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如何理解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
你如何理解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
我听了专家的讲座,专家从三个角度来理解,一、专业情意,1、敬业,职业的境界,专业境界,终生的事业去追求。
2、爱生是师德的追求,尊重学生。
3、自省。自尊、自信、人格的自身修养等。
二、专业知识,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史学理论的知识、史学方
法知识、史学事实性知识。
三、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
我觉得教师应该具备足量而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而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课程理论。我们要改变旧的历史教育观点,要把重点放在“积能”和育人上。历史教育不仅要客观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活动、说课活动、研讨课活动,推动教师自主提高学科专业素养。
第二篇:如何理解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
如何理解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教育走向内涵发展之路,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与潮流,是尊重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教育要发展,首先教师要发展,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是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改革教育、发展教育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当然历史教师也不例外。那么,当今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涵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知识要扎实,教材要研究透。
历史学科,涵盖的知识内容太过丰富和鲜活,投入历史知识的海洋,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已知未知,尽袭眼界脑海。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年龄的增长,使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这还不包括我们还要时不时纠正和替换已经过时的知识或错误的历史结论。因此,选择了教历史的生涯,同时就是不断阅读和反思的过程。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境界,对于历史教师来讲,似乎永远是信条。因此,我主张,作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第一要务,就是要始终放置一整套的相关大学教材深浅的“教参”在案头,以备时时之需。而且,这类“教参”,也要与时俱进。比如,教世界历史的阶段,备教材时,就要不断参阅中国人编写的世界只方面的专著,同时要配套剑桥系列的国别史、全球通史等等。其次,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年年有改动,不断体现史学新成就,国家意志新要求,夹着旧教案走上新讲台,揣着旧认识解读新问题,谬误之处,似不可免。读懂教材,读透教材,不是仅仅就教材读教材即可以做到的。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因此,我们读历史教材与参考书,就应反复研读,左右比对,仔细揣摩。
再者,平时的阅读是积累,认真做笔记和回想更是一种积累的深化和移植。记得读过一个流行很广的故事。有人问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问他为刚才上的一节精彩的观摩课备课,用了多长时间。那长者答,也可是说是15分钟,也可以说是一生。这个道理,我们深深地懂得,否则,就是应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训了。
二、知识要拓展,树立大文科与大历史意识。
教历史,读历史书,是应有之意。当今信息时代,不能有读书积累一定是为了超过学生的想法。学生们懂得很多,知识面很宽,读书只是为了充实自己和内涵,开阔自己的眼界,当然也是为了自己不落伍。可是,世纪之交世界学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走向综合。顺着这个思路,仅仅是因教历史而读历史,未免限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因而,作为一个历史教师,甚而作为任何一门人文学科的教师,不局限于本学科,而读杂书,杂读书,都是提升自己素质的有效努力。
教历史的读一读汉语言文学,看一看哲学与社会学等等,不断地了解时事动态,不独为一时之需、备课急需而读而了解,才会有一种淡定的境界。
其实,以一种非功利的心态来读杂书,本身就是一种淡泊境界的体现。读书是享受,就抛却了“书中自有…”的功利心。因此,我们总是要主张和力行文科教师多读书的。没有特殊的事由,一人独处,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这样的情形,想想就感觉惬意。
所谓“历”,过去也,“史”,事件总称罢了,过去的事件,均发生于三维的世界。历史是世事,是人事。书读多了,看历史的视界自然放宽,大历史的意识也渐而形成。新课程标准写得好,要培养学生全球化的眼光、世界的意识。闻道有先后,为师当先行。
三、教育理念与策略,应跟上时代节拍。
时代不同了,教育形势变了。过去讲“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现在甚至可以讲“服务”对象不同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作为教师你并不能教学生什么,你只能教他发现他自己。这里讲的“跟上”,不是跟风,不是迎合,而是我们必须在清醒地觉察到社会周遭、学生群体与个体、教育的大小环境正在发生如何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适于这种变化,继而自然产生有效教育的新理念,采用有效的教育策略。
在教育变革的今天,我们感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认同自己的教育者身份,其次才是学科意识。简言之,你作为教师,首先是你应当教,其次才是你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应当教是教育目标,教什么是课程论,如何教是策略与方法,教得怎样是评价。
同行们都不同程度地有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似乎越来越难教了。这个意思绝不是说现在的学生素质在下降,否则我们会像“九斤老太”那样可笑。而是,我们没有年轻人那样能够适合这个时代。他们三年一代,拥有的是与我们不一样的人生。我们应当意识到,我们对他们了解得还不够,“所谓代沟,只不过是一代人拒绝了解另一代人的借口”;我们还要虚心地接受这样的看法,我闪对教育心理学掌握得还很不够。想想我们过去大学时代,人人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也都考试通过,可是用旧时的不变理论来指导今天的教育实践,裁量今天的青年,合不合适?
个性化的时代,需要我们尽可能地了解每一群、每一位学生,甚至包括他们的家庭。多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好学生。我这里并无意推销成功教育观,只是我们应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抱着认真负责任的态度从事教育。工厂可以有出废品的比例,可教育却不容许失败。这个意思也不仅仅是对于每一个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的成败关系于百分之百或百分之零的意思。
四、作为历史教师的几项基本功。
讲述。讲述,是历史教师的基本功。于友西老先生说,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历史课主要还是讲。生动讲述,旁征博引,自然会引领学生进入厚重而鲜活的历史时空。
读书。读书,是历史教师的修业之基。马克思曾经说,历史是唯一的科学。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历史是真正发生过的人类活动,历史是一切的曾经存在。读历史之书,从来就没有尽头。所以,我以为,作为一名以教历史为业的教师,将读书作为修业的第一要务,是应有之义。如果能读中求乐,自是渐入佳境。评点人物。历史人物,大人物,小人物,都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常常是凭借了“历史中的英雄”所言所为。我们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这群“小人物”,描述评点历史中“大人物”,虽不敢任意臧否,却也可“推人及己”,让历史课更显生动,小年纪树立大志向。
“与时俱进”。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历史教材的编写过程就是对历史真实取舍的过程,这取舍的标准之一就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时说的与时俱进,是狭义的,指将历史教材所包含的内容与当下的时事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做,其实也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意义。因此,读报订刊看新闻,乃是另一种备课。
将庞杂的知识网络化或结构化。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线索众多,教师应善于将复杂的知识结构化,简单化,这符合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只有在学生头脑中有效建构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而历史学科就是一门特别强调知识积累的学科。没有知识,哪来的能力?情感?乃至于态度、价值观?
搜集和使用信息。如今,有人曾夸张地说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想想我们小时候那种借到一本书即爱不释手的日子,似乎是一去不复返了。今天,不是没有书读,不是没有信息源,而是我们如何取舍、甄别、搜集、整理和使用这些海量信息。计算机和网络,真是个好伙伴,写文、备课、资料搜集和整理、备课、制作课件、统计成绩,与同仁及学生交流……都离不开它。一堂的合格的历史课,实质是信息的有效组合与呈现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与学生交流和分享信息的一段时光。
命题。老师们或许对这一话题不以为然,应试教育背景教了这么多年,几乎天天与试题打交道,哪一个不会命题?其实不然,我们大量地使用人家的试题是一回事,自己真正命出一套中规中矩,符合测量目标的题,则是另一回事。一个合格的教师,理应是一个称职的命题人。而历史试题又特别些,我们仔细揣摩一下任何一次国家大型考试的历史试题,不难发现,每一道题,不仅技术上有讲究,其思想内涵也不容忽略。所以,我们实际上应该在教学之余,研究试题之余,时不时地自己也来试试命题,这对提高自己的素养,也会有所裨益。
当然,以正在历史教学岗上行走的身份,关于专业素养的议论,不尽合理,正如“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实为信键游走意识流,不当之处,难免。
第三篇: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与养成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与养成唐元小学赵凯
首先,教师素养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饱满蓬勃的学科热情与深湛自如的学科能力。一名教师对自己的学科是否足够热爱,是否在学科上具有深厚的功底是决定他对学科的态度与认识,是教师自身素养的基础。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不光要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对所教的学科同样样充满热爱。比如说语文。语文是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和从事各项工作的基础工具,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工具表达情意。要做到坚持不懈地对语文教学探索追求,就必须对学科倾注极大地爱心,其他学科也是如此。而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能力才能应对课程不断改革所带来的挑战,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实施与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
2、由学科态度、学科精神洋溢而出的人生情趣、人格魅力与人生境界。教师人生情趣、人格魅力与人生境界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它们充分展现出教师对学科的态度,进而上升至精神层面。不仅影响一名教师对生活、人生的态度,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性格和对学习的态度,因为你是学生的引路人。
3、能够不断焕发出学生学科兴趣,并不断促进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解。小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是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老师作为学生的指路人、引导者,得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路上增添许多迷人有趣的东西。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认识到这门学科也可以这样学啊!
其次,是教师素养的养成1、要在阅读思考中养成。阅读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具有更深层的意义。阅读能够提高教师心灵的修养。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心境也能够保持永久平淡。阅读后加以思考更能让教师成为“源头活水”,拥有浇灌祖国花朵源源不断的知识流水。
2、在教学钻研中养成。教师要经常去深入探究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要不断钻研教材,从不同角度去剖析教材内容,让自己对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表现的游刃有余。
3、在勤于实践中养成。实践出真知,成功的教学经验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教师只有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身专业素养才能稳步提升。
第四篇:教师专业素养
谈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日照市东港区教育局 厉建华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社会发展需求要求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呢?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一下。★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及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
一、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方面的人文社会知识、科技类知识、工具类知识、艺体类知识、劳技类知识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求真务实、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与善待自己、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人文素养,也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创新型教师的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学科教育知识、教学策略知识等,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
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三、教师要具有系统的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形态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知识和教育评价知识等,它是教师从事职业行为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也才能发展教师的个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科学的教学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四、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实践性知识是思想教育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师职业情感与职业技能的综合表现,是对教师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训练和检验。
教育专业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属于描述性知识,可以让教师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它们只有与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即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才能被激活、催化,才能赋予教师个体新的生命与意义。
五、教师要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一,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解读、重构、呈现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程度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度。
解读教材的原则:“整体入手——抓住关键——循序渐进——独立思考” 教材解读的范围: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
解读教材的一般方式是:研读课标——浏览学科——通读学段——粗读全册——细读单元——精读课时。
解读课时教材的顺序可以是“解读情境——读提示语——读结论备注——解读练习——读教参资料”。
解读每节课的教材,就要在课标精神和单元主题下,在把握了学科、学段、全册、单元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读。
精读教材要读出:一要解读教材的显性知识,明确起点教学内容。二要解读教材的隐性知识(包括师、生、社会),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三要解读教学要点、知识结构和知识特点,实现有效的教学选择;四要解读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保证意义建构的科学性。五要读出教材中《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解读教材做到六明确:1.明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的地位和功能;2.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及表达形式,如文字、插图等。3.明确教材的课程资源和教材的学科思想、方法.
4、明确教材的学科特点;
5、明确学习活动的份量、能力水平与难度;
6、明确教材的实践活动及作用;明确教材与其他学科相融的问题。重构的知识结构的要求是,一是知识的形成线索明晰。能体现“六点一序”原则。即明确教学的起点、知识的连结点、知识的生成点、知识的应用点、知识的扩展点和知识的延伸点。二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重组的教材知识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难易适度,详略得当,可接受性强。三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统一。做到编路、知路、教路统一到学路上,并四路相通。
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要做到:一是将教材的直接呈现改为间接呈现。这样间接的教材呈现能引起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直接获得。二是由全部呈现向部分呈现的转变。即与重点、难点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学解决。为学生创设了自学的空间。三是由知识点呈现向“问题串”呈现转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四是由照本宣科呈现向拓展呈现转变。这样“用教材教”,必然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主题性、生活性、策略性、发展性、可接受性和多功能性。第二,要有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
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是洞察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育能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找准教育和教学的真正切入点。
例如,教学新知识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或生活经验;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相关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课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学生的面部表情、语言交流、动作行为上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信息,以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
课末要通过学生的练习信息反馈,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要知道教学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需求,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另外,课下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以针对性的施加教育影响,把一切不良意识和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另外,思维能力是决定一个人理解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做到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必须具有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的逻辑性。第三,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第四,教师要具有必备的教学基本功。
一是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学科知识的语言、教学过程的语言、学科教学术语、调控教学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频率。”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水平综合地反映着教师的全部素质,它对教师的教学效率、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形成良好的教学语言素养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追求。
教师将准确的普通话作为口头教学语言,把丰富的科学知识、人文素养通过口头传递给学生。为此,教师就要从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注意运用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洪亮,注意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表达技巧,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准确、严密、规范、优美。二是恰如其分的体态语言
有研究表明,信息传递的三种形式,言语的、声音的和面部的信号传输形式中,言语的占7%、声音的信号占38%;面部的信号占55%.从这些统计中,我们足以看出体态语的在教学中所起到的“此处无声似有声” 的重要作用。体态语有:副语言(即语音、语调、语气)、手势表达、面部表达、眼神表达、体态表达等。体态语的应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口头语言密切配合使用,同时要遵循师生共意、少而精、稳定性与灵活性、审美性等教学原则。三是高超精湛的板书语言
高超精美的教学板书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和浓缩。它在教学过程中引领者学生的思维,展示着本堂课的重点知识以及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更新思维模式,建构认知结构并自我建构。
同时优美的板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电脑普及的今天,更需要教师以令人震撼的、漂亮的正楷字绘出的重点突出、设计精美的板书。(怎样设计板书)
四是活灵活现的简笔画语言: 五是规范熟练的多种教学媒体的语言
教师要会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增大教学容量,能让课更生动,更有效,更有趣味,但同时应该注意,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无论多媒体教学设备再先进,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第四,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教育是一个师生交往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就是一种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人际沟通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非语言沟通手段的能力。前者是指正确运用语言词汇传递信息的能力,后者是指借助手势、体态、表情等非语言方式来沟通的能力。
第五,教师要具有教育诊断与指导能力和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教育诊断是教师运用教育诊断和心理诊断的技术与方法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找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
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炼就一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洞悉班内情况的“火眼金睛”,这样才能准确了解、把握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便于制订相应的措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才能对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效帮助,使他们健康发展。
同样,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信息社会,教师如果缺乏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因此终身学习,将成为你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第六,具有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教学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研究能力是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因此,教师应具备教学研究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课内、课外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型的教师就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具有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和批判的学科精神,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并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
简言之,教师的创新能力包括: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教法、创新的思维、凸现的个性、探索的精神、民主的意识等。★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所需的基本能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任何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材设计思想都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现。而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为了支持学生有效地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和组织策划。
一、要按教学规律备课。各学科备课应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在学期备课的基础上按单元进行各种课型的课时备课,(如学前补偿课、新授课、练习课、综合课、复习课、习题讲评课、学后讲评课),这样有利于把每一节课置于学生的认知规律中,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要做到按教学规律备课。一要在课标精神、新理念下,把握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二要明确这节课学生要学什么知识,即教材的知识点、教学要点(及重点、难点等)和重构的知识结构及知识教学的着力点;能力、技能培养的训练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训点。三要明确所需用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方法(引导探究、问题解决、合作探究、自学研讨、评价激励等)。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四要明确情景创设、教学活动、媒体应用、以及教学语言(口头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的设计。五要明确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改革创新和教学亮点。(以设疑激趣为先导;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提示规律为重点;以精讲精练为策略;以学生参与为途径;以整体教学为目标)六要学会使用本学科的备课术语和上课术语。
二、编写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一)要严肃认真地设计、编写教案。具体做到:
1、教案必须由教师本人学习课标、教参、独立思考并设计,可参考其他人的意见或教案,但不能照抄。
2、编写教案要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应各有特色,具有实用性。
3、书写教案必须用字规范,书写清楚,保持干净整洁,始终如一。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写清的项目:
一般教案应包括如下内容:①课题名称;②课型:(即新授课、(精读课)练习课(复习)、习作指导、讲评等;)③备课时间、上课时间。④教学内容(包括教学重点,教学难点;)⑤教学目标;⑥教学方法。⑦教学准备;⑧教学过程.⑨板书设计。⑩教学反思。复案的修改。
(三)写明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技能、教学技艺的体现与的展示过程。写教学过程应写清以下几点:
1、教学总体结构(即教学主环节)的设计 完整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不管课堂教学结构是几个环节都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考虑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阶段与主要步骤。新授课课堂教学存在多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体现着一定的教学理论,具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不论采用何种结构模式,归纳起来教学过程都大致经历几个基本步骤与环节,即 “诱导——探究——建构——应用——拓展——延伸”,当然这些步骤也并不是总能截然分开,而往往是相互交错紧密联系的,有时也可能免除某一步骤,但教师绝不能随意或机械地设计安排。
2、写明教学主环节之下的教学步骤及过渡衔接。
一般来说,在教学的主环节之下,首先根据学生认知需求设计教学步骤; 二是依据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设计教学步骤,有多少个知识点,就有多少个知识点的教学步骤。
因此,我们要写清主环节下的教学步骤该怎样走,分几步走。每一步做些什么。怎样去做。以及教学步骤之间的总结、过渡、衔接都应明确的写出。这其中知识教学中的导答与助答,引导与启迪,一般可以由隐性备课解决
3、写出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对某一节课而言,选择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又要考虑采用这一方法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在使用发现法教学时,训练有素的班级可考虑多采用“问题——操作——观察——讨论——概括”等形式进行。
4、写明一节课的时间分配。一堂课的时间分配一般是
5、要正确的运用备课术语。教学用语和管理用语
备课术语,如谈话、提问、小结、过渡、引入、引导、归纳、概括、评价、生答、师板等。
6、要突出学科特点。突出学科教学用语的应用。
(四)常用的新授课教学设计的一般写法:
具体来说一个新授课教案一般分以下几个具体环节。具体学科要突出学科特点。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这一教学环节要体现四方面功能:一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做好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四是导出新课课题,启迪问题意识。具体来说,这个教学环节的成功体现,来自于教师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和教学语言有效设计的恰当呈现。首先教师要有开始语的设计与呈现,而后教师利用引导语,根据本环节功能,结合课件有机的展示教学情境,逐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课标精神,情境创设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内容情境化,静态知识动态化、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情境创设”的方法。如开门见山、复习铺垫、悬念激发、情感交流、生活趣事、趣味故事、游戏活动、直观感知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亲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这一教学环节是整堂课比较重要的环节。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技能、教学技艺的体现与的展示过程(1)教学内容的设计:
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二要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与顺序,使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吻合。三要使知识结构网络化。纵向上知识脉络要清楚,上下位联系应环环相扣。对重、难点内容要前有铺垫,后有延伸、发展。横向上不仅要注意本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贯通,同时也要注意邻近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四要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组织教材,注重把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教学步骤的确定:
一般来说,教师对于“引导探究,教学新知”这一主环节之下的教学步骤的确定,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事先预设的知识呈现顺序以及根据知识的特征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设计教学。
一般理科有几个知识点,文科有几项教学任务,就要设计几个教学步骤。一般以教学××知识来立项。而且教师对于每个步骤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必须明晰,伸张有度。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技艺的运用必须有机、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得心应手。
当然,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完全可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若干相关的知识点。但这决不是一日之功即可达成的。(3)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 每个知识点教学的三个主要步骤:
文理两科知识的教学虽然要遵循各自的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但是,对于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的共同规律是都要经历教学的引入、教学的展开、知识的归纳概括这几个过程为主的步骤。
理科教学,讲究每个知识点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的教学,新课标要求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祖是教学。要讲究知识间的逻辑顺序;文科教学要注意教学的一般规律,如,篇章“整体——部分——整体”;生字教学的“音——型——义”的规律;课文分析重读中感悟等教学方法等等,还要注意突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
(4)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主要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包括课的划分、教学顺序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教学组织形式的选用等。针对目前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对于本课题研究中的教学设计需要强调以下策略
①激发学习动机策略。在导入中创设动机激发策略。“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引趣式、诱导式、提问式、概括式、情境式等。在课堂教学中,无论运用哪种方式,都必须注意范围的选择性,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概念化。要根据不同的学科、年级和课堂氛围,因势利导,灵活运用。在课堂提问中激发学生求知欲。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其关键的是要把握提问的“精度”“梯度”“效度”。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准确性、启迪性、发散性、代表性等特点。②创设课堂情景的策略。
创设物化情景。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具体化,便于学生的学习。运用教学媒体等手段时要突出其实效性: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问题的解决过程;要利用媒体把繁难的教学内容和概念简单化、直观化,把零散的、片段的教育内容系列化、情景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
主要的课堂教学情境有:生活展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乐器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体验学习情境等。
其次是创设人化情景。人化情境是指教师,学生双边教学活动中人的相互作用的情境。人化情境的创设,首先依赖教师饱满的工作激情,激发学生昂扬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认知情感上的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二是教师应给予感情投入,形成师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再通过教师的情感、精神、语言、想象、能力、技巧等的感染,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获得情感体验。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相互启发,实现主体作用的更优化。③教学方法的设计策略:
新课改提倡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教学时就要选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中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一般要依据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例如,陈述性知识要选择讲解、讲述等教学方法;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要选择探究式教学法。现代课堂教学中一般是选用情境激趣法、问题解决法激趣导题,选用引导探究、活动探究等教学法学习本堂课的主要知识。从而总结出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来自主解决和以上知识雷同的知识;再用同位合作学习难度较低的知识。最后用自学交流教学法来自学课本上的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的知识。一般来说问题解决、评价激励教学法要贯穿课的始终。
④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围绕知识重点来设计相应的学生学习活动。二是学习活动的深浅程度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三是注重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活动时间、活动的过程、学法指导及调控措施等内容的优化整合。学生学习活动一般有听、说、读、写、算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阅读教学中的粗读、细读、品读、赏读、诵读以及字词教学、遣词造句、有感而发、扩写缩写等
⑤指导学生探究策略。指导探究策略要求,一是明确操探究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器材和工具。二是设计实验操作探究思路。三是记录探究中的发现、联想、猜想和疑问;四是进行思维整理,准备表达和交流。
首先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出示的探究问题要使学生力所能及,便于学生动手搜集和整理资料。其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面向全体,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降低难度。再次,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和结论不一致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究,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同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
⑥学习方法的指导策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具体说来如发展智力的方法:观察法(仔细观察、顺序观察、变换角度观察等);记忆方法(形象记忆法、尝试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想象方法(图片展开想象、词句展开想象、实物展开想象等);思维方法(比较法、分类法、概括法等);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方法,如阅读方法、听课方法、预习方法、复习方法等。学科学习的特殊方法。同时教师要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行为的即时评价是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活动设计,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设计。课堂评价用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与学生沟通、互动的用语,也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以口头方式,对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做出的即时反馈性评价。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用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努力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课堂上的评价用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教师要有饱满的评价激情。应不失时机地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要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使评价客观公正,产生以评价促发展的积极效应。评价激励要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刺激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课堂评价用语中所蕴含的期望、鼓励等情感力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能、乃至发展学生个性心理的作用。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⑧教学语言的设计。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语言互动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语言素养是新教师亟待提高的教学能力之一。教学语言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忽视了教学语言的设计,不论你设计的课有多么好都无用。教师可以从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出发精心设计开始语,引导语,(讲解、提问、导答、小结)过渡语、总结语、评价语。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或表述。
教学提问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以提问的方式来体现。教师要围绕提问的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遵循置境、激疑、诱发、递进、评价等设置提问的规律,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师的提问,要明确反映在教案上。问题的设计要具体、明确、适宜,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条理性、探究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思维广度.板书语言的设计。任何一个教学设计之后,都应该附上重点突出,结构美观,引领学生思维建构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板书设计要做到巧妙、精炼、准确、条理清楚、布局合理、美观大方,力求多样化。
同时教师不仅能设计好板书,还要具有板书的技艺和技能,要学会写正楷字,要学会边讲边板、讲板异步同行等板书技艺。不能先板、漏板、偷板,但可以补板。⑨运用教学手段的要求: ●师生对教具、学具的示范展示:
●教学课件的设计:一是课本上已有的知识,教学时一般用教材教学;一般用于语文的重点、字、词、句、段;图文共赏,看图写文等;理科用于过程性知识的展示、某些概念、结论的展示(小学一般不用,初高中用得较多)教师自己设计的相关练习题等。
●教学课件的使用:打课件时,先看屏幕;影像、文字要居中;不挡屏幕;不能拿教杆指屏幕(可用鼠标点击或)
3、引导交流,自主建构
本环节主要是回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系统建构。通过自我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深化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引导学生学会、会学、爱学、善学、创造性地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智慧同步发展。对与练习和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基础性、层次性(基本题、综合题、拓展题)、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
5、评价激励,拓展延伸
当一节课教学过程将要结束时,教师在设计结束语时突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表现和收获,同时延伸提示下节课的内容,将知识纳入知识系统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中小学一般课型结构
一、新授课结构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2、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3、引导交流,自主建构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5、评价激励,拓展延伸
二、练习课结构: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2、基本训练,明确目标。
3、范例引导,形成策略
4、引导交流,自主建构。
5、课堂练习,形成能力
6、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三、综合课结构: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2、基本训练,复习旧知。
3、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4、引导交流,自主建构。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6、知识延伸 课外作业
四、技能课结构: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2、训练复习,明确目标。
3、引明策略,多元练习
4、引导交流,自主建构。
5、课堂练习,训练技能(主要部分)
6、课外作业,提高技能
(引明策略,多元练习,是指提出培养技能技巧的目的要求,教师讲解原理、范例或作示范操作)。
五、复习课结构: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2、训练复习,明确目标。
3、范例引导,学习知识
4、引导交流,自主建构。
5、课堂练习,积淀智慧。(主要部分)
6、课外作业,拓展智慧
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2、检查预习,解读背景。
3、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4、重点研读,赏析借鉴
5、分析品味,学习语言。
6、总结建构,拓展延伸。
以上六个基本环节体现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和心理变化,对应于“感知文字符号——形成基本概念——开展复杂思维活动——产生联想、想象和评价”的基本阅读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教学过程,从整体看,整体感知、分析品味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从局部看,有时又析中有品,品中有悟,相互交融。
七、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3、精读课文,把握文意,4、重点品读,赏析文章,5、赏读美文,积累词句
6、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以上教学环节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和心理变化,强调文言的诵读与积累,重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在加强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1)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不是孤立的字词训练,更不是古汉语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普遍规律。
(2)文言文教学也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力的提高,但不能违背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
八、作文指导课教学模式: 模式一:
1、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2、审题立意,交流讨论
3、研究例文,归纳方法
4、构思训练,指导表达
5、交流评价,修改誊写。模式二:
1、话题揭示;
2、思维点拨;
3、片断训练;
4、目标习作;
5、拟稿誊写。
基本模式解说路,话题揭示:话题主要指本节课训练的重点。
思维点拨:思维点拨是指训练点的知识点拨,主要以写作理论的学习与写作技巧的讲解。(作文训练的每一节课都要解决1—2个训练点,写作理论与写作技巧的讲解要结合已经学过的文章进行)
片段训练:学生根据思维点拨的要求,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片段训练。例如:在学过作文的开头与结尾的方法指导后,出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开头结尾的写作训练。采取多种形式交流片段习作,然后根据思维点拨的要求进行点评。目标习作:出示文题————读懂题目审清题意———把握角度确定文体————明确主题选择材料———理清思路谋篇布局(这里主要解决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交流,这一环节的指导九年级必须进行,七、八年级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拟稿誊写:学生在拟稿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拟稿,学生誊写结束后应要求学生画出或写出自己作文中的亮点。注:关于典型引路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必每节课都进行,这一环节可以在学生动笔写作前进行,以引导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也可以在学生完成草稿后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草稿修改。模式三:
1.激发情感,目标定位。2.例文引路,精要点拨。3.布置题目,联想生活。4.素材交流,赏析评说。5.列出题纲,限时写作。
九、作文讲评课教学模式:
1、回顾目标,总体评价
2、展示范文,取其所长
3、出示病例,研讨修改
4、相互交流,独立修改
十、略读课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3、解读提示,明确要求
4、品读感悟,合作探究
5、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6、评价总结,布置作业
十一、测试讲评课 ① 考情分析,确立目标:
明确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②自主合作,互补完善:
学生自主查找测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原因;部分学生不能解决的题目及疑问,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③展示思路,暴露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或让部分学生展示讨论的结果,也可以有准备地让个别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造成这些错误。④释难答疑,分类点拨:
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疑惑进行分类,点拨,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生生、师生合作的形式解决。
⑤变式训练,归纳提升 ⑥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①二次过关:针对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再设计一些相应的逆思路题或变式题进行二次过关考试。
② 反馈评价:教师要及时批阅二次过关试卷并做反馈和矫正。
有人说“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总之,只要你选择了终生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课堂教学的规范、改革和创新,将伴随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使你恪尽职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哺育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让我们大家为这无私的奉献而快乐,为我们今后的教学相长而幸福。
第五篇:浅析历史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浅析历史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六中:何宝香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从教十几年以来,颇多感触:
1.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不足。
虽然也受过高等学院历史专业教育,也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条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历史学科嘛,中考就那么几分,花那么大的力气不值得”,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我们一些历史老师的专业知识没有增加和更新,反而逐渐的减退了。
2.重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对知识的把握和研究。
我们很多教师可能要教的内容还没有搞懂,就先去设计教学过程了,先想什么样的教法、什么模式,重视怎么让学生记住,怎么考好。这实际上就本末倒置了。我觉得如果先把这个教学内容在知识和认识上搞得圆融无碍了,然后再想怎么教,就可能想出很多非常精彩的教法来,课堂教学也就真正有效了。
3.教历史只是为了考试成绩。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大多是为了考试成绩而教,努力达成眼前的功利性的目标,忽视课程本身的目标,目标中有的是知识,有的是效果,而忽视育人目标。忽视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这其实是反映出教师对历史教育理解的偏颇。
今后,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针对上述自身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自己:
1.多读书多学习:除了要读历史通史知识方面的书籍,也要读一些历史学术研究动态方面的书,平时通过博客上传和交流读书摘要和学习心得,而且在平时,通过落实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等,全面掌握教材,夯实教学基本功,努力使自己具备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时代要求我们要有足量而精深的历史通史知识,起码要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知识;其次,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要求中学历史课教师,除了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外,还得具备相当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深与广博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它们的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才能保证学科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有效性;另外,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还得不断学习,能够追踪历史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2.努力使自己具备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讲解分析、启发提问、组织学习、电化教学等专业教学技能。贴近新课程改革要求,把重点放在“积能”和育人上。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理论反思实践,结合实践研究理论,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和理性解读能力和变革能力。
3.努力使自己具备良好的信息整合能力:在当今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历史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是教师的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觉悟、信息道德等。第二层,是教师的信息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知识面及拥有信息的总量与质量的素质状况。第三层,是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教师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最佳筛选和利用信息以及创新信息等能力。以后我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努力,继续研究和实践一些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方法和策略,让自己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我们共同打造出一片历史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