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分制的操作运行及相关管理办法
学分制的操作运行及相关管理办法
1.参加学分制试点的同学在入学教育中加入有关学分制的政策教育,选课法、选课方式等内容的教育,使同学们能很好的配合学校做好学分制的试点。
在选课前向学生公布课程的学分,选修课的科目(包含取技能证的选修)及有关课程的介绍。
学生在选课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选课法则自愿选课,填写选课申请表,本人提出自修申请等。
2.按照学校审批的选课申请及自修申请,教务科填写学生到课课表。学生到课课表一式四份,学生自留一份,教务科留一份,专业科留一份,学生所在班级留一份。
3.学生的选课申请、自修申请、学生到课课表、学分记录、学分绩点统计等以学生个体造册留存。对学生的学分和学分绩点及重修、暂退等项学籍管理问题,由教务科负责通知到学生管理部门。
4.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考试或考查,记分方式仍按普通班的办法进行,转化学分绩点过程由教务科统一完成。
5.学分制相关管理办法
(1)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细则(附件1)。
(2)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附件2)。
(3)学分制学生道德行为学分评价标准的规定(附件3)
(4)学分制导师暂行条例(附件4)。
(5)学分制有关收费标准的暂行规定(附件5)。
(6)学生道德行为学分评价标准的规定(附件6)。
6.学生到课课表的生成、学分的确认与统计、学分绩点的核算、学生成绩统计等均由计算机管理软件完成。
第二篇:党员学习学分制管理办法
银党字【2010】30号
关于印发《银达镇党员政策
理论学习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党(总)支部:
现将《银达镇党员政策理论学习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各党总支、支部严格按照通知要求,抓好工作落实。
附:银达镇党员政策理论学习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
二○一○年三月三十日
银达镇党员政策理论学习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
为了加强党员政策理论学习,提高党员政治理论素养,创新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管理方式,结合本镇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全镇党员,包括预备党员,其中因病、因残行动不便且没有书写能力的除外。
二、党员政策理论学习的方式:自学摘抄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观看党员远程教育网站学习内容;参加各党小组组织的会议和活动;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类会议和活动;参加镇党委组织的会议、活动及各类观摩交流活动;参加区以上组织的党员学习培训。
三、党员政策理论学习计分标准
1、党员自学摘抄学习笔记和撰写心得体会:每完成学习笔记1000字,得7分,可累积得分;
2、观看党员远程教育网学习内容:每观看1课时得5分(1课时45分钟);
3、参加党小组组织的会议和活动:参加一次得3分;
4、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类会议和活动:参加一次得5分;
5、参加镇党委组织的会议、活动及各类观摩交流活动:每参加一次得5分;
6、参加区以上组织的党员学习培训:每参加一天得10分。
四、党员学分认定
1、各党(总)支部管理的流动党员主要采取自学摘抄学习笔记和撰写心得体会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积极参加其他形式的学习;
2、党员自学摘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撰写,篇幅字数由各党(总)支部书记负责查阅、统计确认并计分;
3、党员参加各党(总)支部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和党员参加远程教育网站学习由各党(总)支部指定的专人负责登记统计计分,并经党(总)支部书记审核确认;
4、各党小组组织党员参加的各类培训学习由各党小组组长负责记录统计计分,并由各党(总)支部书记审核确认;
5、参加镇党委组织的党员培训学习或组织党员、党代表参加的各类观摩交流活动,由各党(总)支部书记负责登记计分并确认;
6、参加区以上组织的党员学习培训,由镇党委办公室负责登记,并向各支部反馈,由各支部计分。
五、学分应用:
党员学分制考核结果与党员考评相挂钩,并按一定比例折算分值纳入党员年终考评,做为党员年终考评任 格、评优树模的参考依据。任格为优秀等次的党员和被评选为优秀党员、优秀村组干部,理论学习学分必须达到80分以上,80分以下不得认定为优秀;理论学习学分在60分以下的,不得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村干部,并由各村党(总)支部书记负责对其是否任格为合格党员,组织召开党员大会进行重点评议。
六、本办法由银达镇党委办公室负责解释。
七、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和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相关文件精神,按照部机关“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主题教育要求,以全面实施集体学习制度、“痕迹”管理自学制度、深入基层研学制度、年终述职述廉述学制度和考学制度等五项制度为契机,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特制定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办法。具体内容如下:
一、考核项目及学分设定部机关干部学分制考核分为基本分和奖励分两大部分,总分120分。其中:基本学分100分,主要考核
参加党组织集中学习、平时个人学习、机关大会交流、指定书目学习、撰写各类文稿、发表理论文章、业务考试考核等情况。奖励学分20分,主要指理论文章发表及获奖等方面所得的加分。基本学分
1、党组织集中学习:主要考核参加本单位机关各类集中学习情况。机关干部参加机关党总支组织的集中学习,每次登记2学分,满勤计12学分;参加各支部组织的集中学习,每次登记1学分,满勤计3学分。
2、平时个人自学:主要考核自学理论书目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设置个人学习计划、撰写个人学习笔记及述学报告,共计15学分,每缺一项扣5学分,扣完为止。
3、机关大会交流:主要考核参加部机关大会和党支部大会心得交流学习情况。在部机关干部大会进行学习心得交流,计6学分;在各党支部大会上进行学习交流,一次计3学分,最高计9学分。
4、指定书目学习:以部机关当年指定的学习书籍、学习资料为考核
依据,采取痕迹管理方式评分。每人每年最低阅读册数为6册,眉批、标注的书籍每超过6本,计5分,最多计15分。每少1本扣2分。
5、撰写各类文稿:主要考核干部动手写稿情况。按要求撰写心得体会、信息稿件、理论文章等,一篇计2学分,最高计10学分。
6、发表理论文章:主要考核文章发表情况。在部机关、市级报刊杂志、信息简报上发表学习体会、理论文章的,一篇计2分,最高计10学分。
7、调研报告:每人每年需根据各自工作,至少完成一篇调研报告,由各处室负责人评审并无记名打分,按优秀、良好、及格分别记计5分、4分、3分,没完成不计分。
8、业务考试考核:每年11月,由机关总支会同办公室根据组工干部应知应会知识及上级有关精神,组织部机关科及科以下干部进行一次闭卷考试。考试试卷满分为100分,根据考试成绩折算相应学分,成绩在90分以上计15学分,75—89分计13学分,60—74分计10学分,不及格者不
得学分。奖励学分文章发表及获奖情况:主要考核文字撰写及理论功底,以在报刊杂志发表的调研文章、理论文章数量为基数进行折算。在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习体会、调研、理论文章的,一篇分别奖励8学分、15学分。若由多人合作完成,则排第一位的人员奖励本项分值的一半分数,其他人员按照合作者人数平分余下的奖励积分。重复发表的文章,取其最高分计算。在市、省、国家级报刊杂志上获奖的文章,一篇分别奖励5学分、10学分,最高不超过20学分。
二、学分制管理的审核登记
1、成立部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考核小组。组长由朱东同志担任。责任处室为办公室和机关总支,组员从部机关相关处室抽调5—7人组成,具体负责学分制实施各个环节的分数认定、积累及审核工作。
2、机关党员干部学分制实行登记制度。部机关干部学分制管理考核小组负责机关干部培训学分的计算和登记工作,建立机关干部培训学分登记档案,年终以学分累积的方式来考核、评价干部个人学习情况,把机关干部培训学分制管理与年终目标考核相结合,严格管理,严格评价,严格奖惩。
3、基本学分中,参加集中学习、机关大会交流的学分考核先由各支部自评,再由办公室和机关总支负责审定,并查阅学习记录等简要证明材料;业务考试考核学分由部机关指定相关人员负责出题、考试及批阅工作;平时自学、指定书目学习和撰写各类文稿学分,由考核对象提供学习资料,所在支部负责查验。
4、奖励学分,均由考核对象自行申报,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经所在支部审核后,由考核小组评定最后得分。考核对象按照学分制考核要求完成相应的培训学习任务,获得学分,每年评定一次。按所得学分高低,确定当年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次。每人每年累计95学分以上为优秀,85—94学分为良好,60—84学分为及格,60学分以下为不及格。
三、学分制管理的结果运用建立学分制管理
激励机制。将学习积分情况作为个人评优评先、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积分在本支部排前3名的个人,授予“学习型干部”称号,予以表彰;、处室干部平均积分在各处室中排名前3名的处室,授予市委组织部机关“学习型处室”称号,予以表彰;、对无正当理由,学分未达标者,当年考核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附: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学分考核积分表市委组织部机关干部学分考核积分表: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现有学历现任职务考核内容考 核 标 准自评分考核分基本学分集中学习参加机关党总支支集中学习一般每年不少于12次,每次登记1学分,满勤记12分;参加各支部集中学习,每次登记1学分,满勤记3学分。平时个人自学个人学习计划、学习笔记及述学报告,每缺一项扣5学分。机关大会交流在部机关干部大会进行学习心得交流,计6学分;在各党支部、处室大会上进行交流,一次计3学分,最高计9学分。指定书目学习学习书籍每超过6本,计5分,最多计15分。每少一本扣2分,扣完为止。撰写各类文稿按要求撰写心得体会、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等,一篇计2学分,最高计10学分。发表理论文章在部机关、市级报刊杂志、信息简报上发表学习体会、调研、理论文章的,一篇计2分,最高计10分。调研报告每人每年需根据各自工作,至少完成一篇调研报告,由各处室负责人评审并无记名打分,按优秀、良好、及格分别记计5分、4分、3分,没完成不计分。业务考试考核每年一次业务考核。考试试卷满分为100分,根据考试成绩折算学分,成绩在90分以上计15学分,75-89分计13学分,60-74分计10学分,不及格者不得分。奖励学分文章发表及获奖情况在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习体会、调研、理论文章的,一篇分别奖励8学分、15学分。若由多人合作完成,则排在第一位的人员奖励本项分值的一半分数,其他人员按照合作者
人数平均分余下的奖励积分。重复发表的文章,取其最高分计算。在市、省、国家级报刊杂志上获奖的文章,一篇分别奖励5学分、10学分、最高不超过20学分。考核档次确 定学分制考核结果按学分高低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档次。每人每年累计95学分以上为优秀,85-94学分为良好,60-84学分为及格,60学分下为不及格。机关考核小组审核意见
年 月 日部领导审核意见
年 月 日
第四篇:浙江科技学院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
浙江科技学院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
为加强学校的收费管理,规范学校的收费行为,根据浙江省物价局、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浙江科技学院实施学分制收费管理的复函》(浙价费﹝2008﹞215号)及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物价局、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通知》(浙教计﹝2006﹞124号)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学生缴费包括学费、住宿费和代管费三项。本办法仅适用于全日制本科生学费的管理。实行学分制收费后,学费由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组成,分两部分计收。
二、收费办法:专业学费按学年计收;学分学费按照学生实际修读课程的学分数收取,各专业收费标准如下:
1、一般专业收费标准如下:(单位:元)
2、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收取,收费方式为:学分学费:75(元/学分);专业学费:批准的年收费标准减40×75(元)。在基本学制内不能完成学业的,后续学习参照“一般专业”收取专业学费,我校负责考核评定的课程收取我校学分学费,外方负责考核评定的课程按照外方的课程收费标准由我校代收并免收我校学分学费。
3、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在国内学习期间,按照所在的一般专业收费;通过选拔赴德学习期间的国内学费按原标准、原基本学制由我校收取。若德国院校收取学费,可凭德国院校出具的学费收据免交我校该学年的学分学费(不含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学费),但仍需向我校交纳该学年的专业学费。
4、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赴国(境)外学习、交流的按照《浙江科技学院在校学生出国(境)学习或交流暂行规定》(浙科院外﹝2008﹞2号)收取或减免学费。
三、四年制本科学生计费学分按160学分计,五年制本科学生计费学费按200学分计,其他学制按每学年40学分类推。学生毕业时所注册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在计费学分以内的,按各专业最低毕业学分计收学分学费;专业最低毕业学分超出计费学分的,超出部分免收学分学费。
四、学生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最低学分以外加修、跨专业选修、一次补考后仍不及格需要重新学习课程或对已取得学分的课程成绩不满意而申请重新学习课程的,均计收学分学费。因课程不及格需重修的外方课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可凭合作学校的收费凭证免收我校学分学费。
五、学费的缴纳及收取办法。专业学费按学年计算,学分学费按学期计算。收费方式采用预收制,每学年收一次,在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报到注册前缴纳。即学生入学时按学年制的标准预收,当学年结束时,计算出每生的专业学费和实际修读课程的学分学费总额,其与预收的差额,结转至下一学年,多退少补。
六、在校期间转专业的学生,从办理转专业的学期起,按新转入专业和年级的收费标准收费。
七、在校学生提前一学年修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的,不再收取最后学年的专业学费。提前一学期修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的,减半收取最后学年的专业学费。学生延期毕业的,按规定标准另行收取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
八、学生因退学、开除、休学、转学、出国等原因提前结束学业的,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时间,按月计算应退学年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实际学习的起始时点为开学日,截至时点为(办妥)离校手续日(以学校教务处提供的有效单据或文件证明为准),30天折算为一个月,不足30天的按1个月计算,一学年按10个月计算。学分学费均按实际已修学分多还少补。
九、在每学期学生选课结束后(含补、退选),以学生最终所选修课程的总学分作为学分学费的收取依据,不予退费(第八条规定的除外)。
十、经济困难学生可在开学初申请学费缓交,并凭缓交批准证明进行学籍注册和选课。办理学费缓交的学生须及时补交学费或办理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在规定时间内缴清所有欠费,否则所修读课程成绩无效。
十一、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者不予注册(第十条规定的除外),所修读的课程成绩无效,并视情节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相应条款处理。
十二、学生结业后回校参加换证考试的,按照参加考试的课程学分总数向计财处缴纳相应的学分学费,免收专业学费。
十三、本办法从发文之日起执行,原《浙江科技学院关于印发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浙科院政„2007‟99号)文件同时废止。今后若遇上级有关部门调整学费标准,则上述收费标准作相应调整。
主题词:收费学分制办法通知
十四、本办法由计划财务处会同教务处负责解释。
浙江科技学院院长办公室2009年6月16日印发
第五篇:南京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分制管理办法
南京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分制管理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2009级及以后入学的全日制本科学生。
二、教学计划
第三条
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学生参加本科专业学习的指导性计划和审核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应依据所属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安排个人学习计划及选修课程。学生在校学习结束后,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要求的课程、学分和其他条件的要求后,方可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相应学位。
第四条
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所要求的毕业总学分为150学分左右,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所要求的总学分为170学分左右。南京大学采取弹性学分制,学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延期时间最多不超过两年。
三、课程设置
第五条 学生所选修的课程必须是依据指导性教学计划所开设的本科类课程。南京大学所开设的课程分为通识通修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开放选修课程模块。各模块课程的设置和学分要求详见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第六条 所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选修二类。
1、必修课 必修课为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类课程、分层次通修课程、军事课程、体育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以及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准入准出课程。学生修读通识教育类课程不得少于14个学分。
2、选修课 选修课为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学生可以选择性修读的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包括文化素质类课程)。学生选修专业选修课的学分数不得低于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所要求的学分数。
四、学分计算
第七条 学分是学习量的计量单位,以该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学期课时数为主要依据。
1、一般课程学分的计算办法:用该课程的学期课时数除以16。
2、体育课程、实验课、习题课用该课程的学期课时数除以32。
3、集中进行的专业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等课程,每周为1学分。
4、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每周为1学分,一般总学分不超过10学分。
5、网络课程的学分计算原则另行规定。
第八条
各专业准入准出课程学分要求,参照相关院系人才培养方案。
五、学生选课
第九条
学生选课原则上应参照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按学期进行。院系应委派有经验的教师予以指导,首先保证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再选其它类选修课;有严格先修后续关系的课程,应先选先修课;选课应避免上课时间的冲突。学生选课数量应从个人实际出发,在专业课表所要求的课程之外,选修的开放选修模块课程每学期不得超过三门。分层次通修课程(指数学类、计算机类、物理类、外语类等)的选修原则为“就高不就低”,即高层次课程学分可替代低层次课程学分。
第十条
选课原则:
1、只有按时注册、足额缴纳学费的学生才有资格进行选课。
2、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在第一个月内根据安排进行选课;老生根据学期教学安排在选课周内进行选课。
3、学生在选课前须要认真阅读本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选课时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慎重考虑,参照学校指导性的专业课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选课。
4、选课分为三个阶段(详见《选课指南》)。第一阶段是专业在籍学生注册选修面向本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第二阶段是学生申请公共选课和专业开放的选修课,申请结束后抽签选课。第三阶段是开学两周内学生根据试修情况和个人修读计划对所选课程进行补、退选微调。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每学期限选中公共选修课三门。
5、开学两周后,经核准选定的课程,不得变动。学生应确认自己本学期所选的课程并对自己的选课结果负责。
六、课程考试与成绩
第十一条
学生每学期修读的课程均须经过考核。课程考核方式需符合教学计划要求和《南京大学考试管理办法》的要求。所有课程考试,均需取得60分(合格)及以上成绩方可取得该课程学分。
第十二条
课程考试成绩原则上采取百分制,部分课程经批准后方可采取等级分制。必修课程的成绩必须包含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和总评成绩,选修课程可仅有总评成绩。教师评定成绩时应参照平时作业、实验和其它环节的情况,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表现综合评定成绩。课程考试优秀率一般不超过20%。第十三条
学生无故缺课累计超过课程学时的1/3,或抽查旷课三次,或缺交作业(含实验报告)三次者不得参加考试,成绩登记为零分,必须参加重修。
第十四条
跨学期连续开设同一门课程,各学期分别作为一门课进行考核,并分别按学期评定成绩,取得相应的学分。
第十五条
为了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学生修读的通识通修课程模块和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学分列入平均学分绩。学分绩计算公式为:课程考分÷20×课程学分数=某一门课程学分绩。
五级评分制的换算标准为优-95分;良-85分;中-75分;及格-65分。免修课程按90分折算学分绩,考察合格的课程按80分计算。
第十六条
为了综合评定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应计算平均学分绩。平均学分绩按下列公式计算:
平均学分绩=
第十七条
学生如对考试成绩存有疑问,可于该课程考试成绩公布后至下一学期开学两周内向所在院系教学院长(主任)提交查卷申请,经批准后由开课院系指定专人查询成绩,并将复查结果书面通知申请学生,超过规定时限不予复查。
七、缓考、补考与重修
第十八条 学生因公、因病或其它不可抗拒的因素,不能参加期末考试,必须填写《南京大学缓考申请表》(在教务处主页下载),经任课老师、所在院系和开课院系主管教学院长(主任)签署意见,报送教务处批准,未经批准者视为旷考。学生因病不能参加考试,必须持校医院(其它医院证明无效)病休证明书。第十九条 学生未申请缓考或申请缓考未准,擅自不参加规定时间的考试,作旷考处理,成绩记零分,并且必须重修,重修成绩达到及格以上者,一律按60分记入学籍档案。
第二十条
学生首次修读的课程不及格,可以参加补考。补考及格课程的成绩一律以60分记载;补考不及格,必须申请重修该课程,直至取得学分。
第二十一条
如学生对所修课程成绩不满意,愿意重新学习该课程,可申请重修,申请批准后原课程成绩注销,不能恢复。学生申请重修课程的时间不能与本学期必修课程冲突,必须完整参加学习环节和考核。注销重修的课程成绩以实分记入学籍档案,但必须注明重修字样。
八、课程的免修
第二十二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申请免修已经注册的某些学科专业课程。学生经过自学,认为已经系统掌握某门课程的内容,可申请参加院系组织的免修考试,但思想政治类课程、体育、军事课程及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不得免修。
第二十三条
学生如申请免修考试,应在开学初提交免修申请,经院系审核批准后,方可参加免修考试。免修考试成绩在85分以上者,院系可同意其免修,给予应得学分,并在学期末按实得成绩一起记入学籍档案。免修考试成绩在85分以下者,不予免修。
第二十四条 对于部分学习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可由本人提出申请经任课教师审核同意,并报主管教学院长(系主任)批准,可准予不随堂听课,但须交作业并参加所有测验和考试。
九、交换生的学分认定
第二十五条
依据我校和其他院校的学分互认协议,在校期间参加交换学习的学生可向所在院系申请将在对方学校获得的学分转换为我校的课程学分,开课院系教务员老师依据学分转换申请单登记成绩并归档申请单和原始成绩单复印件。详请参照《南京大学关于本科生赴境外高校交换培养的暂行规定》执行。
十、副修与双学位
第二十六条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复合人才的需求,鼓励学生努力扩大知识面,实现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建立副修和双学位专业制度。
第二十七条 副修是指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另一个专业30个学分的学科专业类课程,成绩合格,由学校发给副修证书。双学位是指学生在完成副修专业课程学分的基础上,再修读该副修专业10个学分的专业核心课,成绩合格,由学校颁发双学位证书。学生如已经在主修专业取得了副修计划所包含的课程学分,可申请免修相应课程。学生参加副修专业学习所获得的学分可作为开放选修模块学分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第二十八条
学生必须在标准学制内完成副修或双学位专业的修读计划。
十一、毕业与结业
第二十九条
按照院系人才培养方案及指导性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完成规定学分数,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综合考评等级,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学士学位。
第三十条
学生在标准学制内,不及格课程和未修课程学分低于(含)12个,其中通识通修课程模块和学科专业课程模块未完成学分之和低于(含)9个者予以结业,结业后最长修业年限内重新修读所缺课程,成绩合格者可换发毕业证书。不符合结业条件者,可申请延长学习一年,但必须在标准学制最末学期结束前办理手续。延长学习时间最多不超过二年。
延长学习期满还未达到毕业条件者,不及格课程和未修课程学分低于(含)12个,其中通识通修课程模块和学科专业课程模块未完成学分之和低于(含)9个者,发给结业证书。
第三十一条
十二、附 则
本条例学校授权教务处负责解释。
南京大学
二○一○年一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