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做好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工作的思考
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养老保险体系,国务院提出了要把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及其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的目标。几年来,各地做了大量工作,但进展缓慢,一些地方还出现参保人数下降的趋势。随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现有养老保险覆盖面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加快扩大覆盖面的步伐已成为当前社会保险重
点工作之一,现就此谈点浅见。
一、依法强制做好扩大覆盖面工作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这是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用人不参保、用工不招工的逃避参保现象,特别是那些非公有制企业,他们头脑中没有用人必参保的法制观念,致使相当部分劳动者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因此我们在加强依法参保宣传的同时,还要加大依法参保工作的力度。各地政府可根据《劳动法》,以及国发(95)6号(97)26号文件规定,制定地方法规,进一步具体明确养老保险实施范围。把城镇企业、全部职工的概念、范围具体化,以此作为依法扩大覆盖面的依据。一是统一经办机构。使企业统筹全部转入社会统筹。二是对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由法院行政庭运用“非诉执行工作”法,依法强制其参保。三是实行企业社会保险年检制度,每年对参保情况、参保人数、缴费情况进行年检,合格者发给证书。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对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年检以及社会保险年检不合格的,不予办理本部门的年检手续。
二、实现目标责任制落实扩大覆盖面工作
扩大覆盖面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经济发展的大事,也是各级政府必须做好的大事。为此,要扩大覆盖面还应由各级政府建立扩大覆盖面目标责任制。根据国家以及劳动部的覆盖计划,在掌握各地应参保人数的基础上,制定硬性指标任务,由各省将具体指标分解到各市(地)、县(市、区),并由各市(地)、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与省政府签订责任书,再由各部门负责人与市(地)、县(市、区)政府签订责任书。而且还要制定社保机构每个工作人员平均应管理多少参保人数的考核指标,把扩大覆盖面工作责任到人。每年上级对下级进行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级干部政绩的一条标准,形成一个上下各级齐心抓覆盖的局面。
三、配合企业改制巩固扩大覆盖面工作
首先,坚持企业改制后原有企业所承担的社会保险责任不变的原则。企业无论是实现股份合作制,还是国有民营、拍卖、租赁、承包、兼并、托管等各种形式,不论企业所有制形式、企业法人身份以及企业经营方式如何改革,改制后企业必须依法承担社会保险义务,继续参加养老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从而确保参保单位不减少。
其次,做好改制中企业分流人员的续保工作。随着改制的深入,企业减员增效的实施,大量富余人员转岗、下岗,不仅会导致参保人数下降,而且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为此,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分流人员续保,这也是巩固覆盖面工作之一,同时也是发挥社会保险为企业改制服务的重要举措。对于劳动关系仍在企业但不在企业工作的各类人员(包括下岗、企业保编、停薪留职等人员),应由企业继续负责为其办理养老保险手续,企业在向保编职工收取管理费时代收养老保险费,再由企业统一向社保机构缴纳养老保险费。对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从事个体经营,或无固定职业的劳动者,不论从事何种劳动,均可由本人向社保机构直接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与在职期间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合并计算。到退休时一起按规定计算退休金。这样所有原参保人员都可以继续参保,使参保人数不因下岗分流而减少。
四、加强管理搞好扩大覆盖面服务工作
(一)建立适应多种所有制的企业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均可参保、缴费的服务体系。对所有企业中的全部职工实行强制参保的同时,允许个体劳动者直接向社保机构办理参保、续保、缴费手续。各地还可成立自谋职业服务站,专门为个体劳动者提供养老保险服务。
(二)加强就业、安置人员的参保管理服务。对在劳动部门、劳动力市场办理就业手续的劳动者,以及人事部门安置到各类企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清理,对照社保机构已参保名单,凡没有参保的,不论其在何种所有制工作和何种户籍,强制其参保。今后就业,安置、参保手续应同时办理。
(三)规范参保行为,确实掌握每期已参保人数。通过建立个人帐户,填写基本养老保险登记表,切实正确掌握已参保的单位数、人数。并以此为起点,认真做好日后参保人员的增加、减少、中断、停保等各项具体工作,切实掌握参保人员的变动情况,及时做好续保工作。
(四)建立、实施广覆盖转移制度。在认真做好个人帐户储存记录的基础上,按照个人帐户转移的规定做好转移工作,特别要加强异地打工者的转移工作,不论来自何地的劳动者,凡是在异地缴纳过养
第二篇:关于如何扩大基本覆盖面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关于如何扩大基本覆盖面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社会养老保险思考
摘要:扩大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然而,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克服许多困难,要积极而审慎地开展这项工作。
进入21世纪,我国将面临三次“银发浪潮”的冲击,即
1950~1958年第一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近2亿人口将于2010年前后陆续进入老年期;1962~1970年第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2亿多人口将于2020年前后陆续进入老年期;1985年以后第三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近1亿人口将于2045年前后陆续进入老年期。至2000年,在全国近13亿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已达到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现在的71岁;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已达到9.92;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养老负担越来越重,社会养老的形势已十分严峻。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在总结各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2年,江西南昌、辽宁锦西率先实行新的基本养老金计算办法,此后改革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1995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原则上肯定了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方案。民政部也于1992年在山东烟台、威海两市的区县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通过12年的努力,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已初见雏形,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当前,许多地方正在积极地扩大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力图使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由公有制企业职工扩大到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和其他社会劳动者,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甚至企图将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到农村居民。但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扩面”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又将如何进行?本文拟就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当前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利弊分析
1、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截止2000年底,我国已有10376万城镇职工和317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约为50;全国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的1800多个县市开展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7400多万农村居民参加了保险,占全部农村居民的11.18,占成年农村居民的11.59。可见,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任重道远。
2、扩大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合理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所有这些都客观上要求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各地开展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有其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符合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既然是社会保险,就必须充分体现其“社会性”,而“社会性”又以广泛性为基础,当前城镇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勉强过半,显然谈不上广泛。同时,社会保险覆盖率过低又形成了参保和未保两种不同的公民待遇,有悖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这种不公平在现存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上反映得最为明显;据统计,1999年我国社会保障总支出为1103亿元,占总人口70的农村居民只占有社会保障总支出的11.4,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却占有88.6,政府在农民养老问题上的无所作为与农民为国家做出的牺牲性贡献是很不对称的。有鉴于此,我国当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低水平,广覆盖”。
⑵、非公有经济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需求。当前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由公有经济向非公有经济延伸,这主要基于非公有经济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客观需求。1997年,非国有经济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当年GDP总额的58.1,当年城乡从业人员6.96亿人,其中84.1的人就业于非国有经济,可见非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至2000年,全国非国有经济职工已有1亿多人,在经济发达地区,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已经相当大。为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必须有效地满足非公有经济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
⑶、非公有经济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其职工参保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全国工商联1998年对大型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当年大型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30到50之间,盈利率在8到25之间;而同期大型国有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8.21,且大面积亏损。由此可
第三篇: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推进城乡养老一体化进程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推进城乡养老一体化进程
一、我县城乡养老保障基本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县建立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等各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上述制度的建立,解决了部分居民群众的养老保障问题,化解了一批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问题,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然而,从目前情况看,全县还有不少城乡一般居民,缺乏系统性的养老制度保障。我县城镇居民应参保人数8万多人,目前参保人员只有23000人,参保率约29%;由于县里农村养老保险相关政策还未出台,我县47万应参保农民养老保险还未启动,目前只有3.21万农民享受老农保;现在能做到全覆盖的只有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我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达41000人,但目前的标准还很低。因此,在不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并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快探索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思路,尽快解决广大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二、推进城乡养老一体化进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宣传深度和力度不够
一是城乡养老保险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应参保人对城乡养老保险政策信任度不够,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顾虑。二是已经参加了商业保险,再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要增加其负担,将商业保险与城乡养老保险混为一谈。三是年龄小的参保人认为自己只要交足15年就行了,不想这么早进行缴费,对早缴费的好处认识不清。四是应参保人在外工作,参加了企业的社会保险,认为自己养老有了保障,没有从就业的严峻形势以及企业经营的风险性等方面去认识问题。
2、农村参保率低
我县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目前尚无长远规划和近期的统一措施。农村“农保”处于停滞半停滞状态,起不到养老保障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新农保的待遇偏低,缺乏吸引力。按省政府的最高缴费档次每人每年缴费500元测算,不考虑物价增长变化因素,缴费15年后的月生活费只能领取120元左右。二是农民参保意识不强,本月交费,下月就能领钱的积极性高些,现在夫妻两人每年交几百块钱,到10年、甚至15年后才能看到收益,觉得没把握。三是人口流动性强,农村地区55岁以下的在外地打工者居多,宣传发动难度大。
3、个私企业参保率低
虽然近些年企业和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意识在增 强,社保参保率也在逐年提高,但一些个私企业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企业的职工参保率还比较低,部分起步晚、效益差的个私企业尚无一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社保扩面工作困难,已成为当前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参保率不高的原因,一是进城务工人员不愿参保。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就业一段时间又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在城镇就业缺少固定性、连续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存在钱放到自己口袋里最保险的想法,不愿参保。二是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愿为进城务工人员交纳社会养老保险费,侵犯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4、城乡保障制度之间缺少衔接和转换
我县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与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呈现明显的城乡二元特征,城镇与农村的养老保障差别很大。但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将会不断增多,进城务工人员表现为在农村和城镇之间频繁的流动。但现有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各成体系,互不衔接,尤其在操作程序上没有互相转换或换算的规定,既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统筹,也影响了农民参加各种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5、政府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由于上级政府对农村居民参保率要求严,地方政府为达到要求,只有采取增加地方财政补贴、享受待遇家庭以户施 保等措施,这样就增加了地方财政负担。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测算,枞阳县财政补贴每年至少1300万元。其中,已满60岁的老人全县13.18万人,每人每月补贴5元,全年约需790万元;16至60岁以上的约50万人,每人每年补贴10元,全年约500万元。由于县里财力有限,目前政府财政投入还难以全部兑现。
三、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使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深入民心 针对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人员构成情况复杂、流动性大、比较分散,一部分人员自我保障意识不强,不愿参保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加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宣传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福利性和社会性,宣传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宣传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使社会保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广大农民明白这是造福千万农民的德政工程。要注意宣传扩面工作中的典型事例,达到宣传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对部分故意拒绝参保的单位,要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同时政策制定部门和经办部门要将各项具体政策和措施宣传落实到位,不能急于求成,要看到对社会保险知之甚少的农民思想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加强媒体宣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鼓励和督促广大 基层工作人员深入到村民当中,做好说服和解释工作。
2、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努力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既要立足于长远的战略设计,立足于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又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现阶段,可先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落实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障待遇,并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保制度在执行程序上过渡和衔接的机制。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制度设计中应当尽可能地考虑扩大其覆盖面,在实施中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根据参保对象的缴费能力,实行不同的保障档次。对缴费能力强的,享受较高的保障标准,使之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相接近,为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过渡提供基础;对缴费能力弱的,则享受较低的保障标准,使现有保障水平与农村的实际相贴近,兼顾收入较低的参保者的利益,也使制度本身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要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个私企业参保
为了确保个私企业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障权益,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促使企业为务工人员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对未按规定缴纳的企业,可由工商、税务、劳动监察等部门协同,责令补缴或依法强制征交;二是制定坚持“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双低”政策,鼓励、支持用人单位和务工人员参保。进城务工人员的养老保障制度应充分考虑企业和 参保者的实际缴费能力和需求,根据一些县市的做法,在现行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的“双低”标准下,再适当降低“门槛”,提供更优惠的政策。
4、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一方面要继续促进用人单位及其职工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另一方面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对社会养老保障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支出的比重。设计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时,必须弥补原先制度设计的不足。缴费可以以个人为主,村集体视自身经济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明确政府缴费补贴的具体比例,并对经济困难群众予以适当倾斜。
5、推进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各项配套改革 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有赖于城乡经济、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以及户籍、就业政策和社会救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配套改革。所以要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构筑有利于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外部机制。首先要深化户籍改革,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登记制度,消除城乡公民待遇的差别;其次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强化对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为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提供基础保证;第三是深化完善征地制度改革,按照城乡土地一体化发展方向,逐步提高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标准,逐步消除与城镇居 民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差距。
总之,目前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各自运行。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各种养老保障制度之间衔接和转换的机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第四篇: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
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
任 明
2013-3-21 6:40:21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3月21日 07 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在北京举办“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2013年年会”。与会者围绕“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者认为,社会保障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保障资金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了从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向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社会保障的受益者。
与会者指出,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完善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机制。通过调整财政投入的结构和方向,明确财政投入的重点项目、重点地区与重点人群。二是完善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三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篇:关于适时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等若干问题的报告
关于适时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
保险覆盖面等若干问题的报告
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工作,是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维护社会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方针和“政府能承受、群众能接收”的原则,依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台了《胶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南市被征地农民和成建制转非村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南政发„2005‟156号)。《试行办法》的基本思路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方向,以保障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为主要目标,坚持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确定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在基金筹集渠道上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坚持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保证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同时,规定领取待遇上包括个人账户与基础养老金。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被征地农民年老后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是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指挥下,在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各部门以高度负责的 1
态度全力做好了《试行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工作思路,2006年以来先后在10个镇(街道办事处)的98个村(居)中全面推行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07年底,累计有5.5万人纳入参保范围,已累计征收基金14454万元,有 1.6万人累计领取养老保险待遇5705万元。这项“民心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被征地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对促进农村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普遍重大的意义。诚然目前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适时逐步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覆盖范围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根据农业部门初步提供的有关数据,目前全市以户为单位低于0.3亩的49个村(居)大约有 1.2万人(实际总人口41021人,按“4045”人口占30%比例匡算)尚未纳入参保范围,共涉及 16个镇(街道办事处),另外还有3个海岛5个行政村的 3900人迫切要求参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参保。这些群体无论从标准和时机上都已具备了参保的条件,如若不将其及时纳入参保范围势必形成新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仍实行县级统筹,上级财政对农民参保未给予补助,县镇两级财政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开展和完善。
二、下达的任务指标与扩面之间的矛盾
2008年青岛市政府与我市签订的责任目标是扩面人数达到6.9万人,这一目标比上年净增1.4万人。而按照现有98个村(居)的正常增长速度全年新增参保2300余人,仅占任务数的16%,现实与目标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如不继续拓展参保范围,恐难完成责任目标,势必拖了全市的后退。
三、建议和办法
(一)在我市被征地农民和成建制转非村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并行之有效推进的基础上,应保持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应继续贯彻执行南政发„2005‟156号文件,不宜突破人均土地不足0.3亩的规定,应严格按照即征即保的工作要求,落实和完善各项工作程序,从被征地农民参保人员范围的确定,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方案的制定到各种材料的上报等要严格按程序进行,对人均土地占有高于0.3亩,不适合纳入保障范围的有关情况,由相关部门作出说明,这样才能确保我市建设用地的顺利报批。同时对《试行办法》下发前全市因建设征用土地后,以户为单位计算人均耕地低于0.3亩的49个村(居)还没有纳入保障范围的约1.2万被征地农民,由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后报市政府,由市政府研究确定适时逐步纳入保障范围。
(二)对我市3个海岛5个行政村的3900名海岛居民可以参照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制度在筹资机制、缴费比例、待遇标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在进行调研、测算、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保障方案,适时逐步纳入保障范围,切实解决海岛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方式,尽可能的使大多数农村群众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随着财力的不断增强,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通过调整缴费比例和各方负担比例的方式,逐步将城市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全国重点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经济条件好的村纳入保障范围。
(四)积极争取青岛市级财政对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持,减轻县镇两级财政承受的压力,进一步扩大基金规模和基金支撑力度,为青岛市提出的五年内实现全覆盖奠定基础。
(五)研究和探讨解决“老农保”制度的历史遗留问题,让“新农保”和“老农保”乃至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构架衔接起来,特别是在优先解决将“老农保”制度由政府给予政策扶持转变为由政府给予财政补助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使“老农保”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