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阳光体育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19-05-13 18:4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推进阳光体育的实践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推进阳光体育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篇:区域推进阳光体育的实践与探索

区域推进阳光体育的实践与探索主讲:孙忠义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前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简称“阳光体育”,其目的是通过开展“阳光体育”,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08 年5月8日“迎奥运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在张家港市召开,国务委员刘延东亲临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教育部长周济等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出席了这次会议。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市开展“阳光体育”的实践与思考撰写成文并就区域推进“阳光体育”的问题发表笔者的观点,旨在抛砖引玉。

一、确立一个思想建立三项机制意识是行动的先导。确立正确的思想,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开展“阳光体育”才不是纸上谈兵。

1.确立一个思想牢固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校长的“体育意识”决定了一所学校“阳光体育”的成败,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则决定了一所学校“阳光体育”质量的优劣。

2.建立三项机制(1)导向机制(2)投入机制(3)保障机制

二、抓好三项工作推进三个评价

1.抓好三项工作(1)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3)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载体活动

2.推进三个评价(1)学校层面(2)教师层面(3)学生层面

三、探索“333”模式构建长效机制“大课间”是“阳光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每天锻炼一小时能否落实,在现行中小学课程设置下,关键取决于“大课间”的开展.笔者所谓的“333”大课间模式,就是在三个结合、三个衔接、三个延伸三个方面努力探索,积极构建“阳光体育”的长效机制,“阳光体育”的开展才能长久不衰。

1.三个结合(1)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大课间项目开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季节、地域等特点,鼓励学校提供活动菜单,让学生打破班级局限,自主选择活动项目;(2)与比赛项目相结合。突出竞技性,激发学生活动激情,同时,通过比赛,提高运动水平,发现体育后备人才,组建各种班级体育“兴趣小组”或“代表队”开展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校“田径队”、“篮球队”、“艺术团”等,坚持常年活动并逐步形成校本特色;(3)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大课间活动纳入课程计划,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每一个活动项目所蕴涵的教育功能和体育精神,并以此形成本校体育特色,提炼学校精神,升华为学校文化。

2.三个衔接(1)与体育艺术“2+1”项目相衔接。各校结合实际选择适当的项目对学生进行“2+1 项目”的培训与指导,在确保活动“四落实”(时间、地点、器材、人员)的基础上,组建各种班级体育、艺术、科技“兴趣小组”或“代表队”开展活动,(2)与《标准》测试相衔接。在确保100% 学校、100% 学生参加测

试的前提下,利用大课间,进行有关《标准》测试项目的强化训练;(3)与体育课相衔接。完成体育课未完成的任务,作为体育课的补充。

3.三个延伸(1)由阳光大课间向阴雨天(室内)大课间延伸针对由于天气原因影响“大课间活动”质量的事实,要求学校设计出阴雨天“大课间活动”方案,开展适合阴雨天活动的项目(包括自编室内操、室内校园集体舞、室内小游戏等),拓宽活动空间,消灭活动死角,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活动时间;(2)由校内大课间活动向校外大课间活动延伸在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活动一小时的前提下,制订切实可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社区体育资源,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尤其在双休日和寒暑假,更要指导并请家长监督,同时要求学校体育场馆定时向学生开放,以满足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需要。(3)由大课间活动向课外文体活动延伸严格执行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项规定,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还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小学每天下午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区域推进“阳光体育”不能就体育而体育,近年来我市的学校体育工作实现了创建体育特色、弘扬体育精神、熔铸体育文化的三级提升。1.创建体育特色,就是将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与创建特色学校结合起来。2.弘扬体育精神,就是将体育锻炼中体现出的顽强拼搏、勇争一流的体育精神迁移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3.熔铸体育文化,就是将体育锻炼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从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来统一安排学校的体育工作,将体育精神有机融入学校各项活动中去。谢谢大家!

“软硬兼施”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6月29日,全国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推进会在西安举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巩固和发展已有成果,抓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向新的更高水平迈进。(7月8日《中国青年报》)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兴衰。然而,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偏颇,形成了“唯考分论”、“以分数论英雄”的社会大环境,造成了许多学校或家长们对学生或子女的培养更加注

重于智力的开发,而对身体素质只是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忽视体育锻炼。这不,据2005年开展的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的比例迅速上升,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2006年9月公布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也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率有所上升。另外,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值得高兴的是,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为尽快扭转这种不良倾向,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三年来,各地积极创造条件以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不落空。正如袁贵仁部长所说,经过3年的努力,每天锻炼一小时正在成为众多青少年学生的自觉行动,但与此同时,学校体育卫生事业依然整体薄弱,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矛盾。

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让“每天锻炼一小时”不会沦为一句空话呢?笔者认为:必须“软硬兼施”,否则就可能是事倍功半。

“软”就是要改革当前中小学教育评价体制,促进各校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笔者认为,有的地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把体育与健康纳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并把体育考试成绩计入升学总分、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对中小学校校长的绩效考核内容之一的做法值得借鉴。难怪河南省教育厅蒋笃运厅长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表明,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考试不失为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能体质的一剂良药。”笔者也认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各校要把体育课写进中小学校课程表中,还有利于引导老师和家长,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课间广播体操、课外篮球、乒乓球等体育锻炼可有可无的观念”,真正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在中小学校园里成为许多学生的自觉行动。

“硬”就是要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健身器材的投入。据调查95%中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特别是女生),其主要原因是上体育课没有什么器材,老是跑、跳、徒手等练习,学习内容单一,枯燥无味,从而使大多数学生害怕上体育课,厌学体育,逐渐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教育经费不足,特别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设备投入更少。大多数农村学校除了

有一定数量的田径器材外,体操、武术、球类等器材严重欠缺,学校操场也多数是煤渣、泥土场地,而且面积偏小,很难容纳全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如遇风雨造成场地积水,一连几天都不能上体育课。因此,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显得尤其重要。

总之,只有“软硬兼施”,多措并举,才能引导学校把学生身体发育、健康放到教育的首位,才能确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得以实施,才能让“阳光体育”在校园内掀起运动的热潮,从而从根本上遏制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

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系列报道之二——小场地也能让孩子们玩得痛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保证中小学生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在我国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面积较小学校落实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面临人多场地小的实际,如何克服困难、开展一小时体育锻炼?许多学校和地区在创新思路、开拓进取中努力挖潜,他们用实践证明,小场地也能做出大学问。

现状

天津市和平区万全道小学是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劝业场附近的一所学校,学校仅有一片不规则的空地,经过整修后成了学生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场地。该校共有1200名学生,32个教学班。据校领导介绍,按照天津市的有关规定,每所学校的生均建筑面积起码要达到5.4%。“我们学校的生均建筑面积只有3%左右,如此算下来生均体育活动面积更低,远远达不到国家最低标准的要求。”该校领导面对现状,显得十分无奈。

北京五中分校是一所纯初中校,没有室内体育场地,操场面积仅为2350平米。现有初中三个年级,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00人,每个学生平均只有1.5平方米的运动场地。记者采访该校时发现,该校学生想要一起出操都不可能,只能错时分开活动。

像天津市和平区万全道小学、北京五中分校一样,学校仅有很小场地的状况在很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比比皆是,而一些二三线城市也大量存在。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央教科所体卫艺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城市学校基本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标准的不足45%。以地市以上重点学校为例,有300米以上田径场地的仅占30%左右,有三个以上篮球场的仅占42%。如果以生均运动场地计算,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标准的学校比例更低。

实践

位于北京市王府井商圈的北京市灯市口小学共有学生共有1400名,40个教学班,学校每天开设的体育课多达十八九节。原来学校只有两片篮球场、一个羽毛球场地,学生上体育课和开展体育活动都十分困难。近些年,该校利用教学大楼在楼顶部建造了一个风雨操场,学生们上体育课、开展课外活动和冬季长跑等都可以

在这里进行,缓解了场地不足的矛盾。在“向上”发展的同时,该校还就地“挖洞”十几米,建起了一个两层的地下体育馆,一层为球类馆,有篮球馆、羽毛球馆和乒乓球馆,学生们在这里既可以打乒乓球、羽毛球,也可以玩篮球、手球等;体育馆的另一层则是形体训练房,学校利用该馆对学生进行体操练习和形体训练,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该校体育教师商凤西自豪地说,“我校现有的地面、地下、楼上立体的体育运动设施,不仅满足了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需求,还丰富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立体化的体育场地让我们由原来的场地不足变为了场地高质量、高标准,也让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生机勃勃,学生的体质逐步得到增强。”

作为上海面积最小的区,卢湾区有不少弄堂学校,校园面积堪称“袖珍”,“最小的学校从头跑到尾也只有六七十米。”该区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蒋平芳这样形容道。

为了克服场地带来的不便,卢湾区的许多学校在形式和方法上创新思路,采用蛇形、椭圆形等跑法,节省了活动空间;同时各校都开发了跳绳、传递火炬、传送篮球、弄堂游戏等项目校本课程,每所学校的活动内容都达到了十几种以上,小型多样、因地制宜的活动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天津市和平区万全道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利用阳光体育活动时间进行队列练习。练习时,每名学生占用的空间相对较少,而紧凑的节奏、锻炼的强度一点不亚于其他运动,学生们情绪高涨、乐此不疲。该校副校长赵岩认为,有个大场地固然好,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与小场地现实并不矛盾,大小场地都可以有所作为,关键看大家是否重视。

重庆市广益中学背倚南山,场地十分狭窄,学生体育活动成了问题。不能在学校里开展体育活动,何不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锻炼身体吗?校长章显林和他的同事们想到做到,在充分利用周边地形地貌设置学生健身场所的基础上,该校精心组织和策划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一系列体育活动。每次活动前,学校都要强调有关安全的重要性、讲授相关知识,并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反复演习,确保万无一失后才允许出外活动。

对策

中央教科所体卫艺中心主任吴键指出,超重和肥胖的与青少年运动不足有直接关系,运动空间不足往往还会导致学生情绪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儿童的攻击行为80%发生在室内,尤其是狭小的空间里。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园人均空间面积0.3平方米,而美国儿童的人均空间面积为2.3平方米。

解决当前城市学校运动场地不足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我国的多数城市学校,建校之初很少考虑学生运动场地问题,场地基础差,难以改造。但现在许多新建校,仍然没有对运动场地大小的硬性规定。在日本,为确保学生的运动,文部省明确规定,中小学校的规划和建设中,运动场地不得少于校园实际用地的50%。建议制定城市学校建筑运动场地大小的国家标准和法规,明确规定,学生运动场地在学校总的用地中所占比例不得少于40%。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规定:“运动场应同时容纳全体学生做操之用。中学每学生不宜小于3.3平方米,小学每学生不宜小于2.3平方米”。事实上,这个规定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建议严格执行国家生均运动场地面积的规定,使运动场地标准应成为遏制超大规模学校发展的依据之一,全面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借鉴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注意开发老城区学校地下、屋顶、自然地势等空间资源,打破对运动场地就非篮球场、排球场不可的狭隘认识,最大限度扩大学校运动面积。建议将扩大运动场地纳入到城市建设和学校改建规划中。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学校的体育场地资源还不足以保证所有学生的运动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体育资源如体育部门的体育场馆不能向学校完全开放。建议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公共体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实现校与校之间,学校与社会场馆之间统一协调的共享活动,让每个孩子最大程度的享受教育体育的资源。

第二篇:人生体育探索与实践

“人生体育”的探索与实践

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

严杰夫

杨祥明

一、“人生体育”的理论思考

“人生体育”是我校正在研究中的教育部国家级课题“奠基教育”在体育上的理念,是我校确立的“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体育表现。

(一)“人生体育”的界定与内涵

所谓”人生体育”,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为人生的成长、发展而进行体育运动,二是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健康的人生品格。换言之,体育造就健康人生,健康人生彰显体育魅力。

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首先就是身体健康的奠基。“人生体育”正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奠定身体素质基础而探索的一种体育教育策略和思路。《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可见,体育与人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体育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他形象地把人的机体看作两个载体,一个是知识的载体和仓储,另一个是道德的载体和驻所。他还专门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对体育的精辟论述和《奥林匹克宪章》对体育的定义不谋而合,都充分强调了体育对身体的重要性。而“人生体育”就是要为人生的身体健康加强体育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夯实身体素质基础,这是“物质”层面的含义。

其次,“奥林匹克主义”要求,体育教育还应该着眼增强人的“意志和精神”。体育运动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人的意志品质、思想性格、心理气质等也同步得到培养和提升,体育教育不仅在于学生体质的增强,更在于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性格的塑造、思想的提升、情操的培养,这种由身体锻炼到精神情操的提升,正是“人生体育”所追求的“体育塑造健康人生、精彩人生”的宗旨所在,这是“精神”层面的含义。

简言之,从人的身体强健和精神健康两个层面来认识,“人生体 育”的目标就是“两育”、“两人”,即基础体育培养“健康人”、竞技体育培养“杰出人”。基础体育包括普及项目、特色项目和趣味体育等,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个性和情趣,使之成为身体素质优良的“健康人”;而竞技体育旨在充分发掘学生身体潜能,使学生的体育天赋和意志品质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从体质到精神都优秀的“杰出人”。当然,基础体育和竞技体育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都包含体质训练和精神培养的内容,只是基础体育侧重身体素质的培养,而竞技体育侧重体育技能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

图示如下:

人生体育

基础体育———————素质培养、品格发展————— 健康人 竞技体育———————特长发展、精神升华————— 杰出人

内容:两育

人生:两质

目标:两人

(图中“两质”是指体质和品质,即身体素质和体育品格)

(二)“人生体育”的主要特征 基于以上对“人生体育”的理解,“人生体育”应该具有物质性、精神性、基础性、发展性的特征。

一是物质性。“人生体育”首先要着眼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通过科学的体育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运动方式方法、力度和灵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运动夯实身体基础。

二是精神性。“人生体育”以体育教育为起点,但不停留于体育教育本身,而是在开展体育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运动习惯、意志品质、心理气质、个性情趣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思想精神同步发展,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培养,为学生终身健康发展奠基。

三是基础性。这是基础教育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也是“奠基教育”对体育工作的要求。中小学体育工作应该重视两方面的基础培养:一是身体素质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基本体育训练培养健康体魄,为人生成长和发展打下物质基础;二是加强体育道德、精神层面的教育,包括运动习惯、心理、意志、情趣等,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精神”基础。

四是发展性。“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持续运动、快乐运动。“人生体育”要求体育教育着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体育内容的确定到体 育工作策略、方法的选择,都应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加强体育教育的科学性,让体育活动成为半岁学生一生的快乐运动,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人生体育”的目标和任务

“人生体育”的目标和任务是由基础教育的任务所决定的。根据基础教育对体育的要求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身心特点,“人生体育”的目标和任务涵盖基础体育和竞技体育两大内容。

先说基础体育。所谓基础体育有两层意思:一是体育训练的内容体现基础性、群众性,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体育活动;二是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为学生身体健康打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基础体育包括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的群体性运动(如运动习惯训练、力度训练、灵敏度训练等)、以培养体育特长为主的特色项目(如国际象棋、羽毛球、健美操等)、以张扬学生个性和培养运动情趣的趣味体育项目(如花样跳绳、立定跳远、花式毽球等),特色项目和趣味体育主要是非奥运项目。基础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使之成为身体健康的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的乐观思想和健康的运动情趣等,实现体质与精神的同步发展,使之成为身体素质与体育精神良好的“健康人”。

再说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不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主体,而是植根于基础体育土壤的提高性体育教育,它针对具有特殊体育天赋的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充分发掘潜能,在其强项上得到超越性的发展和提升,成为出类拔萃的体育特长生或体育尖子人才,为高一级学校或者专业运动队输送体育竞赛苗子。特别是奥运项目,“人生体育”要求学校体育工作在充分发展群体性体育运动的基础上,为有特殊天赋的学生提供发展特长、张扬个性的舞台。竞技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在引导学生强化奥运项目的基础训练,大面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发现、培养体育特长生和专业运动员苗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顽强拼搏、为国增光的优秀思想品质,使之努力成为体质优良、特长突出、个性张扬、品格高尚的“杰出人”,实现身体素质与精神品质的双飞跃。

二、“人生体育”的实践探索

“人生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精神品质的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让体育伴随学生终身发展,促进学生人生更加精彩。我校开展了系列“人生体育”探索,从阳光体育、特色体育和趣味体育三个方面构建“人生体育”的工作体系。

(一)“阳光体育”夯实学生身体基础

1.体育课程设置有层次。充分考虑学生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尽量满足全体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把体育课程一分为二: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又分为基础课程和个性课程;校本课程主要是活动课程,分为常规性集体活动和趣味性个体活动。

2.体育课程内容求创新。充分体现基础体育项目和竞技性体育项目相结合,特别重视个性化项目的设置。基础课程主要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体育教学基本任务;个性课程重点是体育特色项目培养,如国际象棋、羽毛球、女子健美操等;校本课程主要开展常规性集体活动和趣味性个体活动。常规性集体活动主要指“大课间”,包括广播操、武术、晨跑等活动;趣味性个体活动主要指“三高吉尼斯纪录”活动,如花样跳绳、娱乐体操、街舞、篮球社、立定跳远、艺术毽球等。

3.体育教育形式多样化。实现基础课与群体性体育相结合,体现阳光体育的活力。课内体育教育内容体现基础内容和个性化内容的结合。特别重视群体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每天早晨早读课前7:40—8:00为大课间时段,每天下午第八节课为个性化趣味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创办体育学科节,促进群体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促进体育特长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体育学科节的特点是把传统运动会办成师生教、学成果展示的节日,实现四个变化:一是比赛项目大大增加,既有传统竞赛项目,更有学生喜爱的非竞赛项目;二是参赛对象更加广泛,既有项目尖子选手竞赛,又有学生自愿参与体育特长特色展示;三是活动时间更加灵活,集中展示时间一天,特长展示分散在多个体育活动时间;四是获奖面更广,有60%多的学生获得各种竞赛或者非竞赛奖励。

体育学科节的项目设置根据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求以及特色运动发展情况确定。国家规定项目根据中学生统一标准确定入选学科节人员,学校特色项目和学生个性化项目根据运动发展水平确定学科节入选人员。在平常体育教育中,学生只要达标即可自动成为学科节选手。这一体育创新活动,有力促进了学校群体性体育工作,大面积提 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精神品质。

4.基础体育时间有保障。

规定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分两种形式体现:早晨“大课间”20分钟,集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锻炼活动;下午第八节课45分钟开展“三高吉尼斯纪录”个性化趣味体育活动。

(二)“特色项目”打造竞技体育平台

为了推进学校“人生体育”工作,学校重点打造四个特色项目:国际象棋、羽毛球、女子健美操等,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特长学生的培养,从场地、师资、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加快项目建设和发展,逐步构建竞技体育的超越平台,力争在国家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并初步形成特色品牌,为高一级学校或者运动队输送高水平后备人才。现在,这四个项目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国际象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内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一、二、三等奖近百项。

这些重点特色项目的发展,成为“人生体育”体系中竞技体育的平台,有助于实现学生体育潜能的充分彰显和体育精神力量的激发,为培养体质优良、意志坚强、敢于拼搏的学生奠定了基础。

(三)“趣味运动”彰显体育个性魅力

在个性化体育项目发展上,通过打造“三高吉尼斯纪录”平台,促进群体性基础体育的开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申报确定开设项目,如“花样跳绳”、“艺术毽球”、“趣味体操”、“街舞”、“篮球社”、“立定跳远”等,初步构建“趣味体育”项目体系,形成“人生体育”的体育素质教育特色。

趣味体育运动的开展,为全体学生实现身体素质与运动个性同步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有益于彰显学生的体育个性魅力。

当然,“人生体育”的探索只是起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我们将以体育课题研究为抓手,逐步完善“人生体育”体系,努力实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体育基础”的目标。

第三篇: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多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立足区情,因势利导,一直将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积极探索一条有利于公平、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社会认可的均衡发展之路。

一、加快学校建设,让集团办学奠高位均衡之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择校热”“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等现象层出不穷,成为制约全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瓶颈。面对现实,泰山区坚持“四个优先”政策,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优先落实”,大力实施学校建设朝阳工程、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启动“名校加弱校”“名校加民校”模式,积极化解“大班额”问题,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泰山区周边学校发展为例:南部泰安南关中学,从创建之初的12个教学班,600余名学生,到目前的40个教?W班,2500余名学生,实现了历史上的新突破;东部泰山岳麓小学原本是一所厂办学校,每个年级1个班,学生不足100人,新校建成后,班级扩充到6个,新增学位200个,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也都达到了较高标准。

全区高度重视学校建设工作,将新建和改扩建学校作为事关群众利益的大事,切实抓紧、抓实、抓牢、抓好。投入9.5亿元,先后完成了38所学校的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启动“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三年来累计投入5165万元,改造提升街道镇薄弱学校18所。2016年,兴隆学校建设、灌庄小学迁建、凤台中学扩建、文化路小学四所学校新建项目被列为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与此同时,2013-2015年,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比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分别高出2.2%、4.6%、23.61%,教师人均月工资分别为3880元、4714元、6966元。

“择校热”“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等现象的出现,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为破解这一难题,泰山区打破传统模式,实现集团化合作办学。全区成立6个教育集团,由一所优质学校引领多所薄弱学校,每个教育集团辐射1~3个区域,进一步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力促均衡发展。集团内坚持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荣辱共担的发展理念,通过开展专家报告会、教育讲师团报告会、校际工作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为缓解招生压力,泰山区教育局出台有效措施,深化泰安六中教育集团、东岳中学教育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上高中学、省庄一中及泰安六中博阳中学纳入泰安六中教育集团,将凤台中学、泰前中学纳入东岳中学教育集团。其中,泰安六中博阳中学作为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初中学校,由泰安六中选派执行校长、副校长及部分中层管理干部和优秀教师,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博阳中学作为政府办学的补充,有力地推动了教育集团向实体化迈进的步伐,进一步壮大了优质学校队伍,提高了学生在优质学校的入读比例。

二、优化区域师资,多措并举寻高位均衡之根

泰山区审时度势,不但在学校之“形”――学校建设上下功夫,更在学校之神――师资力量上善筹谋,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神兼备”。

1.建立梯级培养机制,让教师成长“靓”起来

建立教师培养五级梯队机制,实施青年教师“n+1”培养和提升工程、“泰山杏坛?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建立名师工作室,促进青年教师成才,引领卓越教师发展,带动骨干团队提升,弘扬先锋模范精神。在建立教师培养五级梯队机制中,青年教师“n+1”培养和提升工程,即n个专家引领1个青年教师,形成青年教师培养团队38个,培养青年教师400余名;“泰山杏坛?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即遴选101名优秀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聘请36位教育专家亲临现场指导,举办讲座51场,引领卓越教师发展。

梯级培养机制的建立,改变了教师的精神风貌。“n+1”培养,引发了青年教师的诸多思考,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卓越教师牵手农村教师”“李慧静名师工作室和曹秀玲名师工作室进乡村课堂”活动,已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闪亮“名片”,促进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创新交流(任职)制度,让教师队伍“转”起来

泰山区按照“立足长远、统筹兼顾,政策引导、城乡互动,有序交流、合理流动”的原则,制订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创新实施教师交流制度,让城区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定期、定量”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交流;同时,农村学校的教师也进城市学校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共谋发展。为进一步推进交流工作的顺利实施,泰山区规定城区无农村支教经历的教师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

如今,全区创新建立了区直、街道镇、学校统一协调任职和挂职机制,实现了区直学校校长到街道镇交流,学校干部、教师到局机关挂职锻炼,为街道镇带去了更高层次的教育理念、更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更新颖的教育思路,让学校干部和教师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得到了成长。截至目前,全区教育系统共有19人通过公开选拔流转进入到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要岗位。

3.建设数字校园智慧课堂,让教师教学“活”起来

泰山区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投入5600余万元,建设“智慧教育?数字化校园”。“校校通”“班班通”的实现,教育云平台的利用,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方便了城乡教师的日常教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开启区域数字化校园和云端教育新时代,让教育均衡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呈现。如今,全区有25所学校建设了高标准的全自动录播教室,有5所学校建有电子书包教室,薄弱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远程互动教学不再是梦想。另外,还有10所学校建成了“空中课堂”,这使师生可以在线进行文字交流、语音互动,使城乡学生同步共享智慧课堂。

三、文化多元多彩,学生幸福践高位均衡之本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让优质教育惠及所有的适龄儿童,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是教育的本质使然,也是泰山区坚守的教育均衡发展底线。

1.聚焦幸福教育,打造现代教育品牌

注重具有泰山区特色、地域特点、学校特质的“幸福教育”品牌的建设。如泰安六中不断彰显“竭智尽能,育毓俊秀”的教风,发扬“克自振拔,群相琢磨”的学风,为每一个学生的成功人生做准备;东岳中学汇五岳独尊之灵气,建一流师资,创一流环境,出一流?|量,育一流人才,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校园成为师生成长的沃土;泰山实验中学坚持办适合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通过“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成就最好的自己,等等。

2.聚焦立德树人,创新现代教育模式

拓宽德育工作思路,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成立中小学校四大德育工作片区。围绕幸福德育工作目标,推行“1345”班教导会运行机制和操作模式,即以“一个”管理考核评价制度为保障,以“三会”为形式,以“四原则”为根本,以“五个操作步骤”为抓手,推动全员育人工作的开展,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不断提升。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以6岁、10岁、14岁、18岁为重要节点,组织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入学礼、成长礼、青春礼和成人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财源街道仓库路学校开展校园“争星进阶”活动,定期评选“金星少年”“银星少年”“铜星少年”,制订争先进位标准,进一步更新德育理念,改善德育形式,提高德育效果;泰前街道办事处岱道庵小学倾力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书机制”;上高中心小学开展“粽情端午,欢乐共享”活动,在粽叶飘香中,重温祖国传统文化;省庄镇第一中学凸显“法治特色”,注重实践内化,积极创建法制特色学校,等等。

3.聚焦课程文化,丰富现代教育内涵

泰山区在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开展各项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体育艺术课程改革,逐步推广体育、艺术教育等弹性课时制度;以山东省校园足球试点区为依托,创建了各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6所。大力实施“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工程,认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近年来,在省、市足球比赛中,泰山区中小学足球队连获佳绩,如凤台小学曾获山东省“体彩杯”足球联赛亚军。

同时,各学校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全方位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精神的校本课程体系,设立了自主选课日,引导学生自主选课,发展个性特长,促进素质提升。如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先后开发“天天悦读、情意浓浓话佳节、这样走过每一天、快乐剪纸”4大类30多种特色课程,并开设走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科学小博士、快乐竹竿舞、跃动的篮球、飞舞的毽子、花样轮滑、五彩脸谱等30多门菜单式课程;上高中心小学的“蔬菜伴我成长”系列课程,让学生于精心耕耘的菜园中,细细体味万物生长的过程,该课程曾获山东省校本课程一等奖;徐家楼街道办事处泮河中学开设的射箭课程,让学生了解了射箭文化,磨砺了其意志品质,等等。多样化课程的开设,促进了学生个性成长,成为师生幸福的精神家园。

总之,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不只是硬件的均衡,更是师资队伍、内涵发展的均衡。泰山区将不断创新,不断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努力打造“区域特色”和“独一无二”的中小学教育。

第四篇: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工作报告

《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子课题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工作报告

莱阳市府前中学课题组主持人

吕海峰 课题组成员:王艳华 刘采风 张少蕾 姜秀伟 徐娜

莱阳市府前中学承担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体系研究》课题是烟台市教科所 “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之子课题。至此,我校在总课题组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进展顺利,现将该课题研究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及目的

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过程看,其心理发展程度远不适应其生理的冲击,使初中学生心理产生压力、困惑、个别严重的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初中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初中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认识自己,学会适应,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增强自我保健的能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新一轮课改的需要。

概言之,我校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工作,是教师根据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设计专门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受到培养和行为训练,从而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初中生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外界的评价能力;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1)主动性原则:在心理健康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达到熏陶感染的目的。否则,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始至终的参与,一切将苍白无力。(2)实践性原则:学生的主体性始终是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得到体验的,离开了学习、班集体活动、生活实践,一切将成为空洞的说教。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情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实际的联系。(3)坚持尊重和理解的原则: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已经形成陋习,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换位,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给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4)坚持发展、开放的原则: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给他们留出进步的空间和时间。

课题研究的方法:观察法、讲座法、心理疏导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为分析法等。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7年7月,接到研究题目后,学校立即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题领导小组,做到职责明确,管理到位,任务落实。这样,由上而下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保证了德育课题工作的顺利开展。

然后,我们针对初中学生在各年级阶段所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各种形式汇总分类,安排全体教师进行相应的业务学习,明确年级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初一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富有责任感和进取心,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初二学生掌握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常识,适应自我身心变化,能够大方得体地与同学、异性和长辈交往,勤奋精神和刻苦毅力逐渐养成。初三初四学生形成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掌握自我心态,情绪的调适方法,改善学习方法,能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作出合适的决定。

在此基础上,我们组建了精干的课题实验队伍。以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课题实验教师的课题实验小组,有了骨干教师的激情参与,为下一阶段课题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紧接着,我们通过课题小组研讨会,进行了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确立了课题的研究目标,课题的研究内容,课题的研究方法以及课题的研究进程和实施保障等并建立了班级心理健康档案。

(二)实施研究阶段: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两年时间内,我们课题组首先组织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课题研究的第二阶段,我们继续进行了理念的学习并着力做好

以下工作:

1、学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我们课题组为了掌握第一手具体材料,首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学生自然情况调查》、《青少年自我认同感测试》、《青少年适应能力测试》、《青少年应对压力测试》和《意志力水平》等测试。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2、编写德育校本教材

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状况,结合我校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实际,我们编写了符合校情和学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教材突出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入学适应问题、学习方法辅导、人际沟通技巧、情绪调节、抗挫折教育及青春期教育等内容。

3、精心设计每一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德育活动课教学不同于学科教学,我们努力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们精心设计好每一堂心理活动课,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活动”,重视“体验”。在心理活动课上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当然活动的选取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使每位学生在课堂进程中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让学生体会心理活动课的开放性,使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行为得到训练,情感得到体验,同时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了彼此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课堂效果更加明显。

4、探索科学合理的心育活动课评价标准,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规范有序开展。

我们设计了学生对心育活动课的反馈评价表,每学期末,我们都要对本学期的心理活动课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活动课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改进心育活动课教学。

5、拓宽心育工作渠道,加强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心理咨询由专职心理老师具体负责,骨干班主任参与其中,共同为全校学生服务。同时学校还为每个新入学的中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定期开放,对咨询中典型个案写出了案例分析。为日后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6、举办专题心理讲座。针对学生心理的特点和实际遇到的问题,定期为学生举办相应的心理专题讲座,如:“如何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怎样与异性交往”、“青春期性保健知识”、“中考前心理辅导”、“人际交往的技巧”等,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成长中所面临的心理困惑;使学生能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0年8月课题组成员经过近三年的精心准备,已经认真地整理课题过程材料,分类归档,完成结题基本上完成了各自的工作任务。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已有项目目录

莱阳市府前中学课题组主持人

吕海峰

1、课题研究前期调查问卷

2、课题研究计划

3、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4、班级学生心理辅导记录

5、心理健康讲座稿

6、心理健康活动相关照片

7、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教学活动设计

8、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讲稿

9、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10、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11、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12、课题自我鉴定报告

13、实验教师课题研究成果

14、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子课题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研究报告

莱阳市府前中学课题组主持人

吕海峰 课题组成员:王艳华 刘采风 张少蕾 姜秀伟 徐娜

根据《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的要求,府前中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是从2007年7月开始进行课题实验研究。三年来,在教科所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莱阳市府前中学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探索,目前,已具备结题条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动机

中学阶段,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然而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5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问题,如厌学、焦虑、攻击、退缩、耐挫力差等。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也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并且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我们的调查发现,有70%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导致作为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出现了被主科占用、说空课就空课的不正常现象。这将使正在成长的学生失去补充心灵营养的加油站。

另外,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也较有存在,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薄弱。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大,虽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校德育、对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为主线,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引领感悟等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增强其情绪调控能力和耐挫能力,获得克服心理偏差的力量,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促进其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和体现学校教育人性化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是其他“德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提供了构架方面的保证。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得到促进。如果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模拟的或现实的生活经验。如果能够创设一种接纳和相互尊重的讨论氛围,学生就会养成合作性、自信心、责任感等一系列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合理的行为、健康的心理是同过不断练习而形成并得到巩固的。由此,对于初中学生进行方式得当的心理教育是势在必行。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本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的基本目标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培养初中生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外界的评价能力;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重点: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将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恰到好处的运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我们选择年级组为切入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在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各年级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初一年级:

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富有责任感和进取心,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

具体内容(独立)1.驾驭中学的学习生活(学习方法)

2.众人拾柴火焰高(自我价值)3.做一个快乐的人(乐观开朗的心态)4.我是谁(自我认识)5.兴趣温度计(兴趣培养法)6.如何诊断行为习惯(自我测量)7.自我改变有妙法(行为矫正)8.筑起防范恶习的城墙(杜绝对烟酒毒赌的好奇心)9.当不幸降临的时候(心理承受方法)初二三年级:

掌握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常识,适应自我身心变化,能够大方得体地与同学、异性和长辈交往,勤奋精神和刻苦毅力逐渐养成。

内容(自控)1.镜中的我(悦纳生理变化)2.青春的快乐与烦恼(认识青春期心理)3.交往心态PAC(人际交往)4.学会说“不”,学会自我保护(抵御能力)5.不下苦功何有乐(意志培养)6.开发大脑有诀窍一一发散性思维和突破定势(思维方法)7.职业大舞台(择业意识)初四年级:

形成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掌握自我心态,情绪的调适方法,改善学习方法,能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作出合适的决定。

内容(耐挫)1.人生发展的六个阶段(心理发展知识)2.人的五个需求层次(需求理论)3.人生百味(人生价值取向)4.成功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意志力)5.成功者的个性特质(榜样启示)6.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择业指导)7.保持考前最佳状态(情绪与作息调适及处理压力技巧)8.告别母校,迎接挑战(情感与进取)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的途径:

1、听取专家的心理辅导讲座,以减少实验中的盲目行为,使研究实验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2、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3、加强实验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启发,互通有无。

4、多开设体验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5、通过撰写中学生心理健康优秀教案设计等活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研究的方法:观察法、讲座法、心理疏导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为分析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实验周期三年(2007.7-2010.8)

(一)准备阶段:(2007.7-2007.11)

1、出台课题实验方案。

2、确定研究课题,提出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7.12—2009.12)

1、按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开设心理讲座、召开家长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

2、确定个体跟踪辅导对象(个案),记录及分析行为原因和教育效果。

3、进行专题研讨,定期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进行经验汇总。

(三)总结阶段:(2010.1—2010.8)

1、搜集相关资料,听取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课题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预期成果:中学生心理健康优秀教案设计案例集、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工作报告等。

七、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一)确定研究对象,成立课题组

2007年7月,我校选定了本课题,成立了课题组,确定初1-4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府前中学课题组主持人 吕海峰

课题组成员:王艳华 刘采风 张少蕾 姜秀伟 徐娜

(二)根据实际,实验研究

1、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载体,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蓬

勃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朝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以点带面,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

2、学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我们课题组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首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学生自然情况调查》、《青少年自我认同感测试》、《青少年适应能力测试》、《青少年应对压力测试》和《意志力水平》等测试。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3、编写德育校本教材

在总课题组以及莱阳教科所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状况,结合我校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实际,我们编写了符合校情和学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教材突出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入学适应问题、学习方法辅导、人际沟通技巧、情绪调节、抗挫折教育及青春期教育等内容。

4、精心设计每一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德育活动课教学不同于学科教学,我们努力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们精心设计好每一堂心理活动课,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活动”,重视“体验”。

我们深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

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切实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目的。对于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在心理活动课上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当然活动的选取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使每位学生在课堂进程中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让学生体会心理活动课的开放性,使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行为得到训练,情感得到体验,同时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了彼此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课堂效果更加明显。

5、探索科学合理的心育活动课评价标准,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规范有序开展

我还设计了学生对心育活动课的反馈评价表,每学期末,我们都要对本学期的心理活动课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活动课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改进心育活动课教学。

6、建立用于个别辅导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排忧解愁。学校心理咨询由专职心理老师具体负责,骨干班主任参与其中,共同为全校学生服务。同时学校还为每个新入学的中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室有固定开放时间,对咨询中典型个案写出了案例分析。为日后进一

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7、举办专题心理讲座。针对学生心理的特点和实际遇到的问题,定期为学生举办相应的心理专题讲座,如:“如何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怎样与异性交往”“青春期性保健知识”“中考前心理辅导”、“人际交往的技巧”等,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成长中所面临的心理困惑;使学生能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8、班级心理辅导工作走上新台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我校充分利用班主任例会时间给班主任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举办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及方法技巧的讲座,如:班主任如何在班级中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班主任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辅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9、充分调动学生力量,加入学校德育工作行列。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还建立了学生心理自助协会,由各班级性格开朗、积极向上、有责任感的同学组成,专职心理老师担任协会指导老师,对他们进行统一培训,使他们承担起班级督察员的重任。由于他们身在学生中,所以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对解决不了或重大的心理变故、行为异常的上报心理老师。由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他们走出自我,走向充满阳光的生活。

四、课题研究的收获与困惑 课题研究的收获:

1、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立于其他工作之外的,它必须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学校管理和教学的点点滴滴。

2、要想把这项实验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学生付出全部与真切的爱。

3、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更应该体现出全员性,尤其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先于学生解决,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力创造条件,成就教育的事业,幸福教师的生活。

4、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立于家庭之外,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作用不可替代。家长的素质与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极大,而农场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更需要学校去做更多的工作。

5、心理健康教育要抓早,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和课程意识,而且要抓实抓好。

课题研究的困惑和不足:

1、由于缺少专业引领,我们的工作还处于探索的状态,尤其是对一些问题严重的学生还缺少科学的指导和帮助,常规的成分多,研究的成分少些。

2、空巢家庭、单亲家庭在日益增多,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在某些方面学校显得很无奈,收效不大。

3、课题材料的积累和整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实验的提炼和总结还远远不够。

4、实验教师热情很高,但科学实验的水平还较低,接受正规、高层次培训的机会少,实验的整体实效性还不够。

第五篇: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党风”,是党在思想上、工作上、政治上、组织上、生活上等各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党的原则、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的世界观在党的工作与活动中的表现,也是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大事。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各届领导都十分重视党风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党风”这个概念,并建立了党风建设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反腐倡廉法律体系建设,要切实做到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惩治腐败;江泽民同志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胡锦涛同志也提出了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贯彻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政策,可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实践与探索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经过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番实践与探索,我发现了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些问题以及找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一、加强预防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形成清正廉洁的文化知风,为党风廉政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的思想对其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腐朽的思想容易引造成腐败的行为。因此,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把好思想这一关,建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做好党风建设的前提,是反腐的最有效预防。在工作中,党组织要深入开展各类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倡廉的思想教育宣传活动,让党员浸浴在廉政文化的熏陶中,切实提高各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

(一)切实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广泛宣传工作。通过召开各类会议、在办公场所的主

要位置张贴反腐倡廉名言警句、举办廉政建设专题专栏板报、印发廉政建设的相关读本及卡片、播放相关警示电影等方式,广泛宣传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思想,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培养廉政之风。

(二)积极开展有关“清正廉洁”的廉政文化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公司内部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或书画、廉政征文、小品、舞蹈等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或廉政知识测试等竞赛活动,把清正廉洁之风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一位党员身上,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养成清正廉洁的文化素质。

(三)认真组织预防职务工作犯罪的教育活动。开展以“预防职务工作犯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正反面教材的对比,让党员在学习正面教材的先进性的同时,提高危险意识及廉洁的自觉性,从而达到预防职务工作犯罪的效果。

二、领导干部要提高责任意识,部署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领导干部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把关人”,责任重大,影响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领导干部应该身先士卒,当好“四个角色”。

一、当好“领导者”。领导干部应该做好带头表率作用,带头学习廉政知识理论,带头参加反腐倡廉系列教育活动,带头团结党内力量,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带头求真务实地工作等;

二、当好“决策者”。领导干部应以廉政为前提做好部署决策工作。在决策的过程中,由于决策者难以预知决策所带来的最终结果是如何的,所以应该保持良好的决策心态;同时,决策者还应具有细致的决策思维。虽然,决策所带来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但是,细致的决策思维,往往使决策事半功倍;另外,决策者应具备科学高明的决策手段,以应付艰难多变的决策过程。

三、当好“执行者”。领导干部应该深

入基层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措施并落实执行,使党风廉政建设的执行更到位。

四、当好“监督者”。领导干部应全面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特别是对容易产生权钱交易等部门重点检查,以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及激励与考核制度。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应着力构建以责任体系为核心的工作责任制,制定责任目标,明确责任分工,分散责任落实,强化责任追究。但是,在责任制构建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两重两轻”的倾斜现象,也就是在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党风廉政建设的专职领导干部和部门十分重视此项工作,而非专职领导干部和部门则把之视为一种软性指标、一种概念、一种附加任务,换言之则是不够重视。这会直接导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作出以下对策:

1、领导干部应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的部门进行细节跟踪与跟进,密切留意其动态,对其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

2、建立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实行“一岗两责”。

3、“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强化责任追究,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明确到每个工作岗位,真正做到管事和管人相结合,管业务工作与管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

坚持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龙头”工程,以构建责任体系为核心,通过制定目标、明确责任、强化落实、严格考核、责任追究,建立了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党委成员结合分管工作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

1.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参与配合,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工作职责,分解落实责任,层层签定责任书,实行“一岗双责”,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落实“四个亲自”。牵头部门带好头,负好责,统筹安排,整体推进。责任部门明确要求,细化任务,落实措施,推进责任制。

1.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方面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认真贯彻中央《责任制规定》和领导干部“四个亲自”、“一岗双责”,完善责任考核,分解落实任务,层层签定责任书,纪委统筹协调,部门分工负责,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二二二二))))完善考核指标设置,提高考核指标体系和责任追究的导向性

笔者认为,廉政考核指标的设置要与综合考核、选拔任用、评先选优等相结合,建立以

行为导向为核心指向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体系,加大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到位的责任追究力度。首先,考核体系的建立主要是要有一个明确的行为导向。按照胡总书记2007年6月在中央党校讲话提出的“三个更加注重”(即在坚决惩处腐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考核体系的建立应该围绕的就是惩处是否得力、预警防范是否到位、制度是否能够跟上形势发展来考量。为此,在考核指标的设置方面,要改变以往以“规定动作”为主、“自选动作”为辅的指标设置方式,以结合实际、取得实效的“自选动作”作为考核指标设置,重点引导责任部门在关键环节、重点岗位做好预警把关工作,提高考核的引导性和有效性。其次,廉政考核不仅要与考核、综合考评相结合,同样要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单位(部门)的评先选优相结合,要将廉政的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因素,作为单位(部门)评先选优的前置条件,进一步提高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意识。第三,在廉政责任追究方面,不仅要重视对出了问题单位有关人员的责任追究,也要重视对预警工作不到位,造成相关环节可能出现纰漏的责任追究,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

责任强化管理,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明确局党组各级党组织的责任分工。签订《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党组与支部签订,支部与党员签订,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推行目标管理,分解相关工作责任,重点在落实和深化上下功夫,加大督办考核力度,把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的考核结果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鼓励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每年年初,县局以文件形式下达《岗位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在《岗位工作目标责任制》中,有8个方面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年终严格奖惩,推动各项业务工作均衡发展。

一是建立考核制度。将廉政建设的各个细则,以书面文件的形式,作为考核的标准,由单月至季度再到整年,有计划有分析有重点的推进,使各领导干部能够认真按照该标准来要求自己。

一是成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局人员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贯彻落实省、市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税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抓好落实。二是对党风廉政建设任务进行分解,明确领导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班子成员和科室负责人与局长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年全局人员交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风险抵押金近3万元。三是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监督考核,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与全局“岗、责”体系一起考核,实行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四是县局党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同时研究分析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形势和任务,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一是齐抓共管的意识不断增强。从各级党组到各部门负责人摒弃了以往党风廉政建设由纪检组长或监察室负责抓的偏颇思想,“守土有责”、“一岗两责”的责任意识已经形成。特别是《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国税党字[1999]14号)出台后,进一步明确了党组和领导班子、党组书记、局长,各级党组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税务机关各职

能部门的领导及各级税务机关的纪检监察部门的责任,明确了“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参与和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之后,岗责进一步明确,同时由于考核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的确立,在制度上也保证了认识的进一步到位。二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深入人心。“带好队”才能更好地“收好税”成为共识。重业务轻党风廉政建设的现象日益改观,随着在税收业务上指令性计划到指导性计划的转变,“应收尽收,依法行政”理念的确立,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税收任务完成就“一俊遮百丑”的观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三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十六字方针在实践中已基本确立。

廉政责任制的层层落实,实际上也是责任与任务的落实。为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重将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党风廉政建设与部门工作职能、纪检监察部门与社会监督工作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签订廉政责任书,落实党廉责任制分解的工作细化制度,将廉政责任细分到最基层的税务分局,同时,要求各级职能部门提出细化责任制的具体落实措施,确保责任制落实不走样;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行政监察,强化对各单位及各部门对廉政责任制落实的督促与检查,特别是对关键环节、案件多发部位进行重点提示与监控,保证了责任的分解与落实。此外,我们还深化和细化了兼职监察员与特邀监察员制度,对兼职监察员与特邀监察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明确,要求他们兼职在位,也要谋其政,切实履行监督、情况反馈与建议的职责。

在责任落实方面,我们制订了责任分解制度,结合部门的工作职能将各个领导岗位“一岗两责”的内容具体化,并要求部门制订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在落实责任制的考核方面,我们根据工作实际,将廉政责任制的落实纳入了全局的考核体系,尽量使指标实化、量化、优化,并根据指标的具体内容,分别设置了基础指标、重点指标、底线指标和创新指标四大类,并进行相应的分数权重设置。目前我局廉政责任制考核在整个考核体系的权重达到了20%。

下载区域推进阳光体育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推进阳光体育的实践与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推进基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全面推进基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强基固本方能根深叶茂。加强基层建设是做好业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加强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根据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的部署要求,研究出台《进一步......

    区域推进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探索

    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 李映凤 15年前,我刚接任教研员工作。一次,我到最偏远的一个农村幼儿园调研。那个幼儿园地处山区,依附于小学,整个幼儿园只有一个班和一名教师。......

    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教学目标: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

    全力推进阳光体育(大全五篇)

    全力推进阳光体育推进学校全面发展 诸城市石桥子镇朱苏铺小学 全力推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营造生动活泼......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读后感笔记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读后感笔记利用寒假的时间,我仔细阅读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一书,受益匪浅。此书阐述了作者所在幼儿园对区域活动开展的研究历程,汇集了......

    区域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探索

    曾卉妍 (浙江省诸暨中学,浙江绍兴311800)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文综试题......

    幼儿园区域活动游戏化的实践与探索

    《幼儿园区域活动游戏化的实践与探索》课题方案 执笔:陈小红 林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必须要 “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

    体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体育教学改革与探索摘 要:首先论述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着教育基础薄弱、教学设施简陋、教师流失严重、学生兴趣不浓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观念落后、资金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