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
《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_数学论文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意识。所谓数学合作交流,是指同学之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把自己的数学思想用数学语言、动作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彼此之间弥补、沟通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意识?
一、加强思想情感的触及交流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如教师提问时,应面带微笑:"请回答!"学生回答后说一声"请坐下!"一个浓郁人情味的"请"字,则能温暖学生的心房。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感受,互相交流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二、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交流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因此,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获取、反馈、交流和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1、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
众所周知,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一般只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课堂教学信息通常是单向传递,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由此来看,凡符合科学性要求的课堂教学,其教学信息的流通应具有"双向性"的特征。该特征不仅表现在教师作用于学生,还表现在学生作用于教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反馈手段,采用提问、板演、练习、考查等形式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信息,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可安排这样一组练习题:
把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分数化成小数。① 1∕2、1∕9 ② 3∕4、3∕7 ③9∕10、9∕14 ④11∕20、11∕13。待学生做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交流。①为什么这些分数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学生回答不出)
②分数有分子、分母,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学生有的说与分子有关,有的说与分母有关,有的说与分子、分母有关。)
③每组中两个分数分子相同,为什么前者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者不能?这说明了什么?(与分子无关,与分母有关)
④既然与分母有关,那分母有什么特点?请把分母分解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⑤把3∕12化成小数(0.25),并分解分母12的质因数(2×2×3)。这个分数的分母除2外,还有质因数3,为什么也能化成有限小数?(揭示:最简分数)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数学学科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或对解决数学的问题,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合作启智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后,教师出示算式:,让学生计算,大部分学生不会做。经教师启发后,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终于有了多种不同的解法: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发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到交流中。
三、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
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迪、点拨、组织评价交流。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觉和喜悦心情。这样的评价交流,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各抒己见、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必须创设情境,全面客观、适时、及时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可采用自我评价交流和相互评价交流的形式,学生在自我评价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进行自我评价。因为,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同时,要引导学生"三对照"。一是对照自己的认识和同学的认识有何异同点;二是对照自己的认识和课本上的结论有何不同;三是对照自己和同学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否相同,不同在何处,哪种方法简捷。这样的自我评价交流,促使学生信息互补,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贵在参与。讲多讲少不苛求,说对说错不要紧,允许学生有想法就说,有意见就提,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要克服那种只有少数学生讲,多数学生听的"陪客"现象。
第二篇: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意识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作为基础教育之一的数学,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寻求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能够进行“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目的,我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研究实验。
一、建立探究性学习目标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不断发展和增强研究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增加学生自学和思考,读书和质疑,讨论和交流,练习和操作等诸方面的时间和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使课堂真正为学生自主发展服务。其目标具体表现为:
1.自学性: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以类似语文阅读的方法找出该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读有所得写批注。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更有利于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2.独立性:让学生学习充满自信,能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不依
赖别人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也不易受别人影响而轻易改变和放弃自己的正确看法,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并进行自我调控。
3.主动性:让学生对学习有热情、兴趣,能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主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并具有个人学习特色,能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合作性:让学生能主动与同伴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善于倾听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交流意识强,能和组内同伴共同协作,完成教学活动,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5.创造性:让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能从不同的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和寻求解题思路,思维灵活性强,并具有创新意识。
6.开放性:教师对教学活动不要做太多人为“设定”,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要着眼于发展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策略方式解决问题,允许学生“冒险”和“犯错”,留足学生个性和发挥才智的空间。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开展自学探究活动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情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其中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当然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主动探索未知,也就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我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先学后教,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参与,允许犯错误,师生间平等讨论,互帮互学,教学相长。学生说不完整的可以随时补充,不清楚的及时提问请示,不同的想法可以各抒己见,甚至争论。对于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始终给予特别的关照,给于更多的机会,竭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起足够的自信心。我认为这些做法实实在在,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大有裨益。
坚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和尝试,这种形式可以在班上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小组成员之间经常开展认真的讨论,教师也以一个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他们的讨论活动中来,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多向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彼此的尊敬和关怀,体验到学习的欢乐与成功。
2、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猜测、交流、反思的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3、努力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的机会与过程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我们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并不是看教师是如何精心的“讲”、巧妙的“教”,而在于教师是否能结合教学内容大胆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学”,给于学生以充分的观察、操作、猜想等自学探究的机会与体验过程。我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前自学、尝试实践、猜想验证等活动,通过他们的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主动的获得新知。
第三篇:浅谈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荐)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罗店镇敖家中心小学
姓名:周文术
邮编:431809
电子信箱:zws_1220@163.com
电话:***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学生学习方式单一的片面倾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主动地探索,广泛地获取有用的数学知识。
一、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意识,只有对学习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即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教学中引入新内容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需要教育,需要从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抓起,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创新观:“要用新方法造出新人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即要善于教学,又要善于教研,敢于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并且在观念上做到几个转变:一是教学目的观,从“过分强调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发展创新能力”;二是教学机制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教学方法观,从“教学生学会”转变为“教学生会学”。只有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才能搞好素质教育,从而増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鼓励求异,大胆创新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过: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东西,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求异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标新立异,拓展思路。如解答这样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把一快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夹板,锯成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一共可以锯多少块?大多数同学列出了常规算式:10×20÷(2×2),也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列式的:(10÷2)×(20÷2),10÷2表示宽可以锯成5条,20÷2表示长可以锯成10个。这种求异思维带有强烈的创新性,教师要积极鼓励,然后让学生讨论,选择最佳方式进行解答。这样既重视了求异又重视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学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则心情舒畅,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积极状态,学生才敢想、敢说、敢标新立异。如我在教学解简易方程后,书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天平左边托盘里有3个砝码,每个上面标有一个x,右边托盘里有一个与左边相同的砝码,还有一个重100克的物体,求每个砝码的重量。方程是这样的3x=x+100。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我们已经学过了解简易方程,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谁说得好,谁说得快,谁就成为今天的最佳的小老师。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许多同学都想当小老师,其中一位小老师是这样解答的:左边一个砝码和右边一个砝码一样重,左边剩下2个砝码和右边的100克物体一样重,所以一个砝码应该是50克,他采用了分析法。另外一个同学迫不急待地说,我还有一种不同的方法,于是他来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出:3x-x=100,并解释,方程右边是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这样就变成了我们学过的简易方程了,同学们一致认为后一种方法简单,这位同学也因此被评为最佳小老师,这种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自觉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
四、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创新。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时,有学生提出:梯形面积S=(a+b)h÷
2、三角形面积S=a 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的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2、设计开放性问题,渗透开放题数学。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比赛练习开放题:6×()=1/7×()= 9/8×()=0.25×()。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作出各种不同的假设,或在众多可能的假设中作选择,萌生新的想法,使之成为自己的“独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乘积都是1的算式,最后概括出倒数的意义。这一开放题的引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学会了创新,尝到了创新的乐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第四篇: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等,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第五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余庆县沙堆小学:万从云
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产生的教育新模式。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应努力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小学科学课程是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领域。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挖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球人的共同呼声。绿色奥运,就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
一、小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1)、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尚处于低层。环保界对环保意识划分为:关注环境卫生、绿化等身边的具体事,关注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恶化环境因素的解决和侧重于关注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等三个层次。目前大多数的小学生环境知识较少,他们只是对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有所认识,而对环境污染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表明,他们的环境意识尚处于低层,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2)、部分小学生自觉遵守环境道德的主动性不强,环境意识淡薄。他们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正确的环境认识和积极的环境态度,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这些行为多数体现在破坏生态与污染环境上。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群体环境中,周围人群的言行对个体的影响很大,比如在校园里,看见地面上痰迹斑斑,明明知道不应该随地吐痰,但是为了图方便,趁人不注意,随地吐痰;在脏乱不堪的教室,你会把自己的垃圾自觉送到垃圾桶里吗?大多数人是不会的„„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知道这样做不对,他们还是这样做了,他们不愿意让别人视为异类,他们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别人,最后,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受到了污染。人们对经济利益急功近利的追求,对环境污染没有切实的感受,使得大多数学生对环境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致使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关注较少,很少主动地保护环境,思考环境污染问题。
二、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原因
学校所教与社会现实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例如,老师教学生要集中处理或带到垃圾堆再扔垃圾,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给学生的示范却是随地可扔、随手可扔,并不会受到社会谴责或处罚。由此可见,全民环境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削弱了本来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境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缺乏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正确认识,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领导、教师认识不到位。小学的环境教育还没有制度化,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对环境教育应有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目前还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小学环境教育缺乏专职教师,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环境技能和环保法规方面未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师资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了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与学科教学未能很好结合起来。
(三)家庭原因
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女,正确的言传身教会起到榜样作用。如果父母做的与学校所教的不一样,则会削弱学校环境教育的效果,甚至还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在学校接受环保意识教育,而回到家看到的是家长对水、电的浪费,为方便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三、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
(1)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
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因此,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比其它学科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的内容,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教材中,反映了环境和环保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要求教师对知识讲深讲透,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延伸拓展,达到重点教育的目的。
(1)把科学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等。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科学课毕竟不是环保课,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一味地单纯宣传环保。教师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巧妙的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
(3)结合实践操作,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科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可以说几乎每个单元都能挖掘出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这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多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科学知识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渗透。通过环保内容的渗透,让学生懂得每种动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规律性。让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永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使祖国大地生机盎然、繁荣富强。
(二)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结合2007年9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国科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对此类身边深有感受的一些事例,学生既能思考又能理解,不但理解了政府政策导向,而且对有关水文、气候、工农业生产等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2、结合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9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等等。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3月 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也深化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等主题的演讲活动,对身边环境问题的调查、研讨认证,得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宣传,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例,如向大海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想必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没见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教师都可以把这些插入到课堂中,并展示实地拍摄照片,交流这些现象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因此,在科学课中利用教材,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全员参与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从自我做起,成为环保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