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分割的户籍登记制度即将取消
城乡分割的户籍登记制度即将取消,但城乡不同医疗保险制度间的分割仍然存在,由此导致的重复参保问题也未能解决。
有统计数据显示,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大制度的全国重复参保率目前在10%左右。专家表示,超过1亿人重复参保,一方面增加了居民缴费负担,另一方面每年财政无效补贴超过200亿元。
近期一份机构调研显示,目前基本医疗保险重复参保率一般在10%以上,如果按重复参保率10%至15%估算,每年财政无效补贴超过200亿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就此对媒体表示,重复参保率数据属于内部掌握不对外公开。但该负责人对于10%的重复参保率数据也未予否认。
第二篇:城乡户籍改革专题
分析材料:城乡户籍改革专题 参考时间:12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应考者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根据要求作答。
给定资料:
1.8月30日召开的贵州省遵义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把遵义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生态环境同人文景观相协调,经济繁荣、文化浓厚、环境友好、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宜业城市,将降低户籍入户门槛。根据提出的新思路,到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平方米以上,基本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到2020年,实现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到2011年,实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目标;2014年,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2020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依托工业园区和能矿资源组合优势,抓住贵广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的重大机遇,深化与广东等珠三角经济区合作,把遵义市建设成西南通道上的重要产业承接基地。树立全方位开放理念,加强与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
该实施意见强调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规范管理原则,有序推进城镇规划区内以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凡本省籍农业人口符合相关户籍政策规定的,都可以按规定办理城镇非农业常住户口,可在当地城镇入户。
对市外籍在遵义市城镇经商、创业和从业人员及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实行统一的居住证制度,与当地城镇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扎实抓好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2年底前,率先在城市和县城规划区实行户籍“一元化”登记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各项权利保障机制。
2.1958年以前,我国没有严格的户籍制度,人口政策以自由迁移为主,1958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严格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产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合理流动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40年不变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冲击,原有的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原户籍制度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抑制各类人才的自由流动,同时也不能对大量的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的管理。
——户籍管理使我国公民具有不同的身份,不同身份又具有不同的待遇。同时也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启动。
3.1998年7月22日,国务院发出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议定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对户籍管理工作中作出了: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放宽夫妻分居、投靠子女的户口政策以及在城市投资兴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可有条件在城市落户的政策。2001年5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以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4.建立由户口登记、身份证管理等制度构成的,以现代科技装备起来的科学的人口管理系统,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户口登记是户籍管理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个严密完备的户口登记制度,对于全面准确地掌握人口信息,进行科学地开发利用,对于提高社会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保障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户籍改革的方向是使户口管理向人口管理过渡,人口管理向证件化过渡。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单纯依靠户口登记制度已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户分离。改革的方向是人口管理方式以户籍管理为主向以口籍管理为主过渡,最终以口籍管理代替户籍管理。
由于城乡差别很大,流动人口数量惊人,户籍管理成本高难度大。当初实行城乡二元户口管理结构,也有着要降低人口管理难度的因由。建立城乡一元的管理体系,用市场加法制的机制调节人口流动,是静态管理模式向动态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户籍管理联网,是对人口进行动态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积极运用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人口信息统计数据的共享,准确及时地掌握人口变动的信息。
户籍制度改革前进历程上对城市发展所形成的各种新影响,不仅仅是户籍制度改革本身所避免的,而需要完善城市发展中其他配套政策,才能引导城市的健康发展。
5.户籍制度改革后的新变化超出了常规研究范围,属于城市原发展轨迹外的突发情况,因而在短期内城市原有的供应需求体系被突破,部分设施供不应求,对城市本身与城市居民造成了较大影响。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全面放开,未来城市的发展将有可能转换其原有曲线。这就需要我们从户籍制度改革的新角度,全面分析城市发展形式,并给予城市新时期下的新定位,确定城市的新规模。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先期预测与指导的工作,也是城市定位与城市规模的初步确定者。因而新时期下的城市规划应该充分考虑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对这一改革带来的变化进行重点研究,并把应对措施在各层次的规划中给予分层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法律效力最高的规划。目前的总体规划基本上是按计划经济的思维进行编制、审批,而按市场经济进行实际运作的,表现在规划重视“期末”目标的合理性(编制、审批过程中过度重视人口规模、用地指标、规划期限、期末用地形态及其结构比例),忽视规划实施的中间过程控制(按市场需求进行的土地供给、项目用地安排根本不是按人均100平方米考虑的)。因此,面对户籍制度改革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思路、重点、内容、方法等方面必须进行改革。
首先应该加强人口、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经济土地供给相关性预测研究:通过对城市人口、用地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预测,进行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策略的相关分析,提出实施措施;
其次要加强新型城乡关系对地区城市化途径、方式及对城市发展与布局的影响研究:分析城乡复合型家庭结构对地区人口移动规律、城乡空间形态、城市化实现方式的影响; 同时也应该加强城市竞争力、吸引力、吸引范围水平和发展潜力研究:通过现状评价,从更大范围里定位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及劣势,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6.为协调和整合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建立和启动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的编制、审批、执行机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城镇体系规划就其涉及的内容来看具有区域规划的主要特征,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也是要统筹部署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口发展、土地利用、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但其法律地位、编制、执行主体决定了在现行行政体制下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实际上还只是规划部门的规划,即对城市发展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定位,城镇体系规划也不具备指导、整合各部门发展规划的效力。以发展计划和规划部门为主编制区域综合发展规划,协调各行业的发展关系,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与利用,建立相应的区域协调、决策机构,是应对种种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以人口因素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下的各种难以预料的因素使城市的发展与布局更具有不定性。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在人口规模、人均用地指标限制、城市性质表述和规划期末的布局形态上耗费过多精力,导致了规划编制、审批周期长、调整频繁、规划的实际指导作用降低,这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曾经是十分重要的规划要素在今天已不是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适应市场经济的总体规划应是城市发展的动态框架,而不是规划期末符合用地指标控制的、在实际土地批租并不受人均指标限制的静态蓝图。为在新形势下真正发挥总体规划的作用,并与现行总体规划相衔接,强化城市远景发展规划,确定城市长远的空间拓展方向与结构框架,以适应城市多种发展可能对用地空间的需求。
7.在城市远景规划的结构框架基础上,根据城市各阶段的发展条件,按照由内向外、有序推进、集中发展的原则,确定城市空间拓展阶段、范围和分期开发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使总体规划既要具有弹性,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又要循序渐进,控制因乱铺摊子带来的资源浪费。
根据总体规划的分期建设目标和当前发展形势,结合国民经济五年规划和城市建设计划,以五年为周期,一年微调,五年大调,滚动式编制城市近期规划,使城市总体规划地目标与政府工作计划密切结合;同时,通过近期规划适时调整、动态更新城市总体规划。在提高总体规划的柔性的同时,必须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刚性。总体规划在宏观上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分发展的余地,但在具体土地使用时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无序建设和乱占土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质量、提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有效深化和补充。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关用地相容性规定等内容适应了由人口等因素导致的各种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
8.农民进城后,就业问题的落实是健康城市化与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落实进城农民就业不仅要制定优惠的产业集聚政策,扶持城市产业,通过增加就业岗位拓展进城农民的就业空间;同时也应该把研究建立在如何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预备制度劳动力就业市场,建立劳务市场信息、咨询、职业培训、中介和劳务合同管理一条龙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同时,也应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减免部分税费,降低开业条件,优化城市的就业环境。农民进城后,不仅是其本身因无法妥善就业而形成社会问题,同时因城市岗位数量所限对城市居民就业也形成了压力。城市通过产业集聚,虽能增加部分工作岗位,但总量有限,这就需要拓宽就业渠道,将发展目光放在第三产业上。根据调查,三产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至5倍,而我市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远远低于标准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大,提供就业机会潜力也较大,三产发展必将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促进进城农民就业,单就城市内部落实就业调配是远远不够的,也应该从农村角度缓解这一矛盾。现时期下,由于土地效益递减,除城郊土地有较高的地租回报外,农民对土地已没有多少依恋。而实际上,土地本身含有极大的附加值。对农民来讲,进城的目的是为了谋生,谋生需要本钱,这是一个资金问题。政府已经对农民作出土地承包45年不变的承诺,从而保证了土地使用的长期性。在农业用地效益递减和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最终的出路在于进行土地市场化、资本化的制度创新,农村土地制度与城市土地制度并轨,以货币化的形式实现土地的自由流转。
9.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分阶段推进的大政策,第一步是出台土地使用权的良性流转政策,第二步是土地所有权流转制度的建立。而目前的解决途径则是将土地使用权变现。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使土地得到规模化经营的倍增效益。农民就可以通过抵押、交换、出让土地使用权得到资金,进城开店、办厂,开发第三产业。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可以说是继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必须积极推进的重大改革。没有这项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进行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为的城乡分割的行政藩篱,关键在于取消城市户口背后各种复杂的附加利益,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逐步取消城乡之间利益分配的差距,实现城乡融合。这里有政策改革和社会改革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认真清理与户籍相连的各种附带功能,清理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凡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又因历史遗留需要补偿而不会产生大的影响的附加条件应立即废除。另一方面,取消城市户口背后的利益,必须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联系起来,解决农民进入城镇后的基本保险。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中,将会使城镇的就业、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突出出来。因此,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相配套,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完成,有待于覆盖城乡的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即是对过去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期损害农民利益的正当补偿,也是保护城市自己。农民得不到社会保障的照应,城市也得不到保障。通过建立全社会保障机制,实现政策的城乡贯通,有助于促成真正的城乡一体化。降低了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同时也疏通了城市人口流出渠道。农民可以到城镇打工、经商,城镇居民也可以到农村去租赁承包山林、土地、大棚,通过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效率的提高,解决城乡共同的就业不足。
10.户籍制度作为一种政府强制实行的人口登记制度,可以有这样几种主要功能:一是为政府工作提供信息。
例如,户籍制度可以帮助政府掌握人口总量和分布等情况;二是为控制人口流动提供手段。例如,人们要求迁徙时,迁徙目的地政府可以不予登记迁移者。三是为一个城市或社区提供人口准入门槛。例如,登记制度可以设立获得登记的标准,以限制某种类型的人进入社区。四是为政府提供识别服务对象的手段。例如,政府为了救济某一部分人口,可以从人口登记册中获得信息。五是可能会为社区公共资源选择性供应提供手段。
例如,政府可以仅仅给获得登记的人口提供水、电、气等资源。这些功能有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而有的则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并不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大城市现行户籍制度似乎早已不能充分体现上述功能了。大城市户籍制度现在已经不具有完全的信息服务功能。以北京为例,估计有数百万左右的人口未获得登记,这些人口究竟有多少,人口学上的结构特征如何,政府并不知道。尽管大城市户籍制度不予登记农民或其他一些人,但这些人事实上已经完成了迁徙,政府不仅不能阻拦他们,反而在经济发展上依赖他们。一个“丑陋”的做法是在计算城市GDP总量时考虑了这些移民的贡献,但在计算人均GDP时又“忽略”了这些人口。我们根本不清楚大城市究竟对自己设置了何种“人口准入制度”,以北京为例,就很难搞清楚它那些指标是如何制定的,又是如何分配的。
在各地方政府向社区居民提供社会保障的能力很不相同的情况下,现行大城市户籍制度的确给政府减轻了不少负担。例如,北京市就不需要给“外来人口”提供和北京市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帮助。这方面形成了事实上的某种歧视。一些有钱人通过门路在北京买到经济适用房,而这些人较之穷人也不是太需要政府的其他社会保障支持。在大量“准公共服务”日益货币化的情形下,大城市的公共服务已经不可能仅仅瞄准户籍居民了。外来穷人也在享用北京的马路,尽管他们享用的面积比较小;外来有钱人照样可以上北京的好中学,而没有钱的北京人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也不能进入好中学。有的外地人买北京户口是看上了北京的大学录取成绩低,名牌大学好考。
可是,如果不是教育改革迟滞也不至于这样。如果改革了教育和考试录取制度,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办学自由,也不至于让少数几个大城市在教育方面独领风骚。
不论怎么看,现行大城市户籍制度几乎乏善可陈,它为人们所诟病是免不了的。经过多年的改革,政府对资源的垄断程度大大降低了,社会生活的市场化、货币化程度提高了,这导致户口的含金量在减少,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户口早已没有任何含金量。事实上,大城市户口也在贬值。一个留京指标卖到1.5万-3万元,这已经不是一个大价码了。如果真正形成一个“指标“市场,交易成本会大大降低,指标的价格还会降低。这是基于经济学常识的判断。如果仅仅是户籍制度不改,而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改革继续向前,总有一天大城市户口会不再值钱,而这一天的到来或许不会太远。
11.为什么公务员不可以是农民?之所以发出公务员可不可以是农民的疑问,是源于不久前浙江义乌市委组织部对195名公务员“非转农”事件的处理。2010年初,在义乌市委组织部在一次针对公务员户籍的全面的检查中,发现当地有195名公务员的户籍从城市迁往了农村。为何“非转农”会成为很多公务员的选择?与户籍捆绑在一起的经济利益恐怕是主要因素。
据悉,在义乌一个农村户口大概包含着100万元的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化扩张所带来的土地升值,农村户口价值还存有上涨的空间。一个理性的人,如果在“非转农”之后并不会改变其目前的工作状态,那么他也会毫无犹豫的选择非转农:现在的工作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而获得农业户口又可以为今后获得一笔巨额的一次性货币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之所以质疑公务员的“非转农”,而公众对此现象也深恶痛绝,大概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公务员在非转农的过程中通过不劳而获而攫取了大量的财富;二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着种种违法的行为。因此,义乌市相关部门对那些“进村分钱”的公务员的户口迁出,获得了不少好评。但是,仅仅将这些公务员的户籍迁出村集体经济组织就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吗?事实上,义乌市的这次清理“非转农”事件,并没有让“非转农”事件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从表面上看,这次冲突可以归结为户籍与公务员资格的问题,但溯及本源,则是折射出城乡二元的体制下的种种弊病。
公务员是不是城市居民的专有权利?据媒体披露,此次义乌处理的195名公务员中,涉及到两部分群体:其中101人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即为多年前在农村招聘的干部,并未及时转为城市户口并持续至今;还有94人则是主动将户口从城市转回农村。如果说后者的非转农是存有通过权力与民争利的嫌疑,那么此前一直是农村户籍的公务员转为非农业户口,当地政府的强制农转非则是有违法之嫌了。虽然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务员几乎都是非农户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务员必须是非农户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户籍并非是公务员的前提性要件,而纵观《公务员法》全文,也没有禁止农民成为公务员的规定。由此可见,当地政府将那些原本持有农村户籍的公务员强制转为非农业户籍,并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在计划经济时代,非农户口意味着国家提供的就业和一系列的社会福利。作为靠近权力核心的人员,公务员的基本生活当然是由国家负担。但是即便如此,在那个时代还存有非农户口的公务员:如陈永贵成为国家副总理时其户籍还在大寨,而吴仁宝在成为江阴县委书记时,他的户籍还是在华西村。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捆绑在非农户口上的福利越来越少,非农户口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逐步减弱,而在那些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为非农业人口则是由于和土地捆绑在一起,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它的珍贵性会逐步得到体现: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农村人可以在城市购房置业,但是城里人却无法在乡下买地。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人放弃了通过大学而改变户籍的方法,而选择了以农业户口进城念大学,因为农村户籍中有着巨额的经济利益。
由此可见,公务员可不可以是农民,这本该是由公务员自己决定的私事,而无需组织处理的大事: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农民都可以通过考试或者选举成为国家公务员。而在今天中国这事之所以会被如此关注,这是因为中国当下以身份为纽带的农村经济组织与现代通过市场契约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紧张关系所致。在现代中国,城里人获得财富的方式只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而在农村,农民除了自己的劳动以外,还可以通过集体经济成员的身份获得相关企业的分红。换言之,农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身份性收入,而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英国史学家梅因曾说,“迄今为止,所有社会进步的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在城市已经通过契约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中国,农村中却还残留着以身份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当农民这一身份不再具有财产性收入时,公务员可不可以是农民就不会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中国要实现这个转变,当务之急是理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农民的收入不是通过其身份,而是通过其劳动获得时,自然不会有那么多公务员会在乎这个农民身份了。
12.11个省市开始统一城乡户口,北京暂时未列在其中。日前中央综治委在会议上传出消息,公安部正在抓紧研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昨天公安部有关人士介绍说,目前全国已有山东、辽宁、福建等11个省的公安机关开展了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工作,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界限,北京暂不在其列。
中央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25日在中央综治委2005年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透露,公安部正在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户口迁移限制。
针对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昨天公安部有关人士说,目前这一规划还没有明确的实施时间,但这项规划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公安机关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
目前有的省市已经逐步启动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2003年,湖北省选定在武汉、襄樊和黄石三市为试点,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统一登记为“湖北居民”户口。2004年,山东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不再收取城市增容费。中央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透露,公安部正在抓紧研究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户口迁移限制。
在广东购买或自建合法住宅的外来事主有望同时迁入户口!日前,针对外地人来广东购了房但户口迁移却困难重重的情况,省公安厅表示,目前正争取重新启动户籍制度的调整改革,购房入户拟统一政策,届时,凡在广东购买或自建合法住宅达到一定面积的事主可同时迁入户口。
下一步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由过去的防范控制型管理转变为管理和服务并重的服务型管理,建立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工作时单位管、暂住地社区管、党团员组织管、系统问题部门管、治安问题公安管的工作格局
中央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召开了部分省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调研工作汇报会。
据悉,根据中央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005第一次全体会议要求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安排,8月中下旬,办公室各成员单位派员组成6个工作组,分赴江苏、福建、山东、河南、广东、贵州6省就各省开展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今年以来,北京市公安局也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公安部的要求,组织各区县局开展了流动人口管理调研工作。
作答要求:
1.根据材料内容,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总结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15分)
2.当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开始新一轮起步,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分析哪些措施能对达到理想成效起到作用。(25分)
3.请围绕材料主旨,写一篇题为“户籍制度改革是时代前进的必由之路”的议论文,不少于1000字。(60分)
第三篇: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范文
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24日上午,包括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著名法学专家郭道晖等在内的十五名学者及社会人士,联名提请国务院,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
23日下午,记者收到了北大教授张千帆的邮件,24日,他们将递交十几位学者联名签署的“关于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这份长达五页的建议书中写道,目前我国高考招生的“户籍壁垒”,已经造成社会问题。
学者们曾对不同行业和阶层在某大城市长期工作的100名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
80%的受调查家长因为各种教育户籍限制而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其中包括随迁子女不能正常升入高中、不能参加高考,以及由于户籍歧视产生的小学入学难、赞助费等问题。
学者们建议国务院重新审查这些规定,取消这种户籍限制。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记者联系到“建议”中共同署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曲相霏,她表示,这并非张千帆等学者第一次提交针对高考制度的建议。
2009年底,张千帆教授等学者向教育部递交了《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议书》,呼吁进行高考制度改革,保障平等受教育权。
2010年,一些高考学生的家长也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建议书。
“随迁子女在学籍地高考可以作为整个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曲相霏介绍说,这是他们提交“建议”的主要考虑。
●建议内容
该“建议”共分四部分,分别包括目前户籍政策带来的问题、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条件与配套措施以及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改革方案等。
张千帆等学者认为,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考生必须在当地具备完整的高中学籍等严格条件进行限制,同时,建议政府放开社会办学。
你可以在 阳光114http:///腾达网 http:///查阅相关最新信息
第四篇:商品房分割登记所需材料
一、彩臣二村
彩臣二村(原彩臣苑、彩臣一村)由原启东市房地产公司所开发建设。其中包括彩臣二村旧城改造(4820.0㎡)(现彩臣二村58号楼、人民中路293号、人民中路259号)、彩臣二村一期(32292.8㎡)(现彩臣二村55、56、57、63、64、65、66、68、69、70号楼;公建1、2、3号楼)、彩臣二村二期(35037.0㎡)(彩臣二村41、42、43、44、51、52、53、54、59、60、61、62号楼)共计28幢房屋。
1995年8月24日,原启东市土地管理局根据启计基(1995)83号文件,为建住宅实施人民东路两侧旧城改造,与原启东市房地产公司签定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用途为住宅,使用权类型为出让,使用年限为70年,土地面积为4820平方米,后原启东市房地产公司未缴纳土地出让金和契税,未办理土地登记手续。1995年11月27日,原启东市房地产公司取得了单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编号:95091),建人民东路2、3、4号楼(现彩臣二村58号楼、人民中路293号、人民中路259号)。现房屋已全部销售,实际楼下为商业门面,楼上为住宅。
1999年10月11日,原启东市国土规划管理局根据原启东市计划委员会的文件(启计固[1999]第49、50号)为建经济适用房同意将32292.8㎡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给原启东市房地产公司使用,后该公司未办理划拨用地及土地登记手续。2000年8月23日,原启东市房地产公司取得了彩臣苑55、56、57、64、65、66、68、69、70号楼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启房预2026号)。实际彩臣二村65、66、68、69、70号楼底层为商业门面,楼上为住宅。公建1、2、3号楼为商业,彩臣二村55、56、57、63、64号楼为住宅楼。
2000年3月24日,原启东市房地产公司取得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项目为彩臣苑二期,用地面积为37750平方米。2001年2月13日,原启东市国土规划管理局根据原启东市计划委员会(启计固[1999]第39号)同意将汇龙镇彩臣一村国有土地35037.8㎡出让给原启东市房地产公司,同时签订了国有土地出让合同,土地用途为住宅用地,出让年限为70年。根据该合同原启东市房地产公司应缴纳土地出让金1482100元。2000年12月10日,原启东市房地产公司向市政府提出‚恳请政府给予政策性扶持,缓缴彩臣苑二期工程的土地出让金、大配套费、人防费等规费,待竣工后可由财政对彩臣苑项目进行审核,如有营利,愿上缴给政府‛的报告。市领导给予了‚经研究,同意先缴80万,其余缓缴,待竣工验收后由财政结算‛的批示。后原启东市房地产公司向原启东市国土规划管理局缴纳土地出让金683381元。后启东市房地产公司未办理土地登记手续。2002年2月5日,原启东市房地产公司取得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实际彩臣二村41、51、59号楼底层为商业门面,楼上为住宅。彩臣二村42、43、44、52、53、54、60、61、62、63号楼为住宅。
因当时原启东市房地产公司属国有企业,销售收益全部归集体所有,当时彩臣二村旧城改造(现彩臣二村58号楼,人民中路293号、人民中路259号)门面销售价格约为4000元/平方米,住宅的销售价格1300元/平方米,彩臣二村一期门面对外的销售价格约为4000元/平方米,住宅销售价格约为1340元/平方米,彩臣二村二期门面对外的销售价格约为4000元/平方米,住宅销售价格约为1390元/平方米。现建议将该宗土地由国土部门按现状视同为国有出让土地办理商品房土地分割登记手续,彩臣二村公建1、2、3号楼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商业,使用年限为40年,彩臣二村41、51、58、59、65、66、68、69、70号楼、人民中路259号楼及人民中路293号楼底层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商业,使用年限为40年;楼上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住宅,使用年限为70年。彩臣二村42、43、44、52、53、54、55、56、57、60、61、62、63、64号楼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住宅,使用年限为70年。土地使用年限自2001年02月13日(出让合同签订之日[启土出(2001)第2号])起算。
二、彩臣二村72、73幢
彩臣二村72、73幢(原彩臣苑1、2号楼)是由原启东市房屋开发公司于1995年所开发建设.1995年6月16日,原启东市计划委员会(启计基(1995)第91号)同意原启东市房屋开发公司建造彩臣1、2号商住楼(现彩臣二村72、73幢),建筑面积6000㎡。1995年7月,原启东市房屋开发公司取得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编号:95044)及单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编号:95049),1995年8月14日,原启东市土地管理局与原启东市房屋开发公司签订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用途为住宅,使用年限为70年,土地面积为1666.67平方米。原启东市房屋开发公司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后未缴纳土地出让金和契税,未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现实际情况为商住混合,底层为商业,楼上为住宅。
鉴于该项目属旧城改造项目,且原启东市房屋开发公司为国有企业,销售收益全部归集体所有,并且有关部门均批准其建商住楼6000平方米,门面销售价格约为4000元/平方米,楼上住宅销售价格约为1300元/平方米左右,故建议将该宗土地由国土部门按现状视同为国有出让土地办理商品房土地分割登记手续,楼下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商业,使用年限为40年,楼上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住宅,使用年限为70年,土地使用年限自出让合同签订日期(1995年8月14日)起算。
三、长龙一村48、50、51、52、53号楼
长龙一村48、50、51、52、53号楼总用地面积7097.1㎡, 2002年11月11日,长龙公司取得了国有土地使用证(启国用[2002])字第0372号),土地用途为居住用地,其中5225.1㎡为出让土地,1872㎡为划拨土地,出让年限为50年。共建了五幢房屋,安置符合农民联建条件的农户34户。后来计经委同意调整该项目安置拆迁户14户,建筑面积2308平方米,其余20户在长龙街、长龙苑安置(详见城北村联户建房明细)。后该项目安置拆迁户14户长龙公司作出了异地安置方案,安置明细见原安置在长龙东街人员现安置地段明细表(2011年2月22日)。2002年7月16日,《启东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第28次会议纪要中明确‚允许城北村把农民联建房面积以外的房屋作为商品房销售‛,‚会议要求市建设部门对城北村农民联建房中的非农民联建面积进行核实,根据核实的面积,城北村把应交的规费足额上缴财政;同时还要把联建房中作为商品房销售部分的土地出让金足额上交财政。‛2004年5月8日,财政局向市政府的请示报告中也明确联建房中商品房销售利润用于城北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议政府在土地收益中给予该村50万元的补贴,还有缺口部分由城北村在以后的商品房开发销售中自行解决‛,市领导原则同意该请示。2001年8月6日,长龙公司取得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启建规工(2001)字第031号副本)。2001年9月20日,长龙公司取得了商品房预售价格许可(启价房预2001.3号)。2002年8月2日,长龙公司取得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编号:2002字021号),业主均已办理了房产证。
因启东市长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3年7月25日经汇龙镇人民政府批准改制,该宗地为长龙公司改制前所建设开发,现补办手续的主体已改制。现建议将该宗土地由国土部门按现状办理土地分割登记手续,底层门面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商业,使用年限调整为40年;楼上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住宅,使用年限为50年,土地使用年限自2002年11月11日(土地证登记日期)起算。
四、长龙苑1-12号
长龙苑是由长龙公司在1998年开始开发建设,实际总用地面23639.5平方米,共建13幢住宅楼(长龙苑1、2、3、4、5、6、7、7-1、8、9、10、11、12号楼)。1998年6月2日,原启东市国土规划管理局根据启计固(1998)第37号文立项,同意按核定的平面红线所示范围征用汇龙镇城北村二组城镇村庄用地35.01亩(23340平方米),给原启东市长龙项目开发责任有限公司使用。后原启东市长龙项目开发责任有限公司未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及土地登记手续。1998年6月,该公司取得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面积为35.01亩,编号:98010)。1999年8月,启东市长龙项目开发责任公司分别取得了长龙苑7、8、9、10、11、12号楼的启东市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编号:99100、99101、99102)。1998年8月、2000年1月,长龙公司分别取得了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编号:98-18,启房销200008号),销售长龙苑1、2、3、4、5、6、7、8、9、10、11、12号楼。长龙苑7-1号楼未查有相关建设手续和销售手续。其中有三幢楼超出所征用土地面积,8号楼超出2平方米;10号楼超出95平方米,12号楼超出121平方米,超出的用地为2000年时出让给原启东市长龙实业总公司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为70年的住宅用地(未缴纳土地出让金和办理土地登记手续)。以上房产业主均已办理了房产证。因启东市长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3年7月25日经汇龙镇人民政府批准改制,其销售价格约为1100元/平方米,该宗地为长龙公司改制前所开发建设,现补办手续的主体已改制。所超土地为国有土地,实际用地面积为23639.5平方米。现建议将该宗土地视为国有出让土地,由国土部门按现状办理商品房分割登记手续,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住宅,使用年限为70年,土地使用年限自1998年6月2日(启土建征[1998]第11号)起算。
五、华联新村38、39、44、45、46、47号楼
2000年4月5日,启东市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关于启东市鑫磊城市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基建立项的批复](启计经投(2000)27号)同意启东市鑫磊城市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改造建商品房15000平方米,同年,鑫磊公司取得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000年7月26日,启东市国土规划管理局(启土建出[2000]第63号)同意将位于汇龙镇纺工小区北区范围国有土地1.0845公顷出让给鑫磊公司使用,后鑫磊公司未交纳土地出让金,未办理用地手续和土地登记手续。2001年2月21日,鑫磊公司取得了预售许可证(启房预售证200108号),预售总建筑面积17186平方米(纺工小区1-6号楼)。现房屋全部销售完毕,销售价格约为1200元/平方米左右。购房户都办理了房产登记手续。
因启东市鑫磊城市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于2003年1月18日经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批准改制,该宗地是企业改制前所开发建设,现建议将该宗土地由国土部门按现状办理土地分割登记手续,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住宅,使用年限为70年,土地使用年限自2000年7月26日起算。
七、新联综合楼
1997年3月20日,原江苏省启东吕四港港口开发区管委会[启开管(1997)18号]同意原启东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原启东市新联经济有限公司建造综合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1997年3月28日,原启东市土地管理局同意启东市新联经济有限公司为建综合楼征用汇龙镇新联村土地3620平方米[启土开征(1997)21号]。1997年,原启东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原启东市新联经济有限公司分别取得了启东市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编号:97107),启东市单位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编号:97061),江苏省村镇工程建设许可证[(97)建字061号]。1997年11月12日,原启东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原启东市新联经济有限公司办理了商品房销售手续(编号:97-22号),销售面积为3000平方米。原启东市新联经济有限公司未办理用地手续和土地登记手续。该幢综合楼现底层为商业,二层以上为住宅。上述房屋已办理了产权证,现住户要求办理土地证。
因原启东市新联经济有限公司是新联村村属企业,1997年新联村划归开发区,开发区为扶持村级经济故建该幢综合楼,销售收益归集体所有,门面销售价格约为1000-1380元/平方米,住宅的销售价格约为600-900元/平方米。现建议按现状分摊,底层分摊土地为商业,使用年限为40年,楼上分摊土地为住宅。使用年限为70年,土地使用年限自1997年11月12日(办理销售手续之日)起算。
八、新联村4、5、16、17号楼
1995年,原汇龙镇镇属企业启东市振华公司在新联村地段(航道站西侧及横河南侧)开发建设四幢住宅楼(新联小区4、5、16、17号楼)。1997年8月14日,原启东市计划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对原启东市振华公司未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进行违章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讨论,会议同意给予办理房屋产权等各项手续。1997年9月19日,南通市国土规划局[通地征补县(1997)第31号]同意按红线图所示范围征用汇龙镇新联村9、10、14、15组土地17.4亩,同意该地块由新联村按总平方案实施住宅楼工程建设。1997年9月12日,启东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核发了江苏省村镇工程建设许可证,建筑面积为10800平方米。后新联村又根据计委1997年8月14日会议纪要补办了商品房销售手续。该宗地未办理用地手续和土地登记手续。
因振华公司是当时的汇龙镇政府实行的厂村合并体制下的企业,销售价格约为1080元/平方米。故建议将该宗土地由国土部门按住宅用地办理土地分割登记手续,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住宅,使用年限为70年,土地使用年限自1997年10月22日(办理销售手续之日)起算。
九、电工总厂商住楼
1996年1月12日,原启东市计划委员会同意成立金龙项目开发责任有限公司,公司隶属启东市电工总厂。房屋建成销售后公司自动撤销[启计基(1996)第5号]。同日,同意金龙项目开发责任有限公司建造商住楼2600平方米,一层营业,二层办公,三至六层住宅[启计基(1996)第6号]。1996年1月4日,原启东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核发了启东市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编号:96002)。1996年4月30日,原启东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核发了启东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编号:96028)。1996年8月2日,原启东市土地管理局与原启东市电工总厂签订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面积为600平方米,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为50年,用途为商住综合。后原启东市电工总厂和金龙项目开发责任有限公司未交纳土地出让金,未办理土地登记手续。1996年8月6日,原启东市金龙房地产项目开发有限公司办理了商品房预售手续,预销售价格商业为4500元/平方米,住宅为1300元/平方米。
因启东市电工总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金龙项目开发责任有限公司是启东市电工总厂的下属企业,且电工总厂和金龙公司均已吊销,同时实际门面销售价格约为3300元/平方米,住宅销售价格约为1100元/平方米。故建议将该宗土地由国土部门按现状办理土地分割登记手续,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综合,使用年限为50年,土地使用年限自1996年08月02日(合同签订之日)起算。
十、幸福二村64-74号楼
幸福二村是由启东市房地产公司所开发建设,共建房屋12幢,幸福二村64、65、66、67、68、69、70、71、72、73、74号楼及公建房一幢。1997年12月25日,启东市建设委员会核发了启东市基本建设项目建议书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1998年3月9日,原启东市计划会员会[启计固(1998)第13号]同意启东市房地产公司开发建设幸福二村西侧、人民医院北侧地块,开发建设商品房及配套公建20000平方米。1998年3月23日,启东市房地产公司又取得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编号:98003)和建设用地许可证[启地许字(1998)第017号]。1998年8月27日,启东市国土规划管理局与启东市房地产公司签订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面积为11440平方米,用途为住宅,出让年限为70年,实际用地面积14937平方米。后启东市房地产公司未缴纳土地出让金和契税,未办理土地登记手续。其中幸福二村68、72号楼超出用地范围,68号楼超出面积为626平方米,72号楼超出面积为179平方米。1999年底层门面的销售价格约为1500元/平方米。
因当时原启东市房地产公司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根据1995年7月28日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第40次)和《关于汇龙镇菜园村、城河村(部分)集体土地收归国有的通知》的精神,该地块在建设时土地性质为国有土地。故建议将该宗土地由国土部门按现状办理土地分割登记手续,幸福二村64、65、66、68、69、70、71、72、73、74号楼和67号楼二层以上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住宅,使用年限为70年,土地使用年限自1998年08月27日至2068年8月26日止。幸福二村67号楼底层及公建房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商业,使用年限为40年,土地使用年限自1998年08月27日至2038年8月26日止。
十二、长龙二村19、27号楼
长龙二村19、27号楼是由启东市长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根据长龙二村的总体规划所建设。2003年4月17日,原启东市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启计经投[2003]68号)同意启东市长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汇龙镇城北村第九村民组建农民联建房6300平方米。2003年5月9日,启东市长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取得了联建房19、27号楼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启建规工[2003]第017号副本)。2003年7月20日,启东市长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取得了长龙二村13、18、19、27号楼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启房预售证第200309号)。长龙二村19、27号楼未办理征地手续,所使用土地为集体土地。
因启东市长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2003年7月25日经汇龙镇人民政府批准改制,当时长龙二村19、27号楼销售已达尾声,改制工作盘存时,该两幢楼纳入库存商品,属改制资产,故建议将该宗土地视为国有出让土地,由国土部门按现状办理土地分割登记手续,分摊土地面积用途为住宅,使用年限为70年,土地使用年限自2003年7月20日(取得销售许可证之日)起算。
十四、城河建都花苑
城河建都花苑是由原启东市建都房地产项目开发有限公司所开发建设。共建商品房9幢,房屋面积共33160平方米(其中住宅190套、门面19间),用地面积约为22921.2平方米。
1998年4月12日,开发区管委会、建都公司和城河村协商开发房地产,约定‚房产分三期开发,土地分三次征地,土地200元/平方米,扣除土地拆迁成本后按15元/平方米收取‛。1998年4月30日,吕四港港口开发区管委会(启开管[1998]20号)同意启东市建都房地产项目开发有限公司建造城河住宅小区,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第二期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第三期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1998年9月3日,原启东市国土规划管理局与原启东市建都房地产项目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启土开出字(1998)第2号),土地面积为6576平方米,用途为住宅,土地出让金以15元/平方米收取。2001年11月8日,建都房产公司向国土局申请补办25亩土地的用地,国土局对建都公司申请作出了‚请开发区国土局具体与我局联系补办事宜‛的批示。2001年12月4日,国土局对建都房产公司‚未批先用25亩土地‛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2002年3月13日,国土局对建都房产公司申请补办手续签署了‚经研究,该宗地按91元/平方米计缴土地收益,总额为151.28万元‛的意见,但开发区管委会在2002年4月25日签署了‚经研究,同意该宗地土地收益金确定为15元/平方米‛的意见。2002年4月26日,开发区管委会向建都房地产公司发出了交款通知‚为补办土地出让手续,请按15元/平方米向开发区财政局交纳土地出让金计24.936万元(16624平方米﹡15元/平方米)。‛同日建都房产公司交纳了土地出让金24.936万元。
城河建都花苑1号楼至9号楼是原启东市建都房地产项目开发有限公司经开发区管委会批准立项[启开管(1998)20号、启开管(1998)21号],建设局于1998至1999年先后对每幢房屋核发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编号:9904、9905、9906、9907、0008、99151、9995、9956、9955、99131)和商品房销售许可证[(99)房销售证第17号、(启)房销售证第0003号、(启)房销售证第0009号]。启东市建都房地产项目开发有限公司于2001年2月19日经启东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制。该块地块上的房屋已分别于1999年11月19日、2000年3月16日和2000年10月13日办理了商品房销售许可证。16624平方米土地当时由于没有用地指标未办理土地出让手续,但已按开发区管委会的要求缴纳土地出让金。根据1996年8月10日国土局与开发区管委会签订的《开发区国土规划建设局与土管局工作衔接的具体操作办法》,‚土地出让方案由开发区向市政府报批。出让合同签订过程中,土管局凭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在出让合同申报表上的签字予以签字盖章。‛,‚开发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均由开发区国土规划建设局负责有关税费的测算和征收,并负责文件的草拟、审核、签发、打印、土管局以‘启土开征’、‘启土开拨’、‘启土开让’设置文号,凭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的签字予以盖章‛。根据1995年7月28日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第40次)和《关于汇龙镇菜园村、城河村(部分)集体土地收归国有的通知》的精神,该地块在建设时土地性质为国有土地。故建议将该宗土地视为国有出让土地,由国土部门按现状办理土地分割登记手续,城河建都花苑1、2、3、4、5、6、7、8、9号楼分摊土地用途为住宅,使用年限为70年,终止日期为2068年11月3日;门面房分摊土地用途为商业,使用年限为40年,终止日期为2038年11月3日。
十四、长江新村
长江新村82-93号楼是由原启东市房屋开发公司所开发建设,共建商品房13幢,包括长江新村82、83、84、85、86、87、88、89、90、91、92、93号楼及长江新村长新巷公建房。
1998年,启东市计划委员会同意启东市房屋开发公司开发建设长江新村西侧,其中商品房24000平方米,小型公建1180平方米[启计固(1998)14号],同意启东市房屋开发公司开发改造启东长途车站生活区,建造商品房4200平方米[启计固(1998)57号]。1998年年底,启东市房屋开发公司分别取得2515平方米和19712.6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用途为住宅,原于1998年12月10日办理了土地登记手续。登记用途为住宅,终止日期至2068年12月29日止。该宗地长新巷公建房实际用途为商业门面,销售价格约为1000元/平方米,当时长江新村的住宅销售价格约为 元/平方米。
因当时原启东市房屋开发公司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故建议将该宗土地由国土部门按现状办理土地分割登记手续,长江新村82、83、84、85、86、87、88、89、90、91、92、93号楼分摊土地用途为住宅,使用年限为70年,终止日期为2068年12月29日;长兴巷门面房分摊土地用途为商业,使用年限为40年,终止日期为2038年12月29日。
第五篇: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思路
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思路
户籍制度是政府对辖区人口进行管理的一种必要手段,但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户籍有可能异化为政府对人口的等级化或阶层化管理的强制性工具,或者成为一种商品。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我们选择了计划经济的体制,使得政府突然面临一个艰难的问题:大量农村人口希望进城就业而城市根本无法接纳,由此户籍制度逻辑地
演化为限制国民自由流动的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户籍制度异化为一种商品,国民流动的选择权以个人的财富多少来确定,客观上形成了对穷人的阶层性歧视和利益侵害。户籍制度改革,核心在于首先解决城市社保制度中国民待遇全国统一的问题,否则难有实质性推进。户籍制度的关键是限制农村人口进城户籍制度古已有之。新中国户籍制度框架的基本形成是在1958年。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的形式正式公布实施。在此之后的二、三十年,关于户籍管理的规定不断有更详细的内容补充,最终形成了在我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体系。该管理体系最核心的特点是全面规定了全国人民在居住和迁徙上所必须遵守的法律性规定。其基本精神是:公民从大城市往中、小城市迁移基本自由,小城市往乡镇迁移基本自由,但反过来,则要受到十分严格的约束。其中特别是城乡之间的迁徙权力受到严格限制。1977年由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有一段文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的户籍管理政策,文件规定:“从农村迁往市、镇(含矿区、林区等,下同),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从其它市迁往北京、上海、天津三市的,要严加控制。从镇迁往市,从小市迁往大市,从一般农村迁往市郊、镇郊农村或国营农场、蔬菜队、经济作物区的,应适当控制。从市、镇迁往农村,从市迁往镇,从大市迁往小市的,以及同等市之间、镇之间、农村之间的迁移,理由正当的,应准予落户;”“与市、镇职工、居民结婚的农村人口,(包括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应在农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不得迁入市、镇,其子女也应在农村落户;”“市、镇职工在农村的父母,不得迁入市、镇。”第二方面的特点是:把户口管理与城市居民的粮油关系死死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管理办法是从1953年11月,我国政府全面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开始的。此后的几十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几乎每年都要发布关于严格控制“农转非”人口,控制吃商品粮人口的文件。直到1979年,《全国粮食会议纪要》的精神仍然认为,“对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要按照公安部的规定,控制在千分之一点五以内,不得超过。对于粮农转为吃商品粮的菜农,必须严格控制。”同时特别强调,“解决粮食问题,要严格控制非农业人口的增加”。这种办法,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户籍管理的范畴,而是把公民吃饭的生存权也纳入到了户籍管理的权限中来,形成了事实上公民对所属组织的人身依附关系,颠倒了现代社会“国与民”之间的法律关系,构成了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改革开放以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户籍制度的管理仍然很严格。1984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农民可以在自理口粮的前提下,在县以下的小集镇落户。这标志着我国户籍制度开始松动。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水平的迅速提高,在户籍管理上又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户口作为一种资源进行买卖的问题,城市扩张中的城中村问题,经济发达的村集体,以村规民约的方式,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本村落户的问题和户口从城市反向向农村流动的问题,等等。2001年公安部提请国务院批转《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的文件,其中明确提议:“全国县级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所有在当地有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驻户口”。但这仍然指的是县以下的小城镇。2002年,广东省最先试行在省会级大城市广州市开放户籍制度。其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也进入试点。目前我国原有的旧户籍制度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但总体框架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现行户籍制度的逻辑起点是计划经济由于新政权在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迁,使得全社会的生产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据统计,从1954年到1960年,全国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数波动在2000万到3000万之间。而当时的城市总人口只有6000万到8000万。就城市的就业来看,当时的产业工人只有600多万人,失业人口在400万人左右,而在此期间每年涌入城市的人口高达500万人以上。面对当时我国历史上突然出现的人口流动大潮,政府被动地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农民进入城镇的文件。1953年4月17日,政务院公布了《关于劝阻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盲流”一词由此出现;1954年3月,内务部和劳动部发文《关于继续贯彻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