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对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的影响及其对策

时间:2019-05-14 04:3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入WTO对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的影响及其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入WTO对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的影响及其对策》。

第一篇:加入WTO对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的影响及其对策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的影响及其对策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王春林 王福祥 赵守歧

一、加入世贸组织(WTO)对中国农业植物检疫的影响

植物检疫与农业生产安全和贸易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种贸易壁垒的逐步取消,植物检疫有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技术壁垒的趋势,其负面作用逐步显现。为充分发挥植物检疫的作用,减少或限制其负面作用,世贸组织(WTO,下称)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下称)等国际组织为此召开了多次会议,制定了一系列与植物检疫有关的协定、标准等,来指导、规范和调整植物检疫与农产品贸易的关系。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进口许可程序协议》、《动植物检疫和卫生措施协议(SPS协议)》等。这就要求对植物检疫做法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日益增加的国际贸易和各国迫切的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的需求。初步分析,加入WTO对我国植物检疫的影响将主要表现为4方面的压力:

(一)防止有害生物传入的压力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植物危险性有害生物远距离传播蔓延的机会大大增加,植物检疫作为一项保护农业生产安全重要而有效的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措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加入WTO后,进境种苗、其他繁殖材料和农产品将大量增加,植物有害生物传入的风险增大,检疫和后续监管任务加大。

(二)检疫标准国际化的压力

植物检疫工作将越来越国际化,实施国民待遇原则、一致性原则和非歧视原则,要求国内、国际检疫措施接轨,检疫措施将国际化和标准化,并需科学、公开、透明,这对农业植物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保护国内市场的压力

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将逐步取消,对农产品进境的禁止措施也将减少,植物检疫将成为影响贸易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国际检疫的原则、标准和框架下,合理科学地增加植物检疫对贸易的影响力,是植物检疫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四)开拓海外市场的压力

一方面,要通过强化植物检疫措施,努力使出口农产品不带检疫性有害生物,满足进口方的检疫要求,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以国际检疫原则、标准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为武器,同滥用检疫手段对中国农产品实行检疫封锁的现象作积极的斗争。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优势农产品出口的增加,检疫要努力减少有害生物对出口农产品的影响,促进农产品出口,尽快改变目前农产品生产大国出口小国的局面。

二、目前农业植物检疫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

中国现行检疫体制的特点主要是长期以来参照原苏联“模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封闭运行;长期实行重点检疫。加入WTO后,植物检疫面临的任务将异常繁重,目前的检疫体制和检疫条件,将在许多方面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一)管理体制不适应

中国实行植物检疫与进出境检疫分立的体制,植物检疫又由农业、林业部门分别管理,管理职责有交叉,难以发挥总体优势。农业植物检疫的领导力量单薄,难以适应目前的形势要求。

地方检疫机构设置不规范,以植保站、植保植检站、植物检疫站、农技中心、执法大队等名义对外执法,机构名称混乱,不易树立形象,难以为外界所理解。

(二)法律法规不适应

1998年国家政府机构改革后,农业部出入境口岸检疫业务由新组建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执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有关规定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1992年由国务院制定发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在当前形势下,其法律地位尚待提升。两部法律、法规之间的不衔接的地方也需要进行调整。

(三)检疫手段不适应

国内植物检疫手段长期落后,近几年新传入的重大检疫病虫,例如美洲斑潜蝇等,在发生范围已相当大、为害已比较严重后才被发现,失去了封锁控制的有利时机,使检疫工作陷于被动。

(四)基础工作不适应

植物有害生物的基本调查严重滞后,有害生物发生和分布的“家底”不清。检疫机构在实施检疫控制、进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对外交涉等方面缺乏基本决策依据。

(五)检疫队伍不适应

农业专职植物检疫员有10 000余人,但队伍不稳定,专职检疫员不专职,人员经常变化,素质难以提高。

(六)检疫经费不适应

农业植物检疫长期以来没有固定的专项事业经费,每年由不同渠道争取的经费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植物检疫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加入WTO是农业植物检疫发展的机遇

中国加入WTO后,植物检疫必须与发达国家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我国农业植物检疫在受到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面临的压力将是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将变为检疫工作的巨大推动力量,加快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的改革进程。

(二)检疫将得到广泛的重视

植物检疫作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入境和维护国内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手段将普遍受到重视,植物检疫与对外贸易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形势的发展要求国家加强检疫工作,检疫执法条件将会逐步得到改善。

(三)借鉴国际先进做法

检疫将与国际惯例接轨,除参加国际协议、采用国际标准外,检疫将更多地参与国际活动,更多地参与国际检疫规则的制定。现行的检疫思路、观念、措施、标准等将有较多变革。

(四)国际支持和合作更多

可利用世贸组织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争取国际检疫技术和资金的援助。还可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动植物检疫和卫生措施协议》中关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下称)、非疫区与有害生物低度流行区等条款,从检疫措施入手实施农产品进口贸易的限制和反限制,以保护我国的经济权益。

四、迎接加入WTO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植物检疫立法

在现有《植物检疫条例》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起草《植物检疫法》,理顺管理职责,将现在实际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与国际接轨的检疫规范、国外农产品的准入程序、禁令发布和解除程序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提高农业植物检疫的法律地位,以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二)完善国内植物检疫管理体制

目前,FAO的187个成员国,不论国家大小,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植物检疫始终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要逐步理顺国家检疫管理体制,使检疫管理机构职责分明,检疫范围明确,没有多部门交叉、重复现象,增强检疫管理力量。规范地方植物检疫机构的名称,以树立植物检疫执法机构的形象,巩固植物检疫的地位,便于对外交往。

(三)加强宣传和人员培训

中国农业植物检疫工作长期以来在计划体制下运行对外合作交流不多,外界对我们了解甚少。当前加人WTO在即,急需将对外宣传列为重点,拿出切实措施,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有关农业检疫法规、政策、体制、机构和检疫措施的对外宣传,为农产品贸易与检疫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强对植物检疫人员的新知识、新做法、新技术培训,尽快了解和掌握国际植物检疫动态及WTO有关检疫规则,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四)采用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

改变传统的注重把关的检疫思想,重点抓生产环节检疫管理,采取系统措施降低有害生物传入风险,确定适当的检疫保护水平,加大官方控制力度,科学确定检疫管理的范围、认定与监管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

(五)研究利用国际标准,加强中国技术标准的制定

应成立专门专家小组,跟踪国际标准制定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制定,增加在标准制定方面的发言权,维护国家利益;研究落实国际标准的措施,促进标准在中国的实施。同时加强适合国情的中国检疫措施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

(六)重新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根据中国植物检疫现状和发展水平,一个相当长时期仍需实行重点检疫,但应不断提高检疫水平,丰富检疫内容。要建立快速确定特定病虫检疫地位的机制,以灵活地增加或减少名单。在涉外检疫的重点地区,要创造条件,实行按风险大小开展检疫。

(七)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是实施植物检疫措施的前提和基础。世贸组织有关协议规定,各缔约方所采取的植物检疫措施,应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为依据。一些发达国家还利用风险分析将检疫作为实行贸易保护的“合法”手段。中国农业部门的PRA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加快进行,以便加人WTO以后,能充分、有效地利用PRA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服务,作为打开国外市场、保护国内市场和解决检疫争端的有力武器。

(八)加强植物检疫手段建设

植物检疫是社会公益事业,其技术性又较强,需由国家投资扶持。鉴于多年来基本没在这方面进行过大的投入和我国加入WTO在即的迫切需要,需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重点检疫实验室和隔离监测场,配齐检验仪器和处理设备,提高发现和控制检疫病虫的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

(九)建立无法定检疫病虫的出口基地

按照FAO关于《建立非疫产地和非疫生产点的要求》和其他相关国际标准,在植物疫情调查基础上,建立无法定检疫病虫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确保农产品顺利出口。

(十)加强对小麦矮腥黑穗病(TCK)等重点有害生物的应对措施

为防止TCK和地中海实蝇等重点有害生物传入并定殖,要及早启动二线检疫措施,即农业检疫措施。必须制定一套监管办法和监测处理的技术标准,在港口、码头、进口粮加工企业周围和进口粮运输沿线,设立重点监测点,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形成一套早期监测预警体系。

要提前进行应急防治措施研究,开发简便易行而又确实有效的栽培防治和药剂防治方法,鉴选抗病抗虫品种,为TCK等疫情的紧急防治预先作好技术储备。

(十一)为外贸服务,促进农产品多出口

围绕具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从植物检疫措施的角度,通过对外检疫谈判,消除外方的检疫技术壁垒,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和植物检疫要求,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改造,按国际市场需求生产和出口农产品。

(十二)增加农业检疫部门的对外交往

为顺应加入WTO后的形势,应积极派员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及其附属机构的活动,参与有关国际协定、标准、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审查,充分表达中国的意见,维护国家的权益,提高涉外检疫能力。要主动出击,把植物检疫工作以及有关的调查、研究作到国外去,并准备接受外方咨询和来华进行必要的检验、检测等活动。

(十三)设立植物检疫专项基金

中国的植物检疫,特别是国内植物检疫的基础薄弱,有害生物种类和分布,检疫检验、处理方法,检疫性病虫发生规律等一些早应搞清的问题,至今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这里的重要原因是严重缺乏经费。一些局部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因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难以早期发现和迅速彻底的铲除。为此,迫切需要国家设立植物检疫专项基金,以确保全面、系统地开展植物检疫的基本研究。

第二篇: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的挑战及对策

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的挑战及

对策

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的挑战及对策2007-02-06 12:27:28

世纪之交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进程将逐步加快。对保险业而言加入WTO就意味着我国保险业要逐步对外全面开放要与国际保险市场全面接轨。从长远看外资保险公司带来的先进的保险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不仅有利于深化我国保险体制改革加快保险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而且有利于完善和发展我国保险市场体系丰富我国的保险品种供给。但从短期看面对着国际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会给我国保险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加入WTO我国保险业所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与国外几百年的保险发展历史相比较我国的保险业还十分幼稚“尚处于一个拓荒时期”保险业的真正发展也就是改革开放至今的20年的时间。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截至1998年底我国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75居世界第55位保险密度(人均保费)为12美元居世界第60位就单个保险企业而言我国现有的13家民族保险公司中保费收入最高的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1998年其保费收入为530亿元人民币最低的公司年保费收入还不过亿元。这充分说明我国当前保险业的整体水平、保险企业的整体实力尚无法与国外保险公司相抗衡。具体而言加入WTO我国保险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现有的保险市场格局将被打破。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抢滩登陆中国保险市场主体的竞争将具有国际性中国原有的市场主体格局自然会被打破。目前全球大约有300多家保险公司制订了开发中国保险市场的计划。符合进入条件的外国保险机构将以分公司或合资形式进入进入的主体可能有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顾问公司等。随着保险市场的扩容尽管新兴的内资保险公司业务规模会逐步扩大但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也会逐步提高因而国内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会在一段时期内持续下降。

(二)现有的保险市场业务结构面临挑战。保险市场业务结构由直接保险业务(即原保险业务)、再保险业务和保险中介业务构成。我国原保险业务市场发育较快但缺乏相匹配的转移风险的再保险市场。我国现在的情况是保险公司应该分保(即再保险)的业务分不出去

不应该自留的不得不自留某些业务因得不到分保支持而无法提供服务导致外币业务过份依赖国外再保险市场。就中介业务而言个人代理业务异军突起但由于专业化经营的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尚未出现中介业务结构单一化从而导致整个保险市场的业务结构难以丰满对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也未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因此加入WTO后境内再保险业务容量将面临考验再保险和原保险未协调发展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中介业务市场的结构性缺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族保险业中介市场的发育和拓展影响保险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影响保险业的经营效率从而弱化我国保险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保险市场监管面临压力。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且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险监管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自1995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对我国保

险市场的监管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但由于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或虽已出台但又不完备因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法制建设不健全监管手段和监管水平相当落后。与此相适应目前我国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管理仍执行1992年制定的《上海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暂行条例》但事易时移当今上海乃至全国的保险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条例》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且有些条文与《保险法》不相协调造成对内外资保险公司监管法规的不统一。可以说对国外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审批、监管目前基本上无法可依。

(四)保险人才的流失将趋于频繁。从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来看除少数专业人员如核保、精算等人员外一般都采取人才本土化策略。近几年来急欲叩开中国保险大门的国外保险公司采取在高校设立奖学金等多种形式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这一方面有利于培育

中国的市场另一方面也是为其在中国的开业作铺垫。而在外资保险公司面前内资保险公司因体制和机制等原因对一些年轻的专业人才失去了吸引力。从整个保险市场来看专业人才的流动属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市场的培育不无益处但客观上会对本来就人才不足的内资保险公司造成影响。

(五)电子商务对我国传统保险业的挑战。目前电子商务在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极为迅速。电子商务的广泛普及不仅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而且也给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带来强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保险服务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保险电子化已成为各家保险公司关注的热点。据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预测今后10年内商业保险交易的31和个人险种的37将通过全球互联网进行。由此可以看出网上保险的市场是非常巨大的。目前世界各国的大保险公司都在采

取各种积极措施来顺应这种世界性的电子商务潮流拓展各自的电子商务以求在不久的将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这一切都给我国传统的保险业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我国保险业的应对之策

(一)做好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为了推动我国民族保险业的长足发展使之以更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明确目标统筹安排制定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以促使我国保险业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健康发展。所谓“有目标”就是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和制定旨在推动保险业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在短期内应实施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中期应加快培育保险市场主体逐步建立一个市场主体多元化、地区分布合理、以民族保险业为主导的具有局部开放性的保险市场体系并规划

出适应我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框架在长期应坚持对外全面开放政策既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又鼓励民族保险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使保险业向纵深发展。

所谓“有计划”就是要搞好保险市场主体的发展规划有计划地逐步批设少量高起点、规范化的中外保险公司宁缺勿滥以避免各类形形色色的保险机构争相成立一哄而上形成大起大落、畸形发展的不良局面从而造成保险资源的巨大浪费。

所谓“有步骤”就是根据我国保险市场目前状况及今后走势对外开放应采取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的稳妥方式分别进行时间上的分段开放和空间上的分批开放的具体安排。

(二)完善保险法规强化市场监管。法制建设是保证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的前提。当前应加快制定完善的且与《保险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业务规章建立偿付能力、业务经营、市场准入、中介组织、从业资格、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法规体系严格界定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界限规范保险经营行为坚决取缔违法违规经营清理整顿保险市场秩序。要增设保险监管机构延伸保险监管的触角扩大保险监管网络的覆盖面及时了解各保险主体的市场动向。要建立保险信用评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电子信息监管网络快速收集和高效处理保险机构的各类经营数据准确把握各保险主体的资产规模、业务结构、费用支出、赔偿给付等情况做到监管的全程化、动态化、持续化。

(三)培育民族保险业的“航空母舰”。实践证明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的保险市场上我国保险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育一批具有雄厚实力和国际知名

度的民族保险业的大公司、大集团。因此国内保险公司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树立效益成本的经营思想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式经营苦练内功提高风险管理及技术处理水准并以提供高质量的保险服务为手段使自身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有关部门应借鉴日本的做法重点选择几家条件好的保险公司进行扶持在资源的配置上实行倾斜政策以集中有限资金和技术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民族保险业的大公司、大集团的保险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其综合实力发挥其在壮大民族保险业、与外国保险公司抗衡方面的主导作用。

(四)加强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现代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中国保险业应加强自身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挖掘和培养一大批懂保险知识、电脑技术等方面知识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水准的综合型保险专业人才以期在激烈的国际保

险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民族保险业的竞争力。

(五)积极应对电子商务潮流。面对信息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国保险业应积极准备精心策划利用互联网进行保险宣传和销售保险产品以及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活动并通过电子商务加强与国内外保险公司的业务往来和经验交流。为此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网上保险这一新的发展趋势积极应对电子商务潮流的到来同时又要注意到电子商务尚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网络犯罪等因此对待电子商务保险要量力而行谨慎从事不可盲从以切实维护保险交易的安全性。

第三篇:加入WTO对我省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加入WTO对我省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已融入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主流之中,对外开放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加入WTO,无疑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必然首当其冲,受影响最大,正如朱?基总理所说:“我最担心的是农业”。作为最直接服务于农业、代表农业先进生产力水平的农业机械行业,其发展亦将受到重要的影响,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掌握WTO规则,及时分析新形势,研究入世后农业国际化、市场化对农机化的影响及对策,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加快农机化发展,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入WTO对我省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从长远看,加入WTO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目标,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将为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山东省是农业机械大省,农机拥有量、总动力、总值及作业面积等主要农机化指标均名列全国前矛,小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产量及农机销售总额占全国半壁江山。因此,加入WTO对山东这样一个农机大省来讲,影响是深远的。从总体上讲,将对我省农机化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有利于农业机械结构调整和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提升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及质量,拓宽农机服务领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但同时,我省农机行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一)我省农机行业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1、有利于我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机管理新体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将促使我省农机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与国际接轨,实现一系列根本性转变。在管理上,由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向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管理转变。由过去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依靠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政策手段、市场信息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转变。由过去主要对农田生产机械管理向农林牧渔及加工机械科研、生产、推广、质量、安全一体化管理转变;在生产经营上,由传统营销观念和机制,向现代的营销理念和灵活多样的营销机制转变;在服务领域上,由传统的为粮食生产服务,向农林牧渔及加工业转变。由为农业生产产中服务,向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服务转变;在组织形式上,由过去单一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形式、不同合作方式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转变。

2、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结构调整,拓宽服务领域,全面提高机械化水平。我省农村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和水资源相对匮乏,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服务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下,尤其是粮食生产成本高,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差,价格极不具备竞争优势,加入WTO后,要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具有我省优势、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花生、蔬菜、水果、水产品及畜产品。要保持我省在这些产品方面的优势地位,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就离不开农业机械的科技支撑作用。而目前我省在上述产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不适应农业国际化、市场化的需要。因此,必须搞好农业机械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和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这就为我省农业机械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拓宽服务范围,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3、有利于国家加大对农机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关系政策,国家的宏观政策是向工业和农产品消费者倾斜,对农业的支持一直处于负保护局面。近几年,国家虽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仍维持在很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支持力度相比差距很大。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且农产品品质差,特别是粮食价格在国际上毫无竞争优势,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致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种植面积明显减少。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问题涉及社会稳定,不容有半点闪失。因此,国家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必将充分利用WTO的 “绿箱”政策,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大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粮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业机械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业生产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对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全符合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加入WTO后,农机行业必将得到更大的政策扶持,有利国家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推动农机化发展驶入快车道。

4、有利于我省农机产品出口,参与更大范围国际竞争。我国农业生产现有装备几乎全部是由国内农机生产企业提供的,部分农机产品的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在品种、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可以同国外同类产品抗衡。国产机械价格普遍低于进口原装产品,引进技术国产化的主机市场价格也只占进口产品的50%?80%,国内自主技术生产的农机产品仅为同型号进口产品价格的1/4。我省是农机生产大省,工业基础雄厚,农机生产企业林立,农机生产、销售和保有量均遥居全国首位。特别是小型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是我省农业机械的主导产品,也是全国知名品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0%和55%。由于产品性能良好、用途广泛、质量可靠、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近两年来,我省开发研制的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及联合收获机等,具有较好地发展势头。比如:越南确立农业和农村要实现水利化、电气化、机械化和微生物化。中国农机产品已成为该国进口的主要产品,近几年每年从我国进口农机产品达5000万美元以上。本月中旬我国又成功地在越南举办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及技术展览会;泰国近几年每年进口农业机械额也在7100多万美元以上,市场潜力也很大。加入WTO后,有利于我省农机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实行强强联合,分工协作,不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增加产品品种,增强适应性、多功能性,加强售后服务,创名牌产品,树山东农机新形象。有利于我省农机工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对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东南亚、南美、非洲国家的出口份额。同时,有利于我省农机产品不断拓展我国西部地区市场。

5、有利于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我省农机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近几年来,由于国外大的农机集团都看好我国巨大的农机市场,所以加入WTO后,国外农机寡头将携带资金、技术到国内寻求市场空间和合作伙伴。这将有利于我省农机生产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战略性调整,逐步实现技术本土化,研制开发适应性强、农民急需的农机新产品,全面提升我省农机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一批运用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装备有卫星定位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的高科技和节能环保型的农业机械将率先运用于优质、精准、高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

6、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掌握国外农业机械行业发展动态。加入WTO后,作为成员方,可以从世贸组织直接获取世界经济贸易(包括农产品、农机产品)的信息统计资料,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和世界经济发展动态。同时还能及时了解其他成员国的贸易政策、贸易法规和统计资料,从而及时调整和制定符合国际经济规律的农机生产经营、贸易和服务政策,促进我省农机生产经营企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营销策略。

7、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替代和解放劳动力的作用,促进农村就业结构调整。我省是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占70%,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69%,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农村劳动力相对集中在资源密集且极不具有竞争优势的种植业。加入WTO后,要提高农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农民收入,我省农村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必须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一方面,农业机械可以替代和解放农业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提供物质保证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农业机械还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由于有了农业机械,既可以使大量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常年安心从事本职工作,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又可以使一些专门从事农机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常年以农业机械为主要的生产经营项目,形成了一大批以农机为生计的农机专业户,一个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新型农机服务产业必将得到更快地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业机械在促进农村就业结构调整,稳定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显现出来。

(二)我省农机行业面临的不利因素和挑战

1、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将受到一定冲击。由于我省粮食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逐年攀升,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竞争优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随着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将进一步压缩,再加之农业机械价格昂贵,一次性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农民经营土地规模小,且分散等原因,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生产机械的投入,制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2、我省农机工业将面临着国外大农机集团的冲击。由于我国高科技农机市场潜力巨大,加入WTO后,世界知名大企业已经关注我国农机市场,纷纷与我国现有农机企业联合、兼并、合资办厂,抢占中国市场。一些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作业效率高的大型农业机械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将在我国捷足先登。由于我省农机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资金和技术,且分散经营,各自为战,互相竞争。加入WTO后,我省农机生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冲击,许多农机生产企业将面临考验。另外,加入WTO后,按照国际市场惯例建立起来的直销、分销服务等的营销网络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将对我省农机流通企业带来较大影响,使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

3、我省农机服务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低,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不适应农业生产国际化、市场化需要。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我省农业机械大多是以户营和自给自用为主要生产方式,使我省分散经营农户与国外大农场的规模经营展开直接对话,无法大面积实施农业高新技术,实现规模经营,降低机具使用成本,提高效益。我省虽然农机总量位居全国之首,但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化程度比较落后,与其他省市相比差距较大,不利于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由大省向强省跨越。例如:我省乡镇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数量少于四川、江西、河南、江苏、山西、黑龙江等省市;村级农机作业组织数量比河北、江苏、浙江、四川等省还少;农机作业和经营收入与机械原值比率低于江苏、四川、浙江、天津、辽宁、吉林、广西等省;我省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例高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黑龙江等省市。与国外相比差距就更大,我省乡级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只有423个,而法国全国农机合作社(译称“居马”)就有1万多个,且经营规模在300?500公倾。

4、农机科研、经营和管理人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加入WTO后,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急需一批掌握国际经贸知识和规则,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掌握高新技术和技能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省农机行业现有人员大都属管理型,且知识陈旧、老化,熟悉现代经营管理、精通高科技技术,特别是国际经贸知识和外语的人才缺乏,难以适应经济国际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二、我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牢固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观念,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物质保证和技术支撑。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扩大农产品的品种,提高品质,是减轻我国加入WTO所受到的冲击,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我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观念,合理规划农机化发展布局,调整优化装备结构,坚持以发展带动调整,以调整促进发展的原则,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加快高科技含量和农村各业生产所需机械的发展步伐,走量质并重、大中小有机结合、主机与配套机具协调发展的路子,推动农机化不断向农村经济各个领域扩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水平。具体应围绕“三个服务”,搞好“三个调整”,实现“四个转变”。

“三个服务”,即农机化发展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三个调整”,即调整大中型农业机械与小型的比例,调整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的比例,调整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机械的比例。“四个转变”,即由抓农田作业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转变;由抓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牧草生产机械化转变;由抓种植业机械化,向农林牧渔各业生产机械化转变;由抓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

在发展布局上,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形成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机化发展新格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围绕发展外向型和城郊型现代化农业,重点抓好设施农业机械化,搞好蔬菜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机械化,提高农机化档次;中、东部地区,要主攻玉米生产机械化,带动机械化整体水平全面提高;西部粮食主产区,重点抓好粮食生产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品质;黄河三角洲地区,重点抓好牧草生产和冬枣贮藏、加工机械化;南部山区和丘陵地区,重点发展经济作物和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抓好花生、薯类、林果生产和加工机械化的和推广应用。

在发展重点上,一是在继续抓好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基础上,主攻玉米生产机械化,重点搞好玉米收获和秸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加快解决制约我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的瓶颈问题;二是围绕农业生产标准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发展微型多功能田园管理机、高效低毒喷药机械、振动授粉器、生物制肥设备、温控设备和节水灌溉设备等环保型先进机械设备;三是搞好经济作物、牧草生产机械化的试验和示范,大力推广花生、薯类收获机械化和牧草播种、收获、打捆、包装、加工机械化技术;四是搞好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机械化;五是抓好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和乡村机耕道规划建设;六是大力发展农用航空事业,搞好全国农用飞机植保示范基地的规划建设;七是加快全省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

(二)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步伐,全面实施“科教兴机”战略。农业的发展在科技,科技的实施离不开农机。我省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农业机械,必须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各个领域首先实现机械化。这就要求我们加速农机科技创新,加大对适用性农业机械重大科技问题研究,搞好产品的中试和生产性试验与示范。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校和骨干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走“产、学、研、推”相结合的道路,集中力量,联合攻关,争取在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上有新的突破。进一步加大国外先进农机实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选准方向,突出重点,集中解决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治和农业节本增效等方面机械化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提高农机人员素质是实施“科教兴机”的关键,要根据农机化的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结合“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机技术推广和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既要进行先进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又要开展市场经济知识和外经贸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掌握现代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行家里手,使农业增长方式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同时,要加大农机外向型经营管理人才和经贸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适应农机行业对外开放的需要。

(三)深化农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产业化水平。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与合作日益扩展和细化,强化了各部门的相互依赖程度。现行农机管理体制,不适应加入WTO后国际经济一体化新形势要求,要改变现行农机行业部门分割、职责交叉、信息不灵、宏观调控不力的管理体制,建立农机科研、生产、推广、质量、安全、销售、外贸一体化的管理新体制,发挥整体优势和联动作用,全面提高我省农业机械的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增强我省农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全面提升我省农机化水平,实现农机大省向农机强省的跨越。

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业,服务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未来全球经济的市场竞争,不再是产品价格的竞争,而是科技和服务的竞争,农业更不例外。农业机械行业作为为农业服务的一个重要行业,要积极探索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有效途径,提高组织化程度。应积极引导户营农机向合作经营方向发展,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借鉴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之前,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并鼓励和扶持建立各种农机协会、合作社、联合体、农机银行、租赁公司、作业公司、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和中介机构的成功经验,形成从农机生产、推广、供应、培训、维修、作业和质量检测一体化的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的产业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即在全省逐步建立和完善一百个县级、一千个乡级、一万个村级多种经济成份、不同合作形式、不同层次和规模富有活力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手段。要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开拓农机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拉长服务链条。同时要搞好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培育工作,搞好政策引导,加强信息反馈,建立健全作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搞好服务。

(四)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加大对农机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次性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农民投资大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加入WTO后,国家应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建立对农机化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建立正常的农机化投入机制,从政策、科技、投入上加以扶持,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国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农业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建立农机发展基金和农机银行、为农机服务组织发放低息和贴息贷款、实行无偿试用新机具、购机补贴、油料补贴、建立农机示范园区和农机保险等经验,将为我省农机化发展提供借鉴。例如:法国为鼓励建立“居马”农机合作社,明确规定免交一切税赋,并可获得优惠贷款。在合作社成立之初,还可获得15%的投资补贴,在购置新机具时,可获得20%?40%的扶持。另外,政府为鼓励农户购买机械及配件,给予20%??30%的补贴,为农场提供25%的乡村道路建设补贴;英国实施《农场资本补贴计划》和《园艺补贴计划》中规定,农户购置农机具及建造机库,政府给予20%的补贴,修建农场便道给予25%的补贴,建造温室、购置设施及土壤改造等,可享受15%?25%的补贴;意大利建立发展农业“周转基金会”,以优惠利率为农业机械用户提供贷款和补贴,对农民购买拖拉机国家补贴40%投资额;澳大利亚对农业机械经营实行减免税金40%,并对农业机械用油实行优惠价格;加拿大的农场信贷基金除了提供购买农机具中期低息贷款外,联邦政府还提供特别增款和补贴计划;巴西成立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农业机械风险保障机制;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都采取了有利于农机化发展的低息贷款、减免税收、增加补贴、降低关税等经济政策;韩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农业机械的购买者或制造者、售后服务者及农业机械共同利用者,支援必要的资金的全部或一部分”;日本《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规定,“为农业机械化事业而进行培训、指导、试验研究和机具引进,以及其他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关事项,国家应尽力给予经费补助和其他适当的援助”。因此,加入WTO后,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农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病虫害防治、农副产品加工、、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节本增效等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的作用,搞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及重点项目的建设。

要加大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执法手段,增强服务功能。加快建立健全农机化“四大”保障体系:

(一)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按照国际惯例结合我国、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机行业实际,尽快制定农业机械安全、环保及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产品标准;建立健全农业生产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机械化作业标准。

(二)农机执法监督体系。一是加大对威胁人身安全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等农业机械的执法监督力度,切实加强对现有机械安全生产的执法监督,组织好以牌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机专项治理活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二是要加强农机产品质量鉴定和检测工作,实行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和进口许可制度;三是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的管理,搞好维修网点和维修质量的监督;四是整顿规范农机流通、维修、作业服务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防止坑农害农现象发生。

(三)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一是搞好农机化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二是搞好农机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大国外先进技术、新产品的选型、中试、改进和推广力度;三是搞好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农机化先行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农机化信息网络体系。一是搞好全省农机系统信息网络建设,争取尽快实现县以上农机部门全部微机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健全农机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和信息发布窗口;三是搞好省级农机信息网络平台的规划建设工作。围绕上述“四大”保障体系建立,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好农机化“五大”中心,即农业部农用运输车(山东)检测中心、省农机安全教考中心、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副产品加工推广中心和农机化信息中心。

(五)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农机化的认识。在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期间,人口将达到近16亿高峰,就业压力大,农村劳动力过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国情。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替代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必须坚持用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指导实践,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这一先进生产力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实践证明,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机会越多,劳动力反而越紧缺,越需要农机化的支撑,对农机化的需求越迫切。农业机械不仅能替代和解放季节性农村劳动力,而且还可以吸纳常年性农村劳动力。因此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应对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再认识,澄清模糊认识和误区,否则不仅不利于农机化发展,更不利于我国农业迎接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挑战。

当前,我们对WTO规则及影响的研究只是初浅的,因为WTO对我国经济、农业以及农机行业的影响仍是个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WTO的规则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因此,结合山东省农业和农机行业发展的实际,深入调查、跟踪研究探索WTO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需要安排专门力量,集中精力加以研究和关注。要加强WTO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农机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对WTO基本规则及相关条款有个明确了解,准确把握国际经贸规则要求。总之,要充分利用加入WTO对我省农机行业发展有利的因素,尽可能避免和克服不利因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我省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四篇:论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经济法发展的影响

论中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经济法发展的影响

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而要在这场国际经济大战中要做到符合世贸组织规定和国际惯例的要求,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完善我国经济法方面的法律,并使其更具国际化。因此这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法发展强有力的动力。

一、加入WTO,促进我国经济法的发展

为了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发展国民经济,实施WTO关于贸易的规则,我国在实行对外贸易中积极制定和修改关于对外贸易、金融、税收、投资、竞争等方面的一系规范性文件。

1、在对外贸易法方面,2002年1月1日起施行了《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2002年4月28日通过的、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决定》等。

2、在金融法的发展上为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依法保护我国金融业,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外汇管理法》。

3、在税法上为了继续推进税制改革,完善税收征管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消费税法》、《营业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

4、在投资法方面,为了进一步改革投资体制,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

5、在竞争法方面,为了维护公平竞争,发展国民经济,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修改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了《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由此可见,我国在加入WTO后,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有关经济法的规范性文件,这对推动我国经济法的发展长生许多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二、加入WTO后对我国经济法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在完善和发展我国关于经济方面的法律时,使我国在加强立法方面更能够从国际、国内这两个市场出发,这也将有利于我国经济法的国际化,并适应全球化趋势,因此,这对于我国在经济法上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加入WTO正在推动着我国经济法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并对我国经济法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第五篇:WTO对我国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加入WTO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摘要 中国加入WTO后,各个方面都受到全球经济的冲击。其中,加入WTO更是给中国行政改革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与动力,WTO规则为中国行政改革提供了限制性的规范和阶段性的目标模式,促进中国对政府的职能、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等进行全面改革。

关键词 WTO 行政改革 挑战 动力 目标模式 参考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数次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其中进行大规模的行政机构改革8次。从这8次改革中可以看出,行政体制改革虽然也得到来自外部力量(扩大开放)的促进,但改革的主要动力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推动着行政改革一步一步向前进,行政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那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能。这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入世”前,行政改革受国内因素影响较大的话,那么“入世”后,行政改革将同时受到内外力量的共同作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一是跨(多)国公司,二是超国家经济组织。这两大主力将对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带来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和1995年前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不同,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一个规范的国际性贸易组织,其一系列游戏规则、协定对成员方具有更强的约束力,特别是对成员方的政府行为要求更严。一个成员国要享受WTO的权利并从中获取巨大的经济收益,就必须根据WTO的有关原则、协议和要求,对政府的职能、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等进行全面改革。

一、WTO的规则对中国的行政体制提出了挑战

(一)、对政企关系提出的挑战。

WTO关于政企分离的原则告诉我们,行政体制改革只有从根本上理顺政企关系,才能确保国民经济在全球性经济竞争中赢得胜利。《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关于解释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7条的谅解》专门对WTO成员方的国营贸易企业的经营活动作了法律认定,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为本国国有企业和其他成员国企业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企业与地方政府具有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政企分开”的目标始终不能实现,这严重地阻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目前,政企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分布广泛,政府资产大范围地占据着各类经营性行业,甚至还有垄断的现象;二是企业的投资、经营、分配和人事安排等诸多内部事务仍受到地方政府较大程度的指挥和干预。中国加入WTO后,依照WTO的规则,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传统的联系纽带将逐渐被切断,职能部门不仅要平等地对待本国和非本国的企业.而且在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之间也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传统的干部任免体制也将被打破,企业经理必须从企业行政干部体系中剥离出来.政府只应以出资人身份行使监督权,其他一切权力转交给企业。

(二)、对政府经济职能提出的挑战。

WTO关于非歧视的原则,提示行政改革只有合理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才能提升政府的良性能力,政府作为公共行政机构,不能参与WTO[1CJ经济竞争活动,政府对本国的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来企业同等对待,不能偏袒任何一方。WTO的要求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使政府不得不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合理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具体说来,入世后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水平;二是法治,要严格、严密立法,保证各项管理活动,包括宏观调控活动,都有法可依,杜绝政府不良行为的发生;三是调控,要从以往的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调控的管理模式,运用汇率、税率、利率等经济杠杆,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维护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四是保护,就是要在保持民族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

(三)、对政府运作程序提出的挑战。WTO的透明度原则贯穿于各项法律条文中,它提示我们行政体制改革只有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才能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WTO要求各成员方应在第一时间告知各其他成员国它的政策的改变、实施细则,各成员国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现行规则的条约、协定等。防止各成员国间的不公平交易。我国政府在入世谈判中曾经承诺中国以后所有的涉外经济法规必须透明,凡是不公布的,就不能执行,只能执行公布了的,“黑箱操作”的内部文件不能再搞了。但就我国的现实来看,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公布方面都还未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程序性规则;在政策法规的决策方面,我国大多数地方政府不仅决策的程序及相关资料都不公开,而且常常连决策的结果都不公开,许多所渭“内部文件”、“内部材料”实际上都是公众应当知晓和掌握的信息。显然,我国政府的“透明”程度还远远来达到世贸组织的要求,因而,加入WTO后,世贸组织必然会对我国的政府运作过程中的透明度问题提出要求。

(四)、对政府部门本身和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挑战。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的需要,政府应当是 “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政府应当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准的公务员队伍。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和公务员队伍,其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以及决策管理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在很大程度上无法适应入世的要求。一是我们的政府部门和公务员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为社会、为企业、为公众服务的思想。现在的部门每每强调“加强管理”,实际上部是在加强对老百姓的管理.对企业的管理。我们出台的各项法规也很少设计对部门权力的控制。二是政府部门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权力与利益的关系问题。政府部门通过法律走私进行“设租”、通过执法行为进行“寻租”的情况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三是我们的政府公务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准还远远不能适应入世后的客观形势的要求。面对WTO的迫近,政府及其公务员的决策管理、开拓创新和依法行政等方面的能力都很难适应发展的要求。

二、加入WTO为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动力

加入WTO,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中国取得了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平等的贸易权益,中国在更深的程度上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由于各国的起点不同,自然会导致弱者更弱,强者更强的现象。中国加入了WTO面临着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竞争,一方面中国与其他WTO成员拥有了平等的权利,拥有了相对平等的竞争平台,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与WTO发达国家成员具有较大的差距,中国政府只有借助这次加入世贸组织获得了平等权益的契机迎头赶超,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要在全球竞争中迎头赶超,必须更多的吸引外资外商的进入,而外资外商的进入主要看你投资环境的优劣,而投资环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又是与政府的行为密切相关的,可以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都是由政府主导营造的。试想在一个连开一家餐馆就得花几个月时间跑无数个部门,敲上百颗公章的投资环境下,有选择自由的,追逐最大利益的外资与外商怎么会光顾呢?中国政府要想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赢得相对的优势地位必须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而改善投资环境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就是改善政府行为,进行行政改革。

三、加入WTO为中国的行政改革提供了目标模式与参照路径。

(一)、加入WTO为中国行政改革职能的转变提供了目标模式,为机构改革提供了参照的路径。

我们在行政改革中提出职能转变已经许多年了,但职能的转变仍然不理想,这其中在92年前是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是太明确导致我们的政府职能的转变方向不明确,而在92年后我们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按说我们的政府职能转变有了明确的方向,但是由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到底这样的一种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政府职能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我们无法获知也无从参照,只有在改革中试错。当前中国行政体系处于社会转型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过程中,当前中国没有成熟的市民社会,没有政治行政相对二分的过程,行政体系在当前社会中的角色极难定位,相应职能也会模糊不清,我们当前的改革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依职能定机构,谁定职能?谁能合理界定职能?如果是法定职能,法定职能能做到吗?那么这种界定合理吗?其结果将是对行政效率、行政责任、行政目标的贡献还是阻碍?现实的改革状况是行政机构自定职能、机构和编制,由于行政机构和人员的自然的经济人倾向,这种对职能界定的合理性程度可想而知。

但中国加入了WTO表明我们在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我们也认同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方面具有全球趋同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普遍性表明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和趋同性,我们当然可以借鉴其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建设发展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方面的制度建设和一些改革措施了。WTO提供的一整套关于成熟市场经济下政府如何行为的规则为中国政府的行政改革转变职能提供了参照的目标模式,政府的职能转变就应该向WTO规则给定的目标模式转变。

中国加入WTO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加入WTO后在政府改革方面的成功的经验,吸取其他国家在应对WTO挑战进行变革中的教训,加入WTO其实是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的平台,并且这个学习和借鉴的平台没有丝毫的理论的障碍,也很少有保守派的诘难,这个过程有现成的经验和教训,其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后的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对于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的中国具有极大的参照作用,这样就相当于为政府的机构改革提供了参照的路径,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指引了一条低成本的阶段性变革之路。中国政府要好好利用这一契机,正如朱总理在2002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只有政府的职能定位明确了,机构改革才有依据,入世为机构改革也提供了现成的参照,WTO其他成员国为遵循WTO规则而进行的机构改革的经验可资借鉴,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行政机构的设置,尤其是肩负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管责任的机构的设置可以为我国政府机构时参考和学习。

(二)、加入WTO为行政程序的再造提供了指导。

目前中国实际行政实践中,许多行政程序不透明不公开,存在着严重的暗箱操作嫌疑,并且许多行政程序不合理,过于繁杂。比如有的行政执法监管部门利用行政相对人对行政程序的无知,故意刁难以索取好处;故意放纵行政相对人违法违规以扩大罚款的来源;还有的主管部门经常搞什么评比检查摊派等注定由行政相对人(企业或个人)来买单的活动,为企业的正常的经营活动制造麻烦添加成本。正是因为这些过于繁杂存在暗箱操作嫌疑的行政程序的存在才使得行贿受贿的权力寻租现象普遍出现,才是恶化或者制约投资环境的真正元凶。根据WTO的透明度原则,政府的行政程序必须是公之于众的,并不得任意变更的,更不能因个别领导人的好恶而随意解释。WTO规则为成员国行政程序的设立制定了明确的规范,比如关于进出口许可程序,WTO协议明确规定了成员国对于有关进出口的行政管制的程序,从管制的货物的清单的公布到变更清单的通知形式和时限,再到发放有效期的规定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再如关于司法审查的程序性规定,WTO也给出了明确的程序性规范,各成员国必须遵守。

加入WTO对中国的行政流程的再造提供了契机,为行政程序的合理化规范化提供了阶段性标准。在今后的改革中政府应该或者说必须按照WTO规则对成员国行政程序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改革。首先,要使行政程序公开透明为公众所知,坚决打破暗箱操作的处境;其次,要简化行政程序,使行政程序保持简便高效;再次,必须依照WTO的有关行政程序的规范对现行的不合理的行政程序进行改造,大力精简行政审批,对于不得不审批要严格规范。

(三)、加入WTO为行政分权的规范化提供了压力和规范。

WTO规则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自由贸易与统一实施原则,要求国家的贸易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在我国目前国家的贸易制度及其他各项制度与政策在全国各地都是各有特色,五花八门,更严重的是地方保护主义和土政策盛行,现实中还存在着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利益而以行政命令抵制外来商品甚或摊派本地企业的产品给公务员做工资,这些情况都表明在我国,存在严重的行政权力的划分的不规范现象,使那些本来不应由地方政府行使的权力却由其违规行使了,地方政府违规行使权力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与WTO规则相悖,必须进行变革。如何变革,WTO规则也给出了有关的规范,例如:在对有关“非关税措施”的规定中规定:“进出口禁止和限制以及影响进出口的许可程序要求只能由国家主管机关或由国家主管机关授权的地方各级主管机关实行和执行。不得实施或执行不属国家主管机关或由国家主管机关授权的地方各级主管机关实行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总则第七条第四款)在贸易制度的实施有关方面规定:中国应以统一、公正、合理的方式适用和实施中央政府有关或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或外汇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发布或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他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总则第二条第二款)中国地方各级政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其他措施应符合在《WTO协定》和本议定书所承担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总则第二条第三款)中国行政改革中的行政程序的改革就有了规范的指导。

另外,WTO规则为中国行政分权提供压力和规范的重要一点是要求对政府的行政行为,不仅仅是现行法律规定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且包括相关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严格的独立的司法审查,要求给于行政相对人以更多的司法救济的机会,其实就是严格限制行政机关的权力,使国家行政权在国家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间重新调整。并且还有一点规定:中国应建立一种机制,使个人和企业可据以提请国家主管机关注意贸易制度未统一适用的情况。这些规定都为中国限制行政权力,进行行政分权提供了规范。

(四)、加入WTO为行政主体的重塑提供了压力和范例。

加入WTO,中国真正融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人才、资本、技术全球流通之中,大量的外资与外商进入中国。来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外商到中国来投资或贸易必然还会以在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标准来期望政府的行为和国家公务员的服务,如果我们的公务员的服务不令人满意,同时由公务员来执行的政府的行为又脱离规范,违背WTO的有关协议,轻则被诉,遭惩罚受制裁,重则人才、资本、技术外逃,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越来越穷,毫无希望。

政府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的发挥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国家公务员的具体的服务体现出来,这种服务水平的高低就取决于国家公务员素质的高低。而我们国家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公务员相比还不够高,我们的国家公务员目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的水平的确是不容乐观,现代行政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还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公务员不具备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实际中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有人格化的倾向和非规范化的特点。加入WTO为提高国家公务员的素质提出了紧迫的要求,要求国家公务员加紧学习,学习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学习现代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学习WTO有关规则,树立为公众服务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树立廉政高效意识,树立对公众负责的责任意识,提高对公众意见的回应能力和效率,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注重个人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培养公信力。我们的公务员应该向WTO发达的成员国的公务员学习,学习人家对公众服务的方式、程序和效率,因为我们的公务员也面临社会公众这样的期望。

加入WTO给中国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中国的行政改革提供了空前的动力,并为中国行政改革阶段性的目标选择和改革路径的选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与规范。参考文献

[1]赵景爱.加入WTO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J].山西政报,2001(21):25 [2]郭红杰,李鹏.入世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J].行政与法,2003(02)[3]张茅.在加入WTO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行政管理,2001(12)[4]汪慧.加入WTO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04)

下载加入WTO对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的影响及其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入WTO对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的影响及其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