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彩虹观课体会
观课体会
西官中心小学张彩虹
看了两位老师的课,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回顾这两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
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第二篇:观刘彩虹课心得体会(本站推荐)
观《故乡的芦苇》心得体会
松树沟明德小学 陆焕杰
观看了刘彩虹老师执教的《故乡的芦苇》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节课上,刘老师就做到了这点。在学习了故乡美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展示出家乡的荷花池,让学生观察之后,利用刚刚学过的方法,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描述荷花,并且进行评议。这样学生不断加强了语言训练,把学到的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同时使学生随文练笔的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读中品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读”则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中蕴涵情感的极佳途径。新课标同时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以读为本,突出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本节课,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在读中理解课文,受到感染,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并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三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架起情感的桥梁。比如:诵读,体会芦苇景色之美;赏句品读,体会文本语言之美;引读,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导读,协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章的结构美;情景品读,回忆童年的快乐。这些方法,环环相扣,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理解课文,体会写法,学习语言。
在落实品读课文感悟写法这一目标时,刘老师不但让学生通过多样的美读来使学生感受到美,利用配乐朗读营造情境让学生生情,进而引发、强化课文所产生的情感。还通过让学生从描写芦苇的顺序及抓住描写芦苇特点的句子分析他们的修辞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荷花的特点,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进行描写,课堂展示的效果非常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突破了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会运用的教学的难点。
三、随文练笔
随文练笔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在练笔中,学生捕捉范文的特点,模仿范文练笔,可以从中学到作者经典的构思,精妙的布局,精当的遣词造句,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三篇:观课体会
观课体会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靳海莲
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的听课活动,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两位老师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
第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自由畅谈,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以自己的方法享受自己喜欢的声音。学生各抒己见, 积极性很高!
第三、注重反复朗读。好文章是用来读的,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 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第四、就是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霍谨老师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总之,这次的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第四篇:观课体会
《燕子》观课体会
在杜老师执教的《燕子》一课中,我看到了年轻教师在历练中成长的羽翼更加丰满,感受到她们身上执着的气息和散发出的生机勃勃的活力。下面我结合这节课具体谈一谈:
一、有了“根基”意识。我们都知道,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深入解读教材、分析学情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杜老师在教材理解方面做到了深入、细致,并且能用自己的目光审视文本,没有局限与参考书的范围之中。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比如她没有按课文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来讲解,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描写“春天”和“燕子”的段落归纳,按一定的联系和线索重新组织教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凸显课文的主题。
二、教学设计用心,撰写细致。教案中既有过度语又有预设方案,设计详细。
三、目标达成有实效。上课过程中,老师的引导自然,能在情境中进行引领并能尊重学生的感受。我观课时注重了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如读词、读句的有效性和提高率。这节课在读词方面杜老师采用了自由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对容易读错的音节及时进行纠正,如对“掠”的学习,及很到位。再读课文方面,老师也通过想象画面等方式进行情景创设,在情景中指导朗读,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我对这节课提一点建议:在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的动态美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指导感受作者的用词准确的特点即可,句句都那样分析,破坏了了文章的意境美。最后一个自然段,虽然注意到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但是在引领上有些操之过急,“音符”与“停着的燕子”做了比较,“几痕细线”没做具体分析,其实“痕”字用的相当好,也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体会。
第五篇:初中英语观课体会
我的观课体会
通过观看四位老师精彩的授课过程,他们教态亲切、自然、表情丰富,课堂活动设计层次分明,教学设计新颖,所做的课件各有特色,他们正确的语音语调,流畅的语言,熟练地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高超的英语水平,令我受益匪浅 成功之处:
一、依靠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充分运用电脑及网络资源,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将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二、课堂设计新颖,任务性强。《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老师在展现本课时的阅读内容前先让学生复习相关词汇短语,句型,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而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层层推进,由简入繁,设计各种任务,帮助学生疏理阅读材料。
三、老师本身教学基本功扎实,能够正确使用英语进行教学,语言清晰,语音动听,表达准确。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比较丰富,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学生或老师们记忆深刻,久久不忘。
四、学生活动多,而且形式多样,有小组活动,有同伴活动,有集体展示等。做到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梳理。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们能就书本知识进行相关拓展。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打破教师逐字逐句讲,学生听、记的常规,把大多数时间放给学生,让他们通过互动交流,合作展示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由感知教材上升到理解教材,从而来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对课文知识的讲解,可以在互助学习课文的时候,先设立两个简单问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录音机或者看录像,听完之后,回答问题,这样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听力,并使他们初步感知教材。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根据我们设置的导学案,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大声朗读课文,理解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互相讨论,互相讲解来完成教师的导学案。这样锻炼了学生理解课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自学能力。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寻找疑问。上面的两步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教师只起了一个主导作用。但学生在讨论的同时,难免会碰到一些疑难问题。我们可以把疑难问题写在纸条上,然后通过幻灯显示,再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解答,有时同学们的解释比老师的还详细,学生懂得更透彻。因此,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足之处:
教师还是没有做到重心下移,而是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给人的感觉是“学生很听话”。学生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在老师的指挥棒下进行的,教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应该给学生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由想象和创新。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学到知识,否则,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会把所学的东西还给老师。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其次,我要让课堂生动,让课堂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多样化,经常观看专家上课讲座视频,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钻研 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在教学中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多利用教学网络平台,多利用教学资源共享。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为目的,来提高学生学英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