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小学(幼儿园)

时间:2019-05-13 02:4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实验小学(幼儿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实验小学(幼儿园)》。

第一篇:山东省实验小学(幼儿园)

山东省实验小学(幼儿园)

“首届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随着云计算、互联宽带技术的发展,泛在学习成为可能,‚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视频教育教学资源,主要用于教师学习与培训,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事一议,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具有问题聚焦、主题突出、使用方便的特点,能够有效支持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受到广泛的重视。

为推进我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探索教师成长的新途径,帮助教师迅速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培养一批具备现代化教育技能的‚草根专家‛,经学校研究决定,举办山东省实验小学(幼儿园)‚首届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组织机构

一、成立学校‚首届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领导小组。组长:苗建

副组长:李笃强李波薛秀香

组长负责组织全面工作;副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各校区教师参加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

二、工作小组

组长:李笃强

组员:王永超黄红艳郑国栋李燕郭玉村鲁春红王莹刘爱华

田青张明刚王薇李倩尹怡华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微课程作品收集和组织大赛等工作;成员负责组织实施微课程大赛等具体工作。

参赛范围

山东省实验小学(幼儿园)所辖校区(含奥龙合作学校)全体教师。(欢迎学生、家长参加)。

比赛时间

2014年5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参赛内容与要求

一、参赛作品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选题紧贴教育教学实际,主题立意鲜明,内容健康富有时代性;参赛者应对作品拥有著作权,不得从他处抄袭、转载,否则将取消参赛资格。

二、参赛作品可从以下类别中选题:幼教、学科教学、教师发展、品德习惯、兴趣技能、家庭教育等。

三、参赛作品基于PPT技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2-3分钟最佳);基于教师最需要的教育教学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目标明确,策略突出,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很适合教师(家长)自主学习使用。

四、参赛教师可对现有作品进行再次开发参赛,也可提交新的作品;可独立完成作品,也可以是团队合作设计与创作共同完成;也可以提交系列作品。

五、各班主任可诚邀家长和学生参加本次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年度考核相应加分。

六、参赛作品封皮以‚山东省实验小学(幼儿园)‘首届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等字样标识,注明类别、主题、创作人员、日期等。

作品上交

1.2014年5月5日将参赛作品按类别通过QQ发送至:王永超:幼教、教师发展、兴趣技能。

鲁春红:学科教学、品德习惯、家庭教育。

2.参赛作品文件名注明类别、题目、姓名。

赛程安排

大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初赛按参赛作品类别分四个场次分别进行,晋级的作品进入复赛,复赛晋级的参加决赛。(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评奖办法

凡参赛作品均有奖。(具体事宜待定)

山东省实验小学(幼儿园)综合研究室

2014年4月16日

附件:

山东省实验小学(幼儿园)‚首届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评价标准

山东省实验小学(幼儿园)

“首届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评价标准

1.精美:‚文字、画面、音乐‛是组成微课程三个最直观的要素,文字布局要精美,画面设计要精秀,音乐要震撼心灵。

2.简洁:时间不超5分钟,内容只讲一件事,一事一议,开门见山;语言简洁明了,能用3个字说明的绝不用4个字。

3.具体:微课程虽短,但是内容不“短”,一节一个主题,主题清晰,情节完整。

4.意外:通过精细梳理、不断地追问,要总会给人意外收获。内容源于身边,结果出乎意料;制作要创造悬念,巧妙设疑,层层递进。

5.深刻:真问题与假问题,大问题与小问题,问题背后的问题,问题之中的问题……对问题的剖析要总能看到看不到的东西,想到想不到的角度——所谓‚将理论倒过来讲‛。

6.情感:从故事内容到制作,充满感动,打动情感。

第二篇: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教改经验

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教改经验

学会回到原点思考教育……………………………………………………1 返璞归真真语文 文化育人人自新 ………………………………………7 走出课堂教学的峡谷 — 陶继新…………………………………………9 让语文回家——解读乐陵实验小学语文大课堂…………………………18 校长室里挂什么? ………………………………………………………26 山东乐陵实验小学大课堂语文改革………………………………………28 为师生终身发展服务——赴乐陵实验小学参观考察侧记………………33 浅析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让语文回家”…………………………………37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考察侧记…………………………………………39 走进乐陵实验小学…………………………………………………………41

◆ ◆ ◆ ◆ ◆

李升勇:学会回到原点思考教育

李升勇,1961年生,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山东基地副理事长、山东省小语会理事。以民办教师为起点,先后担任过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县市教研员,1999年起任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至今。他积极倡导“成为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创设的一系列活动多次在全国获奖。“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列为山东省重点课题。公开发表论文几十篇,网上博客100多万字,多次在全国性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

分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个体生命都能在课堂中充分成长是李升勇改革的主要理想。从一个近乎“破产”的小学,到一个每天参观学习的人不断的全国知名小学,你不能不佩服整个变化的推动者——校长李升勇“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李升勇和他领导的改革,力量究竟何在?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改革这几年那么响,但如果和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课堂改革比起来,只能算改了一半!”有专家在全程参观完乐陵市实验小学课堂改革后,毫不掩饰地说。

专家的话显然充满了自己的偏爱,没有深入的研究、科学的比对,简单地拿一个学校和另一个学校对比是轻率的。但这样一个个人感情色彩浓厚的对比却客观道出了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李升勇发动和领导起来的学校课堂改革在某种程度上的成功。

说起李升勇1999年到乐陵市实验小学当校长之前的情况,在学校里工作了很多年,现在已经是副校长的孟凡香说得很形象:“当时我在学校里一个星期就能织一件毛衣,很多班主任都在教室里开小卖部卖东西。”

“如果学校能像企业那样破产,当时我们学校可能就要破产了。”一位老师说。

那时的乐陵市实验小学教师显然想象不出,随着李升勇的到来,他们学校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除了数不清的荣誉,不断涌现的知名教师,全国各地每天到学校里参观学习的人也开始络绎不绝。

从一个近乎“破产”的小学,到一个每天参观学习的人不断的全国知名小学,你不能不佩服这个变化的推动者——校长李升勇“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李升勇和他领导的改革,力量究竟何在?

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 理念原点:教育要学会“回归”

记者:有很多参观过你们学校的人都对你们学校大门口的浮雕印象很深,据说这是您亲自设计的,表达了您的教育观?

李升勇:我们学校门口浮雕上的内容确实别具一格。整个浮雕的画面是一个生活画面,是一个农业画面,是儿童游戏画面,它体现的就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即教育回归于生活,教育回归于农业,教育回归于儿童,教育回归于游戏。

记者:这四个回归具体是什么样的概念?

李升勇: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是说不能“工业化生产”,把孩子雕塑成统一产品。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玉米的种子,或者小麦的种子,学校要给这个生命的只是温度、湿度、养分。

教育回归于儿童是说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灌输,进行强硬的引领,就是对学生的摧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

教育回归于游戏。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初次看到我们的课堂,有些人不理解,觉得栏目教学有些形式主义,是模仿某个著名电视节目。但恰恰是这一点,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

记者:理念可能是一场变革的先导,您这种教育观对于您在具体组织教学中起了什么作用? 李升勇:大教育观为教学提供了一种高度。我首先考虑教育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师、教学需要什么。

整个变革过程应该是由点到面,让一部分人先“改”起来 队伍原点:打造一支改革先锋队

记者:作为校长,只有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不够的,要想组织这样一个比较大的变革对人的要求应该是比较高的。对于你们这样一所农村学校来说,人的问题尤其突出,您是怎么解决这样一个难题的?

李升勇:整个变革过程应该是由点到面,让一部分人先“改”起来。如何从老师队伍里面选择改革队伍,我首先成立了“圣徒学社”。为保证学习培训时间,圣徒学社队员每人交1000元的风险金,在组织培训期间,如果请假一次就扣50元,没有任何可解释的理由。通过筛选确定了11人的课改组,这些选拔出来的教师都是最铁杆的“改革派”。对课改组成员我们提出了“三当、四要、五有、六做”的严格要求。“三当”即“当生活中的傻子、学习中的呆子、工作中的疯子”;“四要”即“要有责任心、要有爱心、要细心、要耐心”;五有即“有正气、有大气、有才气、有灵气、有锐气”。改革是不可能靠一两个人完成的,所以必须有团队精神,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六做”,即“做一个胸怀天下的大写之人,做一个远离世俗的高雅之士,做一个宽厚仁慈的谦谦君子,做一个学识渊博的清贫书生,做一个立己达人的教育圣徒,做一个开拓进取的改革先锋”。

记者:在整个变革过程中,特别是初期,让一部分人先“改”起来的策略是对的,但带领这部分人从零起步应该是困难重重,您好像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李升勇:是的,比如我组织了一个“星光论坛”。即每星期一、三、五晚上五点半到八点半和星期六下午,是课改组学习时间。因为每天回家都披星戴月,大家美其名曰“星光论坛”。由于时间晚,有的老师家人不放心,经常接人接到学校门口。别的学校是大人接孩子,我们学校经常大人接大人,这也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

我还带领老师们逐字逐句解读课标、学习理论,领着老师们出去参加企业培训,后来又请专家到学校培训。另外,我们经常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听专家讲座、名师授课。再就是静下心来读书,让老师上网。当时我们学校没有一台电脑,我就鼓励老师自己买电脑。

记者:许多老师还跟我说起了您跪着教研的美谈。

李升勇: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我们外出学习200里以内不在外住宿,早上走,晚上就要赶回来。上车就开始布臵学习目的、学习重点等,回来在车上就开始点名发言,交流讨论。我们出去学习一般坐中型面包车,我坐在副驾驶的座上。回来的时候,老师们发言我就侧着身子听,等到我总结发言时,如果冲着前面讲,他们就听不到,我只好回过头来说,可又直不起腰,只能跪在座位上回过身来给老师总结提升。

记者:会不会有人觉得您在条件简陋的农村推行这样一种改革有点异想天开?

李升勇: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应试教育或者其他功利主义的泥潭。

教材应该怎样定位呢?通过反复实践,我把它最后定位到“教材是文本与生活的总和” 教学原点:把教材变成生活的总和

记者:树立了改革的理想,并且有了一些铁杆的老师当后盾,教学内容的问题就浮了出来。您是怎么想的?

李升勇:其实这些年全国许多老师、校长、专家都在寻求这方面的突破口,从以前教教材,到后来用教材教。窦桂梅提出了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老师”。我们在课改过程中,也常常研究窦老师的课,“三个超越”这个提法太好了,但她没做到。现在她搞的仍然是主题教学,主题教学超越教材了吗?只是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而已;超越课堂了吗?也只是在课堂内对教材适当地延展而已;超越老师,那就更难。那么我们的教材应该怎样定位呢?通过反复实践,我把它最后定位到“教材是文本与生活的总和”。文本也是生活,是固化的生活,所有的文字都是生活的积淀。文本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所有的书籍,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电影。不能把教科书当成文本,更不能把文本当成教材。

记者:教材成了生活的总和,那么您如何在具体课程设臵中去体现这一理念?

李升勇:我们总结出了20种实践课。拿观察课来说,它是心灵的窗口,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读自然,去读生活,去读人,去读事,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就让学生去观察自然,去观察生活,去观察生活当中的人和事。时政课的设计则源于课程标准里面的一句话:“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重大事件。”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想,如果用我们传统的教材,传统的课堂,就无法实现课程标准里面的这个要求。于是我们就想到利用时政课来实现课程标准里的要求。

名画课,名曲课,戏曲课,目的是体现生命的涵养,给学生的生命成长打点“底色”。以名曲课为例,它有个基本的要求,首先学生要了解这首名曲的名称、乐器、作者、意境和旋律,要求学生一听旋律就知道这是《平沙落雁》,那是《命运交响曲》,一听旋律就知道作者是谁,他的国别、代表作、意境,是欢快还是忧伤。高年级则要求学生从中看到了什么,边听曲,边闭上眼睛去想,从音乐当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听到《十面埋伏》,你看到的是一个行军打仗的画面,《平沙落雁》你看到的是天空大雁南归,远处落日、湖泊、芦苇等画面。

我们设计了20多个课型,虽然实际上也占不了多少课时,但是效果是明显的。

我们的目标不是针对一篇文章,而是直指课程标准,有了课程标准,然后再设臵学校的课程 标准原点:不让课程标准轻易“流失”

记者:刚才您提到时政课的设臵来源于国家课程标准里的一句话,对课程标准这样宏观的东西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您是怎么把握的?

李升勇:从理论上来讲,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无可争议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许多时候课程标准只是编写教材的依据,只在专家学者口中提起,课堂教学把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的并不多。在课改过程当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传统的达标流程先是一篇课文,然后是一个单元,再到一册教科书,最后是课程标准。从教学实际来看,这种达标方式就有一个对接的问题:一个单元三四篇课文,一册书共七八个单元,再从一册书到十二册书,这样对接到课程标准的时候,有好多东西就在过程中流失了。就好像两个管子,一个很粗,一个很细,这两个管子对接的时候,如果直接插上,没有一个过渡的环节,肯定要滴、冒、跑、漏。我们就把传统的达标方式颠倒过来,实现异径对接。我们的目标不是针对一篇文章,而是直指课程标准,有了课程标准,然后再设臵学校的课程。

记者:课程标准在您这里不但没有“流失”,您好像还对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进行了自己的解读和补充?

李升勇: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可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和我们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大语文观、大课堂观不吻合,所以我们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后我们发现“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没有提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学生如果没有了兴趣,无论提多高的目标都没用,所以我们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进来。我们把课堂教学定位为一个完全展示的课堂,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程和方法”这个纬度,我们发现缺少了“习惯”这项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老师应该授之以渔,但是好的方法如果不能内化为学生的习惯也是无用的。老师教得再好,学习的方法再好,学生不用或不会用,在课堂上用回到家里不用,小学里用到初中不用,这样的方法也难称其为好方法,所以必须把习惯纳入到课堂当中去。这样三维目标中我们又加上了“习惯”。

课堂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是师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平台

课堂原点:提供一个体验生命成长的平台

记者:听了你们学校老师的课,发现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部分很少,整个过程就是老师带领分了很多组的学生学习,每个组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组、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展示和参与机会,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过程。

李升勇:学校最重要的在于文化积淀,给学生留下的应该是文化内涵。我们怎样达成这个目标?是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老师去教?对文本只要分析得面面俱到,学生的能力就能提高吗?从我们的课堂实践看,恰恰相反,有些知识未必需要老师教。50年以前是“前喻文化时代”,下一辈必须向前一辈学习,老师在课堂上不教学生就不会。现在是“后喻文化时代”,媒体、电视、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就以手机、电脑为例,无论是游戏还是其他功能,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他摸索一遍就会了,我们自身也有这样的体会,好多东西并不需要我们去教。

记者:那么您理想中的课堂究竟能提供什么? 李升勇:有这样几个层面:

课堂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是师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平台。有的公开课老师和学生在台上演,且演得很精彩,课堂很热闹,但是师生没有获得真正的生命体验。课堂不是知识传递的主渠道,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既然好多知识不用教师教,那么课堂应该以什么形式出现呢?老师和学生知识面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各自查到的资料也不同,大家把这些不同的学习成果都拿到课堂上集中展示,这个交流的过程正是全体师生学习的过程,是思想产生碰撞的过程。如何在课堂上优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视角,发散出来实现有效碰撞是个思路。我就想到把课堂变成知识思想的集散地。

课堂不是文本个体的解剖室,而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在课堂上是肢解文本,把一个鲜活的文本解剖得七零八落,还是把文本当作生活与文本的对接舱?文本是固化的生活,文本来源于生活还要再应用于生活。我们语文课堂“得知得智”和“化人化文”就是这种观念。学习前人的经验,慢慢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然后再学会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课堂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而是智慧生成的孵化器。聪明和智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聪明是对某一事物的反应比较敏锐,智慧则是大智若愚,是一个人的悟性,是对事物本质的穿透能力。同一篇文章,同一个问题,有的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些人就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智慧的不同,所以我们力争把课堂打造成智慧生成的孵化器。

李升勇的教育思维

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文本不是文字,而是生活,是人类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传承工具。一句话,文本是一种经过加工提炼的固化的生活。

生活是教育之母,是百科之母,教育的一切皆缘自于生活,教育是生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教育的一切最终都应服务于生活。

如果教育教学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那么教材的概念就不能是单一的教科书,而是生活的全部,即固化的生活(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总和。

学生自己已经掌握或能学会的东西,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否则,课堂教学就成为一种不计成本、浪费师生生命的无效劳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课堂是基于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不是过分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外部物化的东西——关注分数、关注升学率。感受生命的色彩,获得成长的体验,这些教育本质的东西,不能被知识灌输和考试技能所替代。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课堂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不是文本知识的剪贴板;课堂是智慧的孵化器,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课堂高度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喝彩,而课堂宽度往往缺少精彩,让人感觉平淡无奇,甚至有点机械重复,但生活本身就是朴实无华的,越是深埋地下的东西,生命力就越强。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支点,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实质意义上的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课堂改革更是如此,教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以,学校课程改革必须从教师成长抓起。

返璞归真真语文 文化育人人自新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语文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为久在迷谷徘徊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舞台,如何演绎才能更加精彩?乐陵市实验小学“语文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无疑是一个生动的典型案例。

大胆实践,丰富语文课堂内涵

在李升勇校长的带领下,以“语文大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为依托,乐陵实小人大胆开拓,开辟了一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

增设实践课型。在课改中,实小超越教科书,将生活引进课堂,设立了经典课、时政课、观察课、规划课、家政课、棋艺课、名曲课等20多种课型,极大提升了学生书本以外的能力,如礼仪课使学生逐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经典课让孩子在读经诵典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涵养德行。

周目标导航。依据课程标准,实小把学期的学习总目标分解到周,按照积累性课程、文本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具体落实各项学习目标。

前臵性学习。展示组按周目标各自选取精读课文,提前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阅读小组按周目标自主阅读,积极为课堂上交流互动做准备。目前,每一个学生都有前臵性学习本,并且拿到一篇文本后,都能自主进行前臵性学习。

学习型组织。化“大班”为“小班”,把全班学生划分为四人小组,构建学习型组织,在组建的过程中强化小组的文化功效,每小组都有励志的组名,有不同的主旨和行为承诺。班级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栏目教学。创新课堂结构,以充分的前臵性学习为基础,针对小学生特点体现游戏的课堂、快乐的课堂。栏目教学主要是针对阅读课来实施的,是阅读课的统一的课堂流程。它分为三个栏目,六大阅读闯关。分别实行组内交流、班內展示,组内交流、班內展示,再到组内交流、班內展示的波浪式流程。现在,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每一关的内容,能娴熟地进入每一环节,朗读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话题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课堂上先由学生自由交流,探讨,然后老师从多个话题中梳理出一个或两个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主导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的探究,以达到发散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五个“回归”,彰显语文教学真谛

通过以上内容与环节的设臵,乐陵实小为师生呈现了一片精彩的语文天地,也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实现了五个“回归”:

回归教育本质,提出了“大教育观”、“大人才观”。实小语文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和目标是“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服务”,每个学生应“成才先成人——成为合格的中国人——成为合格的现代中国人——成为走向世界的合格的现代中国人”。这一理念,彰显了“全人教育”、“生命教育”和“通才教育”的广阔内涵。

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提出了“大语文教学观”。实小“语文大课堂”的实践,使语文教学回归于她“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回归于她“关注生命成长与未来”的根本目标;回归于她“首兴趣”、“次自主”、“必多写”、“定多读”等学习规律;回归于她“以典型范文为基本教材和主要学习内容”、“ 以熟读和背诵为主要的途径”、“以学习者自悟为主”、“ 教学以点拨为主”的优良传统。同时,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回归教材本质,提出了“大教材观”。实小的大教材观是:用文本解读生活,用生活拓展文本。让文本成为生活的向导,让生活成为升华文本的熔炉。“大教材”要实现三化:生活化、经典化和多元化。

回归课堂教学本质,提出了“大课堂观”。实小所追求的课堂,是融“生命”、“生活”、“展示”、“交流”、“多元”、“主动”、“潜能”、“发现”、“快乐”、“ 高效”等内容和特征于一体的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是智慧生成的孵化器。课堂结构包括周目标导航、前臵性学习、合作学习、班内展示、教师点拨、内化生成等环节,教学方式体现“开放型”、“学后教”、“重成长体验”、“生成型”的特征。

回归评价本质,提出了“大评价观”。实小的评价视野开阔,主体多元,灵活多样,真正调动了学生、教师、家长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前臵性学习、课堂学习、作业、周目标、语文综合素养等,实小都有具体的评价策略。如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评价,设计了《语文综合素质发展评价表》,实行自我、家长、小组、教师共同参与的星级评价。每学期末学校举行大型的文化艺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丰硕成果,见证课程改革实效

大课堂,真性情,增内涵,提素养,历经两年的语文课程改革,乐陵实小的孩子们在“语文大课堂”上不断成长:

大课堂,使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浓厚了,积淀增多了。现在,读书已成为实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阅读量大了,视野开阔了。孩子们背成语、背名言警句、背经典,还自发组织了“三国论坛”、“新闻综述”、“慧眼看世界”、“赛诗会”等活动。

大课堂,使学生的视野宽了,行为习惯变了。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成才先成人”的理念渐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养成了质疑、倾听、守时、感恩的良好习惯。

大课堂,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语文大课堂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体能课包含的亲子锻炼、吉尼斯大赛;家政课学生学习做菜、做家务;历史课里的朝代歌和纪年表等都给学生的人生打下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后进生得到了关注,实现了大面积丰收!

同时,“语文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李校长经常说“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支点”。为了夯实这个“支点”,学校创建了“圣徒学社”,组织了“星光论坛”,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学校还加大了外出学习的力度,保证了培训的高层次和高频率。另外,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培训,让他们跳出教育看教育。谈论课改、实践课改,在实小已经蔚然成风。课改,推动了教师的发展,激发出他们不竭的工作热情。

“语文大课堂”,打开一扇窗,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以李升勇校长为核心的乐陵实小人大胆开拓的可贵品质,看到了课改天地的别致风景。也许这朵课改小花还算不上争奇斗艳,但是,在实小人心血与智慧的浇灌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必将拥有大放异彩的美好明天!

摘自《现代教育报》 记者: 薛芳

走出课堂教学的峡谷 — 陶继新

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时候,一些教育的先行者,开始从提升学生素质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有人已经从课堂教学上人手,撤掉了讲台,改变了课堂结构,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乐陵市实验小学立足于大语文教学改革,既汲取了先行者的经验,又在理论建构与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从周目标引领,到前臵性学习,从小组互助,到课堂展示,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语文教育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罕见的。

所谓周目标引领,就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将学期教学的主体内容科学分解到周,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周目标一旦确立,一周内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便可以具体化:识字、写字,成语、名言警,古诗词积累,现代文阅读,各种习惯、能力、方法的培养,都通过周目标来体现和完成。这样,既能使此后师生的教与学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又能形成一定的知识链接,从而在师生中构建一种比较完整的教学系统。李升勇校长认为,以前,好多教学目标都没有进入课堂,甚至没有进入教师的教学视野,教学目标仅限于教科书和教参,无法构建明晰的知识、能力、智能体系,点点相连,只能构成一条单线,无法形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面发展。周目标就是变线为面,一个周目标就是一个小方块,最后块块相加,就拼接成课程标准的全面要求。

一、自主学习水到渠成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内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周目标确立以后,学习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的事,不再是教师领着、扶着、盯着、管着去学,而是必须自主独立地去面对一切。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相对充分的时间,在给定了学习内容和要求后,什么时间学,怎样学,学多少,都由学生自主安排,不再受教科书和课堂的限制。相对自由的心灵状态,必然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生命活力,即使性格较慢的学生’也会“笨鸟先飞”地于课外提前或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以便在小组互助与课堂展示中拥有发言权。于是,就有了异彩纷呈的适合于各个个体学习的方式与方珐,学习效率的提升也就有了自然之势。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水到渠成地形成。自主学习的结果,不但可以提升当下的学习质量与效率,还会对学生终身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二、各取所需激发兴趣

在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一般是指向中等水平学生的。这虽然关注了学生中的多数,可是,学习优秀者就会因内容之“浅”而失去兴趣,学习较差者就会因为内容较“深”而不知所云。于是,这部分人学习的兴趣就会日趋减退,原有的优秀者最终沦落为中等水平;原有的水平较差者则每况愈下,差之更差。不同个体甚至同属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快慢多寡是正常的,任何高明的教师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学让所有学生接受与学习起来都恰到好处只是一厢情愿。孔子的“因材施教”,就在大一统中失去了生命张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节课内数十人不可能都得到检测和反馈,滥竽充数者可以生存。乐陵市实验小学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其后的展示人人有份,任何个体“蒙混过关”都几无可能。即使在传统课堂上从来都不发言的学生,也要想方设法寻求话语权。而周目标学习将学习的内容放在了课堂之外,不同个体的学习就会因人而异,虽然各取所需,由于目标一致,所取内容就有了针对性。所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环境、条件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进度,同一个问题可以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上网搜集相关的信息,还可以向身边的人询问。而学生将各自所学的知识展示于课堂之上,就会因为这种特殊的“发表”而快乐,反过来激发下一次的周目标学习。这是一种良好循环的学习链。

三、教师进行科学预设

周目标的确立,并不等于教师游离于教学之外,相反,教师的学前指导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学习组织的建立必须以组织教材为基础,教师在确立周目标的同时,必须对各项学习目标进行科学预设,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并给学生以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哪些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用过关方式检测,哪些内容需要在课堂上探究,教师必须了然在胸。为了达到预设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认真地研究学生,特别是研究周目标确定与此后的小组互助与课堂显示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这种预设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何作用等。

李升勇校长认为,周目标在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指向的同时,更关注了学生生命的成长与终身的发展,所追求的是教育的效果,而不是单一地指向“应试”。它的“素质”含量很高,是指向未来的。

前臵性学习:明确、自主、多元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后臵性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填鸭式的、哺育式的,学习的过程几乎完全被教师所掌控,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乐陵市实验小学探索的是一种前臵性教学模式。

所谓前臵性学习,就是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所进行的目标明确的自主习预习。那么,前臵性学习是否一般意义上的预习呢?是否更换其名而未改其实呢?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二者虽有相同之处,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目标明确

一般性预习虽然可以“因人而异”,但由于总的目标不明,学生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迷失方向的情况时有发生,事半功倍也就在所难免。前臵性学习则是周目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学生在预习中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方向既明,心中亮堂,学习的重点难点也便一目了然,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现在是后喻学习时代,老师单纯的教已经不行了。学生的总目标周六一到手,就可以根据各种学习目标随时提前学习,提前达标。而且,可以借助图书、网络、媒体等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从而积累字词、诗词、成语、观察、阅读、访问、调查等预习成果。

二、功夫在诗外

一般化的预习内容是教科书,前臵性学习不但包括教科书的内容,还要向与之相关甚至“无关”的学习内容和相关资料延伸。对于一篇课文,学生自学内容不仅要朗读全文、寻找重点词句和概括文章大意等;还要搜集作者的生平及社会背景,文本涉及的背景及相关事件、人物等相关资料。而且,还要用生活解读文本,调动学习个体所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再现文本生活原景;用文本拓展生活,学习积累文中知识;让文本服务生活,体会作者态度与情感等。

“功夫在诗外”。预习内容的扩展,使学生再反观教学内容的时候,就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观。在此后的小组互助与班级展示的时候,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甚至超越教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景观频频出现。这反过来又给学生以自信,使他们在以后的前臵性学习中更加主动与积极。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我们提出的前臵性学习,是针对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知识传播多元化提出的。但内容的多元与扩展,并不等于忽略课文本身,学生预习场是环课文而生成与扩展的。如果抛弃课文而只顾扩展,教师就会及时引导,让学生很快步入预习课文内容与扩展学习“二者得兼”的最佳境地。

三、教师主导性凸显

一般性预习虽然实现了变教为学,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但是教师教育的主导性相对弱化。前臵性学习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文化积淀,自己首先要进行拓展阅读,搜集相关资料,对于课文的作者、背景、相关人物、相关事例、相关知识等未教先知。同时,还要标画课文字词,准备检测内容;分析文本,梳理多元话题;联系实际,预设流程和问题;整体把握,预设语言和升华;促进内化,预设学生作业的形式和内容等。这样,教师就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学习内驱力,从而在信息源、方法、途径方面提供相应的资助和具体的指导。

教师对教材、生活和知识的理解感悟,一般来讲要高于学生,加之充分准备,就会在教学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无数个想法或者解题方法时,教师就会言简意丰而又及时地给予筛选和优化,让学生有洞若观火、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不是学生交流问题走偏走错了方向时,老师只是作一个看客,茫然无知、信马由缰地“放羊”。

前臵性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习氛围是一个重要因素,创建学习势能场是对教师水平和能力的一种考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习惯,明确学习要求,提供学习范例,丰富学习方法等,则成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内容。

小组互助: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

当今大班额的教学现实,为学生课堂交流展示设臵了路障。很多课堂教学,甚至是名师的教学,一节课下来,也只有十几个甚至更少学生进行了有限的展示。而学生一旦得不到展示,势必成为欲言不能的无奈者,或者是消极的看客,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挑战。

李升勇校长认为,真正触发学生动力的课堂需要人人展示,于是,就有了小组互助。学生四人组成一个学习一组,于是,一个个小型学习组织就应运而生了。

一、展示呈示多元

学生个性各异,大胆者往往抢先发言,在课堂上多有表现的机会;羞怯者即使胸有成竹也“犹抱琵琶半遮面”。长此以往,积极发言者更加积极,而不敢发言者更加畏缩。

小组互助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小组互助中,学生人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小组内交流展示。由于在前臵性学习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小组交流时都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反过来又为前臵性学习注入了生命张力,而前臵性学习的高效,又为小组交流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小组互助时,人人都要对词语的理解,中心句的确定,段意的分析,文章作者情感的把握,相关IN题的质疑、拓展和延伸等发表意见,也就是人人都要展示。学生在前臵性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是立体的、多元的,因此,小组互助就成了知识、思想的集散地,每个同学把个人的学习成果拿到组内交流展示,增加、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于是,小组互助交流的内容超越教材文本的情况便时有发生;教学参考书上的固定答案受到了学习的挑战,甚至“后生可畏,焉之来者之不如今也”的景况时有发生;某一问题的结论有时与教师也有相左的地方,“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现象也就应运而生,不由得让教师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惊叹。

二、更加关注合作

小组互助中,学生对信息交流、汇集、整理的过程,既是一个思维、方法的学习训练过程,也是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分享的成长过程。信息汇集、筛选、整理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学习角色的认同,这是小组合作的难点,组内交流的严肃性,组员的态度和角色的分工转化,都决定着合作的效率,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是培养成就感的关键。凡此种种,由于在小组互助中人人都在这些方面努力,就会主动地学会合作、学会评价等,这正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授所无法达到的。

学生的展示有同有异,但重要的是合作。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应异中求同,汇集小组成员的全部知识和智慧,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为在全班展示提供共同的内容。展示时会有重复,所以过程中有归纳总结,小组学习交流的过程,也是形成成果的过程。促进知识的梳理和内化,在交流过程中,不断进行汇集整理,最后构成全组的知识高地,内化为全组的学习成果和每个学员的共同拥有。

就背诵而言,传统教学的一节课上只是几个优秀学生背诵,其余则是没有机会甚至是没有资格的“失败”者。小组互助背诵,人人都能背诵。各组选出各自选手再进行比赛,这样的比较就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一个学习型组织,无论个人所在的小组成绩是好是坏,对其他同学都是一种激励,收获的就不再是“失败的教育”。

在小组互助中,学生要走进文本,品味生活。他们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感知:本文从几个方面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几个方面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几个方面写了什么景?同时,还要分段解读,从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词中读出什么内涵的意趣。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做?都要联系生活实际回答。此外,还要掌握作者、背景、相关人物、相关事例、相关知识等相关资料,从而为班级展示做好准备。

对于小组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关注展示内容,更关注学习的主动与否。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下一次的小组互助中更加积极主动,且逐渐形成小型学习型组织,培育合作精神。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形成“学习共同体”,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成就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恒久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三、学生自主管理 小组互助的主要管理者是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人人都是管理者。大家都要按规范要求完成互助内容。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检查、相互激励。由于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即都希望在班内展示中取得佳绩,所以,人人在管理他人的时候就有了责任感。没有教师的监督,更没有教师的批评,完全是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展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习惯,真正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才能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实现兵教兵的势能场。

在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管理的重点是解决学生注意力问题,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后,由于人员减少,学习空间变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再是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过程管理问题。一个班同时有8个以上的小组在活动,在小组内部,教师的管理和影响必然受到影响和限制,谁来管理?如何管理?又成为合作学习的重点问题。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干部的作用开始突显,所以,学习骨干的培养又成了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如何约束自己,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引领、监督和激励,这既是学生干部面对的问题,也是教师要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

四、教师适时指导

记者曾采访过一些学校的小组交流活动,也颇为其热闹的场景而感叹。可是,在热闹的表层中,老师大多成了游离于小组群体之外的局外人。乐陵市实验小学的小组互助则不然,尽管学生拥有自主管理的意识,但教师既要对小组互助过程的预设、展示和提高提前备课,还要不断地巡视于小组之中,对组内出现的学习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措施,对不按要求做的,不会在组内学习的学生还要做针对性的指导。以至各个小组谁是主题发言人,谁做辅助性发言,谁担任质疑角色,最后由谁执笔形成知识高地等等问题,教师都要适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为了夯实基础,把双基落到实处,本课时小组交流展示以后,要有一个知识检测环节。教师把准备好的字、词拿出来,让全班认读、听写,然后交小组长,小组间交换评判,最后报出各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小组第一阶段的得分。

班内展示:热烈而有序

如果说小组互助是学生人人参与的话,班内交流则是组组参与。由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将交流互助中形成的意见在全班交流与展示。这种展示比诸小组交流,显然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提升。

一、朗读展示:组组展示,逐一评价

语文学习成效的好坏,与学生朗诵水平的高下有着直接的关系。乐陵市实验小学就特别关注了朗读的展示。先是学生高声喊道:“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然后,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凡被选中的朗读者,大都会非常自豪而又大声地朗读。

核心组展示朗读之后,还要开展擂台攻守。核心组由谁展示朗读由全班说了算,可以挑最好的同学来读,去感受朗读的美好;也可以选择薄弱环节,抑制他组得分。

不管第一个朗读者的水平如何,都由其他学生依据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流利和有感情朗读标准进行评价,而且还要接受朗读挑战。随着“我读你来评,攀登新高峰”的响亮叫喊声,其他展示组的学生轮流朗读。最后,由教师点评,定出优胜组。

二、解读文本:分享成果,辩驳是非

文本解读是班内展示的一个亮点。学生高喊“攻防打擂,超越自我”之后,选出一个展示组,四位学生踊跃地走向讲台,先由主体发言人发言。这种展示是以记分打擂的形式开展的。一组代表在发表观点的时候,还要准备接受核心组的检查和质询。如果回答不出核心小组的问题,就要被扣除2分;如果补充者仍回答不准确,要被扣除4分;如果全组都无法回答要扣除10分,回答不准确酌情扣分。

对于发言小组来说,展示的过程既是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梳理思路、增强表达能力的过程,还是一个深入思考和学习交流的过程。展示过程表现得好,可以增强学习信心;展示过程不够,可以通过其他小组的补充与批驳增长见识,加深与修正自己的观点。

对未展示的同学来说,在分享发言者的成果的时候,还可以印证自己的学习的正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特别是一些重点难点,往往都是在这种交锋中被大家掌握与破解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学生在班内交流的时候必须言之有物甚至要有一定的“新闻”发现。而另外的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又往往对别人的见解进行反驳。于是,小组交流就不只是对正确意见的认同,也成了近似正方反方的辩论赛。

胜负乃兵家常事,小组之间的交锋也自然有胜败之分。一场交流之后,胜者还想下一次小组交流时保持不败的战绩,败者则力求在下一次的交锋中转败为胜。为此,都需竭尽全力地在一次“战争”前积蓄力量。这就为前臵性学习和小组互助注入生生不息的活水。于是,前臵性学习与小组互助便始终处于良性互动中,学生争先恐后的学习就成了一种文化景观。

三、教师指导:主持“节目”,当好“导演”。

班内展示不等于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展示,无序状态下的热闹必然缺失两样东西:一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体之动,二是学生有时会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纠缠不下而游离了教学的主要方向。所以,这时教师不是混迹于学生之中,放任自流,而是始终引领着展示的方向。在学生激情昂扬的时候,教师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在学生展示中不同观点一争高下而又难分难解时,教师不但要作出评价,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导演,须迅速地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航向。课堂虽然活跃,但不可知因素几乎随时出现,教师要从课堂生成的话题中不断地提炼出主导性话题,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把文本的几个或多个主话题表述出来。

据李升勇校长介绍,展示之中的加分扣分权掌控于教师手中,如果交给全体学生,既不易操作,又容易发生混乱,分散、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班内展示结束前的几分钟,教师要做言简意丰的总结 15 发言,对学生尚未明了的问题,要指点迷津;对争论的要点,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变成了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而是变成了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再是陈旧知识的剪切板,而是变成了文本走向生活的对接舱;不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而是变成了智慧生成的孵化器。

最后是教师布臵延伸性的作业,一般是让学生从几个话题中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感受、体会。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改写、续写、仿写、扩写、缩写等。这样,学生再写这些作业的时候,就会言之有物,甚至兴趣盎然。

时下教学内容是多了还是少了?是深了还是浅了?也许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多了,深了。”理由是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声浪早已经此起彼伏。其实,人们大多只看其表而未窥其里,只见其形而未观其实。

乐陵市实验小学在丰富教学内容与扩展教学篇目的时候,学生却呈示出乐此不疲的景观。奇怪吗?本该如此。不解吗?顺理成章。

一、教材=文本+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并不是指某一种教科书,而是一种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可见,教学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本教材,另一类是生活教材。文本教材是经过加工、提炼、升华过的固化的生活,是前人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除教科书、教参书、教学挂图外,还包括图书、报刊、影视作品、广播、广告、标语、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报告会等等。生活教材则包括自然景观、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重大事件、生产活动、经营管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等。有些人经常把教科书与文本混为一谈。其实,教科书只是文本的一部分,是国家为了教师教学的方便统一编制的教学材料,它既不是教学材料的全部,也不是文本的全部。强调教科书的局限性,并不是讲它一无是处,它毕竟是经过不少专家、学者精心选编的,是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检验的,其中是不乏优秀文章的。问题是不应把它当作圣经,当作法律,当作教学内容的唯一,而是把它当作教学的一部分,当作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语文课就有了40项内容——时政课、科普课、文学课、观察课、民俗课、识字课、历史课、美文课、经典课、成语课、书法课、诗词课、艺术课、礼仪课、网络课、影视课、棋艺课、戏曲课、采访课、环保课、文化课、体能课、规划课、义工课、经商课、家政课、消费课、国防课、生产课、地理课、内修课、安全课、法律课、励志课、特长课、管理课、经营课、朗读课、尚贤课、生命课。

李升勇校长认为,教师人生经历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个人的知识感悟、生活体验也是宝贵的学习材料,它可以给学生更直接的帮助。

二、选材:“取法乎上” 李升勇校长认为,现行教科书重点考虑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工具性,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和人文性。课文的选择偏向了知识和学生的当前需要,却疏离了中华和世界文化的核心,忽视了学生的终身成长。正因如此,才有了语文课堂教学“低、慢、差”现象的“固化”状态。

人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学习潜能,甚至将教科书的少与浅作为减轻学生负担的标志。其实,学生的负担过重,不是教材内容的深与难,而是教师讲授的重复与练习的过滥,特别是没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更没有开发内涵于学生之中的巨大潜能。学生学习,本应是个体获取知识、提升生命质量的幸福之旅,可现实大多变成了一场心力交瘁的精神苦役。如果将人类经典文化纳入学生学习的视野,且让其感受到其无穷的魅力,并在学习中享受提升生命质量的快乐,就可以化难为易,变苦为乐。

学生是不是感到特别困难呢?非也。走进他们的课堂,一二年级学生背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古代经典的时候,那种精神振奋与心灵快乐,是我们成人怎么也想不到的。与孩子们谈起学习,他们一脸的轻松,高度的愉悦。看来,学生本可以轻轻松松地学习到高深的文化,而我们却将一些既低又浅的文章讲来讲去,这必然使学生产生“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的感觉,学习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人们都知道学习的规律是由浅入深,但却不知道还有由深入浅的规律。深的学好了,浅的不学自会。古代乃至现代一些所谓的神童,大多是由深入浅学习者。

经典的力量是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的,孩子的记忆力也是令人拍案称奇的。一个学前的孩子,可以游刃有余地背诵几万字经典,上学之后的所有学习都得心应手。对于小孩子的背诵,我们往往视之为死记硬背。其实,新的脑科学研究发现,一定程度的死记硬背可以开发大脑,特别是有利于右脑的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将会给予人类一个巨大的惊喜。日本t田真的右脑开发之所以风靡世界,就是给人类只开发了大脑百分之几的人们燃亮了一个新的希望。

这样,我们再看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学习那么多那么深的内容,却能够轻松自如甚至快乐无比便也就情在理中了。

三、课堂:生活化

现在有些人把学生紧框在课堂之中,把目光锁定在教科书上,闭门教书,为教书而教书,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化,不但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社会化,而且使学生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其实,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熟悉生活,高质量地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乐陵市实验小学生活的课堂有两个特点:一是联系生活。学习文本知识,不是就知识论知识,而是把文字还原为生括,再现文字背后的生活原景,从中体会、感悟生活。二是学习生活。“事事洞明皆学问”,留心观察生活,认真体验生活,从生活纷繁的人与事中去感悟生话的真涪。

对文本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把文本还原于生活的过程。文本是学生与作者沟通的媒介,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沟通的过程。由于作者大多是成年人,更多的是有成就的成年人,其生活阅历非常丰富,而且情感思想又与人生阅历息息相关,所以要学好语文,提高语言、文字的感 悟能力,一味地就教材论教材,就课堂论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目光指向辽阔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生活,语文只能在课堂上漂着,不可能进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能力的培养,绝不是课堂上分析研读教科书的结果,要让语文回归于文本,必须先让语文回归于生活。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积淀,才能更好地解读已经固化的文本生活。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观察课、时政课、地理课、体能课、家政课等,就是引领学生走向生活的新的课型。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经过两年的改革,基本实现了基于知识,超越知识的教学目标,编写了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教学内容,构建了基于课堂,超越课堂的教育时空,形成了基于生活,超越生活的课堂生成。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八个转变——教学目标由就教学论教学转变为教学为教育服务,教学材料由单一教科书转变为生活全景,课堂教学方式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教学顺序由教后学转变为学后教,教学活动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教学关系由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课堂生成由平面传递转变为立体涵养,教学过程由重积累知识转变为重体验成长。市教学研究室吴健同志认为,这是一次对语文教学颠覆性的改革,学生学习的生命状态和学习水平,都有了本质性的飞跃。在乐陵市参加德州市教学能手评选的16人中,乐陵市实验小学竟然5人榜上有名,元旦竞赛、毕业会考中更是名列全市第一。社会与家长认可,教师主动改革和学生快乐学习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所以,有人说,乐陵市实验小学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名副其实的品牌。

(此文发表于《山东教育》2008年第3期)

让语文回家——解读乐陵实验小学语文大课堂

陈培瑞 孙明霞

地处鲁西北欠发达地区的乐陵县实验小学,自2005年以来,开展语文大课堂教学实验,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目标、大课程、大教材、大课堂体系,使语文教育走向朴实、简约,回归生活。

一、改革愿景——让语文回家

李升勇校长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始终是同祖国语言和文学创作的特点相伴而生的。汉语言及文字的突出特点是形象表意。中国古典文学的突出特点是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乐府,不仅充满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还合辙押韵,语言美、节奏美、形象美、琅琅上口,极易背诵。扎根汉语言和文学创作土壤的传统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了许多精华。表现在:

(一)以典型范文为基本教材和主要学习内容。中国历代语文教材,特别是蒙养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等语文教材,都是经典范文。《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许多名篇被选入教材。

(二)以熟读和背诵为基本学习途径。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读书有声,抑扬顿挫,书声朗朗。

(三)以学习者自悟为主。正如刘勰所说:“披文以如情”,“披情以入境”,体味感悟,出乎意外。

(四)教学以点拨为主。从孔子的“杏坛”、齐国的“稷下学宫”到南北朝的“书院”,以及遍布乡里的私塾,其语文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同读、共同讨论问题,辅以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概括了古代语文教育传统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让语文回家,意味着让语文教育反扑归真。“反朴”即让语文教育返回到语文固有的面目上来,“归真”,即让语文教育归到固有的规律上来。以此为“原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而不是“离经叛道”、“离家出走”。

二、上下求索——走“回家”之路

语文改革总的路径是:以语文“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基本依据,拓宽课程范畴,拓展教材内容,扩大课堂范围,使课程与课堂有效结合;引领学生鉴赏各种文体,用生活诠释文本,用文本提升生活,使文本与生活有效结合;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自主写作,使语文教育走向朴实、简约,让教育回归于生活。

(一)构建大课程体系

将学生生活的所有空间都变成教育的空间,将教材定位为:文本+生活;将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整理形成三大课程体系:1.基础性课程:包括字、词、句、诗文经典、朗读;2.文本性课程: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大系列;3.实践性课程:经过开发、实践之后进行筛选、合并,确立了20种实践性课型,分别是观察课、朗读课、时政课、礼仪课、民俗课、名画课、名曲课、戏曲课、影视课、经典课、历史课、地理课、规划课、科普课、体能课、家政课、棋艺课、文学课、特长课、书法课。

各种课程协调统一,课内与课外结合,自主与合作学习结合,积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结合。

(二)拓展教材内容

将教材向其他学科内容延伸,向参考资料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学生的生活延伸。用文本拓展生活,用生活诠释文本。把教材分为文字版、电子版和生活版三种形式。文字版教材又包含生字、成语、名言警句、文本阅读、美文背诵、经典诗词等内容。其中文本阅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选自全国各个版本的教科书,另一部分选自选自各种书籍报刊中的精美时文。

(三)拓宽课堂范围

将“书本的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将“学校课堂”变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的课堂。凡是生活所能触及的空间都是课堂。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与灌输,不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分享智慧。

如对成语的学习与积累,课堂上只是展示,更多的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二年级的一个孩子学习了“人山人海”这个成语后,在跟着妈妈去逛刚开业的超市时,自己悟到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回来在日记本上写下“超市内人山人海,非常热闹”的句子;有个孩子学习了“不出所料”之后,自己在阅读中进一步领悟到成语的含义,就到学校告诉老师:“我昨天看一本故事书,猜到后来可能是怎么的结局,结果不出我所料……”

(四)重建课堂结构

改变课堂流程,实施栏目教学。

1.周目标导航。即把学期的总目标分解到周,改变了近年来目标教学所强调的“当堂达标”教学思路。由于把目标上移为“周目标”,学生主动学习,减少了师生的重复性劳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2.前臵性学习。设立前臵性学习笔记本,根据周目标要求自主学习,积累字词句、背诵古诗文、阅读相关文章或观看相关电影电视、收集相关资料、解读文本、提出问题等。为保证前臵性学习的顺利进行,老师需要将“周目标”提前印发给每一个学生,并给家长提出相关要求:了解周目标的设臵,监督和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老师及时进行指导。

3.基础过关。在前臵性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过关的形式,检查每个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认读字词,诗歌背诵,成语的积累等。

4.成果展示。对于基础性课程的成果展示,主要是采取游戏、接龙、竞赛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情况。在小组过关的基础上,采用抽签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有一个同学不过关,整个小组的成绩就受影响。

对于文本性课程(即阅读类课程)的成果展示,则采用栏目教学和“闯关”的形式,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阅读课的展示分为六个栏目:

通过第一栏目(第一关)“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实现,旨在检测字词掌握情况;第二个栏目是“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重点训练、检测朗读能力;“入情入境,品味人生” 和“得知得智,拓展人生”两个栏目,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读中感,读中悟,逐步走进文本,让生活与文本对接,把文本还原为生活,让学生获得知识、延伸阅读,这既是体验 学习的过程,也是分享智慧、丰富思维的过程;第五个栏目“化人化文,学以致用”,重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联系实际,将学习感悟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还能把所思所感写下来形成文字的过程;第六个栏目“超越自我,百流归宗”是个全班互动过程,师生进一步解读文本,通过“攻防打擂”的形式,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教师适时点拨、总结,使课堂成为知识思想的集散地。

对于实践类课程来说,不同的课型其学习流程是不同的,主要采用“自主实践—家校合作-小组互查-多元展示(文字、活动)”来进行。

对于“栏目教学”,老师们感慨颇多。张辉老师说:“实施栏目教学以来,我们站在教育的高度处理课堂教学问题,首先教给学生利用三步读书法进行前臵性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进行朗读练习,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不受任何思维的限制,对文本有了个性解读;学生根据栏目教学要求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字词的教、测、查,组内朗读的指导,评价,班内朗读展示,整个课堂环节了然在胸;文本解读时,组内的交流,归纳,班内的攻防,梳理,一路下来几乎不用老师的提示与组织,却实现了生生交流,达到了思想的碰撞,更为可喜的是学生在这种交流、展示、高效、多元的课堂上,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促使智慧的生成。” 三、三大“拐点”——为“回家”护航

“拐点”乃探求路上的关键点,最能引发量变到质变的要害部位,抓住它,突破它,有利于矛盾的解决。

乐陵实验小学的语文大课堂改革,选准并较好地突破了三大“拐点”。

(一)周目标导航

乐陵实验小学的改革,首先在学习、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发现了课程标准的缺陷,认为知识、能力目标中缺少了兴趣的提法。如果只有知识和能力,而没有兴趣,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内驱力;过程、方法目标中缺少了习惯的培养,因为学习成长是一个艰苦缓慢的过程,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这个过程的结果是良好习惯的形成。如果不能内化成习惯,再好的方法也只是工具,永远也不能变成品质,无法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过程体系,不是专指教材中存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是要求教师在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待学习、事物、生活、自然、人生的态度与情感,最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完善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目标实施重心上移,由课堂目标上移到周目标,即把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分别分解到每个年级,然后分解到每个学期,再分解到每周,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具体做法是:依据课程标准,把学期的总目标分解到周,按照基础性课程、文本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具体落实各项学习目标。积累性课程如字词、成语、经典等,由小组负责过关检测,班级负责展示性检测或抽查。文本性课程分课内和课外两种情况,一个学期每组主 21 要精读两篇,然后依次到课堂上展示交流。实践性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课前收集资料(观察),课堂展示成果。

下面是我们从五年级一班的周目标内容中随意摘录的“第三周语文教学目标要求”: 1.目标要求

(1)继续练习前臵性学习的方法,使之掌握三步读书法;(2)继续自主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3)积累12生肖个成语:保底熟记,会写三个,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中度熟记,会写,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度会用;(4)欣赏《清明上河图》,学习欣赏名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涵养文化。

2.教学内容(1)基础性: 成语(十二生肖成语)

鼠目寸光、牛鬼蛇神、虎落平川、兔死狐悲、龙飞凤舞、蛇蝎心肠、马到成功、羊肠小道、猴年马月、鸡飞狗跳、狗急跳墙、猪狗不如。

名句: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2)文本性:

美文:《金色的脚印》;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雁门太守行》 经典:《道德经》第二十五章(3)实践性: 影视:《地道战》

观察:春天的柳树(利用课余时间)名画:《清明上河图》 民俗:清明节 3.预设与生成

(1)请家长陪孩子触摸春天,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以柳树为主。

(2)成语采取自主学习,重点放在记住成语,大致了解意思,至少有两个可以正确使用,而后班内交流。

(3)班内欣赏《清明上河图》由教师讲解,作者、特点及相关资料,启发学生说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4)利用假期查阅清明节的相关资料。

(5)利用周五早到校检测《道德经》背诵情况。

(6)通过欣赏名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7)写《地雷战》观后感。

从上述周目标可以看出,目标明确具体,学生知道自己一周中将要学习那些知识、达到什么要求。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除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求,还有“阅读”“生活”等拓展性的目标;不仅目标明确,还有学法的指导,家长的参与,评价的方法等。这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以及经典诵读,艺术欣赏、能力方法等培养起到巨大的作用。这符合现今语文教材的模块式结构,也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前臵性学习

周目标的确立,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状况,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必须自主独立地去面对一切,什么时间学,怎样学,学多少,都由学生自主决定,不受教科书和课堂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进行前臵性的学习。

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是随机的,思想是多元的,对文本的解读是个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前臵性学习,包括拓展阅读,搜集相关资料;标画字词,准备检测内容;分析文本,梳理多元话题;联系实际,预设流程和问题;整体把握,预设语言和升华。另外,文本是固化的生活,所表达的多是成年人的观点,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老师就要提前找到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老师还要明确阅读要求,预设学生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等。

学生的前臵性学习,则依据周目标要求,采用三步阅读法(第一,用生活解读文本,再现文本生活原景;第二、用文本拓展生活,学习积累文中的知识;第三、让文本服务生活,体会作者态度与情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分层次完成任务。如在进行《白杨》一课的前臵性学习时,知识基础一般的学生侧重于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积累文中一些感兴趣的词句,读通课文;语文基础知识稍好的学生侧重于了解白杨的特点及文章的写法;语文基础好,思维活跃的学生侧重于体会文章的喻意,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

初读课文、积累知识之后,学生要尝试自我建构。如:在进行《丰碑》一文前臵性学习时,有的同学自己确立了以下目标:①了解“丰碑”的意思;②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军需处长的品质;③弄明白“文章为什么写得如此感人”。为了完成这些目标,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了“丰碑”的含义,初步感悟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体会到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虽然这位同学对目标③体会得未够全面,欠深度,但是这些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就会获得一种愉悦、成功的体验。

前臵性学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或质疑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如《丰碑》一文,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说被雪覆盖了身体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文中重点描写将军,而不是军需处长?《飞夺泸定桥》中,“飞夺”说明了什么?《放弃射门》中福勒到底该不该放弃射门?

可见,前臵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预习”。传统的预习,仅仅是针对教科书、针对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提前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有效的指导。乐陵实验小学的前臵性学习则是在周目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就一篇文章而言,学生不仅要读懂课文,提前解决生字词,还要开展延伸阅读,了解关于作者、背景及相关资料;不仅要学习一节课的内容,也不仅是在课内完成,而是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预习,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和交流展示,构建学习组织,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形成组织文化,从而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成就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恒久的学习动力。由此,前臵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当下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对现行语文教学结构的一大突破。

(三)学习型组织

如何监督、保证前臵性学习的效果,仅凭教师一人是很难完成检查和指导的任务,尤其是当前班额远远超出常规(甚至是90多人的超大班额)的情况下,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教育势能场,就成为乐陵实验小学开展“语文大课堂”改革的关键。

建立学习型组织——就是将个性不同、情感各异、知识水平和文化积淀各不相同的四个学生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明确分工又团结合作的集体。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小组合作。我们以往所见到的小组合作通常是为了解决老师提出的某一问题进行的临时合作交流,这种合作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人员是流动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缺少实效。而乐陵实验小学的学习型组织,则是有目的、有预设的、有精心准备的一种组织,目标性强,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就是完成周目标的学习要求,并要将前臵性学习的成果拿到课堂上来展示;成员也是固定的,分工明确,有首席发言人,有补充者、质疑者和记录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学习型组织的成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激励,有自己的组织名称,有自己的组约、组训、主旨,有共同的追求目标,另外,他们还有自己的组织文化、思想文化、行为文化、学习文化等。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有效保证了前臵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加强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韩老师谈到,她班里的学生刘大为是一个自制力很差、缺乏良好习惯的男孩,由于他父母从小溺爱他,导致他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甚至经常威胁他爸爸给他买玩具和小吃,成为让老师头痛让家长无奈的孩子。自从成立学习型组织后,除了韩老师的引导教育外,小组同学的帮助和影响让刘大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他有了一点成绩和进步的时候,小组长就给他爸爸写信,告诉他儿子的进步,希望他爸爸更多的鼓励他,每个组员还都写上一句或关心或肯定的话捎给刘大为的爸爸。爸爸激动的给几个孩子回信并感谢,同时表示今后不再打骂孩子。这位同学在团队成员的影响下不断进步,开始懂得感恩父母,关心他人,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观察课中,有的小组选择了观察枣林。如何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表达,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制定观察目标和计划,并明确分工,有的同学负责观察记录枣林的全貌、环境情况,有的同学负责观察记录枣树的生长情况,有的同学负责观察果农对枣树的管理,还有一同学负责记录整个观察过程发生的故事。最后,每人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的观察日记,到班里集体展示。

李老师的班里有个学生因为从不开口说话被称为“哑女”,无论采取什么办法和她交流,她始终都是一个默默的听众,或点头或摇头,就是不开口。但小组的学习与展示,却最终让“哑女”站在讲台上表演课本剧……

学习型组织,不仅存在于学校,还延伸到了家庭中。在李老师班里,有的家长自发成立了家长沙龙,定期举行活动并邀请老师参加。他们互相介绍自己家庭教育的情况,探讨如何和孩子沟通,如何帮助孩子学习;遇到问题也通过沙龙进行研讨,在碰撞中找到好的方法。至今,这些孩子已经离开小学成为中学生了,但家长沙龙依然定期活动,互通有无,成为教育中一股重要的力量。

四、语文“回家”——让教师上路

传统的课堂多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是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这看似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实则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严重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乐陵实验小学的大课堂改革,通过周目标导航,以前臵性学习为基础,以学习型组织为保证,以课堂栏目展示为途径,真正让课堂教学回归到学生主体,这必然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从现场观摩语文大课堂教学、阅读大量案例以及与师生的交流中,我们不难看出:(1)教师必须先于学生进行前臵性学习;(2)必须同学生一起设计周目标;(3)必须全程指导学生的前臵性学习;(4)必须能有效驾驭开放的语文大课堂。可见,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实质意义上的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要让语文“回家”,教师必须先上路。那么,“圣徒学社”、“鹤翔斋书友会”、“星光论坛”、“车上教研”也就成为有效推动和引领教师“上路”的重要行动。

“圣徒学社”和“鹤翔斋书友会”,是最初成立的课程改革团队和读书会,老师自愿报名参加学习、研讨和课堂改革实践;“星光论坛”,即利用每周一、三、五晚上,组织“圣徒学社”的老师们研讨学习教育理论,对老师进行业务培训。“车上教研”,顾名思义,发生在车上的教学研讨。乐陵实验小学的教师接受培训的层次和频率,远远超过同级学校,甚至超过大城市学校。在200公里之内只要有活动就组织教师参加。为了节约经费,无论几天的会议,从来不住宿,都是当天返回。去的路上先布臵学习要点,回来的路上每个人要汇报学习收获,最后校长做活动总结,汽车成了流动办公室……可以说,乐陵实验小学的语文改革走过了四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开展各种话题的讲座培训,结合学校实际,整理构建出自己的理论体系;第二阶段研究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筛选出来,然后逐一创建达标路径,并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研发了20多种实践性课程;第三阶段,编写校本教材。在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上,依据生活化、经典化、多元化的原则,以课程资源为总纲,编写形成文字版、电子版和生活版三种形式的校本教材,对教科书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第四阶段,打磨课型。依据素质教育 理念和新课程改革要求,借鉴兄弟学校经验,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创建“周目标导航——前臵性学习——栏目教学——话题教学”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历经3年多的改革之路,乐陵实验小学的老师们经历了“深怀疑虑——半信半疑——深信不疑”的心路历程。张书才老师2006年调入乐陵实验小学,正好搭上了课改这班车,刚开始参加培训学习,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总是听别人说,自己当听众。后来他汲取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学习,勇于实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成了课改的骨干教师。刘德芸老师在全省研讨会上执教的文学课《三国人物论坛》得到与会老师好评,她这样评价实小的课改:“课改之前,我是颇为自负的。随着课改的深入,才发现对教材的把握与课堂应变能力的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是课改给了我一双慧眼。”路猛老师说:“我过去教体育,从没有认真思考过课堂教学,只是拿着教参去上课。通过学习理论,践行课改,才发现我过去上课一言堂多么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而现在我能站在教育的角度、生活的角度来处理教学问题。”李英老师谈到数年的课改,动情地说“以前的自己就是合格的教书匠,还乐此不疲。随着星光论坛的开展,随着学校的语文课改,我开始明白,为什么要教书,要教给学生什么。我明白,要教给学生学会学习,要给学生阳光雨露,充足的肥料,唤醒他们的萌发。……教材的外延和内涵,等于生活的外延和内涵。我开始走进学生,走向生活,不再满足于只作教书匠……”

(载《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2月刊)

校长室里挂什么? ■徐吉志

笔者曾到过许多校长的办公室。可能是属于文化人的缘故,校长们都喜欢在办公室墙壁上挂一些文人墨客的字画或领导名人的“墨宝”。这种用名人字画装点办公室,营造一种文化氛围的做法看得多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最近到某地一所学校参观,却发现在这所学校校长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的全是该校学生的画作。这不由得让笔者心中为之一振。是啊,设想如果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而我的作品竟然挂到了校长的办公室里,那我该是何等的自豪!

我禁不住为这位校长的“别有用心”而深深感动!当前,许多学校掀起了校园文化热潮,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已成为许多学校的一道风景。校园围墙、楼内走廊、教室墙壁都变成了动态的育人载体,成为校园中最活跃的文化元素,其育人作用自不必多说。但把学生的画作挂到自己办公室,这不得不让人叹服这位校长的用心之妙。这也不禁让笔者想到了《宋史〃岳飞传》中的一句兵法:“战而后阵,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是吗?仗一旦确定要打之后,就要布阵,这是用兵的常规;而布阵的巧妙,全在于将帅的用心谋划。同样都是在搞校园文化,而这位校长却做到了极致。

还有这样一位农村小学校长,他非常喜欢读书写作,希望把自己的学校建成一所书香校园,他并没有靠行政的手段去推动,更没有给学生布臵硬性的读书任务,而是用自己的方法来改变学校的师生。

磊磊是该校五年级的一个顽皮淘气却富有同情心的男孩,他助人为乐的故事被这位校长记录下来,发表在一家报刊上。学生们知道后,纷纷跟校长要报纸看,校长就抓住这个机会,把自己发表的许多文章拿出来给学生们看。学生们都不由得对校长发出了啧啧赞叹,并问校长怎么能写出这么多的文章?校长指着办公室里长长的书橱说:“是它们给了我智慧!你们想不想给自己增加智慧?”学生们纷纷提出向校长借阅图书。于是,校长室成了学生们的图书室。孩子们在校长的带动下,也纷纷把自己的作文寄出去,竟然有不少学生的作文被发表了,还收到了编辑部寄来的稿费,学生们读书写作的兴趣也越来越高。于是,这位校长就在全校发出了建设“书香班级”和“书香校园”的倡议书。不久,该校也被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表彰为书香校园。

可见,是否“用心”做教育,其结果是不一样的。“用心”做教育,就能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总结、反思提升自己,探索教育规律,推动学校的不断发展;“用心”做教育,就能赢得师生的真心和支持,发现教育的乐趣,在教育事业中驰骋,游刃于教育乐此不疲。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为校长凡事必须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感悟,用心去经营,校长若有了这种精神,定能感染和引领师生自觉地去探索、去创造色彩斑斓的教育景象。

李升勇的教育思维

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文本不是文字,而是生活,是人类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传承工具。一句话,文本是一种经过加工提炼的固化的生活。

生活是教育之母,是百科之母,教育的一切皆缘自于生活,教育是生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教育的一切最终都应服务于生活。

如果教育教学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那么教材的概念就不能是单一的教科书,而是生活的全部,即固化的生活(文本)与现实生活的总和。

学生自己已经掌握或能学会的东西,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否则,课堂教学就成为一种不计成本、浪费师生生命的无效劳动。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课堂是基于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不是过分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外部物化的东西——关注分数、关注升学率。感受生命的色彩,获得成长的体验,这些教育本质的东西,不能被知识灌输和考试技能所替代。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课堂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不是文本知识的剪贴板;课堂是智慧的孵化器,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

课堂高度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喝彩,而课堂宽度往往缺少精彩,让人感觉平淡无奇,甚至有点机械重复,但生活本身就是朴实无华的,越是深埋地下的东西,生命力就越强。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支点,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实质意义上的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课堂改革更是如此,教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以,学校课程改革必须从教师成长抓起。

山东乐陵实验小学大课堂语文改革

一、对教育终极价值的哲学思考和历史担当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坚持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级负责。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很多人不理解。可我们就是这样定位的。所以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再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

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个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教育回归于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摘自李升勇《大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二、大课程:教材是文本与生活的总和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论了很多年,我们认为,工具性是基础、是前提,非常重要,如果连字都不认识,人文性从何谈起。但是,工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归根结底工具性是为人文性服务的。学习语言文字并不是学语文的目的,其目的应该是教化,就像我们课堂上“化文化人”的环节。我们的教材应该怎样定位呢,通过反复实践,最后定位到教材是文本与生活的总和。实际上教材本来就等于生活的全部。文本不是文字,而是生活,是人类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传承工具。一句话,文本是一种经过加工提炼的固化的生活。文本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他包括所有的书籍,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电影。不能把教科书当成文本,更不能把文本当成教材。我认为老师的阅历和学生的经历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老师的阅历就是两个积淀,一个是老师知识的积淀,一个是老师生活的积淀,老师的阅历越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越透彻,在解读文本的过程当中,就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假如文本中描述的生活经历老师都没体验,再去引领学生解读,肯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该说读万卷书是为行万里路服务的,我们提倡读人、读事、读生活。(摘自李升勇《大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教材成了生活的总和,那么如何去体现这一理念?将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整理形成三大课程体系:1.基础性课程:包括字、词、句、诗文经典、朗读;2.文本性课程: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大系列;3.实践性课程:经过开发、实践之后进行筛选、合并,确立了20种实践性课型,分别是观察课、朗读课、时政课、礼仪课、民俗课、名画课、名曲课、戏曲课、影视课、经典课、历史课、地理课、规划课、科普课、体能课、家政课、棋艺课、文学课、特长课、书法课。(摘自陈培瑞、孙明霞、王如才《让语文回家——解读乐陵实验小学语文大课堂》)

三、大课堂:回归教育原生态

学生自己已经掌握或能学会的东西,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否则,课堂教学就成为一种不计成本、浪费师生生命的无效劳动。

课堂是基于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不是过分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外部物化的东西——关注分数、关注升学率。感受生命的色彩,获得成长的体验,这些教育本质的东西,不能被知识灌输和考试技能所替代。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课堂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不是文本知识的剪贴板;课堂是智慧的孵化器,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

课堂高度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喝彩,而课堂宽度往往缺少精彩,让人感觉平淡无奇,甚至有点机械重复,但生活本身就是朴实无华的,越是深埋地下的东西,生命力就越强。(摘自《李升勇:学会回到原点思考教育》)

于是就有了对课堂结构的重构:

(一)周目标导航

传统的达标流程先是一篇课文,然后是一个单元,再到一册教科书,最后是课程标准。从教学实际来看这种达标方式,就发现有一个对接的问题,一个单元三四篇课文,一册书共七八个单元,再从一册书到十二册书,这样对接到课程标准的时候,有好多东西就在过程中流失了。就好像两个管子,一个很粗,一个很细,这两个管子对接的时候,如果直接插上,没有一个过渡的环节,肯定要滴、冒、跑、漏,那我们的教学在达标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也存在这个问题呢?我们就把传统的达标方式颠倒过来,实现异径对接。所以我们提出了周目标导航。我们的目标不是针对一篇文章,而是直指课程标准,有了课程标准,然后再设臵学校的课程。我们把课程分了三类,一类是基础性课程,一类是文本性课程,一类是实践性课程。

具体做法是:依据课程标准,把学期的总目标分解到周,按照基础性课程、文本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具体落实各项学习目标。积累性课程如字词、成语、经典等,由小组负责过关检测,班级负责展示性检测或抽查。文本性课程分课内和课外两种情况,一个学期每组主要精读两篇,然后依次到课堂上展示交流。实践性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课前收集资料(观察),课堂展示成果。

下面是从五年级一班的周目标内容中随意摘录的“第三周语文教学目标要求”: 1.目标要求

(1)继续练习前臵性学习的方法,使之掌握三步读书法;(2)继续自主读书,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3)积累12生肖个成语:保底熟记,会写三个,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中度熟记,会写,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度会用;(4)欣赏《清明上河图》,学习欣赏名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涵养文化。

2.教学内容(1)基础性: 成语(十二生肖成语)

鼠目寸光、牛鬼蛇神、虎落平川、兔死狐悲、龙飞凤舞、蛇蝎心肠、马到成功、羊肠小道、猴年马月、鸡飞狗跳、狗急跳墙、猪狗不如。

名句: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2)文本性:

美文:《金色的脚印》;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雁门太守行》 经典:《道德经》第二十五章(3)实践性: 影视:《地道战》 观察:春天的柳树(利用课余时间)名画:《清明上河图》 民俗:清明节 3.预设与生成

(1)请家长陪孩子触摸春天,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以柳树为主。

(2)成语采取自主学习,重点放在记住成语,大致了解意思,至少有两个可以正确使用,而后班内交流。

(3)班内欣赏《清明上河图》由教师讲解,作者、特点及相关资料,启发学生说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利用假期查阅清明节的相关资料。

(5)利用周五早到校检测《道德经》背诵情况。

(6)通过欣赏名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7)写《地雷战》观后感。

从上述周目标可以看出,目标明确具体,学生知道自己一周中将要学习那些知识、达到什么要求。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除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求,还有“阅读”“ 生活”等拓展性的目标;不仅目标明确,还有学法的指导,家长的参与,评价的方法等。这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以及经典诵读,艺术欣赏、能力方法等培养起到巨大的作用。这符合现今语文教材的模块式结构,也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前臵性学习

前臵性学习是一个认知性的学习,它不同于传统的预习。每学期的40篇课文,开学以后的前两周有老师领着精讲三五篇,目的是给学生做示范,等于给展示的学习小组一个前臵性学习的过程,再就是通过老师对展示小组的指导形成规范:即做到面对每一个学生,关注到全体学生。每一个小组都是四个人,两个组加起来才八个人,一周内老师利用早到校,晚离校,周末、课间时间,对这八个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手把手的教。

学生的前臵性学习,则依据周目标要求,采用三步阅读法(第一,用生活解读文本,再现文本生活原景;第二、用文本拓展生活,学习积累文中的知识;第三、让文本服务生活,体会作者态度与情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分层次完成任务。如在进行《白杨》一课的前臵性学习时,知识基础一般的学生侧重于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积累文中一些感兴趣的词句,读通课文;语文基础知识稍好的学生侧重于了解白杨的特点及文章的写法;语文基础好,思维活跃的学生侧重于体会文章的喻意,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

初读课文、积累知识之后,学生要尝试自我建构。如:在进行《丰碑》一文前臵性学习时,有的同学自己确立了以下目标:①了解“丰碑”的意思;②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军需处长的品质;③弄明白“文章为什么写得如此感人”。为了完成这些目标,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了“丰碑”的含义,初步感悟到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体会到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虽然这位同学对目标③体会得未够全面,欠深度,但是这些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就会获得一种愉悦、成功的体验。

前臵性学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或质疑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如《丰碑》一文,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说被雪覆盖了身体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文中重点描写将军,而不是军需处长?《飞夺泸定桥》中,“飞夺”说明了什么?《放弃射门》中福勒到底该不该放弃射门?

可见,前臵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预习”。传统的预习,仅仅是针对教科书、针对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提前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有效的指导。乐陵实验小学的前臵性学习则是在周目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就一篇文章而言,学生不仅要读懂课文,提前解决生字词,还要开展延伸阅读,了解关于作者、背景及相关资料;不仅要学习一节课的内容,也不仅是在课内完成,而是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不仅教会学生预习,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和交流展示,构建学习组织,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形成组织文化,从而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成就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恒久的学习动力。由此,前臵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当下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对现行语文教学结构的一大突破。

(三)基础过关

在前臵性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过关的形式,检查每个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认读字词,诗歌背诵,成语的积累等。

(四)成果展示

对于基础性课程的成果展示,主要是采取游戏、接龙、竞赛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掌握情况。在小组过关的基础上,采用抽签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有一个同学不过关,整个小组的成绩就受影响。

对于文本性课程(即阅读类课程)的成果展示,则采用栏目教学和“闯关”的形式,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阅读课的展示分为六个栏目:

栏目里的六关我们是这样设计的。第一关“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实现,旨在检测字词掌握情况;第二关是“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重点训练、检测朗读能力;第三关是“入情入境,品味人生”;第四关是“得知得智,拓展人生”,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情况,让学生读中感,读中悟,逐步走进文本,让生活与文本对接,把文本还原为生活,让学生获得知识、延伸阅读,这既是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分享智慧、丰富思维的过程;第五关是“化人化文,学以致用”,重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联系实际,将学习感悟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还能把所思所

感写下来形成文字的过程;第六关是“超越自我,百流归宗”是个全班互动过程,师生进一步解读文本,通过“攻防打擂”的形式,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教师适时点拨、总结,使课堂成为知识思想的集散地。

对于实践类课程来说,不同的课型其学习流程是不同的,主要采用“自主实践—家校合作-小组互查-多元展示(文字、活动)”来进行。(摘自陈培瑞、孙明霞、王如才《让语文回家——解读乐陵实验小学语文大课堂》)

小河感悟:学习目标直指课程标准,非有大气魄者难以为之,因此有了周目标导航,使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按基础性、文本性、实践性三大课程要求,逐步分解到周,这样的学习更加扎实有效。前臵性学习、基础过关、成果展示是建立在充分解放学生这个理论支点上的,特别是成果展示采用“栏目教学”的形式,更是解放学生充分反映,令人不禁想起《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看到教育的原初状态,一种师生、生生平等交往的场景,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吗?周目标导航、前臵性学习、基础过关、成果展示构成了一个整体,同时又是“四个回归”的完美体现。“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改革这几年那么响,但如果和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课堂改革比起来,只能算改了一半!”有专家在全程参观完乐陵市实验小学课堂改革后,毫不掩饰地说。我们更是欣喜地看到,这是对现有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的颠覆性改革,是很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验。

为师生终身发展服务——赴乐陵实验小学参观考察侧记

【题记】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原本是一个近乎“破产”的学校。1999年,李升勇来了,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乐陵实验小学竟然凤凰涅盘般的化蛹成蝶,一跃成为全国课改名校,此般“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由衷的令人惊叹和折服。李升勇也以其非凡的胆识、卓越的才干、不服输的劲头、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疯狂热爱的程度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作为中小学校长,李升勇应该成为一种榜样!

“以人为本,铸造民族之魂;立己达人,五十年以后见”。多么豪迈的话语,多么宏伟的目标。有谁承想,这样的豪迈宏伟的话语竟是一所小学的教育理念。

4月16日,笔者有幸随由县教育局组织的校长考察团来到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参观考察。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笔者由衷的感受到了一个勇敢的改革者那豪迈的步伐、一种充满着理性思考的先进理念和一股敢为天下先的气势涌动。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走进学校,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学校大门是常见的伸缩式的电动门,大门两侧是两段短墙,墙壁上刻画着鲜明生动的浮雕壁画,西侧壁画是由层层叠叠的书本组成,远望像是一片茂密的树林,东侧壁画上展现的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和图腾,有龙、凤、鹰、鼎、编钟、鼓、古

代名人等等,一个个生动曼妙的浮雕构筑成一副富含深意的壁画,蕴蓄着学校鲜明而富有个性的的办学理念和管理者的办学思想:教育要回归于传统,回归与本土,回归于生活,回归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

进入校门,是一片由人造大理石镶成的开阔平整的操场(也或叫广场)。仔细一看,不难发现,大理石地面成网格状分布,每两个网格的交界处点缀着一块别样的正方形彩色小瓷砖,低头一看,原来上面都是用两种字体刻着的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到今天我们常用的楷书,应有尽有。学校老师告诉我们,这上面囊括了2500个常用汉字,学生们在上面活动时,经意不经意的就会记住上面的字,这对于孩子们学习汉语、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有着很大帮助。我想这真是匠心独运了。

由于去得比较早,正值学生们早晨上学的时候,我们发现所有的学生无论来得早的还是晚的,都各自沿着大门口通向教学楼的两条线有秩序的从容走向教室,无一例外。管理者说,这样做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就养成一种秩序观念,一种好的习惯。

迎面的教学楼高大而庄重,宛如一本敞开的大书,“书的扉页”上郑重地写着几行行楷大字:“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服务”;“以人为本,铸造民族之魂;立己达人,五十年以后见”。单单这几行大字就令在场的参观者不由得肃然起敬了。步入教学楼,宽阔舒展的迎门大厅一侧的墙壁上醒目的张贴者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育人目标、办学思想等等,在大厅迎门的另一端的门口,笔者赫然看见一排郁郁葱葱的翠竹。学校老师说,这是校长的意思,要让学生们从小就懂得像青竹那样“虚心而有节”。还有每一级台阶上都贴上了中国古代诗词名句,教育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孝敬父母。看到这些,我相信学校育人目标中的那句“成才先成人——成为中国人——成为现代中国人——成为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并非只是做做样子了,因为你只要留心一下,就不难发现,学校的每一个点、每一面墙壁、就连每一登台阶都在“说话”,时时处处都在教育学生们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笔者随机走访了几间教室,发现教室里的桌椅都是一组组摆放的,讲台上竟没有讲桌,学生们几个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学习讨论,大家围绕着一篇文章或是一个问题,你一言我一语自由辩论,老师是巡回于学生之间讲课的,说是讲课,却非照本宣科,而是针对学生们争论不休、难以开解的问题进行引导指点,课堂上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任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必有所顾忌,很多学生为了一个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整节课堂成了学生们自由展示的舞台,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校领导说,在这里,老师们所要做的是“授之以渔”,即教会学生怎样去自主学习、善于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增强内驱力。对于学生,老师们通常采用的是分层教学法,做到放手不放弃,即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自由发挥,将学生按照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分成几个层级,先重点培养一批素质较为优秀的学生,再分别把它们分配到几个小组当中作为领头羊,影响带动其他学生,知道都学会。老师们说,在这里,他们很重视对学生情商的培育,引导学生形成 34 坚守和慎独的性格,学会自己管自己,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坚守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动摇。

“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我想,乐陵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做到了,至少,他们正在努力去做,在向着这个光辉的目标去奋斗。

一所好学校必有一个好校长

李升勇,中国教育学会小学专业委员会山东基地副理事长、山东省小语会理事。先后担任过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县市教研员,1999年起任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至今。他积极创设的一系列活动多次在全国获奖,其发起主导的“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列为山东省重点课题,公开发表论文几十篇,网上博客100多万字,多次在全国性研讨会上作专题讲座。

诸多光环下的李升勇,多少有些令人高山仰止的感觉。的确,李升勇是一个“能人”,——1999年,当他调任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的时候,学校已“病入膏肓”,几临“破产”,“当时我在学校里一个星期就能织一件毛衣,很多班主任都在教室里开小卖部卖东西”,“如果学校也向企业那样破产,当时我们学校可能就要破产了”,老师们说。随着李升勇的到来,学校开始回春转阳,数不清的荣誉纷至沓来,知名教师不断涌现,全国各地每天到学校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几年工夫,学校已由濒临破产倒闭摇身变成了全国知名小学。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和“妙手回春”的手法,谁能不钦仰呢?

李升勇已经成为学校的灵魂。他是名副其实的业务型、研究型、专家型校长,学校的一切都赖他亲手设计,从校园文化这种表面的形式,到学校教育理念,再到课堂管理、教师教学,无一不凝聚着他的心血。他认为,整个教育的变革过程应该是由点到面,让一部分人先“改”起来。为了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塑造一支富有战斗力的“改革先锋队”,他成立了“圣徒学社”,学社成员每人要交1000元的“风险金”,以保证学习时间,每请假一次,扣掉50元,不留商量的余地,通过筛选,确定了12位课改组成员。他向这12位铁杆“改革派”明确提出了“三当、四要、五有、六做”的要求。“三当”即“当生活中的傻子、学习中的呆子、工作中的疯子”;“四要”即“要有责任心、要有爱心、要细心、要耐心”;“五有”即“有正气、有大气、有才气、有灵气、有锐气”;“六做”即“做一个胸怀天下的大写之人、一个远离世俗的高雅之士、一个宽厚仁慈的谦谦君子、一个学识渊博的清贫书生、一个立己达人的教育圣徒、一个开拓进取的改革先锋”。

在“圣徒学社”里,校长和教师之间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师傅和徒弟的关系,“师傅”可以随时对学生提出批评意见,而“徒弟”也乐得接受而无怨言,有时还可以和“师傅”进行面对面的辩论。李升勇选择了当“师傅”。在他的带领下,课改组成立了“星光论坛”,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晚上时间进行学习研究,每到星期一、三、五晚上和星期六下午,课改组成员便自觉的到指定地点进行集体学习研究,由于每天回家总在深夜,大家美其名曰“星光论坛”。为了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李升勇经常带领课改组出去参加各类培训,或请专家到学校搞培训,并经常到外地学习,听专家讲座,观摩名师授课,甚至还亲自带领教师静下心来读书、上网、学习、写作。

有其师必有其徒。在他的带领下,这支课改先锋队似乎都成了他的影子,大家以校为家,以课改为正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大见其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学校由此起死回生。

“为教师持续发展服务”,——李升勇做到了,他成了老师们心目中的英雄。必须用理性的思考去搞教育

“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课堂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不是文本知识的剪贴板;课堂是智慧的孵化器,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

“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支点,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实质意义上的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课堂改革更是如此,教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以,学校课程改革必须从教师成长抓起。”

有谁能想到,这一句句、一段段闪烁着理性光辉的语句,竟是出自一个县级小学校长之口。一直以来,李升勇都在用一种辩证的目光审视着整个中国教育。在李升勇看来,中国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提升全民族素质方面,几代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只是我们的素质教育还缺乏必要的形式来承载。因此,十年来,他胸怀一种大教育思想,一直在致力于“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并努力把乐陵实验小学打造成全国课改的“试验田”。

李升勇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他告诫老师们,“课堂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而是智慧生成的孵化器。聪明和智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聪明是对某一事物的反应比较敏锐,智慧则是大智若愚,是一个人的悟性,是对事物本质的穿透能力。同一篇文章,同一个问题,有的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些人就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智慧的不同,所以我们力争把课堂打造成智慧生成的孵化器。”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李升勇和他的团队将课堂变成师生们生命成长的大舞台,学生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尽情展示,老师们的才华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十年磨一剑。李升勇倾其十年的心血,带领着他的课改先锋队,在他亲手打造的课改实验田里辛勤耕耘,为学生的养成教育营造起一方肥沃的土壤,也为教师的超常发展搭建起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他们用自己鲜活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支持,更需要像李升勇这样富于责任心、事业心、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改革先锋,需要校长们用心去思考,带着理性去搞教育。

离开乐陵实验小学的时候,我又回头看了看教学楼上那几列闪着理性光芒的大字,“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服务”,“以人为本,铸造民族之魂;立己达人,五十年以后见”,心中油然升起一种希望,——愿天下校长都像李升勇!(李瑞森)

浅析乐陵市实验小学的“让语文回家”

梁集乡教委 边新华

【摘要】2001年,乐陵市实验小学构建的“以人为本,铸造民族之魂”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教育专家的一致肯定,相继在《现代教育导报》、《现代校长高参》、《中国教育报》上进行专题报道,并在《中国教育科研网》、《新华网》、《教育在线网》等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得到了教育同仁的高度评价。为了进一步探索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我们对乐陵市实验小学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思路进行了细致的解析。借此来提高我们乡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语文课堂

打造平实有效 大教育观

今年四月,县教研室组织我们到乐陵市实验小学进行了参观学习,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李升勇做了《大改革需要大视野》演讲,孟凡香副校长做了《让语文回家》的主题报告,下午听了李英老师的一节语文观摩课。回来后我们又对该校的各种教学资料及相关录像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澄清了很多模糊认识,对大语文教学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英老师下午一上课,先让四年级学生背诵的就是儒家经典《大学》。儒家经典《大学》篇开宗明义即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进而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步骤。足见儒家人才是以弘扬美德,教化民众,使天下人心向善为己任,从而使“修、齐、治、平”成为古今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目标。人才必为多才多艺,全面发展之人。乐陵实验小学能够结合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探究教育的本质,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即大教育观――让每个学生应“成才先成人――成为合格的中国人――成为合格的现代中国人――成为走向世界的合格现代中国人”。

他们深刻研究新课程标准,通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传统语文教学的比对,找出传统语文教学的缺失与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科地位上,只是把语文当成考学的“主科”,占分多,“矮化”了语文的地位和作用。

2、在目标上,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训练一维目标,注重烦琐的分析、总结、归纳,严重忽视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更重要的目标要求,严重忽视语文实践和语文情感。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做题能力很强,语文实践能力却很差。同时也造成了“高分低能”。

3、在学科特点上,严重忽视了语文人文性,缩小了工具性,始终没有处理好语文教学政治性和人文性、工具性的关系。在不同的政治气候下,滋生出许多违背规律的观点和做法,把语文课当成了搞意识形态的工具,强加给语文教学许多本不该有的政治功能。许多教师上语文课,满嘴政治术语,无限度的挖掘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穿凿附会,乱贴政治标签,把好端端的语文课上成了不伦不类的政治课。

4、在教学方式上,传统语文教学陷入了繁琐哲学和程式化教学。

很多语文教师每讲一篇课文,总是无休止的重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几个环节,进行繁琐的字、词、语、句的分析。一篇漂亮的文章,就像一个完整的美女,我们应当从外表上、内涵上和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美女。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偏偏把“美女”“大卸八块”,不但不让人觉得美,反而吓死人。没有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个性化实践,教学方式肤浅、呆板、僵化。没有了语文的生气、朝气、大气、诗气。

5、在课程资源开发上,严重依赖“考纲”、“课本”、“训练题”。没有视野,没有实际,没有生活,没有语文课程资源应有的高度、广度、深度、温度。

基于以上分析,实验小学的“语文大课堂教学”改革探究到语文的本质,提出了“让语文回家”教学观——

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爱好语文。“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

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笔磨秃就是“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

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勘破三春”就是广泛而深入的阅读。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就是模仿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

书感悟:思千载,想万物。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细思考:学而思,思而得。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38 而是随时以多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名师“点拨”,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点拨”的道理。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点拨之妙,次在得“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决不放过点拨良机;点拨之妙,还在得“度”:引而不发,导而不灌,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明确了方向,就不再浪费其时间,不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

有个性:思结果,成一家。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

要跳出:课内法,课外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的良好的正向的迁移,我们在学习中必须:①跳出语文课程学语文。从政治科学观察思考问题的哲学方法,从历史科学成功人物的人生经验,从地理科学各国各洲的风土人情,从数学科学严密的推理逻辑,从理化科学细致的观察功夫,从美术音乐科学艺术鉴赏的规律和经验。②跳出语文课本学语文。从《读者》学人文关怀,从《南方周末》学政治敏感,从《奥秘》学科学幻想。③跳出时空环境学语文。这就是所谓的远程学习、网络学习。举凡“科教频道”的《希望英语杂志》、《百家讲坛》等栏目,还有大量的语文学习网站,给我们开辟了丰富多采、真正互动的全新的学习形式。

他们的语文大课堂教学。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个性发展,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起点,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语文教学以个体为主线,语言为支点,思维为桥梁,文本为起点,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终点,构建起一个文本和个体相通的桥梁。回归到语文的本质上来,回归到语文的特点上来,回归到语文教学的规律上来,体现语文的灵魂对人成长的重要、独特的作用。也真正做到了“让语文回家”

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的国家和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语文教学改革更是历史的必然,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担负起自己伟大的使命,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乐陵实验小学的语文大课堂教学改革正是站在历史风头浪尖上的改革,他们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山东省乐陵市实验小学考察侧记

————北大附属学校小学部:郭重蕾

4月30号,董校长率我校小学部部分教师,对山东乐陵市实验小学进行了参观考察,在此过程中,我们亲身感受了乐陵市实验小学多彩的校园文化,观摩了语文大课堂现场,并听取了乐陵实验小学李升勇校长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的介绍,感触颇多。

一:校园文化底蕴深厚

乐陵实验小学校园方方面面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校园两侧的文化墙厚重庄严,凸显了此地非凡,汉字广场创意精妙,授学于日常课间。从教学楼两侧的治学校训到楼内书画长廊,无不体现了该校以人为本,立己达人的理念。整体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精神一振之感。

二:课堂改革彰显成效

近年来,有关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话题,众说纷纭,但形式大于内容,缺少真正的改革与实践者,但乐陵实验小学的李校长和他的团队经过三年多的语文大课堂改革实验,跳出狭隘的课堂目标范围,把教育定位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将传统的单一语文学科课程整理成三大课程体系:基础性课程,文本型课程,实践性课程。在课堂的构建上,改变了授课流程,实施栏目教学。新的课堂流程包括:

1、周目标导航;

2、前臵性学习;

3、基础过关;

4、成果展示。明确师生的目标意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长,收获自信,增强了集体意识。该校学生的笃学明辨,纪律良好令人称羡。

三、以人为本真实践行

李校长谈到课改并非为了考试而改革,而是以人为本,以生命个体的需要,以民族发展的需要进行课改。乐陵实验小学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实实在在的践行着这些理念,课堂40分钟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打造学生“我展示,我快乐”的精彩课堂。如何使课堂的性质由教师教授转变到学生自主学习呢?乐陵实验小学的课堂是通过栏目教学达成的,1、周目标是根。通过提前预习及后期检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前臵性学习是干,要完成目标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学习组织是叶,在小组学习中消化知识;总结提炼;

4、栏目形式教学是花,将学习放在游戏中,解决教学有效性;

5、学生的生成是果,打造平实有效课堂,展示属于自己的精彩。可以说乐陵实验小学的课改是理念鲜明且循序推进,效果可观。

四、立足本校反观求进

通过短短一天的考察,乐陵实验小学朴实却又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校长及老师们求真知,做真人的的育人理念、学生们朝气蓬勃,努力进取的学习状态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造平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此次行程最大的收获。在一个70多人的课堂上,全部的新课学习基本上是由展示组学生和其他小组的学生问答闯关形式进行的,老师仅控制课堂的节奏,引导学生掌握新课重点。其实,所有学生通过前臵性学习,已基本掌握课文的生词和文章主旨,特别是展示组的几个孩子更是通过六个板块的栏目设臵,把一篇新课讲解分析到位,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对于这种大课堂教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特点:

1、学习新课时由6个栏目引导,思路清晰;

2、自主能力

强,真实交流;

3、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4、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不断巩固知识,提升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

5、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6、全员参与学习,覆盖面广;

7、学生上课使用规范语言进行交流;

8、在学习中,结合实际生活,学以致用;

9、开发不同的解读视角,增加读写能力;

10、通过完整有效的评价系统和激励机制,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集体意识。这节课没有使用任何多媒体设备,甚至老师都没有特别的参与教学,坦率的说,比起我们在学校,在区里听过的优质课,从授课形式到教师风采展示上并不是显得那么精彩,甚至当孩子们就一个问题进行争论时,还略显拖沓,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就是真实的一堂课,这是孩子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一节课,这是趣味盎然的一节课。

至此,反观我校的现状,真有沉疴难起之嫌,那么我们的病根在哪儿?我们又该如何在绝地奋起求生?第一、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的社会良心是第一位的,误人子弟,为人所不齿,存心对天,授学事无巨细。当教育者真正有了责任感,许多事情才能做起,毕竟,那个最初的就是那个最终的。第二、我们和乐陵实验小学所面临的招生环境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认真考量我们的优劣,制定好改革规划,持久、稳步的推进。同时,对于学校制度,需要做符合实际要求的修正,管理团队做好符合北京教育市场的推广宣传工作,新学年又将至,也是一个新的机会。第三、对于教学工作,我校应借鉴乐陵实验小学的经验,1、脚踏实地的教学:一个学校的办学成败从任何方面来谈,都应该取决于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我想,改变首先就要从课堂上改革。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地教学流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愿意学,快乐学,真实地学。

2、坚守职责求做真人:在收获课改理念的同时,我还从内心,感受到了一个真正教育者的真诚务实。这就需要我们反思我们的品行是否符合一个真正教育者的要求。

回想起与李校长闲谈时,他曾多次谈到他们走过的弯路,目前遇到的困难,以及恳切希望我们通过此行,针对他们目前的办学状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谨从学校的建设、长期的课改实践、学生的风貌及其标榜的理念看,他是真心做事的,有志于教育事业,是真行者。由此想到惟俨禅师在接引后学时所言“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果然是做人做事的真路径,谨以自勉。2010年5月3日

走进乐陵实验小学

上学期曾经参观过乐陵实验小学,回来后又看了记述该校变革与发展的书籍——《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亲临现场之后,再捧读文字,经过一番比较印证,定格于心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校园文化:匠心独具

走进学校,发现这里的建筑极具文化内涵,一墙一砖,都是特别用心的巧妙设计:学校大门两侧的浮雕,是李校长的构思设计,主要用来解读他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有暮鼓晨钟、闻鸡起舞、代表权力臵下的方鼎和代表教育回归的老牛、田夫耕耘及少儿游戏的画面。通过这些,比较形象地解读了教育要回归本土、回归生活、回归农业、回归儿童、回归游戏的教育理念。走进校园,犹如走进了文字王国,地下或红或黑的大理石瓷砖上都用两种字体刻着汉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一应俱全。学生在操场上活动时,既可利用这些汉字整齐站位,又能让他们在不经意间亲密接触

这些最常用、最基本的汉语言符号,这的确是一个别具匠心的创意。进入楼内走廊,仿佛臵身一道道文化长廊:重大历史事件、名家立志、名人名言、古诗名画等等,处处都充盈着浓厚的儒家经典风范。其中,文化长廊的一楼主要是《道德经》,二楼是《弟子规》,三楼是《论语》,四楼是《中庸》,五楼是《大学》和中外名著。走过看过之后,给人的强烈感受是:整个学校就像是一本弥漫着丰厚底蕴的文化大书!

二、养成教育:典范展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乐陵实验小学的学生真是文明礼貌的典范!早晨,学生无论多早到校,都要统一在校外排队静等(好像值日生除外),不到指定时间,一律不得进入校园。那天早晨,我们一行五人,特别是晓燕和我,看着校外两支颇为壮观的队伍,止不住地称奇、止不住地赞叹!虽然人很多,队伍很长,但始终无人打闹、无人说话、无人插队,一切都井然有序,中规中矩,让人叹为观止!上课时,学生排队进入教室,室内安静有序;下课时,他们甚至三三两两排队上厕所。在这里,看不见孩子乱跑、乱叫、乱闹的现象。一切都在安安静静、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漫步校园,会有或长或短的学生队伍鱼贯而来,面对客人,他们会庄重地弯腰鞠躬,向客人问好。当客人向他们询问时,他们总是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态度诚恳,令人心动!课堂上,即便是70多人的一年级,孩子也能认真听讲,安然静坐,让人震惊!小组讨论时,学生小声交流,彼此尊重,富有礼貌;各组打擂比赛时,虽然是对手,举手投足也能尽显文明儒雅之风,传递教杆双手递出,后来之人双手接过;离开合堂教室时,二年级的孩子无人提醒,便能自觉地、轻轻地放好凳子,安静地、有序地悄悄离开!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一切都那么出乎意料!实事求是地说,走入校园,看过学生的表现之后,感觉学生的养成教育成果,远远超出课改带来的震撼。我以为,这才是乐陵实验小学最精彩、最成功、最感人的亮丽风景!

三、课堂教学:三个颠覆

陈陪瑞是个很少赞叹某项改革的理性学者。他认为:乐陵实小的语文大课堂,对传统语文课堂进行了颠覆性改革。他从三个方面论述这一颠覆性改革:

一是颠覆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他用“四大”来形容。其一,大视野:着眼继承中国优秀语文教育传统,着眼彻底革除现行语文教学的弊端,着眼”立体式”语文架构;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其二,大课程:语文课、习作课、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融为一体。其三,大教材:以文本为基础,向有关学习内容、参考资料延伸,用文本拓展生活。其四,大课堂: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相结合;固化文本和生活文本相结合。

二是颠覆了传统目标教学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他说:“传统目标教学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是课堂教学目标,强调当堂达标。而乐陵实小对传统教学目标实施重心上移,由课堂目标上移到周目标,符合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符合现行教材模块式结构。”

三是颠覆了传统语文教学被颠倒了的逻辑顺序。他说,“语文学习的逻辑顺序是:披文以入情,披情以入境;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传统语文教学把语文学习的逻辑顺序颠倒了,而乐陵实小通过前臵性学习把被颠倒了的逻辑顺序重新颠倒过来,还语文学习以本来面目。”

四、课型开发:多种多样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并不是指某一种教科书,而是一种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可见,教学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本教材,另一类是生活教材。文本教材是经过加工,提炼、升华过的固化的生活;生活是创新文本的基础。生活教材则包括:自然景观、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重大事件、生产活动、经营管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等。基于这种认识,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语文课就有了40项内容:时政课、科普课、文学课、观察课、民俗课、识字课、历史课、美文课、经典课、成语课、书法课、诗词课、艺术课、礼仪课、网络课、影视课、棋艺课、戏曲课、采访课、环保课、文化课、体能课、规划课、义工课、经商课、家政课、消费课、国防课、生产课、地理课、内修课、安全课、法律课、励志课、特长课、管理课、朗读课、尚贤课、生命课。

五、推进改革: 艰毅卓绝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困难重重,艰难前行的,没有超人的胆识、没有艰苦的付出、没有非凡的毅力、没有独到的方法,是难以取得成功、收获累累硕果的。在整个变革的过程中,李校长亲历亲为,采取抓好骨干,以点带面,打造改革先锋队的方式慎重推进。为此,李校长别出心裁,首先成立了“圣徒学社”。为保证学习培训时间,圣徒学社队员每人交1000元的风险金,在组织培训期间,如果请假一次就扣50元,没有任何可解释的理由。通过筛选确定了11人的课改组,这些选拔出来的教师都是最铁杆的“改革派”。李校长对课改组成员提出了“三当、四要、五有、六做”的严格要求。三当,即:当生活中的傻子、学习中的呆子、工作中的疯子。四要,即:要有责任心、要有爱心、要细心、要耐心。五有,即:有正气、有大气、有才气、有灵气、有锐气。六做,即:做一个胸怀天下的大写之人,做一个远离世俗的高雅之士,做一个宽厚仁慈的谦谦君子,做一个学识渊博的清贫书生,做一个立己达人的教育圣徒,做一个开拓进取的改革先锋。由此,李升勇校长和他的老师们虽然身处偏远之地,坐拥破旧办公桌椅,却以一颗颗沉静洗练之心开始审视教育、积极进取、锐意改革,从提升个人品位和素养开始,最终积淀了底蕴、成就了学生、铸造了学校的辉煌。

校长李升勇的理念——学会回到原点思考教育 理念原点:教育要学会“回归” 队伍原点:打造一支改革先锋队 教学原点:把教材变成生活的总和 标准原点:不让课程标准轻易“流失” 课堂原点:提供一个体验生命成长的平台

第三篇:赴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学习体会

赴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学习体会

普育学校张秋菊

3月8日下午,我们一行28人在梁校长的带领下,来到山东德州的乐陵。当汽车疾速奔驰在齐鲁大地之时,我似乎闻到一种文化的气息,那种厚重,那种宽广,那种勇气。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六年级值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听了四节观摩课,遐想颇多,对乐陵实小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资料,学生课堂上积极的合作学习、精彩的交流展示有许多感悟在脑际萦绕。

刚进校门口时,校区大门的左边是一个巨幅石刻全景图,用来解读该校独有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有暮鼓和晨钟,有闻鸡起舞,有代表着权力但置下的方鼎,有代表教育回归农业的老牛与田夫的耕耘图,有少儿游戏的画面等。形象地解读了教育要回归自然,回归农业,回归游戏,回归传统,回归教化,回归导学,回归生活,回归感悟,回归实践,回归思想等独有的教育大家的精辟解读。

进大门后,在左右两边的水泥广场上,撰刻着的三千个常用汉字。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亲密接触这些最常用、最基本的汉语语言符号,这是一个别具特色的创意。纵观学校整体,这是一座新建的五层教学楼,楼面左右两行竖写的大字极为醒目,“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服务”。从这两幅标语可以看出在该校校长的眼里,只有教师和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我们一行听了一节数学课,两节阅读课展示课和一节英语课。让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个学习小组或交流学习团队,每个小组的对桌中间都竖起了一块小牌子,牌子两面写着小组的励志名言和小组的名字及小组奋斗目标。整个班集体虽有七八十人,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相对的独立自主,又充分合作交流竞争的学习模块和组件。

整节数学课主要由五关构成:第一关:“温故知新,导入新课”;第二关:“展示自我,精彩无限”; 第三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第四关:“得知得智,提升自我”;第五关:“我行我秀,快乐成长”。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生自主交流的情况下完成的,各组将前置性学习的成果拿到课堂上来展示,他们分工明确,有首席发言人,有补充者、质疑者和记录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起初,我们听课的老师认为这就是在表演,但通过课下和老师们的交流中得知,孩子们能如此出色地进行展示,离不开老师课前的精心辅导。也就是,在每节课前,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对一个组的同学借助“前置性学习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然后让他们在课上展示,一方面,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式,转变了过去“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动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看到这里我们不免又会有这样的疑问:如何监督、保证前置性学习的效果?仅凭教师一人是很难完成检查和指导的任务,尤其是当前班额远远超出常规的情况下,如何形成这些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课下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从孩子们一进学校,也就是从一年级开始,从“诗文诵读”开始,让学生逐渐

养成一种组内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的习惯,组内成员为了给本组加分都在不懈地努力着。

在回来的路上,我一边欣赏着路边的风光,一边思索着:对比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将如何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实现“学在前,教在后,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当堂达标”的18字理念,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2012、3

第四篇: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工作总结

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工作总结

忙碌的时光总是觉得很短暂。回首即将结束的这个学期,有辛勤的汗水,也不乏工作的欢乐。为了更好地进步,在此,我将自己的工作总结如下:

在思想方面,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热爱幼教事业,热爱集体,和同事友好相处,对待幼儿有爱心,对家长主动热情,服从领导分配,从无怨言,时时处处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参加园内组织的各种业务活动和教研活动,认真学习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活动,并做记录,写听课评析,吸取经验并运用到自己日常教学过程中来。认真阅读幼教有关的专业书刊,浏览幼教网站,领略其中的精华,吸取别人的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在教学中,认真制定主题计划,周计划和区域活动计划。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备课,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后认真总结经验,按时撰写学习故事,经常反思,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认真领会《指南》和《纲要》精神,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有兴趣的参与活动,并主动去学习。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并在教学中处理好幼儿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良好条件,提供充足的材料。在一日活动中,注重教给幼儿基本的,简单的生活知识经验,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制定的活动目标,内容与要求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保证幼儿每天的游戏及户外活动时间,提供幼儿活动材料,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能力。

认真准备和填写《幼儿成长记录》,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情况。利用一切机会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在家的表现情况,与家长共同讨论教育孩子的方法,认真听取家长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配合班主任开展亲子运动会活动。

平时,以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同事搞好关系,积极配合班主任工作和保育工作,努力保证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开展和进行。

一学期下来收获不小,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特别是在教学创新方面有待提高和加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活动设计和幼儿沟通等方面多花功夫,在教科研方面多钻研,多提升,多总结。另外在班级常规管理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幼儿的行为规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第五篇:山东省幼儿园管理条例

山东省实施《幼儿园管理条例》办法

【颁布单位】 山东省政府

【颁布日期】 19910823

【实施日期】 19910823

【章名】 全文

第一条 为加强幼儿园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幼儿园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招收3周岁以上(含3周岁)学龄前幼儿,对 其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幼儿园。

第三条 幼儿园的管理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辖区内的幼儿园管 理工作。省教育委员会的职责:

(一)贯彻国家有关幼儿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拟定全省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三)对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建立视导和评估制度;

(四)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培训、考核及资格审定制度;

(五)指导幼儿教育的科研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并在教育行政部门配备适当的专职干部,负 责日常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配备幼儿教育教研、督导和科研人员。

第六条 各级卫生、财政、计划、人事、劳动、城乡建设、商业、粮 食、轻工、纺织等有关部门和妇联、工会组织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托幼 工作的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幼儿园管理工作。

第七条 幼儿园的行政管理由举办单位和举办个人负责。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都应举办幼儿园,同时鼓励和支持机关、社会

团体、企事业单位、部队、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公民个人举办幼儿 园或捐资建设幼儿园。

各级各类幼儿园应接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监督、视导和评估。

第九条 全省幼儿园的发展规划分为两个阶段:一九九五年前,在城 市普及学前一年教育,3岁以上幼儿入园率达到85%以上;农村基本普 及学前一年教育,3岁以上幼儿入园率达到60%以上,其中经济条件好 的地区要达到85%以上。二000年前,城市和农村3岁以上幼儿入园 率要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其中经济条件好的农村要达到90% 以上。

各级人民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幼儿园发展规 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条 一九九五年前,省、市人民政府(行署)及县(市、区)人 民政府应分别建设一所实验幼儿园,乡镇人民政府应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

第十一条 本办法发布后,举办幼儿园必须具备《条例》规定的条件,并到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具体登记注册办法,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依 据《条例》和本办法另行制定。

本办法发布以前举办的幼儿园,应按规定补办登记注册手续。

第十二条 举办幼儿园应坚持谁办园谁出钱,国家适当扶持的原则。

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幼儿园,其基建投资、设备购置费,由同级财政 拨款;经常性经费由同级财政补助和按规定向入园幼儿的家长收费解决。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部队、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举办的幼 儿园,办园经费由举办单位解决并按规定向入园幼儿的家长收取费用。公 民个人举办的幼儿园,办园经费由举办者解决并按规定向入园幼儿的家长 收取费用。

第十三条 幼儿园向幼儿家长收取费用的标准,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会 同省物价、财政等部门制定。幼儿园应凭当地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 证》收费。

第十四条 幼儿园的办园经费及按规定向入园幼儿的家长收取的费用,应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克扣。

第十五条 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园长在举办单位和当地教育行政 部门的领导和业务指导下,负责幼儿园的工作。

第十六条 举办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幼儿园的教职工。

第十七条 幼儿园的教师必须符合《条例》规定的条件。对不具备合 格学历的,必须取得《专业合格证书》或《教材教法合格证书》后方可聘 为教师。具体考核和《专业合格证书》、《教材教法合格证书》的发放办 法,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到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县以上(含县 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体检,领取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教职工应每 年体检一次,对患有不适宜从事幼儿园工作疾病的,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第十九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幼儿师范学校的发展规划,帮助 幼儿师范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招生能力并承担幼儿师资的委托代培任 务。中师、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可根据需要增设幼教专业班。高等师范院 校要创造条件,招收幼教专业专科生或本科生,培养高层次的幼儿教育教 研、科研人员。

第二十条 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实行分级培训、各负其责的原则。各高等师范院校、省教育学院负责省、市地实验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 培训;市地幼儿师范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院负责县(市、区)实验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的培训;县(市、区)教 师进修学校负责其他幼儿园园长、教师的培训。

第二十一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幼儿园的教职 工进行卫生保健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第二十二条 各级实验幼儿园园长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的管理,应 分别按同级实验小学校长和乡镇中心小学校长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二十三条 属非农业户口的幼儿教师,按小学公办教师的有关规定

管理;属农业户口的幼儿教师,其管理办法和工资待遇等,参照当地小学民办教师的有关规定执行,所需资金由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解决。

第二十四条 公民个人举办的幼儿园聘用教师的工资待遇,一般不能 低于公办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其资金来源,由幼儿园举办者解决。

第二十五条 除企业和公民个人举办的幼儿园外,未经县以上(含县 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抽调、借调、辞退幼儿教师。

第二十六条 幼儿园应按照《幼儿园教育纲要》的要求,贯彻保育与 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 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十七条 幼儿园应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班额。

第二十八条 幼儿园应以游戏为主,创造与幼儿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 境,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作用,寓教育于活泼有趣的活动之中。

第二十九条 幼儿园应使用全国或省统编的幼儿教材,严禁使用小学 教材。

第三十条 幼儿园的教师、保育员应使用普通话。

第三十一条 幼儿园应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中的规 定,健全卫生保健制度。

第三十二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奖励批准权限的 有关规定,分别由教育行政部门、同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 门给予奖励:

(一)改善办园条件成绩显著的;

(二)保育、教育、科研工作成绩显著的;

(三)幼儿园管理工作成绩显著的;

(四)重视、支持幼儿教育事业成绩显著的。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当地

教育行政部门依照《条例》的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限期整顿、停止招生、停止办园、警告、罚款的行政处罚,或由教育行政部门建议有关部门对 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其中,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登记注册,擅自举办或停办幼儿园的;

(二)园舍、设施不符合国家卫生和安全标准,妨害幼儿身体健康或 者威胁幼儿生命安全的;

(三)教育内容和方法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

(四)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的;

(五)克扣、挪用幼儿园经费的;

(六)破坏、侵占幼儿园房舍、设备及其他财产的;

(七)干扰幼儿园正常工作秩序的;

(八)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教具、玩具的;

(九)在幼儿园周围设置有危险、有污染或者影响幼儿园采光的建筑 和设施的。

罚款收入应按规定一律上缴地方财政。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 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 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逾 期不申请复议、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 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五条 学前班和招收3周岁以下婴、幼儿的托儿所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山东省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山东省实验小学(幼儿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实验小学(幼儿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毕业典礼]山东省实验中学2012级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山东省实验中学2012级毕业典礼 6月4日下午,随着雨过天晴,山东省实验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毕业典礼隆重举行,全校师生汇聚山东省实验中学操场祝贺又一批山东省实验中学......

    实验小学幼儿园载歌载舞庆六一

    实验小学幼儿园载歌载舞庆六一 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初夏时节,实验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又迎来了他们最喜庆的日子----“六一”儿童节。5月31日上午,实验小学运动场上彩旗招展,幼......

    2016第二学期实验小学幼儿园工作计划

    新合中心校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新合中心校将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区教育局......

    2015年实验小学幼儿园春季工作计划

    实验小学幼儿园2015春季工作计划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春天缓缓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新的学年带给我们新的希望,对幼儿园的发展我们有更清晰的目标。在《......

    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2005—2007年发展规划

    现状分析: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在2004年的9月彻底转型为幼儿园,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要进行转型。新楼的建成使我园的硬件建设以逐步完善,但我园现在的软件建设还相当薄弱。首先,我......

    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 2011年教代会工作总结 2011年12月30日 本学年,我校教代会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以及全校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了教代会在学校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实验小学2011

    本学期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发展,让我校的德育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凸显其亮点,本学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计划: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以打造阳光......

    实验小学2011

    屈家岭实验小学2011-2012学年上学期教学教科工作计划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以人为本,以质立校"办学理念,以新程课理念为指导,以"课内比教学"活动为载体,"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