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政府关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实施办法
为了切实缓解我市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全市县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政府《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财政部、省政府关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意见。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完善财政体制,增加县乡可用财力,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化解县乡债务,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理财行为,增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县乡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分类指导,齐抓共管。根据县乡经济发展状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指导县乡加快解决财政困难问题,实现县乡财政状况整体好转。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县乡,重点是加强增收节支,提高理财水平,帮助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财政收入少的困难县乡,给予重点扶持,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支持加快财源建设,促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
(二)统筹规划,保障重点。通盘计划,统筹安排全市可支配财力,适当集中财力,将财力向困难县乡转移,加大对困难县乡工资发放、政权运转等的支持力度,保障各项重点支出。
(三)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积极推进“乡财乡用县监管”,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规范财政分配关系;积极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三、具体措施
(一)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强财源建设工作
各县市区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切实落实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围绕发展壮大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医疗、食品、果菜、奶畜和旅游业等十大特色产业,着力抓好一批产业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引进一批对全市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项目,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促进投资增长,以项目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紧紧抓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机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落实领导抓项目责任制,保证必要的经费。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突出过程控制,落实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强化质量、资金、安全管理,做到资金到位、环境优良、管理有序,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进度月报制、招商引资项目督促检查制和激励机制。设立奖励资金,严格考核奖惩。落实奖励政策,促进财源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调动县乡政府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市财政局要结合“十一五”财政规划,认真研究新体制运行情况。继续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财力分配进一步向困难县倾斜,对新体制实施后县市区财力增长较大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力微调,将集中的财力全部用于对困难县的转移支付补助。加大对县乡财政体制调整工作的指导力度,调动县乡政府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积极性,确保县级财力稳步增长。县级政府要根据免征农业税后乡镇职能变化的实际情况,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积极实施“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的管理方式,确保乡镇政府履行职能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促进乡镇理财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
(三)强化支出管理,保证县乡政权的运转
各县市区要切实强化预算约束,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大力压缩会议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优先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发放、县乡政府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等重点支出的需要。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确保县乡政府机构运转和公共服务支出的需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节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制止和反对铺张浪费。
(四)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
严格控制县乡机构和人员增长。将县乡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审批权上收市级管理,市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严格控制县乡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机关部门和财政补贴事业单位因职能调整和任务增加所需的机构和编制,在对现有机构编制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采取“减一增一”的办法解决,所需编制在现有的行政编制、事业编制总数内调剂安排。今后五年内,乡镇的机构和编制总体上只能减少,不能增加。建立健全人事、编制和财政相互制衡的机制,严把增人关,用预算管编制,用经费管人头,确保财政供养人员零增长。
积极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政府要严格编制管理,不得超编制配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在编制员额内按照“按事设岗,按岗定人,一岗多责”的原则,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整合乡镇内设机构,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
严格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机构、编制、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擅自设立机构、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超编制超计划进人的县乡,由纪检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进行查处。追究有关领导和主办人员的违纪责任。
(五)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坚决制止新债务的发生。除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的项目外,县乡政府不准再借新债或变相借债。凡违反规定形成新债务的,一经查实,按“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乡镇发生的新债务,要严格追究乡镇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坚持“谁借债谁偿还”的原则,加大债务清收力度。狠抓各类基金会清欠。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实行发支付令、查封财产、使用简易程序等行之有效的手段,确保把该清收的资金坚决收回来。对各级政府、各部门及各单位到期拖欠不还的各类政府性债务,实施财政扣款。对需用财政资金偿还的政府债务,各级政府在年初安排支出预算时,尽可能将还贷资金单独做出安排,确保专款专用,及时归还当期贷款本息。
建立健全还债准备金制度。县乡要根据债务情况。在安排支出预算时,按新增财力的10—15%建立还债准备金或债务风险基金,也可按债务余额的3—8%建立还债准备金或债务风险基金。建立健全债务责任追究制度和县乡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把偿还债务作为考核县乡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对于工作失误或搞“政绩”造成的债务,要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赔偿责任。
(六)加强监督管理,完善领导干部考核监督制度
建立和完善县乡领导考核监督制度,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实绩列为县乡领导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确定和责任追究办法,坚决杜绝乱攀比、不切实际地举债搞建设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切实规范县乡政府行为。
县级财政部门要在每年的财政报告中,分别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报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措施、成效以及资金使用情况;县级财政部门要将本县市区的上述情况汇总后报送市财政局。
四、基本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加强组织领导和调查研究,制定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运用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方法,狠抓落实,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县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科学理财水平,努力实现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二)管好用好奖励补助资金
县级财政要严格按规定分配和使用一般性转移支付、“两保两挂”和收入上台阶激励政策以及“三奖一补”等财力性补助资金,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努力解决好财政困难问题。要逐步提高县乡党政机关的公用经费支出标准,尤其要安排一定的乡镇政府公用经费支出,保证乡镇政府机构运转的需要;要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村级的支出落实到位,保证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三)建立健全督查机制
市财政局要对县级财政部门上报的有关数据,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两保两挂”和收入上台阶激励政策以及“三奖一补”等财力性补助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县市区编报虚假信息、虚增财政收入,不按规定分配和使用奖励补助资金,挪用补助奖励资金,拖欠干部职工当年工资,违反规定购买、更新小汽车和新建办公楼、培训中心,搞劳民伤财、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一经查实,由纪检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对违纪责任人给予处分,相应扣减其奖励补助资金。
(四)各县市区要根据中、省、市关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贯彻落实,确保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篇:市政府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实施意见
市政府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实施意见
市政府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实施意见2007-02-02 21:53:37
为了切实缓解我市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全市县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政府《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财政部、省政府关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意见。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
关系,完善财政体制,增加县乡可用财力,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化解县乡债务,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理财行为,增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县乡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分类指导,齐抓共管。根据县乡经济发展状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指导县乡加快解决财政困难问题,实现县乡财政状况整体好转。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县乡,重点是加强增收节支,提高理财水平,帮助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财政收入少的困难县乡,给予重点扶持,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支持加快财源建设,促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
(二)统筹规划,保障重点。通盘计划,统筹安排全市可支配财力,适当集中财力,将财力向困难县乡转移,加大对困难县乡工资发放、政权运转等的支持力度,保障各项重点支出。
(三)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积极推进“乡财乡用县监管”,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规范财政分配关系;积极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三、具体措施
(一)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强财源建设工作
各县市区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切实落实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围绕发展壮大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医疗、食品、果菜、奶畜和旅游业等十大特色产业,着力抓好一批产业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引进一批对全市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项目,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促进投资增长,以项目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紧紧抓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机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调整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落实领导抓项目责任制,保证必要的经费。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突出过程控制,落实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强化质量、资金、安全管理,做到资金到位、环境优良、管理有序,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进度月报制、招商引资项目督促检查制和激励机制。设立奖励资金,严格考核奖惩。落实奖励政策,促进财源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调动县乡政府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市财政局要结合“十一五”财政规划,认真研究新体制运行情况。继续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财力分配进一步向困难县倾斜,对新体制实施后县市区财力增长较大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
力微调,将集中的财力全部用于对困难县的转移支付补助。加大对县乡财政体制调整工作的指导力度,调动县乡政府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积极性,确保县级财力稳步增长。县级政府要根据免征农业税后乡镇职能变化的实际情况,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积极实施“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的管理方式,确保乡镇政府履行职能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促进乡镇理财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
(三)强化支出管理,保证县乡政权的运转
各县市区要切实强化预算约束,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大力压缩会议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优先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发放、县乡政府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等重点支出的需要。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
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确保县乡政府机构运转和公共服务支出的需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节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制止和反对铺张浪费。
(四)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
严格控制县乡机构和人员增长。将县乡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审批权上收市级管理,市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严格控制县乡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机关部门和财政补贴事业单位因职能调整和任务增加所需的机构和编制,在对现有机构编制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采取“减一增一”的办法解决,所需编制在现有的行政编制、事业编制总数内调剂安排。今后五年内,乡镇的机构和编制总体上只能减少,不能增加。建立健全人事、编制和财政相互制衡的机制,严把增人关,用预算管编制,用经费管人头,确保财政供养人员零增长。
积极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政府要严格编制管理,不得超编制配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在编制员额内按照“按事设岗,按岗定人,一岗多责”的原则,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整合乡镇内设机构,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
严格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机构、编制、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擅自设立机构、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超编制超计划进人的县乡,由纪检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进行查处。追究有关领导和主办人员的违纪责任。
(五)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坚决制止新债务的发生。除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的项目外,县乡政府不准再借新债或变相借债。凡违反规定形成新债务的,一经查实,按“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乡镇发生的新债务,要严格追究乡镇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坚持“谁借债谁偿还”的原则,加大
债务清收力度。狠抓各类基金会清欠。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实行发支付令、查封财产、使用简易程序等行之有效的手段,确保把该清收的资金坚决收回来。对各级政府、各部门及各单位到期拖欠不还的各类政府性债务,实施财政扣款。对需用财政资金偿还的政府债务,各级政府在年初安排支出预算时,尽可能将还贷资金单独做出安排,确保专款专用,及时归还当期贷款本息。
建立健全还债准备金制度。县乡要根据债务情况。在安排支出预算时,按新增财力的10—15%建立还债准备金或债务风险基金,也可按债务余额的3—8%建立还债准备金或债务风险基金。建立健全债务责任追究制度和县乡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把偿还债务作为考核县乡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对于工作失误或搞“政绩”造成的债务,要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赔偿责任。
(六)加强监督管理,完善领导干部考核监督制度
建立和完善县乡领导考核监督制度,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实绩列为县乡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确定和责任追究办法,坚决杜绝乱攀比、不切实际地举债搞建设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切实规范县乡政府行为。
县级财政部门要在每年的财政报告中,分别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报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措施、成效以及资金使用情况;县级财政部门要将本县市区的上述情况汇总后报送市财政局。
四、基本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加强组织领导和调查研
究,制定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运用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方法,狠抓落实,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县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科学理财水平,努力实现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
(二)管好用好奖励补助资金
县级财政要严格按规定分配和使用一般性转移支付、“两保两挂”和收入上台阶激励政策以及“三奖一补”等财力性补助资金,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努力解决好财政困难问题。要逐步提高县乡党政机关的公用经费支出标准,尤其要安排一定的乡镇政府公用经费支出,保证乡镇政府机构运转的需要;要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村级的支出落实到位,保证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三)建立健全督查机制
市财政局要对县级财政部门上报的有关数据,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两保两挂”和收入上台阶激励政策以及
“三奖一补”等财力性补助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县市区编报虚假信息、虚增财政收入,不按规定分配和使用奖励补助资金,挪用补助奖励资金,拖欠干部职工当年工资,违反规定购买、更新小汽车和新建办公楼、培训中心,搞劳民伤财、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一经查实,由纪检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对违纪责任人给予处分,相应扣减其奖励补助资金。
(四)各县市区要根据中、省、市关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贯彻落实,确保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取得实效。
第三篇:市政府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实施意见
市政府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实施意见
为了切实缓解我市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全市县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政府《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
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财政部、省政府关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意见。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完善财政体制,增加县乡可用财力,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化解县乡债务,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理财行为,增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县乡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分类指导,齐抓共管。根据县乡经济发展状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指导县乡加快解决财政困难问题,实现县乡财政状况整体好转。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县乡,重点是加强增收节支,提高理财水平,帮助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财政收入少的困难县乡,给予重点扶持,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支持加快财源建设,促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
(二)统筹规划,保障重点。通盘计划,统筹安排全市可支配财力,适当集中财力,将财力向困难县乡转移,加大对困难县乡工资发放、政权运转等的支持力度,保障各项重点支出。
(三)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积极推进“乡财乡用县监管”,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规范财政分配关系;积极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三、具体措施
(一)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强财源建设工作
各县市区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切实落实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围绕发展壮大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医疗、食品、果菜、奶畜和旅游业等十大特色产业,着力抓好一批产业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引进一批对全市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项目,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促进投资增长,以项目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紧紧抓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机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落实领导抓项目责任制,保证必要的经费。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突出过程控制,落实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强化质量、资金、安全管理,做到资金到位、环境优良、管理有序,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进度月报制、招商引资项目督促检查制和激励机制。设立奖励资金,严格考核奖惩。落实奖励政策,促进财源建设。
(二)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调动县乡政府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市财政局要结合“十一五”财政规划,认真研究新体制运行情况。继续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财力分配进一步向困难县倾斜,对新体制实施后县市区财力增长较大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力微调,将集中的财力全部用于对困难县的转移支付补助。加大对县乡财政体制调整工作的指导力度,调动县乡政府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积极性,确保县级财力稳步增长。县级政府要根据免征农业税后乡镇职能变化的实际情况,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积极实施“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的管理方式,确保乡镇政府履行职能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促进乡镇理财行为的规范化、科学化。
(三)强化支出管理,保证县乡政权的运转
各县市区要切实强化预算约束,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大力压缩会议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优先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发放、县乡政府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等重点支出的需要。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确保县乡政府机构运转和公共服务支出的需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节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制止和反对铺张浪费。
(四)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
严格控制县乡机构和人员增长。将县乡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审批权上收市级管理,市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严格控制县乡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机关部门和财政补贴事业单位因职能调整和任务增加所需的机构和编制,在对现有机构编制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采取“减一增一”的办法解决,所需编制在现有的行政编制、事业编制总数内调剂安排。今后五年内,乡镇的机构和编制总体上只能减少,不能增加
第四篇:2008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励和补助办法
2008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励和补助办法
财预[2008]364号
为巩固和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成果,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05]5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一、调节省以下财力差异的奖励
2008年为继续引导省、市政府加大对财力薄弱县乡政府的投入,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增强县乡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中央财政对调节省以下财力差异工作做得好的地区予以奖励。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人均一般预算支出水平(总人口平均,并考虑分县成本差异,下同)较低的40%县(市、旗,不含市辖区,下同)进行考核,对人均支出占全省平均水平的比重高于2006年水平的地区,按一定的系数并考虑各地财政困难程度予以奖励。为体现公平原则,对2007年财力水平较低的40%县人均支出占全省平均水平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按一定的系数并考虑各地财政困难程度进行奖励。
二、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人员以及保障重点支出给予奖励
为推动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包袱;鼓励县乡政府调整支出结构,提高重点支出保障水平。中央财政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人员以及保障重点支出给予奖励。
(一)中央财政对各地2007年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撤并1个乡镇或区公所奖励50万元;按县算账,比2006年减少财政供养人员1人奖励4000元,同时对人员增长超过全国地方平均水平的县,超过部分按照每人扣减500元。
(二)中央财政考核各县重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不含上级专项补助,下同)情况。重点支出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和“农林水事务”。对2007年重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比2006年水平提高的县,按一定的系数并考虑各地财政困难程度给予奖励;同时,对2007年重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按一定的系数并考虑各地财政困难程度给予奖励。
三、对产粮(油)大县给予奖励
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粮食、油料产业发展,逐步缓解产粮(油)大县财政困难,调动地方政府抓好粮食、油料生产的积极性,2008年中央财政继续对产粮大县按一定因素给予奖励,建立存量与增量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奖励机制。同时中央财政将产油大县奖励资金测算分配到省,由省级政府按照“突出重点品种、奖励重点县(市)”的原则统筹考虑对产油大县的奖励。
四、对以前的财政困难县奖励基数予以补助
对于2005-2007年核定的奖励基数继续补助地方。
五、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地方各级财政要按照财预[2005]5号文件以及中央完善奖补政策的精神,结合本地区县乡财政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本地区省以下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补办法,合理分配和妥善使用中央奖励补助资金,提高县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一)要建立地方财政运行监控和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准确、全面地掌握财政运行情况,科学、客观地评价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能力、努力程度和工作实绩。
(二)省、市和县级财政部门要在财政预、决算报告中,分别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奖励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措施与成效。省级财政部门要将有关情况汇总后报送财政部。
(三)中央财政对地方上报数据资料、奖补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各地不得编报虚假信息,采取改列支出科目、先征后返或列收列支虚增收入等方式骗取中央奖励补助资金,不得截留、挪用中央奖励补助资金,不得拖欠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违规购买、更新小汽车、新建办公楼、培训中心,不得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否则,一经查实,中央财政要扣减奖励补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取消享受奖补政策的资格。
二OO八年八月四日
第五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70号 【发布日期】2005-06-06 【生效日期】2005-06-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
(甘政办发〔2005〕70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财政厅《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六月六日
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
(省财政厅二○○五年四月十九日)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县区市、乡镇财政是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区市、乡镇财政收支持续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部分县区市、乡镇财政困难,财政保障水平较低,财政赤字包袱沉重。发展县域经济是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途径,各级财政部门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加大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努力壮大财政实力,缓解财政困难。
一、实行阶段性财税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县乡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2005至2007年3年内,对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政策的2个县、纳入国家“三西”建设资金扶持范围的6个县以及其他6个少数民族县实行阶段性税收优惠政策,对省级参与分享的57个县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比上年增加部分,实行全额返还政策,以进一步调动县乡政府抓项目、抓改革、谋发展的积极性。市州政府要参照省级阶段性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本地实际,适当调整对县区市的财政体制,增强县区市、乡镇财政实力。省对市州、县区市的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要逐步核定、监管到县区市。在保持乡镇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大力推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财政收入指标考核体系。从2005年起,省对市州、县区市财政收入指标考核按当地区域内全部财政收入总量口径确定。
二、进一步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努力提高县乡财政保障水平。
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努力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提高财政困难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确保国家统一规定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有条件的市州财政新增财力中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区市、乡镇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省、市、县要共同努力,建立最低财力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县区市、乡镇财政财力不足的问题,使县域经济发展有比较宽松的环境。
对不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地区,省级财政在社会保障、城市建设、企业改革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其加快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完善财政激励机制,引导市县政府努力缓解基层财政困难。
把中央“三奖一补”政策和省上实施多年的“三保一挂”财政激励机制统一起来,建立新的财政激励办法,进一步调动市州、县区市政府缓解县区市、乡镇财政困难的积极性。一是对财政困难县区市政府增加税收收入、市州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区市财力性转移支付以及当年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当地国民经济增幅的地区,省财政给予一定奖励。二是鼓励县区市撤并乡镇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对撤并乡镇取得进展的,根据减少乡镇的单位数,适当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积极采取措施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地区,根据减少人数给予一定奖励。三是对消化历年财政赤字数高于省核定数额的市州,按多消化财政赤字数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四是对以前市州政府财力向下转移较多、机构精简进度较快、财政供养人员控制有力的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四、加大政府融资力度,发挥金融资金主渠道作用,努力增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
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逐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从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底,将各级按现行体制对农村信用社征收的营业税及附加,专项用于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处置资金。从2005年至2007年,免征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困难县农村信用社营业机构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各级财政要积极安排贴息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多渠道融资,提高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财政性存款要重点向农村信用社倾斜,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
建立省级信用平台,成立由省政府领导任组长的省级信用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利用。积极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从2006年开始,在省级从预算外资金中提取偿债基金的基础上,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预算偿债基金的投入,防范政府融资风险,减轻偿债压力。
五、继续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从2005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取消农牧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省对市州、县区市由于取消农业税减少的收入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全额补助。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多渠道增加对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积极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政策,并在中央的支持下,通过省、市、县的共同努力,2005年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进一步扩大覆盖面,2007年全部贫困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在保证中央财政解决免费发放教科书资金落实到位的同时,各级财政要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足额保证由地方承担的对贫困学生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省生活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继续支持做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二期义教”等工作。
三是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5个县区试点的基础上,2005年将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15个县区市和嘉峪关市所属乡镇,逐步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农村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努力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进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
四是加强城市低保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级财政要努力增加投入,逐步提高城市低保标准,保障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发挥企业社会保障基金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逐步做实企业养老保险基金个人帐户,做到“两个确保”。
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支持农村节水灌溉等“六小工程”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推进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支持产业化龙头项目发展。进一步落实财政支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和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管好用好专项资金,通过中央补助和省级配套,筹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亿元以上,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六、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省对市州、县区市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管。切实加强省对市县财政奖励、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省对57个县实行的阶段性财税优惠政策返还收入全部落实到县,省对市州、县区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要重点落实到财政困难县区市,用于安排公共支出。专项资金要确保专款专用。市州财政不得截留或变相截留省对县区市的奖励、补助资金。对于截留、挪用奖励、补助资金,拖欠国家统一规定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违规购买、更新小汽车,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行为,一经查实,省级财政要相应扣减奖励、补助资金,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明确县级政府支出责任。凡属于省、市政府承担的支出,同级财政要全额保障经费,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嫁给县区市、乡镇;省、市政府委托县区市、乡镇政府承办的事务,要安排专项经费,不留资金缺口;属于共同事务,要尽可能降低财政困难县区市、乡镇的资金负担比例;属于跨区域的公共事务,要根据各方面受益情况,并考虑县区市、乡镇财政实际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分担比例。
合理确定县级财政支出顺序。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合理确定县级财政支出顺序。县级财政资金首先用于保证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发放、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社会保障对象补助支出需要;其次是安排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事项的支出。
精简机构和人员。各地要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加强编制和人员管理的各项规定,从严控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和人员,努力压缩财政供养人员。从2005年起,在全省建立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系统。对财政供养人员控制不力的地区,省级财政要在财力性转移支付等方面给予严厉处罚。
积极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全面、科学、客观、细致的原则,整合财政资源,编制综合财政预算,将县级政府所有政府性资金都纳入预算管理,集中和调控预算外资金办大事,以弥补预算内资金不足,增强财政保障能力。要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及有效性。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