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2014年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一、题型及比例
1.单选题:10个共10分
2.名词解释:4个,共20分
3.简答题:3个,共30分
4.分析题:1个,共20分
5.论述题:1个,共20分
二、名词解释复习要点
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最近发展区、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观察学习、成就动机、先行组织者、遗忘、前慑干扰、后慑干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顿悟、经典性条件反射、自我效能感、观察学习、学习动机、归因、成就动机、学习迁移、三:简答题复习要点
1.学习的几种主要认知策略。
2.品德的四因素说。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5.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6.学习策略的定义;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
四、论述题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品德的心理结构;学生的道德认识的培养。
3.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4.行为主义、认知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3、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两大方面。
4、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5、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它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的以表现,使人的各种心理过程总带有个人的色彩。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6、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人格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7、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一)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1)实验室实验法。
(2)自然实验法。它保留了实验室实验法能主动获取所需心理事实并探究原因的优点,也体现了一般观察法减少严格控制、提高真实性的优点。其缺点是容易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
(二)测验法: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心理测验有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程度。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程度。
(三)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1)书面调查,即问卷法,便于定量分析。(2)口头调查:即访谈法。
(四)临床法:它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五)个案法:它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
8、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在他看来,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并以生物学为其理论基础。
9、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对人性的解释不同。这两个哲学思潮对以后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从内容上到思想方法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0、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很多观点,如遗传、环境、适应、个体差异等,都成了以后科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他的两部著作着重探讨了人与动物心理的相似性,对以后的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情绪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1、冯特的贡献:(1)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
(2)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3)他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这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12、现代心理学的各学派研究方法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使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而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是应当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他主张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刺激-反映(S-R)就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公式。新行为主义,代表人有托尔曼、赫尔、斯金纳。考虑到有机体的能动性,确立了刺激-有机体-反应(S-O-R)这种新的行为关系。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它在德国兴起,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有韦特默、考夫卡和苛勒。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它由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心理学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如潜意识、心理防御机制等已被主流心理学所采纳,但他的研究方法因缺乏科学严谨性而一直受到科学心理学家的批评。把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提到了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和治疗原则的首位。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人本主义的创始人是马斯洛,人们的天性趋向于实现自己潜能。
13、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
答:
(一)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学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适应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1)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广博的知识
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学科方面的活动。
(3)完善的人格
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改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也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诱导者。教师的人格魅力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渗透、融合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4)全面的能力
a、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等。
b、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对教育教学活动科学全面地规划、设计与实施;有效组织学生有序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特别包含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和配合的热情;通过精心巧妙的设计,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
c、系统学习能力。系统学习能力是指学习掌握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5)专业的技能
a、教学技术技能;b、教育语言技能;c、教学监控技能;d、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e、教学评价技能;f、教学研究技能;g、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三)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
学生时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其间个体的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它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术,更好鉴别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1)关注技术: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意思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向被辅导的学生表达;你是我现在惟一关心的对象。
(2)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倾听要求辅导教师在聆听学生讲话的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插话、讲话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评断学生的主述,并以积极的关注来表现辅导老师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
(3)沉默技术:心理辅导既是听与说的艺术,也是沉默的艺术。沉默可以是尊重与接纳的表示,也可以是学生自我反省的需要。沉默技术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
(4)宣泄技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5)探讨技术:它是辅导老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
(6)面质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受辅导学生的认知方面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7)自我表露技术:指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8)行为矫正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
本复习题是辽宁师范辅导中心复习资料。现在辽宁省的教材仍然是09年版本。11年辽宁没出相关的复习题。这些内容非常全,有填空选择,所有大题并标注了解答内容的所在教材页数。还有跟多手写资料,练习题~~~http://shop70784154.taobao.com/全部是电子版内容。QQ联系957855466
第三篇: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灵” “灵魂”—心理学最早的定义就是“对心灵或灵魂的解说”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世纪初叶 赫尔巴特(德)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心理学最主要的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并对他们进行科学解释。
(3)心理学研究对象示意图
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
个体心理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
个体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
个体心理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
个体心理特征气质(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等)性格(谦虚、勤奋、乐群、勇敢等)
自我意识
第三章:认知过程
1.感觉与知觉
感觉的分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
视觉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2.知觉及其特征P74-78(整小节要看)
(1)知觉的概念与种类
A.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B.分类: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分为—视知觉、听触觉、触知觉、嗅知觉等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主观特性分为—
空间知觉(处理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
时间知觉(解决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运动知觉(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
社会知觉(关于个体对客观事物社会性特征的知觉)
(2)知觉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格式塔原则(对整体的知觉不等于并且大一对个别感觉的总和)格式塔原则的几条规律:接近性
相似性
连续性
封闭性
良好图形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3.注意P80-90(整节要看)
(1)注意的概述:
A.什么是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它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
择性和集中性。
B.注意的分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4.注意的理论
A.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早期选择模型
衰减模型
晚期选择模型
B.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
5.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6.记忆P91-106(整节要看)
(1)记忆概述
A.什么是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B.记忆的分类:感觉记忆(储存时间为0.25-2秒)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为5秒-2分钟,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
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
C.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编码、保持、提取
(2)长时记忆中的遗忘
A.遗忘的进程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
B.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衰退理论
干扰理论—倒摄抑制、前摄抑制
提取失败理论
动机性遗忘理论
C.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
充分利用无意记忆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合理地安排记忆材料
适当运用记忆术
(3)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复习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恰当地安排复习材料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7.思维与语言
(1)思维概述
A.什么是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B.思维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的特点。
(2)思维的分类: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3)问题解决
A.问题解决的特征:目标指向性
操作系列性
认知性操作
B.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算法式
启发式
手段—目的分析法
爬山法
逆向工作法
C.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表征的方式
②无关信息的干扰
③功能固着性
④定势
⑤动机强度(“耶基斯—道德森定律”)
⑥酝酿效应 ⑦专家和新手 ⑧光环效应 ⑨刻板效应
(4)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第四章:学习心理
1.学生的学习具有的特点:接受性、间接性、高效性、教育性、年龄差异性
2.学习的分类:
(1)依据学习目标(布卢姆):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动作技能学习
由低到高分为六级: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依据学习方式(奥苏伯尔):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
理)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论
5、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
学习者在自己经验背景的基础上建构起来。
建构主义教学法:①随机通达教学②支架式教学③情境性(抛锚性)教学④交互式教学
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培养
(1)创造力培养的环境与条件:创造力培养的九点建议P225
(2)创造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训练发散思维、培养直觉思维、发展形象思维
创造个性的培养
(3)实用创造技法及训练:①缺点列举法②希望点列举法③特征点列举法
④头脑风暴法⑤移植法⑥类比法
⑦组合法⑧分解法⑨检查单法
第七章:动机与学习
1.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P245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成长需要
认知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
隶属与爱的需要基本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2.培养学习动机的若干措施:
(1)促进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
(2)通过满足基本需要引导学生追求成长需要
(3)从学业成败的经历中学会合理归因
(4)利用教师正确的反馈信息激发学习动机
第八章:人格
1.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整体性
(4)社会性和生物性
(5)功能性
2.气质类型:
(1)胆汁质
(2)多血质
(3)黏液质
(4)抑郁质
3.影响人格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自然环境因素
(3)文化环境因素
(4)家庭环境因素
(5)学校环境因素
(6)大众传媒
(7)自我调节因素
4.人格测验:
人格的问卷调查
人格的投射测验
人格的情境测验
第九章:情绪、压力与健康
(大题)1.情绪管理策略:
(1)宣泄法:痛苦、倾诉、写日记、运动等
(2)身心放松法:生理放松法—深呼吸法、肌肉放松训练等
心理放松法—闭着眼睛想象一些广阔、宁静、舒缓的画面或场景,可配用一些放松音乐
身心连锁放松法—利用人的意念来指示身体做出松弛的反应,比如自主
训练法通过意念来调节体温
(3)暗示法:积极的暗示
消极的暗示
(4)思维转化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个角度看问题”
(5)升华发: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情绪宣泄方式。将情绪激起的能量投射到战胜挫折,或者
有利有益于社会和个人成长的活动 中去,使其变得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如
歌德失恋后写出流传后世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6)环境调节法:环境对人的情绪也能期待一定调节作用。到外面走走或者整理房间,环
境改变了,心情也就会随之有所改变
第四篇:本科生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20101230
2010年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一方面,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另一方面,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观
发展因素
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论
内化学说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一、智能差异与教育
传统智力理论与教育
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
成功智力理论与教育
二、学习风格与教育
学习风格的含义与模型
认知风格的差异与教育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一、学习的含义与作用
学习的含义
二、学习的分类
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
奥苏伯尔的学习性质分类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包括强化)
行为塑造与程序教学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个体、行为和环境交互决定论,学习与表现,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一、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学习观
结构教学观
发现学习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认知同化理论
先行组织者策略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直接教学的教学事件
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二、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激进建构主义
生成学习理论
认知灵活性理论
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活动理论
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支架式教学
四、学习的人本理论
马斯洛的内发学习观
罗杰斯的学习观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意义学习、自由学习、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第八章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成就需要
关系需要
自主需要
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成就动机和期望-价值理论
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目标取向
学生的自我价值导向
自我决定理论
第九章知识的建构
(一)知识及知识建构
知识分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知识的表征:概念,命题,表象,图式,产生式。
(二)概念教学
概念的获得: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
概念的教学:概念教学可以采用例子—规则—例子或者规则—例子—规则两种方式。概念教学要注意的四个要素:名称、定义、特征(关键特征和无关特征,变式)和例证
(肯定事例与否定事例)。
(三)错误概念的转变
错误概念的性质
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
(四)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的分类
2.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
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
形式训练说、相同元素说、概括化理论
学习迁移的现代理论
布鲁纳、奥苏贝尔论迁移、情境性认知与迁移、元认知与迁移、基于问题空间假说的迁移理论
第十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一、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1.问题及其问题解决
问题的界定与分类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式
二、创造性及其培养
1.创造性的基本概念
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3.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脑激励法、类比法、联想技术
第十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学习策略的结构
(二)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2.精细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1.元认知及其作用
2.元认知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时间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复习总结
教育心理学复习指南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2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心理过程:认知、情绪和意志;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3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1)唯理论:笛卡尔,“天赋观念”(2)经验论:洛克,“白板说”。4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西方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研究意识经验,内省法。(2)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研究意识(3)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否认意识、反对内省,研究行为。(4)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研究“整体”。(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6.1967年,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人---信息加工者。7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强调以人为本。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8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a.明确教学目标b.任务分析 c.确定学生原有水平d.设计教学课程e.实施教学f教学评价.9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10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11高教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a.教育任务不同b.教育对象不同c.社会职能不同d.地位作用不同e.培养方式不同
1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A.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 学科B.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C.研究对象的 主体是大学生D.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 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1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 问题b.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c.教学心理研究d.德育心理研究 e.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
1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A.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B.提高教育教学质量;C.进行教育教学改革。1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D.教育性原则。1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4)个案法.第三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17角色期望: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18教师的多重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 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 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19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中心和教师中心).(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有声的言教和无声的身教)。
20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a.角色认知阶段;b.角色认同阶段;c.角色信念阶段。
21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a.正确认识教师职业b.树立学习榜样c.积极参与教育实践。22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23教学效能感: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A.结果预期 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
B.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
24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结果预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效能预期)。25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A.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B.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C.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26教师自身提高教学效能感的途径:一是向他人学习;二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27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 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 展的途径。
28教学反思的过程:具体经验阶段、观察分析阶段(反思最集中)、重新概括阶段、积极的验证阶段。29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30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31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 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 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
32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a.计划性与准备性b.课堂教学的组 织性c.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d.沟通性e.对学生进步的敏感 性f.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g.职业发展性。
33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1)能动性(2)普遍性(3)有效性。34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A.从他控到自控B.从不 自觉经自觉到达自动化C.敏感性逐渐增强D.迁移性逐渐提高(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志)35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及技术:A.角色改变技术 B.教学反馈技术 C.现场指导技术。
36教育机智: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37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A.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B.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C.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38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39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40教师威信的形成:(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41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42师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43师爱的特征:a.职业对象性 b.原则性 c.广博性。
44师爱的心理功能:(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
45师爱的表现形式:a关怀和爱护学生b尊重和信任学生c同情和理解学生d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第四章 学习心理概述
46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的学习;次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指学生的学习。
47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48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e.态度。49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50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A.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B.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C.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A.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B.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C.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51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a.获得律与消退律 b.刺激泛化与分化律 c.高级条件作用律。5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a应答行为和操作行b正强化c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d消退e惩罚。
53布鲁纳 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54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编码系统。(2)学习的过程:a新知识的获得b知识的转化c评价。55结构教学观:(1)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56奥苏伯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2)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57接受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58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59加涅 信息加工学习论:A.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信息流(2)控制结构。B学习阶段: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阶段。
60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61动机有三种功能:a.激活功能b.指向功能c.强化功能。
62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63学习需要(学习驱力):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64学习驱力的组成: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青春期c.交往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儿童早期.65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66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67学习动机的种类:(1)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2)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68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a.多元性b.间接性(主要)c.社会性d.职业化。69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四大类:A.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B.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C.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D.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
70成就动机理论:(1)力求成功的动机(50%--选择)(2)避免失败的动机(50%--回避)。
71成败归因理论: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活动成败的原因的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P75图表)。72自我效能感理论:(1)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7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74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75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76学习迁移的分类:(1)性质:正迁移和负迁移.(2)层次: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3)先后: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内容: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77学习迁移的作用:a.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的作用于客观世界。b.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78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a.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b.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c.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
79经验整合说:整合是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
80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a.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b.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c.认知技能与策略d.定势的作用。81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A.合理确立教学目标B.科学精选教学材料C.合理编排教学内容。D.有效设计教学程序E.教授学生学会学习。第七章 认识发展与知识领会
82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83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a.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b.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c.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d.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84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思维品质主要是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85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A言语前思维阶段(0—1岁)思维开始萌芽;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1—3岁)思维的支柱是实物和动作;C具体形象思维阶段(3—7岁)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表象;D形式逻辑思维阶段(小学形成,初中典型)思维活动的支柱是概念;E辩证逻辑思维阶段(高中形成,大学典型)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辩证概念。
86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A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B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C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87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
88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a.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b.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结合。(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9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教材概括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90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A感性概括(直觉的概括):是知觉水平的概括.B理性概括:是思维水平上的概括。
9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
92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有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法和发现法。
第八章 记忆发展与知识巩固
93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94记忆的类型:(1)a形象记忆b情景记忆c语义记忆d情绪记忆e运动记忆(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95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A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B各种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
得到全面发展.C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96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a.视觉编码,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B.语音听觉编码,语音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系统的主要编码方式。c.语义编码。d.语言中介编码。
97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a材料的数量与性质.b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c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d组块化编码.e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f觉醒状态.g识记的信心。
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1)空间组织(2)系列组织(3)联想组织(4)网络组织(5)更替组织。99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100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衰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同化说、动机说。
1合理复习,防止遗忘。根据遗忘规律,如何科学的组织学生复习?A.复习时机要得当。遵循“及时复习”、“间隔复习”的原则。B.复习的方法要合理。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C.复习次数要适宜。可采用“过渡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第九章 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形成
2知识:(1)陈述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
3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包括两个基本成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4元认知策略可分为三种:a.计划策略b.监控策略c.调节策略。
5心智技能的特点:a.区别于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是一种动作经验。b.区别于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在性和减缩性。c.区别于习惯行为,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6认知策略:a.注意策略 b.编码与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复述策略。
7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A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B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C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D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E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
8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原型内化。
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A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B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C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D在集体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辅助措施。
第十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
10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目标、障碍。
11问题解决的实质与特点:a.问题情境性b.目的指向性c.操作序列性d.认知操作性。
1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尝试错误的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B苛勒的顿悟模型。C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问题解决的5个步骤:失调、诊断、假设、推断、验证。D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又称“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四个阶段为:准备期、孕育期、明朗期、验证期。13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表征、选择操作、实施操作和评价当前状态。
14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a.发现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关键)d.检验假设。15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A.有关的知识经验B.定势与功能固着C.问题情境 D.酝酿效应E.原型启发F.情绪和动机状态
16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计划并给予反馈。
17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18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它有三种基本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19创造性思维的构成:a.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b.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c.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d.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像。
20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A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B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以便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C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问题之前向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21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
22自我意识的结构:(1)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认知)、自我体验(情感)和自我调控(意志)。(2)内容上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3)自我观念上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23个体意识的发生与发展:(1)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生理自我开始萌芽(2)客观化时期:从3岁到青春期,社会自我的时期(3)主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年,心理自我。
2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A.自我意识的分化: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B.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以学习成才、社交活动、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自我探究。C.自我意识的统一: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a.自我肯定型b.自我否定型c.自我矛盾型d.自我扩张型e.自我萎缩型。D.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青年中期。
25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发展。三年级是自我
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发展较低、自我体验最为强烈。(2)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A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B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C自我概念的变化:(特点: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稳定性).(3)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A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B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C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4)大学生自我调控的发展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
26大学生的自我教育:(1)全面认识自我:a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b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c通过与他人的比较d通过自我比较e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f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2)积极悦纳自我: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是否悦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3)努力完善自我:a确立正确理想自我.b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27态度的结构: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核心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28品德的心理结构:A.道德认识(核心部分)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29态度与品德的相互关系:(1)联系:态度和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2)区别:A.涉及道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B.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30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a.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b.6—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c.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31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a惩罚服从取向阶段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水平二:习俗水平。a“好孩子”取向阶段b遵循权威取向阶段。水平三:后习俗水平。a社会契约取向阶段b普遍原则取向阶段。
32强化是联结理论的核心。正强化就是施加喜爱的刺激,以增强良好的行为。负强化就是消除讨厌的刺激。33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榜样与示范、强化。
34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遵从:从众和服众。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2)认同: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3)内化。
35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A.醒悟阶段B.转变阶段C.巩固与稳定阶段。第十三章 群体心理和人际关系的调适
36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37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38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39影响从众的因素:A.群体的一致性B.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C.个性特征D群体规模。40服从:(1)在有组织的群体规范的影响下的服从(2)对权威人物的服从。41模仿:有意识的模仿和无意识的模仿。
42班集体的类型:a.简单聚合型b.一般型c.成熟型。
43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3)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44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的特点:a.心理相容b.凝聚力强c.会产生非正式领导。45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1)积极作用:A.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B.及时解决问题C.增强信息的沟通(2)消极作用:A.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B.传播小道消息。46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愿望的迫切性(2)内容的丰富性(3)系统的开放性(4)观念的自主性。47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感情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48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A.交互性原则B.社会交换原则C.自我价值保护原则D.情境控制原则。
49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A.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B.主动交往C.移情(换位思考)(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A.避免争论B.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C.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D.学会批评。
第十四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
50“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5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够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2大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为神经性情绪障碍、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倾向。
5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A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B情绪控制能力较低C缺乏人际沟通能力D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E社会适应能力差F家庭问题的影响G缺少心理卫生知识。5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A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B传播心理卫生知识C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55大学生面临的变化有:a.生活环境的变化b.人际环境的变化c.学习内容及方式的变化d.角色地位的变化。
56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a.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b.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c.独立和依赖的矛盾d.理想和现实的矛盾e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57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a.提高生活自理能力b.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c.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d.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58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A.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B.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C.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D.注意用脑卫生E.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
59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追求平等、情感性强、富于理想。
60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不适应:认知障碍、情绪障碍、人格障碍。61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a.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b.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c.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62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特征:a.对与异性交往的渴望b.性心理的动荡性和压抑性c.性心理的差异。63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困扰:a性认识的偏差b性冲动的困扰c性焦虑和性行为的困扰d两性交往的不适e不稳定性,耐挫力弱。
64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A.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B.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型能量C.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D.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65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a.帮助学生了解自我b.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c.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d.求职技巧指导。第十五章 教学的宏观和微观设计
66宏观设计:a.制定教学计划b.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c.编选教材d.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微观设计:a.确定教学目标b.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c.制定教学程序计划d.进行教学活动e.确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内容及方式f.对教学成效评价。
67教学目标分类:智育目标(教书)和德育目标(育人)。智育--学会“做事”;德育--学会“做人”。68教学任务分析:(1)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2)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3)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69教学模式的结构:a步骤安排b师生交往系统c反馈方式d支持系统。
70教学模式的种类:A行为矫正模式B信息加工模式C个人发展模式D社会作用模式。71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教学任务、学习者、教学管理、技术。第十六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7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反馈-调节功能(2)激励-动机功能。73效度的类型:a.内容效度b.构想效度c.实证效度。74信度的影响因素:a测验长度b测验难度c施测对象因素d施测过程因素。
75教学测验的类型:(1)测验目的:A.常模参照测验B.标准参照测验(2)教学过程不同阶段选用的测验:A.准备性测验B.形成性测验C.总结性测验(3)测验的来源:A.标准化学绩测验B.教师自编测验。76试题的类型:a.自由应答型试题b.固定应答型试题(测量知识的广度)77命题的一般原则:A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B试题内容的取样要有代表性C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D文句要简明扼要E答案应正确可靠F测题应彼此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