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编辑:王磊(admin)更新时间:2009-12-1 【字号 大 中 小】【保护视力色:】
《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当今社会背景:
*来自北京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厌学率达到30%,而实际情况比这个数据还要严重。
*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对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指出,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对其产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2、当今农村中小学教育背景:
每天,我们的办公室里总有些不完成作业的孩子,在办公室里接受老师的“小灶”;每一次下课或是测验完,总少不了老师的牢骚:“这些孩子怎么不喜欢学习呢?”学生成绩上不去,老师、家长范畴,唯独学生仍自享其乐„„
在社会不断发展,家庭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家长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教育大环境不断优化的今天,可是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上却未能有新的突破,然而,透过小学生成绩,我们看到频繁的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带来相应的重视和兴趣。相反,随着农村小学生年级的升高,课业的加重,怕学、厌学的同学却是越来越多了。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根据我乡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反思与对策”这一课题,通过对本校一些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调查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1、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到底如何?
2、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
3、中小学生厌学现状给我们带来哪些反思?
4、我们该怎样找到矫正的路子?找到哪些办法、对策帮助他们重新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
解决了这些问题,希望使这些厌学的孩子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深造铺上坚实的奠基石。
(三)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由厌学引起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中,辍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
我乡学生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千差万别。再加上近几年大多数的家长外出务工,孩子学习根本无人问津,学生的自我控制差,这就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我校学生中有严重厌学现象的学生不多,但或多或少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却并非个别。如不及时矫治,他们的厌学情绪会越来越强烈,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1、本课题的名称为:《农村中小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2、关键词有:“农村中小学生”“厌学”
农村中小学生:指在农村中小学校就读的学生,年龄大约在6-15岁,心理认知、情感及个性发展都处于发展阶段,学习动机还不够稳定,意志品质还不够成熟的学生群体。
厌学:“厌学”即“厌烦学习”、“不愿意学习”。在当前的中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严重的就形成了厌学症。厌学症是指患儿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专心,效率低,易健忘,成绩差。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朗读、写作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一般来说,厌学学生是有厌学行为的学生。厌学的主要特征:心智活动差、学习消极被动、动力不足、学习随意多变、学习成绩差、形成恶性循环、具有破坏性,爱寻找别的途径实现自我价值。
三、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
(一)研究假设
1、社会引起的厌学原因
2、学校引起的厌学原因
3、家庭引起的厌学原因
4、时代引起的厌学原因
5、学生自身的原因
6、其它待挖掘的原因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小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细致、合理、有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家长的教育方法更得当,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的现状、原因,然后反思,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1、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研究本校校学生厌学现状
通过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旨在掌握农村小学学生存在厌学情绪的现状,只有摸清了情况,才能更有利于调查农村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2、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成因的个案研究
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相信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这类学生的个案研究,来分析掌握农村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成因。
3、针对各种影响源,进行反思写出调查报告
在调查了解掌握了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后,我们要引导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要反思,并且针对影响源,写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为其他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参考资料。
4、针对造成厌学的原因寻求解决的策略与方法,对症下药
面对学生厌学现象,摇头叹息无济于事,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也与事无补。老师和家长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针对造成厌学原因寻求解决的策略和方法,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尽快地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六、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周期一年,(2008年9月—2009年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
1、构建课题目标,确立研究内容,制订实施方案。
2、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及有关心理素质教育的知识,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使学生乐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基础。
4、专家引领,各方收集资料,设计问卷。
5、完成前期各种调查,(学生、教师两个方面)了解现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写好调查报告,为进行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9月)
1、通过调查、观察、问卷、心理测量等方法找出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2、针对由于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和教育方法不当引起学生厌学这一直接原因,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扬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长,组织有特长和有研究能力的各学科骨干教师开展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3、针对小学生出现的厌学情绪的影响源,对症下药,研究相关的对策。
4、做好各研究阶段的资料收集,及时撰写好经验和好的做法。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12月)
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成果送审。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索引法
查阅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2、问卷调查法
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3、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4、个案研究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5、进行博客交流
信息化的时代,用现代化的交流手段,掌握更新更直接的信息,为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6、经验总结法
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八、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
2、发表论文
3、发表教学案例
4、发表个案研究
5、发表教育叙事
第二篇:厌学心理分析与辅导策略
一、厌学表现与危害厌学心理分析与辅导策略
厌学是诸多心理障碍中最普通,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其表现为认识存在偏差缺乏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中有不愉快体验,如心烦、头痛、焦虑、枯燥、厌恶等;以消极态度情感对待学习,如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行为上表现出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如讨厌作业、不认真听课、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甚至出走、辍学;常与家长教师抵触对立,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成绩反应麻木等。
厌学直接导致学业不良,更为严重的是它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专家研究表明:厌学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乐学者,极易导致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如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型个性,即表现出孤独、麻木、反应缓慢,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焦虑、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反应强烈,性情古怪、孤僻、对他人冷漠,心肠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征。由于对学习认识上的偏差,家长期望值太高,学校升学的压力,社会就业的竞争等因素,使厌学者整日生活在不安紧张、焦虑的消极情绪状态中,很难解决个体的学习行为与社会要求间的一系列矛盾,困于其中,难于自拔,导致心理失衡,疲劳,挫伤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降低了自尊水平,同时,厌学者也有正常人的心理情感,良好人际关系的内在要求,但往往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爱护,在班级中常遭排斥,歧视其归属、接收支持和爱的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安全出现危机,长期如此,便易导致自卑,抑郁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易对人对事产生消极认知,过于敏感,不好交际,不信任他人,不能关心理解他人,行为冲动倔强,难以适应环境,从而形成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型个性。另一方面,厌学具有弥散性。他们错误的认知,不良的心理反应和人际关系等,易污染班级的学习气氛,传染周边同学,大面积地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二、厌学原因分析
厌学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是一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家教环境不良
(1)家长的不良榜样。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塑造子女心灵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学习的态度、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对学习漠不关心,终日胡吃狗游,生活堕落,行为不端,争吵不宁,态度粗暴,爱发牢骚,流露轻视知识,鄙视教师,与学校对立的言论,更有甚者哄骗子女弃学挣钱,这些家庭的学生容易染上不良习气,大多心理阴暗、粗野性格执拗,智力发展受到压抑。
(2)家教的不良方式。有的家长期望值太高,常用神童的标准要求孩子,不断给孩子加压,一旦达不到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理受到伤害,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产生反感,甚至与家长对抗,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和偏爱,孩子不需努力,便拥有一切,物质上超前满足迷乱了对学习的认知。
2.学校教育失当
(1)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大部分乡镇学校,从小学就开始分主副科,只上语、数、外所谓主科,其他音乐,美术,自然,体育,社会等孩子心中的“好课”只写在课程表上。由于教师包班的原故,一半天或一整天连续上语文或数学的现象,时常发生,学生焉能不腻不厌,那是多么痛苦的折磨,孩子偶尔上一次体育或音乐课都能兴奋几天!可叹那些校长和老师们仍在善意地这样做着!
(2)教师素质是造成厌学的重要原因。低水平的教学,让孩子乏味,烦闷海量的重复性作业,让孩子沉重、枯燥,生畏,反感,往往越是教学挫劣,越需用作业来上“保险”。学习自然成了机械、被动,盲目,惩罚性的活动,成了一种负担,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尤其是成绩中下等的同学疲于奔命,长此下去只能选择弃学,过点人过的日子!
(3)对差生的忽视。一些有升学任务的学校(高、初中),只对上级负责,也就是完成升学指标。从校长,班主任到科任老师只重尖子生,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持任意处置,听任不管的态度如排位,分班、参与班级活动等,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关心和帮助,造成差生的自尊心受损,师生关系紧张情绪对立,隔阂与日俱增,于是自暴自弃,致使厌学弃学。
3.社会环境不良
(1)粗俗文化的传播。由于金钱作祟,一些媚俗低劣的影视媒体泛滥一些学生缺乏鉴别能力,追逐时尚沉溺于言情武打及黄色书刊,网吧和游戏中吸烟酗酒早恋、偷盗吸毒攀比消费,淡化转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追求。
(2)媒体的误导,一些媒体正面的报道宣传不足,为迎合读者,将升高就业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不科学地人为放大,将区域性的潜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代替全局性的,制造紧张空气,错乱社会认知。
4.学生自身的不良心理
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丧失了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伟大的目标才能激发伟大的动力。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一些家长对子女期望太低往往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强有力的学习动力。
第三篇:中小学生厌学原因分析报告
中小学生厌学原因分析报告
所谓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从而讨厌学习、不愿学习、不愿主动求学的现象,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厌学现象是当今中学教育中存在的一种顽症,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由于学生“厌学”现象而导致中学生“失学”现象,是“普高”的难点所在。为此,我们有必要去认真剖析一下当今中学生厌学的现象、成因,从而对症下药,去加以克服,从而在根本上杜绝由厌学而导致的“失学”现象,真正将“普高”工作落到实处。
一、学生“厌学”的几种表现:
首先表现在听课过程中。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始终不集中,打哈欠,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第二,表现在作业不能顺利完成,抄袭他人,甚至不做作业,不交作业。第三,表现在自理能力差,不会自学离开老师管制就不学习,考试时投机取巧,故意作弊。第四,表现在小病大养,无病呻吟,千方百计找理由,不上学甚至逃学等。
二、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
第一,大气候的情况作用。随着我国升学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升学和就业已经取消了直通车,许多家长观念和社会上的市井观念中“读书无用”论又悄然兴起,甚至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丧失了学习信念,产生求学无望的念头,自暴自弃。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仅注意对尖子生培养,表现在课堂上,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注意多,提问多,表扬多。对差生提问,少管理,多批评,甚至歧视差生,从而导致“差生”厌学现象。第三,教学方法不得当也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部分教师知识水平不高、教法陈旧、不认真研究新时代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变化特点,用简单的“注入式”、“填鸭式”教法进行讲课,使得课堂缺乏生气,内容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第四,学生“根本不上班”,上课听不懂,在家庭中又得不到家长的及时辅导和重视,使学生越学越不会,越学越糊涂,干脆不去思考,不去学。第五,课业负担过重是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一个重要成因。旧的教材设置模式、知识的难度系数比国外多数国家高,使学生不得不整日在题海中挣扎,久而久之,学生的“厌学”现象就油然而生……
综上分析,中学生厌学的表现和成因,我们如果不克服和杜绝学生厌学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有必要认真去研究和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具体途径有:
(1)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他的学习一般也不错,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相得益彰。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
(2)矫正学习心理。帮助厌学学生矫正厌学症,首先要矫治其厌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爱这把钥匙开启僵化的心灵,要爱得真,爱得持久,多关心了解。
(3)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营造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做到五优先,即优先提问,优先答问,优先演算,优先批改,优先辅导。四经常,即经常考察,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经常逃学,在外“鬼混”。因此,老师要及时想办法,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学生学习提高了,他们才会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4)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就会厌学。因此,老师要尽量减轻厌学学生学业负担,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5)辅导学生的人际关系。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涵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6)老师要注意批评的尺度,成功时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但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妙。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7)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注意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做学生的“好朋友”、“知心人”。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及对策
清水县郭川学区 郭德戬
近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学校布局重组,农民的经济观、教育观逐步发生变化,另外,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致使厌学情绪在不少学生中滋长、蔓延,即便是小学,也是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经济观、教育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上大学和考不上大学都一样能到城里挣钱的思想给农村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习无用”的思想,家长观念的影响以及社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严重的甚至旷课逃学。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的表现
(一)在学校里的表现
当前,在许多小学里经常听到老师说某某学生不是笨,不是学习能力差,而是懒,不学,其实这就是厌学的表现。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在学校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到校比较迟。要么经常踩着铃声进教室,要么常常迟到,这些同学起床后,洗脸、收书包、吃早点动作都很慢,出门后在上学路上也是东张西望,边走边玩。
2、到了学校也不会马上拿出书来读。而是和周围同学说几句话,即使拿出书来,也是慢吞吞地翻,边翻边看同桌读哪里,他也跟着读那里。甚至眼睛在东张西望,嘴里却在朗朗上口。
3、课堂上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易开小差。上一会就左顾右盼,几乎不会主动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也很少参与,同桌讨论他一般只听不发表意见、观点。不管老师如何问就是不吭声,布置的课堂作业要要么混着不做,要么混到下课后抄同学的,再不就是课堂上抄同学的,抄不到就乱做,测验各科几乎不及格。
(二)在家里的表现
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在家里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平时观察,凡是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一般在回家的路上不是这儿逗留会,就是那儿磨蹭会,回家都比较晚。
2、回家后经常就书包一扔看电视,还有少部分学生会被父母牵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3、等家长问作业做完没有时,他才会拿出来做或是去问同学做哪里,甚至有时候他就说没作业。或者草草了事谎说完成了。
4、做家庭作业时如果父母在旁边监督的话,作业还基本认真,如果父母没有时间监督的话,就一塌糊涂。甚至干脆不做。
5、老师布置的非书面作业从来不做,对父母就说没有作业。当然,在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当中也有极少数同学在家还比较听话,是个乖孩子。可是在学校表现就不怎么样。
二、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枯燥乏味的教学与教师行为的失范导致了学生厌学。
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是引起小学生厌学最直接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枯燥无味。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一味的注重学习成绩,偏爱成绩较好、配合自己的学生。讨厌叛逆性、经常违反纪律、不听话、成绩较差的学生。处理学生的矛盾时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对自己喜欢的学生网开一面,而“问题学生”则不问青红皂白就进行惩罚。学生产生反感,就不会认真对待教师所教的课程。
(二)学生困难、成绩不良与人际关系障碍导致自信心缺失。
还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时遇到困难多没有及时克服导致基础不牢,课堂上不容易听懂,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果愈来愈差。在学习中感觉困难,举步维艰,让他们惧怕学习,自信降低。一部分小学生从小学习就失败,很少成功过,他们已放弃学习,虽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认定自己反正学不好而变得沮丧。也就是说,学生最初只是不会学习,没有掌握基本学习技能而已,并非教师眼中彻头彻尾的懒汉。
师生关系也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些学生因为长相、穿戴不好、学习不突出、没有家庭背景等原因受到教师的歧视。也有一些学生很安静,比较听话,不惹是非,在生活与学习中暴露的问题不明显,不易引起老师的注意,成为长期被教师忽视的群体。缺乏与教师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对教师反应冷漠,对班级活动和同学交往也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对一切都感到索然无味。而经常受到教师批评、处罚的学生与教师关系更是紧张对立,他们反感或害怕教师,这种消极的情绪也会蔓延到学习当中。
(三)繁重的课业负担与过度学习使学生产生厌倦。
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太高,再加上一些家长把一些家务活分给孩子。学生经常是干了这门,再干那门。负担过重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别好的对学习有兴趣,不觉得负担重,少量不学习的也不觉得重。感觉负担重的是中间一大部分,他们特别想考好,却难度太大,导致被动负担多,而主动学习少。
(四)师长高度热情与背后的冷漠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很大。
家长与教师把学习看得高于一切,赋予高度的热情,为了让孩子搞好学习,将生活中所有一切都包办代替,一味的让孩子学习学习。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过高,不容许有任何懈怠,一旦孩子无法在学习成绩上达到自己要求时,家长就容易心理失衡,粗暴对待或悲观失望,不是棍棒相加就是百般辱骂,这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失去信心,容易否定自己,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倦。有些同学在遭遇困难时不仅得不到帮助,还遭家长的责骂、教师的批评,因此感觉非常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讲,家长和教师是他的“重要亲人”,如果反复对其倭化和贬低,其自尊和自我期待就会被像刀一般锋利的诿化语言斫削。更可怕的是,当老师诿化一些学生时,其行为和态度也会影响其他学生对这些被贬者的看法。在中小学阶段,同伴生活在儿童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超过老师和家长的作用的趋势,如果被同伴排斥,那将是“天塌地陷”的感觉,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变大,进而产生惧怕学习、害怕失败的心理。
(五)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学习互动,学习处于观望状态。
由于教师不能及时因材施教,没有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没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反,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高,也不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无论老师多有爱心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同学,更不用说要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的学习困难了。绝大多数的同学不能参与到学习互动中去,渐渐地部分同学逐渐习惯了观望的态度,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不再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六)小学生的自身因素为小学生厌学提供了可能。
发生认识论认为,学生认知水平影响了学习兴趣。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增大,学生成长过程,既是所有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不断分化的过程。学生自我评价方式从他评走向自评。他们开始质疑老师评价,教师评价不再是唯一权威,这使他们不再仅仅为追求教师评价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对老师的要求随年级增高而逐步增加。不一定都听老师的话,当然也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有时不予配合,甚至是我行我素。
综上所述: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不良的学习环境、方法、习惯和兴趣的缺乏使得小学生迷失学习方向,失去学习兴趣,心理包袱重,以至出现了“厌学”现象。
三、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如何帮助学生清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回归正道,从而健康自信地学习、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教学,在参与中获得成功。
农村小学的教师需要转变观念,需要把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里,就可以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自由伸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依据学生的智力高低范围,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激励自己,获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成功的认同,首先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只要承认自己成功了,就会得到一种愉悦;如果教师也认为他们成功了,这种愉悦感就加强了;如果同伴也认为他成功了,这种成功感就更加强烈了。所以,我们改革教育教学的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极为重要。它会使学生的乐学情绪明显增加。
(二)教师、家长要有正确的评价观,为孩子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家长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对分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师对分数的态度影响,教师、家长对学生分数不客观、不正确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其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因此教师、家长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认识评分的意义,对学生获得的分数持积极的态度,切不能对于一些不能达到老师、家长所谓高分的学生,以挖苦、讽刺、打击的消极态度对待他们。特别是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做人的引导,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一味的注重分数。
作为家长也应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学习成绩的差异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成功,应从长远看,而不是一日一时的分数,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总之,要使孩子能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学校、家庭要给他们创设一个适宜他们个性、智力发展的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
(三)老师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过高的学习要求、过重的作业常常使学生精神紧张,身心俱疲。只有减轻学生负担,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才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习不是机器,他们也需要休息。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学校及家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厌学的学生通常表出自卑,要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拾对学习的信心,只能从思想根源上下手,彻底转变对学习的观念,客观的认识自己的生存意义。首先,赏识教育很重要,不要忽视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和家长要用:“你真行”、“你是好样的”之类的话多激励孩子,使孩子树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大胆地往前走。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要用放大镜来看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不要总是抓住缺点不放,让孩子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而笔者要说:在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上“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多次失败,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尝试成功,获得成功,“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教师可运用“成功教育”手段,如在讲新课的头一天,先给后进生讲一遍,着重指出重难点,第二天上课时,让孩子能积极举手,成功回答出问题,或者给学困生提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这样他们的信心就足了。学生在成功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成功,在小成功以后获得大的成功。成功越多,兴趣越浓;兴趣越浓,自信心越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孩子就乐学、爱学、会学,这为孩子一生的学习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矫正小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厌学现象
对策
第五篇: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论文提纲
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
(一).中小学生厌学的表现及危害
1.厌学的表现
2.厌学的危害
(二)中小学生造成厌学的原因分析
1.中小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2.社会方面的原因
3.家庭方面的原因
4.学校方面的原因
(三)解决厌学问题的对策
1.解决的学生自身存在问题的对策
2.针对社会原因的对策
3.家庭教育的对策
4.学校方面的对策
三.结论
1.概述当前中小学生厌学的情况和我们的任务
2.呼应开头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