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网台环境下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模版)
教育网台环境下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津洋口小学林 静
近几年,国家在农村中小学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去年9月,我县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也正式启动,我校便成为了“校校通”工程的试点学校。从此,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走进了校园,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契机。特别是多媒体课件运用于科学(自然)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带来的“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以前,农村中小学的科学(自然)课多为“搭头课”,进入新课程改革以后,它成为了一门重要课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就不会进入学习状态,更谈不上把这门课学好,科学课也是如此。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做了一些尝试,效果较好。如我在教四年级科学《食物的消化》时,开课不久,我用课件出示了一幅人体消化器官图,大多数学生看到图后都感到很新奇,并触摸自己身体相应的部位,学生的注意力会自觉的集中到研究某一事物上来,创设了学习人体知识的氛围。又如四下科学《物体与运动》单元的第一课是《一切都在运动中》,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现象来理解参照物的概念,从而认识物体的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参照物”这个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教材上编排的是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来回答哪些物体在运动。虽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判断出哪些物体在运动,但书本上的图片对于学生来说是“静态”的运动,缺乏动感,特别是让学生回答“你怎么知道它是运动的”问题时,学生更会觉得“无从下爪”。于是我在上这一课时,从网上下载了一段Flash音乐动画,学生边听优美的音乐,边观看物体运动的画面,画面中青蛙轻快的跳跃,桃枝随风摆动,蝴蝶、蜜蜂在花间飞舞,花瓣随风飘落等动画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不但兴趣浓厚,而且对于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起着重要作用。
2、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既要突出教学重点,又要突破教学难点。如果在教学中能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学难点不攻自破。还是来说一说我在《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情况吧!这一课让学生
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利用网上下载的一段Flash音乐动画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一上课,就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观看物体运动的画面,边思考:动画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怎么知道它在运动的?一遍看完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回答,当学生回答哪个动画场景时,我就点击哪个动画场景,让那个场景再现在同学们眼前。当学生根据动画场景描述物体的运动时,一个比一个精彩,让人欣喜不已。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参照物”已理解的较透彻了,轻而易举地就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愉快。
3、形象直观,认识本质
在科学课教学中,关于地球与宇宙、物质与生命方面的教学是最不好教的。它既没有动手实验课那样会让学生感兴趣,又不像开展调查、访问后的成果展示课那样让学生有成功感,有的只是枯燥无味的讲解与文字资料的介绍。怎样把这一类型的课上好呢?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让我的课堂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转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如六年级自然《日食与月食》这一课,为了让学生弄清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我用课件演示了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臵关系以及在天空中运行的情况,并配与声音进行讲解,学生一看一目了然,比教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效果要好,更激发了学生探索地球和宇宙的兴趣。再如上《种子的萌发》时,课堂上在学生了解了种子的内部构造后,种子的萌发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看到,我运用网上下载的课件把种子的萌发的全过程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在了孩子们面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动画效果让孩子们个个都惊叹不已。既弥补了课堂的缺憾,又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真可谓“一箭双雕”。
4、增大容量,拓展知识面
现在的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接受的应是全方位、大容量的信息,多媒体课件是“声、光、电、影”的完美结合,它在课堂上的使用,让现代的课堂教学结束了传统的“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历史,学生在观看课件的同时,不仅用最快捷的方式接受了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如上三下科学《今天天气怎么样》时,当学生汇报了自己知道的各种天气形式后,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中的课件播放了洪水、台风、海啸等几种恶劣天气对人类的破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人类与天气的密切关系。当学生看到人们在洪水等恶劣环境中垂死挣扎、看到解放军叔叔在洪水中解救受难群众时,那眼神中有敬佩、同情、敬仰……此时,课件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二、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忧虑
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缩短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实现了教育的最优化。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农村的科学教学有“绝处逢生”的感觉,让科学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在欣喜的同时,不免让我对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运用也产生了一些忧虑。主要有两点:
1、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是所有教师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我们现在课堂上使用的资源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课件,课件多数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的。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能够用到课件,往往在预设教案及课堂教学时会因课件而受制约。更严重的是有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因为用了课件,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其实并不是课件本身不好,而是因为每一个课件制作者的意图都不一样,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一样。如果执教者不弄明白下载的课件的设计意图,而为用课件而上课时,就会产生“副效应”。记得我在今年3月参加县科学竞赛时,要求是抽签上课,头一天下午抽签,第二天上课,我抽到的内容是《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是所有内容中最难上的一课。为了把课上好,抽到签的当天晚上,我备课到深夜,并从网上下载了一段Flash课件,上面有音乐动画,还有汽车、火车、飞机等物体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画面。比赛时,这些课件都派上了用场。总以为自己付出会有回报,而结果却不尽人意。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到了症结所在:第一是开课时,播放的那段Flash音乐动画声音太大,以致于学生都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而忘了观察运动的画面,而没有达到课件使用的最初目的。第二是农村的孩子大多没坐过火车,更不用说飞机了。孩子们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怎能理解飞机的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问题呢?这显然不符合农村儿童的认知规律。第三是下载的相关课件全搬照用,让课堂教学没有了轻重、主次之分。后来,研训中心的领导看到我在课堂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就给了我代表县到市参赛的机会。有了在县参赛的经验与教训,我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并形成了自己的资源包。我根据农村儿童的认知水平,删除了飞机运动的画面,增加了船只运动的画面,因为我市坐落在长江之滨,很多同学都有坐船的经历。在播放音乐动画时,音乐声音轻柔,让学生在轻音乐的氛围中观察到了物体的运动,并对音乐动画进行了分割,达到了说到哪个物体在运动,就点击相关运动场景的效果。经过多次筛选、整合、吸收和内化,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更优化了,教学手段更丰富了,教学效果更好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尝到了筛选、整合、吸收和内化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甜头。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要让网上资源为我所用,为课所用。能用其中一点的就用其中一点,能全部用的就全部用,把握好用的“度”。
2、教师对下载的资源进行筛选、整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现在的教师都不是课件制作的能手,有的只会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和演示文稿,甚至有的什么都不会做。有时候为了上课,一般做幻灯片和演示文稿的时间都是在课余时间,有的甚至是在晚上。为了上好课,有的老师一做就是几个夜晚。殊不知这些简单的幻灯片里凝聚着老师们多少的心血,花费了老师们多少的课余时间啊。因而更不用说像
那种Flash动画之类的课件了。记得今年4月初,我代表县参加市科学优质课竞赛时,为了课件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我不知道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既费时,又伤神,最后还得请制作Flash动画的专业老师才做成功。因此,要更好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需要充足的时间做保障。
总之,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它对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运用辨证的观点去对待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我们的课堂就会变成学生爱学、乐学、善学的场所。
联系电话
(0717)8375563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渗透了各行各业及百姓家庭,也已经向教育提出了挑战。“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明确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那“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就是各中小学所关心的比较重大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江泽民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创新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表明,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为此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
1、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在中国,现实的教育现状是:教育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均衡,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口特别多。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面向学校班级的课堂教学,虽然素质教育是开放的(学校、社会、家庭的范畴),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也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实施。这给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一套办法,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2、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为素质教育提供实施环境
看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这也说明,一旦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必然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在不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下,这种教学,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尝试,在我校校园网这一智能教学环境下,我做了课堂教学实践。
二、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比较
1、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两种课堂教学比较
当前,课堂教学分为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前者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后者主要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前者是通过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事件的设计及呈现教学事件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后者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选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模式。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符合了人本主义及素质教育的对教育的要求。我从实践中对这两种“中心”进行比较试验,主要是以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媒体形式的不同和学生自主程度不同来区别的,从以上论述中可知,网络环境有助于形成素质教育的一种氛围,但是它的效果到底怎么样?
在内容和要求的水平一样的情况下,媒体选择及使用情况就体现出来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以多媒体组合的课堂教学比起照本宣经的原始方法先进了许多,但它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地位依然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教学依然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舞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本身是线性的(从开始到结束),但内部教学资源的使用不再是线性的,因为各个内容区是用虚框围起来的,学生可任意在各个区漫游,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时中占了90%的时间,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位置,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广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当然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整合、试验、测试等)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习过程。毕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意义建构,个体特征不一样的学生对某一教学目标意义的建构就不一样,有的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有的可能会问在导航系统设置一个虚拟教师,随时随地指导学生,不是更好吗?实际上,目前的计算机智能化程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计算机依然是程序控制的(设计上可以采用菜单式、图表式、层次式、递进式等方法实现导航系统)。在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班级上课的教室必须能满足人手一台多媒体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必须构成局域网并且联接上互联网)、必要的多媒体控制平台(可以是以计算机为主的软硬件)、完整稳定的网络教学信息系统和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
2、两种教学实验的个人体会
网络环境下教学中,作者的个人体会是:一是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象”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式(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但这次课堂教学实践是成功的,效果是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大部分的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感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唯一选择是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组织是单个教师所不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3、网络环境课堂教学的优点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互联网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长,传统教师念经式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教师、学生是否作好了准备?教师、学生要转型到这种模式下,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培训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实践所带来的思考
1、时代呼唤教师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上述的教学实践给我们很多思考,我们认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如前所述,这种教学环境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教学条件。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育部长陈至立。为了顺应这种转变,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是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课件的编制、动画制作、学科教学专门软件等。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思想和方法,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教学过程。
2、寿光市北洛一中教师、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办法
纵观客观的要求,近几年来,我校着眼于未来,为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努力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特别是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于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上述的教学实践能如此顺利的运用,得益于我校改革实践: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加强了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设(包括校貌、环境的表层文化,规章制度的中层文化和群体认可度等深层文化);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我校规定学科电教教学使用率占该学科总课时的30%以上,理科占50%以上,以硬性规定促进科任教师学习、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了使以上措施真正起作用,我校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分层培训制度,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学校在“校本培训“和“先化人后化物”的思想指导下,指定每学期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除windows的基本操作、wps、记事本、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及Excel电子表格外,重点加强Authorware、Dreamweaver等软件及网络知识的基本学习,采取校内与校外想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加大培训力度,除每周三、四晚由本校微机教师按培训计划进行辅导外、还选用50%的骨干教师利用周六上午进行集中学习,并多次聘请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就培训计划中确定的重点内容进行专题培训。
(2)建立评估奖励制度,大大促进了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紧迫感和使命感。学校建立科学、合理、完善性强的现代教育技术评估体系,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评估、检测和调控、定期组织理论测试,汉字输入、word、Excel软件操作、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和优质课等比赛,并及时进行量化评估,将量化结果纳入年终考核,按获奖级别进行奖励,并作为评优树先和奖金放的重要依据。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为学习必须要掌握计算机这种认知工具的基本使用。为此,我校对新入学的学生采取了强化的培训手段,主要是基本内容的普及,其次充分利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对学生进行网页制作、网络浏览、邮件发送等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100%的学生能上网获取资料,能下载网上学习资料,能通过网上资源处理信息;35%以上的学生能进行电脑制图,能编制电脑小报,另外,我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每年都派学科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中小学参观考察,了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以指导学科教学和研究;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参加一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考试,成绩优秀;制好一个新颗件,新颖实用;上好一堂信息技术创新课,方法先进;写好一篇信息技术创新论文,推广经验;指导好一项信息技术创新活动,收到实效;参加一个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见到成果。以上措施的实行,我校的网络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离全方位开发、应用丰富的互联资源还有不小距离。“教无定法”,这里的例子——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也只是其中一种,或许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完善。但,学生、素质教育、网络、课堂教学、教师将是未来课堂教学最活跃的要素和永恒的话题。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技术也应及时作出相应的改善,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网络教学、网页式课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正处于发展状大之中,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将实现全区、全国的联网。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奋进,努力进取,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及思考》宋连昌
第三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方井中心小学 杨昌福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②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
探究式模式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与基于问题式学习不同的是,这个知识点并非选自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也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而产生的,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进度来确定。一旦确定了这个教学出发点或者说学习对象后,教师就要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此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2)启发思考 学习对象确定后,为了使探究式学习切实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全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是探究性学习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败的关键。这类问题要由教师提出。(3)自主(或小组)探究
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因此,本环节成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几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在不同的学科,所使用的认知工具有所差异。人文学科往往可以通过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这些资料能起到认知工具的作用;而在数理学科中则可以使用能发挥认知工具作用的软件,如仿真物理、化学实验室、中学物理作图工具等。
(4)协作交流。
本环节是与前面的自主探究环节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在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才可能进入高质量的协作交流阶段。也就是说,协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才能为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5)总结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即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同时还需要有教师方面的引导、帮助与支持。换句话说,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涉及两个方面——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离开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学习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可见,“主导—主体相结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探究性教学模式常见两种表现形态:即建立专题网站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建构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合作工具;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计算机作为教学管理工具。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学习信息技术科学知识:像物理、化学一样,信息技术科学也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学生应当学习信息技术科学知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构成、程序语言、历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2)学习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学生应当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如开关机器、使用键盘和鼠标、管理磁盘软件等。(3)学习信息技术对社会的用途和影响: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生应当了解信息技术给社会各领域带来的变化及问题,知道信息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2.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采用这种方式。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3.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这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交流的工具进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如万维网、电子邮件、BBS、聊天室、视频会议等,都可以为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提供支持。同一个学科的教师们可以通过邮件列表或等建立一个讨论组,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学生可以在网上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共同探索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题或者交作业。同时学校和家长之间也可以利用网络实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另外,在进行某个领域的学习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该领域的一流专家或者第一线的实践工作者。比如,学习者可以就遗传问题直接通过电子邮件访问遗传学专家。
4.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目前有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个别辅导中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不同模式的个别辅导软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或学习)方法,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包括操练和练习、对话、游戏、模拟、测试、问题解答等。5.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了解到各种观点。
以前,教师在备课时所能利用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教科书、教参以及其他的参考资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信息源主要是教师和课本以及其他学习辅导书。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使用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如科学大百科、世界名画等),获得图、文、声并茂的教学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相关资源,或者直接访问数字图书馆中的内容,比如中国期刊网;浏览万维网上的各种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信息资源是优质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精心考虑应该利用哪些信息资源,如何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最新、最有吸引力的信息。另外,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让他们能利用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来对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的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对设置的问题情境的思考、探索,利用数字化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和友好交互界面的特点,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利用节点之间所具有的语义关系,培养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培养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与途径。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工具的主要作用。
7.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的工具
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构建工具可以使大量知识内化,在内化的过程中还可以开展通信和交流,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应用能力。在这些过程中,通常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策略,而且适用于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所有年级。例如,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写一篇他最向往的地方的作文,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遨游,选择祖国山河的壮丽一景,然后将文本、图形等进行重新加工,用Word写出一篇精美感人的作文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整个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建构的工具,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利用专门的工具型教学软件:工具型教学软件不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提供一个展示、处理某类教学内容的平台,教师、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几何画板”是当前应用非常广泛的工具型教学软件,利用这一工具,学生可以很方便地绘制各种几何图形,测量长度、角度等参数,而且可以对图形做各种操作,比如伸缩、旋转等。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可以研究和发现图形中的各种内在关系。其他很多学科也都有一些可以利用的工具型软件,比如,化学中的专用绘图软件CHEWIND。另外,一些教育软件商还专门为不同学科的教师开发了电子备课工具。
(2)在教学中应用的一般工具软件:一般的工具软件也可以用在教学中,比如文字处理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数据库软件,等等。微软公司的PowerPoint是教学中常用的工具软件,教师可以用它制作电子教案,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黑板来演示自己教学的提纲和内容。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可以用在语文的写作课上,学生可以利用Word等进行写作和修改,可以进行编辑排版。在进行英语写作时,Word等还具有拼写和语法检查的功能,对学生的写作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另外,也可以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课上让学生用Word撰写研究报告等。数据库、电子表格等软件可以用在自然科学研究或社会调查中,进行数据的管理和处理分析。比如,在学习中国人口问题时,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中国的人口现状和人口政策,而是给学生提供中国人口数量发展的原始数据、世界人口发展的资料、中国及世界的耕地面积数据等,让学生通过电子表格软件建立相应的数据表,绘制中国和世界人口发展的曲线,分析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3)将计算机及其外接设备作为教学工具:传感器用于实验教学在国外的理科教学中已经比较普遍。将计算机与一些传感器连接起来,便可以利用计算机很方便地进行科学实验。传感器可以精确地测量和传递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如温度、光强、速度、PH值、氧气浓度、电压、电流、压力,等等。在进行实验时,实验的各种数据会实时地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统计分析后,转化为图像、表格等形式呈现在屏幕上。比如,把温度传感器放进一杯热水中,计算机屏幕上会出现一条正在逐渐上升的温度曲线,而且会在表格中具体显示温度的变化数据。这样一来,利用基于计算机的实验,不仅可以使传统教学中的定性实验得以量化,而且可以使原有的定量实验变得更为准确和精密。
探究式学习思想认为在教学中可以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科学家面对疑难情境,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最后达成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成为探究策略的基础。探究式学习策略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选择课题
教师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境或问题,这一问题可以是一个疑难的科学问题,可以是一个事件,也可以是一段戏剧或故事的情节,但是涉及的问题或情境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索的意向。(2)解释探究的程序
教师向学生说明开展探究过程应遵循的规则,使学生明确如何去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将问题情境呈现给每个学生。(3)搜集相关的资料 学生根据问题搜集资料,在搜集和证实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教师只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并不给出直接答案。(4)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
当学生提出一个理论假设时,教师停止提问,将这一理论写在黑板上,全班对其进行讨论和考察,决定是否接受。在这一阶段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或参考其他资料检验理论。提问仍是有效的工具,但要指向对理论的考察。鼓励学生提出多种理论,逐一考查其有效性。(5)说明规则,解释理论 某一理论或创设被全班确定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并应用这一理论,要对这一理论的原则或效果以及应用于其他情境的预测性价值进行讨论。(6)分析探究过程
最后,教师和全体学生讨论所经历的探究过程,考察如何形成理论来解释问题,并讨论如何改进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
实施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时要注意防止学生产生过强的挫折感,为此要有比较敏感的信息反馈系统,以便及时给予学生以帮助。合作学习策略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常用的合作式教学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五种。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包含多种协作式教学策略。1.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教学策略的运用要求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课堂讨论”教学策略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况: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和学习的主题事先未知。
(1)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
对于这种情况,课堂讨论策略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 围绕已确定的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 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位于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2)学习的主题事先未知 由于事先并不知道主题,这时的课堂讨论策略设计没有固定的程式,主要依靠教师的随机应变和临场的掌握,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仔细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以便根据该生的反应及时对他提出问题或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
● 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 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或不准确之处,并及时用适合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切记使用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词语); ● 在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 在讨论的末尾,应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对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作出小结。
多数的合作学习属于第一种情况,但是第二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例如,中小学的语文课上,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当堂进行看图作文或命题作文,然后在课堂的后半段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全班性的评议交流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在此情况下,事先只确定了一个目标——通过集体的评议交流来促进全班的作文学习,而具体的评议内容即学习主题在事先并不清楚。2.角色扮演
通常有两种不同形式的角色扮演:师生角色扮演和情境角色扮演。(1)师生角色扮演
师生角色扮演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被要求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则检查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当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换。让学生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前提是他们对学习问题有“知识上的差距”,怎样衡量和认识这种知识上的差距是运用这种教学策略的难点之一。(2)情境角色扮演
情境角色扮演是要求若干个学生,按照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情境分别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以便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去体验、去理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主题的要求。比如,在学习《鸿门宴》的语文课中,让学生分别扮演刘邦、项羽、张良、范增、项庄、樊哙等历史人物,去重现当时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又如,在学习与法律有关的课程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陪审员、原告、被告、证人等不同角色。这些都是运用情境角色扮演教学策略的很好实例。3.竞争
竞争策略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运用竞争策略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注意恰当选择竞争对象,巧妙设计竞争主题,一方面要避免学生产生受挫感,另一方面又要巧妙利用学生不愿服输的心理刺激进一步的学习;
● 一定要突出各成员间的努力是相互促进的,某成员的成功作为外界激励,经过竞争会在其他成员身上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形成整个协作小组内的成功正反馈。在网络合作学习中使用竞争策略的一般过程如下:由学习系统先提出一个问题,并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学习者在开始学习时,先从网上在线学习者名单中选择一位竞争对手(也可选择计算机作为竞争对手),并协商好竞争协议,然后开始各自独立地解决学习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看到竞争对手所处的状态以及自己所处的状态,学习者可根据自己和对方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4.协同
协同策略指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者是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5.伙伴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常常与自己熟识的同学一起做作业。没有问题时,大家各做各的,当遇到问题时,便相互讨论,从别人的思考中得到启发和帮助。伙伴学习策略与此类似,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他并不是孤独的,而是有一位伙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当一方有问题时,他可以随时与另一方讨论。由于个人的思考范围有限,若在学习过程中,能和伙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利用Internet网络的条件下,使得学生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更多了,而且具有更便利的条件。在这种系统中,学习者通常先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选择其中之一,经双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互帮助和提醒,直至问题解决。当他们觉得疲倦的时候,还可以在聊天区闲聊,使得学习过程中不再枯燥和孤单,而是充满乐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五条基本的途径与方法: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集与开发,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但教学资源建设不等于要求教师都去做课件);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六大优化策略:
(1)内容组织策略: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题单元,较好地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同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将授导与探究的矛盾进行弹性协调,解决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优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思维引导策略: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从问题视角对课程进行建构,将“知识问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近来课程领域出现的许多新型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WebQuest等),都反映出这种面向问题探究的课程组织方式,即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无论采用什么具体模式、什么技术手段,它的重点都应该落在课程上,应该增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活动设计策略:可以对各种常见的教学活动进行定位,了解它们的特性差异,如课堂讲授的社会化程度中等、反思程度低、重在传递知识,而个别辅导则社会程度偏低、反思程度中等、体验感受低;在课程整合中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特性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选定,并采用相应的技术工具作为支持;
(4)资源组织策略:通过将教学资源围绕单元进行主题组织,能够符合课程改革要求,满足学习者基本的学习需要,又保证了学习者自主探究的需要;主题与教学单元对应,能够解决各种分散、单一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问题;精简课程内容;展现学习的学科交叉性和拓展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投入;将资源和教学活动相融合等;
(5)教学环境创设策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并不是任何活动都要用信息化环境来支撑,在主题单元设计时,教学环境不要始终限于某个单一环境之中,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选择,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对于整个主题单元而言,从总体倾向上偏向于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环境,但对于单元中的不同模块、专题、课时来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动态选择全空间中的某种教学环境;
(6)教学评价设计策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倡导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来促进整合效果,要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项目综合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要避免评价功能单
一、评价项目单
一、评价方法单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并不在于运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或者一节课中使用了多长时间的技术,而在于是否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主权,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专家、伙伴的指导。学生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从而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乐趣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不再视学习为负担。从这个角度分析,判断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考察以下三点:(1)课堂是否有广泛的参与度;(2)学生有无积极的情感投入;(3)学生有无成就感。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1)教师给学生提供经过精心挑选的、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资源;(2)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能进行网上搜索。学生具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有效的信息化课堂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获得了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1)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有根据的怀疑,是学生思考的最终成果,质疑能力包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和有根据地解决被人质疑的能力;
(2)学生自主组织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外在信息,能否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话语体系;学生的行动、思维方式是否受到外在信息的影响;学生能否运用信息解决学习问题。
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应具有递进的层次性。
(1)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向“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再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整合”逐渐转变;
(2)在以各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整合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高效地解决学科课程中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3)在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中,以问题驱动为主,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也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在做中学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能力;
(4)在创造型思维培养的整合阶段,则注重对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等方面的培养,高层次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成分及表现形式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学科知识有效应用
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课堂中,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并且对学生对知识目标掌握的层次和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信息化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能否将课堂中所学的学科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到目前为止,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乃至整个教育界)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尚未明确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内涵及方法。目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存在以下四大误区。对技术应用的误区
误区一:技术排斥观。部分人认为目前以中国教育的现行体制及经济现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根本无法实现,从保护学生、保证教学进度角度看是不宜采用的。
误区二:唯技术主义,过度依赖技术支持。很多人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也有人认为,使用的技术越先进越好。误区三:重精品型课件,轻实用型课件。目前很多学校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去准备一个精品课件参加评选活动,而活动一结束就不再使用,对课堂上使用的实用型课件则开发不够。
误区四:关注课件,过多地展示多媒体,忽视教学过程。很多教师认为必须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色彩比较亮丽,但这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观察产生干扰,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
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上的误区
误区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精心合理地设计教学设计方案;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等。
误区二:错误地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有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学习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多说多做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弱化教师的作用,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教学任务完不成;
(2)分组学习是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方式,但很多只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小组任务目标不明晰,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
(3)忽视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导致了学习参与度较弱的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误区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对教学资源应用的误区
误区一:对网络资源过分信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误区二:为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
误区三: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忽视助“学”的资源建设。误区四: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误区
误区一:校园网建设重形式,轻效果。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缺乏全面考虑,造成资源浪费;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与应用建设,配套的软件与资源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硬件的有效使用。
误区二:建设资源的比例严重失调,忽视教师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影响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拥有大批掌握先进教育科学理论并能将其应用到现代信息技术中去的教育工作者,是搞好信息化教育的关键。
误区三:以信息技术课程为核心。很多人错误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买计算机、上信息技术课,只是纯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而应将信息技术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师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摘要】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自行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自学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增长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解决了科学教学中创设情境难以实现和再现的难题,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运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关键词】网络环境 科学 教学模式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并逐渐进入课堂,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说等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其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能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探究情境。
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入门的先导。要教给学生知识,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为使学生对科学感兴趣,必须在课前认真准备,设计制作一些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的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集中到探求知识的境界中去。如:在教学《春夏星座》时,我事先用电脑制作好了几张模拟星空的动画图片。上课时,我把学生带到电教室。在教室里面我把灯全部关掉了,然后我通过投影机把准备好的几张图片投在了天花板上,整个天花板就好象一个漫漫星空,而且有的星星还会一闪一闪的。顿时,整个教室沸腾起来,学生们也特别激动。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很轻松地讲授完了这一课的知识内容,学生听得也特别有味。在课堂上,我还指导学生们抬头在“天上”寻找„北斗七星‟„牛郎星‟„织女星‟„银河‟,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因此对这一课的内容掌握的特别好。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侓,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在科学教学中,有很多课文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如《无限宇宙》等一系列天文知识类课文,《生物群落》等表现多种生物之间联系类课文,《人体肌肉》等讲叙人体生理类课文,这些课文内容都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观看。
三、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如大到宏观世界的自然规侓,小到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等,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学得朦胧迷茫。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如教学《种子》一课,学生对种子里面的胚看不清楚,对胚的生长发育过程更是不甚了解。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使学生不仅清楚地看到种子的构造,还能利用其连续播放画面的技术,使学生看到种子发芽的全过程。而这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如制氧实验的操作教材中所述:①在试管里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塞上有气管的橡皮塞用铁夹夹住试管口1/3处,合管口略往下倾斜,②把心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③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把导管放在水槽里;④待氧气把水排出后,用玻璃片要水中盖住口,把瓶移出水槽。⑤收售氧气完毕,必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灯火,不然水吸时试管内使试悉炸裂。这一操作技能,光靠课堂演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因此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由选择实验所需仪器药品、二次错误选择后,计算机给予正确提示,然后由学生自主地用所选的仪器搭建关验装置,整个装置宛成后,由计算机给出评价,并对不正确的装置给出实验后可能产生后果的模拟,像试管口未向下倾斜产生水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展地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有得学生的主动参与,激了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五、运用多媒体,将大自然带进教室。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把大自然带进教室,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课中我就制作了一个有关相对运动的课件,前进中的车与车里的人和车外的树、山等,车内的人与车的运动是静止的,车内的人与车外的树和山是运动的。由此课件让学生来理解地球的自转。再用制作的模拟昼夜形成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了解到是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的变化。最后用制作的模拟地球公转的课件来理解四季的形成,使学生知道是地球在自己不停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如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地球转到北极的地轴偏向太阳的时候,太阳的高度大,北半球就进入了夏天,当地球转到北极的地轴远离太阳的时候,太阳的高度小,北半球就进入了冬天。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自身在大自然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运用多媒体,是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许多内容可用演示或分组实验来验证和说明白,但内容中的虚拟、假设、想象和空间思维,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这时就必须借助电教媒体的优势来辅助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如第十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的成因》、《日食和月食》、《太阳系》、《无限宇宙》,前三课通过讨论,推测和三球仪的实物演示,学生弄懂了三个天体的运行方向、运行周期和运行轨迹。并将:“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的概念深深地留在脑海里。也能阐述清楚三球的相互运动带来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月相、日食与月食等自然现象,但后两课却无法用实验演示将众多星体和广阔宇宙讲述清楚,用教学挂图也不尽人意。这时,我便借助电教的优势,安排一节相应内容的录像观摩课。在远与近,虚与实的教学过程,电教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并拓宽了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解说向学生进一步传递着宇宙空间的信息与知识,学生被电脑合成的画面和展示的宇宙奥秘惊叹不已,激发了极大的兴趣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心。
总之,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捕捉、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第五篇: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汉川市毫洲小学:夏兵峰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但是农村小学该如何开展这门课呢?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此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小学科学教材的应对策略
现在我们小学科学教材是粤教版,在很多方面都没有体现出学科的特点,教材在选择和编排方面的科学性不强,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利于当地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我的应对策略如下:
1.请学校重视科学
学校要改变对科学课的态度,在科学课教师的配置方面,不能把其他学科的教师安排在科学课中,因为科学课需要专业的教师来开展,而且学校应该注重科学教师提出的意见,投入资金来购买必要的教学设备,积极支持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这样的科学课才能够达到新课程规定的要求,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学校应为科学教师的成长需要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通过培训可以充分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并且可以提出自己在科学课堂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得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3.学校还应该选择符合新课标,适合本地学生学习的科学教材
二、科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效率
结论或规律(也正是教师要传授的)记忆深刻,不易忘记。如《大气压力》一课,在讲完大气有压力且来自四面八方两 传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应开篇明宗,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指明研究的方向、方法,将各种研究材料有目的、有层次地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地支配材料,动手、动脑进行实验、观察,自行探索出材料所揭示的有关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甚至可以争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其思维的广度。这样,学生对自己研究得出的个知识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讲桌上放一瓶矿泉水,让一个学生用吸管来吸水喝。提问:“用吸管吸水是什么道当“裁判”,而是在吸管上扎了一个孔,再让学生来吸,结果吸不上来了。此刻,这个实验的正确结论便自然得出:是大气压力将水压入吸管,理?”有的学生说是*自己的力吸出来的,有的学生说是大气压力的作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时,我没有水才能被吸入口中。
三、亲身经历实验,体验快乐课堂 1.科学教学应到大自然中去。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教材内容出发,要想方设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搭建、设置、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动手探究的机会,充分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使材料的呈现,活动的开展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植物的奥秘》一课的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知识,难以理解、记忆。于是,我把学生带到田野里,挖几棵完整的植物,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我拿着这几棵植物,指着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先让组长一一学一遍,然后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
2.教师要善于用幽默、旁征侧引的语言进行教学。
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课的教学时,我试着运用多种方法去教,结果前几期的学生,都不能掌握好。经过培训后,我尝试把光合作用中所需的阳光、水分、二氧化碳等物质条件,说成是零件,叶片当加工厂,产生的新物质-淀粉、氧气,说成新产品。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实质,知道了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在哪个地方制造,制造出的新物质有哪些。而在执教《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首先,给每一小组提供材料:铁架台、滑轮2个、线绳、记录表格。其次,给学生十分宽松的时间进行讨论。即认识实验的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并拟好实验方案。人人动脑,个个动手。然后,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相互补充,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修改各组的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地发挥,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这样在下面的实验操作中小且还明白了光合作用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探索自然,学习科学知识。
四、实验教学,让学生人人参与
科学课应把课堂的自主权、选择权交给学生。在科学教学中实行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使学生都有所成就达到课堂高效。
组通过合作探究,快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不但没有浪费时间反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体来说,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所以学习科学的过程也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