。(3)高中生选择朋友时,更看重朋友的心理品质,(4)高中男女学生交友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

7.3.论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答: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I)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2)自我意识的组成成分分化。(3)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4)自我评价逐渐成熟。(5)自尊心强。高中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第二,自我评价的途径多样化。第三,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丰富。第四,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有所提高。第五,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出现以下几种类型:①自我肯定型。②自我否定型。③自我矛盾型。④自我扩张型。⑤自我萎缩型。

8.2.教育超常儿童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要公平,不要搞平均主义。(2)要适当,不要操之过急。(3)要实事求是,不要求全责备。(4)既要全面发展,也要发挥特长。

8.3.论智力落后的预防与教育。答:智力落后的预防措施主要有:(1)劝阻近亲结婚。(2)避免高龄妊娠。(3)加强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4)搞好儿童保健和提高抚养质量。教育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激发学习积极性。(2)因材施教。(3)加强直观性教育。(4)循序渐进。(5)多练习。

9.1.比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答: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两个不同的加工系统,二者在许多方面不同:(1)概念。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2)功能。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它记忆某事物,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操作。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它记忆某些事物就是为了留备后用。(3)容量。短时记忆的容量在7±2单元之内。(4-)表征。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用表象表征,表象可能是视觉形象,9.2.论发现法在教学中的运用。答:(1)提出明确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下结论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

9.3.论如何正确使用讲授法。答:其具体表现为:(1)对认知不成熟的学生过早地使用纯言语讲授教学,违反了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2)没组织好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些没有关联的事实,缺少用以进行解释或说明的基本原理。(3)新的学习任务同已学过的学习材料缺乏联系。(4)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只要求学生认识孤立的事实,以及用相同的语言或在与过去相同的情境下复述各种学习材料。

9.3如何避免上述教学中的弊病呢?奥苏伯尔认为:(1)必须使接受学习符合有意义学习的条件。(2)必须明确认识接受学习的意义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3)接受学习必须是积极主动的。接受学习需要学生用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也需要学生独立地和批判地探讨所学的教材,以便透彻地理解它。

10.1.论述影响学习策略学习的条件。答:影响学习策略学习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大类。(1)内部条件。①原有知识背景。研究表明,策略的应用离不开被加工的信息本身,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应用适当的加工策略。②元认知水平。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学生对策略的学习和应用。③动机。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心理状态。④归因模式。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的解释或推论。⑤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判断。(2)外部条件①训练方法。训练方法是影响策略学习的重要外部因素。②外显的操作步骤。学习策略是个体对自己学习的调控活动,是一种内在过程,很难从外部直接观察到,但是它仍然可以在个体的学习行为中得到反映。

11.1.论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答: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包括:(1)动作概念(或操作程序)的掌握。所谓动作概念(或操作程序)的掌握,就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怎样去进行动作。(2)示范。示范指教师通过动作和言语活动将动作技能演示给学生。(3)反馈。反馈指在学习与练习活动中,将学习与练习的结果信息返回传递给学习者。(4)练习过程中要有间歇。

11.3.举例说明影响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答:奥苏伯尔提出了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1)可利用性变量。可利用性变量是指认知结构中可利用来起固定作用的适当观念。(2)可辨别性变量。可辨别性变量是指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系统的可分辨程度。(3)稳定性(包括清晰性)变量。稳定性变量指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它是影响学习与保持的一个重要的认知变量。

12.1.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训练方法。答: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训练的关键是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的训练方法包括:(1)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奖励泛指能引起学生愉快情绪体验的过程,它包括外部奖励和内部奖励。首先要正确选择道德行为,其次,要正确选择奖励,第三,在教师期望已久的良好行为出现后,(2)榜样示范。(3)给予实践的机会。

12.2.论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答:(1)前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一和第二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2)世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护社会的传统秩序。第三阶段:社会习俗的定向。第四阶段:秩序和法规定向。(3)后世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仅自觉地遵守某些行为准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能够根据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判断是非。包括第五、六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第六阶段: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

12.3.论品德不良的原因。答:造成品德不良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1)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①家庭方面。②社会方面。从总体看,社会主义的社会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品德健康成长的。③学校方面。(2)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②道德意志薄弱。③受不良行为习惯的支持。④性格上的某些缺陷。⑤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12.4.论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与方法。答:品德不良的青少年的转化过程大体上要经历醒悟、转变和自新三个阶段。(1)醒悟阶段。品德不良的青少年的醒悟,即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2)转变阶段。品德不良的青少年对自己的错误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产生了改过自新的意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一定转变。(3)自新阶段。品德不良的青少年经过长时间的转变后,如果不再出现反复,或很少出现反复,就逐渐步入自新阶段。

13.2.论学习动机的培养措施。答: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远景性学习动机教育与近景性学习动机教育相结合。在学习动机教育中要做到以下三点:①教师要从社会的发展趋势、国家的需要出发,采取生动而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形式,激发学生为国家和社会成名成家的愿望,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②学习目的性教育要贯穿在各科教学之中。③教师要帮助学生设立恰当的具体学习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求知欲。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②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智力水平,从而严格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等循序渐进的原则。③在各个教程之间和一个教程的开始、进行中或结束时都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④要坚持多样化的原则,特别是学生作业,其内容和形式应尽量避免重复。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亦可在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应用。(3)充分利用反馈与评价的作用。反馈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反馈应该是及时的。第二,反馈提供的信息最好是全面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结论:①从性格的角度讲,对内向的儿童采取奖励的方法,比采取惩罚更为有效;②从学习能力的角度讲,奖励对能力差的学生作用最大,对能力一般的学生次之,对能力强的学生作用最小;惩罚对能力强的学生作用最大,对能力一般的学生次之,对能力差的学生作用最小。③从性别角度讲,奖励对女生的作用更大些;惩罚对男生的作用更大些。(5)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6)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归因。

14.1.论影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答:(1)教师自身因素。影响教学监控能力的教师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动机、知识、观念、情绪、情感等因素。(2)环境因素。影响教学监控能力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教学中的人际相互作用因素、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学校的风气、教师的待遇、学校的规章制度等。

15.1.论学习测量与评价的功能。答:测量与评价对学习活动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功能。学习测量评价的指导功能主要是针对教师方面来说的。(2)学习功能。学习测量与评价的学习功能主要是针对学生方面来说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指导学习方向。通过学习测量与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以往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②激励学习动机。学习测量与评价的学习功能表现在对学习动机的激励方面。③巩固已学知识。(3)管理功能。(4)研究功能。

第四篇:小学专科自学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

小学专科自学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第二章 学习、教育与发展

一、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二、不同的学习方式

1、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2、发现学习—— 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力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3、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信息。

4、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

三、不同的学习结果

加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5类学习结果:

1、智力技能,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样做”的一些知识,有人称之为过程知识。

2、认知策略,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以调节学习者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

3、言语信息,学习大量的名称、事实、事件的特性以及有组织的观念等。

4、运动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活动。

5、态度,影响个人选择行动的内部状态。

四、不同的学习内容

1、知识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2、技能有学习——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

3、行为规范的学习——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4、操作性条件反射,指在某种情境中,由于个体的自发的反应产生的结果而导致反应强度的增加,并最终与某一刺激间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

 试误——认为问题解决过程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的联结完成的。所以又称为联结说,联结的建立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完成的。

6、7替代强化、-—只要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了强化,则等于观察者受到了间接强化,因而也能对观察者的模仿起到动机激励作用,此为替代强化。

7、自我强化——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进而实行自我奖励和自我批评。

8、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将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即条件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相区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

9、潜伏学习——即没有外显的行为表现的一种学习。

——身体发展及生理发展是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11、最近发展区——在探讨教育与发展关系时,区分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目前个体已经达到的水平,是自己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个体在他人的指导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目的能力,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第三章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强化理论:动机的概念与这样一种原则紧密地连在一起,即过去曾经受过强化的行为比那些没有受过强化或受过惩罚的行为更有可能重复出现 成就动机:个体选择目标定向的成败活动并努力追求成功的一般性倾向,它是激发个体把某一件事情做好的一种内部动机。

第四章 小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健属性的一类事物或其特征的观念。

概念同化----利用新概念和旧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新学的概念与自己认知的结构中已有的某些适当的概念相结合,而获得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过程就是概念同化 规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概念之间某种关系的表述。技能——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认知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它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也可以称为认知操作方式。动作技能——又称操作技能和运动技能,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记忆策略有:复习——对学习材料不断进行复述,反复学习,使短时信息进入长时信息。积极的遗忘,——保留概念遗忘细节,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过度学习----是指对学习的材料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之后,再继续学习,增加学习的次数,达到熟记不忘的程度。精细加工——在储存信息时增加线索,提高加工的水平和编码的多重性;把学产材料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

第五章 学习迁移与知识应用 学习迁移——是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的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学习迁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哪几种不同类型?

答:(1)从迁移的方向上看,学习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从迁移效果上看,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

3、简述形式训练说。

答:形式训练说是以官能心理为依据,把迁移看成是官能通过训练而得到改善来实现的。训练是提高心理官能能量的手段和方法。詹姆士的实验表明: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记忆方法的改善。

4、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

两种学习只有当机能具有相同要素时,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别一种机能,也就是说在刺激与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相同或相似之处同迁移作用成正比。

5、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健是学习者在两处活动或经验中通过概括产生泛化的原理。

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

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理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与将要学习的内容相比,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使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与新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分为:陈述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定势——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心理或心理准备状态。

第六章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用以调控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系列活动。认知策略 元认知,也称反省认知、超认知,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第七章 问题解决和创造性

1、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织若干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2、问题——问题意味着个体处于一种情境,此时个体对当前的任务没有现有的解决方法需要个体动员已有的概念和规则,并组成新的高级规则,达到完成任务的目标。

3、问题教学——在教学中如果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利用和重新组织己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相应的高级规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功能固着: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它是指人看到某件制品时思维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方面的功能。反应定势:简称定势,指人们由于先前影响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创造性——个人所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的个性特征或倾向,作为能力又常称为创造力。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独特新信息的一种能沿不同方向进行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是指从书籍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脑力激励法——在集体之中群策群力,互相启发,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局部改变法——事物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被改变,即可得到一个创造性的新产品。棋盘法——画好棋盘状方格,将事物的属性,条件分别填入方格中,思考时作多种纵横交错组合,可发现新的构成,新的观念。比拟法——把思考的事物或问题比拟为较为熟悉的事物,借助熟悉事物的启发解决难题。

第八章 品德性与品德的形成道德:由舆论力量与人们的“良心”所支持的行为及其施行的总和。道德行为——一个做出的,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道德性——当个人行为由道德观念支配而仍未形成品德之前的道德表现。品德——个人按社会道德规范行为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特性与倾向。态度定势----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著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等心理准备状态。

抗诱惑----是指个人抑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社会所禁止但能得到酬偿的行为。道德信念是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拌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道德感——和一定的道德观念密切关联并由它激起的情绪体验。

移情——是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和体验。道德意志力——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它使人对刺激的行为应答发生得更容易,它的受阻会引起消极体验,因而也成为一种需要或行为的内部动力。对偶故事法——采用讲一些对偶的道德小故事,让不同年龄儿童对故事主人公进行道德评判的方法 价值观——是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和观念体系。价值系统——个人价值观有层次的构建。

价值取向——某种价值观一旦对个人识知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就叫做„„

第九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群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社会助长作用——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 社会压抑作用——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的现象。

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从众。或遵众。服从——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情境中可能失去自我认同感,失去自我控制,行为放肆,表现出独处时通常不会做出的行为。这种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称为去个性化。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力争胜过对方的行为。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是: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舆论:是群体中大多数人对某一行为的共同意见。心理气氛:是指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其中包括人们的心境、情绪体验、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对待活动的态度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态度等。士气:指群体在完成任务时的工作精神。纪律: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准则,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

第十章 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个性差异—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气质—— 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与速度等方面的特点。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能力:是作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第十一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它包含两层意思,其消极方面指防止和治疗心理疾病;积极方面则指要引导和保持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发展,从而能在正常的活动和发展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发挥心理的功能,保持和增进积极的情绪,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生的理想。应激------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的一种心身紧张状态,或说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心身反应的综合状态。应激反应分为三个阶段:警戒阶段,抵抗阶段,衰竭阶段。动机冲突------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存在两个或数个目标与动机,而不同的目标和动机又不能同时达到或满足。尤其当它们互相排斥时,就会产生动机冲突的现象,又称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或简称冲突。

挫折------指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耐受性: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打击时能免于心理和行为失常的能力。

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个体由于应激,冲突或挫折而导致心理丧失平衡时用来解脱烦恼,减少不安,恢复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心理功能。学习疲劳------指学生由于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学习效率下降,学习兴趣降低的现象。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焦虑:是一种对应付环境无把握、又对不可知的未来感到威肋时的恐惧、忧虑、烦躁不安的情绪紊乱状态 考试焦虑:由整个考试情境引起的特殊的神经紧张和情绪焦虑状态,其主要特征是由于考试的压力而感到的担忧和不安。学校恐怖症------是儿童对学校环境,教师或学习活动的一种强烈恐怖反应

第十二章 小学教师心理 角色: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并为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教师的角色意识-------指教师对相应的社会角色规范的认知和体验。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 角色认知,角色体验,角色期待。桑代克提出学习的联结观点是什么?

(!)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过程。

(3)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等学习的三条主律。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

(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熟悉实现的。

认知建构理论的主要学习观点有那些?

(1)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理解。

(2)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3)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经验,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简述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答:认知派是美国教育心理学中与联结派相对立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从学习的内部过程着眼,对学习做出了与联结派完成不同的解释。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

(1)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的;

(3)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赖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的人本主义观点

代表人物是罗杰斯

1)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积极地自我评价过程。

2)有意义的学是从“做”中学的。

3)学习的过程应该始终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第五篇:《网络营销与策划》试题汇总(江苏省自学考试)

自考网络营销与策划试题汇总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网络营销客体是指(C)A.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个人 C.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标的物

B.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组织 D.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媒体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英文缩写是(A)A.CNNIC C.CSTENT 3.网络营销最基本的应用方式是(B)A.网上市场调研 C.网络营销集成

B.企业上网宣传 D.网上直接销售 B.WAN D.CLAN 4.网络营销活动所面临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称是指(D)A.网络营销平台 C.网络营销方式

B.网络营销手段 D.网络营销环境

5.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上问卷等形式调查网络消费者行为及其意向的一种市场调查被称为(C)A.公告栏市场调查 C.网上直接市场调查

B.网上间接市场调查 D.搜索引擎市场调查

6.企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网络消费者的需求、购买动机与习惯爱好的差异性,把网上市场划分成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的过程被称为(A)A.网上市场细分 C.网上市场定位

B.网上市场分工 D.网上市场选择

7.电子报刊、电子图书、数字电影等以提供信息资料为主旨的数字化产品是(C)A.软件产品 C.信息产品

B.实体产品 D.在线服务产品

8.将网上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时,不经过中间商环节或者只经过一个中间商环节的网上营销渠道是(B)A.网上长渠道 C.网上宽渠道

B.网上短渠道 D.网上窄渠道

9.以网页上的广告被点击并链接到相关网站或详细内容页面1000次为基准的网络广告收费模式是(D)

A.千人印象成本收费模式

B.销售提成收费模式 C.平均点击次数收费模式 D.每千次点击成本收费模式

10.网络营销管理四职能学说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D)A.企业、顾客 C.顾客、企业

11.网络营销的对象是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D)A.标的物 C.预期效果

12.我国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是(C)A.学校 C.家中

13.以下罗列的网址中表述正确的是(A)A.http://www.xiexiebang.comCNET 41.有些服装制造商为“朴素的妇女”、“时髦的妇女”和“有男子气的妇女”分别设计不同样式的服装,其市场细分依据是()

A.地理细分

B.人口细分

C.受益细分

D.心理细分

42.在网络营销的初期,企业进入网络营销市场的首要目标是()A.当期利润最大化

B.品牌知名度最大化 C.占领市场以寻求生存发展机会

D.投资报酬率最大化 43.密集型营销策略主要适用于()

A.新进入市场的企业 B.规模较大的企业 C.发展成熟的企业 D.规模较小的企业 44.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直接环境是()A.电子政务环境 B.电子商务法律完善 C.网民上网习惯 D.互联网本身的环境

45.制约我国企业采用B2C渠道模式的关键因素是()A.网站开发技术

B.物流配送 C.网站开发费用

D.网站的宣传 46.新闻组是()

A.网络上的新闻提供组织

B.某一新闻组织提供的特定类别的新闻 C.个人向新闻服务器所投递邮件的集合 D.具有特定新闻阅读偏好的网名群体 47.“一对一”的网络营销方式是指()A.将一个目标顾客作为一个目标市场 C.将所有顾客作为一个目标市场 A.CPI

B.将一群类似顾客作为一个目标市场 D.采用一种策略针对多个目标市场 B.CPM 48.网络广告收费模式中的千人映像成本简称()

C.KPI D.KPM 49.搜索引擎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负责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搜集各种类型的新信息,定期更新已经搜集过的旧信息的是()

A.搜索器

B.索引器

C.检索器

D.用户接口

50.招标单位通过网络发布招标公告,由投标单位进行投标而择优成交的定价方法属于()。A.成本导向定价法

B.需求导向定价法 C.竞争导向定价法

D.拍卖定价法 51.网络营销的主体是()A.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组织或者个人 C.网民及其需求

B.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标的物 D.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52.根据域名的编码规则,以.COM结尾的域名代表的组织类型是()A.国际组织 C.政治组织

B.商业组织 D.教育机构

53.搜索引擎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负责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搜集各种类型的新信息,定期更新已经搜集过的旧信息的是()A.搜索器 C.检索器

54.新闻组是()A.网络上的新闻提供组织

C.个人向新闻服务器所投递邮件的集合

B.某一新闻组织提供的特定类别的新闻 D.具有特定新闻阅读偏好的网民群体 B.索引器 D.用户接口

55.有些服装制造商为“朴素的妇女”、“时髦的妇女”和“有男子气的妇女”分别设计不同样式的服装,其市场细分依据是()A.地理细分 C.受益细分

B.人口细分 D.心理细分

56.在网络营销的初期,企业进入网络营销市场的首要目标是()A.当期利润最大化

C.占领市场以寻求生存发展机会

57.采取撇脂定价策略的目的是()A.在短期内收回投资 C.抑制竞争者进入

58.网上定价的基础是()A.品牌影响力 C.利润

B.品牌知名度最大化 D.投资报酬率最大化

B.迅速开拓市场

D.获得更高的客户满意度

B.客户满意度 D.成本

59.招标单位通过网络发布招标公告,由投标单位进行投标而择优成交的定价方法属于()A.成本导向定价法

B.需求导向定价法

C.竞争导向定价法 D.拍卖定价法

60.人口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法制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是指企业从事网络营销的()。

A.微观环境

B.中观环境

C.宏观环境

D.内外部环境

61.根据顾客对网络服务的不同需要,进而确定企业网站在网上市场中所处的不同位置的过程叫做()。

A.网上市场细分

C.网上市场定位

B.网上市场分工

D.网上市场选择 62.制约我国企业采用B2C渠道模式的关键因素是()A.网站开发技术

C.网站开发费用

63.网络营销客体是指()

B.物流配送 D.网站的宣传

A.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个人

B.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组织

C.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标的物

D.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媒体 64.网络营销最基本的应用方式是()

A.网上市场调研

C.网络营销集成 B.企业上网宣传

D.网上直接销售

65.网络营销活动所面临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称是指()

A.网络营销平台

B.网络营销方式

C.网络营销手段

D.网络营销环境 66.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上问卷等形式调查网络消费者行为及其意向的一种市场调查被称为()

A.公告栏市场调查

B.网上间接市场调查

C.网上直接市场调查

D.搜索引擎市场调查

67.企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网络消费者的需求、购买动机与习惯爱好的差异性,把网上市场划分成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的过程被称为()

A.网上市场细分

C.网上市场定位

B.网上市场分工

D.网上市场选择 68.电子报刊、电子图书、数字电影等以提供信息资料为主旨的数字化产品是()

A.软件产品

B.实体产品

C.信息产品

D.在线服务产品

69.建立企业外联网Extranet是企业网上经营活动的()阶段。

A.初级

B.中级

C.高级

D.中、高级 70.将网上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时,不经过中间商环节或者只经过一个中间商环节的网上营销渠道是()

A.网上长渠道

B.网上宽渠道

C.网上短渠道

D.网上窄渠道

71.以网页上的广告被点击并链接到相关网站或详细内容页面1000次为基准的网络广告收费模式是()

A.千人印象成本收费模式

B.销售提成收费模式

C.平均点击次数收费模式

D.每千次点击成本收费模式 72.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开展的电子商务活动简称为()

A.B2B

B.B2C

C.C2B

D.C2C 73.根据波士顿矩阵分析法,明星类产品适用的策略是()

A.发展

B.维持

C.收缩

D.放弃

74.目前拍卖竞价针对的购买群体主要是()

A.产业市场

B.政府市场

C.非营利组织市场

D.消费者市场

75.对于浏览者干扰最少,却很有效果的网络广告形式是()

A文字广告

B.图标广告

C.旗帜广告

D.弹出窗口广告 76.网络营销的初级职能是()

A.开发市场

B.推广产品

C.寻找顾客

D.网络顾客

77.根据Internet的组织最高级域编码规则,代表商业组织的是()

A.ARTS

B.INT

C.COM

D.GOV 78.邮件营销形式中,邮件列表的特性是()

A.一对一

B.一对多

C.多对一

D.多对多 79.网络营销主体是指()

A.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个人

B.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组织

C.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标的物

D.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个人或组织 80.4Rs营销组合理论是指()

A.关联、反应、关系、回报

B.需求、成本、方便、沟通

C.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D.产品、价格、方便、回报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网络营销的目标包括(ABCE)A.宣传企业 C.促进销售 E.网络顾客

2.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的优势包括(BCDE)A.有利于保障信息安全 C.有利于成本费用控制 E.有利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3.网上商店的主要类型有(ABC)A.电子零售型 C.电子直销型 E.电子支付型

4.按照信息搜集方法和服务提供方式的不同,搜索引擎系统的种类包括(ACE)A.元搜索引擎 C.机器人搜索引擎 E.目录式搜索引擎

5.免费价格的形式有(ABCD)A.完全免费 C.部分免费 E.地区性免费

6.网上售后服务的特点有(ACD)A.便捷性 C.灵活性 E.直接性

7.网上营销渠道的组成部分包括(ABD)A.销售方式 C.销售推广 E.销售价格

8.网上促销的功能包括(ABCDE)A.告知功能 C.反馈功能 E.稳定销售功能

B.说服功能 D.创造需求功能 B.销售环节 D.销售机构 B.安全性 D.低廉性 B.限制免费 D.捆绑式免费 B.人工搜索引擎 D.立体式搜索引擎 B.电子拍卖型 D.电子中介型 B.有利于让顾客满意 D.有利于创造市场机会 B.推广产品 D.研发产品 9.网络广告的劣势有(ABDE)A.传播的被动性 C.不易实时修改 E.浏览人数的有限性

10.网上免费产品的特性包括(ABCDE)A.冲击性强 C.零制造成本 E.易于数字化

11.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异同主要表现在(BDE)A.营销媒体相同 C.营销对象相同 E.营销目标相同

12.网站的主要功能包括(ABCDE)A.企业信息发布 C.网上销售 E.个性化服务

13.以下属机器人搜索引擎的是(AB)A.Google C.天网 E.Sohu 14.以下属于电子邮件营销禁忌的是(ACDE)A.滥发邮件 C.邮件没有主题

E.对主动来信的顾客提高价格

15.网上市场调查的局限性体现在(ABDE)A.问卷设计的局限性 C.调查结果无法保证 E.被调查者的作弊行为

16.网上市场细分的原则包括(ABCD)A.可衡量性 C.可接近性 E.可见件

17.以下商品中适合网上销售的是(ABCD)A.电脑

B.化妆品 B.实效性 D.稳定件

B.样本数量难以保证

D.人口统计信息准确性难以保证 B.邮件内容不采用附件形式 D.邮件内容繁杂 B.Baidu D.Yahoo B.信息交流沟通 D.网上售后服务 B.营销媒体不同 D.营销对象不同 B.无形化 D.成长性好 B.创意的局限性

D.可供选择的广告位有限 C.书籍 E.服装

18.采用网上短渠道的前提条件有(ABCDE)A.有理想的网上交易市场 D.软件

B.产品本身特殊性适合采用短渠道 C.企业营销经验丰富 D.企业公关能力强

E.企业财力资源雄厚 19.网上促销组合包括(ABCD)A.网络广告 B.站点推广 C.网上销售促进 D.网上关系营销

E.散发传单

20.网络广告的优势包括(ABCDE)A.极强的互动性 B.内容更加详尽充实 C.消除了时间空间限制 D.成本低效率高

E.广告效果统计精确

21.网络营销的特点包括(ABCDE)A.交互式 B.整合性 C.成长性 D.拟人化

E.跨时空性

22.用来判断影响网络广告价格因素的指标包括(ABCDE)A.印象和网页浏览率 B.点击次数与点击率

C.广告网络服务商的知名度 D.旗帜广告的幅面大小与位置

E.通过关键词检索显示的旗帜广告

23.根据收集信息资料的技术方法不同,网上间接市场调查的方式有(ABCE A.利用E-mail收集资料 B.利用新闻组收集资料 C.利用公告栏收集资料 D.利用自己的网站收集资料 E.利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料

24.既适合网上宣传又适合在线交易的产品有(ACDE)A.书籍 B.水泥 C.家用电器 D.音乐唱盘

E.计算机软件

25.网上直接调查的方式有(ABCDE)A.混合型调查 B.讨论组型调查 C.E-mail型调查 D.利用自己的网站调查 E.借用别人的网站调查)26.网上定价的特点有(BCDE)A.高价位化 C.顾客主导化 E.价格水平一致化

27.电子中间商与传统中间商的区别有(ACDE)A.存在前提不同 C.交易方式不同 E.交易效率不同

28.网络营销管理的具体职能包括(ACDE)A.寻找顾客 C.推广产品 E.网络顾客

29.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动机包括(ABD)A.理智动机 C.投机动机 E.安全动机

30.网上促销的特点包括(ABCD)A.全球性的活动 C.以网络技术为基础

E.利用传统媒体宣传

31.网络营销的特点包括()A.迂回模式 C.免费模式

B.距离为零 D.时差为零 B.全天候的活动 D.在虚拟市场上进行 B.感情动机 D.惠顾动机 B.研发产品 D.开发市场 B.交易目的不同 D.交易内容不同 B.全球定价化 D.定价智能化

E.直接面向客户

32.企业建立网上营销网站的目的主要包括()A.宣传推广企业 B.促销推广产品 C.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 E.搜集更多信息,开拓市场

33.网络营销平台主要包括()A.计算机终端设备 C.技术人员 E.网络安全制度

D.记录顾客信息,密切顾客关系

B.提供应用服务的服务器 D.接入网络设备

34.衡量网站推广力度的指标主要有()A.产品销售价格 B.搜索引擎排名 C.在其他网站的链接数量 E.注册用户数量

35.常规电子邮件礼仪包括()A.及时回复新邮件 C.简短书写,注重格式

D.产品销售数量

B.回复应附附件原文 D.每天及时检查新邮件 E.信件标题清晰,言简意赅

36.网上市场调查的局限性包括()A.问卷设计的局限性 B.样本数量难以确切保证 C.调查结果无法保证 D.人口统计信息未必准确 E.被调查者可能有作弊行为

37.评判域名好坏的依据是()A.是否与企业名称一致 C.是否与企业产品商标一致 E.是否通过拍卖途径购买

38.企业网上调研对象一般包括()A.公司产品的消费者 C.公司的合作者 E.网络管理机构

39.网络广告的优势在于()A.互动性好

B.公司的竞争者 D.行业内的中立者

B.是否简短易记

D.是否与企业重要信息相关

B.内容更加详尽充实

C.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D.成本低效率高 E.具有更强的动态性和及时性

40.采用网上短渠道策略的基本条件包括()A.网上交易市场理想 C.企业营销经验丰富 E.企业财力资源雄厚

41.下列选项中,属于在线服务产品的有()A.在线医药咨询 C.网上航空订票 E.数字电影

42.网络营销站点设计原则包括()A.坚持“内容永远第一” C.尽可能多地采用flash动画技术 E.适当体现互动性

43.无站点网络营销的主要方式有()A.免费发布供求信息 C.网上拍卖 E.加入行业信息网

44.下列使用电子邮件营销的做法,正确的有()A.对主动来信的顾客抬高价格

B.在附件中加入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 C.使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达出诉求点 D.及时回复邮件

B.检索商品信息 D.加入专业经贸信息网 B.树立使用者优先的观念 D.适当进行分类 B.网络交友 D.电子新闻

B.产品个性化特征适合采用短渠道 D.企业公关能力强 E.采用一些别出心裁的主题,比如“老朋友,终于找到你了”等 45.对网上产品整体概念的理解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包括()A.核心利益层 C.延伸产品层 E.有形产品层

46.网上产品组合策略包括()A.扩大产品组合策略 C.产品品牌策略 E.产品定价策略

47.关于网上品牌建设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有助于维系客户忠诚度 B.有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 C.有助于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D.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E.有助于扩展品牌资产

48.网上产品定价的影响因素包括()A.产品成本 C.市场竞争 E.消费者心理

49.关于网络广告的发布,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选择投放站点以网站访问量为首要标准 B.选择内容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分类页面 C.投放网络广告目的是覆盖不同的受众群体 D.只选择网站首页投放广告

E.广告投放的量越大,广告的效果就越好 50.网上公关营销的主要措施有()A.与网络媒体建立合作关系 C.开展会员制营销 E.实施个性化营销

三、名词解释题 1.网络产品 2.网上市场环境

B.建立与顾客的网上沟通渠道 D.阻击竞争对手的产品 B.供求关系 D.国家政策 B.缩减产品组合策略 D.产品延伸策略 B.期望产品层 D.产品价格层 3.有站点网络营销平台 4.网络营销管理 5.网上促销组合 6.网络营销环境 7.无站点网络营销平台 8.网上市场调查 9.网上营销渠道 10.网络广告

11.电子商务:是指INTERNET为依托,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网络上进行产品的购销,费用支付等商务活动的总称。

12.网上目标市场:也叫网络目标消费群体,是指企业网上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对象。13.网络营销:是指为发现,满足和创造顾客的需求,利用互联网所进行的市场开拓,产品创新,定价促销,宣传推广等活动的总称。

14.网上间接销售渠道:是指利用各类中间商在网上销售产品的渠道。

15.网上销售促进:指利用网上促销工具刺激顾客购买产品或者使用服务的活动。16.4C′s营销策略 17.消费者信息 18.网络市场细分 19.产品.网络营销平台 21.网上产品定位 22.网上价格策略 23.站点推广 24.网站流量统计 25.搜索引擎

四、简答题

1.简述网上定价的方法。2.简述网上品牌的特性。3.简述网上市场调查的作用。4.简述4Cs营销组合理论。5.简述电子邮件营销的优势。6.简述波士顿矩阵分析法。

7.简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异同。1.营销媒体 2。对象不同 营销目标和技术融合的趋势相同 8.简述低价定价策略有哪些? 1.直接低价定价 2.折扣定价 3.优惠卡定价 4.促销定价

9.简述网上营销渠道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要从消费者角度设计渠道 2.定货系统要简单明了 3.提供多种方便的结算方式 4.建立完善的配送系统

10.网络营销的优势包括哪几个方面? 11.简述网络市场细分的作用。12.简述网络消费者的购买过程。13.简述网站建设的主要内容。14.简述网上市场调查的程序。15.简述站点推广的方法。16.简述网上市场调查的局限性。

17.简述电子中间商与传统中间商的区别。18.简述网站建设的主要内容。19.简述网络广告的发布方式。

五、论述题

1.试述促进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对策。2.试述网上促销与传统促销的区别与联系。

1.时空观念不同。传统有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网络是全天候全球化的营销。2.信息沟通方式不同。网络的双向、快捷、互不见面的信息传播方式,将买卖双方飞意愿表达的淋漓尽致,也留给对方充分思考的时间,在这种环境下,传统方式显得软弱无力。

3.消费群体和消费行为不同。上网购物者直接参与生产和商业流通的循环,他们普遍大范围的选择和理性的购买。

联系:网上和传统的目的是相同的。一方面,应当站在全新的角度去认识这一新型的营销方式,理解这种依赖现代网络技术、与顾客不见面、完全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思想和意愿的产品营销形式;另一方面,应当通过与传统营销的比较去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别,吸收传统营销方式的整体设计思想和行之有效的促销技巧,打开网上促销的新局面。3.试述网络营销的三个发展阶段。4.试述网上市场定位的思路。5.试述开展网络营销应具备的条件。1.市场条件 2.产品条件 3.竞争条件 4.资金条件 5.技术人员条件 6.设备条件 7.软件条件

6.谈谈你对“随着网络营销的发展,直接销售渠道将会完全代替间接销售渠道”的看法。1.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2.商品流通是由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四个方面组成的,在网络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可以直接通过网上来完成,但是物流即商品的实体运动必须通过储存和运输来完成

3.一个企业不可能也不需要在自己的营销区域内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还必须通过不同的区域、不同环节的物流商来完成商品的实体配送 4.规模较小的生产商也没有能力建设直销网络,只能利用中间商进行分销。

7.试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之间的异同。8.试述企业实现网络广告的一般过程。9.试述网上市场定位的思路。1O.试述网络广告过程。

11.试分析网络广告具有优劣势。12.试述促进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对策。

六、案例分析题

1.张某大学毕业后创办了一家考试书店,主要销售高考、自学考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计算机考试、英语考试等复习用书。尽管考试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书店林立,竞争激烈,这家考试书店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面对经营的被动局面,张某反思后认为,光靠传统方式销售图书已经跟不上信息社会的潮流,应当通过网络方式扩大图书销售。近期,张某融资500万元,准备建立一个基于该考试书店的网络营销站点,以便通过网络渠道销售本书店的考试用书,进一步开拓网下销售与网上销售两个市场。假如你是张某,请根据“网络营销站点规划的主要内容”,提出该网络营销站点的规划思路。

2.小王新聘到一家主要做手机和道路导航仪器销售的电子产品公司。现公司准备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推广产品和扩大销售。特委派从事网络营销专业的小王负责部分新上市手机和道路导航仪器的网上定价工作。

要求:假如你是小王,联系网上定价策略及产品特征,应如何完成上述产品的网上定价工作?

3.李某大学期间认真学习网络营销方面的知识技能,毕业后应聘到一家信息技术公司的营销部工作。由于李某工作努力,被晋升为营销部经理。该信息技术公司已经成立了3年,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一直从事本公司开发的杀毒软件产品的销售业务,但经营业绩并不理想。该公司经营的杀毒软件产品属于成长型产品,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公司要求李某尽快拿出促销计划,进一步扩大销售,扭转目前销售的被动局面。李某认为,杀毒软件是适合网上销售的产品,应当通过网上促销措施来扭转销售的被动局面。要求:假如你是李某,请联系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网上促销实施步骤”的知识点,提出该企业的网上促销计划。1.确定网上促销对象

就业本公司而言,网上促销对象为杀毒软件的使用者、杀毒软件的购买决策者和杀毒软件购买的影响者

2.设计网上促销内容

该公司经营的杀毒软件在市场上已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即进入成长阶段,促销活动的内容则应偏重于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还需要创造品牌的知名度。3.决定网上促销组合方式

该公司的杀毒软件已进入了成长阶段,应侧重于网络广告的促销,宣传产品的新性能、新特点.4.制定网上促销预算方案

该公司没有自己的网站,通过自己的网站进行网上销售,费用较低,如果通过其他网站销售可能需要相对高的费用。

4.小李是一家新进入市场且规模不大的从事电脑等IT产品销售的公司市场营销部门经理。公司根据当前的市场营销状况考虑实施网络营销,现希望小李来制定网络营销计划和网络营销方案。

要求: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小李制定网络营销计划的思路应是什么?应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制定网络营销计划?

5.某旅游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企业,曾经有一批忠诚的顾客。但由于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该公司的客户资源日趋减少,形成了巨大的经营压力。公司高层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策,最后达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公司认为“吃老本”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应当创新营销方式,大力开展网络营销活动,通过网络营销平台来开发和巩固顾客群,将失去的顾客找回来。于是,公司决定加强网站建设,要求营销部门利用本企业的网站吸引顾客,以便尽快扭转当前经营的被动局面。

要求:假如你是营销部门的负责人,请联系本企业的实际,并参照“建立顾客网络方法”中的知识点,提出建立顾客网络的思路。

下载心理学历年自学考试简答论述题集锦(江苏省高等自学考试《小学教学心理与设计》)(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历年自学考试简答论述题集锦(江苏省高等自学考试《小学教学心理与设计》)(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