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分析石冬梅(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9:5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分析石冬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分析石冬梅》。

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分析石冬梅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

石冬梅

2014年6月16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刘红老师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案例

实践活动一:

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 个小朋友

上台来摸一摸(钱)。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

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 展开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1角、1元(硬币)、1元(纸币)„„ 评

析: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

实践活动二:

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

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 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 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总结出1元=10角。

3、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课件出示:一个2角,一个1角)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 评析: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 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

实践活动三: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

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

评析:

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一年级的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为此,在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情况时可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情景: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购物。让学生自己来决定想买什么,用哪种钱购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更好的体现创新性。另外,我觉得刘老师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调控课堂。如教 师问,你见过一分硬币吗?有一位学生(一直都比较调皮,不能集中注意力)说我见过!但教师说:“是吗!请座!”我想这里完全可以说:“是吗?你在哪里见过?可以和同学们说说吗?”这样这位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讲,并对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案例

新地中心学校张燕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突破方法:

“多层观察”的学习策略及尝试教学法。

教具准备:

PPT,小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教学流程:

一、情境中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

再过二十多天就是同学们自己的节日了,“六一”儿童节,你们想不想在那天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

你们看,一些小朋友在布置他们的教室

课件展示主题图

观察提问:说说你们从图中都看到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1:有彩旗,有灯笼

生2:有小朋友在跳舞,生3:小旗是按红色黄色红色黄色顺序排列

生4……

师:图中的彩旗灯笼彩花它们者不是乱摆乱乱放的,而是有顺序的排列,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找规律)

二、教学例题一课件出示彩旗图①观察小旗的规律

师:彩旗是怎么样排列的?后面的那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你能猜出来吗? 生:是黄色的。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小旗的排列规律?

师:我采访你们,如果用这样的小旗布置我们樟树的大街,你们一直红黄,红黄,红黄的读下去,你们有怎样的感觉?

师:看来,这样介绍小旗的规律,介绍的人很累。怎样介绍小旗的规律又简单又清楚?

师:有没有好办法?遇到困难,同方的同学,或一组的商量,看看能不能解决?(小旗贴在黑板上)

师: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也就是它们是一红一黄为一组。(板书:一组)而且下一组和上一组是重复的。(板

书:重复)

师:第一组的第一面是什么颜色?第二面呢?下一组的第一面呢?第二面呢?它们出现的顺序都是一样的。我们就说它们是依次出现的。(板书:依次)

师:小旗的排列规律我们就说:一红一黄为一组,依次重复出现。②观察彩花的规律

师:小花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

师:下一朵小花是什么颜色?

③观察灯笼的规律

师:灯笼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

师: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

④小朋友的规律

师:联欢会开始了,小朋友们唱呀,跳呀。找找小朋友们站的位置有怎样的规律?

师:有的说一男一女为一组,有的说一女一男为一组,究竟怎么回事?现在请同学介绍一下?(多媒体出示)

师:这些小朋友围成圆圈,先看男同学,就是一男一女为一组。从女同学开始看,就是一女一男为一组。

三、教学例2摆一摆

1、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动动手好不好?

2、出示课件:图上画了什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摆吗?试一试,找出规律.3、师:下一个图形应该摆什么?(圆柱),出示课件,是这样的吗? 还有其它的发现吗?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4、师表扬学生:真聪明,继续加油,(课件出示例2第2图)

师:图上摆了什么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接着摆吗?请大家拿出学具袋中的图形摆一摆。

5指名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摆,并让学生说说图形是怎么排列的,由几个图形组成的?

生1: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顺序一直排列下去。

生2:按红黄绿红黄绿的顺序排列

6、两道题,我比一比: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

(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四、教学例3和“做一做”

1、师:孩子们,我们去玩玩涂色游戏吧。(出示课件),小朋友能按照这些图的规律涂色呢?

2、师:那就请孩子们按照规律把没涂的涂上正确的颜色。翻到书第89页,开始吧例3,自己涂一涂。老师提醒你们先找到规律再涂,涂坏了就不能擦了。

师:介绍是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师:正方形的排列规律是什么?三角形的排列规律有什么?

师:可以2个一组,还可以3个一组,那能不能4个一组呢?

师:我看到刚才好多同学还舍不得放下水彩笔,我们接着涂做一做,比比谁涂的又快又漂亮。

师:介绍是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师:既要看颜色,又要看方向,还要看形状。(板书:颜色 方向 形状)

3、展示学生作业,并说出为什么涂这种颜色,让学生说出规律。问:哪些孩子也涂对了,好,表扬自己。

五、表演动作规律。

1课间休息:多么欢快的音乐,孩子们,来,跟老师一起随着音乐活动活动吧。活动中:师问:会了吗?自己跳跳。(师生共舞,左拍一下,右拍一下,上4下有规律的音乐和动作。)

师:孩子们,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把老师的动作学会了?让生说出老师跳舞时动作的规律。

2那你们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用不同的动作或者声音有规律地表演吗?不同的动作或者声音(请几生表演,同时请学生说出其表演的规律,来,请小朋友跟你一起做。)

六、生活中的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好多东西是按规律排列的,你能说说吗?

生1:我身上的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有规律的。

2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规律,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当出示春夏秋冬时,师:我们的春、夏、秋、冬也是有规律出现的,正是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七、创作规律:小小设计师

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画,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动手来创造一个规律?请大家拿出桌上的白纸,自己设计一组规律吧.把美丽的作品展现在黑板上.八、表扬自己

小朋们都积极的在找生活中的规律,我觉得不错,这些积极思考的同学该受到表扬﹙连续拍掌表扬三次﹚

师:哎,你们发现了吗?刚才老师拍的掌声有没有规律?

生:学生学着老师的掌声拍下去。师:那声音呢?有没有规律?你想来尝试一下吗?

九、全课总结,谈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疑问吗?我们发现图形的排列有规律,建筑物的设计有规律,声音有规律,动作也有规律,规律真是无处不在。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美好,小朋友们,只要你们多观察、多动脑,相信你们会创造出更多、更有新意、更加美丽的规律。

第三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教学难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 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想不想在那天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你们看,这些小朋友在布置他们的教室 课件展示主题图 观察提问:说说你们从图中都看到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生1:有彩旗,有灯笼 图中的彩旗灯笼彩花它们者不是乱摆乱乱放的,而是有顺序的排列,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找规律)

二、教学例题一 课件出示彩旗图①观察小旗的规律 彩旗是怎么样排列的?后面的那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你能猜出来吗?是黄色的。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小旗的排列规律?你们一直红黄,红黄,红黄的读下去,你们有怎样的感觉?介绍的人很累。怎样介绍小旗的规律又简单又清楚?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又是一红一黄,也就是它们是一红一黄为一组。(板书:一组)而且下一组和上一组是重复的。(板书:重复)第一组的第一面是什么颜色?第二面呢?下一组的第一面呢?第二面呢?它们出现的顺序都是一样的。我们就说它们是依次出现的。(板书:依次)小旗的排列规律我们就说:一红一黄为一组,依次重复出现。②观察彩花的规律 小花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 下一朵小花是什么颜色?

③观察灯笼的规律 灯笼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 ④小朋友的规律 联欢会开始了,小朋友们唱呀,跳呀。找找小朋友们站的位置有怎样的规律?有的说一男一女为一组,有的说一女一男为一组,究竟怎么回事?现在请同学介绍一下?这些小朋友围成圆圈,先看男同学,就是一男一女为一组。从女同学开始看,就是一女一男为一组。

三、教学例2

1、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动动手好不好?

2、出示课件:图上画了什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摆吗?试一试,找出规律.3、下一个图形应该摆什么?(圆柱),出示课件,是这样的吗? 还有其它的发现吗?引导学生说出规律,同时发现图形既可以从形状上找排列规律,还可以从颜色上找排列规律。

4、(课件出示例2第2图)图上摆了什么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接着摆吗?请大家拿出学具袋中的图形摆一摆。指名同学说说图形是怎么排列的,由几个图形组成的?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顺序一直排列下去。按红黄绿红黄绿的顺序排列

6、两道题,我比一比: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四、教学例3和“做一做”

1、书上第89页,例3,自己涂一涂。提醒先找到规律再涂。

介绍是怎样涂的?为什么这样涂正方形的排列规律是什么?三角形的排列规律有什么?

2、展示学生作业,并说出为什么涂这种颜色,让学生说出规律。

五、生活中的规律。

1、联系生活找规律。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好多东西是按规律排列的,你能说说吗?如:我身上的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如:我家地板上的瓷砖是有规律的。如: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有规律的。

2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规律,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我们的春、夏、秋、冬也是有规律出现的,正是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六、创作规律:小小设计师

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画,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动手来创造一个规律?请大家自己设计一组规律吧.七、总结,谈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1—5的认识》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第1课时:1-5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认识1—5各个数字。

2、培养学生数字的形成概念,理解1—5的实际数量。

3、培养学生初步了解1—5的数序。并能正确读写1—5各数学。

4、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培养学生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受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每个数的实际数量及正确规范地书写1—5各数。

难点:认识数字的实际数量表示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

电脑,各种动物图片、及小棒、计算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教学

教学构思:通过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能够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游动物园?喜不喜欢?(喜欢)

(接着电脑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谁能把整幅图意说一说?

生:这幅图画的是老师带学生去游动物园。

师:那么动物园里有些什么动物?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

请同学们从上到下,从左往右,从近到远逐一观察 2.分小组讨论:每4个人分一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汇报)让他们大胆发现、探讨。

3.结束讨论,引导学生作全面回答。

师:图上有些什么动物?各几只?

生:图上有1头大象,有2头牛,有3只长颈鹿,有3匹马,有4只小鸟。

师:图上1头大象,2头牛,3匹马,3只长颈鹿,4只小鸟各用表示?谁能用手指指给老师看?

生:1头大象指1个手指,2头牛指2个手指。3匹马指3个手指,4只小鸟指4个手指。

师:图上除了动物园里面动物外,还有什么东西?

生:天空上飘着4朵白云,挂着一个太阳。

地面上有2棵树、5朵红花、4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一共5个人。4.结合学生不同回答,教师逐步提问题

师:刚才图上所出现动物的只数,天空上白云,地上花朵及人,各用什么数字表示?

生:各用“1 2 3 4 5这些数学表示的。5.引导学生结合图幅选出与图片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发现贴在黑板上的图片及数字卡片是否有杂乱,需用什么方法整理,根据整理的结果,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发现这些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6.分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自由回答。

生:从小到大排:1、2、3、4、5 5前面有1、2、3、4 4个数。从大到小排:5、4、3、2、1 和3相邻两个数是2和4等等。1后面有2、3、4、5 4个数

师:你回答真棒,很有想象力,是个聪明的孩子。7.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概括数字卡片多少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例如:卡片是,让学生摆出4根小棒)进一步了解各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师巡视,摆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8.指导书写

设置好田字格,指导学生写数字。

(教师及时表扬会写的同学,对于格式错的进行指导。)9.总结过程

指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给予指导。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①今天我们学习1、2、3、4、5 5个数字。②也学习它们的顺序和5个数字的表示意义。③学习5个数字书写。

师:你们回答的真棒!棒极了!

(二)巩固训练:(1、设置数字迷宫

2、设置游戏情景)

教学构思:通过设置数字迷宫,游戏情景,选择题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听、说、动的训练。

1.设置数字迷宫,进行学习巩固。(出示打乱卡片)

①提问题:你们看到什么?请你们找出本课学习的数字。再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②请同学们在排列好数字下面相应拨出计数器上珠子各几颗。

③同学们进行比较总结。

2.设置游戏情景,切入学习兴趣。

①老师报数,学生摆出数字卡片,再让他们进行不同顺序排列。

②进行说、摆、看的训练。

例如:一个同学说数字了,另一个同学摆出表示3的物体,同时拿出3的数字卡片。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数量,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

新授知识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摆一摆,采用同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摆图片的个数从学具卡片里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或根据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圆片个数,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并且由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的是否正确。拨一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知道在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每拨一次,珠子的个数就增加1个,可以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写一写,先由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把这些数字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师生互评。说一说,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数字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现了数字的意义。

最后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和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对1—5各数的认识,把数学与活动密切联系。例如:设置进行“说、摆、看”的训练这一题,充分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小精灵 这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上过于死板、不灵活。

比如,讲1—5各数的认识时,采取的是让学生在图中找一找哪动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1—5各数表示。学生都很容易地能从图中找到,并能说出,然后再到现实生活中找一找这些数,这一过程1、2、3都教完了,到4、5时就没必要再重复了,可以直接写出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不会使孩子产生厌烦的感觉。

2、在教学形式上,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学生探究合作意识,没有达到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气氛。

比如,让学生拿小棒表示1—5各数的数量,由于把时间都浪费在从现实生活中找可以用1—5各数表示物体数的活动上,所以学生动手摆小棒时所用的时间就显得很紧,学生摆得不成功,教师也没有时间去指导,这样就导致学生探究合作的过程很失败。

3、我个人在授课时,教态过于严肃,语速过快。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刚刚从幼儿园步入校门,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老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面带微笑,要尽量用接近他们的生活的语言、行动来传授知识,这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你,接受你的同时,也就接受了你教授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他们就会学的快,学得通,学得懂。如果教师过于严肃,孩子就会感到紧张、害怕,那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大多数记不住、记不清、学不会,这样就会导致这节课上的不足。

由于孩子年龄太小,组织教学方面应下大力度,多增加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幼儿会更加喜爱,在认识的前提下,应加深对1-5五个数字的组成,在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对数字的组成很成问题,很多孩子很难将形象的实物抽象成数字,在头脑中建立数感,对于有的孩子不成问题,但少数反映慢的孩子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训练。

《位置》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 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等活动,使学生能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课的座位和你在教室里的座位一样吗?(不一样)

那么,你能不能给在座的老师们介绍一下,你坐在什么位置?

生1:我坐在第一组第三个;

生2:我坐在第四排第二个;

生3:我坐在第五行第六个;[小精灵儿童网站] „„

师: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互说一下你所坐的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自己所坐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生活中有关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你前后的同学分别是谁?他们各在什么位置?

学生答后,组织学生讨论前后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

生1:前后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是相连的;

生2:前后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组;

生3:前后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列。

我们再观察一下,你左右的同学分别是谁?他们各在什么位置?

学生答后组织学生讨论,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

生1:左右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行;

生2:左右同学的座位与我的座位在同一排。

评: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三)活动游戏

下面我们轻松一下,一起做腕花律动。师生随着音乐一起做上下、左右、前后的律动。

(四)反馈练习,巩固升华。

1.基本练习。

师: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动物们也想考考大家,我们看,都有哪些动物呢?

请以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以小组活动,教师收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师:谁能把你喜爱的小动物的家的位置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第几层第几家?

学生回答:···

2.变式练习:课本第9页第7题。

3.发散练习。课本第8页第5题。课件演示

4.升华练习:

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内容是说反话,并做动作。师生互动,教师说,学生边说反话边做动作。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平时我们要注意观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位置》这节课根据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下面是我对《位置》的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教学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捉迷藏”,“发散思维找朋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认知个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具、学具准备

若干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小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听他说了些什么?你们能帮上贝贝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结交好友为开头引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操作感知 :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

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设计意图】学生对各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经历认识各类物品特点的过程。

(3)出示课件,揭示概念。课件出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图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4)齐读图形名称。(5)板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重点。)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别出示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辩认。2.学生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3.亲身体验,感知特点。

(1)学生选一个喜欢的物体做好朋友,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游戏“看谁摸得准”。

1、老师与一生做游戏(示范)。

2、小组游戏。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易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形状物体的体验。

(五)巩固练习(第37页1、2题)。

【设计意图】给每个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数数的过程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六)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或者参与运球游戏。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球能任意滚动。

2、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七)小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好朋友?他们的样子你都记下了吗?

2、猜一猜。板书: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教学反思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分为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五)实践应用,体验特征。

(六)全课总结,回顾提高。整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

本节课教学我认为比较好的方面是: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4、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不足之处:

1、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的组织教学不到位,学生不听指挥,随意玩桌上的物品。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求不够明确,学生没有听清楚就操作。

3、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多说说图形的特征。

4、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立体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但还不够大胆展开。

教学改进措施:

1、课前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互帮互助的意识,别舍不得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放在一起分类,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小朋友们各玩各的局面。

2、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

4、问题的设计要科学,语言要儿童化。

5、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今后加强培养。

《连加连减》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使学生喜欢学习、乐意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表达图意,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准备:课件、小棒、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小旗图。

师:哪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这儿共有多少面小旗?

生:7面。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上边有3面小旗,中间有1面小旗,下边有3面小旗,合起来一共是7面小旗。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学习连加

师:小朋友,放了秋假,你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干了些什么?

师:明明也很爱劳动,在家经常帮妈妈喂小鸡。

出示课件1:动画演示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2只。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明明在家里喂鸡,开始有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2只。师:你能提一个问题吗?

生:问问小朋友现在有几只小鸡? 师:怎样列式?

生:(口头)5+2。演示又跑来1只小鸡。

师: 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板书)5+2+1=8。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先用原来的5只小鸡,加上第一次来的2只小鸡,共有 7只小鸡。再用7只小鸡加上第二次又来的1只小鸡,总共8只小鸡。师:谁会读这道算式? 生:(齐读)5加2再加1等于8。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板书:连加)。

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得数记在心里;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最后算出结果。2.学习连减

师:现在我们再去看看那些小鸡吃饱了没有?

出示课件2:动画演示8只小鸡在吃米,先走了2只小鸡,又走了2只小鸡。生:原来有8只小鸡在吃米。2只小鸡吃饱了先走了,又有2只小鸡吃饱了又走了。

生:还剩下了4只小鸡。师:谁能把算式列出来?

生:8-2-2=4(教师板书)。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明明一共喂了8只小鸡,有2只小鸡吃饱了先走了,还剩6只小鸡;又有2只小鸡吃饱了又走了,用剩下的6只小鸡减去2只小鸡,还剩下4只小鸡。师:你们会读吗?

生:(齐读)8减去2再减去2等于4。师:该怎样算?

生:先用明明一共喂的8只小鸡,减去第一次走的2只小鸡,还剩6只小鸡;再用剩下的6只小鸡减去第二次走的2只小鸡,还剩下4只小鸡。对比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板书:连减)

计算时,同连加一样先计算前两个数,得数记在心里;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减,最后算出结果。3.练习

(1)“做一做“右边的题。(强调虚线框和斜线表示的含义)(2)练习十一第5题。

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出示猪八戒吃西瓜的图画,引导看图。

小组讨论,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三)巩固发展,深化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3、6题。

选两道典型算式,指名说出其运算步骤。

(四)归纳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本领?

(五)应用拓展,课外延伸:(略)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是10以内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特别是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根据这一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学得形象,活泼,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好的方面:

1、充分利用直观图,发挥主题图的作用。运用主题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逐一出示小鸡寻觅食物的生动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出示画面的过程,并结合画面内容互相说一说,交流一下: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看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直观图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连加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注重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过程。如在巩固作用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进行一步加深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由于个别学生平时对看图说图意的表达能力训练的少,所以对动态课件喂小鸡的过程及摆小棒的过程不会用语言表述,不会提出数学问题。以后课堂上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五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白山小学:方朝庆

传统的人民币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一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只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换算关系还理解不透;有购买经验,但支付方式和购买方式欠灵活,实践能力差。教完《人民币的认识》后,认为人民币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认识人民币时通过利用聪聪乘车买票、为自己购生日礼物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提问:你们用过人民币吗?引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为后面的学习认识人民币作好铺垫。再进行分类活动归纳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种类,以及每种人民币的面值和图案、色彩特点,使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活动落到实处。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离不开现实的购物活动,教师应重视情境的创设。如:为学生先送生日礼物——玩具飞机等。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帮助解决,这样就把数学与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身临其境地去解决问题。又如自由购物活动,教师学生将自己所带的东西创设成一个购物小超市,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让学生切切实实产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得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分”是人民币的最小单位,目前在市场上已经用得很少了,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见过面值是分的人民币,所以给教学认识“分”带来困难。在探究1角=10分时,已经很难找到10个一分的硬币进行直观演示,因此还要指导学生自制分币学具,以便在教学时灵活运用。

二、注重动手操作,通过游戏形式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以及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时比较抽象。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换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元、角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及1元、1角的币值的大小。

教学大额人民币的换算,可以设疑引趣,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换算的基本方法。在购物活动中,让学生用学具操作、游戏,学会简单的购物及求几件物品的总钱数,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快乐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操作过程中,不仅知道了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还要懂得爱惜人民币,爱护人民币。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知道用人民币可以办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下载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分析石冬梅(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分析石冬梅(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数学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 二、教学目标: 1. 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数学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 二、教学目标: 1. 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 通过分一分,看一看,......

    刘冬梅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刘冬梅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及有余数的除法和竖式书写,万以内数的认识、读写、比较大小、估算,认识角辨认角、......

    《搭石》潘冬梅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1课 《搭石》教学设计 岚皋县城关第二小学 潘冬梅 一、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

    小学一年级数学《分类》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分类》数学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感知分类,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过......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推荐)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邹义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从小到现在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谁能说说自己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积极发言,“长高了、......

    1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分析(5篇材料)

    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刘根钟 一、案例背景: 1、教学题目:桌子已经有40张,椅子才4把。有48人来开会,还要再搬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 2、教学重点与目标: 1、引导学生找出条件,看懂......

    四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小数的产生与意义”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是在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教科书上第一次出现的学习内容。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