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乡教育蓝皮书
2011年宁乡教育蓝皮书
2011年,宁乡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46所,在校学生202176人,在岗教职工11149名。宁乡教育以兴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致力推动教育强县建设,教育事业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教育环境不断优化
尊师重教新气象。2011年,县委、政府召开各类教育工作会议10次,县四大家领导深入学校调研12次,作出了一系列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8.3664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6.35亿元的23.01%;乡镇教育投入达3.78亿元,比2010年提高1.9亿元;发改、财政、建设、国土、规划减免学校建设收费20余项;教师节县、乡、村奖教资金达300余万元。
安全维稳新机制。成立接送学生车辆管理办公室,408台接送车辆投入运营,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中国教育报》报道;投入400多万元改善安防设施;开展“师生手拉手共建新校园”活动,筹措资金300多万元改造82所农村村小食堂;组织对331所学校进行了水质检测;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交办问题完成率90%;创建省市县安全文明校园24所。
行风建设新局面。重点加强教育收费、有偿家教家养、举办重点班等问题的整治力度,主动出击防患“八个风险点”,系统廉政建设经验被国家预防腐败局推介,《人民网》报道,获县反腐倡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3所学校获得“长沙市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校”荣誉。局机关建设获得“长沙市绩效考核一等奖”等38项荣誉。高考、学考、中考规范有序,高考被评为全省无差错考区。举办建党90周年红歌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15个 1
党支部被评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合格学校建设高标准。县财政一次性投入2.1亿元,启动资金12亿元,归集512个建设项目,创建26所省市合格学校,提前一年完成195所省市合格学校创建任务。其中9所投入在3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学校如期投入使用。市政府督导室评价宁乡合格学校建设“有声有色有效,扎实务实真实”。
校安工程高水平。改造C级危房113469㎡、新增危房49576㎡,新建15万㎡,累计改危44万㎡,C级以上危房全部清零。危改资金投入总量、开工率、竣工率均居全省首位,国家校安办、省校安办和《人民日报》4次推介、报道我县校安工程经验。
幼儿园建设高效率。争取国家学前教育发展试点县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乡镇村投入5000多万元,新建公办幼儿园16所。其中争取省市实事项目幼儿园建设9所,约占全市总数的50%。
特教学校建设高要求。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设施设备一流的虎山特殊教育学校,结束我县无公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
内部装备和文化建设高规格。投入资金近亿元,完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装备和200多所学校文化建设,重点塑造了20多所文化建设窗口学校。
三、队伍建设开辟新途
教师引进大突破。出台2011—2015年招聘1700名教师的计划。新聘教师272名,首次到“211”院校招聘优秀毕业生32名。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50名,近5年共送培175名。
教师培训大力度。推动落实教师5年学习360 课时工作。完成了50
岁以上教师培训、校长“思想治校”培训;启动了教师普考、现代教育技术普训;稳步推进了新教师上岗前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远程教育,培训人数达到50000多人次,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市级以上奖励7400多人次。我县被评为全省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教师交流大创举。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选拔校长16名,下派小学校长8名。采取“双向选择、走岗走教、置换走教、捆绑管理、城乡联动”等办法推动教师交流,交流比列达19.8%。交流经验在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幸福工程大动作。组织1700多名45岁以上教师免费体检;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1000多套;筹集300多万元慰问1000多名教师;筹集208万元奖励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教师健身逐步成为新风尚。
四、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有义务教育学校310所。小学和初中年辍学率分别为0和0.04%,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中考一次性合格率95.3%,比2010年提高12.5%;初中毕业生98.2%进入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教育内涵发展。有12所普通高中,其中,省示范性高中3所,市示范性高中7所,民办高中2所。普高年巩固率98%,高二学考一次性合格率91.68%。高考二本以上上线3291人,4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本科上线率达66.5%。
职业教育塑造品牌。有7所公民办职业教育学校。普职分流大体相当,中职生年巩固率95.9%,就业率96.4%。职业中专承办长沙中职生技能大赛,获得55个单项奖、11个团体奖。与25家知名企业联合办班;各类技能培训达到5000多人;在校学生4000人。参加“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和“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中职学校”评选并获得立项。县人民政府在全省职业教育大会上介绍了我县在园区办职教的经验;《湖南教育》推出长篇通讯,报道了职业中专办学盛况。
学前教育强势推进。有公民办幼儿园215所。学前一年教育率达100%,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85.6%,学前教育经验在全省推介。
成人教育稳步发展。有社区学校12所,乡镇农校33所。创建2所市示范性社区学校,3所市示范性农校。启动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居民培训率21%,网上学习人数达10050人。农校年培训达10万人次。
民办教育持续发展。有民办学校13所,民办幼儿园160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人数25000人。落实民办教育政策,组织民办教育学会换届选举,召开民办教育协会10周年座谈会,举办民办学校文化论坛,加强年检评估,清理、整顿无证幼儿园30所。县教育局被评为长沙市民办教育管理先进单位。
五、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素质教育改革成果丰硕。全面推进养成教育,建设高效课堂,培育特色教育,加强综合实践教育。养成教育课题通过国家级课题立项;县教育局被评为长沙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关协干部李凯寅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组织2000多名教师考察课改名校,组建高效课堂“课改同盟”学校,受到省教育厅高度肯定。县幼儿园《乡村幼儿游戏的开发与运用研究》等10多个课题成为国家、省、市重点课题。学生在市级以上
体、卫、艺、科技等各项活动中获奖3918人次。成功举办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夺得女子组第一名,团体总分第五名,获“中田赛”举办以来首个最佳组织奖,开创县级城市承办国家体育赛事先河。学生运动员在国际竞赛中夺得金银牌12枚;3个文艺节目获全国校园春晚一等奖;科技创新获省级以上奖励50多个。开发10多套校本教材,建设12所乡村少年宫,19个“阅读·梦飞翔”读书室,3所被评为省级阅读优秀学校。
教育均衡改革成效显著。改革招生制度,将省示范性高中文化择优的指标生分配到校的比例提高到50%,扩大了农村学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的范围。在全省率先启动控制“大班额”工作,按照“小学45人、中学50人、省示范性高中55人”的标准编班,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新生班额得到控制。持续开展“三扶两促”活动,机关干部、二级单位和城区学校联系全县100所村小,筹集办学资金300多万元,指导教师3000多人次。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发放各类补助资金1.2亿元,资助贫困学生近4万人。
评价制度改革全面创新。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我县成为全省“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县”。建立10个督学责任区,聘任18名督学,率先在全市全面推动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监测,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文化素养、动手能力、身心健康方面测试,监测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督导室被评为长沙市2011年度教育督导优秀单位。改革乡镇政府教育目标管理,推动乡镇人民政府教育绩效考核和建设教育强乡镇评估,评选乡镇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10个,一等奖奖励10万元,二等奖奖励5万元。改革高中评价导向,突出对高中教育普及率、巩固率、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合格率和特色发展、机制创新、教育科研的考核评价,为推
动高中教育内涵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我县获得湖南省内部审计项目质量一等奖和长沙市内部审计先进集体等荣誉。
第二篇:夏市长视察宁乡教育
首页 教育快讯 夏建平副市长考察宁乡教育
夏建平副市长考察宁乡教育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10-18 被阅览数:880
10月17日下午,长沙市副市长夏建平来我县考察教育工作,并在双凫铺镇双凫完小召开现场办公会,全力支持学校提质改造。市政府副秘书长刘秋成、市教育局局长王建华,县领导黎春秋、周辉、钟利仁,县教育局局长黎爱莲和双凫铺镇党政负责人陪同考察。
夏建平副市长一行实地考察了双凫完全小学的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办公会上,钟利仁副县长就宁乡教育工作详细汇报,并就学校提质改造工作向市领导提出请求。
夏建平强调,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宁乡教育取得的成绩,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宁乡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要定好目标,如期完成;要加强领导,保障到位;要坚持标准,确保质量。夏建平承诺为双凫完小改造筹措资金一百万元,并就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工作作出了安排。(文/图:姜巧雅周夕知责编:任海平)
第三篇:2011法治蓝皮书
专家:2010法治发展体现立法者尊重公众意愿与诉求
2010年《法治蓝皮书》发布 回顾2010展望2011中国法治发展
2011年02月24日17:11来源:人民网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2月24日电(记者 曹华)今日,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发布了2010年《法治蓝皮书》,蓝皮书总报告总结了2010年中国法治发展取得的进展,分析了中国在立法质量、政府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责任政府、司法为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对2011年中国法治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研究员、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法治国情调查室主任田禾研究员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指出,2010年开门立法、民主立法成亮点,体现了立法者尊重公众意愿与诉求,努力确保法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态度。
展望2011年,专家表示,中国法治发展必定会以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作为努力的方向。国家将继续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破解民生的课题,加强权利监督,加大反腐力度。人们也期待国家和地方会继续在公车消费、公款接待等公务消费方面以及公职人员行为规范方面继续完善相关制度。成就——开门立法、民主立法成亮点 政府与公众交流更务实、自信法治蓝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的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一批重要立法的如期出台,弥补了相关法律领域的空白,完善了相关的制度机制;法律实施继续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执法理念、执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政府管理朝着更加透明、开放、高效、廉洁、负责的方向迈进;司法活动着重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适用问题,注重高效公正高质量地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就立法而言,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田禾研究员,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第一方面,立法机关比较注重规范权力的运行。出台了《行政监察法》、《国家赔偿法》等一系列法律来规范公权力;第二方面,立法比较注重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即社会权利。如《社会保险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还有气象灾害方面的规定,这一系列法规的出台表明,政府比较注重保护公民的权利;第三方面,立法机关比较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最后,立法更加注重公民参与,开门立法比较突出。
“2010年立法方面重要的发展是,人民更多地参与了立法的过程”,法治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研究员也表示,民主立法、开门立法体现了民主立法的程度、力度的加大。
广受关注的《车船税法(草案)》完成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程序。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立法机关共收到97295条修改意见、建议和40封群众来信。2010年1月,事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新拆迁条例”公开征求意见,之后,2010年12月有关部门再度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广泛吸收了第一次征求意见期间公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对有关规定进行了完善和细化。
“一年之内就一部法规的制定两度公开征求意见,这在新中国立法活动中尚属首次。”李林研究员表示,这充分体现了立法者尊重公众意愿与诉求,努力确保法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态度。
此外,报告还指出,2010,各级政府机关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注重转变观念、创新了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政府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机关主动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互动。一些地方政府的公安部门组建了“公共关系领导小组”,承担新闻发布、警民互动、警队形象建设、涉警公共关系危机处置等职责。特别是,很多政府机关越来越重视公众舆情,主动运用网络等手段了解社情民意,将收集分析公众舆情作为其重要工作,并对公众的意见建议等做出积极反应。
“各级政府机关在与公众的交流、互动中表现得越来越务实、自信。一些地方政府在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中,摒弃了官话、套话,放下官架子,虚心、耐心地与公众交流。这反映出一些政府机关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的巨大转变。”李林研究员说,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无惧公众的揭短、谩骂,勇于纠正错误、改进工作。这些改变表明,很多政府机关已经不再简单地将与公众的真心交流与互动作为追求政府机关形象与政绩的手段,而是将其作为把握公众诉求、解决公众关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
问题——政府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立法活动与现实生活脱节仍存
报告指出,中国的法治发展仍旧面临着立法活动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立法存在空白、立法质量有待提升、相关法律制度实施效果不好等。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例,该项改革主要是依靠政策和低层级的规范性文件来推行的,缺乏必要的法律来规范和引导,难以保障改革切实到位。本备受关注的药价虚高、药品暴利等也与医药市场、药品供应保障的立法缺失有密切关系。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一些法律法规并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存在有法不依的问题,或者有些法律制度的设计不符合社会实际,导致现有法律法规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田禾分析说,立法与现实脱节的问题有多重原因。就客观原因而言,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当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和社会快速转型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缺乏可供参考借鉴的现成经验。
李林也表示,近年来,中国各级立法机关探索开门立法,利用公开征求意见、专家咨询等方式,广泛论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立法质量。
报告还指出,在中国法治建设中,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体制都有待完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确定正确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公权力与私权利等的关系,准确处理加强政府管理、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与维护公共利益、稳定、安全等之间的关系。
“政府管理体制,最突出的问题是执法体制不顺、部门间不能协同管理、无法形成监管合力。” 田禾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组2010年对地方政府开展的透明度调研为例,虽然《食品安全法》试图整合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权,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果,但是,仅就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开效果一项就可以发现,各相关监管部门之间各自为战、各管一摊的问题严重,这令监管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政府管理反应迟缓,监管滞后的问题仍旧较为突出,安全监管也有待加强。
总报告称,虽然近年来国家推动了大部制改革,一些部门进行了整合调整,2但是,部门调整还没有从整体上实现管理职能的有机融合,没有完全达到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另外,从2010年政府处理一些重大事件的方式就可以看出,即便在当前信息技术瞬息万变、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个别政府部门仍旧还只会沿用传统的闭门开会、公文旅行的管理模式,在新形势下应对政府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政府管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将造成管理的滞后与缺位。展望——法治发展让经济成果惠及大众 加强民生保障和权利监督报告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加强立法工作仍然是中国法治发展的重要课题。田禾表示,2011年中国法治发展必定会以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作为努力的方向。国家将继续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破解保障民生的课题。政府将继续加大保障民生的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首要的是切实保障民生。虽然国家近年来着力加大了民生保障的力度,民生保障的立法和制度建设取得较大发展,但由于社会转型、人员流动、城乡二元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民生保障仍旧面临不少问题。”
对此,李林认为,2011年,国家必将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公众的养老、就医水平;改革教育体制,实现教育公平,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义务教育入学难;积极探索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起草基本住房保障法,加大住房保障公共财政投入,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水平。2011年,《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将会对实现公众社会保障权益产生积极的推动。
此外,各地推进大规模的城市发展和建设还在继续,拆迁征地也依旧是各地政府2011年面临的严重挑战。为此,政府必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公众的生存权、发展权的关系,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以及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李林表示,2011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出台能否为现阶段妥善解决城市拆迁中政府与公众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提供制度解决路径,值得关注与期待。同时,为了消除城乡差别,各地正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发展。一些地方在打破城乡户籍差别,缩小并最终消除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各类公共服务待遇的差距,促进城乡人员自由流动,鼓励农民离开农地进城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尝试。在此过程中,如何保障公众尤其是农民长远的发展,也将是2011年甚至未来一段时间考验各级政府智慧的课题。
此外,报告还指出,国家将会继续着力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大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力度。2011年,2010年出台的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文件将推动中国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工作,各级政府将继续就公职人员财产监督、公职人员行为规范、公务消费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推动制度创新,进一步构建完善的预防和惩治腐败制度机制。在2010年就公职人员财产监督和配偶子女移居境外公职人员的监督出台了规定之后,2011年,人们也期待国家和地方会继续在公车消费、公款接待等公务消费方面以及公职人员行为规范方面继续完善相关制度。
第四篇:人力资源蓝皮书
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劳动力供给出现拐点
[导读]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昨日发布。蓝皮书指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昨日发布。蓝皮书指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蓝皮书称,目前仅从总体数量上来看,中国劳动力供给仍然比较充裕,但是人口结构和劳动参与率都有所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速度加快,15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2年,我国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比2011年减少34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2011年年底下降0.60个百分点,这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
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参与率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5年的76.0%降到2011年的70.8%。中国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转变。另外,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但目前每年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200万个左右。“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人。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就业800万至900万人。同时,2亿多农民工中还有很多人工作岗位并不稳固。
蓝皮书指出,就业稳定性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怡安翰威特调查结果,中国员工平均流动率为15.9%,在全球处于高位。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呈现出“短工化”趋势,表现为工作持续时间短、工作流动性高。65.9%的农民工更换过工作,25%的人在近7个月内更换了工作。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的平均持续工作时间都不长,在两年左右,而两份工作的时间间隔长达8个月。
(来源:北京晨报作者:张璐)
第五篇:2011慈善蓝皮书
2011慈善蓝皮书:国企捐赠占利润份额不高
2011年04月27日 09:27:39 来源: 中国证券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企业参与慈善已逐渐成为中国的一种风潮。但在这一潮流背后,不同类型的企业仍然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昨天,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发布的《2011慈善蓝皮书》指出,2010年民营企业依然是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且成立非公募基金会渐成常态。国有企业的每笔捐赠额较大,但捐赠数额占利润的份额仍然不高。相比之下,外资企业的捐赠数量则非常少,跟企业的营销结合紧密,但落到弱势群体的捐赠额却很少。
2009年,民企便已成为捐赠主力军。据慈善蓝皮书数据,2009年民企捐出款物总额超过113亿元,占企业捐赠总额的41.5%。而在2011年中国慈善排行榜企业榜单前20名,民营企业占据8家,所占比例达40%,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慈善蓝皮书分析称,随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走强,民企对市场平等主体地位的意识也日益高涨,并通过慈善事业等社会参与途径,响应国内民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
2010年,国企的捐赠额也不少。慈善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10年有110家中央国企发生对外捐赠,总额近42亿元。其中,垄断型国企表现最为活跃。曾有公开资料显示,中华慈善榜中3家捐赠过亿的国企,全部属于垄断型能源行业。但慈善蓝皮书也指出,相对于国企高额的利润来说,捐赠所占利润比例并不算高。且由于国企捐赠行为较多受行政系统控制,捐赠行为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与民企间的捐赠差距可能逐步扩大。
与国企和民企相比,在华外企的捐赠数额相对较少。来自慈善排行榜的最新数据显示,数十万家外资和跨国企业中,捐赠额超过100万元的企业数量很少,超过1000万元的更是屈指可数。慈善蓝皮书认为,相当多的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公益捐赠比较冷漠,实际捐赠非常少。
与蓝皮书同时发布的《2010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也给出了外企捐赠的部分数据。这一本蓝皮书称,在2010年中国应对几次自然灾难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依然保持了“矜持”的态度。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例,地震发生后,与国企、民企捐款数量多在千万以上相比,外企普遍在100万左右。
但慈善蓝皮书也指出,外企捐赠数额少也有原因可循。外企一般已经发展和建立较为成熟的企业社会责任(CSR)策略,同时在慈善拨款上建立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因此外企多以CSR项目替代单纯慈善资金投入。
企业及企业家积极行善的同时,对其质疑也并未停息。《2010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指出,企业不兑现捐赠承诺的现象一直隐藏在公益领域。
尤其是最近媒体对江苏企业家陈光标捐款不实、部分捐款没有到位的质疑,更是引起了公众对企业家行善诚信度的关注。目前此事尚无最终定论。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福耀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德旺则一再表示,在中国做公益一定要公开公平公正地做。
在谈及公益事业存在什么问题时,曹德旺说:“这是我们制度上有缺陷,因为你没有讲公开、公正、公平,这件事情,制度设计是需要公开,一切信息该披露的要披露。”
蓝皮书也指出,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打破“诺而不捐”,是摆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路上的一道现实难题。在鼓励善行和规范善行之间找到平衡,需更多探索与尝试。(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记者:谢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