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科培养要求
清华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学科培养要求汇编
(2007年版)
清 华 大 学 研 究 生 院 二○○七年十月
工业工程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门类)
一、适用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
科代码:1201
此方案适用于工业工程方向,授工学学位
二、培养方式
1、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下进行培养,在导师指导下选学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并应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知识结构及学位必修学分的基本要求
1、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工业工程是用质量分析方法解决系统(包括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工)的优化设计、运行和管理的一门学科,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因此本学科的博士生要求具有宽广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 数学基础
除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外,根据确定研究方向的不同,特别应掌握运筹学(包括确定性和非确定性)、随机过程、图论、数学建模和最优化方案等。—— 工程基础
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应深入了解与掌握相关的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 计算机技术
掌握计算机软件及系统开发知识,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和网络技术、模拟与仿真技术、信息系统设计等。—— 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
工业工程是工程科学、管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综合学科,必须了解与学习有关经济学、管理学的前沿理论。
专业知识
工业工程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工程学科。本专业包括了现代制造、产业自动化与信息化、人因工程、运筹学(规划与资讯)和工程管理等研究方向。博士生不仅要拓宽专业基础所需的基础理论,而且要围绕研究方向,了解与学习学科前沿的文献与理论专著,特别注意跨学科的发展前沿。
交叉学科知识
本学科的博士生要求具有较宽和综合的知识,特别是相关交叉学科的前沿知识,为学位论文工作的创造性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2、学位必修学分要求(1)普博生
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必须修完不少于22学分。相应学分要求见附录。
(2)直博生
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必须修完不少于36个学分。其中考试课程不少于30学分。相应学分要求见附录。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和培养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指导下作好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并报院(系、所)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系、所)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博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培养计划的制定。
2、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博士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一般不应少于30篇,其中精读不应少于15篇),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体课题,并尽早进行选题报告。
选题报告应包含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选题报告会应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作选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不少于8000字)交系教学办公室备案。
3、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课程学习完成后,应进行资格考试。考试按工业工程方向统一组织,考试委员会由3~5名本学科教授组成,主席由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担任。考试内容涵盖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科研前沿掌握情况和创新研究能力。考试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考试委员会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参加考试的博士生。考试结果将决定是否对该生进行进一步培养。
4、社会实践(适用于所有普、直博生)
具体要求参见《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
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博士生应积极参加校、系和研究室的学术活动。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在本学科范围内做一次学术报告;整个论文期间至少有一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博士生在学期间一般应听取30次以上的学术报告,其中2次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每次应有不少于500字的小结,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申请答辩前交教学办公室记载成绩。
6、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系内组织考查小组(3-5人组成)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博士生的论文中期检查可与学术报告统筹安排。
7、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在学期间至少在国际A类期刊上发表1篇文章、或国际B类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有关说明参见《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基本要求》。
8、最终学术报告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至迟于正式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做一论文工作总结报告,具体要求见《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五、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2、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学位论文工作时间按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执行,即从开题之日起不得少于两年。
附录:
一、普博生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或得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22,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17,必修环节学分不少于5。自学课程学分另计。课程设置如下:
1、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博士生英语
(90610042)(90640012)
2学分(考试)2学分
(考试)
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13学分)(1)技术理论课程(考试学分4)
高等数值分析(60420024)4学分(2)学科专业基础课(考试学分≥6)
见直博生“学科专业课程”及“相关学科专业课程”可在本系或全校的研究生课程中,根据课题的需要选修。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69990021)
1学分(考查)
(3)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3考试学分)
3、必修环节(5学分)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资格考试
(99990032)(99990061)
2学分 1学分 1学分
(考查)(考试)(考查)
社会实践(69990041)
4、补修课
凡在本门学科上欠缺硕士或本科层次业务基础的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有关课程,补修课可记非学位课程学分。
二、直博生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
直博生学位必修学分要求不少于36,要求如下:
1、公共必修课程(6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4学分)
自然辩证法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博士生英语
(60610012)(90610042)(90640012)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
(2)外语(2学分)
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考试学分≥25学分)A、基础理论课(考试学分4)
高等数值分析(60420024)4学分
B、学科专业课程(考试学分≥16)
(1)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高级运筹学(70160014)4学分(考试)高级统计学(XXXXX)2学分(考试)意2门课程)
A.物流系列
现代库存管理理论(80160192)2学分(考试)配送系统建模与分析 B.制造系列 生产调度原理与算法 高等质量管理学 C.人因系列 人机交互工作组织
(80160132)2学分(考试)
现代安全工程
(80160052)2学分(考试)(80160022)2学分(考试)
(80160062)2学分(考试)
(80160172)2学分(考试)(80160032)2学分(考试)
(80160152)2学分(考试)
交通工程与管理理论(80160182)2学分(考试)
(2)专业必修课程(从下列课程中选修属于自己研究方向的1个系列课程和其他任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C、任选课程(考试学分≥5) 企业诊断与效率改善
(80160093)3学分(考查)
(80160082)2学分(考查)5
项目管理
其它课程(在本系和校内的研究生课程中选修,由导师和系研究生工作负责教师审定。)
3、必修环节(5学分)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资格考试
(69990021)
(99990032)(99990061)
1学分 2学分 1学分 1学分
(考查)(考查)(考试)(考查)
社会实践(69990041)
4、自学课程
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按个人培养计划,并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学习时数计1—2学分。
第二篇:清华大学攻读公共管理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攻读公共管理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0年6月23日学位分委员会讨论通过,2010级开始执行)
一、适用学科: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一级学科,管理学门类,学科代码:120400 本方案适用于以下研究方向:
1、公共政策
2、政府管理
3、国际经济政治与国际组织
4、公民社会与治理
5、区域发展与政策(含台港澳地区)
6、发展规划
二、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博士学位教育致力于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党政机关、非盈利机构等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公共管理领域的高级人才。
三、知识结构
公共管理博士学位教育实行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从事本领域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课程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基础理论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和本学科特点,达到坚实宽广的要求,着重学习经济学、政治学、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学的前沿理论。
2、研究领域
根据本研究领域发展的特点,注重对本领域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交叉学科
鼓励学生根据论文研究的需求,跨学科选择人文、社科、经济及理工科研究生课程。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三周内,按培养方案制订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并报学院博士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审批后,交学院业务办备案。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学院业务办备案。
2、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是博士研究生完成“学科基础”课程学习后,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一次学科综合考试。
资格考试时间一般在第三学期初,考试内容覆盖学科基础课程,学院教学主管部门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参加考试的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不及格者可以重考一次,重考成绩记载与正常考试相同,但在成绩后记“重考”字样。重考仍不及格者将不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处理办法可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学院博士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批准并报研究生院,按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处理。资格考试未通过者不能做选题报告。
有关资格考试的具体要求参见《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资格考试实施细则》。
3、文献阅读和选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在主要课程学习完成后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体课题,并尽早完成选题报告。选题报告的具体时间由导师决定,但距离申请答辩的日期一般不少于一年。
选题报告应包含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选题报告由导师组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其中至少有3名博士生导师)评审,选题报告应吸收有关导师和研究生参加。准备开题的博士研究生要在开题前一周将书面的选题报告交考核小组成员和学院业务办,并下载研究生选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开题后一周内将填写好的选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交学院教学办公室备案。跨学科的论文选题报告应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 应重做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不通过者可在3个月内重新做一次选题报告。
4、社会实践
按《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执行。
5、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听取30次以上学术报告。学术报告记载表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申请答辩前交教学办记载成绩。
6、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进行考查。中期检查不通过者,一年内不能申请答辩;直博生入学满4年的可由本人提出转为申请硕士学位。
7、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博士生在学期间应以第一作者身份至少发表2篇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1 篇正式刊出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发表论文重要学术期刊目录》(2008年12月版)收录的期刊上,另1篇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集刊上;或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1篇有关学位论文工作的学术论文。有关说明参见《公共管理学科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基本要求》。
8、最终学术报告
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最迟于正式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必须做一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邀请至少5名以上在本研究领域中的高水平专家参加,对论文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创造性等进行评议,广泛听取意见。
五、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
论文研究工作是博士学位教育的核心环节。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吸收完成论文研究所需学科的相关教师参加,学位论文实际工作时间不少于二年。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应对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具有建设性指导意义;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在本领域中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了独立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附录:学位课程要求
普博生一般需完成不少于40学分的学位要求课程(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35学分),直博生需完成不少于43学分的学位要求课程(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38学分)。无论以何种形式入学的博士研究生,如已修过下述“学科基础课程”中的有关课程,可以申请免修。每位博士生最多可以申请免修三门课程,但不能申请免考资格考试中的相关部分。(申请免修手续应在第一学期办完。申请免修课程的博士生,须填写“博士生学位要求课程免修申请表”,经学院博士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课程设置如下:
1、公共必修课程(普博生≥4学分,直博生≥7学分)l 博士生外语(基础部分)(必选)l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l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l 自然辩证法(文科类)
(直博生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和自然辩证法中必选其一)
2、学科基础课程(24学分)l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Ⅱ(必选)l 政策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必选)l 公共政策Ⅱ(必选)l 政治学Ⅱ
(必选)l 公法学(必选)l 组织理论Ⅱ(必选)
(90590043)(90590063)(90590033)(90590253)(80590453)(90590243)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考试)
秋季 春季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90640012)(90610042)(70590203)(60610053)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考试)
l 公共管理思想史(必选)在以下经济类课程中,可任选一门。l 高级微观经济学 l 高级宏观经济学 l 高级微观经济学I l 高级宏观经济学I
3、学科方向课程(6学分,必须选择二个方向的各一门课程): 3学分(考试)春季
(70510113)(70510283)(90510053)(90510153)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考试)(考试)(考试)(考试)
秋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方向一:公共政策 l 比较公共政策 l 科技、环境与社会政策 方向二:政府管理 l 政府组织与治理模式 l 制度创建与经济发展
方向三:国际经济政治与国际组织 l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组织前沿 l 国际关系理论
方向四:公民社会与治理 l NGO与公民社会:理论与实践 l 公民社会与法制前沿
方向五:区域发展与政策(含台港澳地区)l 区域发展与政策 l 城市发展与管理 方向六:发展规划 l 规划编制与分析 l 规划执行与管理
4、必修环节(5学分)
l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l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l 资格考试 l 社会实践
5、选修课程(≧1学分)l 文献阅读与报告 l 国际发展前沿问题 l 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前沿 l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前沿 l 第二外国语
l 导师建议的全校各系(院、所)开设的博士生课程说明:每学期修课学分数不超过15学分。
(90590163)(90590133)
(90590083)(90590153)
(90590093)(80590113)
(90590113)(90590213)
(80590513)(80590443)
(99990041)(99990032)(99990061)(69990041)
(90590171)(90590271)(90590183)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1学分(考查)2学分(考查)1学分(考试)1学分
(考查)
1学分(考查)1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
秋季 春季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秋季 秋季
第三篇:重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定
重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定
(2005年7月修订)
一、培养目标
1.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有较强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在获得硕士学位的基础上,向深、广、博方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与国外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得因出国学习而延长。其中课程学习一年内完成,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两年。
博士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如确因论文完成有困难或其它特殊原因需要延长修业年限者,需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报告,导师签署意见,经学院主管院长同意报研究生院分管院长批准可适当延长。在延长学习期间,学校停发相关经费。
三、课程学习的学分要求
博士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并根据各专业(学科)博士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和个人特点,继续安排学习一些有关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科学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方法并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博士生通过学位课程学习、听学术讲座和参加教学或科研实践至少应取得16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必需通过考试至少取得12学分,在整个学习期间听8个以上的学术报告记2个学分(其中必须包括研究生论文期间由研究生本人至少一次1小时左右的公开学术报告,但不含本人所作的开题报告),参加教学或科研实践取得2学分。
四、博士学位课程安排及考试 博士学位课程考试的科目为: a)马列理论课,2学分,必修课
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通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科学研究一般方法及规律性的认识。目前开设的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在自学马克思主义有关著作和选读有关代表作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并听讲授,撰写课程论文,通过学位课程考试。
b)第一外国语,计3学分,必修课。
要求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听说力,并通过学位课程考试。
c)第二外国语不计学分,其教学要求与硕士生二外相同。博士生的第二外国语语种由导师根据专业需要确定。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语种者必须选修英语,不计学分,但为必修课。第一外语为英语者,其第二外语为任选课。
d)基础理论和专业课,一般3门,计7学分必修课。
该类课程的设置应在硕士学位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课程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拓宽专业基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实验课;二是为进入学科前沿或结合研究课题需要的理论专著、文献专题等课程;三是适应学科交叉,需要的有关跨学科的课程,并注意解决好博士生和硕士生阶段学位课程的衔接和区别。如确因学科发展需要,可在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之外另选1门研究方向学位课。
对于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考入的博士生,必须补修本学科、专业硕士生的学位课程(基础理论课及专业课)。具体要求是:无硕士学位者,不少于3门;有硕士学位者,1-3门,具体门数由导师确定。
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应根据各学科、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的规定,由指导教师决定,且须在培养计划中明确规定课程的名称、学时学分、安排学习的学年学期。
课程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也可采取讲授、课堂讨论、作学术报告、交读书笔记、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必须注重实效,健全考核制度。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考试范围为本学科培养基本要求中所规定的博士生在本门学科和必需的相关学科上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等。
博士生在单科课程结束时,需进行随堂考试,可不组织考试委员会。但在课程学习全部结束时,必须举行学科综合考试。
为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气氛,博士生在整个学习期间,必须听取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学术的报告、学术讲座至少8个,并写5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填入记录册《重庆大学研究生听取学术报告记录册》。博士生的指导教师在研究生提交毕业答辩论文时,要对记录册进行审查,写评审意见,合格者记2学分,并以5级记分评定成绩。研究生工作秘书将学分和成绩记入研究生登记表成绩栏和研究生答辩的相应表格,作为博士生的必修学分。
博士生所修研究生公共基础理论课,由研究生院统一排课。所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到其它学院选修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由博士生所在学院自行安排。各学科专业应提倡并鼓励在全校范围内或校外选课。博士生到其它学院选修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所需经费,按《重庆大学关于研究生跨院(系)选修课程收费标准的规定》执行,到校外单位选修研究生课程,需报告研究生院,其所需经费由博士生所在院系与开课单位协商解决。
由于研究课题的需要,经导师和学院院长同意,博士生进校后可以先做课题,后进行课程学习,但应在二年级下期修完学位课程的12个学分。
五、综合考试
综合考试是在博士生课程全部结束后,学位论文开始之前对博士生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1)审核博士生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课程考试成绩。特别注意基础外语及专业外语的掌握情况,要求有必要的外语笔试和口试。(2)考核博士生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了解情况。要求博士生在阅读80至100篇有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作出文献综述。综述应对本学科相关领域的近期国内外研究动态,包括这些领域的主要进展、前沿课题及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等给出详尽的介绍。
(3)考核博士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科研素质以及科研作风;考察其政治思想表现、学习和工作态度等。
综合考试是开题报告的必要准备,可以结合开题报告进行,但两者是培养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不能相互替代。
综合考试由学院指定三至五名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的考试委员会组织。考试委员会设考试委员会主席1人主持考试工作。指导该生的博士生导师可以参加考试委员会,但不得担任负责人。对同一学科同一届的博士生,综合考试小组的成员应基本固定,以便对博士生情况及考试结果有所比较。
综合考试应在入学后第三个学期结束前完成。考试小组应在综合考试的一个月前通知博士生考试的时间,以便其作好准备。为确保博士生在后阶段能集中精力于学位论文工作,综合考试一般不予推迟。
考试委员会根据综合考试和博士生平时学习情况作出综合评定。要对考生的考试成绩写出简要评语并打分(以五级计分制记)。综合考试的试题、答卷、记录、评语、成绩书面报告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存入博士生学习档案。
凡综合考试未通过者,可在半年内申请重考一次,(最迟不得超过第四学期),仍未通过者,终止论文工作,按硕士生身份安排就业。
六、中期考核
博士生中期考核参见《重庆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
七、实践环节
博士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200学时的教学实践环节或科研实践环节,记2学分。具体要求见《重庆大学研究生参加实践及担任三助工作的若干规定》第一至五条。
八、学位论文
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和个人培养计划的安排,认真组织博士生参加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参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术活动以及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博士生应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研究课题应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应该强调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以上的重点科研项目等相结合。
博士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少于两年。
博士生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点标志,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博士生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5万字。博士生学位论文正文应用中文书写,用其它国文字书写的论文可作副本。
博士学位论文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技发展或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并能够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反映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要能够通过专家鉴定认可,达到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正式发表的水平。学位论文要求做到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数据真实可靠、计算正确、图表清晰、层次分明、文字简练。学位论文应包括:
(1)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2)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3)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4)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5)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必须明确提出,与别人合作的部分应说明本人的具体工作。
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均可认为达到要求:
(1)在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发现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新理论或对已有现象、规律、理论有新解释和新证明,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熟悉自己从事的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的最新动态,改进和发展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3))从事国际上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的研究,国内尚无人系统研究,而又能将新的研究方向系统化,有自己的新的理论框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4)对自己从事的课题在设计与实验方法、实验技术上有较重大的创造和突破。
(5)提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工艺方法,在生产中获得重要经济效益。(6)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前人未曾解决过的科学技术或工程技术的关键性问题。
(7)对于一个规模较大的工程论证,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得到专家认可,并通过实施。
原则上,要求博士生论文工作必须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开题报告(选题、查新,并作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论文工作阶段性检查)、论文预答辩、答辩申请、送评及论文答辩。
1.开题报告
博士生一般应在第二学期结束时、最迟在第三学期内通过综合考试后进行开题报告并上网提交。开题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4)课题的创新性;
(5)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6)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7)研究经费预算计划和经费落实情况。为了加强学位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和社会评价,保证学位论文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避免重复已有的工作,要求博士生进行开题查新,查新方式及所用数据库可由各学科根据研究方向特点确定。凡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的重点科研项目等相结合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可免于开题查新。
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学科负责人或导师(指导小组负责人)组织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专家中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不低于50%,同时要求有近5年内在本研究方向获得博士学位的专家参加。
博士生在开题报告会上应就所选课题进行详细报告,导师可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专家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同时就课题的研究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开题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存档于学院(系)并作为博士生论文中期检查和博士论文预答辩的必备材料。
2.论文中期检查
博士生一般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的一年左右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所完成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以及所获得的结论,特别要对阶段性工作中已完成且与开题报告内容中不相符的部分进行重点说明,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同时介绍论文发表情况并制定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论文发表计划和拟发表论文内容。
博士生的论文中期检查报告必须以书面的形式递交给所属学科,导师对该生的论文中期检查报告给出评语,评语应包括对该生已有工作的评价,特别是计划完成情况、该生的表现、以及对后续工作的估计。
各学科应组织有导师或指导小组负责人参加的3—5人的论文中期检查小组对本学科的博士生论文中期检查进行评估,其形式可结合研究生的学术讨论或专题研究报告会进行。
考核小组根据博士生论文中期检查报告和导师评价,对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阶段性工作进行评价。学位论文阶段性工作的评价可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档。
对于论文中期检查评价优秀者,可推荐申请博士生学位论文奖励基金,对于论文阶段性工作不合格者,考核小组应提出整改方向,并在半年后再次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如再次检查的结果仍不合格,可建议中断该博士生的培养,由所在学院(系)上报研究生院。
3.预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的预答辩是在完成所有预定的论文工作内容并撰写学位论文初稿之后、博士学位论文定稿之前的一次重要的集体指导过程,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位论文预答辩一般安排在论文中期检查合格之后,学位论文正式答辩之前的3个月内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应该公开举行。由博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后,由学科组织,聘请5位相关学科专家组成预答辩小组,设一名预答辩负责人(博士生本人导师不作答辩委员,但必须列席参加)。应该尽量让参加开题及中期检查的专家成为预答辩小组成员。在学位论文预答辩前的十天左右,博士生必须将打印的学位论文初稿以及开题报告、专家的开题论证意见、学位论文中期工作总结报告、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评价和建议等提交预答辩小组成员审阅。
学位论文预答辩由预答辩负责人主持,博士生除详细介绍论文的全部内容外,必须重点对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学位论文中的关键性结论进行论证,导师应该对博士生的研究情况作全面介绍。
预答辩小组成员应结合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位论文中期总结报告等材料,对学位论文初稿进行质疑,对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学术水平以及学位论文完成的工作量、学位论文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成果、关键性结论等以无记名方式作出评价,特别是应坚持创新性一票否决制度。
预答辩小组在学位论文预答辩结束后作出合格、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等三种结论,并报学院备案。
对于预答辩合格的博士生,可在论文完善定稿后提交学位办公室申请学位论文通讯评议。
对于预答辩基本合格的博士生,应根据预答辩小组提的意见,在三个月至半年内进一步对学位论文作修改,并由导师审阅同意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通讯评议,申请时需提供论文修改情况的书面说明。
对于预答辩不合格的博士生,必须经过半年以上时间的学位论文工作,并由导师审阅同意并重新预答辩通过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通讯评议,申请时需提供论文修改情况的书面说明。
九、答辩申请与论文答辩
博士生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及论文工作,已发表符合规定要求的论文,并通过论文预答辩后,由博士生本人到研究生院培养办,接受毕业及学位答辩材料的形式审查,需带齐以下材料:
a)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
b)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论文工作实施计划; c)教学实践表;
d)研究生听取学术报告记录册;
e)专业学位课程考试的试题试卷(需装订重庆大学博士生课程考试试题封面,并填写规定事项)。综合考试须签署评语及成绩,考试的时间、地点、考试委员会委员须签名。
f)已装订好的博士学位论文一份(应按《重庆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试行稿)》要求撰写);
g)提供攻博期间正式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鉴定,获奖情况以及其它一切能反映博士生学位论文学术水平的社会评价材料。学术论文发表要求见《重庆大学关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h)预答辩情况表。
博士生需简要介绍本人的论文工作情况,如课题来源,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同行的评价,采用成果单位的评价等。
如形式审查存在问题需责成博士生补修或补办有关手续及材料。如遇有争议的问题将报院领导审查。
材料初审期间,博士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向研究生工作人员催领答辩申请表或论文评审表。
初审合格,由培养办将材料一并交学位办审批。
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以及学位审批手续及程序见《重庆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十、博士生培养方案及培养计划
各博士生培养单位均应按此规定的上述要求,制定出本学科、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包括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要求完成的学分数、学位论文要求等,提倡按一级学科或学科群制定培养方案。
导师、指导小组,应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并结合博士生个人情况,认真制定博士生的培养计划,详细填写培养计划表,导师必须在博士生入学后1个月内制定出培养计划,经院或系(所、中心)主管院长或主任审核同意后执行。
培养计划应对博士生所学的课程名称、学分、时间安排、学习和考核方式;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要求和进度安排;社会实践或教学实践;主要必读书目等作出规定。
本规定自2005级博士生起执行,由研究生院培养办负责解释。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
2005年7月
第四篇: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标准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标准
(2016 年 5 月 14 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本学科研究方向与特色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类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杂管理问题,采用系统思想、定量方法和信息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为目标,努力揭示领域或组织管理内在规律和有效运作机理的基础应用学科。本学科在多年研究和实践积累中,形成了如下主要研究方向: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工程与项目管理(3)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4)物流与供应链管理(5)管理系统工程(6)优化与决策理论(7)行政管理与电子政务(8)金融工程
本学科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探索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有较高显示度的成果。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学分要求
本学科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深入掌握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多领域知识、相关方法技术和研究范式,以及具有全面、系统地把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研究前沿动态、提出研究问题、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等工具和手段、解决管理工程实践问题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高级研究人才。因此,本学科博士生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1)掌握管理哲学、统计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组织原理、复杂性理论、优化与决策理论、经济学和社会行为学等管理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
(2)掌握系统分析方法、信息与知识管理方法、人机协作方法、基于行为与实验的研究方法等基本研究方法与技术。
(3)掌握以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为基础,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的计量测算,采用定量和定性、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解决管理问题的管理科学研究范式。(4)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文献、撰写论文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博士生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讨论专题、实践环节,并获得规定的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成绩不低于 75 分,非学位课不低于 60 分。应具备的学术素养
(1)对学术研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浓厚的兴趣,善于大量阅读文献和开展实际调查研究,能够判断研究问题的价值,跟踪学术前沿,进行理论和知识创新。
(2)治学严谨,学风良好,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深入研究管理理论和有效解决现实管理问题。
(3)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学术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我奉献精神。具有学术研究的感悟力,理解学术研究的真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并做出自己的创造性贡献。
(4)具备较强的外语科研文献阅读能力,能进行国际间的口头和书面形式的学术交流,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一门主要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心理健康。应具有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具有全面、系统地把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研究前沿动态的能力。掌握知识搜索、逻辑整理和内容分类的技能,了解本学科学术研究的热点、难题和前沿动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能够做出客观评价,从中探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针对性、关联性和独立性。博士学习期间,研读国内外高水平文献不少于150 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 1/3。
(2)学术鉴别能力。具有管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甄别能力,能够从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以及研究方法选择的科学性和研究逻辑的严密性等,判定所研究管理问题结论的真伪性和应用的针对性。具有管理研究问题的简洁性甄别能力,能够从管理问题的内涵与表现特征的概括性描述和方法技术论证推理过程的有效性,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标准辨识问题表现和论证的简洁性。具有管理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甄别能力,能够从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已有研究成果等多个方面,判断所从事的研究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创新性和前瞻性,以此来衡量成果的重要性。博士学习期间,应撰写一份不少于 6000 字的与研究领域紧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报告。
(3)科学研究能力。具备提出有价值研究问题的能力,在对大量管理现实问题、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管理科学前沿发展态势辨析的基础上,能够凝练出新的科学问题。具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跟踪国际前沿的新技术、新方法,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善于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理论、研究新方法,做到归纳、总结、提升和融会贯通。
(4)学术创新能力。能够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进行科学的创新性探索,取得突破性创新或者重要的新发现。能够提出新模型、新算法、新机制、新模式,发明新技术,发现新规律,或者改善、补充已有的理论与方法。
(5)学术交流能力。能够运用不同语言(含一门外国语)诠释和讲授学术贡献以及论述自己的学术观点;能够主题清晰、结构合理、语言精炼地撰写论文,并与他人进行问题探讨和观点交流;能够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熟练地进行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和展示学术成果。博士学习期间,至少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大型国内学术会议并进行分组报告各 1 次;参加校内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不少于 8 次。
(6)其他能力。具有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应完成的学位论文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学位论文选题应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瞄准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理论与现实问题,充分阐述现实依据、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研究者应根据研究兴趣和学科发展前沿选取研究主题,并明确研究内容、范围和研究的焦点,并用重要性、创造性、可能性和合适性的标准对选题价值进行判断。应充分利用文献综述报告综述选题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阐明已有的技术发展状态、所需要的新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瓶颈或制约因素。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 6000字,查阅国内外重要学术文献数不少于 60 篇,其中外文文献数不少于 1/2。
(2)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符合《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应立论科学、结构合理、推理严谨、诠释透彻、文字简练、数据可靠。对于涉及作者创新性工作和研究特点的内容应重点论述,做到论据详实丰富、分析全面深入。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必须注明来源,使用的计量单位和图表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博士学位论文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及附录。摘要是学位论文创新性研究内容的简要总结,必须突出论文的创新性,包括创新成果的具体描述、创新在何处、怎么获得、创新价值等,摘要必须力求语言精练准确。正文一般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文献及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体系构建;研究方案设计、重要的计算、数据、图表、曲线及相关分析等;试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理论证明推导过程;研究成果和结论以及进一步分析讨论。对于合作完成的项目,论文的内容应侧重本人的研究工作。论文中有关与指导老师或他人共同研究、实验的部分以及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部分,都要明确说明。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论文的引证、署名和发表,在论文中直接或间接引用他人成果,须严格注明引文出处、标注注释,并列入参考文献。
(3)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作为综合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是一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现有知识做出原创性贡献的学术作品。这种贡献可以是专业领域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是这些方面新应用取得的创造性成果。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必须得到导师及其指导团队的充分认可,能够通过专业查新机构的创新评价,能够通过论文评议专家、评审专家、答辩专家的评价,论文评阅与答辩按照《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工作办法》执行。博士论文的创新性能通过研究过程中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申请相关发明专利、获得相关科技奖励等成果加以佐证。应取得的学术成果
本学科博士生在学期间须取得下列成果之一,才能授予博士学位。
(1)发表 SCI/SSCI 收录的 JCR 二区(在学期间的数据库均有效)及以上期刊论文≥1 篇;或发表 SCI/SSCI 收录的期刊论文≥2 篇;或发表 SCI/SSCI 收录的期刊论文 1 篇,且发表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 版或最新版)≥1 篇;或发表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 版或最新版)≥2 篇。
(2)获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1 项或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有效获奖人)或省部科技成果(含社科类)一等奖(前 5 位)或省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前 3 位)≥1 项,且发表 SCI/SSCI 收录论文或校定核心期刊论文(2010 版或最新版)1 篇。申请学位的所有学术成果均应与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且符合学科研究方向;论文成果可包括专辑,但不含增刊;论文或专利成果,必须以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发明人)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发明人)、学位申请人为第二作者(发明人)。应遵守的学术道德
尊重他人的科技劳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研究伦理,恪守《合肥工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诚实守信,学风严谨;遵守论文写作规范,严禁任何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擅自使用他人署名、他人实验数据或未公开的学术成果,未参加创作而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反对投机取巧,敢于同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不良的学术风气作斗争,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不做违背国家各项法纪之事。
第五篇: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学位论文评阅、答辩、毕结业审核及学位授予管理办法(试行)
一、申请正式答辩条件
(一)博士生应按照《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
(二)必须通过预答辩。
(三)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答辩的最早时间为自入学报到之日起到申请答辩日期(即向研究生院提交学位论文),时间不得少于18个月(不含休学时间),且学位论文的答辩工作最迟在第6学年的6月中旬前完成,具体最迟的答辩日期按召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日期确定;
(四)申请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科研成果须满足《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有关规定(试行)》(校研字[2005]17号)的要求;若为涉密博士学位论文(须为机密级及以上),可同时参照《哈尔滨工程大学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校研字[2006]4号)的第八条执行。
二、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一)学位论文中应反映出作者在本学科已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本学科相关领域做出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二)博士学位论文是用于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主要研究成果,在博士生导师为首的指导小组指导下,由博士生本人独立完成。
(三)学位论文要概念清楚,理论推导正确,原始数据和实验数据可靠,计算无误,分析严谨,立论明确,条理清晰,文字通顺。
(四)学位论文应严格按照《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的规定撰写,并按其要求装订成册。
三、预答辩环节及有关要求
预答辩是切实检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各学院(系,部)应对预答辩给予充分的重视,认真组织、落实这项工作。
(一)申请预答辩
博士生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经导师审阅认可,向学位点所在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预答辩申请。
(二)预答辩委员会及其组成要求
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人根据博士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5或7人组成预答辩委员会(导师可参加预答辩委员会并担任委员,但不得担任主席),并设秘书一名(要求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职以上),负责预答辩的记录工作。
(三)预答辩过程的有关要求
1.博士生报告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并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
2.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应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地审查,着重检查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创新成果及创新水平、论文工作量等,并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3.预答辩委员会采取评议方法做出通过预答辩或未通过预答辩的决议。对有争议者,可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做出决定。如采用无记名投票表决,获得到会委员2/3以上(含2/3)同意者作为通过预答辩。
4.预答辩委员会应将评议意见填入“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情况表”(附件1),预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有效。预答辩情况表一式两份,待正式答辩通过后,存于博士生学位档案中。
(四)预答辩结果处理
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生,应根据预答辩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的学位论文经导师认可后,方可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正式答辩申请。
未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生应根据预答辩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修改和完善。修改后的学位论文经导师认真审查通过后,必须重新申请预答辩。
四、正式答辩
(一)申请程序
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的修改后,经导师认可,可向学位点所在学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正式答辩申请,并领取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表格。经学位点所在学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后,向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提交以下材料:
1.5本学位论文;
2.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单(一式2份);
3.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术论文审查表(见附件2);
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原件及复印件(或录用通知及学术论文样稿)以及收录证明材料原件;
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替代部分发表学术论文的,须携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的原件及复印件。
(二)学位论文评阅及评阅意见处理
为保证我校博士生培养质量,提高我校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我校对博士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阅。
1.双盲评阅的含义。同时实行以下两条的学位论文评阅称之为双盲评阅:
(1)把学位论文的评阅人姓名对学位论文作者、导师以及相关人员隐匿;
(2)把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姓名对评阅人隐匿。
2.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阅实施办法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准备申请答辩的博士生应在预计正式答辩日期前3个月向研究生院提交5本学位论文。
(2)申请正式答辩的博士生提交的5本学位论文除1本外,其余的4本学位论文要求无作者姓名、无导师姓名、无致谢、无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无个人简历,且学位论文的原创性声明页不需签字。
(3)博士生在提交学位论文时应提交双盲评阅的建议名单(不少于10名的外单位专家);为避免不公正评议,可同时提出应回避评阅人员名单(不超过5人)及所在单位、联系方式等。
(4)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只进行4份评阅,且4份全部进行双盲评阅,其中校外评阅份数不少于2份。
(5)双盲评阅的学位论文评阅费(含增加评阅的学位论文评阅费,200元/本)由导师在培养经费中支付,在提交学位论文时缴纳,外单位研究生院(部,处)管理费和论文邮寄费用由研究生院支付。
3.评阅结果处理
评审专家在评审学位论文后将做出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不同意答辩三种结论。评阅结果处理办法:
(1)评阅书返回的份数必须不少于3份;
(2)如果有3位或3位以上评阅人同意答辩或修改后答辩,视为通过学位论文的评阅,申请人根据评审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后,可进入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
(3)若有2位或2位以上评阅人的评阅意见为不同意答辩的,此次申请无效;
(4)如果只有3份评阅书返回,且只有2位学位论文评阅人同意答辩或修改后答辩,则需增聘2位评阅人进行评阅。如果增聘的评阅人中仍有不同意答辩的,此次申请无效。
(5)对于此次申请无效的申请人,必须根据评阅人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的学位论文经导师审查通过后,方可重新向研究生院申请答辩,且应在最迟答辩日期前完成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否则将按校学籍管理规定中的有关规定处理。
(三)答辩审批手续
通过学位论文评阅的博士生,可进入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
1.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答辩委员会由学科提出草拟名单,由5或7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组成,其中至少应有2名外单位专家(我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可放宽为1名)。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人员担任。答辩委员会中应有一名同行的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以利于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了解掌握本单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情况。答辩委员会设秘书一名,要求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职以上。答辩博士生的导师不得担任博士生答辩委员会成员。
2.思想政治鉴定
由学院(系、部)级党组织填写博士生攻读学位期间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表现。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申请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政治表现、道德品质、学习和工作态度等情况,并根据其表现明确表明是否同意推荐其答辩。
3.答辩材料的审核
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负责审核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并签署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是否同意答辩的意见。
在所有答辩材料填写完毕后(要求确定答辩时间、地点、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秘书距答辩日期提前3天以上将已经填写完毕并经学院(系、部)审核和有关人员签字的全部答辩材料、授予博士学位信息库(DBF格式)和成果库(DBF格式)提交校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审核。确定合格后即可领取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表决票、答辩公告,并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四)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要公开举行(涉密学位论文使用涉密副本答辩的除外),答辩人要张贴答辩公告,欢迎全校有关专业的教师及研究生参加。学位论文答辩要全程录音,博士生应分别与导师、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合影并存档。
学位论文答辩程序如下:
1.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由答辩委员会秘书介绍申请人简历及答辩材料审核情况。
2.由申请人报告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40-50分钟);
3.答辩委员提问,申请人答辩。
4.休会,答辩委员会召开内部会议,审定是否同意申请人毕业及其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并根据研究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讨论并形成答辩委员会决议。答辩委员会的表决须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获得到会委员2/3以上(含2/3)同意者为通过学位论文的答辩,并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将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人员名单报请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未获答辩委员会2/3以上(含2/3)同意票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二年内(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或者答辩委员会认为申请人的论文虽未达到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而申请人尚未获得过该学科硕士学位,在征得申请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作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并报请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
5.复会,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投票结果及答辩委员会决议。
6.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结束。
五、毕业和结业
(一)毕业
1.在博士生答辩后、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前,由学籍所在学院(系,部)对其德、智、体进行全面考核,做好毕业鉴定。
2.博士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博士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并以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的最近一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日期为毕业证书的发证日期。
(二)结业
博士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博士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学位论文评阅最终未通过或学位论文答辩最终未通过者,准予结业并发给结业证书。
六、博士学位的授予
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申请博士学位人员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通过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同意授予博士学位的人员材料报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评定博士学位时,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均须有2/3以上(含2/3)成员出席,会议的决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如无记名投票表决未通过,此次申请无效,经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可在二年内(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
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答辩通过后,方可再次向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博士学位申请。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将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对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上报的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人员的材料逐一进行审核,并进行投票表决。评定博士学位时,校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均须有2/3以上(含2/3)成员出席,会议的决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经校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获得通过者,将授予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证书须经3个月复议期而无异议后发放。
七、档案整理
(一)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负责将材料分别送如下单位:
1.全部学位授予档案材料交至学院(系、部)研究生教务秘书处,等待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开会讨论;
2.申请博士学位报盘文件(按要求录入WORD文档)由教务办公室统一交校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
(二)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开会讨论后,将授予博士学位意见书相应栏目填写完毕,经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由教务秘书将所有学位授予材料及学院(系、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决议送至校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等待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讨论。
(三)博士生按照校档案馆规定的归档要求,将有关材料存档后方可办理离校手续。
(四)校研究生院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作出审批决定后整理归档,并分别将学位授予材料送交校档案馆及研究生所在学院(系、部)。
八、涉密的博士生学位论文预答辩、评阅、答辩及存档等保密要求按照《哈尔滨工程大学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校研字[2006]4号)执行。
九、本办法自2006年9月1日后(含9月1日)提交学位论文的博士生开始执行,以往所发文件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2006年9月1日以后(含9月1日),原校研字[2001]21号文件废止。
十、对于在我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学位论文评阅、答辩、毕业、结业及学位授予工作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十一、本办法的解释权在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