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体系的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试论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体系的构建
作者:张高华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文章对构建新的反倾销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指出应当另行设立反倾销司法审查管辖法院,以进一步明确当事人和进一步扩大受案范围,同时在审查标准上,应以法律审为主,弱化事实审。
[关键词]反倾销司法审查;法律审;事实审;当事人;受案范围
[中图分类号]D916;F742
[文献标识码]A
第二篇:对比中美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
对比中美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
摘要:我国目前关于反倾销立法中,规定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还比较简单,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入世后,我国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大努力,然而在司法审查的管辖、诉讼参加人、司法审查的标准等方面规定仍需完善。
关键词:中美反倾销;司法审查;审查制度;立法完善
Abstract: Our country present about counter-dumping legislation, stipulated the counter-dumping judicial review system is also quite simple, compares with the US, but also has the big disparity.After the being WTO entry, our country has made the very great effort in this aspect, however in judicial review's jurisdiction, the lawsuit attendant, judicial review's aspects and so on standard stipulated that must consummate.key word: Sino-US counter-dumping;Judicial review;Review mechanism;legislation consummates
前言
反倾销法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允许采用的保护国内产业的贸易救济措施,正越来越受到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在内的世界各国的重视。但是由于反倾销调查需要花费被调查公司极大的费用,并可阻止其他国外的公司进入本国市场,所以时常使得国内竞争者获得优势地位。因此,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保证反倾销措施的公平实施,各国均认同美国等反倾销大国对反倾销行政行为所进行的司法审查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并且通过协商在WTO《 反倾销守则》 第13条规定了“司法审查”制度:“为了能够迅速对最终裁决和本协议第11条规定的有关行政复审决定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每个在国内立法中规定了反倾销措施的成员国,都应当设有司法的、仲裁的或行政的机构或者程序。该机构或者程序应当独立于对有争议的裁决或者复审负责的主管机构。”以至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反倾销措施中的司法审查制度。
在这个背景下,反倾销案件的司法审查,被赋予了行政监督者的标签,而且地位在整个反倾销的程序中越发显得重要起来。然而,在我国,反倾销案件的司法审查是随着入世的客观存在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行政案件。我国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还处于初创阶段,相关法律规定尚不具体和完善,实践中也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和WTO的要求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还有相当的差距。正因如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WTO的要求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特别是美国的立法经验)。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大难题。
反倾销措施中司法审查制度的法律渊源
在美国,司法审查是指法院审查国会规定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以及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及法律而言。取得对政府机关反倾销行政权利的司法审查权利是在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才得以确定的。《1979年贸易协定法》和1984年的法律对此做出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并且在1981年才开始真正运作。之后,经过不断的法律的修改和补充,并通过司法实践积累,才形成目前的司法审查体制。现在美国关于反倾销司法审查的规范主要规定于《美国法典》第19章第1516节(1990)。
我国主要依据是乌拉圭回合谈判最终法律文本及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书等国际法律专门规定,以及根据这一协议颁布的一系列国内法律法规。首先关于反倾销的司法审查的程序性依据,主要体现在行政诉讼法中。相关的具体审查标准和审查的范围等在《反倾销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有所体现。
反倾销措施中司法审查制度的管辖机构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对反倾销案件的司法审查具有当然的、独占的管辖权。但根据美国法律的规定,国际贸易法院对反倾销案件的司法审查权是有限度的,只有当诉讼直接或间接针对商务部或国际贸易委员会所作出的裁定中的事实情况或法律结果,并且这种裁定又必须是美国贸易法中直接指明可进行司法审查的裁决时,国际贸易法院才予以受理并审查。反倾销案件的当事人,如果对国际贸易法院反倾销裁决不服,可以向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上诉。这个法院是根据1982年的联邦法院改进法而设立的,是一个专门的法院,管辖范围主要是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法院上诉案件等。我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反倾销司法解释》),对反倾销司法审查管辖机构是这样规定的:“第一审反倾销诉讼案件由被告所在地高级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级人民法院,或者由被告所在地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由于我国反倾销主管机构都在北京,因此反倾销诉讼案件一审管辖法院就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及其指定的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是北京高院或者最高院。
由此可见,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与行政诉讼是同一概念,所以属于行政诉讼法的调整范围。而在美国,却没有专门的这一法律部门。而把这种类型的案件,归于国际贸易法院所审查的民事案件当中。所以自然在程序方面有着对比我国完全不同的规定。
审查的范围
一般意义上的司法审查范围是指各国的司法机关对本国政府或政府各部门的哪些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它规定司法机关在哪些方面对行政主体行为进行监督,也是司法机关解决行政争议、实施司法审查案件的权限分工和受案的法律依据。
根据美国关税法的规定,国际贸易法院对两类裁决具有管辖权:第一,不发起反倾销程序的裁决即由商务部作出的不发起反倾销调查的裁决;由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的不存在国内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威胁或实质性妨碍的合理征象的裁决;由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的不审查基于情势变迁的裁决的决定。第二,已公布的最终裁决。即由国际贸易委员会和商务部作出的所有肯定性或否定性最终裁决;商务部作出的中止调查的裁决;由国际贸易委员会依美国法典第19卷作出的损害影响裁决;由商务部作出的有关货品在反倾销令所规定的一类或一种货品之内的决定。我国法律关于反倾销司法审查受案范围是根据《反倾销条例》第53条规定,对依照本条例第25条作出的终裁决定不服的,对依照本条例第四章作出的是否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以及追溯征收、退税、对新出口经营者征税的决定不服的,或者对依照本条例第五章作出的复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美国行政法规定了“成熟原则”,即“指行政程序必须发展到适宜有法院审理的阶段,即已经达到成熟的程序,才允许进行司法审查。”将行政行为划分为不成熟行政行为与成熟行政行为本是美国司法审查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成熟原则的意义在于保证行政机关在作出最后决定且行政决定对当事人产生具体影响之前不受法院干涉,以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且能够避免法院过早地作出裁判,陷入抽象行政政策的争论之中。成熟原则在美国反倾销法律和司法审查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美国的反倾销司法审查中,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的导致调查程序终结的行政决定,如不立案决定、国际贸易委员会对损害作出的否定性初裁决定,以及商务部接受出口商价格承诺的决定,均在审查的行为之列,因为它们是成熟的行政行为。而商务部对倾销作出的否定性初裁决定则不可审查,因为其只是一个预备性的行为,要等到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倾销损害作出否定时,才是一个成熟的行政行为。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这一做法,根据成熟原则来决定哪些反倾销行政行为具备可诉性。可诉性行政行为应当是主管部门在反倾销调查中作出的对利害关系方的实体权益产生最终确定性影响的决定,而不应包括预备性和中间性的决定(例如立案决定、肯定性的初裁决定)。对这些预备性和中间性的决定不予审查,利害关系人完全可以在最终决定作出后寻求司法救济,不会对其造成难以克服的或不可挽回的困难。而将不立案决定、否定性初裁决定、中止或终止调查决定等成熟的行政行为列入受案范围,也符合行政诉讼法的一般原则,会更好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审查的标准
司法审查标准,又可以称为司法审查的深度,是法院在多大程度上尊重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问题。确立审查程度,实际上就是在行政机关和法院之间进行权利和责任的分配,并以判决的方式影响行政活动的效率和对公民权益的保护。所以,审查标准的深浅取决于所采用的审查标准。
在美国,一般情况下,国际贸易法院在对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裁决实施司法审查时,并不对案件相关的基本事实展开调查,除非国际贸易法院认为行政裁决的理由不充分或不具备充足的事实根据。如果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行为因“武断、反复无常、滥用自由裁量权或其他原因导致与法律上的规定不相符”,或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其裁决不能提供足够的“实质性证据”而与法律规定不一致,或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事实裁定根本没有证据支持,以至于达到了法院必须重新审理的程度,则国际贸易法院可重新整理事实,在此基础上做出独立的判断。在法律问题上,基本上采用正确性标准,但是自谢弗朗案件以来有不断向合理性审查标准靠拢的趋势。即如果根据法律对某一法律概念的解释有明确的规定,而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解释将被推翻。但在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法院审查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解释是否为法律所允许,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法院有不同的解释意见,仍判定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认定有效。法院不能无视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解释的存在,用自己的意见代替行政机关的合理解释。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标准是法律与事实同时审查。但笔者认为,审查事实问题和法律适用必须有轻有重。不能“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反倾销领域不比一般的行政行为。就现阶段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状况而言,因为我国没有完善的行政实体法规定和严密的行政程序法规定,加上行政机关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政府本位意识强烈而依法行政的意识薄弱,在实践中不规范、不合法的行政行为屡见不鲜。面对这种现状,有必要设定严格的司法审查标准,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权行使的效率。
而反倾销司法审查领域则有所不同。外经贸委、国家经贸委等国务院主管机关都具有较高的行政专业水平。在有关程序的操作方面也比较熟悉。面对繁杂的事实证据,复杂的专业知识。法官不可能对这些事实做出全方位的认定和解读。另外,有限的司法资源也不允许法官在反倾销案件上耗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再者,反倾销措施是与国家的经贸政策,国家间的经济博弈密切相关的,如果要法官在这方面考虑的面面俱到,也是很难做到的。
在审查法律问题方面,作为法律问题的最后裁决者,法院可以将司法审查的重点放在其熟悉的法律问题和程序问题上,对行政机关所作法律解释是否符合立法目的,是否符合出于行政专业化考虑,是否兼顾到公共利益的需要等方面做出判断和审判。侧重于合法性审查,而不是替代行政机关对专业问题作出决定。尊重行政机关对于事实问题所做的合法的解释和规定。这样才能提高司法效率,充分利用司法资源,达到真正的行政监督效果。
所以,在我国司法审查标准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相关立法。在事实方面,也就是对国务院主管部门作出的倾销认定、损害认定及其因果关系等事实认定的审查,宜采用合理性审查标准,法院不主动调取证据,而仅就行政机关提供的案卷记录进行审查。如行政机关就案卷记录所提供的证据合理地推导出、充分地支持其最后结论,则法院应认定行政机关对事实的裁定合法有效,无须因为自己就证据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而推翻行政机关的事实裁定。而如果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证据、不如实提供或者以其他方式严重障碍调查的,国务院主管部门根据能够获得的证据得出的事实结论,可以认定为证据充分(BIA规则)。司法机关无正当理由,不得反驳
第三篇: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樊森
规划是国土空间管理的龙头,规划体系是规划编制、实施、修改、评估、监督全过程,涉及技术、管理和法规的集合和系统。我国现有各类空间规划层级、类型体系各不相同,随着空间规划开展、“多规合一”深入推进,自然资源部成立,机构改革加快完成,统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尤为重要。
一、我国现行主要空间类规划体系
我国现行的空间类规划主要涉及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国土及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各规划在其职能范围及法规约束下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主体功能区规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城乡规划主要分为国家、省级、市县、镇、乡村五级,包含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建设规划七类规划。其中:国家、省级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城镇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乡村编制建设规划为主。国土规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国家、省、地市、县、乡五级,包含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类。生态功能区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试点编制;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国民经济社会五年规划专项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编制。
从我国现行空间类规划体系可以看出,各类规划层级和类型自成体系,也就意味着各类空间规划的管理职能、管理体系及技术路线、1 法规标准等各不相同,在唯一的国土空间内,各类规划的体系不同是导致规划矛盾差异的成因之一。同时,要加快推进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统一空间规划体系首当其冲。
二、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任务要求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构建以优化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形成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同时,整合目前各部门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全国统一,就是要进行空间规划全覆盖,形成全国一张图,主要路径就是按照十九大报告明确的完成全国三线划定,进一步形成三区三线,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控制线精准落地,进行空间分区和用途管控。相互衔接,就是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衔接,核心是技术数据的衔接,达到规划期限、目标指标、坐标格式、用地分类、空间分区、边界规模等的衔接协调,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分级管理,就是按照国家、省、市县(设区的市空间规划范围为市辖区)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职责、权限、法律地位,达到依法有据、科学有效的空间管理。
从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任务要求可以看出,空间规划首先是要在手段方式上实现多类空间性规划合一编制一本规划,而不是加一,其次是按“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要求,在技术上实现基础数据和技术路线相互衔接,在管理上实现三级管理,全国统一一张蓝图管理。
三、我国空间规划的技术路线及体系
在市县级“多规合一”试点基础上,我们围绕《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关于“先布棋盘、后落棋子”技术路线要求,通过深入研究形成了“四阶段、八步骤”的空间规划技术体系。其中,第一阶段是布棋盘:收集并对各类规划空间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数字工作底图、开展专题研究和基础评价,并完成空间规划底图绘制;第二阶段是落棋子:在形成空间规划底图基础上,完成空间布局总图叠加生成和《空间规划》编制;第三阶段是严管控:在空间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对成果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建立空间规划数据库,搭建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第四阶段是强保障:通过研究提出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的具体建议,推进空间规划在区域发挥更好的引领和管控作用。
从我国空间规划的技术路线可以看出,依据以上技术路线和具体技术路径完成编制的空间规划,进行了规划期限、用地分类、基础数据、分区管控、规划目标指标统一,解决了空间规划的差异矛盾,从技术上完全成熟且实现了空间性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管控。
四、我国空间管理体制及机构改革要求
2018年3月,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分散在发改部门、住建部门、国土部门的空间规划事权进行了有效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统一行使所有自然资源的调查和确权登记,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管,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整合各部门各类空间规划职责,将彻底解决空间规划“九龙治水”的管理局面,以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为主的空间规划的新管理体制将全面建立,为空间规划提供组织保障。从我国机构改革方案可以看出,我国自然资源及国土空间将由多个部门共治向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形成调查、登记、确权、规划、管理、考核、监管的制度管理体系,各类空间规划编制必然进行整合优化,化繁为简、规划合一、管制统一。
五、小结—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构建空间规划体系是我国深化规划体制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中心任务,其核心是在“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总体要求下,形成以技术为支持,以管理为支撑、以发规划为保障,实现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修改、评估、监督的全过程有效科学管理。
在技术上,通过近年试点技术路线方法基本成熟,其主旨就是通过基础数据、规划期限、用地分类、指标目标、分区管控的五个统一进行相互衔接,围绕国土空间构建数字工作底图、空间规划底图,从而最终形成一张总图,同时编制统一的一本国土空间规划,最终形成完整的规划编制技术体系。在管理上,结合机构改革方案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就是要针对一个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各种自然空间资源,按照一个部门统管,国家、省、市县(设区的市空间规划范围为市辖区)三级管理体系,围绕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明确各级管理职责,最终形成规划编制、实施、修改、评估、监督的管理体系,进行科学有效的空间管理。在法规上,核心就是通过空间规划立法,建立空间规划的规章,完善技术标准,同时与现有各空间类规划法规进行衔接协调统一,保障空间规划技术和管理的落地实施,确保一本规划有法可依,依法有据。结合目前我国各类空间规划编制的现状体系,近年来市县及省级空间规划试点经验,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任务要求,机构改革的目标及职能职责,充分考虑我国卫星遥感、大数据、信息化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支撑,我国空间规划将形成“三级三类”体系。三级为国家、省、市县(设区的市空间规划范围为市辖区)的三级空间规划管理体系,三类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按照统一的国土空间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天地一体的空间规划信息平台,通过三层分级管理,无论从技术还是手段完全可以满足国土空间的有效即时管控。国土空间规划为总体规划,是综合性、基础性和约束性的规划,是国土空间所有要素空间布局规划的统领;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分项支撑和必要组成部分,各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国土区情实际需要列设开展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指导约束下,根据国土空间局部保护、开发、利用需要,而开展的项目详细落实。因此,通过总体规划统领、专项规划支撑、详细规划落实,既可以兼顾现有相关空间规划的基本体系,也可以完全达到各级政府履行空间管理职责的具体要求。
其中: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包含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国土及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也就意味着这几项主要空间类规划取消编制合一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根据国土空间的管理要求、具体支撑等进行编制,可分为行政辖区的交通体系专项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城镇体系专项规划;建设区域的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专项规划、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等。土地 5 保护利用的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储备规划等。详细规划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约束下,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设规划,根据开发建设需要进行局部细化落实编制。
(作者系北京中研智库秘书长、中研智业集团董事长)
第四篇:反倾销案件行政复审、行政复议与司法审查
在反倾销调查中,最终反倾销税的征收是根据以前的出口存在的倾销情况对以后的出口采取的措施,所以,反倾销税率只是一种估计,其目的是抵制倾销,填补倾销幅度。任何一次反倾销调查的发动都会涉及到诸多的利害关系方,为了充分保障不同利害关系方的正当权益,WTO《反倾销协定》及大多数国家的反倾销法都规定了行政复审的法律制度。《反倾销协定》第11条规定,反倾销税应仅在抵消造成损害的倾销所必需的时间和限度内实施。主管机关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自行复审,或者在最终反倾销税的征收已经过一段合理时间后,应提交证实复审必要性的肯定信息的任何利害关系方的请求,复审继续征税的必要性。利害关系方有权请求主管机关复审是否需要继续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倾销,如取消或者改变反倾销税,则损害是否有可能继续或者再度发生,或者同时复审两者。如果根据本款复审的结果,主管机关确定反倾销税的征收已无正当的理由,则反倾销税收应立即终止。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大多数国家均在国内法层次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行政复审的法律制度,以保持与WTO《反倾销协定》的要求协调一致。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中亦确立了行政复审的法律制度(详见该条例第四十七至五十二条)。另外,为了保证反倾销行政复审的公平、公正与公开,外贸部又制定了《倾销及倾销幅度期中复审暂行规则》、《反倾销新出口商复审暂行规则》等部门规章,以规范行政复审的具体运作。
一、解读反倾销行政复审所谓反倾销行政复审,实际上是反倾销主管机关对自己作出的有关的反倾销措施进行重新审查的一种程序性活动。反倾销裁定作出以后,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进口成员方的主管机关应当对继续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审查,通过行政复审可以对反倾销措施实施后出现的新情况作出及时的相应调整,以保护有关利害关系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上述我国有关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反倾销的行政复审主要包括新出口商复审、期中复审、期终复审、情势变更复审等。下面对这四种主要的复审做一下简要的介绍。反倾销新出口商复审,是指原反倾销调查期内未向我国出口过被调查产品的涉案国(地区)出口商、生产商(即新出口商),在原反倾销措施生效后要求为其确定单独反倾销税率的复审。新出口商复审申请人不得与在原反倾销调查期内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过被调查产品的出口商、生产商具有关联关系。如果新出口商复审申请人为贸易商,除应符合前款规定外,其供应商也不得是在原反倾销调查期内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过被调查产品的出口商、生产商或与上述出口商、生产商具有关联关系。新出口商复审申请人必须在原反倾销调查期后曾向我国实际出口过被调查产品。新出口商复审申请人在原反倾销调查最终裁决生效后方可提出申请,且申请时间不得晚于实际出口后3个月。新出口商复审调查自立案之日起,不超过9个月。所谓期中复审(复审),是指反倾销措施执行一段时间后(通常至少为一年),国内产业或代表国内产业的自然人、法人或有关组织、涉案国地区的出口商、生产商、国内进口商在反倾销措施有效期间内,根据反倾销措施生效后变化了的正常价值、出口价格对继续按照原来的形式和水平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必要性向外经贸部提出复审申请,主管机关根据提交的申请材料等审查是否有必要继续采取反倾销措施。期中复审申请应在反倾销措施生效后每届满一年之日起30天内提出。外经贸部没有收到期中复审申请,但有正当理由的,经商国家经贸委,可以自行立案进行期中复审。出口商、生产商提出期中复审申请的,期中复审仅限于对申请人被调查产品的正常价值、出口价格和倾销幅度进行调查。国内产业提出的期中复审申请可针对原反倾销调查涉及的所有或部分国家(地区)的全部出口商、生产商,也可明确将复审范围限于指明的部分出口商、生产商。期中复审应在复审立案之日起12个月内结束。外经贸部应于复审期限届满前15日之前向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提出保留、修改或者取消反倾销税的建议,外经贸部在复审期限届满前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决定发布公告。2003年1月5日,外经贸部就是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决定,发布了针对韩国东丽世韩公司提出的要求对其进口的聚酯薄膜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进行期中复审的行政复审裁决公告。[!--empirenews.page--]期终复审,又称日落复审,是指反倾销措施执行满5年之前的合理时间内,国内产业或代表国内产业的自然人、法人或有关组织、涉案国地区的出口商、生产商、国内进口商提出有充分证据的请求而由主管机关发起复审。反倾销税的征收期限和价格承诺的履行期限不超过5年,但是,如果在该复审中主管机关认定终止反倾销税可能导致倾销和损害的继续或再度发生,则可继续征收反倾销税。期终复审亦可以由主管机关依职权发起。情势变更复审,是指采取反倾销措施以后,由于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有关因素发生了变化,调查机关对于是否继续实施反倾销措施进行审查。比如,国内产业已经停止生产该产品,或国内已经没有该产业,这时就无倾销以及损害可言。以上四种复审中,新出口商复审主要是对倾销幅度的复审,不涉及损害;期中复审和情势变更复审、期终复审既涉及倾销又涉及损害,而期终复审更侧重对损害的复审。后三种复审由外贸部与国家经贸委分工进行审查。
二、“形似神非”--行政复审与行政复议反倾销行政复审与行政复议不同,看上去行政复审与行政复议颇有相似之处,也很容易被混淆,有些学者也误以为行政复审就是行政复议,但其实两者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彼此独立的程序。行政复议是法定行政复议机关应行政争议特定方当事人(个人、组织)的申请,审查行政主体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并作出相应裁决的行政司法行为。我国的行政复议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此处当事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具有违法性或不当性。而反倾销行政复审并不是因为原来的裁决违法、错误或不适当,而是因为出现了新的情况,为适应新情况而作出复审裁决。行政复审的法律基础类似与民法理论中的“情势变迁”。兹对两者的异同简要分析如下:1.两者法律性质不同。反倾销行政复审是反倾销调查程序中的一个环节,其裁决是反倾销行政裁决的组成部分,即其并没有超出反倾销主管机关的行政执法范畴,而在行政法理论中,行政复议被视为一种行政司法活动。反倾销案件的行政复议就是解决有关反倾销措施最终裁决等争议的行政司法制度。2.设置的目的不同。设置行政复议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而行政复审的出发点则是反倾销主管机关对继续征收反倾销税的必要性、继续履行价格承诺的必要性进行审查,以便针对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反倾销措施的方式、方法以及反倾销税率,从而保持反倾销措施手段的灵活性,保护国内外各利害关系方的合法权益。3.启动程序的主体不同。行政复议只能由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而行政复审是依职权和依申请的行政执法行为,既可以由主管机关自行发起,也可以应有关利害关系方的申请而启动。4.审查对象不同。复议机关不仅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且还要审查其是否适当。而行政复审审查的对象主要是审查主管机关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否发生了变化,从而据此相应调整采取的反倾销措施的方式、方法、对象、产品范围或者取消采取的反倾销措[!--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 施等。5.受理的具体部门不同。行政复议权一般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行使。复议机关作为独立于争议双方之外的第三者,以准司法程序来审理特定的行政争议。而反倾销的行政复审则没有这方面的特殊要求,可以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部门负责。另外,两者审查的频度不同。行政复议基本上实行一级复议,以书面复议为原则;而反倾销行政复审发起的频度则比较高,如新出口商复审、一年一度的期中复审、期终复审等。
三、“严正承诺”--行政复审的司法审查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庄严承诺依照WTO协定的有关规定建立公正的司法审查制度,其中关于司法审查的承诺是WTO规则司法审查一般要求的具体化,是我国履行司法审查义务的具体依据,即我国需要直接履行的司法审查义务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的相关承诺。履行该议定书对司法审查的承诺,无疑是履行义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法院不能真正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审查权,如司法审查程序不畅通,熟悉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外国人很可能更愿意通过其本国政府直接在WTO争端解决机构寻求救济,而绕过国内司法救济。而且,如果法院不能真正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审查权,这本身也可以构成不履行WTO规则。这是对我国严格履行司法审查承诺的外部硬约束。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了反倾销措施的司法审查机制,即对终裁决定不服的,对是否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以及追溯征收、退税、对新出口经营者征税的决定不服的,或者对复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其中包含的行政复审决定有对新出口经营者征税的决定,有关保留、修改或者取消反倾销税以及价格承诺的复审决定,对于这几种行政复审决定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且行政复议不是提起行政复审等反倾销行政案件司法审查的前置程序。在反倾销法律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对反倾销行政复审提起司法审查的比较普遍,反倾销的四种复审中,有的偏重于倾销,有的偏重于损害;有的两者不可分,既复审倾销的情况,又复审损害状况。反倾销行政主管机关依据复审结果决定是否需要继续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倾销,如果取消或改变反倾销税,则损害是否有可能继续或再度发生。如前所述,行政复审主要是针对实施反倾销措施三个构成要件来进行审查的,即倾销、损害以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发生变化。相应地,行政复审案件的司法审查也主要针对行政复审的对象进行重点审查,即行政主管机关对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正当基础是否发生变化的认定进行审查评判。除此以外,还包括对反倾销主管机关作出行政复审决定所依据的证据和依循的行政程序的司法审查,无论是行政主管机关依照职权主动发起的行政复审,还是其他利害关系方申请进行的行政复审,行政主管机关最后裁决的作出都必须依据一定的证据,并且要符合法定的程序要求。根据WTO反倾销协定第11条第4款的规定,进行行政复审的证据和程序的规定适用于该协定第6条的有关规定。我国反倾销条例第五十一条也同样规定了行政复审程序参照关于反倾销调查的有关规定执行,这样也就明确了人民法院对反倾销行政复审案件进行证据、程序司法审查的国内法律渊源。[!--empirenews.page--]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就反倾销等国际贸易行政案件的适用范围、诉讼保护、管辖、审查标准、法律适用等问题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复审等反倾销行政案件,应当依照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从7个方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主要证据是否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是否违反法定程序;是否超越职权;是否滥用职权;行政处罚是否显失公正;是否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人民法院对国务院主管机关的行政决定就事实和法律两方面进行全面的审查,并作出最后的裁决。总之,这些有关人民法院审理与世贸组织规则相关的国际贸易行政案件的司法解释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行政审判开始全面调节国际经贸法律关系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人民法院依照国内法承担世贸组织规则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所要求的司法审查职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对保护参与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程序的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监督和维护反倾销、反补贴等行政主管机关依法行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构建我国木家具标准体系[模版]
浙江蓝炬星集成灶
近年来我国家具行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家具生产和出口大国。按照使
用材料不同,家具可分为木家具、金属家具、软体家具、塑料家具和其他家具(包括玻璃家具、竹滕家具、石材家具)等,其中木家具是家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约占80%,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木家具是指主要部件中除装饰件、配件外,其余采用木材、人造板等木质材料制成的家具。
1我国现行木家具标准情况介绍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家具标准体系,但是我国家具行业标准化工作
一直处于无序发展状态。从现行的家具标准来看,标准数量不少,但是各个标准之间不协调,重复交叉现象严重,甚至部分标准之间互相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发展。自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家具标委会)成立伊始,为了有效指导我国家具标准化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家具标委会一直致力于我国家具标准体系的研究,初步建立了标准体系框架。2011年6月28曰经全国家具行业标准化工作会议暨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一届三次委员大会会议审定通 过,《我国家具标准体系》(试行)正式发布,标准体系共设立了通用基础、木家具、金属家具、塑料家具、软体家具、竹藤家具、玻璃石材家具、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8个类目,木家具是家具标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目,我国的木家具现行标准有34个。
2木家具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标准体系不完善,部分产品无标可依
木家具在家具行业发展过程中可谓是发展最快和最为成熟的一个类别,不管是生产量还是出口量都是最多的,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标准化的建设。相对于金属家具、软体家具、塑料家具、竹藤家具和玻璃石材家具的标准数量来讲,虽然木家具的标准数量最多,但是对于木家具行业的发展速度而言,标准还是不够全面,检验项目不齐全,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部分产品无标可依。如木制梳妆台、整体衣柜、木制中药柜和木制多媒体会议桌等没有具体的产品标准,只有套用GB/T3324—2008《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QB/T1951.1—2010《木家具质量检验及质量评定》、QB/T2530—2011《木制柜》或QB/T2384—2010《木制写字桌》等标准,有些产品特有功能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监控,无法指导生产、消费和贸易。
2.2标龄过长,滞后于行业发展
为了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业发展,一般国家行业标准在实施5
年内进行复审,根据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标准进行修订,但是纵观木家具的标准,很多标准的标龄都在10年左右,有些甚至已经达到15年;在1985—1990年之间的标准有9个,在1991—1995年之间的标准有5个,在1996—2000年之间的标准有4个,在2001—2005年之间的标准有5个,在2006—2011年之间的标准有10个。一些标准的技术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如QB/T2603—2003《木制宾馆家具》、GB/T4893.4—1985《家具表面漆膜附着力交叉切割测定法》、GB/T4893.5—1985《家具表面漆膜厚度测定法》、GB/T4893.61985《家具表面漆膜光泽测定法》、GB/T4893.7— 1985《家具表面漆膜耐冷热温差测定法》、GB/T4893.8—1985《家具表面漆膜耐磨性测定法》、GB/T4893.9-1992《家具表面漆膜抗冲击测定法》等标准。所以标龄过长的标准急需修订,以适应于行业的发展。
2.3标准之间不协调,部分标准冲突
因为家具标委会成立以前的标准项目申报和立项没有标准体系的正确
引导,没有相应的标准计划来衡量申请的标准项目,使得现行的标准之间不协调,甚至部分标准之间冲突,导致标准体系混乱,标准之间达不到协调、互补的效果。目前标准体系是按照材料划分的,但是现有标准中又有按照使用场所进行划分的,如GB/T14532—2008《办公家具木制柜架》、QB/T2530—2011《木制柜》和QB/T2603—2003《木制宾馆家具》都包括木制柜,但是它们对木制柜的要求不一样,各有各的指标,这三个标准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现象,最终标准使用者不知道该执行哪个标准,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
2.4采标率低,未与国际接轨
目前我国家具标准化工作还处于逐步与国际标准或主要先进国家标准
接近的初始阶段,标准化工作受到诸多基本条件的限制,如资金、技术、人员等,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交流不多,与先进国家在标准方面的交流、合作几乎为空白,对国外同行的信息了解不够,更谈不上深入。目前获得标准的途径主要通过标准化信息网和购买,与国外同行交流的途径比较单一。
在标准化工作开展方面,由于我国家具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并受到实
验室有关检测能力、条件、经费、标准化人员专业能力等方面制约,在采标过程中,由于按照国际标准或先进标准进行试验,所需要的检测设备资金投入大、试验周期长、检测成本高等原因,导致一些标准不能等效采用。最终造成了很多项目在国内无标可依,无法检测,企业只能发货到国外检测,造成天价检测费用。因此应该提高国内标准采标率,尽快与国际接轨,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3建立木家具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3.1木家具行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家具产业在国际家具生产、技术和贸易中已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别
是木家具发展最为迅速,技术发展最为成熟。在经历了美国反倾销、欧盟技术壁垒等贸易战之后,众多厂家已意识到若要参与国际化竞争,必须启动家具国际标准化战略。我国木家具标准化工作只有顺应市场需要、顺应时势所趋,才能引导家具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规范市场的需求
木家具是家具产品中产量最大的一个类别,和人们的曰常生活密切相关,关系着国计民生,但是一些不法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偷工减料或者使用劣质原辅材料生产,主要表现在木工要求、理化性能、力学性能、甲醛释放量和重金属含量方面不合格。有些家具产品甚至没有相应的产品标准,或者标准项目不全,或者标准之间不协调,一些企业利用标准中存在的漏洞制造伪劣产品并流入市场,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所以木家具标准化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制定缺少的标准,修订现有标准,以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使各个标准之间互为补充,互相协调,规范市场,促进木家具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3.3产业技术进步的需求
木家具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不断产生,新产品不断涌现,标准化工作
也应该随之发展,解决部分产品无标可依,某些产品特殊功能的质量不能检测等问题;木家具标准的标龄过长,很多标准的技术内容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技术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的发展。所以应该加快木家具的标准化发展,以适应木家具产业的技术进步。
3.4开展国际贸易的需求
我国是家具出口大国,自加入WTO以来,对全世界贸易敞开了大门。
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扩大了市场,导致世界平均关税持续下降,但是作为贸易
技术壁垒的技术标准或法规、法令,却是有增无减,很多贸易障碍因这些技术壁垒而生。由于我国家具标委会成立较晚,木家具标准的基础研究十分落后,几乎没有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而国外家具标准发展十分迅速,ISO标准、ASTM标准、EN标准、DIN标准、IS标准均有较完整家具标准化体系,所以应该加快木家具标准化的发展,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尽快完善木家具的标准体系,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损失和争端,以促进木家具的国际贸易发展。
4构建木家具标准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木家具标准体系尚未完善,存在很多问题,不管是行业
发展、市场规范、产业技术进步、国际贸易的需求,还是标准的所有使用者,都需要一个完善的木家具标准体系,所以建立木家具标准体系对于木家具行业来说已迫在眉睫,建立木家具标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标准为辅。
国家标准以基础通用、安全环保、方法标准为主,行业标准以产品标准
为主,重要的产品也可以制定国家标准,严格把关标准项目的立项,做到有依据、有计划、有目标,使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之间达到互为补充、互相协调的效果。
2)重新对现行标准进行评估整理。
因为目前现行的标准杂乱无章,难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所
以要对现行标准进行评估整理,特别是对有冲突的标准,进行修订或废止,不应该作为国家标准的转为行业标准,可以作为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转为国家标准。
3)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
为了消除国际贸易上的技术壁垒,我国大力提倡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
准,提高采标率。但是也不能盲目采用,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家具行业的特点、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出符合我国家具行业发展的标准,以提高我国家具的整体质量水平。
4)提高标准的质量水平。
木家具标准相对于其他家具标准在数量上还是比较多的,但是标准的质
量水平相对偏低,这也是整个家具标准的薄弱之处,表现在部分技术内容设置不合理,不够全面,可操作性不强。一方面应该充分调动企业、消费者、质检机构、科研院校等相关人员的综合力量,大力培养家具标准化人才,进一步提高家具标准的质量;另一方面提高制修订标准征求意见阶段和审査阶段的效率和效力,标准发布之前要有足够的验证试验,保证标准的可操作性。最终达到以标准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
相关资料由蓝炬星集成环保灶提供,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百度蓝炬星环保
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