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一个有文化的校长
做一个有文化的校长
——杭州下城区京都小学等学校挂职培训印象
鄞江镇燕玲学校叶杰军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
在杭州最美的时节,4月9日—20日,受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的委派,区“聚焦幸福学校,寻找教育幸福点”易校挂职培训班赴杭州下城区各校进行为期二周的蹲点培训。在这两周的挂职培训中,前一周安排的是集体参与每一所学校的蹲点考察,听取了五位校长关于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的培育,每一天的聆听交流都是一次震撼。后一周安排的是分组深入到各学校,在这考察过程中,我们与学校管理层亲密接触交流,通过听报告、听课、座谈、参观等方式学习下城区作为全国第一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各小学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寻找属于他们的教育幸福点。
本人所在的第五小组蹲点学校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实验小学,杭州市京都教育集团学校京都小学,它坐落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畔、艮山门旁,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简单有效的管理方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带给我的冲击不仅是视觉上的,而且是内心深处的。短短的二周时间充盈了我学校管理的知识,拓展了我学校管理的视野,提升了我学校管理的理念,感触良多、收益匪浅。
一、学校需要有文化
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一所名校不在于它校园有多大,房子有多漂亮,但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在于其校园文化底蕴如何。青蓝小学的“青青蓝蓝”、天水小学的“书画”、长青小学的“长青藤”、刀茅巷小学的“口琴”和京都小学的“水”,无一不是很好的诠释了学校办学实质是办文化的理念。
我们小组所在的京都小学以河为邻,与水相伴。在下城教育生态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挖掘、传承和发展“京杭大运河”独特文化底蕴,提炼“上善若水”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理念,形成了“绿色、流动、包容、个性”为特征的学校精神风貌。
绿色——水乃生命之源泉。——生态文化是学校文化精髓所在。
流动——循环往复,永不休止者,水也。——不断前进是水的特性,更是学校发展目标所在。
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更是全社会的事情。个性——清澈透明,晶莹剔透者,水也。——师生即水,张扬个性,百花齐放。至此我也真正感悟了思想家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二、文化需要去传承
学校需要有文化,更需要去不断的传承它。无论是刀茅巷小学的“一把口琴,十年坚持”,还是京都小学的“运河文化”到“上善若水”,校园文化需要一任或几任校长持之以恒的传承。真正看一所学校,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文化,主要看执行什么文化。
王黎峰校长在主持京都小学工作的近10年时间里,一直在传承和发展“京杭大运河”独特文化底蕴,提炼“上善若水”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理念,而作为从事书画教育二十多年的教师,又以美术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社团活动,开设了儿童版画、科普环保、礼仪交际、运河文化等特色课程,从而打造学校艺术教育品牌,促进学生的全面、多元、主动、和谐发展。
文化的传承有赖于复制,而京都小学艺术教育中的重头戏——版画教育以其传统,以其复制,让两者紧密相关。文化与艺术有机结合,以艺术奠基人生发展,以艺术彰显文化内涵,以文化提升艺术品质,正是京都教育集团学校的全新解读。
三、文化需要去创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校文化要传承,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创新,赋予它新的内涵,如此才能可持续发展。
京都人以活动为载体,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现实综合优势、未来发展趋势,他们开发了学校文化:由运河上升到水,跳开地域局限,选取“水德”作为学校文化的精髓,提出了学校UI(Unit Identity)教育特色品牌的学校文化建设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围绕学校文化,“运河娃”系列环保活动、“动起来吧”等特色社团在全体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提高群体团队意识,健全体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努力营造具有教育性、艺术性、科学性、时代性的学校文化,落实环境育人的目标。
今天的京都教育集团学校如千古运河一般奔腾流淌,永动发展!2008年“教育集团学校”的组建与“浙大教育学院实验小学”的挂牌,是京都教育集团学校发展史上的两次重要机遇。集团办学、与高校合作办学模式又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满载希望与嘱托而来,满载知识的行囊而归。思想往往是在交流中产生,但一定是在孤独中加工。短短的二星期蹲点考察学习活动,一次次的交流,激发了我的思想,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华纳假日大酒店宾馆房间里,我一个人“孤独”思索着,加工着„„
每一次的学习培训无不充盈着我的思想。学校需要文化,更需要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校长。与其等待历史,等待积淀,等待文化,不如让我们创造文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在仰望别人幸福间,不经意之间自己的幸福或许已在足下。
我相信,鄞州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第二篇: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第五周《做文明礼仪的传承者》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致辞的题目是《做文明礼仪的传承者》。在校园里有些学生在楼道上跑跳嬉戏,打闹喧哗,虽经学生会和老师多次提醒也未见成效。其实,类似的情况之前就曾多次发生过,比如去饭堂时跑步、自习课随意讨论问题、宿舍内乱吼乱叫等,尽管学校常规已作了明文规定,班主任也一再要求,但总是收效不明显,或是经提醒有好转,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原态。这是为什么呢?究其根源,我认为,主要在于同学们没有真正从内心认识到文明素养的重要性。的确,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生活的大环境里,随地吐痰、出口脏话、等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但是作为未来的我们,将来要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我们就不能随波逐流,因此今天有必要重提文明礼仪这个话题。
什么是文明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行为礼仪是外在的表现,而思想修养才是真正的内核,它不仅反应个人素质教养,也能体现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
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有位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科学家回答道:“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与人交流注视对方,上课发言清晰洪亮、开关门时轻声慢步、仪态表情落落大方等等。总之,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文明礼仪贯穿于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国家荣辱,匹夫有责”,做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有责任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用“谦谦君子”“大家闺秀”的标准要求自己,宏扬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我们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用我们的真诚去打动他人的心。同学们,希望你们一路留下的不仅是欢声笑语,更有我们职中学子的文明素养和儒雅风度。
谢谢大家我的致辞完了!
第三篇: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拥有知识不如拥有智慧,拥有智慧更要拥有文化。
灵性实业老总任亚曾说,“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智慧改变命运。”
毛泽东说:一点的文化是一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后文化和经济。
曾几何,“文化”及“文化人”成了不入世,不灵光的人。苟且,拘谨,虚荣,枯燥,偏颇,犹豫不决,多愁善感,木纳成“文化人”的代名词。甚至教师也成了“文化人”的代表。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被视为“世宝”烂忠厚没用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疯癫,清高自卑,迂腐。作家摩罗仍然对自己可然会成为一个“文化人”怀着莫名的恐惧。可是朋友知否,“文化人”可爱者众多,代不乏人,魏晋时“竹林七贤”携手逍遥与林间濮上,诗洒酣畅,琴箫相谐,诗意地栖居大地上。苏东坡才气横溢,性格率直,豪放旷达,诗词书画令后世心追手摩,神往不已,而且富有生活情趣,烹饪饮食堪称一绝。
而新时代的文化及文化人除了有知识还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是一个人灵活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宗教信仰与价值取向,是否拥有广阔的胸怀,坚韧的意志,开阔的眼界,是一种传统,它包含艺术,审美,法律,风俗习惯等。
没有知识不可怕,没有文化更可怕。
在革命时代,无产革命者那坚定地共产主义信仰,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海纳百川的胸怀,赋予“文化”新的内容,激励着革命者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无法想象一群衣衫褴褛,脚穿草鞋,食不果腹,面黄肌瘦的人能翻过空气稀薄的大雪山,越过渺无人烟没有食物的荒草地,以至于后来他们在军政大学学知识,也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两年内学完常人五至六年的知识。这就是战无不胜红色革命文化。
华为老总任正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失业,离婚,欠债200多万元,可在当时工资不到100元,不吃不喝要还2000多年,人生到了极低谷,可他有着非常人的眼界和不折不挠的精神,多方齐凑2万元创立华为公司。现在华为价值1000多亿。就是他创立了华为文化,才有华为今天的辉煌。
记得有记者采访,他非常谦逊,他说“我一不懂技术,二不懂管理,在家还经常受女儿的批评。”
任正非的财富不是来自他的知识,而是他拥有别人不具备的“文化"。
我们最爱戴的总理周恩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修齐治平’和共产党人磅礴的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周恩来对工作认真细致,极端负责,公私分明,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不搞特殊化„„周恩来逝世,联合国降半旗,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化时,„„寒冬腊月,上百万群众自发地伫立在凛冽的寒风中。„„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是一个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场景。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这个场景还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摘自中央党史主任曲青山的报告
可以这么说周恩来是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伟人,是一位光明磊落蕙心纨质的人。
某些官员贪婪成性,包情妇,视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不顾,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没文化的表现,是文化的堕落。这种人最终被老百姓唾弃。
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充其量是灌授知识,美国的教育更像文化教育。
有则故事:
一位中国家长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终日忧心忡忡,孩子在课堂上可以大笑,每天学校至少玩两个小时,下午三点就放学,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看着儿子背着空空的书包去上学,心止不住一片哀伤。
在中国儿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在美国这能叫上学吗?
儿子没有课本作业,而老师布置的作用让我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明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这可是大学探讨的问题。可儿子每次拿到作业,埋头在图书馆,电脑前,经过几天的努力总是按时完成。
可以看出美国的教育不会过多的传授知识,因为很多知识可以在电脑和图书馆中检索,而是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的课堂,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还有些作业像“二战问题”“环境问题”等,引导孩子去关注人类命运。
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后难免汗颜,我们国家何时才能真正推崇文化教育。只能引用民国之父孙中山那句话来安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国学大师翟鸿燊说:“知识是食物,智慧是营养”“拥有知识不贯通,只是个复读机”。
文化是灵魂,潜心修炼,才成正果。
本人孤陋寡闻,才疏德浅特题字自律: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逊志时敏,见贤思齐。屈尊敬贤,温恭直谅。修身养性,高山景行。移气养体,犯而不校。
第四篇:“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其意何在
“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其意何在近日在天宁小学闻听严雪林老师总结数学活动的时候,有一句话至今回绕在我耳边。他说:“知识不等于文化,有知识的人不就是有文化的人,我们要追求的不是仅仅知识的教学,而所要的是智慧教学,有文化的教学。”的确,有知识的人呆板,有文化的人灵动;有知识的人守旧,有文化的人开通;有知识的人容易画地为牢,有文化的人任其驰骋。文化之人是用水灌注旱田,用文化滋养文明,不躁动,不喧哗,不空虚,是一个纯粹的人。
因此,做人要成为有文化的人,特别是对于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作为一名教师来说,这是专业学习课程的要求和自身提要的需要。教师应该要以培养有文化的人为教学目的,把我们的学生教育成一个个灵动的文化者。一个有较高文化品质的人,往往是理想信念坚定、兴趣爱好广泛、道德情操高尚、精神境界脱俗,而这正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所必须的。
第二,对于个人来说,文化是立命之本。人有两个生命: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文化是使人的精神生命得以延长的根本。中国古代有“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它不仅是对个人的外在形象、行为举止、道德修养、思想内涵,更注重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思想的厚度。因为有了这样的长度、宽度、厚度,就不会随波逐流,能在风浪中屹立,一路向前,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三,从现实意义上说,在当今社会中,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从个人意义上说,做有文化的人,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决定了个人的幸福指数,在社会上的生存状况,也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体现;从大的方面讲,个体的文化品质也影响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准,对整个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五篇:国旗下演讲稿——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这句话来自于我们的地理老师: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而非仅局限于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对于社会上从学校里走出的人,我们可以说,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和积累,他们是有知识的人。尽管程度不一,或是满腹经纶,或是一知半解,但有知识并不代表有文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化应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顾炎武所说的经世致用。
我的母亲是一名幼儿教师,某个课间她发现几个男孩玩闹着唱网络上学的话,其中一句“不吃中国的白米饭”是让她极为震惊的。这几个男孩中无论哪个,都能够在课堂上流利地回答:“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幼儿教师的眼里,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如果教育与生活之间出现断档,甚至是背离,在幼儿时期就学会只为应付提问而接受知识,那么社会上将会出现大批张口便提明知要做什么却从来做不到的人,满腹装的都是空谈,有知识而非有文化的人。
那么当我们处在校园中时,应该如何由一个有知识的人向一个有文化的人而行进呢?我认为有三个要素:思考力、执行力与沉淀。
思考力是一种对问题进行挖掘与批判思维的能力。记得有一堂历史课上,孙老师曾经提到:“教科书上写的大多是世界的历史,而不是人的历史。”的确,课本是以客观与唯物的角度来述说历史事件的,而一个简单叙述的历史事件背后往往隐含着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例如甘地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对于英国殖民者的进攻不进行生理上的抵抗,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人类源自于灵魂的强大精神力量,成千上万的人面对棍棒枪械不进行任何抵抗,不停向前行走直到被打死在地上,无休无止。英国政府所感受到无法抵挡与无法用任何方式镇压的精神上的恐惧来源于宗教与信仰,一种强大的人文的力量。而在应试中只需要知道甘地发起该运动领导了印度独立解放便足够了。对世界历史背后蕴含人文历史理解的深度取决于思考力的深浅与挖掘的力度,对文化的感知和理解亦是如此。
执行力是一种将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的能力。也许会有同学和我一样有过相同的经历——学期初或者放假初信心满满列了整整一清单的任务,到结束时才发现以为自己该做完的参考书还是白白胖胖的。通常我们将它归结于自己严重的拖延症,而在实质上这是执行力不足的体现。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往往来自于自律,设立短期的目标并寻求彼此之间的监督亦是有效的办法。
最后是沉淀。还记得我在三年级时因一次落选而感到极不服气,我的老师心平气和地告诉我:“你之所以感到失败难以承受,只是因为你此前走得太顺利,从来没有尝过被踩在脚底的滋味。”这句话给我了极深的影响——当学会在挫败中不断反思自我而成长起来,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与自负时,便是在不断深入地磨砺自我。总结和沉淀便是阅历的积累,在实质上是一种个人的底蕴,自我的文化。
愿我们用一生去磨砺自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