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教师理论学习亟待改进
中小学教师理论学习亟待改进
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7-12-03 彭慧
■山东省莱芜市教科所
在新课改背景下,理论学习是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基层中小学教师理论学习的有关情况,笔者对义务教育学段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中小学的教师作了一次调查。调查问卷包含学校所在地域、学校规模(教师数)、学习内容及价值、学习方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归因等内容。问卷发放1776份,回收1772份,有效率99.8%。
为完成任务而学,内容太窄难有兴趣
在“学习内容与价值判断主题”中显示,学校为教师提供的理论学习材料,50%以上属于课程标准及解读类,专家学术性论述类占了12.2%,优秀经验类材料占26.5%,其他占了
9.8%。对于“您最喜欢学读的学习材料是上述哪一种”,选择课程标准解读类的占15.3%,选择学术性论述类的占4.3%,选择优秀经验类的占73.8%,选择其他的占6.6%。
在“学习方式”中,对于“您所在的学校通常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组织教师开展学习活动”,领学听记要点的占了12.5%,学校印发学习材料、教师摘抄的占72.6%,其他方式占了14.9%。
在“您经常登录教育网站浏览信息吗?”问题中,选择“是”的有852人,占总数的83%;选择“否”的占17%。“如果您经常登录教育网站,您通常属于哪种情况?”选择“了解教育动态”的占了16.1%,“查询所需业务材料”的占77.6%,“在教育论坛上发帖子或参与讨论”的占6.3%。
在“您认为哪种学习方式最切合一线教师工作实际?”问题中,选择“文本阅读”的占了47.6%,网络阅读的占了41.7%,批注的占了3.5%,摘记的为0.9%,学习后结合实践写读后感或随笔的占6%,其他形式的占了0.3%。
上述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校的理论学习形式还是停留在“读读、听听、画画、抄抄”的表面,诸如“每年摘抄5万字的理论材料,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个月提交一篇论文,每周写一篇教育案例(周记),每天记一篇教育随笔(日记)”之类的“一字型工程”也大多流于形式;绝大多数教师将“阅读”视为一种最切合一线教师工作实际的理论学习方式。
在“学习自主性与学习归因”主题中,“完成了学校指定的学习内容,您还经常自学吗?”回答自学的人数为776人,占总人数的75.6%;不经常自学的为250人,占24.4%。
关于“能坦诚地谈谈您自主学习教育理论的原因吗?”这一问题,出于“学校规定必学并检查”的为68%,“应工作任务之急”的为4.3%,“学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以指导和优化平日的教育教学实践”的为27.7%。
上述数据显示,由于学校在理论学习的内容、数量等方面的指令性强,有72.3%的教师
将理论学习视为工作任务而非专业自需;教师因整日疲于应付各种差事,很少有自发性、实质性的自学行为,除非为了准备公开课教学等才去有针对性地进行应急性选读、选学;多数教师在完成摊派的学习任务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畅快感;真正经常自学的不足30%。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调查结果和访谈信息,笔者认为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基层中小学理论学习活动的表面化、形式化和低效性确是一个普遍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有的源自主观的认识层面,有的源自客观的实践层面;有的属学校管理者所致,有的属一线教师所为。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
学习范围过偏过窄,教师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对教育理论定位过窄,不少地方误将教育理论窄化为教育文件、课程标准以及纯学术性教育理论文章。而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学习材料虽然对教育教学实践有价值,但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距离,“没有吸引力”,且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于是对理论学习活动失去兴趣。这使得教育理论学习活动流于形式。
学习内容面窄量小,教师没有弹性空间。为了使教师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学校往往规定或印发、推介大量的学习内容,尽管费心费力,但满足不了大多数人的“专业内需”。对于教师的实践“内需”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显现出涉猎面窄、容量小的弊端。教师往往被圈定、束缚在规定学习内容之内,整日疲于应付而迸发不出自主学习的热情。
学习形式单一僵化,教师被动机械接受。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师理论学习方式单一机械,往往每学期硬性划出一定数量的学习内容,如1万字到2万字不等,或印发学习材料,让教师抄录到理论学习笔记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把理论学习视为教育教学工作之外的业务负担,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拓宽渠道开放时空走出被动低效
首先,在目标定位上,基层中小学应着力于长效性的动态运行机制建设,从管理层面转变管理行为入手,通过设计和实践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拉动学习观念、参与意识、学习行为习惯的转变,强化教师与文本、认知与实践、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过程,实现理论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途径的多样、学习方式的个性、学习行为的自主、学习过程的互动,凸显学习活动的实效和长效,最终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基。
其次,学校要在对教育理论学习内容进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拓宽学习渠道,开放学习时空,走出被动低效。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学习领域由片面狭窄走向丰富多元。改变片面的“教育理论即远离教育实践的纯学术性教育论述”的认识,对基层中小学教师所需的教育理论进行重新定位,拓宽管理者和教师的视野。学习途径由单向灌输走向互动共享。改变单向的“领学-听记”的学习形式,开掘多种学习渠道,开放学习时空,实现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文本研读与网络阅读、独立学习与交流共享的有机有效的结合,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方式由僵化被动走向多样自主。改变僵化的“布置-摘抄”的学习方式,引领教师通过标画、摘抄、批注、索引、写读后感等多样化形式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第二篇:“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制度”亟待完善
“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制度”亟待完善
云中鹤 QQ1402818981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最早是从高等学校开始的,也就是高校教师中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这四级教师职务。1986年国务院作出改革职称评定,在我国中小学首次实行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为了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明确岗位职责,落实相应的待遇,1987年首次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工作拉开序幕。
由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工作实绩量化和硬化考核指标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评价衡量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成绩和贡献方法还不尽科学,同时也难免在教师职务评审时出现一些问题,导致评审工作在政策导向上出现偏差。这不仅影响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还会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带来负效应。中小学教师考核办法和评审机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切实符合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劳动特点。
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显现的突出问题和负面影响是:
1、个别教师刻意追求进城,进重点学校,好进职称。
2、由于名额有限,会助长腐败现象。
3、没有评上相应职称的教师,会大失所望、伤心、泄气,从而降低广大教师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之间的
竞争,会离心离德,甚至相互嫉恨和拆台,扭曲了教师的心灵和人格。
4、一部分教师把评职当成了毕生追求的至高目标,达到职务系列的顶点后,这种动力就完全尚失,不愿再教课。有等于船到码头车到站,完事大吉松口气的念头,就没有了奋斗的方向,工作消极懈怠就在所难免!
5、另一部分教师无所谓高级与非高级的问题了,他们已经不再为职称而烦恼,产生混日子的心理,6、量化标准注重成绩,推动了具有“高分数高升学率”特征的应试教育的繁荣。
7、只注意了教师工作的可比性,而忽略了不可比性。这种不可比性广泛存在于不同学科、不同岗位和不同教育效果之间。
我总在想,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的初衷是什么?无非是奖勤罚懒、鼓励在岗位上奉献的教师们,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评职称和聘岗位应该是两码事,绝不能评聘合一,吃大锅饭。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只要符合相应的职务条件就应当评。其一,要承认其水平,允许使用相应的职务头衔,这样能起到缓解高级职务指标偏紧,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其二,教师只有聘上相应的岗位,履行相应的职责且具备相应的职称才有相应的工资待遇,(“……有一定的任期,在任
职期间领取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此句摘自1986年2月18日,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职务工资不要具体到人,而是细化在岗位上,与岗位挂钩,避免吃大锅饭,干好干赖一个样。
学校应该是纯净的,老师的心该是平和、宁静和高远的。
第三篇:基层民政工作亟待改进和加强
基层民政工作亟待改进和加强
近期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对我乡民政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基层民政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亟待改进和加强。
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客观形势与客观条件。
(一)构建和谐社会,给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要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民政部门承担着构建和谐社会最为广泛的基础性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二)新的民政工作任务不断增加,迫切要求全面加强基层民政工作。新时期,民政部门不仅要搞好救灾救济、双拥、优抚安置、基层政权、社会福利、区划地名等传统民政工作,还要搞好社区建设、民间组织管理、老龄、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等新的民政工作。这些新增加的工作,量大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没有充实的基层民政工作力量是难以完成任务的。
我乡民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编制少,工作任务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民政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但与之对应的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编制却没有增加。谨以我乡为例,现辖16个村委会,区域面积116平方公里,民政服务对象约7600多人,但仅有民政工作人员3人(含低保办2人),且还要包村,工作任务繁重,人员严重不足。
(二)兼职过多,工作精力分散。乡镇(街道)是民政工作的第一线,是民政工作的重心和基础,也是反映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前沿窗口和纽带,承担了救灾救济、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双拥优抚、城乡医疗救助、城乡社区建设、民间组织管理、慈善和社会救助等项工作职能,乡镇(街道)民政所(办)改为社会事务办公室(办)后,除负责民政工作外,还不同程度地承担了残联、妇联、机关工委、老干部、文化教育、统战等工作,民政工作的职能相对弱化,无法及时了解民政对象的生活状况,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没有精力和时间钻研业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镇(街道)民政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三)管理体制不顺,由于县民政局对乡镇(街道)民政工作是指导关系,乡镇(街道)民政干部的编制、人事权都在所属乡镇,导致民政干部工作繁多,流动性大,稳定性差。民政工作政策性、业务性强,不通过专业培训很难适应工作需要。繁多的工作不仅影响到日常工作的延续性,也影响到了基层民政工作的平衡发展。民政工作人员不固定,民政所(办公室)没有独立性,职能作用难以发挥。基层管理体制不顺、机构不健全,致使民政部门政令不畅,工作中难免出现敷衍应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策的贯彻落实。
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凸显基层民政工作重要地位。建议民政部尽快制定出台具体的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意见,自上而下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民政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要成立高规格的民政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党政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加大攻坚力度,狠抓工作落实;要切实把民政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范畴,加大考核力度,对工作成效显着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对未完成目标任务、工作实绩较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行政问责。
(二)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基层民政工作机构建设。整合民政资源,参考劳动、司法、财政等部门的做法,在乡镇(街道)成立民政所(办),作为专司民政工作的独立单位,单独定岗、定编、定人、定经费,民政所(办)实行双重领导,人员隶属乡镇管理,业务受县区民政局指导。针对乡镇(街道)工作量大的现实,建议根据各乡镇(街道)所辖人口数,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配备民政协管员,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以保障乡镇(街道)民政各项工作的有机运行;同时,每村(居委会)设立1名民政调查监督员,配合和监督民政办开展工作。民政调查监督员必须公道正派,群众信服,一般可由村(居)委会干部兼任。
(三)加快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素质。
基层民政工作任务繁重、政策性强,要挑选文化程度较高、政策观念强、肯于吃苦奉献的干部职工从事民政工作,人员要相对稳定,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大对基层民政干部的培训指导,提高基层民政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突出民政为民的工作宗旨,努力培育基层民政干部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进一步激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热情,着力造就一支素质高、作风好、能力强、处事公的基层民政干部队伍。
(四)加强指导帮扶,夯实基层民政工作基础。基层民政部门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基层民政工作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各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帮助基层民政部门加强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作职能、岗位职责、办事程序、服务承诺、档案管理等制度,对民政经费使用、政务公开、依法办事和行风建设等情况进行定期督查,确保各项民政工作和民政政策落实到位,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把基层民政部门建设成为民服务的形象窗口。
(五)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层民政工作条件。建议县、乡镇(街道)两级政府在保证民政工作人员待遇的同时,切实解决好办公经费问题。办公经费以乡镇(街道)财政负担为主,县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充。要想方设法解决基层民政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等具体问题,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基层民政干部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力抓好覆盖基层的民政网络建设,推广运用统一的民政工作软件,使基层民政工作的管理不断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四篇: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近年来,我国的幼教事业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城区幼儿园的竞争表现得尤为激烈,各个幼儿园在改善办园条件,提升办园理念的同时,积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外扩大宣传,有的通过宣传车、宣传板、小广告、街头视频展播、专场文艺演出等方式扩大社会影响。总之,各个幼儿园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提升办园效益,然而,各个幼儿园的师资却很难整齐划一。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幼儿园虽然不少,但有固定编制的教师少,大多数是聘请教师,她们常常说走就走,园方对其缺少约束力,导致教师变动频繁,从而影响正常教学。
二是教师待遇比较低。这里主要是指聘请教师,她们无论在经济或地位上都很难与有编教师相比,这也将影响她们的敬业精神。
三是教师考核不到位。部分幼儿园由于聘用合同的不完善或教师考核措施的不到位,导致一些教师不服从领导或不重视教学的现象发生。
四是无证上岗者居多。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教师应经过相关培训或取得相应的资格后,方可上岗从事幼教事业。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教师属无证上岗,这也说明这部分教师专业素质还亟待提高,上岗资格还需认证。
幼儿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对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克服以上诸多问题,尚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认真学习宣传《条例》、《规程》,树立依法治教(园)的观念
《条例》和《规程》是举办、管理和评估幼儿教育的基本依据,要通过广泛宣传,使法规在实施中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各级政府主管教育的负责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幼儿园的主办单位有关负责人、园长、教师、工作人员等,都要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搞好《条例》和《规程》的学习、宣传工作。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幼儿园的任务,举办幼儿园的基本条件,保育、教育的工作目标,有关的规章制度,法律责任等,树立依法治教(园)、依法办事的观念。
二、端正办园指导思想,提高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
当前,不少幼儿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教育、轻保育,重教学、轻游戏等现象,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实施《条例》、《规程》,要从端正办园指导思想入手,让有关人员明确幼儿园必须坚持保教结合的原则,把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幼教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遵循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让幼儿体、智、德、美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加强常规教学管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园方要制定严格的考评、考核制度,规范常规教学管理,经常开展教学汇报、教学比武活动,通过教师自评、互评,家长、领导测评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师德和业务方面的考核。从而促进广大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另外,各级部门还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教师通过自学考试、函授、进修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素质。
第五篇:中小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亟待规范
中小学的固定资产管理亟待规范
近期对部分学校的资产状况进行审计,发现学校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学生捐赠图书未纳入资产管理,如某学校图书馆账面数比财务账面数多17万元;二是存在账外资产,如某学校接受审计建议盘盈资产26万元;三是建筑物虽未决算审计但已投入使用,未按规定暂估入账,不利于资产全面管理。
为些审计建议:一是学校应摒弃重钱轻物的管理观念;二是学校要加强对各方捐赠物品的管理,做好捐赠手续并及时入账,做到账实相符;三是要对已完工投入使用的工程项目及时入账,防止游离于资产账管理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