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校长在校园文化中的角色定位1
浅谈校长在校园文化中的角色定位
武汉市蔡甸区小集中学 杜泽兵
学校文化建设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学校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优秀的学校文化,能为学校的发展、教师成长和学生的进步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人物”,对学校文化建设作用巨大。校长要肩负起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充分发挥自身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以期培育和创造有利于学校稳定和发展的优秀学校文化。
一、校长要做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有人说学校文化即是“校长文化”,因为从根本上说学校文化总是反映了校长本人持有的价值观念和领导风格。校长本人的人格、品行、价值取向,对学校文化建设影响很大,起着“学校文化符号”的辐射作用。一个校长的眼界、胸襟、素养、行为,往往会对学校的文化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校长的眼界往往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高度、校长的胸襟影响着师生的和谐进程、校长的素养关系着学校的文化积淀、校长的践行改变着师生的行为方式。现实中校长的兴趣是什么,做了什么,关注什么,倡导什么,都看在学校教职工的眼里,这些都表达着“学校领导的价值观”。例如,校长崇尚教科研,教师都爱学习;校长语言幽默,教师也跟着风趣;校长爱说假话,教师也是口是心非……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的教育实践中是常见的。因为校长崇尚什么,就给予什么以支持,什么就得以生存和发扬光大,久而久之大家就会不言而喻,不振自鸣,形成相互理解的基础和相应的价值取向。就是说校长的文化引领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对教师文化的引领在诸多的学校中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在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同样要担负起设计师的导向作用和为人师表的楷模作用。正确、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于形成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它有助于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继而自觉地去学习和仿效,它甚至比直接的教育过程更具感染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校长要通过创设工作条件,营造气氛,提供平台来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其文化素养,从而形成工作上进、严谨博学、和谐健康的教师文化。人生有三大境界,即职业人生、事业人生、诗意人生,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追求。职业人生,就是把工作当作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处在这个境界的人,对工作缺乏激情,认为工作就是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拿到自己应得的报酬;他们一般把金钱看得很重,对得失斤斤计较,进取心不强,对同事缺乏协作精神;学习、成长的目的被看作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报酬,仅此而已,缺乏内在的动力;工作任务重就会感到压力,甚至痛苦。事业人生,就是把工作当作是一种事业,一种追求。处在这个境界的人,对工作有持久的热情,有很强的责任心,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对金钱不斤斤计较,而更看重精神上的报酬,如领导的肯定,同事、家长的评价;以校为荣,乐于和同事交流,喜欢与同事合作;能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求发展。诗意人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到达这种境界的人,把工作看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看成是人生的一种需要,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种阅历、一种财富;对自身的荣辱看得比较淡,他们心中有一个美好的世界,不管外界风云如何变化,绝不同流合污,改变初衷;对事业执着地追求,把创造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那些大艺术家、哲学家、教育家就是这种人。
二、校长要做思想理念的更新者。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只有校长在把握了教育的形势,理解了教育的价值,掌握了教育教学的规律,领会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的基础上,克服思想障碍,从全局着手,整体谋划,为学校准确定位,科学决策。他所带领的学校师生员工才有可能在他和他所在的学校领导群体的带领下咬定目标奋勇前行。学校办学理念在一代代校长和师生的长久活动中积淀下来,就形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它聚合了众多教师个体的教育思想,又是整个学校教育群体思想的集中体现。校长应站在时代文化的前列,把握时代的主流文化脉博,以社会的主流文化引领学校文化,用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师与学生。让社会的主流文化和学校文化
有机结合。让学校文化时时注入新的气息,不断创新,与社会发展同步。校长作为学校文化的领导者,要带领学校培植积极的学校文化。通过努力创设有序的文化氛围,塑造健康积极的学校文化。我校通过开展“走出去(听课),请进来(示范)”、“教学大比武,教研大家行”等活动,广开言路,开拓思路,让师生在活动中集中思想,开扩眼界,形成共识,营造和谐的氛围,使全体师生能够在平等的氛围中快乐并创造性地工作,从而创造出和谐的学校文化。
市场经济的大潮时刻冲击着学校,社会文化也时刻影响着师生们的身心。校长的思想和办学理念要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更新,把握住新形势下时代的主流文化脉搏,引领新形势下师生的核心价值观。我校为了激励师生,设立名生栏“展学子风采、铸母校辉煌”和名师栏“灿若星河,熠熠生辉”,把名师生的事迹提炼出来,广泛宣传。用现实中身边的榜样,告诉师生,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杜绝的。无论社会上刮什么风,流行什么,学校始终把“严谨、规范”作为学校的追求,鼓励全校师生为实现“严明优良的校风”、“严谨求实的教风”、“严肃纯正的学风”而努力。学校鼓励教师“用明天的眼光看今天的教育”,“让每一颗金子在这里都能闪光”。这些主流价值观念如一条流淌的河,不断浸润着师生的心灵,使他们时刻保持教育的良知和理想的激情,使学校永葆青春的活力。
三、校长要做新型管理文化的创建者。
校长的管理工作不仅是一种约束、限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管理促进师生的发展。我校在建立制度、规范管理的过程中,重激励、重调动,时刻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为其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在制度创建方面,学校建立健全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涉及教育、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课堂、学生等方面,覆盖了学校的各项管理内容,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但在制度的实施中,注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做到既有章可循又有理可依,既灵活机动又高度统一。例如:我校是一所农村片级中学,有的教师家距学校很远,特别是冬季他们回到家时往往天已黑透,路上黑乎乎的,出行很不安全。学校在征求所有教师的意见后,决定让这部分教师每天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可以提前15分钟离校,但到夏季在按正常时间上下班,这一决定不断没有对教学产生影响,反而极大的提高了这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校长要做学校文化建设的践行者。
校长要把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必须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文化”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校长要把文化建设内化为全体师生的思想,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言谈举止上,流淌在全体师生的血液中。
文化的形成一定伴随人的生活和人的各项活动。师生的校园生活是学校文化生长的土壤。然而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知识学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没有给学校文化留下多少存在发展的空间。道德、情感、习惯好像都可以通过认知来解决。不少学生抱怨,走进学校,迎来的是单调、乏味的一天又一天,做不完的作业,交不完的试卷。他们没有时间好好地感悟校园环境的美,体验师生情、同学情的清纯,对悲欢离合、春去秋来、花香鸟语似乎也丧失了敏感,无法从容地思考、阐发自己的思想,对许多学生来说校园生活是重压下的疲于奔命。不少学生无法承受校园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校外世界千姿百态的反差,出现厌学,甚至厌世。有资料显示,初中生中有14%的人不适应现在的校园生活,45%的人学习很少感到快乐。而我们的教师中也有不少人常常感到工作压力过重,许多教师不堪重负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现象。试想如果我们有了现代而气派的大楼设施,也在苦心孤诣地建设学校文化,但我们的师生还是不喜欢来到校园生活、学习、工作,那么我们的学校文化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必须提升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良好的校园生活应该是:师生身心舒展、思想活跃、充满选择的生活;良好的校园生活应该是充实而充满成就感的生活;良好的校园生活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
农村学校文化生活相对城市学校较窄小和单一,农村学校要精心筹划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原则,做到活动有计划、有教案、有收获、有评比,在组织、经费、人员、器材
等方面全面落实。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或到民间地头让学生实地观察各种植物或让学生自己采集各种生物标本的教学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活动小组让学生自己采集陶泥,自己动手制作陶器,选择其中优秀的作品,在橱窗中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愉悦了身心又学到了知识。体育运动队不拘泥于死板的运动项目,加入具有乡村色彩的踢毽子。抖空竹,打陀螺等项目,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得心应手,体育科目顺利完成。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
五、校长要做新型学生文化的播种人。
校长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的同时,应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倾注到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炼,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具有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校让学生走出校园置身于社会氛围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的历史文化。把校园文化渗透到各个角落,培养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培育新型的学生文化。我校积极开展“知音文化”活动,利用钟子期故里的有利条件,向学生进行“三礼”教育,“孝道为先”教育,鼓励学生回家帮父母做实事,在活动中拉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体验父母哺养的艰辛和对他们的良苦用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学生不在对父母冷漠,不在讨厌父母的唠叨,并能利用课余时间帮父母亲干家务,家庭关系越来越融洽,学生在校的表现越来越好。
2011年12月18日
第二篇:学校文化管理中校长的角色定位
学校文化管理中校长的角色定位
周如俊(1967—),灌南县教育中心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工程制图学会会员,中国职高委教学研究会高级会员,连云港市单招高考优秀辅导教师,连云港市第一批“521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先进个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连云港市首届名师。
一位企业管理大师说过:“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争取到。”同样,在日趋人性化的社会里,学校教师是“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的复合体,简单的金钱刺激和强制的行政命令已难持久地唤起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校长也要把管理的重点从行为层转向精神层,多与教师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着力营造出一种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的文化氛围,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和工作的主人。因此说,好的学校文化能给教师带来愉悦以及极大的满足感,就像是心灵鸡汤一样。而教师其实是需要这样的鸡汤并且乐于“消费”这样的鸡汤的。那么一所学校,校长如何才能做好学校文化管理,增加自己的执行力呢?笔者认为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充当“五大”角色。
坚持文化“内化于心”,铸造学校之魂——“发动机”角色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先进的办学管理理念,没有被全体教师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教师团队战斗力的。不少学校用物质奖励、金钱刺激来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当然是重要的。然而物质刺激激励作用都是边际效率递减的。开始时也许有用,但在教师的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其作用就越来越小了。这个时候,校长不能只靠物质,也要靠学校文化建设来激励教师,为教师的发展寻找新的动力。
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化。教师的行为直接体现着学校文化。当年南开校父严范孙先生亲题的四十字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就是南开中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在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方面的具体化。因此说,良好的校园精髓文化,能为教师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共同的文化氛围、共同的价值观及由价值观指导下的学校目标、学校精神、职业道德等,从而能激发一个团结合作的执行力主体——教师群体的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
坚持文化“固化于制”,强化学校管理——“指南针”角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管子曰:“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学校制度是人定的,制度更是用来规范、激励人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换言之,学校要把每位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必须有一整套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矩可蹈。同时学校制度规范管理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只有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形成一种集体教育力量时,全校教师工作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成为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学校的制度文化包括四个重要方面:其一,教学管理制度。其二,校园环境管理制度。其三,生活行为管理制度。其四,社会实践制度。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体
系,以文化管理的方式推动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并不(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断创新管理思想和管理措施,才使学校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坚持文化“融化于水”,赏识管理——“胶水”角色
学校有时完全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行为,这个时候,校长将被迫安装许多“防盗门”来预防可能的损失。防盗门虽然能起一些作用,但成本高昂且效率未必见佳。因此,校长用信任、赏识管理去影响教师,有时会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建防盗门的成本,也许有时达到“胶水”的凝聚的效果。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赞美犹如阳光。”好校长应该多表扬教师,并且表达出对教师的期望。因为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成为积极的向上的原动力,产生激励效应。当前课改下校长应该是一位赏识教育者,其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枝花,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阳光、空气、水分的空间,让他们迎风展姿,百花争艳。这样关注教师的优势,让教师感到工作学习愉快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不但有益于教师身心健康,同时也将使教师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体现人的价值、体现对人的尊重。
坚持文化“融化于情”,打造激情团队——“消毒剂”角色
当前许多学校管理者都看到市场经济好的方面的作用,过分依靠教师上岗竞争、“末位淘汰制”等聘任制管理制度,但较少关注市场经济的副作用。其实,学校引入市场经济方式下的教师竞争管理并非完善,而是存在“市场失灵”。有时过度竞争也容易导致教师间不择手段的竞争。因此在目前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要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校长要创造出一个的让教师安心工作的合作环境。这个时候,一种强调博爱、公义、诚信、友好的学校文化就可能成为教师管理以及教师上岗竞争市场的消毒剂。它让教师超越唯利是图,让教师在利和义之间,个人追求与教师团队合作上寻找到平衡。
坚持文化“外化于形”,提升学校品牌——“推销员”角色
在日益优化的学校办学环境中,学校的良好形象不但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财富,也是学校强大的竞争力。基于此,学校管理者要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如我校全面导入企业CIS系统,规范了学校的视觉形象,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学校的公众知名度:一是注重学校品牌的内涵。品牌建设是学校向服务对象——家长、学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教育教学特点、利益和服务。它可以表达学校品牌所具有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等信息,并使受服务对象由此受惠;二是注重学校品牌的创新。学校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教材、师资和管理,提升专业品牌,借壳办学。第三,加强学校品牌的宣传促销。创建学校品牌的目的在于为服务对象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服务。因此学校必须通过广告等媒体让社会公众了解和熟悉学校品牌,使服务对象加深印象、转变态度、引起注意、最终确定选择行为。第四,争取品牌的连锁效应。品牌只是学校一个亮点,学校要立足市场,应当争取整体透亮,要注重提高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使学在日趋激烈的办学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论校长在学习型学校文化培育中的角色定位
论校长在学习型学校文化培育中的角色定位
——西丽小学创建学习型学校文化的做法与体会
深圳市西丽小学校长 杨少林
摘要:创建学习型学校文化,是一场触及师生精神生命的学校文化变迁过程。在创建学习型学校文化过程中,校长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人们往往夸大了校长的作用。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旅程,是群体精神生命的演进过程,校长充其量是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的发现者、培育者和促进者。
本文试图从文化本体论的角度出发,结合我校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强调校长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学校先进的社会文化为资源,从学校的社会文化基础出发,通过发现先进的学习者及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培育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文化、促进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文化的累积与增殖,促进学习型学校文化的生成,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的发现者、培育者、促进者。
创建学习型学校文化已成为近些年来基础教育的繁荣景象,这无疑给学校带来了生机。但当我们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时,却不难看到如下现 象:校长的教育理想新颖超前,而教师的教育观念传统陈旧;校长的办学目标明确,而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模糊;校长的办学理念先进,而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后。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还远远没有到达文化的内核,学习型学校文化成了一种没有根的文化。
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的理想与现实为何如此悬殊?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说这些校长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也不能说校园浮躁与浮夸之风盛行,但我们不得不说,校长作为组织者,作为组织文化的核心成员,有必要反思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是否科学。事实上,有较多的校长沿袭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变迁动因观,“把文化建设仅仅归结为学校某些当权者的政治行为,则忽视了文化变迁过程中的社会力量以及隐藏在这种力量背后的文化哲学法则”,注重了办学理念的至上而下的演绎与归纳,而缺乏至下而上的继承与创新,忽视了文化的发生学意义。
文化建设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累积而成的,是极其缓慢的,欲速则不达。从文化本体论的意义上讲,学校文化与群体相依相随,“文化是群体的共同意向”,“文化的主体是人”,是群体的人,每一个体都是文化建设的力量。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是一个旅程,是群体精神生命的演进过程,校长作为群体一员,充其量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发现者、培育者、促进者,而不是独创者。
本文试图从文化本体论的角度出发,结合我校近些年来建设学习型组织文化的成功探索,思考学习型学文化的培育过程,思考校长在其此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一、做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的发现者
人人是学习者。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伽达默尔也说“理解并不是主体诸多行为方式的一种,而是此在自身的存在方式”。学习是植根于人类个体价值体系深处的社会文化基因,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动因。
荀子说:“人之生,不能无群。”学习者是不会独立存在的,总是生活在某种特定的群体之中。正如学习型组织的集大成者圣吉所说:“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组织都是学习型组织。真正的区别在于学习型组织程度的深浅和快慢。一个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专注、热情与能量、关系的质量、思想的质量。”学习者是客观存在的,学习型组织也是客观存在的,是学习型学校文化的资源,更是学习型学校文化本源性的生长点。校长首要的任务就是及早发现要学习者,及早发现学习型初级组织。
1、发现先进的学习者
教师个个都是学习者,这是校长必须建立的第一条信念。但由于所受历史、社会及文化的局限,个体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或不同的层次,有的甚至以其反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为校长发现学习者增添了难度。
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活动这一专业实践活动,其学习必然与专业活动相联系,因此,我们必须将目光移向教师细微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学习者。在目前状态下,由于受传统的分科教学的影响,有一定数量的教师的确不太喜欢思考教育整体的问题,不太喜欢思考学校整体的问题,但他们并没有忽视学习。他们思考着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问题,特别是在分设的学科课堂里,无处不在流淌着他们的思与想。比如语文教师对课本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数学教师的思维里有其独特的逻辑脉络,艺术教师有自己的创作志趣,……广大教师都在自己的领地里独立而自由地思考着,难免存在随意性、分散性和局限性,但他们是学习型学校文化的基因,我们必须将他们利用好、引导好。
2、发现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
“一个成功的革新机构一定有一些小组,他们能够自发地进行综合的学习。”教师团队里一定活跃着学习型组织,这是校长必须建立的第二条信念。这些组织可能是学校行政班子、年级组,科组、备课小组等正式群体之一,也可能是学校行政班子、年级组,科组、备课小组主要成员为核心的非正式群体。如果学校仍然推行着科层管理方式,那么这样的学习型组织往往要到初级群体中去寻找。道理很简单,科层管理方式,其实质是服从式管理,是通过学校行政班子、年级组,科组、备课小组等从上至下传递工作目标与工作要求,无须独立思考,而且这些组织是学校传统文化的自我肯定者、自我保存者与自我强化者,对学校的日常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稳定作用。但这些正式组织并非没有先进的学习者,学校行政班子、年级组,科组、备课小组主要成员无疑是先进的学习者,他们和其他先进的学习者一样,通过情感交往方式活跃在相应的初级群体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身边的人。
因此,校长要在识别初级组织是否具有学习特性上下工夫,要在培育具有学习特性的初级组织上做足文章,切不可简单地从学校行政班子、年级组,科组、备课小组入手创建学习型组织文化,这样会引起组织的不适应;也不可撇开学校行政班子、年级组,科组、备课小组去寻找学习型初级组织,否则,就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就丢失了学习型文化生成的根。发现学习型初级群体,主要在于以学校管理的稳定运作为前提,寻找以学校正式组织的主要成员为核心的学习型初级组织。
近些年,我们寻找到了活跃在校园生活中的几个学习型初级群体,后来整合为三个团队,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一是视频教育研修班。深圳经济较为发达,假期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每到开学之初,老师们总是喜欢拿出自己用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拍摄的异域风情进行交流,他们交流着自己的构图技巧、拍摄技法,谈论着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当然也会讲到他们各自的旅游打算,包括假期刚刚过去,他们就开始筹划下一次到哪里玩,……,后来这个群体冠名为“西丽小学视频教育研修班”。现在承担着学校电视台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
二是科研型教师教育理论研修班。深圳是一个人才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年从内地引进了大量的省、市乃至国家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与全国优秀教师也并不鲜见,散落在各个学校,我校也有近十位。这些骨干教师工作之余,闲暇之时,经常聚到一起喝酒、唱歌、蹦迪、闲聊,玩到兴致处,聊到随意处,也会不知不觉地谈起各自的成长经历,聊起得意的过去,聊起对深圳教育的感悟与期盼,包括对学校工作的不大适应和抱怨……我们将它发展成为青年教师研修班,现在承担着青年教师的培训任务。
三是西丽小学教师羽毛球队。一批青年教师利用周末时间及课余时间定时组织活动,边玩边乐边切磋技艺,活动组织已基本定性,结构力强,后来我们将它发展成校际联谊的大使,一支研究学校对外文化交流的核心班子。
这些组织起初的确没有明确的目标,都是非正式的,但通过学校正式组织的主要成员的强有力参与学校的重视,学习气氛越来越浓厚,活动目标越来越明确,活动能力越来越强。
二、做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文化的孕育者
初级群体,虽然也有一定的文化意识,也是按照一定的文化发生互动关系的,但说到底主要还是为了追求一种个人的需要和情感的满足,是因为个人的利益而“志趣相投”“很谈得来”“不约而同地走在一起”。因此它是极其脆弱的,这样的群体往往会因为个人需要和情感得不到满足而自动解散,淡薄的同类文化意识也会因为群体互动而被扼杀。我们认为,初级群体中的同类文化意识极其宝贵的,它是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的文化萌芽,在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起奠基作用,必须备加珍惜。校长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引导初级群体,将共同的学习意识保存下来并逐渐放大,将各自的发展目标与个性化需求与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共同的学习意识孕育成为教师稳定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追求。换一句话说,校长就是要引领学习型初级群体向学习型学校文化目标靠近。
1、孕育学习型初级群体的行为规范。
在群体规范方面,初级群体不同于正式群体,它不可能有严格的制度规约,更多的是积极的舆论诱导和情感认同,它给予每个成员的不是灼灼逼人的压力,更是一种充满温情的期待。初级群体所以有亲和力,是因为成员之间的互动充满温馨与期待,成员所以愿意留在这个群体,群体所以没有抛弃这个成员,就是因为每个成员都需求这种情感,彼此都表达着这份情感。因此,初级群体的行为规范说到底就是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规范,很敏感,具有行动的定向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培养一种什么样的群体规范呢?我们认为,学习型初级群体规范其实质是情感互动,就是当个体获得进步后能在群体中放大满足感,群体成员之间传递着真诚的期待,期待着每一个成员学习、进步与发展,为彼此的学习、进步与发展祝福、欢呼。我们将此概括为 “欣赏他人〃表现自我〃共同发展”。为满足各个成员的需要,校长在参与上述几个小组这的活动中,引导每个成员以“欣赏他人〃表现自我〃共同发展”为行为准则,学习欣赏同伴,鼓励同伴,学会相信自我,表现自我,学会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2、孕育学习型初级群体的价值观。
我们认为,学习作为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表面上看来就是获得知识,从深层次看就是获得一份理性的透亮与心灵的自由,不仅能明白事理,还能明白情理。换句话说,我们要培育的学习型初级群体的价值观,就是要理解自然,要理解他人,要理解自我。对于教师而言,就是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理解自我,把握教育的意义,这是学习型组织的价值取向,是新型教师文化的内核,是学习型初级组织活动的起点与归缩。
为引导各学习型组织向学习型学习建设目标的靠近,学校提出了总的目标,要求每位成员要有理解意识,要有学校视界与社会视野。青年教师研修班在学校学习型组织目标的引领下,提出了具体的活动模式与运作思想,一要用实践经验去解读教育理论,用自己的教育案例来说明教育理论(案例研究);二要用教育理论为视角,理解我们的实践,设计教学活动(活动研究);三要用自己的教育实践来丰富与完善教育理论(反思研究)。教师研修班学员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更为重要是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做学习型初级群体文化衍生的促进者
无论何种文化,它“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必须经过集体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固定和显现出来,学习型学校文化也不例外。学习型初级群体文化即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不意味着它能自然地衍生为学习型学校文化。学习型初级群体文化的衍生还需要校长发挥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1、促进学习型初级群体文化的开放。
开放是文化增殖的首要条件。一个开放的社会不会是最高决策目标硬塞给每一个社会成员,而是以这种目标去吸引他们的行为,并增殖出各自的子目标。文化的价值只有放到社会关系中放到传播和传递过程中,才会有价值,只有经过人们的经验体验才能被认识。只有通过参与,才能接纳,才能繁衍出生成意义,群体参与是文化增殖的重要力量。培育学习型学校文化,不是培养追随者,而是培养信奉者,增加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为此,我校为各学习型初级群体提供了开放的电子信息平台,让全校教师知道这些群体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在做什么、在怎么做,做得怎么样等等。做到了学习过程的的“三公开”:
① 学习计划的公开。包括群体的学习计划和个体的学习计划公开。
② 学习活动的公开。包括公开活动方案,组织观摩活动以及网上上传活动实录等。
③ 学习效果的公开。包括公开各成员的博客,摘录各成员的学习笔记,上传教学案例。
2、促进学习型初级群体间的文化接触。
“文化的动力来源于人不断地优化自己生命的意向”,是有其共通性的,它的差异在于历史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不同的教师文化彼此是不会绝对排斥的,一定有其相互吸纳、相互补充的一面。文化接触是实现文化突变的重要条件,教师文化彼此的接近、交叉,相互发生联系,必然导致文化结构的质的飞跃。为此我们组织一系列教师文化交往活动。
①组织学校各教师群体的交往活动与校际联谊活动。参加校际联谊能增进友谊,但更为重要是能增进学校文化的交流,能让参与者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能够进一步明确自己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地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们经常选派这些群体到省内外学习考察,获得较好的效果,极大地稳定了参与者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还经常将不同群体教师的联合组织学习活动,让不同群体文化密切接触。
②主办西丽小学大讲堂。名人、名师讲堂能开拓教师的学习视野,不单能在知识层面给予教师以启迪,更为重要的是名人、名师的为人品质与专业精神给每教师以激励与鞭策,给我们以道德的力量。
③参与省级以上研讨会与展示会。校内研究往往立足于局部,对手头面临的问题进行精细化研究,这对我们完成局部工作任务无疑是有帮助的,但对我们整体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有其局限的,我们为教师提供与教育大家对话的机会,让教师们实实在在地感受研究的氛围与教育大家的风范,我们鼓励教师做一名优秀学科教师,鼓励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
3、促进学习型初级群体文化的组织控制。
促进学习型初级组织文化的发展,终极目标是创建学习型学校文化。作为一组织文化,它涉及到学校组织的物质层面,更涉及到全体师生的精神层面,因此它的衍生具有组织的特性,包括校内各正式组织的工作目标、工作规范调整等,都有待于组织的整体控制。
① 确定学习型初级群体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组织最大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人事措施。为加速学习型群体文化的衍生,我们加大了人事调整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一些先进的学习者走上前台,走上正式组织的领导岗位上来,以他们的学习作风与工作精神引领广大家勤于学习,勇于探索。
② 明确学习型初级群体文化发展的整体思路。
学习型学校文化是一个系统,可分为六种: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学校行政人员文化,学校有关的社区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学校中的仪式、规章与制度等。虽然学习型教师初级群文化是学习型学校文化的核心,但它还只是教师文化的先进代表,只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部分。我们认为,由学习型初级教师群体文化向学习型学校文化衍生,必须按照文化积累的方式逐步积累。为促进学习型教师初级群体文化衍生为学习型学校文化,我们强化了学习型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师学习管理制度,包括各正式组织的学习制度与考评办法等,还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创建了配套的学习型校园文化设施设备,加速了学习型学生文化建设的进程,力图让学习型学校文化体现在平凡的课堂上。
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积淀的过程,也是一个缓慢前行的过程,更是一个富有学校特色的过程。在学习型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独断专行,必须充分观察、综合分析教师的学习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先进学习者及学习型初级组织的作用,将学习型初级组织文化与学习型学校文化的目标统一起来,必须利用行政手段将学习型初级组织文化幅射到学校的各个层面。这样的学习型学校文化才是从上至下与从下至上相统一的文化,才是一种有根的文化。
第四篇: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角色定位
本科学年论文 第 0 页
一、城中村改造和政府角色....................................1(一)城中村改造的含义.....................................1
(二)城中村的现状........................................1
(三)政府的角色定位......................................2
二、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角色定位错误..........................3
(一)政府角色越位——越位于市场机制行使职能..............3
(二)政府角色的错位——政府内部职能分工混乱..............5
(三)政府角色缺位——缺乏社会保障........................7
三、在城中村改造中正确定位政府角色..........................9
(一)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10
(二)政府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11
(三)政府是公共设施的提供者.............................13
四、结束语.................................................15 参考文献...................................................16 本科学年论文 第 1 页
一、城中村改造和政府角色
(一)城中村改造的含义
“城中村”亦称“都市里的村庄”,他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形成的,已经被城市建筑用地包围但在土地所有权、户籍等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社区。目前对城中村的定义已经有很多种,如从土地角度形成的定义,所谓城中村就是指在城市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离新、旧城较近的村庄的土地划为城市用地,这些土地被纳入城市的村庄就是城中村○。也有从地域角度和社会关系角度定义,如从地域角度纳入城市的局部1地区,就其社会属性而言,仍然属于传统的农村社区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区○。也有从产权和经营制度角度的分析,城中村是指在城市整体规划2区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村委会管理体制的社区○。综上我对城中村的定义是指地处繁华城市和乡村间的结合部,拥有3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身份从村民变成市民,以出租房屋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体制上仍然保留农村管理体制游离于城市边缘的社区。
(二)城中村的现状
城中村的形成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我认为城乡隔离的二元管理体制是城中村产生的根本原因,二元体制导致城市和乡村完全分离,各自行使不同的管理模式。政府负责管理城市,并承担城市建设和管理费用,农村则是由村委会负责管理,经验的缺乏,资金严重不足,村民“等、要、靠”的思想根深蒂固,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另外局部利益是导致城中村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各自利益导致政府和村民矛盾不断,加大城中村改造难度。从村民的角度来说,如果进行城中村改造,村民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或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出租房屋也将失去,农民对未来的生存前景担忧和顾虑,导致村民对城中村改造的不支持,产生对土地漫天要价、钉子户等。从政府的角度说,政府为了短期利益,尽量减少土地征用赔偿金额和社会负担,大多采取绕村庄只征收耕地的方式来寻求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这种“吃肉留骨头”的方式导致城中村的不断产生,加上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导致城中村面临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1.城中村改造缺乏国家的宏观政策,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城中村 本科学年论文 第 2 页
改造的法规文件,除直辖市外也没有省级政府出台的法规,产生严重的责、权、利不配套。管理混乱,城中村人口复杂,主要由村民、市民、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管理的落后形成“黄赌毒”不良现象的藏身地,社会风气不良道德品行不端导致治安事件的频繁发生。
2.城中村建设布局混乱,由于城市规划滞后,违法违章建筑十分集中,“一线天”、“贴面楼”、“握手楼”大量存在,加上房屋十分集中,居民区内的居住环境和采光条件很差,同时无序的建设也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且土地流失严重。
3.城中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由于人口不断膨胀,应由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严重缺乏,导致环境脏乱差,道路狭窄、管线电线交挫复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一切复杂问题急待解决,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这就要求政府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
(三)政府的角色定位
政府角色定位是指政府在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文明进步中该起到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目前对政府角色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服务角色,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型期,行政管理体制仍带有转型期经济体制的烙印,政府保持较多干预,市场主体参与成本高,政府部门政务公开不到位,因此政府的权力关系必须得到调整,职能必须转变,政府要从统治身份变为社会服务者,现身于公共事业而不追求自己的利益是政府的生命之源。
2.经济角色,从规则的守护者走向新规则的制定者,政府的经济角色就是要做到该退出的就要退出,比如宏观调控要让位于市场经济体制,投资主体要让位于民间、社会组织,政府要制定长期规划,完善法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同时要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积极进行经济纠纷的协调工作。
3.社会角色,做国家创新制度的支持者,政府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成为“产、学、研”技术创新体制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4.体现公平和公正的角色,政府要公平的分配社会财富和有效遏制腐败行为,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公平显得格外重要,社会财富的 本科学年论文 第 3 页
分配不均必然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一切不公平、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发生,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切实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
5.社会保障角色,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城中村居民的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护,享受不到和市民同等的社会福利,政府应该加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
6.承担社会责任的角色,贯彻党的行政体制改革的精神,转变政府职能,要求各级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型责任政府。主要包括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当前政府的服务意识淡薄,思想观念落后,政府管理体现在控制、审批、监管、处罚等落后思想上,管理方式过多的依赖直接手段,渐渐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7.担任有限政府角色,就是要求政府要不断缩减政府有所为的领域,减少具体事务的职能,应该把本应由市场履行完成的事务交给市场去完成,做到不该管的不要管,管不好的少管,管不了的不管。但是政府在让位于市场机制时要履行好协调指导,政策法规制定,监督的职能。
二、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角色定位错误
导致城中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由于政府对于自身的角色认识的模糊、混合不清,政府普遍存在着“越位”、“错位”、“缺位”的角色认识错误,严重制约着城市化进程和城中村的彻底改造。
(一)政府角色越位——越位于市场机制行使职能
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和管了不该管的事,直接包揽了本来可以由市场机制进行的纯粹私人产品的供应,以及可以由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的混合性公共物品的供应。主要是由于政府占据了市场地位,使得市场的主体地位发挥不出来。政府的机制改革使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相当多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惯性中走出来,仍然是管制型政府,习惯于数量、项目的管理而不是规划管理,往往倾向于直接纵向控制而不是间接横向协调,对城市化的主导变成了强制性推动,不是空间规划、产业规划,把市场作用排除在城市化之外,占据市场在城市化中应有的作用。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的越位行为主要表现: 本科学年论文 第 4 页
1.政府投资越位于市场机制。错误认为城中村改造主要是将村民整体搬迁上楼,村庄集体土地就归国家所有,地方政府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将土地转让取得资金来源,由地方政府投资平台进行土地一级开发,负责投资融资,但是以土地转让来的资金无法满足城中村改造,导致前期资金压力巨大。由于政府长期把市场机制排除在城中村改造之外,导致巨额的资金缺口无法及时得到满足。深圳市一直是国内政策创新的领头羊,在城中村改造方面也不落人后,出台了城市更新机制,主要是鼓励社会投资的参与,在圈定的城中村改造中设定一些基本原则,比如除必须配套的服务设施由政府提供外,其他的交由社会投资人和村民村集体去设计和实施。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的成功主要是源于政府引入了市场机制,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局面,由此可以得出由于政府的越位行为导致城中村改造资金困难。
2.城中村的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为了确保土地资源升值,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达到这一目标。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价款来支付旧村改造费用。在以往的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往往自己支配土地,在没有市场的运作下使得土地的利用率较低,浪费十分严重。
3.我国的城市化路径应当选择自然城市化战略。自然城市化战略主张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让市场机制引导和调控要素向城市集聚的方向、规模和方式,并促使各种城市化主体按照其利益需求和相互关系自主发展、相互协调。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政府部门往往依据自身的主观臆断来发展和规划城市,权力过度行使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和行政成本的大幅增加。在一轮又一轮的“建了又拆,拆了又建”的恶性改造模式下,城中村改革的进展有限,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机制。
4.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村集体资产是最为复杂,也是和村民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长期以来,城中村的集体经济经常由村委会代为管理,而村委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对村中事务的处理上,实际上造成了村集体经济的“政企不分”现象,致使村集体经济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必要的资金和商品流通渠道,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笔者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引入市场机制,将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市场经济的股份制公司,具体措施是把村集体经济整合成一个大的发展公司,并将集体资产折成股份量化到 本科学年论文 第 5 页
每个村民,让每一个投入股份的村民成为新公司的股东,这就让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股份制有利于村民集体经济融入市场活动之中,成为城中村改造的主体。目前政府征收城中村土地是给予村民巨额的资金补偿,短期内村民有足够的资金生存,但是缺乏后期的保障以及无法享受未来土地升值的巨额利润,导致城中村改造阻碍重重。
5.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拥有自己管理本村内部一切合法事务的权利,自然也包括城中村改造,政府完全包揽城中村的改造与民主自治的精神相违背,使得村民无法直接参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改造。
6.在确认城中村改造主体时,政府往往会为了既得利益导致政策的偏离,倾向那些财力雄厚的大企业、大投资商,权利寻租导致改造主体权利膨胀,为了自己的利益致使城中村改造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出现烂尾工程。本应由市场机制通过招标、竞标等手段挑选那些实力雄厚、社会责任感强、改造经验丰富的开发商。
7.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就拆迁损害村民利益时,政府往往不是通过正确的渠道解决村民的利益,而是滥用手中的公权力,采取暴力强迁强拆的办法进行强行改造,损害村民的利益,本来是由“公检法”部门决定是否强拆强迁行为,政府却通过手中的公权力进行行使,是政府的越权行为。
(二)政府角色的错位——政府内部职能分工混乱
角色错位是指政府职能内部发生了职能混乱的现象,即是各个部门职能分配不到位,你干了我干得事,而我越你的权,在出现问题是互相推卸责任。在城中村改造中政府角色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分权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存在着角色上的错位。中央政府既要弥补市场缺陷,又要校正市场不足,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而地方政府的反宏观调控行为导致了地方割据,阻碍了区域内部的整合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调。由于政策导向上的缺陷以及地方政府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不当追求,导致地方政府和权利阶层“权力寻租”现象。如果地方政府权力的过大,就会导致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得不到实行,而以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城中村改造,达不到中央政府改造城中村的宏观目标。本科学年论文 第 6 页
2.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上与中央政府的二元博弈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存在着角色的错位。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使自己在区域竞争中获得利益;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 “讨价还价”的办法,在对中央政府在投资与政策上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曲解、阻隔中央的宏观政策,使中央宏观政策在地区实施过程中受到一定阻碍。在城中村改造中,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人员对中央政府的政策认识不够,把城中村改造当成提升政府绩效和官员升迁的手段,因此“征地不征村”成为必然选择,对具有改造条件的城中村改造不完全,留下许多遗留问题,比如村民变成市民后医疗保障体系不到位,人们面临就医难、药费贵,村民土地被征收,没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等。对没有达到改造条件的城中村盲目的进行改造,致使改造投入巨大,浪费十分严重,频出烂尾工程,甚至出现经改造的城中村又变成新的城中村。
3.政府和城改办职能分工错位,在城中村改造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审定本地区城中村改造工作计划,制定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政策,对城中村改造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解决好城中村改造中出现的新问题。城改办的主要职能是实施政府制定的城中村改造计划,指导完成村级集体经济改制,最好的办法是集体经济变为股份制经济,组织实施村民户籍改登,村民变市民,并及时、公平、彻底的对失地村民进行补偿。通过竞争机制进行招商引资,提升城中村产业水平。然而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扮演“全能政府”角色,导致许多城中村改造目标不明确,监督不到位,缺乏后期的保障措施。而该由城改办履行的职能政府却强加干涉,造成严重的职能错位,导致村民失去长期的经济来源,村民变成市民后无法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社会福利。
4.整个拆迁过程中政府部门身兼“裁判员”和“运动员”,造成政府角色严重错位。政府拥有裁决拆迁争议、裁决补偿数额的权力,这是一项司法性权力,根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市、县人民政府城市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根据行政法的基本理论,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范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决的行政行为○。行政裁决与一般行政行为不同,其裁决方式类似4于法院的审判方式,因而具有准司法性。因此,作为行政裁决机关的政府只 本科学年论文 第 7 页
能居中进行裁决,与房屋拆迁当事人之间的拆迁纠纷不能有任何利害关系。而政府违规介入到城中村拆迁时,它既是拆迁人,又是行政裁决机关,那么政府所做出的行政裁决行为很显然是不合法的。同时政府还拥有强制拆除房屋的权力。根据《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裁决工作规程》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搬迁的,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实践中有些政府在强制拆迁的过程中,往往还对尚未拆迁的城中村居民采取断水断电等强制性措施。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村民的财产权、人身权甚至威胁生存权,使群众对政府抱有强烈的不信任感,与政府关系恶化,从而导致实施强制拆迁后,往往会在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争议的基础上,又形成拆迁人和拆迁主管部门、当地人民政府之间的争议。
5.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人事和机构管理方面错位,中央政府干预太多导致混乱,地方政府却无权直接进行管理,比如各个市的市长任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调任,他们对本市的具体情况不了解,缺乏人事关系。市长对人民来说很陌生,好多地方的人民甚至还不知道市长的姓名。他们在履行职责时往往很困难,各种措施贯彻不到位。反之对本市有很大贡献而且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群众基础好的干部却得不到重用。而政府机构设置上严格按照中央职能部门设置,部门林立,导致政府职能交叉、重叠,职权划分不清楚,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致使我国官员数量庞大,三公消费数额巨大,浪费十分严重。各个部门的职责履行不到位,追究责任时互相推诿抵赖。在一些城市比较小的地方完全可以少设部门,权利分配清楚,还能提高行政效率。
(三)政府角色缺位——缺乏社会保障
政府职能缺位是指本应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政府却没有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真空”。应由政府提供的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其他必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力度不够;医疗、养老、就业、生育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服务的供给仍然不足;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在城中村改造中政府角色缺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中村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大多数的道路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通行,究其原因是城中村道路狭窄,大多数的道路都是单行道,本科学年论文 第 8 页
很少有双行道,车辆很多的城中村必然出现道路拥堵。另外是人为原因,城中村居民收入较高,拥有交通工具很普遍,在没有专用地停车场,道路两旁就成为人们的停车场,更显得道路狭窄,通行能力差,加之一些大城市为了维持城市城中村整洁,对城市中的小摊小贩清理,城市生活巨大压力和城中村廉价的租金、庞大的消费人群,城中村就成为小摊小贩的不二选择,他们的到来更加加剧交通堵塞,北京市朝阳区和平小区不是城中村,但是他的现状可以参考,每天晚上小区的轿车把道路完全堵死,如果你带的东西比较多,行走都很困难。今年国庆节笔者看到比较惊人的一幕,一户人家因为天然气泄漏导致失火,火势有扩大地趋势,但是消防车却迟迟不到,笔者在楼上计算时间,结果花了20多分钟后消防车才到,后来我了解道,消防车早就到小区外面,由于道路很多不知道从那条道路进来,后来在小区管理人员带领进来了,但是距离失火地点还有40米时消防车再也开不动了,原因就是两旁的车子已经赌得消防车过不去了,城中村也是这样的现状,消防隐患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城中村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市政配套设施不足,使得生产性和生活性污水排入河道,污染河水和毒死水生生物、植物,加上城中村人口稠密,使得居住环境显得更加拥挤散乱,水电管线交错、混乱,居住环境脏、乱、差,有些居住环境甚至还赶不上农村。
2.政府的社会保障服务供给不足。医疗方面,我国当前的政策明确规定,农村居民享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中部的一些城市每人每年出资10元,加上财政、村集体的补贴基本可以解决一年中得正常看病问题。但是城中村改造后,村民身份由村民变成市民,不在享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还没有推行的情况下,居民又得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养老方面,中国虽在社会保障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但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仅为城镇人口提供的社会养老保险速度相当缓慢、规模小,据统计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仅50%,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10%,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同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西方国家是先实现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先富后老”,而中国 “未富先老”,特别是中国养老保险实行先收现付制,没有积累充足的后备储蓄资金,使得政府和社会保障部门无法顾及城中村广大老龄人口的保障需求。本科学年论文 第 9 页
就业方面,城中村改造后,农民失去土地,失去了职业,也就失去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农民没有一技之长,更没有多少文化水平。在竞争激励的人才市场上,他们得不到一席之地,以自己的身体甚至是生命换取微薄的收入来源,既得不到尊重也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不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更没有通过有效途径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带动村民自主创业。计划生育方面,按照现行政策城中村居民可以享受一孩是女生二孩,独生子女或两女户奖励扶助等优惠政策,一旦城中村改造,他们就只能生育一个小孩,由于农村的“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这是一女或二女家庭难以接受的,加上还得不到补偿,超生还要被罚款。
3.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仍然不足。城市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量土地的被征收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在城中村中他们占据很大部分,但是子女的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承重的经济负担,高考的户籍制度对他们的子女是不可逾越的藩篱,教育十分不公平。另外,城中村缺乏公共服务设施,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公厕奇缺,就算有也是及脏及臭,管理部到位,许多公厕就只剩下便槽,冲洗设施已经被破坏。人多地少得城中村还缺乏专用的停车场、供人们休闲学习的图书馆、体育设施也十分缺乏、商业网点也无法满足需要。
三、在城中村改造中正确定位政府角色
城中村改造中主要涉及政府作用、改造形式、改造主体、筹资方式、拆迁补偿方式、土地权属变更、管理体制变更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在全国形成比较典型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珠海模式,珠海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是由政府引导房地产商改造开发城中村的模式。政府在改造中起着决策引导、制定改造规划、出台改造优惠政策的作用。房地产商为改造主体,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引入有实力的开发商,由房地产商筹集资金完成改造工作。改造方式为拆掉后彻底重建,建设商品房和商品房化的安置房。拆迁补偿方式为实物补偿为主,货币补偿为辅,土地权属由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转让期限是70年。体制变更方面有撤村(委会)建居(委会),村民变市民,集体经济组织改为股份公司、村民变股东。本科学年论文 第 10 页
广州模式,广州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是由政府引导村民自行开发改造、不允许房地产商进入模式。政府在改造中起着制定基本政策、出台优惠和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的作用。村集体和村民为改造主体,政府提供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由城中村自行改造开发,村集体和村民自行出资为主,区财政拿出部分配套资金,不允许房地产商介入。改造方式为重建、改建与综合整治相结合。拆迁补偿方式由各城中村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土地权属由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体制变更方面有撤村(委会)建居(委会),村民变市民,集体经济组织改为股份公司、村民变股东。
珠海和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改造中起着制定基本政策、出台优惠和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的作用。因此在现行的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应该变以往单方面主导拆迁的做法,不与民争利,而更多的是扮演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公共政策的制造者、公共服务设施的提供者。
(一)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城中村改造困难重重,主要就是没有处理好村民的利益,首先是城中村改造完成后,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以出租房屋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生活、生存方式断裂。农民由村民变成市民,却在医疗、养老、就业、计划生育方面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其次村民虽得到比较丰厚的拆迁补偿款,但是没有实现资金的增值(也就是俗话说的钱生钱),造成这一原因是政府与民争利,政府为了节约和减少支付城中村改造资金,在改造中政府即是投资者、改造者,又是监督者和利益矛盾的仲裁者、协调者,政府集权利于一身,当出现利益冲突时,理所当然的损害村民的利益,另外,政府为了提升地方经济实力,疯狂地征收土地,获取土地升值是带来巨大的利润,同时为了搞好政绩,大规模的进行城中村改造,改造的城中村数量多、规模大,政府盲目的追求速度,忽视了质量问题,政府与民争利完全背离了政府的属性。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人民赋予政府权利,政府为人民服务,在当下的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如何行使权利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呢?最主要的是让利于民,让利于民的原则是城中村改造的基本原则,政府部门始终要坚持把关心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城中村改造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村民真正成为城中 本科学年论文 第 11 页
村改造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1.完善产权手续,城中村改造时间紧、任务重,以往都是采取先开工建设在补办各种手续的办法,如土地手续、房屋拆迁手续,政府要督促国土、建设等部门解决土地产权手续,各级住房建设局要抓紧时间补办各种手续,尽快给村民办理房屋所有权证,防止“小产权房”现象发生。
2.政府要拓宽就业渠道,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最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当前政府促进城中村居民就业的最好办法就是提高村民的职业技能,政府应组织村民加强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同时还要提升城中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有知识、有技能的村民在激励的人才市场上完全可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另外政府还要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如无息贷款、政策扶持等。也可以在城中村改造时,根据当地的实际人口规模,规划出一定数量的营业用房,让村民出租和自营。对于改造好的城中村的一些收费性项目交由本村人自行承担,如物业管理、小区周边的环卫等,在解决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时也提升了村民的收入,也就相应的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3.提升城中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福利,城中村改造完成后,村民的身份变成市民,在户籍改革方面,要降低户口的含金量,政府应把户籍制度变成一种登记制度,使户籍制度行使通常意义的基本职能,而不是识别身份,那么这个转变就能使户口不再与一系列福利待遇关联在一起,结束城乡之间的隔离状态。另外在城中村改造进行时政府对城中村居民统一办理城镇基本的医疗保险,城中村改造完成后,身份变成市民的村民不会在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同时政府还应该利用转让土地得到的资金留下一部分作为城中村居民的养老后备资源,做到老一个养一个,完善城中村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城中村改造的顺利完成。
(二)政府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
所谓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过程○。政府作为公共政策提供者职责不
5可改变。政府作为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地位是由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在具体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政府起着实际的控制、引导作用。在城中村改造中,本科学年论文 第 12 页
政府是唯一的、受到立法保护的公共政策制定主体。
1.城中村一直是阻碍城市发展的顽疾,政府不管村委会管不了的情况下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城中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渐渐凸显,渐渐上升为社会公共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居民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社会公共问题。
2.在公共政策实践中,作为国家公共权力来源的全体人民却不可以亲自参加到公共政策规划、实施的具体事务中,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其自身知识和专业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要在国家治理中尽量节约人力、物力。因此人民是将这种管理的权力交给政府,因此政府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是为民谋利,让利于民。政府实行城中村公共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中村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的价值取向是政策立场和态度总是追求实现和维护整体社会有序发展和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在公共政策活动中要做的工作是尽量防止自身利益追求偏离整体社会发展和巩固社会根本制度这一价值选择,同时协调开发商、村民,其他社会组织的利益追求,力求将政府的价值选择一致起来。
3.政府在设计方案时,首先要对实践主体进行选择,确定“谁做”、“谁不做”、“以谁为主做”、“要谁辅助做”、“如何做”等。其次是对行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进行选择,他直接关系到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再次是要解决政策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条件与环境问题。对政策运行的主要要素必须依据特定实践时空环境,加以精心选择和严格规定。另外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要尽可能多样化,不但包括各种可能实现目标的方案,还要包括预防方案、应变方案等。另外政府应把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全部构想出来,不能有任何遗漏,因为这是保证最后能选定一个最优方案或比较满意的方案的重要条件。最主要的是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运用创造性思维,敢于打破常规和传统观念的勇气和魄力,而不是把城中村改造看成是简简单单的例行公事。
4.由于政府制定的政策方案是面向未来的,为了正确评价方案,必须对方案进行预测,首先要考虑城中村客观条件的变化,哪些因素对城中村改造有利,在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未来环境发生如何变化,就现在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趋势,能否解决政策方案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另外还要对公共政策方案预期效果的预测,最主要的是谁对方案负 本科学年论文 第 13 页
责,只要知道了方案的预期效果,才能使决策者在选择方案做到胸有成竹。
5.城中村改造规划涉及面广,投资巨大,一旦付诸实施,就会带来巨大的资源投入,如果实施不了,不仅投放的资源会成为“沉没成本”,还会损害政党和政府形象。因此,对城中村的改造政策预案事先做可行性论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体现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宗旨。在进行可行性论证时,要对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进行系统论证。
6.政府要协调多个主体贯彻执行公共政策。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而言,优化内部组织结构,职权分配准确,各部门独立行使职能,又要加强协调工作。对政府工作人员而言,提升个人素质和敬业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多到阶层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减少在会议室以主观臆断决策,做到公共政策合情、合理,具有执行力。对开发商而言,政府在给予优惠政策的情况下,严格按照政策执行,塑造大企业形象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对村民而言,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自己的切身利益解决好后,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城中村改造中去,政府加大宣传工作提升民主意识,另外政府还要优化公共政策执行环境,比如完善法制,提升人民监督、政府监督的能力,加强对公共政策的宣传,还要改善人们的价值观,改变以往的“利和益”博弈观。
(三)政府是公共设施的提供者
城中村的公共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大多数道路不能满足车辆通行的需要,供人民方便的公厕奇缺,文体医卫设施和商业服务不足,由于政府对城中村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市政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建筑物缺乏统一规划,由于人口稠密,更加显得公共设施的不足和环境的脏乱差。在城中村改造中政府是公共设施的提供者,为改善城中村环境提供必需的公共设施。
1.公共教育服务设施,城中村人口众多,在经过精确的调查后,修建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初高中,也满足城中村中村民孩子上学问题。武汉复兴区凌智小学就是一所城中村小学,他接收的学生大部分是城中村居民的孩子,教学条件差,晒东西的阳台成为孩子们的操场,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教室挤了三十个学生,甚至一张课桌挤五个孩子,充分体现了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不足,城市教育不公平,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提供充足的设备 本科学年论文 第 14 页
和资金,以及优质的教师队伍,政府通过宣传、奖励、鼓励的手段,扩大融资渠道,让更多的组织和个人投入到城中村公共教育服务设施上来,另外政府应建立比较齐全的图书馆,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满足城中村居民的学习需要,并且免费向全村开放,同时政府还要组织司法机关开展相关法律方面的活动,普及人们的法律知识,卫生部门加大宣传卫生知识等。最重要的是政府在进行城中村规划改造时就要规划好建筑教育用地,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经费,学校可以通过“村企共建”模式,由村出地政府出钱承包给企业,开发商高效的管理和尖端的技术在村民和政府的监督下,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设施。
2.提供充足的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城中村一直是城市环境脏乱差的代名词,卫生条件奇差,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公共卫生设施供给不足,排水管线老化、堵塞,排水能力有限,政府没有组织人员疏导,也没有进行优化和改造每当大暴雨的时候,城中村就成了“集水村”,管道里的垃圾四处皆是更加影响环境。政府应对城中村的排水系统进行重新改造,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新建的房屋还有排水系统应与以前的排水系统接通,在人口增加的同时,政府要使用大排量的管道,这样及提高了排水能力又提高了防堵塞能力,政府还应组织专职人员,定期对下水管线进行检查维修,在城市的下游修建污水处理厂,防止污水排入大河污染河流。另外加大公厕建设,许多地方由于缺乏公厕或者公厕私营,导致城市花园后面隐蔽处成为人们的方便之地,严重影响城市卫生,政府在建造公厕时要保证质量,尽量使用高质量高强度的设备,取缔私营公厕,政府统一管理组织人员进行监管和卫生保持,另外政府还要定期对城中村街道、公厕、学校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防止疾病发生。
3.政府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首先政府拓宽城中村道路,然后引入城市公交,这样就可以规范城中村交通,方便人们出行,减少自己驾车的风险,在规划城中村时政府要留有储备用地,可以暂时当成村民的临时停车场,彻底的改造城中村的交通问题。另外,政府要帮助村民提升居住环境,就要规范市场秩序,政府修建专用的农贸市场,以低廉的租金和无偿供小商小贩使用,但是政府要监管到位,避免形成市场垄断,政府统一规划管理,激活市场潜力,改变城市风气。另外,政府还要加大整合力度,引导公安、工商管理部门对城中村的人口进行排查,对于败坏社会风气的东西 本科学年论文 第 15 页
进行清除,政府还要加大绿化建设,多建设城市主题公园,方便人们休闲娱乐,组织人员带动城中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中村的文化氛围,还要增建体育设施,认真落实贯彻党的政策,把积极、向上、对城中村有利的元素引入城中村,进一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四、结束语
城中村产生是城市化的必然,由于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政府不管村委会管不了的情况下,城中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渐渐凸显,主要体现在村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在获得巨额的经济补偿时,也失去未来的许多东西,比如身份虚化,变成市民的村民在城镇医疗保险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又得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由于知识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对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信息不了解,使得居民的现有资金没有得到保值增值,而转变成以出租房屋为经济的主要来源的形式。由于城中村拥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村民的经济效益较好,人们可以不用辛苦劳动就获得较高的收入。因此出租更多的房屋就变成了城中村居民的唯一选择,由于缺乏制度规定,无人员管理,城中村居民违规修建更大更高的建筑,而且布局十分混乱,高大稠密的建筑使得居民房屋的采光条件极差,缺乏卫生服务设施,导致城中村环境脏乱差。另外,人口稠密且管理不到位导致城中村成为“黄赌毒”的聚集地,治安事件频发。
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的角色定位错误,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体现在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在现实的城中村改造中,政府越位于市场机制本应由市场机制去完成的纯私人产品的供应以及由多方参与的混合性公共物品的供应,政府把市场机制排除在城中村改造外,反倒是应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设施、卫生服务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社会保障等却是严重的投入不足,甚至出现“真空”,存在严重的职能缺位。另外政府只把城中村改造看成是例行公事,职权分配不到位,在出现问题是互相推卸责任。在制定政策时,没有做好公共政策预测以及可行性研究,出现严重的角色错位。
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要坚持把维护好和实现好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利于民。还要为城中村改造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实现公共利益,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同时政府要做好本职工作,能不管的就 本科学年论文 第 16 页
不管、管不好的尽量少管,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要健全,以及城中村居民的医疗、养老、生育、就业、孩子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因此政府要转变职能和执政理念,转变以往的主导角色,成为城中村改造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公共政策提供者、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提供者,促进城中村改造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李钊.城中村改造途径与思考[N].安徽建筑学报,2001.转注 [2]代尝平.关注城中村问题[N].社会科学学报,2006.转注 [3]谭纳平.特别关注城中村:城镇化死角[N].经济日报.2002.转注 [4]王小红.行政裁决制度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5]严强.公共政策学[M].社会文献出版社.第1章第5页,2008 [6]李俊夫.城中村改造[J].科学出版社, 2004 [7]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林敏铭.社会保障与政府职能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9]朱光磊.当代政府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10]王 政.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建议[N].农民日报,2006 [11]陈磊.城中村问题探讨[J].法制与经济出版社,2011 [12]郭向彤.我国城中村化进程城中村现象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3]姚一民.城中村的管治问题研究-以广州为例[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4]陈 湛.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15]王耀武.深圳城中村的空间演变与整合[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6]轩明飞.村居改制:城市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7]陈双.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18]陈瑞莲.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基于广东的实证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9]蔡文云.城中村何去何从?:以温州市为例的城中村改造对策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1 [20]周锐波、吴志东.快速城市化下的城中村改造与村社转型[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21]编委会.城中村规划整治与交通改扩建工程及雨洪利用技术改造实务全书[M].中国建设出版社,2009 [22]刘梦琴.村庄终结:城中村及其改造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第五篇:校长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的致辞
校园文化艺术节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播种希望,孕育美好,激扬青春、充满幸福的日子里,明德小学的全体师生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第Ⅹ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首先,我代表中心校全体成员向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学生家长们表示热烈的欢迎!特别向为筹办本次艺术节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艺术可以陶冶心灵,艺术可以鼓舞人心,艺术可以丰富人生。校园里有了艺术,就有了灵动的精神升华。因此,繁荣学校文化、倡导精神文明、塑造优良品格、陶冶高尚情操,使同学们崇尚科学、崇尚文化、热爱艺术、热爱人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这是我们举办艺术节所追求的目标。
艺术节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浓缩,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呈现,是全体师生魅力展现的一个平台。它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且展现了同学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学校给同学们搭建了锻炼的舞台,希望同学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能,到舞台上尽情演绎,展现自己的特长,放大自己的亮点,开发自己的潜能。我相信只要同学们积极参与、努力实践,无论是否得到掌声和赞誉,都会收获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无论成绩高与低,只要参与过、激动过、欢呼过,就将拥有一份美好的回忆。
我们期待着你们在艺术节活动中的精彩表现。愿每位同学都能成为艺术节上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合奏一曲美妙动听的校园乐章;愿我们的校园,时时飘荡着快乐的歌声,处处散发着艺术的芬芳,始终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最后,预祝本届校园文化艺术节获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