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
统设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专科)
学校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2002秋季启用)
为帮助试点电大制定学校管理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特根据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说明等教学管理文件制定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该方案包括“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概述”、“学校管理课程学习重点要求”、“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主要方法”和“学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等四个部份。各试点电大应根据本设计方案的内容,制定适合本地使用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安排各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活动内容和过程管理的办法,指导基层教学部门的教学业务工作。
一、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概述
一、课程性质、特点与地位
学校管理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专科)的一门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教育管理学为依据,揭示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并为学校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以阐明学校管理职能和实务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具体的管理规范、方法和手段,提高其管理水平;以可操作的技能训练规范并强化学校管理者的基本功,全面而有效地提高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中小学校的能力。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广大的基层中小学校管理人员和地方教育行政干部。
二、课程学分与考核要求
学校管理(1)、学校管理(2)的学分分别为3学分和4学分,宜分别在两个学期安排考试。本课程的考试,根据两学期学习的内容分别进行。命题要求按照课程教学大纲所设定的四个教学要求的层次,确定本课程考试的基本要求: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一般不进入考试的命题范围;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教学和考试中都是少量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识记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填空或选择题型;要求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简述或问答题型;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综述或分析、论述及应用题型。
三、课程资源与教学方法
学校管理课程的资源包括:合一型文字教材1本、电视教学录像教材2学时(100分钟)、录音教材10学时(400分钟)、直播课堂教学录像3学时(150分钟)、作业与评价手册1册、期末复习指导1册、课程教学大纲等全套课程教学文件和网络教学材料(文本格式)若干。实施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围绕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采取适合各地教学实际的多种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以学员业余自主学习为主,各试点电大组织面授辅导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于学员使用多种媒体教材资源、运用案例学习方法和开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和要求。中央电大课程组要充分利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辅导页面,为各地学员提供远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并利用信函、电话等传统通讯手段进行广泛的教学信息交流、依靠专业教学中心组积极组织开展各教学单位的业务合作。
二、学校管理课程学习重点要求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简明、实用的要求,讲授学校管理的一般理论知识,使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原则、事实,形成必要的现代学校管理观念和基本的理论思维能力。
2. 学校管理实务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讲授学校管理的实务与规范,使学员理解和掌握其目标、特点和要求,提高从事学校管理的技能和能力。
3.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突出操作性,促进管理理论向管理规范进而向管理技能和能力的转化,培养学员面向学校教育改革实际的实践意识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学习目标的重点
1. 学校管理(1)
深刻理解学校管理的性质;正确认识学校管理思想与办学特色的关系,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办出学校特色;掌握校长负责制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施要求;理解并认识学校组织机构的含义及其结构类型;掌握学校管理目标的制定过程和实施要求;系统掌握学校管理诸环节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学会应用学校管理的一般方法对学校进行规范管理;按校长的职责和素质要求分析评价校长的领导行为,正确把握校长在学校中的地位;理解教学思想、教学组织、教学过程管理的含义,明确其管理内容;理解教学质量管理和活动课管理的方法与要求;理解德育管理的特点和内容,掌握德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系统掌握学校体育卫生管理的原则、内容和要求。
2.学校管理(2)
正确理解和识记教师管理的科学依据;系统掌握教师管理的任务及其实施;理解学生管理的过程和要求;掌握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搞好科研管理;掌握学校总务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搞好学校总务工作;运用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原则,搞好学校公共关系;学会运用科学的技法,正确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科学决策的程序、技法和决断技术,提高领导决策水平;掌握学校工作计划要素及其制作规范,学会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掌握学校工作总结的要素及其规范,学会撰写合乎规范的总结,提高总结能力;正确把握领导听课与评课的一般标准;理解组织会议的一般原则和规范要求;理解领导沟通与协调的原则;理解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原则。
三、考试与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设计为两个学期学习。根据各学期的教学内容,单独专门组织期末考试。教学大纲规定了课程学习的四个层次的要求,即:
了解与学校管理理论相关的理论和基本知识。
识记学校管理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其相关知识。
理解学校管理重要的理论和学校管理实务中的重要概念、原理、原则及其相关的理论观点。
掌握学校管理基本理论和实务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学校管理实务的基本规范以及学校常规管理的基本技能。
根据上述要求,可制定本课程期末考试的基本要求。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一般不进入考试的命题范围;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教学和考试中都是少量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识记的内容,在考试中主要体现为填空或选择题型;要求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主要体现为简述或问答题型;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考试中主要体现为综述或分析、论述及应用题型(包括案例分析或讨论题)。
三、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主要方法
一、总体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以在职成人学员业余自学为主,并辅以适当的面授和电视教学辅导。学员自学文字主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复习、练习作业、专题研讨、实地考察等相应的环节。理论教学重在自学,试点电大宜结合教育实际适当组织专题研讨和专题辅导;实务教学在注重自学的同时,教学中应结合案例分析或研讨以明确学校管理的规范和要点,并适当配合作业练习;实践技能教学,宜通过自学和小组交流,明确训练的目的、意义和操作规范,要重点强化练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训练来形成能力。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命题要全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学要求的重点和层次的设计规定。
二、教学内容各环节课时安排
本课程教学安排在两个学期内进行,学校管理(1)为3学分,教学内容涵盖文字教材第1-12章的内容;学校管理(2)为4学分,教学内容涵盖文字教材第13-25章,并要重点体现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
学校管理(1)主要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安排一览表
主要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课内
学时 电视
辅导 面授
辅导 专题案
例研讨 练习
作业 实践
考察 小计学校管理
一般理论 20 1 1 2 2
12学校管理
实务[Ⅰ]34 2 2 2 4
2学时总数549 9 12 18 9
学校管理(2)主要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安排一览表
主要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课内
学时 电视
辅导 面授
辅导 专题案
例研讨 练习
作业 实践
考察 小计学校管理
实务[Ⅱ]16 1 2 4 4 1
2学校管理
技能56 2 2 6 6 2
学时总数72 9 12 30 30 9
三、教材使用说明
文字教材按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若干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都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每一个教学模块都包含有对于学习的建议和具体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提示,以及学习难点的进一步解释。教学指导融合于文字主教材之中,是中央电大《学校管理》教材的特色,其基本目的在于方便学员自学。
本课程配有2学时的电视教材和10学时的录音教材,另有帮助学习的直播电视课堂教学录像3学时和若干网上教学辅导资料。非印刷媒体的学习资料是课程主教材即文字教材的辅助学习资料,内容包括对于文字教材的总体使用说明、课程知识线索指导、案例教学方法示范以及一些重点中的难点问题的阐释等。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 按照开放教育试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学应以辅助学员联系实际运
用小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学为主。
2. 运用多种媒体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方案,结合本地区学员的学习条件实际,提供
多种方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3. 面授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教学部分,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4.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培养学员分析研
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注意研究并安排好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学员开展实地考察
和撰写工作分析报告。鼓励学员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工作所在学校或部门管理业务的发展。
6. 创造条件帮助学员运用好电视课和电大在线教学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指导
学习使用好音像等多种媒体教材,开展视听学习交流活动。
四、学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一、学校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针对学校管理实务(文字教材第二编)中各学习单元的实践性学习的任务,采用专题案例研讨、练习作业和实践考察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文字教材第一编和第三编学习单元中一些理论专题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内容也可有选择地加以补充。
(二)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将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具体要求是:
1. 结合工作实际体会,做好课程作业,尤其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认真完成好学校管理实务的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体育卫生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科研管理、总务管理和公共关系管理8个专题学习单元后所附思考与练习(自测题)中的论述题。
2. 针对学校管理技能的学习内容,结合实际工作或者经过必要的参观考察等学习活动,独立撰写1-2篇带有本校本地工作特色的真实的学校管理工作材料。
3. 独立撰写1-2篇运用小组讨论的案例学习方法进行课程学习后的总结报告或学习札记,或者独立运用课程学习中的案例编制方法,尝试编写1-2份学校管理案例(资料)。
二、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始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配备兼职的课程学习实践环节的辅导老师,专人指导学员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探索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在学员间提倡共享资源、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
利用案例学习方法,加深对课程中提供参考案例的理解,灵活运用案例撰写的一般方法,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将文字教材提供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整理信息、收集资料,将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分解,使其各个部分都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的内容。
定期组织学员间的学习交流,评比“理论联系实际学风优秀”奖励。
收集整理一批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将学员的好成果推荐发表或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再从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五、学校管理课程教学评估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研究的价值。对于学校管理课程教学的评估,一般由各试点电大按照本设计方案对于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专门制定评估细则并严格加以实施。本课程组将不定期开展教学评估调研,为中央电大的课程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协助。
建议课程教学评估的重点为:课程教学时间和重点内容的安排;实践教学的措施与执行情况;课程考核等教学管理服务工作;课程教学研究。
第二篇: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中央电大教务处 教学管理科 2010年08月25日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的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管理学科工商管理类专科会计学、金融等专业2009年秋季及以后注册入学的学生。4学分,一学期开出。
2、课程的基本特点。管理会计是专科会计学专业的统设必修课,是会计学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管理会计是以预测、决策、控制、考核、评价为基本方法,把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力图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过程。旨在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和实例,使学习者开阔眼界,了解现代会计的管理职能,掌握有效的利用会计信息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和控制现在的知识和本领,来提高学习者把握和运用管理会计信息的水平,以提升学生的特点在未来工作中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实际能力。
3、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后续课程为财务管理等。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内容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管理会计学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学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中,进一步加工和运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方针、控制经营过程和考评责任业绩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以依据成人职业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围绕适应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坚持以提高学习者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习者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确定《管理会计》编写的内容。
具体内容分为10章:
第一章 管理会计概论。本章首先介绍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阐述管理会计的定义与目标,其次说明管理会计的作用,最后简述管理会计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成本习性与变动成本法。本章首先界定管理会计的成本概念与分类,其次阐述成本性态分析的程序、各种成本性态分析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最后介绍变动成本法及其原理。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本章首先介绍本量利分析的涵义、基本公式及贡献毛益等相关指标的计算,其次说明单一品种的保本分析,最后阐述多品种本量利分析的方法。
第四章 经营预测。本章首先从总体上介绍了经营预测的定义与作用、内容与特点以及程序与方法,然后分别说明了销售预测、成本预测与利润预测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阐述了三种预测各自采用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 短期经营决策。本章首先界定短期经营决策的含义,阐述短期经营决策的内容与特点、程序与方法及影响短期经营决策的因素,其次介绍产品品种选择决策、新产品开发决策和亏损产品决策,最后概括定价决策的相关问题,包括意义、目标、影响因素和基本方法及策略等。
第六章 长期投资决策。本章首先介绍长期投资决策的定义、内容和程序,其次详细阐述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讲述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最后着重介绍长期投资决策的方法。
第七章 预算管理。本章首先界定预算、全面预算和预算管理的定义,阐述预算的基本功能、体系构成和管理循环,其次说明预算的编制程序与方法,最后介绍预算控制的原则、程序与方法。
第八章 成本控制。本章首先界定了成本控制的定义,阐述了成本控制的意义,说明了成本控制的分类、原则及程序和形式;其次介绍了标准成本的相关内容;最后叙述了存货成本控制,详细讲述了存货的采购控制方法和日常控制方法。
第九章 责任会计。本章首先介绍责任会计的定义、内容和原则,其次阐述责任中心的三种类型及特点,说明三种责任中心的考核办法,最后概括内部转移价格的定义和作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的意义和原则以及内部转移价格的四种类型。
第十章 管理会计的新发展。本章依次介绍作业成本法、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记分卡的产生背景、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处理一般管理会计问题。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对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掌握和重点掌握两个层次。
三、课程的教学媒体说明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使用的媒体有:
1、文字教材
一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会计》(陈汉文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文字辅助教材《管理会计指导书》(池国华等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本课程的主要文字教材。
2、音像教材
配合文字教材的教学,录制11课时录像带,主要讲授重点、难点、案例分析。授课教师应有计划地按照讲课进度安排学生观看显影部分的录像节目。
3、IP课件
为方便同学们学习,制作8节IP课件,进行课程重点、难点的讲授以及期末复习指导。授课教师应有计划地按照讲课进度安排学生观看相应部分的内容。
4、计算机网页
按照教学进度,进行网上辅导,并定期更换网页内容。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监督与管理
1、省级电大成立管理会计课程组
课程组一般由3名专职教师组成,组长须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课程组也可吸收1—2名兼职教师参加。
2、教学研讨
保证该课程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保证教学质量,中央电大课程组与省级电大课程组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如师资培训会,网上BBS等。
3、中央电大提供网上指导与教学服务
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信息、课程进度、重难点辅导、答疑、作业安排与要求等。网上内容依据实际需求及时更新,一般为两周更新一次。
4、电子信箱
中央电大、地方电大课程组都要开通电子信箱,并且课程组的每一成员都要公开自己的信箱,同时要求各教学点具备上网条件,以便及时传递、沟通信息,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5、电话答疑
地方电大课程组对外公布办公电话,定期举行电话答疑。
6、视频直播
中央电大课程组制作2节视频直播课堂节目,就有关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和说明。各试点电大要认真组织收看,将有关信息传达至每个教学点和学员。
7、面授辅导
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各试点电大应安排一定量的面授辅导。面授辅导一般每两周一次,辅导总时数原则上不超过课程总教学时数的25%,但希望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班而异。
8、自学与小组学习
自学是远程开放教育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自学状态下,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文字教材,充分利用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所提供的其它媒体,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学习。
远程开放教育师生经常处于分离状态,缺少学习交流,容易产生惰性和陷入孤独,因此建议学生按一定方式组成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对疑难问题互相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小组讨论作为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成绩的5%)。
9、作业及综合测验
独立完成一定量作业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管理会计课程中央电大安排3次作业,其余由地方电大安排。要求学员必须完成,辅导教师要认真批阅,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分,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作业成绩作为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成绩的15%)。三次大作业及综合测验进度安排:
第一次作业:第一章-第三章
第二次作业:第四章-第六章
第三次作业:第七章-第十章
综合测验作为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成绩的10%)。
10、期末考试
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本课程考试由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难度适中,题量适度,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和教材中带*的章节不作考试要求。具体的考试要求及题型以中央电大下发的本课程考核说明为准。试卷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中、难三个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易40%、中30%、难30%。各试点电大要严格考试纪律,统一把握评分标准。学员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课程组应及时通报考试统计结果及分析报告。
11、其他
本课程的主编:厦门大学陈汉文教授
主 讲 教 师:东北财经大学池国华教授
主 持 教 师:中央电大经济管理学院牛慧教授
联 系 电 话:(010)66490070
E_mail:niuhui@crtvu.edu.cn
第三篇: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要求
《管理会计》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财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本课程也是工商管理等有关专业的选修课。在财务会计专业中,本课的先行课程为《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后续课程为《财务管理》等,定于第五学期开设。
二、课程教学媒体说明
(一)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管理会计学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学会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企业制度环境中,进一步加工和运用企业内部财务信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方针、控制经营过程和考评责任业绩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和基本方法。
《管理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核算与分析方法,要达到这一教学要求,除学生自学外,面授辅导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辅导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配合文字教材、录像课,对学生进行辅导,负责教学答疑并按中央电大的统一教学要求布置并批改作业。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教学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习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好能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适当增加自学和辅导课时,组织学生收看录像课和直播课,课时要算在自学和辅导课时中。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使用的媒体有:
1、文字教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会计》一书,为本课程的主要文字教材。
2、音像教材
配合文字教材的教学,录制11课时录像带,主要讲授重点、难点、案例分析。授课教师应有计划地按照讲课进度安排学生观看显影部分的录象节目。
3、IP课件
为方便同学们学习,制作4节IP课件,进行课程重点、难点的讲授以及期末复习指导。授课教师应有计划地按照讲课进度安排学生观看相应部分的内容。
4、计算机网页:
按照教学进度,进行网上辅导,并定期更换网页内容。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
1、直播课堂
中央电大课程组制作2节直播课堂节目,就有关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和说明。辅导老师将有关信息传达至每个教学点和学员。
2、面授辅导
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各试点电大应安排一定量的面授辅导。面授辅导一般每两周一次,辅导总时数原则上不超过课程总教学时数的25%,但希望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班而异。
3、自学与小组学习
自学是远程开放教育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自学状态下,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文字教材,充分利用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所提供的其它媒体,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学习。
远程开放教育师生经常处于分离状态,缺少学习交流,容易产生惰性和陷入孤独,因此建议学生按一定方式组成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对疑难问题互相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4、作业
独立完成一定量作业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管理会计课程中央电大安排4次作业,其余由地方电大安排。要求学员必须完成,辅导教师要认真批阅,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分,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作业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占总成绩的20%)。四次大作业及期中测验进度安排:
第一次作业:第一章-第三章
第二次作业:第四章-第六章
第三次作业:第七章-第十章
第四次作业:综合测练题
5、考试
考试是对教与学的全面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本课程考试由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难度适中,题量适度,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和教材中带*的章节不作考试要求。具体的考试要求及题型以中央电大下发的本课程考核说明为准。各试点电大要严格考试纪律,统一把握评分标准。学员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课程组应及时通报考试统计结果及分析报告。
四、教学安排建议
学时分配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章名
第一章管理会计概论
第二章成本习性与变动成本法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 第四章经营预测 第五章短期经营决策 第六章长期投资决策 第七章预算管理 第八章成本控制 第九章责任会计
第十章管理会计的新发展
课内学时 4 8 8 6 8 6 8 6 8
注:总课时包括教学课时、自学课时和电视课时。
五、学习支持服务
1、为学生提供视听阅览室、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室、VBI阅览室、小组讨论室、面授辅导教室等学习环境的服务。
2、配备2名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教师负责教学辅导、答疑、作业检查与批改、实践环节指导、考试组织等工作。
3、制定本课程具体的实施方案(特别是平时作业的教学安排等内容)。
4、指导学生运用远程教育的学习方法使用多种媒体教材和多种教学支持服务手段。
5、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定期对学生开展咨询和答疑活动。
6、指导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帮助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引导小组学习活动。
7、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
8、每门课程每月进行1到2次面授辅导。学生的课堂表现计入平时成绩。
9、指导学生的课程实践环节,并将评定成绩计入平时成绩。
10、建立学生档案,将学生的自然情况,平时学习情况,考试情况记录在案,以备研究。
11、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支持服务。
12、帮助学生作好期末复习和考试准备工作。
13、积极配合中央电大的巡教和巡考工作,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第四篇:学校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长葛市第十四中学校本课程课程
开 发 方 案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和人力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的联系。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鼓励教师组合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5、通过教师培训,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打造系统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
1、成立校本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新课程作出正确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予以指导和调控。
2、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并对教师所实施的校本课程进行督导和评价,适时给出指导性意见。
3、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年级的课程计划形成建议并组织反馈;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建设新型课程资源。
4、学校有完善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二)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学科竞赛类:数学思维拓展班、英语思维拓展班、物理思维拓展班、化学思维拓展班等。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培养科学思维及探究精神,为更高层次的学科竞赛等奠定基础,为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同学开发学习的平台。
2、方法类:数理化英等科目的思维培养。为学有不足而希望有所补充的同学提供辅导帮助,以提高学科的学习能力。
3、体艺类: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田径队、健美操、美术、音乐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兴趣类:影视欣赏、社交应用、演讲辩论、心理健康等。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5、技能类:网页设计、模型制图、剪纸艺术、摄影录象、设计开发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6、环境类: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旅游地理等。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考察参观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 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7、人文类:美文鉴赏、现代英语、人物传记、诗歌、词曲、历史传奇等。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进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各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资源情况自行设计所开发的课程。
(四)课程设置
1、每周开设一节地方课程,由专人授课。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以及兴趣、特长参与不同学科、不同形式的校本课程研修。
2、校本课程每学期每课时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教案。
3、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由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领导小组应在与学校各科室沟通协商的情况下,结合我校实际,依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开设课程、设定选修模块。
(三)实施步骤
1、每学期初,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制订出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纲要及实施要点,告知授课教师。
2、教导处在授课过程中应予以监管,以保证每课时人员落实、内容落实。
3、教导处结合学校教育需要,可在实施过程中引入视频、讲座、辅导等多种形式。但所有活动应尽量在学期初纳入本学期地方课程授课计划。
4、授课教师结合过程记录(考勤情况、听讲情况、参与情况等)将学生学习情况上报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
5、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应积极寻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进行整合,以节约资源、减轻学生选修负担。
附件1:
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
组长:朱广川
成员:赵亮 黄中伟 陈建业 张玉莲 黄中安
附件2:
《畅游数学思想》校本课程纲要
一、主讲教师
侯占峰
二、教学材料
数学能力的培养(纵深拓展)
三、课程类型
拓展能力、思维类
四、授课时间
一学年
五、授课对象 2013——2014学年九年级全体学生
六、课程目标
1、让学生能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在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进一步能够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3、让学生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能够利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者多题一解,并能够不断进行总结和整理、反思各种数学思想的具体运用。
七、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在九年级学生学习完相应的数学内容之后,对各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的有益拓展与归纳,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识与应用,因为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学习的核心与灵魂。
本课程依据学生发展以及目标实施两大方面30学时的内容。
八、课程要求
1、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2、形式上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3、突出实践性,多让学生发现与总结。
4、注重知识、能力、态度之间的联系。
5、授课中多运用激励性语言、多对后进生进行鼓励。
九、课程评价
每课时学习完结后,由一次相应的学习评价,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为学生学习各课时的反响。定量评价是每章节的测试卷。
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附件3:课程表
第五篇: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主题:基于nclass.org平台的信息化课程设计
一、前期分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科学的课程理念;
2、掌握nclass.org的主要功能;
3、理解信息化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原则、步骤、评价方法;
4、设计基于nclass.org平台的信息化课程;
5、参与网络协作学习与商讨,具备信息化课程设计理念与技能的持续化发展能力。
(二)学习者
1、希望运用网络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高校教师;
2、具有某一科目的教学背景;
3、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三)学习内容(主题)
基于nclass.org平台的信息化课程设计
1、关于学习科学的理论
2、进行nclass.org平台的架构
3、创建学生中心、知识中心、评价中心、共同体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信息化课程设计的模式 信息化课程设计的主要原则 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信息化课程设计的评价方法
4、利用nclass.org平台设计信息化课程
基于nclass.org平台的信息化课程设计案例探讨(已有案例、学习者提交案例)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学习者需求动态添加主题
(四)学习策略
1、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协作学习。将每个学习内容分解为学习者的具体问题,问题之间相互关联,程度由简到难,学习者围绕问题解决进行学习。问题分类可基于某一学习主题,或细分到某一学科的个别化问题,学习者依据自身感兴趣的问题或学科加入学习小组,参与协作学习。
2、任务驱动。依据学习主题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习者运用信息化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方法,而非仅仅进行知识记忆。
3、建立学习共同体。由于学习者为某一科目的大学教师,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教学经验及对信息化课程设计的理解。以主题或学科为单位建立学习小组,在个体间知识的社会协商中,激发内含在团体或共同体中的知识建构。
4、情境学习。以“资源+活动”为课程内容主线创设学习情境,使学习者在与实际教学相似的复杂情境中完成对资源的选择、理解、互动,完成学习活动。
5、建立互动评价中心(体现在案例探讨环节的动态添加、评价)。
6、自主选择学习。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主题、任务、科目组别。
(五)学习评价
1、诊断性评价。问卷、投票。
2、形成性评价。主题讨论参与、作品提交、参与作品评价。
3、总结性评价(基于作品的评价)
二、模块内容设计与实施(体现学习活动过程)
(一)课程介绍
(二)学习需求调查(用于动态产生新的学习主题)
(三)任务-问题(问题设计、任务设计、情境设计)
(四)小组-社区(发起主题相关投票、问卷、相关主题探讨<主题或学科;聊天室、讨论区>)
(五)内容-资源(各种信息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归纳,word、ppt、powerpoint、flash、视频、音频、著名文章、书籍<具体到章节、页码、段落>)
(六)活动-评价(作品提交<参照他人对其的评价>、对他人作品的建议与评价、参与主题讨论的图表信息搜集、个人初始需求与相关主题成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