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共5篇)

时间:2019-05-13 19:5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

第一篇:思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尤其是我们思品老师更应发挥思品课育人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思品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引导和教育,从而也给学生“重知识与能力,轻情感与价值”的误导。若任其发展,岂不有悖于教育“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思品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以及有效实施途径的探索,就成为摆在每位思品教师面前重要的课题之一。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途径来达成思品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老师转变教育理念。俗话说:正人先正己。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老师一定要先摒弃

“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可行性强的评估机制,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教学中积极创设主体参与的情镜。人的情感不会凭空产生,只有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

感生成的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学生会自然地达成共识。如,在讲授《竞争与合作》一课时,通过一个“青蛙搬家的游戏”让学生懂得怎样与人合作。学生的活动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教学效果较好。

3、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老师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营造和谐融

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在教学中,他不会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积极的情感来感化学生,从而使教学成为心灵沟通的过程,例如在教授《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我首先充满感情的给学生们念了了一封“家书”给学生创设一种浓浓的亲情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父母的种种关爱,许多学生动容的与同学们分享自己享受到的父母之爱,并立志以实际行动回报三春晖。这样,就大大提高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教育目的。反之,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板着面孔进行理论上说教,效果也就可见一般了。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和灵魂之所在,充分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探索,创新。

第二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内容摘要:2011年江苏卷一亮点就是命题趋势上涉及课程标准中的经常被人忽视的一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因此对于教育一线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应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施必要性、现状以及如何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措施

正文:

2011年江苏卷又一亮点就是命题趋势上涉及课程标准中的经常被人忽视的一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1]如客观题第八题考查的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知识,更注重了引领学生摒弃狭隘的民族观,表现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大爱精神,有助于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到新的人文高度。[1]主观题第21题考查顾炎武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1]再如主观题第24题D关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考查,第三问概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这类遗址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该小问其实也是隐性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比如爱好和平、牢记历史与不让悲剧重演等类似的公共价值取向。

由上可知,对于一线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再也不能视而不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确立了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勾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框架,首次明确的设立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与教学的另两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起呈三足鼎立之势。《历史课程标准》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2]下面主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施必要性、现状以及如何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来探讨。

一、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必要性

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提出了以发展学生为根本的人文主义的发展观念,那么作为历史课程的特点,我们不止是传授一点点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上说,情感是通过对诸多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首先有其必要性,那就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而要建立这种情感,在历史教学中除了知识的传授之外,同时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施之以情感教育。其次,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能性在于,历史本身是一门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社会科学,有大量的蕴涵情感因素的事件、人物或恒言警句。再次,历史现象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又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多彩性和丰富性。班超投笔从戎、立马横刀;万里长城横亘神州;千里运河纵贯华夏,使人产生自豪之感。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节,使人产生敬慕之情;蔡文姬归途中心酸的哀歌,使人产生悲切怜悯之感。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中国革命的坎坷征程,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的悲壮历史,都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好材料。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有其可能,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目前的现状

2005年江苏省进行了新课改的实施,尽管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重知识、能力轻情感教育的现象还普遍地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一些:第一是教材的原因,比较缺少情感教育的素材。;第二是教师的原因,观念难以转变。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和理念更新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距甚远。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也比较困惑,感觉较玄难以捉摸。本来历史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人文素质,但情感又具有它独特的活动规律,难以捉摸,尤其不易于量化,难以精确控制。同已有十分完整体系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情感教育显得落后和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有时因其难度大,干脆被教师弃之不顾,这就造成了学生有很强的智力技能,如记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但情感却严重缺失。第三是学生方面原因,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下的记忆学习,而缺少情感上的熏陶,表现为浮燥自大或自卑,感情冷漠麻木等等。很多中学生对这样的一门学科却有很大的抵触心理,心存畏惧乃至厌恶,对历史学科产生很大的排斥。

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三、具体措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因此我们可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顺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也是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建构价值观的过程。这种参与性、过程性、体验性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3]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参与和过程”和“加深体验”相结合的教学三策略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激发兴趣策略。

心理学认为: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可分为直接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引起的,间接兴趣是对某种事物本身并没有兴趣而是对这种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需要而有兴趣。而间接兴趣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学科它的社会作用往往不外显,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功利主义盛行,物欲横流,而承载传统的历史学科受到冲击之大,自然在所难免。高中学生他们的理性思维逐渐发展起来,他们的内心世界有自已的选择目标,很少将历史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学生间接兴趣的投向肯定不利于历史学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心理障碍在所难免。因此,我们认为,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索,在浓厚参与兴趣的驱动下学习,是学校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教育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石。具体来说有如下操作要领。

1、教师应该使用恰当的、生动的、活泼的教学语言。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播情感信息的最直接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马卡连科也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4]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要求历史教师将语言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和钻研。音色的清晰,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随着教师语态变化或欢快,或悲壮,或高亢,或低沉,陶醉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教师的语言美,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在愉悦中接受知识。

2、新颖的新课导入形式。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简单化或陈述式的言语导入形式,而应多借助故事轶闻、影像图片、实事焦点等新异的导入形式把学生吸引到当前的教学主题上,让学生知晓自己某方面知识的具备与缺失,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太平天国》时,可以截取电视剧《太平天国》的片段,先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激发他们对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兴趣。

3、用多种媒体和各种手段,增强训练内容的感染力。有时候历史课的某些教学内容确实存在比较枯燥、抽象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这时如果教师采用多种辅助手段使内容呈现“活”起来,其教学效果将改善不少。因为教师可优化组合这些媒体手段,将音乐、音像等视听材料镶嵌于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直观教具的结合,呈现生动形象的教育情景,刺激学生的感官,“用鲜活的人物、感人的事迹来熏陶人、感染人、启迪人,这种做法注重学生的体念、感悟、个性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改变单纯说教的做法”。这样既可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不足,又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对历史课感兴趣的积极情感,倍受历史魅力的熏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提高历史教育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4、根据现实,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整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真实感人的历史素材可以让读者在莞尔之余记忆悠长,并逐步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阅读,在阅读中升华情感,形成个性的价值观念。

(二)、重视参与和过程策略

学生在“激发兴趣”策略的基础上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历史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此时教师需要进一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广度和深度,重视其过程。

首先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教师可综合运用认知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横纵比较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这里尤其需要提倡的就是研究性学习法,教师把学生按各种规则分成几组,每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提供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努力完成课题。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的问题分析能力、合作意识和创造性精神,在问题解决中获得自信,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其次,更新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方向,影响着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更新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体现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弱化考试指挥棒,增强人文方面的考察,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的考察,并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尤为必要。

(三)、深化体验策略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施深化体验策略时,教师可综合考虑以下操作要点。

1、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

课堂上教师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为什么”、“怎么样”,由于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往往很难吸引学生。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适当地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神入”历史,置身于历史氛围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渲染烘托气氛,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相应的情感体验就应运而生。比如在学习必修一《中日关系正常化》时学生自然而然会联系到日本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时巧妙设问: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曾经在侵华历史上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呢?学生大致有两种态度:一是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另一种则是一是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友好的传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友好相处,共同发展。这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而引发讨论。由此,深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2、要重视与实践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要求下,“封闭式”教学显然是违背课程改革方向的,是将学生的学习其生活世界隔离开的,教学的内容就是书本知识,教学的结果是培养了一批批高分低能儿。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也不仅仅足指教室里 5 的教学,它同时也包括各科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诸如图书馆、阅览室、操场、食堂、社区、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等一些公共场所。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需要,一些教学活动将会突破原有教学空间的局限而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5] 例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课时,笔者就带学生参观我们当地新四军纪念馆,在纪念馆氛围里远比住封闭的教室里靠老师拿着书本讲授更有效,通过史料的记载,纪念物与图片的展示,加上讲解员的解说,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先烈们的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感悟到革命胜利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要以“新四军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去开拓创造人生。

3、树立“大课时”观念,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讨论的体验空间 普通高中新课标准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这就意味着教师设计教学要以学定教,而且是学生生活经验的介入以及学生主动的探究就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当努力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尽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讨论,安排适当比例的学生讨论时间——这种安排必须是充分的、扎实有效的,不能是浅尝辄止的。如此,课堂时间的确定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运用整齐划一的“45分钟”的所谓“统一”或“同定”化的模式了,课时分配就应当保证学生的激情之火思维之光不会因为“统一”的课堂时问的局限而破强行熄灭,学校应当突破传统的“45分钟课堂制”的观念,树立“大课时”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课时课堂模式。如果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真正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了,那么学生的情感态度会在这个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讨论、求取成功的过程中真正获得体验。还可以利用课外机会和第二课堂,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体验,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初步的探索,为了历史教育核心价值的真正达成,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真的应该是不断地去“求索”。

参考文献:

[1]、马斌 《平实而不平庸 稳重而不失灵动——201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特点评析》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xiexiebang.com)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汉国 王斯德主编,《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3]、梁励《略论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0期第二卷:P107-110.[4]张旭东《历史教学语言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年11期

[5]王会志《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科学教育》2007年第13卷第3期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五河县新集中学董立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情感上认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抵制和发对形形色色否定马克思指导地位的做法;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告别各种不文明行为,做一个文明的现代公民;珍惜受教育德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节同课异构课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明确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要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敢于同腐朽落后的,不健康的文化现象作斗争。

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嘴一个品德高尚的中学生。

三、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教育和科学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此,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四篇:谈初中思品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谈初中思品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武鸣县府城二中 覃 明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党和国家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根本问题。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具有显著德育性质的课程,学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关注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品德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志,则国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大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更应该大力提高未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具有显著德育性质的课程,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格塑造方面有着突出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学生道德心理成长的关系

1、初中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在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受时代和社会影响,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有着健康发展的较高潜质,如创新意识较强,讲求实际,渴望成才,希望国家富强,思想活跃,自我意识较强,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其心理发展又呈“半依赖、半独立型”特征,易产生逆反心理,出现道德认识模糊、道德行为失调现象,法制观念淡薄,劳动观念不强,容易形成极端个人主义,损人利己,甚至违法犯罪等品德问题。因此,关注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并给与帮助和指导是必要的。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理念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

新编初中《思想品德》是一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材学本,德育功能非常突出,教师应该认真研读课标,灵活运用教材,在教学中充分体发挥本课程的德育功能。

二、在教学中积极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凸显学科德育功能

在社会普遍重智育轻德育的氛围里,作为学科一线教师,一方面我们感叹学科被边缘化,仅仅为升学率而教;感叹学生知与行的脱节,仅仅为分数而学。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努力探索,力求从学科课程规律和特点出发,体会课程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学科“德育效能”的理念贯穿教学过程,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自觉践行道德要求,真正实现学科育人功能。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分级分类地类的界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具体内容目标。作为学科教师,我们应当有课程目标体系意识,正确认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的关系。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角度理解,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是让学生处于品德他律状态,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则让学生进入品德自律境界。因此,落实学科德育功能必须优先设置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精心备课,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确定并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预定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和资料选择,如果仅以教参为依据显然是单薄、教条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教师理当认识到:

其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课程的优先目标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心理学者认为,“价值观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个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及价值观问题”。这就是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教师通过教育的手段加到学生身上的,它是由学生自身的需要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时要能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运用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论方法,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其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解与细化是目标落实的基础。课标中的分类目标不等于教学中的课时目标,两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在备课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以课标分类目标为指导,理解和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设计出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目标真正得以落实。例如,在“做诚信的人”的课程设计中,有老师这样确立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转变”学生实现从谈到诚信问题时的灰色心态向积极健康情绪的转变。(2)“认同”学生认同诚实守信对于提升自我价值,抓住人生机遇具有重要意义。(3)“渴望”学生从抱怨社会、等待社会,转化为渴望拥有诚信人格。这其中的“转变”主要体现了情感的变化,“认同”是一种态度的形成,而“渴望”拥有诚信的人格则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总和方面的表达。

2、灵活应用不同教学方法,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出来要能被学生认知和接受,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所以教学过程要讲究方法。如果教学方法运用巧妙得当,可以改变学生认为思品课无趣讲大道理的错误认识,实现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课堂德育的实效。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德育功能。如初一上册第八课《拒绝诱惑》第一框《身边的诱惑》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案例教学法,向学生介绍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巴哥小岛上的“沥青湖”,平平静静却每年都要吃掉大量动物,引导学生在惊叹的同时反思现实生活里自己面对诱惑应有的正确态度。思品课的案例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值得我们深挖掘,引导学生自己从案例中悟出道理,使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育人作用。同一框题讲述金钱的诱惑则运用情境教学法。设置体彩经营店工作人员替朋友购买彩票,幸运得中特等奖,面临把中奖彩票归还朋友和隐瞒真相把自己未中奖彩票给朋友的选择情境,让学生做出选择,并说明选择理由和可能产生的结果,引导学生在情境问题的讨论中明白面对金钱要取之有道,体会诚信是美德,认识社会敬重品德高尚的人。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达到“自我情感升华”、“个性完善”的内化和外显,内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外化为道德践行。

此外讨论式教学法、体验性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等的运用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寓知识教学与品质培养于活动中,不知不觉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德育功能。要说的一点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引导、启发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在生活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在矛盾冲突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社会规范、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主流价值标准,真正得以内化,形成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好的思想品德。

3、以作业测试为载体,检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品德意识

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作业质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反映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等。特别是情感目标型的作业较清晰的展现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

有老师设计作业:王某已近高龄,身上患有严重疾病。其四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由于积蓄都花在帮儿女们成家立业,此时王某已无力求医。王某要求4个子女拿钱帮他求医,但子女们认为父亲年龄很大,且花钱不一定能治好,都拒绝。结合材料谈谈你将如何劝说王某的子女为父亲治病?

生甲:你们的父亲不仅赋予你们生命,而且哺育你们成长,教你们做人,你们应该将心比心。他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你们付出了很多,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你们的孝敬。你们应该挽救父亲的生命来报答他对你们的爱。

生乙:我国有孝的传统,孝敬父母的人历来被人们称道、尊重,不孝子孙常常被人谴责。你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为避免谴责,你们要挽救父亲的生命。

生丙: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这是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你们不履行赡养扶助父亲的义务,是要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的。

„„

这种作业既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检验了学生孝敬父母这一品德情感意识,是值得我们教师借鉴的。情感目标类型的题目,有助于我们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也许仅限于作业试题中,而没有真正的道德行为表现,设计实践型作业或能弥补这一不足!思想政治教学离开生活,必然枯燥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交流、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如初一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训练,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件关心他人的事、爱心助残活动、绿色环保行动、定一个孝敬父母日、找一个家务劳动的岗位等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深深体会到:实践型作业比之于传统的书面作业,是一种突破,较为综合的考查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能将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但不能量化对比而被应试之门卡住,还在努力尝试之中。

4、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督促学生形成自觉践行道德的意识

评价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学生评价上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制度),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因素)和个体差异等弊端。这导致教师教学重知识目标,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重品德知识的记忆,轻品德意识的树立和品德践行的培养。(如之前说的,书面作业优于实践性作业!)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首先,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考查方式要多样化。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并不能完整反映学生实际,容易挫伤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智力不够可以通过品德弥补,而一个人品德不行则无法用智力弥补!除了考试法,我们还可以采用观察法、激励性评价法、成长记录袋法等检验学生的品德发展。其次、改变单向的评价制度。单向评价制度中被评价者无发言权,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应付心理。应该提倡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再次,评价要注重过程。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转变,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当然,评价方式的改变先要转变评价理念认识。要知道评价不是定优劣,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知道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会考试,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人格发展。评价要能在潜移默化中是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逐渐固化为学生的行为表现。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引用某位教师的话,“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责任则是: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萌芽、形成阶段,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无私奉献的人、开拓进取的人、独立自强的人、诚实守信的人、奉公守法的人、主宰命运的人,即具有新世纪健全人格的新一代。这样,我们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1]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3,281-296 [2]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及其落实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04 [3]陈汉青,思想政治课德育效能优化的途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03 [4]许惠英,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02 [5]袁长清,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发展性评价浅析[J],政治课教学,2003,12 [6]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五篇:初中思品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思品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摘要:目前正在实施的初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人性的养育作为思品课的主导目标。而在实践中,思品课却身处困境。受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目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本文重点分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指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小清新:素质教育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思品教学

作为新课程的分类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是基础,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能力,才能获得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才能以此作为基础发展健全的人格。能力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此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其它两个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重在体验与感受,它贯穿于前两个目标之中。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有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时,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目标的实现,它是教育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从三者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是教学目标而且体现着一种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探究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整合这三个目标,使学生全面掌握初中思品课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研究初中生的特点,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初中阶段是准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是这个时期学生的显著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品教师既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住学生思维跳动的脉搏,及时、正面、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使初中思品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指路明灯。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创设活动情境,就是体现主体地位的非常好的方式。学生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认为创设情境仅是教师的独角戏,而学生只是被动地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交融、相通的过程。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始终是在教师指导下进

行的。

2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增强目标实现的有效性

教师要善于创造思品课特有的活动方式。根据思品学科的特点活动形式还可以有思品小论文的写作、主题演讲、时事政策学习、学习讨论、辩论、社会调查、情景模拟、提出议案、角色扮演等方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擅长的某种方式参与。在活动和实践中学习,要有利于学生参与,积极思考,获得体验,并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智慧。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多让学生参加活动和实践。但是,让学生参加活动和实践,特别是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既要追求效率,要注意安全。要防止从一端走到另一端,防止为了活动而活动,防止对学习时间的浪费,更要防止对学生造成伤害。

初中思品教学重视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才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来源——海内论坛:www.xiexiebang.com

下载思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品课如何落实情感价值观目标(精选)

    思品课如何落实情感价值观目标,实现德育功能最大化 一、问题提出 思想品德七年级《感悟青春》一课中有这样一幕:教材首先呈现一个来自学生生活的案例材料,并根据材料提出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体会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 2.正确理......

    关于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于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1 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先看一个统计数据。在最近50年中,全球有95%的重大创新、发明都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中50%在美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5%......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精选合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蓝 甜 摘 要: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

    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陈述与落实 九牧中心小学 林积友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的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 ——新课程三维目标漫谈之一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第2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 王雄 教师们讨论三维目标时遇到的第一个头疼的问题是过......

    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篇)

    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宁德市高级中学 刘锦钦 一、意义(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态......

    让情感激荡思品课堂

    让情感激荡思品课堂 陈静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行为和持续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情感教育为我们实施新课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活动和实践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