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
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反腐倡廉的必然性。党的历史是一部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反腐倡廉的斗争史。党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反腐倡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和肩负的神圣使命出发,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始终注重加强党的建设,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根本宗旨。实践这一宗旨,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始终是我们党坚持反腐倡廉的根本出发点。
注重思想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毛泽东同志提出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一九四二年我们党开展的整风运动,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毛泽东同志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经过延安整风,全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党的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精神面貌和优良作风,也是党的反腐倡廉理论的重要内容。
严明的纪律是优良党风的重要表现。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全党全军必须遵守的铁的纪律。坚决维护和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是党在各个时期反腐倡廉的基本要求。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党的优良作风是党具有强大力量的源泉。战争年代,党的作风建设是与党的生存发展和根据地政权建设紧密结合的。人民群众通过党的优良作风和严明的纪律,从自身感受中深深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保证了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建立前后,党面临执掌全国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的历史任务。围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加强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问题,我们党把廉洁从政作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执政后如何拒腐防变进行了探索。毛泽东同志多次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及其他各种错误情绪可能生长;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他要求高级干部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不要当李自成,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要警惕敌人糖衣炮弹的攻击,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等。这些论述丰富了党的反腐倡廉理论。
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建国初期,我们党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整党整风运动,就是为了防止脱离群众。党的八大要求全党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经得起执政的考验,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后来尽管我们在工作中发生过严重的失误,但由于全党同志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因而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国际上反华势力的压力,战胜暂时的经济困难,保证了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在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体制转换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现腐败易发多发的严峻形势,告诫全党如果失去警觉,可能要毁掉一批干部,“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作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一重要论断,把加强反腐倡廉的问题及时地提到全党同志面前。
邓小平同志根据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提出和阐明了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反腐倡廉理论。这些重要思想主要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反腐败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反腐败要靠制度、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反腐败必须依靠和发动群众,但不能搞运动;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首先必须搞好党风,要从党内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从具体事件抓起;要加强思想教育,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党要接受监督,要有专门机构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严格维护党的纪律,对违纪违法案件不管牵涉到谁,都要按照党纪国法查处,等等。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正确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基本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从新时期如何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政治高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江泽民同志提出全党要正确认识党处于执政地位,特别是长期执政及其带来的影响这一重要问题,深刻指出反腐败关系党心民心,民心向背决定政党、政权的兴衰存亡;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求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等各个方面。我们党成功地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创造了新时期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和宝贵经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保持党的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了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格局和领导体制,全面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作出了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正确论断;制定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明确了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这一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基本思路。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反腐败是全党的大事,必须坚持全党抓;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强化领导干部反腐败的政治责任;要依靠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来预防和治理腐败,逐步实现反腐倡廉工作的法制化;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要加大监督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等等。这些重要思想有力地指导了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反腐倡廉理论。
回顾我们党八十年的光辉历程,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肩负的历史任务不同,反腐倡廉的具体要求和做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从严治党,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主要内容
摘要:腐败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顽疾,其危害巨大,严重影响国家的社会经济顺利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腐败问题的解决,因为反腐倡廉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能否快速发展,更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政权巩固的问题。反腐倡廉建设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历经了多年的反腐败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反腐倡廉理论。
本文侧重于我国当前所处国情,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出发,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代领导核心关于反腐倡廉的思想的研究,进一步归纳和总结出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笔者认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需要广泛借鉴古今中外的反腐败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又必须根据中国的党情和国情进行新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一套只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中国特色的真谛也在此体现。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实践需要中国自己的理论,这就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却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要以发展的思路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在其指导下,提出有效的反腐败措施。
关键词:反腐倡廉
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
正文:
(一)把反腐倡廉贯彻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关于治理腐败问题的理论成果,特别是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提出关于跳出“周期律”、坚持“两个务必”的思想,以及关于止“糖衣炮弹的袭击”、重视党的廉洁与打击贪污腐败等工作的开展,回答和解决了如何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中进行反腐倡廉工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党内政治生活出现问题,一些党员思想作风方面也出现问题。中央领导集体实事求是的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1)必须加强党内作风建设,并且要把党风建设作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风”(2)是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根本任务。针对少数党员和干部的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邓小平指出:“主要原因是党风不正,必须要坚持”一手抓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一手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3)同时,明确纪检监察机关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4)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严惩党内腐败分子,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氛围,完善党内各项规定,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提出严格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将党风不正问题重视起来,切实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通过搞好党风来促进社会风气好转,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初见雏形。从十四大至十六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面对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的严峻形势,中央领导集体适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论断,为进一步坚定我们反腐败的信心给予了理论支持。我们必须认识到腐败问题对当前国家发展的重性。“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5)并且指出“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不会在短时期内完全消除。全党同志不仅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还要有现实的紧迫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6)反腐败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推进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
(二)不断创新反腐倡廉的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是结合中国反腐败实践所形成的一套理论研究体系。它继承和发展了党在革命时期和执政以后关于反腐败的理论成果,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为解决我国反腐倡廉建设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一是强调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地位。党和国家从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界定党和腐败现象的关系,即“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容的”;从政治高度认识反腐败的重要性,即“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1)从理论上深化了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意义、战略地位和战略目标的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对反腐倡廉的高度重视和反腐败的坚定决心,为制定符合国情的反腐倡廉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加强反腐倡廉思想建设。改革开放的早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纠正不正之风问题,应当靠加强法制和社会教育来决。”(2)“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就是一项很重要的预防措施,同打击和惩处违法犯罪、加强制度建设是相辅相成的”。(3)只有思想教育和行为约束紧密结合在一起,反腐倡廉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因此,我国结合党风廉政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廉洁教育,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教育,增强全社会反腐倡廉意识,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要“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4)中共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也把教育放到反腐倡廉建设中基础性地位。三是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行权力透明化。预防腐败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在不断改进和提高反腐倡廉方面的工作,越发认识到权力监督的重要性,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尤其是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
(三)体现反腐倡廉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它具有时代的特色,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原因和做好反腐倡廉建设的途径等方面,做了完美的诠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多年来,我国的反腐败实践都是围绕如何解决社会矛盾而展开的。反腐倡廉建设为党的方针政策的有效实行做了政治保障,进一步形成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扫除了障碍。坚持站在一定的高度,正确把握反腐倡廉的形势。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判断形势,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也是我们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正确把握反腐倡廉形势,必须客观的来看待反腐倡廉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效和明显的不足,并且也要充分认识到反腐败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领导集体能够结合国内外的反腐败斗争形势,辩证客观地把握腐败形成的原因、特点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创造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体系。在对待腐败问题的态度上,我党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社会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尚未根本消除。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腐败现象是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等条件下产生的。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得力,是腐败现象得以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胡锦涛同志也再一次强调,“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大力度,继续把反腐倡廉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1)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本不相容的”(2)将反腐败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党和政府能够对腐败问题正确把握,才使得我国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也使得反腐倡廉工作更加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坚持惩防结合为重点解决腐败问题。将已发生的腐败行为加以严厉打击,不仅让违法犯罪分子得到了法律的制裁,更有效的警示了想要腐败而未腐败的人,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3)在坚决惩处腐败分子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制度的约束,防止腐败的发生,不断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四)完善反腐倡廉的理论体系 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的相对缓慢,政治立法的相对不完善,这些差距都导致了腐败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当前,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仍然易发多发,腐败活动也在向一些关键领域渗透,向一些社会领域扩散。党内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现象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仍然比较突出。反腐倡廉形势严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的理论体系,在反腐败的实践中完善理论。反过来,在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指导下,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我们的反腐败实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也有了相当高的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变化的思路来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我们要立足国情,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并能从变化了的实际中对反腐倡廉理论做有益的探索。同时对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完善反腐倡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广泛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实施透明制度和阳光法案,加强廉政立法和治理腐败立法,建立专门反腐败机构等反腐败重大制度和机制,充分地发挥反腐廉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继续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与之相符合的反腐败措施,并加以实施,消除腐败;继续推进我国的廉政监督体制改革,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整合,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权力结构的推动力;继续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规范行政审批,推进依法行政。特别是要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时刻牢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理论创新中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04 页。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44 页。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9 页。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理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必要性: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总之: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亦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一方面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要求: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总之: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核心与精髓:实事求是
2、探索主题: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
3、内容: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资产阶级论:大资产阶级VS民族资产阶级
B、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D、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E、政策和策略理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F、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G、党的建设理论
4、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二、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讲、科学发展观
一、主要内容: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1、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做到发展为了人们,发展依靠人们。
3、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二、意义:
1、继承和传承性。
2、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思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六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
一、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当前最大的实际是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要吃透理论、搞清理论。
3、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4、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第七讲、新民主主义理论
一、总路线的内容和基本的纲领
1、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毛泽东在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出来的。
A、革命对象:三座大山: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推翻之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反对封建主义,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C、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领导及其政党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无产阶级: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富于组织纪律性;坚决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分布集中与农民联系密切,共同团结战斗。
a、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b、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是基本策略;
c、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的革命武装是坚强支柱; d、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
D、革命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新的领导阶级、新的时代条件、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动力、新的革命前途);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指导思想史马列主义;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总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二、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依据:国情:内无民主外无独立;以农民为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物质丰富,相对偏僻,敌人统治薄弱;群众基础好;红军的存在;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的统治是存在的根本原因。
2、在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有机的统一。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统一战线:两个组成部分:工农联盟是基础、与民族资产阶级联盟是重要部分。
原则:独立自主、联合又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决定因素:中国半殖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
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
2、武装斗争: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
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
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是建设新军队的基本前提是军队行动 的根本准则和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3、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标志:理论联系实际;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批评的作风。
第八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过渡: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二、总路线的内容:一化三改,建设和改造并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制定总路线的可行性:相当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土地改革完成后,广大农民要求走合作化道路;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形式有利于中国的过渡。
三、改造道路:
1、对农业的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互助组——初级化——高级社);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平赎买的方法:有利于团结私人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巩固统一战线,有利于吸纳知识分子为国家服务。
为什么要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剥削性和可改造性;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国营经济占主导,工人对资产阶级的监督。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一步:初级国家形式:在私营企业中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初具社会主义性质)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
第二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公方代表、工人、资本家(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性质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原则: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有对象)。
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不仅社会稳定,而且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误差: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5、中国历史事实特色: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进行,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变革没有社会动荡,反而人民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1、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意义:
A、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划时代的巨变。B、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提高了工农的积极性。C、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D、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九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1992年提出的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这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解决初级阶段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这也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经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系和根本要求;毫不动摇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十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学习
一、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两层含义: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不发达阶段。
即把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相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2、基本特征:
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c、由农业向非农占大多数,包涵现代化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国家。
d、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重大比重向经济市场化程度高的历史转变。
e、文盲半文盲占较大比重,科技文化落后向科技教育文化较发达的历史阶段。f、贫困人口占较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低向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g、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先后后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阶段。
h、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i、团结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3、理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地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工业化任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任务。
2、面临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决定了要很长时期才能进入发达阶段。
总之:牢固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级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政策,埋头苦干,踏实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现代化的进程。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主要矛盾:是制定基本路线的依据,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享改革成果。
2、基本路线的提出: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总揽全局的根本指针,是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相互促进。
3、内容: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和依靠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本任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动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本立足点),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经济)民主(政治)文明(思想)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意义: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抓住了主要矛盾,又体现了发展的规律,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正确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的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和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相互依存要全面坚持离开中心则失去物质基础,离开两个基本点则经济建设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它们统一于现代化建设中,是我党最可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地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可靠保证。
1、三步走战略: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和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
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2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二步:从1991年到2002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三步:到20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十一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背景:
1、国内经济政治的形式,国际第三次科技革命。
2、内容:是新时期下,在党的领导下对经济体制的变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新的经济体制。
3、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振兴中华民族;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任存在矛盾,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贯穿始终,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解决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提出:判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放生产力仍是一个基本任务;把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统一起来;解决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总纲:把引进来走出去紧密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环境,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高效开放型经济体系。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的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以质取胜;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提高加工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参与贸易谈判。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第十二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形成:中共十四大:
1、计划和市场不是姓公还是姓资的限制,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但市场更好。
3、市场经济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相适应。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
二、分配制度:
1、是公有制为主体的体现;保证人们相互在平等的经济关系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
2、非按劳分配:以劳动分配;劳动以外的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的分配。
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4、分配要注意:先富和共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国力的关键;不仅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2、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史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3、新型工业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道路。
4、三个转变: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
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转变。
5、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方针。
统筹区域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途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第十三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优越性:
1、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
2、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民主与团结的两大主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主要职能。
十七大提出:支持人民政权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责,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建言献策,汇聚力量的重大作用。
第十四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先进文化史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映时代潮流的文化。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德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一、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指导下,培育四有新人,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保证,文化史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精髓和纪律观念的主要条件。
三、中国特色文化基本方针: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体,不断推进先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重要性: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2、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灵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培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3、两个坚定不移,绝不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追求真理,探求真理的革命精神。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创造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为目标。
2、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主体,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
3、坚持体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的突破。
总之、要在发挥人们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让人们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第十五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民主法治
2、公平正义: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注意的问题: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保护劳动权益,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多种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调整收入格局:提高低收入、扩大中收入、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打破垄断。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生活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发挥商业保险补充的作用;加强社保基金的监督;解决住房问题。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十六讲、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四、一国两制的意义:
1、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国家统一问题。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既坚持原则又照顾形式的统一。
4、有利于争取国际国内和平环境,5、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第十七讲、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外交工作到底要坚定不移的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独立自主处理国际事务。
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指导国家间关系。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的原则,这是基本立足点。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合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我国的外交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事舞台。
第十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工人阶级是国家领导阶级:
1、中共的先锋队;
2、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具有先进性;
3、工人阶级是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动力。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因素。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后的新情况。
三、尊重劳动(核心)、尊重知识(资源)、尊重人才(载体)、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依法保护劳动者根本利益;建立激励机制;深化改革,努力创造平等的社会。
第二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先锋队性质:
1、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的特色和优良品质。
2、中国共产党领导符合和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
3、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先锋队性质的原因:
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成为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3、成为先锋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4、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党全社会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方式:
1、国际上: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
2、国内里:改革后的新形势,新任务给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3、党的自身:所肩负的任务与党的素质还是有大的差距。改善党的领导对象:
1、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路线?
1、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2、关于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3、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
第四篇: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侯长安: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2012年08月07日 11:57:21
来源: 新华网湖北频道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新华网湖北频道8月7日电(记者 方政军)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侯长安日前在媒体撰写和发表文章《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文章摘要如下: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表明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鲜明态度,体现了我们党对选择的发展道路的高度自觉自信。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纪检监察机关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最重要的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在探索中进一步走向成熟
我们党历来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始终捍卫党的纯洁性,发展党的先进性。建党九十多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反腐倡廉建设新的实践,不断谱写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新篇章。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反腐倡廉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反腐倡廉理论和实践,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在探索中进一步走向成熟。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为标志,反腐倡廉指导思想更加明确。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形成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
供了重要思想和理论指导。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惩防并举、重在建设,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使反腐倡廉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以反腐倡廉建设概念的提出为标志,反腐倡廉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概念,并把反腐倡廉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要求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这一新概括和新要求,不仅提升了反腐倡廉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实现反腐倡廉的常态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强调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标志,反腐倡廉目标更加清晰。党的十七大提出,党的建设必须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目标更加明确、清晰。
以“十六字方针”的提出为标志,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更加科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党的十七大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十六字方针”及“一个坚决、三个更加注重”,对惩治与预防的关系进行了科学概括,是对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提出为标志,反腐倡廉工作布局更加完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2005年,中央颁布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8年,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经过探索,反腐倡廉主要任务形成了一个体系(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两大板块(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和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六项基本工作(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的新格局,反腐倡廉内容更加全面,工作更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以“三个并存”、“两个依然”的概括为标志,反腐倡廉形势判断更加准确。近年来,中央提出我们党面临“四种考验”、“四种危险”,并将反腐倡廉总体态势概括“三个并存”、“两个依然”。这是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准确判断,有利于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增强反腐倡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修订为标志,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规范。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修订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建立和完善巡视机构,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成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缔约国,使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工作合力进一步形成。
以“三大条例”的出台为标志,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规定等党内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惩治腐败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面对新考验新挑战,我们必须科学分析形势,坚定必胜信心,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当今世界,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杜绝腐败,也没有一招制胜的“灵丹妙药”。不同的国家,政治理念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状况不同,反腐倡廉的模式、措施也必然不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我们党取得的执政地位和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决定了反腐倡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只有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腐倡廉道路,才能确保反腐倡廉建设的正确方向,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夺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决定性胜利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形成的,是对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把握,是一条必由之路。通过持续加大反腐倡廉建设力度,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力地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纯洁了党的组织和队伍,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才能夺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决定性胜利。
以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意志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我国崛起的速度加快但面临的遏制和分化压力与日俱增,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妄图利用腐败问题诋毁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动摇干部群众对党领导反腐败的信心,反腐倡廉建设面临更大的外部环境压力。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冲突将更加激烈,各种社会矛盾将更加凸显,反腐倡廉建设将触碰到越来越多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我们既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又要坚定信心,坚持正确方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法规制度,使反腐倡廉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以改革创新精神拓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强对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力推进反腐倡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使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越走越宽广。
既不滞后于时代,又不急于求成。把握历史方位和时代要求,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科学提出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掌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做到既不盲目超前急于求成,也不
落后于时代无所作为,使反腐倡廉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适应,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既依靠专门机关监督,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在发挥纪检监察、人大、审计等专门机关监督作用的同时,积极适应民主政治进步、公民社会发育、信息化加快发展的新要求,创新公众监督方式,畅通公众监督渠道,拓宽公众监督领域,强化公众监督效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
既加强顶层设计,又强化制度落实。立足于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的生动实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贯彻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搞好总体规划,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内涵。同时,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敬畏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大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惩治力度,保证制度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用得好,增强制度执行的刚性。
既整体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要求,切实做好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各项工作,逐步建立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努力把腐败现象遏制到最低限度。同时,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持久的系统治理,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五篇: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走特色反腐道路制度和监督保航
梁 志
龙
摘要
在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到“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而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郑筱萸、邱晓华、刘志华、杜世成、李宝金、荆福生、王有杰、王昭耀、吴振汉、韩桂芝、王怀忠、高严、刘方仁„„这些十六大以来被惩处的省部级官员,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从严治党的方针,惩治腐败、端正党风政风的坚定决心。近年来,中国政府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设的反腐倡廉道路。2010年12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份关于反腐倡廉的白皮书《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呈现出系统治理、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本论文将从改革和制度建设的角度,对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进行浅析。
走特色反腐道路制度和监督保航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不断的总结和摸索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设的反腐倡廉道路,总结和探索这条道理的主要内容,对于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腐败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世界性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但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腐败现象也开始蔓延。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多发,一些行业垄断、霸王条款等现象,如何加强在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重要“特色”在于,体现了执政党反腐倡廉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纪律性。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
一、加强制度建设
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温家宝总理说,当前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应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纪委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对策研究,高度重视新鲜经验的推广和理论研究新成果的运用。这一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进一步明确了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两项工作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揭示了反腐倡廉工作必须最大限度地遏制和防止腐败,尽最大可能减少和消除因腐败造成损失和危害的根本目的;进一步强调
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治标与治本两手抓、两手硬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进一步指明了反腐倡廉建设必须立足于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思想意识等源头上消除腐败
隐患和漏洞,从根本上治理和防止腐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规律,拓展了反腐倡廉工作的视野,确立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着力
点,为进一步深化有关预防腐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创新敲定
了调子,打开了空间,扫清了思想认识障碍。
依法治腐,是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共识和思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党风廉
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探索出一条符合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有
效开展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新路子。一些重要的法规制度不断出台,表明了我们党
对打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从《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颁布到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和一系列《党内监督条例》和《党纪处分条例》的配套规定和办法。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已经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执行”。同时反
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已经或正在实现六个方面的重要转变:即对反腐倡廉要靠法制的认
识由中央大力倡导向全党形成共识转变;法规工作目标由单项零散的规划向成龙配套的法规制度体系转变;法规工作重心由侧重惩治向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转变;法规工作方
法由被动应急向主动应对转变;法规工作内容由侧重制定新法向立、改、废、释并举转
变;法规工作局面由主要依靠纪检监察机关抓向全党动手抓法规制度建设转变。
二、公开透明权利机制、加强监督力度
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党内民主监督的实质是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依照党章和其他重要党内法规,组织发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党自身进行
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是党构建的自身免疫系统。党内民主监督在我国民主监督体系中起着引领作用,对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干部权力是最直接的监督,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加强群众监督。广大人民群众是反腐败的主力,是监督举报的主体,是腐败案件线索的主源。实践证明,哪里的人民群众监督作用发挥得好,哪里的腐败现象就比较少。为此,要着手制定人民群众监督条例,规范群众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以及监督活动的范围、方式、程序等,把群众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始终相信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加强网络媒体监督。不久在北京的两会上,“网络问政”“网络民意”“网络议政”“网络舆情”成为参会代表、委员频频提及的“热词”。互联网正成为中国百姓实行监督权的新通道。借助网络监督的力量,一批腐败官员落马,即是明证。当今新闻媒体发展迅速,特别是网络的兴起,使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置身于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评说之中。党政干部应通过网络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积极认真对待广大群众包括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甚至质疑,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听取意见,接受监督。民主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在注重组织监督的同时,一直高度重视民主监督问题,在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把民主监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网络监督为代表的民主监督方式,是新形势下的民主监督方式的转变,是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对这样的监督形势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利用,真正的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公开透明权利机制和民主监督是对新形
势下民主的肯定和落实。在深入贯彻《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重点,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融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之中,我们中国特设反腐倡廉道路必将不断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实现与时俱进,最终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梁志龙
2011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