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坚守中学习、在坚守中适应、在坚守中收获
在坚守中学习、在坚守中适应、在坚守中收获
------北京市教委赴加拿大皇家大学教育管理和领导力硕士研修班学习纪实
我们在干什么?
2011年,我们一行五位校长带着组织的希望来到西城研修学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北京市校级干部加拿大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研修班学习。作为一次校长培训,本次主要是攻读加拿大皇家大学(Royal Roads university)的硕士学位。本次学习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两个月的英语强化培训,四个月的国内专业课的学习,六个月加拿大皇家大学的留学学习。全英教学是本次的特点,没有翻译,外籍教授、原版教材、英文写作、英语交流以及读大量的英文文献。
我们的课程总称EDLM(Master of Arts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它包括以下十门课程:
EDLM 501,Leadership for Learning(为了学习的领导力);
EDLM 520, Developing Intra-personal Capacity through Reflective practice(通过反思来发展个人内在能力);
EDLM 510, Research for School Improvement(为了学校的改进的研究);
EDLM 530, planning for School Improvement(为了学校改进的计划);
EDLM 540, Building & Managing the School Community(建设和管理学校社区);
EDLM 550, Communication for Learning(交流为了学习);
EDLM 560, Technology-Mediated Environment(技术媒体环境);
EDLM 570, Curriculum,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课程、教学和评价);EDLM 580, Supervision for Learning(为了学习的监督);
EDLM 611, Research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为了教和学的研究).同时它还包括,到教育部和各类学校参观,请各类相关人员为我们开设各种讲座。
我们的教授都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修养的教育界资深人士。他们的经历大都很丰富,如教过从幼儿园至高中的各个学段,做过校长、教育局长、大学教授以及撰写过很多教育研究的文章。特别是设计教学活动和指导小组学习有着独到的技术和理解。
坚守对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迎接从未遇到的挑战。
挑战1:全英的的教材、全英授课、全英的讨论和论文写作。这些对于大学过四级的年轻干部都感到困难,何况我这个一切相当于空白的老同志,也就是说,我这一年要记住几千个单词,还要能听懂教授的授课,还要能看懂英文的专业书籍,同时还要能适应西方家庭的生活,这些根本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挑战2:学校的工作,我刚刚从延庆一中调入延庆三中7个月的时间,其中还包括2个月的假期,学校人员调整刚刚到位,一切才是刚刚开展。我却要离开学校去脱产学习,如何解决二者的矛盾,这是我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挑战3:文化差异,首先是吃,过去是热汤热饭、热茶热水,突然变成了生冷不忌。过去是中午吃饱、晚上吃好,现在是中午吃头天剩的或者两片面包夹几片薄火腿,晚上以肉食为主,营养够,量不足。这样的生活对于我这个从不吃西餐的人来说是一个挑战。看到他们“发达”的公交,你就知道人多的好处,因为都有私家车,所以坐公交的人很少,车也少。所以,两条腿步行就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我们每天到学校要负重走50分钟。和住家主人的交流是一个挑战(说明一下,为了解决我们的英语水平,学校强行要求我们住到纯英语为母语的家庭,这样的安排称为homestay),主人负责我们的饭菜,我们随主人吃饭,切实感受加拿大人的生活,感受最真实的文化,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的不便和一些小的摩擦。
挑战4:电脑、职能手机等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我们所有的课程、阅读、教学安排、作业要求、作业提交、作业反馈全部在网上进行。首先我们要能熟练的应用word软件,我们需要练习快速打字的技能,否则,录入作业是一大困难。我们要熟练使用学校的moodle平台,使用图书搜索的功能。使用电子邮件的交流能力,使用QQ或Fetion的交流和讨论能力。这其中最叫人纠结的是ApA的文本格式,美国心理学会为了统一学术论文的规范,规定一些列的论文格式,称作ApA格式。本来这些单个问题都能克服,但是他们蜂拥而至,就变成了我们这一年的磨难。
回顾我们一年的日子,我想只有用坚守这个词,才能形容。坚持的死守,守一会是一会、守一天是一天,不管何时崩溃,不管能否成功。在无奈中坚持,在无望中坚持,在无助中坚持。不知不觉中我们迎来了毕业。
我获得的哪些改变?
虽然我们没有变得更强大,但是我们变得更有韧性;虽然我们没有变的更深邃,但是我们变得更知道什么叫学习;虽然我们没有变得更满腹经纶,但是我们变得更知道如何行动。
改变1:我对英语学习有了更多的理解,英语学的程度好坏就是你与英语亲密接触的时间长短。听说读写必须综合训练,单词记到一定的量,大量的阅读是理解和记忆的捷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事,效果的显现不是一朝一夕能看出来的,过度的强调某一项技能都是没有效果的,如单词不放到句子里和文章的语境中理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除了基本句型和习惯用法,其他的很难说对错。用英语是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根本途径,用时关键是强调敢用、了用,而不是对错,对错的问题在交流中自然就解决了,我们有时过于强调对错,而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因为放弃了学习,所以放弃了英语。如读英文文献,开始我需要对用有道词典一个一个词的挨着查,一小段就需查一个钟头,然后再用一个小时体会其意义,再用一个小时翻译成我能懂的中文,最后在和班内的国手请教本意,这样从开始老师讲完一章,我看懂一段,逐渐老师讲完一章,我能看懂一页,到现在基本上能跟上同学的阅读速度。
改变2: 理论学习不再枯燥。如何学习理论,我个人之见。要想象一个场景,把他们所说的加以复原,是指具体化。理论就是一个理想化的实例。然后把各种理论都映射到你的模型上,如果不够就修改和扩大你的模型,这样,所有的理论学完之后,你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就建立了。当这些理论在你的模型中能够和谐共处时,你就完成了在他们之上的理论构建。记住,千万不要,用各种模型去适应各种理论,那样你将永远是理论的奴隶,永远解决不了你自己的理论构建,也就永远解决不了如何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问题。按照这一思路,我以我校为模型,把老师讲的各种理论综合分析我校的情况,不断地进行诊断、设计发展的目标、制定发展的计划、设想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或者规避办法。不断地比较、融合和虚拟尝试实施各中理论,让我对教育的认知和理解有了跟多的认识,我想他一定会更好的指导我的学校管理实践。
改变3:通过大量的学校参观,我比以往更加了解了加拿大的教育现状。半年来,我们参观了BC省教育部的混合学习项目(在线和面授混合的学习模式)、拜访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国际学校、私立学校、工读学校、社区学院,我们自己还参观了维多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ctoria),通过这些访校活动,我对加拿大的教育有了很多直接的认识。他们的共性是:1.教室设计宽大、楼道和专室为学生预留的活动空间充分、教学设备不很先进但齐全和使用,体现了学生的身心自由得到尊重。完善的劳动技能设施体现了,对学生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重视。这和每家的车库中都放满了各种工具的风俗有关。2.各校都重视各种文化标示的建设,特别是体现核心价值观念的使命和愿景的明细阐述,让人感受到学校的内涵,教室的每一面墙、楼道的每一处都是学生作品和活动的展示,不追求高水平,但追求激励作用,体现重在参与。3.每一所学校都有国际学生,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强调多元文化,但是,他十分重视国际学生的招生、教育,即为学校创造了经济收入,也使学校更具活力、更具开放性。4.在学校自主办学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网上学习的日趋成熟,网上课程建设完善、学员管理到位、成效显著。我们曾经请到一位中学在线学习的大学生作报告。我们还参观了一所学生完全自学的高中,学生每天按时到校,然后按自己的计划自己学习,当完成作业后,可申请考试,通过后就可向下学习,如高中课程提前休完,就可修习大学的在线课程,然后认定学分,到升入大学可以免修相关课程。4.我感受到中外好学校都有的共性是,学生的品德和行为教育抓的都很好,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很高,学校的一切都井然有序。
改变4:系统的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践,写了30余篇文章,5万余字。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养成了写教育感悟和思考的习惯。
改变5:利用相机和心灵,记录和寻找异域风情,搜寻加拿大人的日常生活、自然风光、学校活动等各个方面的资料二十几个G。为回国开展相关的文化比较课程提供了一手的材料。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摄影技能。
改变6:经历了跨文化的过程,感受到了加拿大人的善良、严谨和悠闲的生活。感受力西餐的魅力,领略了平民的日常生活,参加了各种节日活动,如国庆节、感恩节、圣诞节,参加了homestay组织的生日party、教授家的同学聚会、学校的冷餐会、庆祝酒会、同学互访等活动,利用假期欣赏布查得花园的惊艳、板芙的美丽、华盛顿山雪的圣洁,这一切都为我们站在国际的视野去认识文化的差异、去认识教育的差异、去感受教育的本质提供了宽泛的基础。
新的回归
这次最大的收获我觉得还是能够更平和的看待教育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和学校的问题。带着憧憬而来、用心去体验一切、用真诚去思考内心的冲突,我感受到的是,教育没有本质优劣之分,有的是你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你所处的大的文化生态圈如何?可以说我们以前的教育是为了谋生和保证社会人员的上下有序流动,即技能和公平。那么我们已经开始进入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修养,进而提高生活质量的阶段。社会也逐渐需求的是素质的提升和个性化的人才,所以我们需要开放式的办学,借鉴西方的教育,来改革我们的教育。同时,我们也发现他们也在借鉴我们的文化,来改革他们的教育。而所有的这些变化,不是先知先觉的振臂高呼,而是社会和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需求。所以,我们雄厚的人文底蕴,古有恢宏的文化历史,今有丰富的奋斗传统,我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对中国的教育未来,更加充满希望。
第二篇:在平凡中坚守
在平凡中坚守
2011年建党已90周年,我想写点啥,建党伟业这些大的主题我写不来,那就写写老师吧,两位普通的党员。小学到大学,我经历了很多位老师,可让我刻骨铭心的就数他们啦!
开始知道共产党这个名称还得从读小学时说起,那时的我按现在的说法可称为小屁孩,看《地雷战》会兴奋好几天,拿着木头疙瘩当手榴弹使,在课间时间迫不及待的同伙伴们在村里展开 “巷战”,真可谓惊天动地,鸡飞狗跳,直到教我们课的邓老师手提教鞭,怒冲冲朝我们“杀”将过来,才知道已过了上课时间,顿作鸟兽散。我很喜欢邓老师,尤其喜欢他教我们唱《少先队之歌》,老师说我们戴上红领巾已经是少先队员了,所以我唱得格外起劲。他也教我们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虽然我不能完全懂得歌词的意思,可旋律好听,所以能记住歌词,歌词里有共产党。老师领唱的时候他那消瘦的脸上表情总是很认真严肃!邓老师是知青,听说是从老远的城里下乡到我们村,后来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知青返乡潮中他留了下来,没有回城。我们那村是个山旮旯,很小,小到我们村小学只有他一个老师,语文、数学、自然、音乐都是他教。村小学只设有一、二两个年级,总共才十来个学生,都挤在唯一的一个教室内上课,按年级分成两组,每组用半边黑板,邓老师在黑板的左边写完作业题,就走到右边接着写,那就算是二年级的题目了。上三年级后我们就都要去四里外的中心小学就读,大姐、二姐、还有我,走了一拨又一拨,都是他的学生。以至于村里人开玩笑说,中心小学的老师只要听学生
念课文,就知道哪几个人是我们村的,那普通话的调儿一脉相承,师出同门,邓老师听到这玩笑也不禁莞尔。那时候我分不清少先队、共产党、还有电影中的八路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电影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理解力仅限于此。邓老师从来不会打骂学生,家里有好吃的也会带些到学堂来分给我们吃,我觉着他就是好人。我上初三时转到县城去读书,就在那年,县里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革,开始清退民办教师,邓老师在第一批就给清退了。村里人都说,他被清退时,回家躺了三天才下床,可之后跟啥事儿都没发生一样,还是见到谁都笑眯眯。后来每次放假回家偶尔路过他门口,似乎他总能先看到我,隔老远叫着名字迎了出来,“学习可好?”他总是这样问,习惯性的拍一拍我肩膀,他的手已经开上了老茧,再也闻不到粉笔末的味道。
初中阶段,我已经是团员了。初三时嘴唇开始长出了明显的胡须,嗓音也变粗了,论个头算是半个大人,可去县城读书却是我人生第一次出远门“漂泊”。去报到那天,破巴士在老马路上颠簸了两个半小时,我一路惴惴不安,传言乡镇转县里去读书的学生总会被同学取笑为“土包子”,老师也不甚关心。手续办完后我分在一班,座位被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同桌看起来是个刺头,一直在和前排几个同学打闹,谁也不搭理我,直觉告诉我那传言是真的,我心里感到紧张。班主任姓潘,不高,身体肥胖,卷发,下嘴唇有颗黑痣,像毛主席的一样,身兼初三年级组组长一职,她向我们训话时宏亮的声音压得全班嘴唇长毛的男生不敢正面看她。我记得开学第一节课,她要我到前台
自我介绍,我的表现确实有点“土包”样,站在讲台上满脸烧灼,眼睛不敢看人,声音小得对不住我那刚冒出的胡须,不知道自己说了几句什么就转身落荒而逃。我听到潘老师喊鼓掌,背后响起了一大片掌声。没过几个星期她安排我坐第三排去了,因为有一次她看见我利用课间时间记单词,她说我是真的在学。潘老师教语文,经常要学生全体起立背诵保尔*柯察金的名言,“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她多次说等我们中考一结束她就要退了,我们是她最后一届学生,她恨铁不成钢。初三下学期,课程都上完了,更多的是以自习为主,轮到语文课自习,潘老师每节课按时必到,即便是其他课目自习时,也常会进入教室,一时教室里出现了两个老师,科目老师是专业指导,她是纪律监督,又或者会悄无声息的出现在窗外,注视着里头的一举一动,尤其在晚自习时突然出现,氛围颇为“恐怖”。那时是春天了,人容易感冒,她身上一般都带有感冒用药,无论哪个学生在她眼皮底下咳嗽一嗓子,或者打个喷嚏,就会掏出风油精要你抹上两鼻孔,再干吞两片药丸,没有人会问这是什么药,她说吃那我们就吃。中考前的一个半月,大家进入复习冲刺阶段,学习紧张而有序,那几个刺头在这种氛围下也不会捣乱,他们就是不复习好像也不忍心打扰我们。那一节课,潘老师进教室后破天荒没在过道上来回的走动,而是把头搭在讲台上好像在睡觉,我们反而觉得有一双眼睛无时无刻的在盯着自己,复习得更加专注。下课铃响后,她也没要起来下课走人的意思,她不走,没人敢下座位,都干坐着面面相觑。班长坐讲台下的第一排,上前一步轻推潘老师,几声都叫不醒,顿时课室内一片慌乱。。我们是她最后一届学生,可她没能送我们进入考场就退休了,代理班主任说潘老师脑溢血,送医院抢救去了,说她这一年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教三个班的语文。那一年我们班中考成绩很好,算是对潘老师的回报吧,也不清楚她后来能否知道。几年后进入了大学,每当和同学们互相聊起对自己影响最深远的老师时,我总会把初三的那段经历抖出来。“。。。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我临死的时候我可以骄傲的说:我把我的生命都献给了人类历史最伟大的事业!”,这句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她要求我们集体背诵以自勉,她自己则更是把它当成座右铭,坚持了一生。
我那两位老师都是党员。在平凡中坚守,这是他们用实际行动教给我的信念,这信念一直珍藏我心!
第三篇:在平凡中,坚守奉献
在平凡中,让我们奉献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事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平凡中,让我们奉献》!
在西北大漠,有一种名叫胡杨的树种,它们“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这就是沙漠里坚韧而睿智的勇士,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奉献”的内涵。
朋友们,这也同样是对我们保卫工作的一种诠释。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铮铮誓言,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排查,年复一年的坚守,只是不忽视任何一个小小的隐患,不放过一次小小的违章。也许你要说我们很平凡,很渺小,但我却想说:大爱无疆,大象无形。我们始终如一地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
回忆过去,2010年我有幸加入华正这个大家庭,成为一名商场的保卫干部,在这支由8个人组成的队伍中,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 面对那些可歌可敬的事迹,我一次又一次掂量着自己的使命和肩上的担子。今天,我既然选择了做一名保卫干部,我就要把一切都奉献在华正事业上!续写华正人的坚韧品质和奉献精神!
在这里,我们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但我们同样以
自己的方式战斗在保卫事业的最前沿。
保卫的工作,看似简单,但中间却蕴含着多少的责任和使命!当业户在安心经营时,有人在认真检查用电安全,设备设施,排除火灾隐患;当人们抱怨频繁检查的时候,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不厌其烦的排查才保障了一个商场经营的基本安全。
保卫的工作,看似轻松,但所付出的并不在人们面前。当夜深人静,人们沉浸在梦乡的时候,却有人仍旧坚守岗位,在深夜值班巡查,从大厅到外围再到库房,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节日与否,有人始终坚守,从未间断。
保卫的工作,看似平凡,但往往是当出现危机险情的时候,有人第一时间出现,稳定局面,控制事态,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一群铁骨铮铮的保卫干部,默默的用行动和气魄锻造着华正的安全屏障!
每天,当我身着工装,走进大厅,开始履行自己神圣职责的时候,看到业户带着自信的笑容和美好的愿望走进商场,看到他们为了经营而忙碌的身影,我心里就有种成就感,因为我在这里守候,我在这里奉献,我是华正的一份子!
人类生生世世都在实现着理想与希冀。理想,是意气风发的豪迈,是指点江山的激昂。理想的实现可以是一次成功,也可以是一次进步,但这些都来源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许在工作中会有坎坷辛苦,也正是这些才充实了我们的旅
程,在我们生命的路途中留下痕迹,在我们回顾的时候细细品味!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是智慧的摇篮、是冲锋的战旗、是斩棘的利剑。在峥嵘岁月中,让我们以理想为军师,以拼搏奉献为千军万马,在华正这片土地上驰骋沙场!
保卫科
高 剑
第四篇:在平凡中坚守 在坚守中奉献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平凡中坚守 在坚守中奉献》 首先我想给大家讲两位老乡的故事。
第一位:焦裕禄。50年前的兰考,风沙漫天、盐碱肆虐、内涝成灾。此时的焦裕禄临危受命,带领兰考人民查风口,压沙丘,栽泡桐。忍着疾病的折磨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临终前对党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心中永远装的是百姓,惟独没有他自己,但在人民心中,他永远是我们的好书记!
这正是:公而忘私把爱献,求真务实美名传。
第二位:人民的好卫士,党的好儿女,河南的楷模任长霞。“嵩山含悲,颍河呜咽”14万群众十里长街送长霞。请听听百姓的心声吧:“任局长啊!你没喝过俺一口水,吃过俺一口馍,咋就这样走了?”“就是沾亲带故,白发人送黑发人,也没有叩首跪拜行大礼的,可我是身不由己,腿不由心啊!”“要是嵩山搬得动,我就用它为任局长立碑!”大德无碑,大道无形。谁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就把谁刻上心碑!
这正是:警徽染红只为民,侠骨柔情暖人心。
无论是无私奉献的焦裕禄,还是除暴安良的任长霞,他们都是“务实、为民、清廉”的典范,更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榜样!他们的精神让人高山仰止,让人肃然起敬,更让人见贤思齐。他们的精神如春风化雨般鼓舞着我、影响着我、鞭策着我!
虽然我只是一名人民教师,但我和他们一样也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所以,我会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或许我的工作岗位是最平凡、最普通的,但我会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奉献!
多少次,为了帮助成绩落后的学生,而忘记了家中还在等我放学的幼子。夜色阑珊,我才推开家门,看到的是已睡着的孩子脸上那未干的泪痕。耳畔仿佛又听见他委屈的话“妈妈,你到底是我的妈妈,还是你学生的妈妈呀?”多少次,为了给问题学生做家访,我放弃了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周末。多少次,鬓发苍苍的父母那牵挂和期盼的眼神,让我心生愧疚。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付出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就在前几周全校组织的“最满意教师”的评比活动中,我所担任的两个班一百六十多名学生都对我投上了最满意的一票!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认可。这就是我践行群众路线的目标!
二十年的风风雨雨,我的名字留在了我曾工作过的地方;二十年的兢兢业业,我的身影留在了学生的记忆里。二十年的时光匆匆走过,带走了我美好的青春岁月,唯一不变的是我对教育事业的坚守,对学生深深的爱,这种爱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越来越浓。
其实许多教师都是如此,坚守一方净土,执着一份清淡,捧出一片爱心,勤耕三尺讲台。纵然清贫如水,纵然浮华散尽,但我们依旧会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谱写一首奉献之歌!
第五篇:在坚守与创新中化解
在坚守与创新中化解“年味儿变淡”
孟言
2017年01月26日09:2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随着春节日益临近,人们回家的脚步声变得密集而急促起来。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无论春运的列车多么拥挤,无论是否备好了应对七大姑八大姨关心攻势的“春节自救指南”,一到这个时间节点,亿万人都开始忙着收拾行囊,喜气洋洋地踏上回家的道路。春节,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团聚”的企盼深深萦绕在亿万中国人的心间。
春节历经千年,依然能有此魔力,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的价值密码,是我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围炉守岁,敲钟祈福,寄托着中国人祈求福祉、希冀美好的虔心之愿;年夜团聚,互诉衷肠,蕴含着中国人阖家团圆、家和人兴的情感诉求;走亲访友、贺岁拜年,体现着中国人事亲尽孝、重视家庭的价值选择……这些通过春节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心理,犹如深植于我们内心的精神密码,让我们获得文化的归属和心灵的安顿。因此,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无论现代科技的发达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无论现实是困顿还是风光,人们都不惜风尘仆仆,去赴一场团圆的盛宴。但在这些不变的坚守中,也有一些变化在悄然发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在过年时才能吃到的食物、才能穿上身的新衣,如今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对于过年的期待难免打了折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曾经“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传统基本落幕,不少人除夕当天还在奔波,更别提照着民俗规定的日子洒扫庭除、买肉、打酒、贴花花了;现实环境的改变,更让燃放烟花爆竹等曾经必不可少的年节项目要让位于清洁、环保的考量……种种关联着我们的情感、渗透着生活情趣的节俗渐渐衰退,而新的节俗风尚又未形成,于是不少人开始抱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在“年味儿变淡”的当下,如何为春节注入美好、鲜活的新风俗,如何从精神层面呼唤年味儿的回归,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让我们欣喜的是,一些有益的尝试正在进行。在河南商丘,不少人选择公益过新年,利用春节假期进行志愿服务;在广东清远,以换物+文艺表演+志愿服务+文明宣传+少儿游戏为模式的“奇换节”,倡导文明、节俭过春节,弘扬文明新风俗;而各地在春节期间推出的民俗展、摄影展、绘画展等,更让年味儿飘出了文化味……新风俗不断注入,传统风俗推陈出新,年味儿的复苏正在路上。春节经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它既有厚重的传统积淀,也承载着鲜活的时代体验。在坚守春节文化内核的同时,创新其形式表达,我们的年味儿一定会越来越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