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加入WTO后我国保险监管体系的构建
浅议加入WTO后我国保险监管体系的构建
中美两国经过长期谈判,终于在1999年11月15日签署了双边协议,为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扫除了最大障碍,我国可望能尽快加入WTO。加入WTO后,我国保险市场向自由和竞争性市场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必然,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我国保险监管体系,是每个业内人士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WT0中关于保险业的有关规定
在加入WTO的谈判中涉及金融保险业部分主要是依据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总协定——金融服务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各方根据“推进公平、自由的服务贸易,消减服务贸易壁垒”的宗旨和原则要求就服务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问题进行磋商,以求达成一致的协议。其中涉及保险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开放内容的广泛性。该协定对金融服务的定义是:金融服务是由一参加方服务供应者提供的任何金融性服务,金融服务供应者是指一参加方希望或正在提供金融服务的任何自然人和法人,其中保险服务主要包括:直接保险(包括合作保险在内的人寿保险、非人寿保险),再保险和再再保险,保险中介(如中间人业务和代理业务)以及辅助性保险服务(如咨询、保险统计、风险评估和索赔清算服务等)。
(2)行业管理的公开化。行业管理中的各项程序和各项制度的透明度要增加,应公开一切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有关规定、法律、行政命令及习惯做法。
(3)开放内容的逐步性。可先开放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再保险、保险经纪、咨询、风险评估和理赔清算等辅助性的保险服务,再开放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及有关业务。
在保险市场开放方面,《协议》规定各缔约方享有如下一些权利和义务:(1)市场准入;(2)国民待遇;(3)透明度要求;(4)最惠国待遇;(5)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和保护性条款。
同时,《协议》还具体规定:各缔约成员允许其他缔约方在本国建立保险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进行;外国保险公司享受同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取消对跨国保险公司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比例超过50%。由于我国还不是WTO成员,《协议》对我国目前还没有约束力。但是我国加入WTO后,也必须按照《协议》的有关要求,允许外国资本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并享受与国内资本同等的机遇,在国内保险市场上进行“合理、公正”的竞争。
二、我国保险监管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我国保险监管体系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这主要表现在:
1.法规建设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在走向市场化的同时,也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步伐,但至今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化水平仍然很低,对国际业务一些通用的做法不熟悉或不习惯,有很多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操作。例如,我国许多保险公司的主要条款中甚至没有“不可争议条款”这一被国际保险业证明为及其重要的条款;又如“近因原则”这一被国际保险业普遍运用的原则在我国也缺乏适用的法律依据和实践。未来的国际竞争要求我们遵循同一的游戏规则,我们只有尽快地融人世界保险市场,熟悉并掌握国际游戏规则,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与《保险法》相配套的相关法规尚未完全出台,致使在保险经营管理中许多环节缺乏法律依据,无法可依。
2.保险市场不规范现象严重。我国保险市场过去长期处于垄断封闭状态,一方面厘订的保险费率远远高出应有的市场费率;另一方面大量的保险资源有待开发。保险市场一经开放,市场的巨大潜在资源和高获利水平,造成只要抢先占领市场就能够获得丰厚利润的局面。在这种市场条件下,保险公司自然都把重点放在扩张规模、抢先占领市场上。
然而,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参与竞争的主体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相对饱和,在保险公司粗放式经营和多数客户对保险仍处于初级需求的情况下,各家保险公司获取业务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给予客户价格优惠,结果费率越开越低,甚至出现了竞相以高退费、高手续费等方式变相降低费率等的情况。导致保险公司的获利能力迅速下降,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使一些保险公司面临难以盈利甚至亏损的局面,严重危及自身的偿付能力。保险监管部门虽然采取了如统一机动车辆险保单,清理整顿保险中介市场等措施来规范保险市场,但还未能采取更有效的手段,将保险公司真正引向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轨道上来,盲目追求规模、恶性竞争、违法违规经营等现象还时有发生。
3.监管重点有待调整。从保险监管的角度看,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是保险监管的重要目的,而要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最根本的就是要保证保险公司具有充足的偿付能力,保证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能获得及时的保险赔偿或给付。因此,偿付能力监管历来都是世界各国保险监管的核心。但由于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不规范竞争对保险监管部门的精力牵制过多、以及保险监管部门受自身人力、监管技术、监管手段的限制等原因,使现阶段保险监管的主要精力仍然集中在合规性监管方面,仍没有将监管重点转移到偿付能力上来。
4.保险自律组织缺位。由于没有健全全国性的、分层次的,如保险行业协会那样的保险自律组织,保险监管只能把很多微观层次的问题由宏观来管,如费率的厘订和险种的设计等都由保险监管部门来确定。而一些重大问题如风险防范、偿付能力及资产负债比率监控、建立保险风险的预警、评价、监控系统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提上重要日程。这样既束缚了微观的运作,又未能很好行使宏观监管的职能。
三、加入WTO后我国保险监管体系的构建
1.以政府监管为主导 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市场的宏观监管是保险监管的主导力量。目前监管部门要实现对保险市场的有效监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A加快保险立法。保险立法是保险监管部门实现宏观监管的主要工具。完善的立法是保险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前提。目前,保险监管部门应加强与《保险法》相配套并与国际惯例相符合的法规建设,尽快制定如《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规定》、《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保险企业认许资产标准及评估准则》、《保险机构年检办法》、《外资保险机构管理办法》等法规,使保险监管的每个环节均有法可依。
B建立健全保险监管报表报送制度。由于目前国际上普遍采取非现场监管的模式,所以财务报表就成了各国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管的首要工具。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等。英、美等保险监管发达的国家对保险公司的会计报表都规定有法定的报表 格式、报表内容和填表要求,以保证保险公司在报表中对经营状况作出充分披露。为达到利用报表进行风险监管的目的,a.保险监管部门应配备专业的分析人员,及时、有效地评估各家保险公司报送的财务报表;b.建立预警制度。所谓预警制度是指依据有关法令和经营原则,设立一套科学的关键业绩指标体系,以诊断保险公司业务、财务状况,并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公司预先发出警告,或采取必要的措施勒令其尽快 予以改善。c.充分利用电子化技术,实现对保险业的动态监管,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C突出对偿付能力的监管。在目前保险监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突出偿付能力的核心地位,建立一套完整的控制指标体系,无疑对加强监管、改善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凡是代表偿付能力或与偿付能力有直接关系的指标,即为要害指标,这类指标要重点控制;而与偿付能力关系不大的指标则为次要指标,不应同等对待,更不能避重就轻。可参考美国保险监管IRIS比率指标体系,在该体系中债务清偿能力和盈利能力是衡量一个保险公司是否健康的标准,前者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偿付能力,后者关系到公司偿付能力的稳定情况。例如,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应作为预警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不良资产、资金运用等属于直接关系到债务清偿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指标,这类指标应重点监控。而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率、赔付率、利润等可列为次要指标,只要不危及偿付能力,应该相对放松控制。
2.以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为依托 因为由保险公司应收保费产生的呆坏帐风险、业务人员截留保费风险、不妥善安排再保险而盲目承保巨灾风险导致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等在保险监管报表中不能全面反映出来,所以说防范经营风险的关键,还在于保险公司要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提高自身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能力。通过完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科学有序的决策系统、责任分离的执行系统、相对独立的监督系统以及与一个法人体制相适应的组织架构系统和切实有效的支持保障系统,以确保一个法人体制的有效运行,确保公司决策层所发布的指令及其制定的各项规章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稳健经营的原则,切实避免决策失误、执行失真、监督失灵和保障失效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增强自身抗击风险的能力。
3.以行业自律为辅助 国外保险监管的经验表明,行业自律是保险监管的重要辅助力量。从目前我国保险监管的现状来看,如果不借助必要的辅助力量,单单依靠保险监管部门自身的力量很难取得最佳监管效果。因此,充分利用 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广泛延伸保险监管触角,对保 险市场进行间接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行业自律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应主动帮助保险行业协会早日完成筹备工作,并通过适当授权,提高行业协会的权威性,以发挥保险行业自律力量,而保险监管部门通过授权可以集中力量对关键内容进行重点监管。
具体包括:其一,把保险条款与费率厘订的监管职能授权由保险行业协会行使,并设立具有权威性的费率厘订委员会。由费率厘订委员会对现行费率的合理性进行日常检查和调整,以保证各险种费率水平的科学合理。其二,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及对个人保险代理人的管理、培训等,完全可以交由保险行业协会下设的保险代理人协会、保险经纪人协会、保险公估人协会、保险精算师协会来组织进行,监管部门对此项工作仅提供必要的指导。这样,保险监管部门可以集中精力做好保险市场监管的关键工作。
4.以社会监督为补充 社会监督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舆论监督、公众监督等,如果能够有效利用,社会监督可成为保险监管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发挥好社会督力量,保险监管部门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其一,对险公司进行评级监管,充分披露保险公司的资信。对保险公司的评级主要是通过综合考察保险公司的偿 付能力、资产质量、准备金的提取、管理能力等因素,对保险公司进行客观、公正的资信评估,按评估结果 将保险公司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并定期在媒体上予以公告。从而可以让社会各方面,包括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投资者、公司内部员工和上市公司的股民等了解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和资信情况,增加保险公司的资信透明度。
其二,充分利用保险业以外的专业力量,如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等。通过把监管渠道收集到的数据、企业经营报表与审计师报告提供的数据 和意见定期进行核对、比较,就能更清楚地看到企业的经营全貌,为有效实行监管提供可行帮助。
其三,妥善处理保户投诉,可在保险行业协会内设立专门的保险投诉部门以受理投保人的投诉。投诉部门处理 保险纠纷,既可以保护投保人的利益,维护整个保险业的信誉,同时通过研究保户投诉情况也可以将有用的监管信息提供给保险监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可据-此采取相应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结束语
保险市场的开放作为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重要 组成部分,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开放会带来阵痛,开放同样会带来发展和提高。加入WTO可促使我 国保险业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加快与国际保险 业接轨的步伐,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只要重视和加强 保险监管,建立科学的保险监管体系,我们坚信在加入WTO后我国的民族保险业一定能应付各种挑战,也一定能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第二篇: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履行情况
——中国入世十年履行承诺情况
中国入世十年履行承诺情况
中国成多边贸易规则推动者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十周年。这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法治环境有了显著的变化。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与世界分享繁荣、实现共赢的十年,也是改革开放的延续和深化。WTO不仅在经贸领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也带来了新的管理与法治理念。
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2001年9月12日至17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此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边文件并提交总理事会审议。
经过16年艰苦的谈判和协商,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为正式成员。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成为WTO的第143个成员。今年,中国加入WTO整整十年。
加入WTO的历史选择
加入WTO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与世界分享繁荣、实现共赢的十年,也是改革开放的延续和深化,既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经济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强大后盾。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加入WTO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正如中国原驻英国大使马振岗所说:“十年磨一剑。这十年见证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关系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和贸易领域。中国入世对中国和世界都是成功之举,这是双赢的抉择。”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司司长Johann Human说:“中国入世这十年不但改变了中国,而且改变了世界。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到十年的时间发展成了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出口大国。现在的出口量是2001年的6倍,世界出口总量份额翻倍。而进口量也飞速增长,从世界第六大进口国变成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而且,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吸引外资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大的,并且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中国已经不再是2001年时的中国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倍多,中国人民收入显著提高,两亿多人摆脱了贫困。
“中国入世毫无疑问是正确的选择”。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杨国华感慨道:“2001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祝贺中国加入WTO》中说道,‘加入世贸组织必将对新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十年中国的发展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中国出色履行入世承诺
中国加入WTO十年来,切实履行承诺,认真行使权利,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WTO的所有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
一、货物贸易领域:
1、关税: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中国于2002年1月1日大幅下调了50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15.3%降低到12%。工业品的平均税率由14.7%
——中国入世十年履行承诺情况
日我国成为WTO成员之日起,即正式开展工作。
2002年1月1日,该局在外经贸部政府网站公布了《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咨询办法》(暂行)和《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咨询办法登记表》,就提供有关贸易咨询的范围、方式和时限向公众做了明确说明,咨询方式为书面形式,咨询问题将在30个工作日内得到答复。
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国高度完成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使其与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及其他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相一致,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中国已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要求的法律体系,清理了3000多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对贸易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使中国的对外经贸体系与世贸组织的规则和承诺相一致,中国的贸易体制和环境更加稳定,更具可预见性。
1月14日,中国政府WTO咨询点正式开始向各界提供咨询服务,就我国所有有关或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或外汇管制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措施的信息向社会各界提供咨询。
截至目前,该局共收到来自各国驻华使馆、中外企业和个人的书面咨询300余件。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已对绝大部分的咨询问题作了书面解答。
为了保证咨询工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组织成立了中国政府世贸组织通报咨询局咨询专家组,专家组成员包括外经贸部、其他部委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WTO专家和学者。
此外,为了更好地履行中国政府咨询点的承诺,该局已经开始筹建中国政府WTO咨询网站。通过咨询网站,公众将获得简单、快捷、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WTO咨询的效率和质量将得到较大提高。
此外,中国还全面参与各个领域的谈判,提交了100多份提案,在技术层面为推动谈判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并做出了实质性的关税削减承诺,按照目前谈判达成的结果,中国的农业和工业品的关税将削减30%左右;中国的服务业部门也做出了一些新的开放承诺。
贸易政策审议方面,中国加入WTO十年来,分别于2006、2008和2010年接受了WTO的三次贸易政策审议,回答了60余个成员提出的近3700个问题。中国一贯遵守WTO规则和加入WTO承诺,并积极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化解与成员间的贸易争端。按照事项统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起诉案件有7起,被诉案件有8起。中方愿意与其他WTO成员一道,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入世十年来,“透明度”、“非歧视”等WTO原则已成为中国立法的原则,全球视野、创新眼光、竞争意识、知识产权观念正深入人心,企业竞争力与国民素质得到了普遍提升。中国积极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化解与成员间的贸易争端,至今起诉案件7起,被诉案件8起,切实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中国加入WTO的所有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
在货物贸易领域,中国关税平均水平从加入前的15.3%降至2009年的9.8%,并按时间表全部取消了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彻底放开了对外贸易经营权。
服务贸易方面,在按WTO规则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个,并承诺将进一步开放11个分部门,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涉及银行、保险、电信、分销、会计、教育等重要服务部门,为外国服务提供者
——中国入世十年履行承诺情况
杨国华介绍说:“在过去的十年里,有关WTO涉及中国的案子共有21个。其中作为原告的有8个,作为被告的有13个。目前大概有10个案子处在不同阶段,比如磋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今年中国在两个案件中取得重大胜利,即中国诉欧盟紧固件反倾销案及诉美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世贸争端案。”
经过十年,中国已经融入WTO的游戏规则中。Johann Human说:“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中国已经能够熟悉掌握WTO规则,能够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参与及提起诉讼。”中国是WTO争端解决机制最大的使用者。
为了能够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杨国华介绍说:“商务部从一开始就建立了四体联动机制。只要案子一到商务部,商务部就要成立工作组,此工作组由四部分人员组成。核心部分主要是商务部条法司。其次,如果案子涉及到反倾销,条法司会邀请公平贸易局参与;如果涉及到反补贴,则邀请财政部、发改委等;如果涉及到原材料,则会请工信部等。第三,商务部会邀请中国律师参与合同政策的梳理。最后,如有必要,会邀外国律师写诉状、开庭及辩论,此时,中国律师起配合的作用。现在,四体联动机制应用更为成熟。各部委联动更加协调、通畅。而且,中国、外国律师的人选也比较充分。”
我认为,中国加入WTO十年来,经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也随之显著提升。WTO不仅在经贸领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也带来新的管理与法治理念。“经济一体化”、“政策透明度”、“国际化、法治化”、“可持续发展”等观念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因此,学习WTO规则、总结中国加入WTO十年来的经验,将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世界繁荣和谐。
报关1班
黄国栋
201108520103
第三篇: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
我国加入WTO后会计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大门越走越近,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赫然摆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面前:加入WTO会给我国会计带来哪些挑战?我们将如何应对?
一、会计环境的巨变
WTO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加入WTO,必将给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带来巨大的变化,而会计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又是全方位的、决定性的。
1、政治环境的变化。虽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决定了不同的会计模式,但是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更加符合国际惯例,政府工作的重心和国家的一些重大经济方针将有所转移和变化,这将决定下一阶段我国会计工作特征的转变。另外,更加民主的政治环境和连续稳定的政策将为会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2、法律环境的变化。法律环境是对会计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力的因素。可以说,不同的法律制度造就了不同的会计体制,如德法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会计”模式和英美等英美法系国家的“民间会计”模式就有很大的差异。我国总体上属于大陆法系,因而目前我国会计总体上也属“立法会计”模式。但加入WTO后,英美法系的一些惯例必将更多地渗入我国的法律体系,从而必将使我国的会计模式中探入更多的“民间会计”模式的成份。
3、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环境是直接影响会计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规范的制定及会计实务的发展,其根源在于会计环境中的经济方面,也即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稳定程度、政府基本经济策略和重大经济政策、经济的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经济组织现状、企业筹资体制、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加入WTO后,固然会给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但也必将面临更加残酷的国际竞争,我国经济环境的以上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巨变,这必将对我国会计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企业跨国经营和引进外资的明显增加,我国会计必将朝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改革,企业中新的国际会计业务将层出不穷,努力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压力和动力将迫使财会工作为之作出更大贡献,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要求越来越高。
4、科技教育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会计的发展。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大大丰富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内容。如,目前以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在欧美国家发展迅猛,我国加入WTO后,电子商务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使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以知识及其载体人力资源为主要资产的网上实体(虚拟主体)也必将大量涌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工艺流程、成本结构、消耗水平将发生巨大变化,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现有的传统会计理论必将受到冲击,很多目前还闻所未闻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将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会计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加入WTO后,随着电子商务的更快推广,我国传统的手工记帐方式将更快地全面退出历史舞台,而目前正在实施的电算化会计的网络化程度也将跃上不止一个台阶,从会计的电算化走向会计的信息化,从而对会计软件的开发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教育是培养会计人才的途径,也是发展会计理论的基础。社会成员尤其是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文化素质的提高,还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社会地位和会计作用的发挥。加入WTO后,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既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又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作员。此外,会计人员还必须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具有较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育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快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已成为 1
正规院校会计教育的当务之急;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客观环境的需要。
5、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我国加入WTO后,西风东渐,国外主要是西方的社会文化观念肯定将渗入我国的经济生活,从而影响我国的会计发展,导致我国的会计模式发生变化。如,在会计管理上,将更加强调行业自律;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将更加强调灵活性、可选择性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会计职业上,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专业水平将不断提高,从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信息披露上,偏向于透明公开;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真实反映,保守程度降低等;在会计观念上,会计人员将逐渐树立风险观念、外向经营观念、遵从国际惯例的观念。
二、会计理论的重构
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将逐步与WTO的原则接轨,从而深刻地影响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导致我国不少会计理论的重构,我国会计理论界必须对此加以认真研究。
1、会计规范体系的统一。目前我国会计的直接规范体系包括三个层次:(1)会计法;
(2)企业会计准则;(3)会计制度。根据WTO设立协定第16条第4款规定,所有会员国的法规应与WTO的国际规范一致。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发布了若干项具体会计准则,但大部分仅局限于上市公司应用,其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一定差异,不利于国际间企业经营状况的比较分析,也不利于来华投资合作的外方了解中方合作伙伴的经营状况;我国原有的分行业会计制度的存在又使不同行业的企业可以按不同的制度来提供会计信息(新颁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这与WTO要求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实行国际间的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从这个角度看,《会计法》目前规范的会计行为是否将会有所发展,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应否修订成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会计准则是否应尽可能地注重国际化,削弱国家化,这些问题都需要切实加以研究。总之,随着我国加入WTO,建立健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这一进程不能迟疑,必须加快,原来的时间表必须提前了。尤其是一些受参加WTO影响较大的行业(如电讯、保险、汽车等)可以先行参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作,具体实施范围及标准的解释权,由财政部把握。
2、会计计量理论的重塑。加入WTO后,随着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增加,企业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投入将更集中在人员培训、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广告策划、内部管理系统的沟通等活动中,这样,企业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价值估价和摊销问题便成为企业会计计量的重心课题;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企业间的无纸交易日益频繁,这种无纸交易时计量和核算问题形成了企业会计计量时又一个新课题;加入WTO后,伴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展和外币折算标准的统一化,为了消除语言阻碍进行财务信息交流,国际会计中公认的三大难题显得更加突出;为了通过国际间产品成本水平的比较,以促进努力降低成本以求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企业在加速折旧、坏帐准备计提、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谨慎性会计计量方面也必须迈出更大步伐。诸如此类问题的大量出现,都迫切要求重塑我国传统的会计计量理论。
3、会计组织机构的健全。加入WTO后,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按照国际惯例,仿效发达国家企业内部财会机构设置的做法,根据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健全我国企业的会计体系。第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工作不是一码事,从而将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部门分立,促使企业既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又做好会计工作;第二,必须尽快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健全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职能机构,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在把我国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方法总结出来加以推广的前提下,努力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方法;第三,在财务会计中将税务会计分立出来,努力做好税务会计工作;第四,加强企业内审职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在监督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
三、会计实务的创新
加入WTO后,企业中新的经济业务不胜枚举,我国企业的会计实务在原有基础上必将面临很多创新。试举几例:
1、人力资源会计业务。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不是取决于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加入WTO后,企业必将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和维护,人力投资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价值和产出价值进行必要的计量、核算和反映,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将在企业中得到实施。
2、无形资产会计业务。我国加入WTO正值知识经济浪潮席卷全球,从会计角度看,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加,对一些高科技企业来说,它的比重甚至位居企业资产的首位。据有关资料介绍,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项,而目前列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只有六、七项,多数无形资产没有得到确认,导致企业价值计量的不充分。而这种现象在我国加入WTO后与国外企业进行联营、兼并和商务交往时将使我国企业大大吃亏。因此,无形资产的全面计量、核算、反映又成为我国加入WTO后企业会计必须开拓的一个新的业务领域。
3、社会责任会计业务。企业要想长期生存和发展,除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外,还必须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的范围很广,如环境保护、职工福利和劳动保护、职工培训、社区服务、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付出一定代价,但从长远看又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基本条件,因此,企业必须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和反映。目前西方国家,如法国,社会责任会计搞得很好。WTO对此有明确要求,这也应当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因此,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会计业务就势在必行。
4、国际会计业务。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国际经营活动必将十分频繁,因此,以跨国公司会计业务为核心的国际会计业务必将提上企业会计的议事日程。如,国际会计信息披露、国际合并报表的编制、外币折算、转让价格制订、国际税务筹划、国际管理会计、国际审计等。
四、会计市场的开放
市场准入是WTO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旦我国加入WTO,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和会计软件市场作为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一个方面,必将成为外国会计公司争夺的对象。目前,如世界五大会计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优势技术、先进管理、高效服务、悠久历史,都是国内会计师事务所难以比拟的。一旦审计业务和会计软件市场全面开放,必将对国内正处于上升阶段的注册会计师事业和会计软件开发事业形成巨大冲击。因此,如何逐步解决审计和软件市场准入及如何增强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软件公司的竞争力是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和会计界亟待考虑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只有加强政府规划和引导,实施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会计软件公司之间的强强联合,走规模经营之路,并开辟新的更广泛的服务领域,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树立服务信誉,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努力利用熟悉我国会计实务和会计环境的优势,才能既在国内站稳脚跟,而且还可以走出国门,服务于我国的境外投资及向外国提供会计服务,与其他国际会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
第四篇:浅谈我国的农业保险以及其中再保险体系的构建
浅谈我国的农业保险以及其中再保险体系的构建
摘要:农业保险在我国方兴未艾,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支持。由于农业保险具有风险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经营农险的保险公司容易亏损,因此迫切需要再保险构筑分散保险公司风险的有效机制。以商业运作模式为农业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的探索困难重重。尝试构建三层次农业再保险保障体系不失为一条出路。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三农”工作列为主题,农业保险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是引人瞩目,任务艰巨的。该文件提出,要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农业保险现状严峻,但是市场潜力巨大。
瑞士再保险近日发布研究报告指出,随着经济基本因素和市场开放的推进,保险业在新兴市场的表现日益强劲,而农业作为新兴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目前仍然发展不足。
亚洲新兴市场的农业保费为4.28亿美元,占该地区非寿险保费的0.6%。各国农业保险渗透率相差很大且普遍水平偏低。
从保护农业运营商和加快农村发展的角度来说,设计得当的风险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然而由于行政成本高昂或是逆向选择,保险的方案渗透率过低,且承保并不理想。
据瑞士再保险测算,新兴市场农业保险的规模有可能达到100亿美元的指标,这个数字相当于较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渗透率
发展农业保险作为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要争取做到让保险公司尝到甜头,让农民得到实惠。
农业保险具有明显的政策性保险的性质,不管采用何种模式经营,总要有一个组织来承担承保与理赔的工作,这个组织可以是政策性保险公司或代办的商业性保险公司。农业保险要想走向正轨,这个组织很关键,它可以不盈利,但不能为此而亏损。早期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农险业务之所以逐渐萎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项业务不赚钱,而任何一个商业公司,赚钱是它的责任。所以,成功的农业保险需要各方面的配套支持,以保证经营者愿意去做这些工作。
依我看来,这些配套措施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立法,美国、日本等农业保险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都在发展初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很好地支持了农险业务的开展。其次,对农险经营组织应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在目前的发展初期可以尝试返还一定的税收。第三,对专业性的农险公司可以给予经营管理补贴。第四,农业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息息相关,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能出现巨灾。我们要想彻底摆脱政府补贴的模式,走向商业化运作,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应对这些风险,只有前台的承保与理赔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后台的农业风险基金和再保险基金。
接下来我想详细谈谈上述提到的第四点,关于农业再保险的构建。
以商业运作模式为农业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的探索。
2004年以来,针对各家农险公司对再保险的需求,在中国保监会及各地保监局的协调和指导下,中再集团以商业合作的模式,依托自有资本金,遵循“以点及面、以险养险、从小到大”的基本原则,为已经开业的专业农险公司提供了部分再保险保障。
但是,随着农业再保险的开展,商业运作模式的局限性却开始显现。首先,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承保能力十分有限,需要强有力的再保险支持。然而仅依靠中再集团一家再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承保能力,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再保险需求。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不得不分别求助于国际再保险市场,并为此支付较高的分保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其次,中再集团依托以商业运作模式提供农业再保险,经营的不确定性极易给
中再集团造成巨大的潜在风险。没有政策支持和保护,商业运作模式很难实现持续稳定经营。如何提高国内再保险市场的支持力度,创新和建立农业再保险的支持体系,已经成为农业保险发展的瓶颈。
尝试构建三层次农业再保险保障体系
如同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样,农业再保险的健康运作也同样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在现阶段国家政策对农业再保险的支持尚未真正到位的情况下,针对国内农业再保险需求不断扩大的现状,有必要初步构建农业再保险保障体系,在最大限度和最大范围内分散风险。
依我看来,在商业运作模式基础上,现阶段农业再保险保障体系可由三个层次构成。
商业再保险支持体系中的第一层次是作为专营农业再保险业务的主体的中再集团,它与国内农业保险公司签订一揽子成数再保险合同,同时接受农业类及非农业类风险,达到以险养险的目的。
商业再保险支持体系中的第二层次保障,以稳定农业保险经营为目的,中再集团与各家农业保险公司签订一揽子赔付率超赔保障合同,对约定的赔付率区间的经营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从而平衡农业保险公司或共同体的损益,降低各地方政府补贴的程度与频率,保证经营的长期稳定。
商业再保险支持体系中的第三层次保障,主要针对前两层保障仍未完全覆盖的风险,如巨灾损失等,国内农业保险公司与包括中再集团在内的再保险公司共同组成农业再保险联合体,按照约定的比例予以承担。这种运作方式是为了给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提供最大程度的再保险支持,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再保险承保能力,实现农业保险全国范围内的风险分散,保证农业再保险的持续稳定经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参考文献 1《构建多层次农业再保险保障体系》刘京生《中国金融》
2《农业保险怎样成为鲜美的奶酪》《中国保险报》
3《瑞士再保险:新兴市场农业保险潜力巨大》《上海证券报》
第五篇: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樊森
规划是国土空间管理的龙头,规划体系是规划编制、实施、修改、评估、监督全过程,涉及技术、管理和法规的集合和系统。我国现有各类空间规划层级、类型体系各不相同,随着空间规划开展、“多规合一”深入推进,自然资源部成立,机构改革加快完成,统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尤为重要。
一、我国现行主要空间类规划体系
我国现行的空间类规划主要涉及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国土及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各规划在其职能范围及法规约束下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主体功能区规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城乡规划主要分为国家、省级、市县、镇、乡村五级,包含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建设规划七类规划。其中:国家、省级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城镇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乡村编制建设规划为主。国土规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国家、省、地市、县、乡五级,包含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类。生态功能区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试点编制;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国民经济社会五年规划专项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编制。
从我国现行空间类规划体系可以看出,各类规划层级和类型自成体系,也就意味着各类空间规划的管理职能、管理体系及技术路线、1 法规标准等各不相同,在唯一的国土空间内,各类规划的体系不同是导致规划矛盾差异的成因之一。同时,要加快推进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统一空间规划体系首当其冲。
二、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任务要求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构建以优化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形成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同时,整合目前各部门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全国统一,就是要进行空间规划全覆盖,形成全国一张图,主要路径就是按照十九大报告明确的完成全国三线划定,进一步形成三区三线,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控制线精准落地,进行空间分区和用途管控。相互衔接,就是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衔接,核心是技术数据的衔接,达到规划期限、目标指标、坐标格式、用地分类、空间分区、边界规模等的衔接协调,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分级管理,就是按照国家、省、市县(设区的市空间规划范围为市辖区)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职责、权限、法律地位,达到依法有据、科学有效的空间管理。
从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任务要求可以看出,空间规划首先是要在手段方式上实现多类空间性规划合一编制一本规划,而不是加一,其次是按“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要求,在技术上实现基础数据和技术路线相互衔接,在管理上实现三级管理,全国统一一张蓝图管理。
三、我国空间规划的技术路线及体系
在市县级“多规合一”试点基础上,我们围绕《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关于“先布棋盘、后落棋子”技术路线要求,通过深入研究形成了“四阶段、八步骤”的空间规划技术体系。其中,第一阶段是布棋盘:收集并对各类规划空间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数字工作底图、开展专题研究和基础评价,并完成空间规划底图绘制;第二阶段是落棋子:在形成空间规划底图基础上,完成空间布局总图叠加生成和《空间规划》编制;第三阶段是严管控:在空间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对成果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建立空间规划数据库,搭建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第四阶段是强保障:通过研究提出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的具体建议,推进空间规划在区域发挥更好的引领和管控作用。
从我国空间规划的技术路线可以看出,依据以上技术路线和具体技术路径完成编制的空间规划,进行了规划期限、用地分类、基础数据、分区管控、规划目标指标统一,解决了空间规划的差异矛盾,从技术上完全成熟且实现了空间性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管控。
四、我国空间管理体制及机构改革要求
2018年3月,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分散在发改部门、住建部门、国土部门的空间规划事权进行了有效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统一行使所有自然资源的调查和确权登记,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管,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整合各部门各类空间规划职责,将彻底解决空间规划“九龙治水”的管理局面,以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为主的空间规划的新管理体制将全面建立,为空间规划提供组织保障。从我国机构改革方案可以看出,我国自然资源及国土空间将由多个部门共治向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形成调查、登记、确权、规划、管理、考核、监管的制度管理体系,各类空间规划编制必然进行整合优化,化繁为简、规划合一、管制统一。
五、小结—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构建空间规划体系是我国深化规划体制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中心任务,其核心是在“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总体要求下,形成以技术为支持,以管理为支撑、以发规划为保障,实现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修改、评估、监督的全过程有效科学管理。
在技术上,通过近年试点技术路线方法基本成熟,其主旨就是通过基础数据、规划期限、用地分类、指标目标、分区管控的五个统一进行相互衔接,围绕国土空间构建数字工作底图、空间规划底图,从而最终形成一张总图,同时编制统一的一本国土空间规划,最终形成完整的规划编制技术体系。在管理上,结合机构改革方案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就是要针对一个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各种自然空间资源,按照一个部门统管,国家、省、市县(设区的市空间规划范围为市辖区)三级管理体系,围绕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明确各级管理职责,最终形成规划编制、实施、修改、评估、监督的管理体系,进行科学有效的空间管理。在法规上,核心就是通过空间规划立法,建立空间规划的规章,完善技术标准,同时与现有各空间类规划法规进行衔接协调统一,保障空间规划技术和管理的落地实施,确保一本规划有法可依,依法有据。结合目前我国各类空间规划编制的现状体系,近年来市县及省级空间规划试点经验,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任务要求,机构改革的目标及职能职责,充分考虑我国卫星遥感、大数据、信息化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支撑,我国空间规划将形成“三级三类”体系。三级为国家、省、市县(设区的市空间规划范围为市辖区)的三级空间规划管理体系,三类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按照统一的国土空间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天地一体的空间规划信息平台,通过三层分级管理,无论从技术还是手段完全可以满足国土空间的有效即时管控。国土空间规划为总体规划,是综合性、基础性和约束性的规划,是国土空间所有要素空间布局规划的统领;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分项支撑和必要组成部分,各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国土区情实际需要列设开展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指导约束下,根据国土空间局部保护、开发、利用需要,而开展的项目详细落实。因此,通过总体规划统领、专项规划支撑、详细规划落实,既可以兼顾现有相关空间规划的基本体系,也可以完全达到各级政府履行空间管理职责的具体要求。
其中: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包含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国土及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也就意味着这几项主要空间类规划取消编制合一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根据国土空间的管理要求、具体支撑等进行编制,可分为行政辖区的交通体系专项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城镇体系专项规划;建设区域的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专项规划、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等。土地 5 保护利用的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储备规划等。详细规划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约束下,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设规划,根据开发建设需要进行局部细化落实编制。
(作者系北京中研智库秘书长、中研智业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