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小学德育环境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中小学德育环境的建设
孙治杭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经济相对落后,办学条件比较简陋,文化教育设施比较薄弱。如何优化农村中小学的德育环境,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就显得特别迫切与重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思想无不受生存环境影响。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包括家庭、社会环境)是一部立体、多彩的教科书,它对青少年学生个体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重要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项工作不仅教育部门要做,宣传思想部门、政法部门以及其他部门都要做,全党、全社会都要做。”学校是青少年学生德育的主阵地,但如没有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配合、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就会孤掌难鸣、事倍功半。试想:如果一个经常在校聆听老师关于赌博有害教育的学生,回到家里却每天看到父母们在搓麻将,赌钞票,那么他(她)的心灵将会有何刺激、影响?学校的德育将会有何效果?所谓“5+2=0”(即学生在校五天教育与在家二天社会影响相抵为零),并非耸人视听,确有其嫌。
近年来,我们德育线上的领导和老师针对我们山区面广,农村地大,经济相对滞后,教育基础薄弱,文化素质较差的实际,想方设法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方法与措施,千方百计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懈努力,从落后中奋起,从困难中争先,努力提高德育实效,使我校德育工作呈现崭新局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就如何优化农村中小学德育环境问题略谈浅见,以抛砖引玉,共同为搞好我县学校德育工作尽微薄之力。
一、加强政府监督,是优化学校德育环境的有力保障
1、确立政府责任机制。要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把优化学校德育环境作为一项政府责任来抓。要与每所学校签订安全教育、综合治理责任书,党委、政府、人大等领导要分别挂钩联系学校,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发
1现问题,及时帮助学校采取措施。还应聘请公、检、法、司部门领导、专家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制安全辅导员,充实、壮大学校德育力量。
2、开展校园周边治理。“只有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组织公安、工商、文化、土地、规划、城管等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集中统一整治,例如学校所在往往人气比较旺,好多不法商贩往往把她作为摇钱生财的好地方。而其货物的质量、价格往往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无疑对年轻幼稚的学生的身心健康容易造成伤害。因此,必须以乡镇牵头查封饮食、商店、网吧、游戏室等及取缔无证摊贩,缴毁黄色书刊等,对个别屡教不改的进行强制执行和处罚。政府的重视和参与,为优化、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扫除学校障碍,为德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实行德育工作考核评估。学校德育工作是否真正重视?绩效如何?只有建立必要的考核评估机制,督促后进,激励先进,才能使这项工作循序渐进,层层推进。乡镇政府、学校都要制订学校安全与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估方案及措施,并经常总结、交流,相互参观学习,做到有制度、有措施、有检查、有督促、有评估、有表彰,使学校德育环境不断创新,不断优化,使德育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档次。
二、建设校园文化,是优化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基础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是课堂教学之外能给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潜移默化教育作用的“隐性课程”。因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指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蚀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氛围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在注重“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的原则基础上,大力构筑“花园、学园、乐园”式的校园文化格局,努力做到“让校园绿化,让建筑生辉,让墙壁说话”,使学校的每一寸土、每一块地都成为育人的摇篮。
1、规范校园文化要求。不管校园或大或小,不管校舍或新或旧,凡有空地,一律要绿化,种花植树;凡走廊、教室墙壁,尽量要挂名人画像、《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本校学生优秀书画作品;凡教师办公场所,一律要挂《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职责》;所有学校,一律要竖旗杆、挂国旗、有校牌、有宣传栏,建立
学生广播站;凡学校有党支部的要有党员活动室,有团委的要有团员活动室,所有小学力争因陋就简建立少先队活动室、少先队鼓号队;每所学校要建立课外兴趣小组,每年要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每所学校要有醒目的校训,每个班级要布置美观的班容……这样,就能使每座校园的自然景色美与人工布置美巧妙结合,为学生创造优雅的活动空间,舒适的学习环境。
2、发展校园文化特色。因各校师资力量不同,校园环境不同,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各校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有的学校音乐师资力量强的,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业余合唱团、舞蹈队等,课余时间,舞姿婆娑,歌声不断。有的学校美术师资力量强的,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书法组、国画社等,走廊、墙壁处处悬挂学生优秀作品,供大家欣赏、学习,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使中小学校校园文化活跃,氛围浓烈。
3、加强校园文化投入。学校确定每年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和项目,舍得花钱,舍得投入。同时,要经常宣传,克服少数教师认为学校有钱多分些福利的片面思想,帮助师生员工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学校品位的重要性,让学校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定比例搞校园文化建设。
三、丰富德育活动,是优化学校德育环境的有效载体
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要寓教于乐,寓教于动,效果最佳,避免枯燥无味的单纯说教。活动内容要系列化,活动形式要多样化,活动管理要制度化。
1、活动内容系列化。德育活动不能随意性强,即兴发作,蜻蜓点水,要根据学校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做到活动内容有选择、有设计,既考虑相互交叉性,又注意相对独立性,既有时事性,又有长效性,其中像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教育、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这四大块内容,各校每年常抓不懈。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结合“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假日和重大国家时事以及思品、政治课等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主要结合课文的历史名人及传统典故等进行。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内容主要由镇级制订评估考核方案,然后通过镇评校、校评班、班评个人的三级考评活动进行。通过三级检查督促、层层深化,不断推动学生日常行为的良好规范和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聘请交警、司法、公安同志来校作法制
教育讲座,观看法制宣传电影,参观法制专题展览和当一日小交警等活动,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达到校园普法目的。
2、活动形式多样化。一是说教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如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后,就让学生戴上小黄帽,当上小交警,上街宣传协助维护交通秩序。又如“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后,印制禁毒传单和资料,让学生带回家,到村、居、家庭开展宣传教育等。通过老师教育学生,学生又去教育别人这种活动,使学生体会更深,教育效果更佳。二是德育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德育好应该带动其他方面好,德育活动应该与其他活动相结合。像每年开展“十佳中学生”、“十佳小学生”、“十佳好孩子”评选活动,不但镇级要评“十佳”,校级要评“十佳”,班级也要评“十佳”,同时规定“十佳”学生又必须是每级评出的“十佳歌唱家”、“十佳舞蹈家”、“十佳演讲家”、“十佳运动员”、“十佳书法家”、“十佳小棋手”、“十佳小作家”、“十佳小画家”之一。三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如每年在请老红军、老革命到学校作革命传统教育。在“手拉手、献爱心”活动中,既有宣传教育,又可带学生深入其它学校,和贫困学生结对,捐钱捐物献爱心,假期把结对对象接回学校共同举行夏令营活动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净化、磨练、熏陶、升华。
3、活动管理制度化。要使德育活动经常搞,必须要有制度保证,避免随意性,使之常抓不懈出成果。每年可固定举行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以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学生的思想素质明显提高,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锻炼培养,同时促进了学校的学风、校风改善,推进了全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四、依靠社区配合,是优化学校德育环境的必要条件
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以不同形式占据着学生的生活,是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德育环境,只有三者互相配合、紧密衔接,才能增强学生德育的效能。
1、家、校沟通抓德育。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不可能完成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极其细微的艰巨工程。”每个家庭虽不都想“望子成龙”,但都希望子女成才。尽管家长的素质有不同性、家庭的背景有多样性,但家长都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成员对学生的身教、言教相当重要。学校应该通过家长
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不但向家长介绍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同时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当前有关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向广大家长传授教育学、心理学及法制、法制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提高家长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如组织家长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使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知道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要求,懂得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品德教育,同时也可组织家长到学校参观、参与学校和班级举办的艺术节、运动会、知识竞赛等,家校沟通,感情融洽,共同实践,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
2、村、居共管促德育。学校所属学区范围内的村委会、居委会和学校距离近,与学生、与学生家庭关联多。经常保持与村、居的沟通联系,齐抓共管,对促进学生德育工作很有必要。如一,建立和村、居每月一次的联系日制度。联系日这天,学校、村居相互交流德育及学生表现情况,共同商讨对策。请村、居委员会利用有关会议及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宣传关心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意义、方法、先进经验等。二是和村、居一起举办联谊活动。如雏鹰假日文明活动,组织学生上街打扫卫生,维护交通秩序,为五保孤寡老人送温暖等。以及让学生发挥自己特长,编写村、居新人新事,为村、居文化宣传栏设计编排展览,使学生从中受到锻炼。三是请村、居协助,监督学生在社会上言行表现。如发现“网吧”有未成年人进入,发现有黄色书摊摆街头诱惑青少年,村、居干部就及时报告学校、有关部门,及时共同予以教育、查封、打击。
3、社团支持助德育。共青团、妇联、少年宫、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组织有各自的宣传、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学校要与之长期保持联络,争取他们的参与、支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学校是青少年最集中的地方,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②。学校德育工作固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方法、途径、内容,但并不像其他学
科知识学习或专业技能培训那样对环境的依托可有可无,没有环境配合的学校德育将举步维艰,没有良好环境的学校德育将收效甚微。
实践中我们也深深感觉到,农村中小学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与分管德育领导的能力水平、创新思路、工作热情有很大关系,与加大农村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馆、青少年文化中心等社区德育阵地建设也有重要关系。所以,如何选拔、培养胜任的学校德育专门领导和督促各级政府加大农村文化设施投资建设也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实践与思考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实践与思考
摘要: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学校赢得优势、展现特色、累积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是核心发展力。学校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关键词: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师资建设
一、提高提高校长的执行力:有人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主要强调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有对教育政策的敏锐解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决策并及时调整,以求执行的高效。校长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善于实践,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使决策的制定更符合实际需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决策的执行不是校长个人的“独舞”,“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学校的发展需要广大师生的鼎力合作。只有全体教职员工互相配合,劲儿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使决策落在实处。因此,校长要明察师生的需要,在执行中凸显人文关怀;校长要有民主意识,和师生保持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并在执行中及时跟踪、反馈、调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了决策的正确性和全体员工的团结协作,就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决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决策的执行中,校长就是学校中层领导和全体师生行动的楷模。校长作为教育决策的坚定践行者,其身上体现出的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对师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自己要首先做到。不说空话,身体力行,才有助于提高校长的威信。提高执行力,校长要脚踏实地,以“实干家”的本色,做好执行的“排头兵”、“领头雁”。
二、以人为本、管理学校。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制度管理的三个结合,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
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要尊重教师的想法,尊重教师的人格,并通过会议、座谈和交流等多种方式让教师深化认识:学校是教师的学校,事业是共同的事业,学校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强化“校兴我兴”“校荣则我荣”意识,只有共同努力学校才能发展壮大。实行校务公开,让教师知校情,明校事,激发做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消除工作中的误解。实施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创造条件和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能力和学历,形成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突显教育特色:学校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它涵盖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价值取向、办学风格、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成熟的表现。学校创建特色教育必须以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运用好国家赋与学校自主能动的办学权力。依据所在地的区域优势、自身的经济条件、学校的现有规模、教师的素质结构、学生的现状,在办学模式上做出选择,使自己的办学目标、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方式上形成特色。它是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过程中,办学管理上的一种科学化、主动性的集中体现。学校在创建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把握住自己独特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们学校坚持各项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和要求学校各层次、各部门的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核心,深入开展学习教育部倡导的六种教学模式,并安排教研组集中学习讨论“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办学效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规范教学过程中的“备、讲、辅、批、考”五项基本环节工作,努力改进学生德育工作,更新德育内容,探索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着乡,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乐学、好学、善学、会学、学会的目的,并努力在特色教育,特长教育等方面寻求突破。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出高大远的要求,必定会拔苗助长。目前,成人写字水平不高就是因为小时基础没打好。夯实基础,就是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许多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针对学校班容量大,学生浮躁等情况,当今,尤其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如果在小学阶段,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是学生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唱歌、学会做操、学会扫地、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四、强化民主管理,增加学校凝聚力:教职工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对象,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因此,强调“人”的重要性,全心全意的依靠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学校科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要健全,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遇重大问题及时征求教职工意见。工会是联系校领导和教职工的是纽带,工会定期进行合理化建议及评议校领导活动,调动职工参政、议政制度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参考文献:
1.刘秀梅.关于创建学校特色教育的思考[J].2007.6
2.农村小学管理之我见[J].2008.9
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J].2009.5“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被人们公认的道理。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建设成绩显著、新课程理念不断唱响的今天,我们农村学校管理还不能顺应时代需要,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才会顺利推进,我们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才可能更加深入。
一、农村学校基础落后,管理需优化
农村学校先天不足、后天不强,要实现比城市学校还要更好更快的发展,除了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倾斜支持之外,更主要的是要靠管理出质量、出效益,靠管理走捷径、求突破。
农村学校生源整体上不及城市学校,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和社会促进条件;农村学校的教师整体上也不及城市学校,没有较高的学历,没有优厚的条件,但是农村学生肯学习能吃苦,农村教师更朴实好激励,所以农村学校只要优化管理,把这种后天优势发挥出来,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校园文化,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一定能用后天的努的教学秩序和校园文化,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一定能用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
农村学校的校舍、场地、教学设施、办公条件等硬件设施与城市学校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硬件并不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根本条件,尤其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决定胜负的主要还是软件,是学生的学习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水平。寒门出贵子,穷校也可以出状元、出名师,所以我们要优化学校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校风正业精秩序井然,师生员工齐心协力谋求发展。
这几年,国家和社会对农村学校的发展倾注了大量财力,显著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随着中央支农精神的贯彻落实,农村学校还会迎来更多的资助与支持。国家的初衷是要给农村学校打“强心针、催长剂”,希望农村学校补足元气抓紧发展。条件好了、钞票多了,更要优化管理,将优厚的物力支持与优质的学校管理结合起来,实现学校的强势崛起。
二、农村学校教师不稳定,必须解决
农村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学校,学校的发展靠教师。一个学校的水平,决定于这个学校教师的水平。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水平才会提高,才可能培育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然而,当前我们
农村的教师状况却令人担忧。农村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教师流失严重,给农村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本属正常,但存在于农村教育中的只有上流没有下流、高素质教师上流一般者不流的现象则属畸形。农村学校中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优秀教师,或被县城学校的领导相中,或是通过一定的人情关系,调入县城。拿我在的学校为例,每个学年结束时,都会有教师调入县城,这些走掉的教师,大多是经过了几年实践锻炼的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他们年龄都在35岁以下,又以紧缺的科目如语文、英语、数学教师为主体。他们的流失,无论从业务上还是从学校的社会影响上,都是对我们的打击。对这些要流失的教师,我们想留都留不下,留不住。原因如下:
1、县城学校优厚的待遇是我们不敢留。
2、追求生活上的方便和家庭的结合我们无法留。
3、政策导向的偏差使我们留不住,农村教师的流失,造成教学质量下降。教师不足导致学校并班,因而各校大班频频。班组学生人数过多,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困难,一方面加重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教学质量出现滑波,双差生不断出现,辍学人数有增无减,给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达标划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时,因为流失教师大部分是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而留下来的教师一般年龄较高的本地教师,一方面教师兼种田,学校家庭两头顾。另一方面知识陈旧,思想僵化,信息不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农村教师的稳定问题必须解决。
三、“留守生”问题需社会动员综合解决
随着农村流动人员的逐年增多,留守儿童的在校生中的比例也在年年增加,留守学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束缚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生问题亟待解决。“留守生”大体存在如下问题:
3.1生活中缺乏亲情,心理健康令人担心。
随着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在城市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于是他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一心想让子女将来在城市体面的生活。然而背着父母希望的孩子比背着孩子的父母更辛苦更沉重。这种过高的期望使留守学生产生了沉重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成绩上小小的下滑,在他们内心也会掀起惊涛骇浪,产生很强的愧疚感和负罪感。加之由于经济原因,民工回家次数很少,一次次许诺回家,一次次让学生伤心,一次次扼杀亲情。有的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重视不够,也不懂得亲情抚爱,由于教育能力和通讯资费原因,在与学生通话中,无非是问一下考试情况,叮嘱学生几句,许诺带些什么物资,很少听听学生心理期盼。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身心成长无法得到父母引导和关心,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
3.2学习中缺乏家教,学科成绩令人担忧。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外出了,孩子也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师。没有父母督促,精力投入少,学习态度差,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全靠教师分给百分之几的责任心,少数学生厌学、迟到、逃学特别令人头疼,也有多子女家庭,父母外出,年龄大的留守儿童还得照管弟弟妹妹。
3.3寄人篱下从属别人,身体成长令人忧患。
疼爱子女莫于父母。寄居的“留守学生”,其生活习性,饮食冷热、营养调配、味口矫正、膳食多少等都得从属于别人,天气冷暖变化带来衣物增减,昼夜长短变化带来作息把握,年龄增长带来青春发育变化等等,很难有父母一样体贴入微,还会慢慢积攒一些疾病,甚至产生终身遗憾。同时,作为祖辈或叔辈,大多要监护多个“留守学生”,就更是“众口难调”了,不能满足每个儿童的生长需要了。
3.4监护中缺乏责任,其效果令人恐惧。
父母双双外出的留守学生有近一半由祖辈监护。由于精力、体力、知识能力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浅层关怀,满足于“孩子喜欢”、“不出意外”;也有的监护人出于情面接受留守学生家长委托,抱着“别人的孩子深不得浅不得”的思想,迁就放纵;孩子带着“看别人眼色”和贪玩心理,采取回避躲让,难以沟通,甚至对监护人态度冷漠。监护职责浅层化,不能提供亲情交流环境,和家教的温暖氛围,孩子的许多方面都不能得到满足,出现身体、心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等方方面面的“发育不良”,甚至“畸型”。
3.5学校安全责任突显,管理不堪重负。
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这些留守孩子大都情感冷淡,缺乏爱心;生活铺张,不懂节俭;我行我素,不受管
束;性格偏激,容易激动;有挫折感,自信心弱;行为乖僻,不计后果。这些不太健康的性格因素,决定了这些孩子多是问题学生,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甚至有些学校不堪重负。
总之,“留守生”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原因造成,所以“留守生”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综合解决。农村学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因为篇幅和能力所限,我仅试论三点,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和基层教育工作者能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学校,用理论和实践经验帮助我们解决更多基层问题,使我们的农村学校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农村中学的管理
摘要:本文作者转变管理理念,提升办学品位;创新制度管理,推进自主内涵发展,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对农村初中学校管理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全校上下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发展势态,形成人心凝聚、安定团结、师生和谐的大好局面。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管理探索实践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步步走近,农村城市化的趋势逐步加快。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向城镇集中的速度加快,使得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初中的入学人数呈连续下降趋势。针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进行创新的学校管理,如何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创办一所有特色、有质量的学校,笔者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本文就村初中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谈谈个人体会,愿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管理理念,提升办学品位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将对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改革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否成功,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管理的理念起着关键的作用。
1.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主本”观。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也都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以人为本”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就是在学校管理上,变刚性的集中统一管理为宽松和谐的“师本”管理,更加注重利用教师的创新性去创设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新课程下的“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就是要提倡从课改前的领导权力本位走向教师能动本位,使教师真正成学校管理的主人,突出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创造性、全能性的特点,打破种种束缚教师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枷锁,形成宽松和谐,高度凝聚和富于创造的管理机制和活动空间。
2.不断加强开放性的管理理念
随着教育资源观念的引入,大教育观念的形成,学校增强了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管理,我们的视野也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开放性地学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灵活动态的,学校的管理要实行“弹性模式”,除了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外,还必须有家长、社会的合力。要架设起学校、家长、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开放性学校管理还要求教育思想是开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课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依赖学生、教师和学校,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学校要引导师生向校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优化社会资源;要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而不能够各自为战,自我封闭;要采取开放、整合、为我所用的原则,借助“他山之石”以达到“攻玉”的目的。
3.不断加强个性化的管理理念
由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将彻底打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多样化的课程、个性化的教育观将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实施个性化管理,要求学校的管理从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出
发,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出自己专业特色的学校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提供广阔的空间。个性化管理还要求学校的评价模式要从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传统教育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极大地压制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个性化的管理还要求学校管理具有独创性,学校的发展不能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根据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拓与创新让个性鲜活起来,让学校管理的特点凸显出来。
二、创新制度管理,推进自主内涵发展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全面落实,要求学校的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因此,创新管理模式、科学构建学校的管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校自主发展的平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管理模式,几年来,通过认真学习《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文件精神,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学校校情的管理体系,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1.创新管理模式,增强内部活力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的各种利益群体出现了多元化的目标和多元化的需求。我们只有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把校内各种资源最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协调、兼顾,使每个群体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使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调动。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制度的创新建设首先要从制定目标开始。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学校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为统筹兼顾各管理层次关系,要求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分别制定分层次管理目标和职责,切实落实目标的分级推进,以确保学校整体目标的稳定和提高。
全面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淡化教师的身份意识,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用人环境。学校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结合学校目标管理方案,出台岗位竞聘制度,大胆地实行以“班主任和任授课教师双向选择”为核心的岗位聘任制。此举一下子实现了教职工校内动态流动,进一步优化了教师结构,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挖掘了内部潜力,形成了竞争机制,增强了内部活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逐年提高。
2.落实人本理念,增强民主意识
在所有的制度建设中都始终坚持师生“知行合一,完美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营造宽松、和睦、平等向上的人际环境。把学校工作和教职工的个人幸福、尊严以及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追求和体现人的终极价值,让广大教职工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成功的喜悦和个性的尊严。如在进行班主任聘任授课教师的改革时,就事先考虑到老年教师在竞争中的不利因素,对他们的量化考核标准就相对降低一些。对未被聘任的教师,由各处室按照部门岗位标准进行第二次聘任,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端正态度,找出差距,同时为他们创造条件,进行培训提高,以应对下一学的竞聘。所以说,制度建设创新是为了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为了全体师生。以生为本,以师为本,才是学校制度建设创新的真正内涵。
三、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学校教师群体活力的激发,引导他们为学校的管理目标努力工作,是学校管理有效性的重点所在。学校管理者只有在充分了解管理客体及其特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才能发挥其管理效益。
1.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因此,为了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使学校各项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邀请教育专家到校讲学,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培训,大力开展先进教育思想交流会等活动,制定各类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使得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促进人的发展。
2.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学校把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师德师能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完善考核机制,注重人文关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
核心竞争力。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教科研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通过设置考核制度,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渗透各种教改思想,大胆实践,细心探索,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3.不断培养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当今世界,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现代技术运用于中小学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得到迅速发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转变观念、强化科技知识、学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其它先进的教育技术,是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不断开展各种先进教学技术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先进理念的兴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运用到教学中去的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和谐氛围
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又是文化传播的诞生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育人的需求,还直接影响和改善、调节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因此,努力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营造校园的和谐氛围。
1、美化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能成为无声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文明而得体。
2、优化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据权威调查表明“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和“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及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从小懂得互相尊重、帮助、关心他人,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
3、净化心灵环境。在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及学生自然受到影响。学校开展各类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环境,青年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其动之以情,晓知以理。
实践证明,在学校管理工作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才能在全校上下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人心凝聚、安定团结、师生和谐的大好局面。
第三篇: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
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作为本省十大实事之一。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是浙江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进一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浙江省;文化礼堂;农民群众
引言:
一般而言,礼堂是指用于集会、观看电影或者一般公共演出活动的场所。礼堂曾经是一个年代的记忆,人们在礼堂里观看幕布电影、皮影戏、二人转等,礼堂是人们群众集体娱乐的公共记忆场所。顾名思义,农村文化礼堂,即在农村地区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仪式、祭祀、娱乐宣传活动等,来挖掘和展现本村的文化底蕴,从而达到凝聚和传承文化的一种乡村文化建设活动。
“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根基,农民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主要成员。”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我们需要给农村建设一个个新的精神文化地标。”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说:“在传统的基层文化阵地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为了探寻重构乡村文化价值秩序、维护乡村社会幸福和谐之路。”一年多过去了,浙江大地已涌现出13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
一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的重要意义
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
(一)建设文化礼堂,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礼堂”是集文化设施、文脉传承、文明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载体。“文化礼堂”的建设,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改进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实现公共文化“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从而形成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建设文化礼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方向。“文化礼堂”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与传统美德和地方文化相融合。“文化礼堂”的建设,有利于把优良的文化传统、积极的价值追求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下去,并引导农民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风貌,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 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一)处理好农村礼堂的“思想性”与“娱乐性”的关系。在农村文化礼堂活动的设计上,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求热闹,求娱乐”这个浅层面上,要善于把思想引导与文化娱乐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文体活动、文化交流、文化娱乐等活动引领农民价值观的转变。同时,在文化礼堂的建设上,要围绕文化殿堂、精神家园的理念,进一步提炼文化礼堂的功能和定位,把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主要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传播现代文明和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在这个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中,普及科普知识,传承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文化墙、文化窗等载体,全面展示农村的历史沿革、乡风民俗和文化古迹,宣传农村的道德模范人物和先进工作者。
(二)处理好“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应该有一套明确的建设标准和要求,文化礼堂、文化学堂和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布置应有一系列比较明确的操作指南。但是,标准并不是模子,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各地既要注重标准要求,更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坚持建设标准,是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质量保证,而挖掘地域特色是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只有抓好主流文化与乡土特色文化的融合,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充分结合,文化礼堂才能真正焕发魅力,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才可能有可持续的动力。
三 文化礼堂建设遇到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建设经费缺口大。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包括文化礼堂的设备购置以及设施的基本维护、更新和管理,很多地方都是需要资金来维持的。虽然在建设经费上采取上级补助、市财政投入和村级自筹相结合的模式,但对村级经济较好的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推广没有太大问题,而对经济相对薄弱的贫困地区来说,文化礼堂建设的经费来源是个大问题。
(二)村民认同有差异,全民参与难度大。新农村建设使试点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些村民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让这些人接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礼堂的建设现在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被所有村民真心拥护,村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还有待挖掘。村民组织的文化活动,有些因参与度不够而难以开展,从而影响组织者的积极性。
(三)文化内容建设可持续发展堪忧。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学者也普遍担心,文化礼堂的内容建设后续乏力,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该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在刚开始通过挖掘本村特色和梳理村史文脉,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今后的推广中,各村文化礼堂的内容和形式将会面临很大的困境。村里开发的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之后恐怕也会面临缺乏后继人的问题。简单机械的复制试点的经验和模式,可能会与其他村存在兼容性的差异,致使农村文化活动得不到村民们的认同。
总之,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上,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在文化礼堂的建设和管理上,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有待解决。这需要社会上各部门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争取把存在的问题解决,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四 结语
文化礼堂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内涵和品质,更发挥了教育人、感化人的高层次作用,引导大家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风貌。“文化礼堂”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打造“精神家园、文化公园、生活乐园”的目标,并以“精神家园”建设为核心,将“文化礼堂”打造成为让人民群众有归属感的心灵殿堂;在建设“文化礼堂”的过程中,要注重典型的树立与培养,并以点带面,逐步由农村向城市延伸。逐渐使文化礼堂成为农村文艺、电影演出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成为农村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第四篇: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我区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
政建设,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维护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区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做法
椒江作为经济较发达区,农村集体经济规模较大,07年全区275个行政村集体资产总额达244912万元,当年村级收入28049万元,村级支出11172万元。近年来,椒江区党委、纪委高度重视农村的党风廉政建设,在抓好农村惩防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了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着力解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我区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普遍增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落实责任,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向农村基层延伸。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各镇街都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纪委书记负责组织协调,确保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人员。二是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这三个关键环节。明确镇街、村“一把手”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各负其责的分工负责制,把责任制落实到具体人员、具体岗位,并列入考核,与干部的任用和奖惩挂钩。三是街道党工委与各村党(总)支部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制报告制度。村每年要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纪工委全面报告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和班子及主要领导廉洁从政情况。
(二)强化教育,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意识。一是丰富教育载体,改进教育方式。坚持集中教育、个人自学相结合,采取集中培训、上廉政党课、召开座谈会、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到监狱和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同时,依托党员电教室这一农村教育宣传重要阵地,全区275个行政村基本建立了党员电教室,突出抓好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党纪政纪、法律法规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的教育。二是将村干部勤政廉政教育与村干部上岗培训工作相结合。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后,区、镇(街)两级党组织共举办了10期共1500余人次参加的新上任村干部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培训班,以集中教育的形式,分4天对新上任的村“两委”干部进行了任前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党性原则、政策法规、民主法制等教育,着力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处理复杂问题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同时,加强了对新上任村干部家属的廉政教育,举办了村干部家属廉内助培训班,700余名新上任村主要干部的家属接受了廉政教育。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廉政文化建设。我区在去年下陈街道当角村和白云街道春潮村党风廉政进农村工作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区推广,通过设置廉政警示牌,开辟专题宣传栏,设立廉政教育室、图书角,制作清风墙,开设廉政讲堂,举办廉政书画比赛,开展科普图片展和助政保廉巾帼互动活动,送廉政电影、书籍到村,以及结合送医、送药到村,开展廉政知识宣传,把廉政文化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活动中去,扩大廉政文化的宣传覆盖面,营造清正廉洁的社会氛围。
(三)建章立制,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建立并完善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监督委员会等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群众参与机制以及决策责任追究机制;深化政务村务公开,全部行政村的村务公开达到公布专栏橱窗化、公布地点公众化、公布内容通俗化、热点问题专项化的“四化”标准;积极创新村级财务监管方式,在下陈村、星辉村、前所村成功试点村级财务阳光理财室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区范围推广。年初以来,全区村级财务阳光理财室共审计村集体资产总额2.27亿元,查出违纪违规金额248.34万元,并已全部纠正或追回,审计挽回直接损失46.9万元,节省村级财务支出100多万元。二是认真落实党内监督制度。重点建立健全了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信访处理制度、谈话和诫勉制度等六项制度。三是实行任前谈话制度。明确要求,经选举产生的村干部在任职前,街道要安排一次廉政谈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由党工委书记或纪工委书记主谈,村两委会成员由街道纪工委书记进行集体谈话。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我区已对1300多名新上任村干部进行了任前谈话。四是落实村干部述职述廉报告工作制度。村干部每年必须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作出述职述廉报告,接受党员和群众的民主评议和监督。
(四)严格纪律,严肃查办农村干部违规违纪案件。我区各级纪委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作用,严肃查处损害农民利益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违法违纪案件,切实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今年以来,立案查处了党员干部贪污村民救济款、赌博、妨碍公务等农村违法违纪案件51件51人,立案查处贿选案件2件2人。并充分发挥
案件的治本功能,实行一案一通报,达到查处一人、教育一批的效果;通过深入剖析案件,分析原因,堵塞制度漏洞,健全监督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纪律保障。
二、我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少数村干部作风上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村干部因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群众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缺乏应对的思路和办法;有的村干部作风漂浮,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懒散,习惯于行政命令;有的村干部不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事,对涉及基建工程、土地征用等重大事项,不民主决策,不公开招标,凭关系、凭感情,以权谋利。有的村干部艰苦奋斗的意识淡化,存在享乐主义和盲目攀比现象。
(二)少数村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存在“走过场”现象。这些村虽然都按照要求制定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但在具体操作中不按规定执行,规章制度的制订仅仅是为了充门面,应付上级检查。如在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方面,有的村向村民代表报告工作简单,对重要事项藏头盖尾;有的村干部不愿接受村民质询,“点题公开”进展不平衡;有的村务公开内容不真实,损害了村民知情权;有的村财务监督小组成员不能正确履行监督职责。
(三)少数村集体资金、资产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个别村仍然有坐支现象,镇街道会计委托代理中心运转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个别村在集体资产管理上,存在议定程序不规范、租金偏低等问题。从受理的反映农村干部的群众来信来访看,大多数是反映村级资产和财务管理问题的,主要是财务管理混乱、缺乏透明度,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挥霍浪费、损公肥私、侵占挪用集体资金。
三、推进我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为指针,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主线,认真解决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达到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的目标。
(一)加强领导,夯实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基础。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区委是关键,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是主角。要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敢抓敢管,认真负责,对重大问题亲自过问,一管到底;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也要根据分工,切实负起责任。区委、区政府要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步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分解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村,做到个个头上有任务,人人肩上有担子。区纪委、监察局要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助区委、区政府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与全区党风廉政建设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延伸到各基层站所和村小组,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体系。
(二)固本强基,创新村级干部监督管理机制。要坚持把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严把“民主推荐、资格审查、直接选举”三个关口,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着力提高村班子成员在拒腐防变、执行政策、化解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等各项工作中的素质和能力。要加强农村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健全村级纪检组织,在村班子中设纪检委员,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和监督。要建立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积极研究规范村干部报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地确定村干部报酬的构成,进一步改革村干部待遇付酬办法。同时制定工作绩效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待遇挂钩,完善村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民主监督工作,4推行村干部述职评廉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群众参与机制以及决策责任追究机制,实行村干部任前谈话、离任审计。
(三)立足教育,着力构建适合农村的反腐倡廉宣教机制。农村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基层,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对村“两委”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强化他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民主管理、依法办事意识,提高他们运用方针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在宣教内容上,要加强群众观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树立以民为本意识,为民办实事;要加强政策法纪观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严格依纪依法办事, 不以权谋私;要加强务实观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求真务实,勤政为民;要加强勤俭观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勤俭节约,保持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在宣教形式上,要充分利用村干部培训、廉政谈话、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活动、党风廉政进农村活动、媒体报道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要树立先进典型,加大对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的宣传力度;要通报剖析损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件和问题,以案说纪、以案明纪,增强宣教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强化监督,着力构建民主、公正、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把农村基层干部行使的权力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健全和完善公开的监督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和落实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为“第一责任人”、村“两委”为“第一执行人”、村民代表为“第一监督人”、村民群众为“第一评价人”的追究机制,努力在提高农村基层工作的透明度上下功夫。深化镇街道政务公开,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着重公开国家有关“三农”的政策措施。通过公开,把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农户,使农民群众从政策中真正得到实惠。深化村务公开,重点抓好村级阳光理财。实行村事村民知,凡村里的每笔收支、村干部误工补贴等涉及经济领域的事项,都要张榜公布在村阳光财务公开栏上。并根据公开的内容和要求,将财务公开分为按月按季公布、半年公布、年终公布和随时公布四类;实行村策村民定,凡是涉及村级大额财务开支等经济活动,均实行一事一议,通过村两委会、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三会决策”程序讨论决定;实行村事村民管,村民对村干部行使财务管理和决策等权利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式监督,促进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实行村事村民评,组织村民对村级财务阳光运行情况开展民主评议,评议后的最终结果,将直接与村干部的误工报酬直接挂购,同时将评议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深化基层站所办事公开,对基层站所办事公开的基本要求、内容、形式等作出规范,明确办事收费、办事程序、办事纪律和办事时限。对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又容易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甚至可能产生腐败的重点问题,要如实地、经常性地予以公开,切实改变少数基层站所工作人员工作方法简单、办事效率低下、与民争利的问题,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
(五)严肃纪律,加大对违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追究力度。惩治是对腐败最有力的打击,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我们在制订完善各项党风廉政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加大对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的,要严肃纪律,坚决处理。要深入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重点治理农村教育、用水用电、修建道路、建房等方面的乱收费,加强对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审核、监督。要坚决纠正和查处农村基层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坚决制止镇村财务管理、宅基地审批等工作中的暗箱操作、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要重点查处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严重群体性事件及各种巧立名目的乱收费、乱罚款等案件,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提高基层纪检组织查办案件的能力,建立案件协查制度。对于复杂或疑难案件难以独立完成的,由区纪委直接指派人指导、协助调查或是组织其他镇街道纪检干部帮助调查。
风正则气顺,气顺则世和。实践证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助于推动基层干部改进作风,以好的党风政风带乡风民风,促进乡风民风更加文明、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干部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有利于培养基层干部民主法治意识,健全基层党组织民主制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农村稳定;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我区农村基层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第五篇:对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最终版)
对农村中小学德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2013000038 郑小容
摘要:在教育系统工程中,德育处于统帅地位,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而农村德育工作自觉不自觉的被忽视,本文基于绵阳市游仙区的具体情况,分析了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德育现状,发现思想上淡化德育,德育工作上难上常规;农村中小学德育师资配备缺失;狠抓应试教育,难以保证德育质量;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健康发展较难等是农村德育工作的主要现状,结合现状并提出了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各项活动之中;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重视家庭教育,改善社会环境与体制保障;以及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字: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引导农村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大问题。在教育系统工程中,德育处于统帅的地位,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1]。只有摆正德育的位置,整个教育的系统工程才能健康发展。而目前德育工作在农村中小学仍然是个薄弱环节,自觉不自觉地被忽视,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即过分注重知识教育,忽视德育教育,没有发挥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在绵阳市游仙区石板中学工作过多年,感受颇深,下面以绵阳市游仙区具体情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土作的现状
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学校的德育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有以下方面。、思想上淡化德育,德育工作难上常规。
在农村一些中小学校,虽然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单拄在墙上,德育工作计划写在纸上,可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容是虚的多,实的少,空口说教的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搞的少,德育工作难上常规。如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能正常进行,褪色的国旗昼夜飘扬在天空,国旗下学生代表的讲话也只是流为一种形式;团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家长会不能圆满召开,学校总是一厢情愿,一般地讲,农村学生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看到孩子成绩落后,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往往到会的只有二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学期邀请公安、司法部门的同志或者其他校外辅导员到学校作各种专题报告也只是有计划而没有落到实处等现象。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和落后,因此,探索有效的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2、农村中小学德育师资配备严重缺失。
随着城市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量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学校,许多农村中小学未能按照学生总人数以一定的比例配齐配足德育教师,由于德育工作人员配备的严重不足,许多农村中小学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流于形式,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思想品德教师,德育教师基本上由语数外老师兼任,许多学校往往是让什么也教不了的教师,去给学生上思想品德课。这些情况使得农村中小学德育陷入了泥潭。
3.狠抓应试教育,德育质量难以保证。
自从1990年省教委提出要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理论学的不
少,可在具体实施上,做的还是很不够。例如,有些学校为了应付教育局检查和提高教学质量双管齐下,学校备有两套课程表,一套教室粘贴的课程表与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一致,另一套是学校平常运行的课表,国家规定中小学一周四节德育课,学校一般开设一节,其他的课程一般用于语数外学习;班级活动的班会、晨会名存实亡,不是改为自习课,就是被老师占有所用;思想品德课流于形式,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上课记笔记,考试背习题的三大定律,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时的学生失去了对思想品德课的乐趣,是学校德育工作失败的表现之一;教师对德育教育不重视,在中小学里,许多教师认为只有在思想品德课上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忽视了其他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有少数部分教师只能算作教书匠,不能担任教书育人的工作。
4.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健康发展较难
在农村,很多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只有老人和子女,这样孩子的道德品行教育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
(1)政治理想信念淡薄,个人价值观取向世俗。不少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孩子存有内疚感,他们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不够,于是希望从物质方面对孩子进行补偿,以此来体现自身的劳动成果。他们尽可能的多给孩子零花钱,全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这些做法易导致留守儿童形成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不少书留守儿童认为受不受教育无关紧要,只要能赚钱才是硬道理。
(2)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行低。不少留守孩子在生活上普遍表现为散漫放纵,没有公共卫生意识,公共秩序意识、公共法律法规意识。有的还表现为只知道单向的去接受爱,想不到如何感恩,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
(3)自律性差,不安心学习。由于临时监护人的监护力度不够,留守儿童出现学习观念淡薄,还有少数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自己的父母文化不高,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甚至比教师这些农村的知识分子挣钱多,这就使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4)心理发育严重不良,有严重的逆反心理。留守儿童 逆反心理严重,对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极为不满,很难与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人机互动,对人与人的关系十分敏感,并且充满怀疑。对老师,对家长的批评常用顶嘴的形式表现出来。
5.社会信息复杂,农村中小学生无所适从。
由于农村中小学生知识面的局限,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充满着较大的好奇心,而社会这个大染缸有着许多良莠不齐的东西,在有意无意中冲击着农村中小学生的价值观,诸如:金钱至上的庸俗价值观,贪污、受贿、侵吞国有资产、公款大吃大喝等腐败现象,“炒股,投机”,各种福利彩票等社会不良行为,让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少年儿童,无所适从[2]。由此可见,农村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越来越复杂,学生思想也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生成。
二.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发展的思考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国的未来,农村中小学生的比例约占全国中小学生的五分之四,他们教育的好坏关系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不仅要是知识和智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德育的培养,应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农村中小学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1.把德育渗透到各项教学活动之中。
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学习知识与德育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发挥德育的隐形作用[3]。譬如:语文教学中要抓住语言文字、作家作品等渗透德育思想,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既使学生遨游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中,又要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思想教育。理科老师要将学习知识与德育因素的联接点放在实验上,激发他们为国争光的欲望、热情,让学生在实验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政治课更要抓住政治课的特点,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立志报效祖国[4]。历史课要抓住祖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地理课要抓住祖国广裹的大好河山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体育课要把个人需要与未来社会对中学生体质的要求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义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同时,在各项活动中更要渗透德育,如:利用班会、晨会、升旗仪式、专题报告会、兴趣小组、板报、画廊、广播等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
2.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重视家庭教育,改善社会环境与体制保障
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德育工作者,同时德育老师必须通过广泛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留守儿童的父母希望孩子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困,落后的状况,但是有些父母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没有意识到子女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家长要和学校主动加强联系,通过和教师的电话交流的途径来了解学生的状况,征询教师的意见,明确家长的责任,家校有效的配合起来;地方各级政府应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3.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农村可行的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充分利用纪念传统节日凝聚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人文精神角度去挖掘、去认识比如认识传统节日和节日食品,了解各个不同民族节日的有关习俗、传说、故事,古诗的诵读等等,让学生感受高雅的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叹为观止,并深深地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有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5]。学校还可以推行动态的“班级之星、校园之星”管理活动,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学校对学生获得何种之星并未作出统一规定,而是各班根据学生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而定如“诚信星”、“孝敬星”、“节约星”、“礼貌星”、“安全星”、“合作星”、“勤学星”。
总之,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从事德育工作者必须在这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长期以来农村德育低效的局面一定会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26.[2]汪慧.农村“留守儿童”:小可忽视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群体研究[J].中国青少年研究,2007,(06):45-47.[3]土道俊.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34-37.[4]李杰.浅议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8(2):77-78.[5]王秋香.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云梦学刊,2007,28(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