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时间:2019-05-13 02:0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一篇:浅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浅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部才气横溢、情文并茂的专著于1992年问世,作者在书中见解深邃,思辨独特,文采优美,使得这本书从问世至今十几年的时间里求索者仍络绎不绝。认真读罢先生此书,使我在历史知识上收获良多,更是扩展了我思考、认识的广度与深度。现从本书写作框架、精彩观点、我之疑异三个方面来说自己的感受,亦是探析理清自己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及其历史内在深刻性的过程。

一、框架设计之精妙

陈旭麓先生在以时间传承为基本线索的同时,并不重于或者说局限于对近代中国历史事件细枝末叶的描述,而是在自己冥思总结后,善于抓住历史进程中的“关键点”(个人认为包括“连接点”、“突破点”、“分界点”等),以此来构建各个矛盾统一的历史面,彰显了自己独到的史学见解。

我想各举一例以简要说明:“连接点”,换而言之就是承上启下。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我们要想更清楚地还原、剖析历史事件,就不能忽视与它相关的纵、横向“影响力”(作用力)。“假维新真变革”这一篇目就紧抓清末新政与维新变法之间矛盾的联系,无不讽刺地从本质上探讨了新政的最终失败的必然,这体现的就是历史纵向的衔接。横向上,先生对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民生状况也给予很大的关注,用专门的篇章来描述鸦片战争后农村的情况、西学传进来后中国哲学电影戏曲的新发展等,不仅反映了政治对社会的辐射,也衬托出了社会进步对政治斗争的推动。“突破点”就是新点。近代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破旧立新的过程,只有敏锐地把握新的起点、开端,才能更好地体味其重大的历史进步性。陈先生书中所说“戊戌变法仿效日俄、辛亥革命仿效法美、五四之后仿效苏俄„„”①这三场运动(革命)在当时中国都是具有开拓性的,曾或多或少给毫无生气的中国带来过希望,也取得过成功。因此这些“突破点”是不容小觑的。“分界点”,革命派与改良派同源资本主义一家,我们都知道他们之间主张、目的的差别,却很少了解到他们在起初是有过合作的,而他们分道扬镳是“因自立军的宗旨矛盾,兴中会的毕永年与唐才常激辩而去,由改良向革命转变的章太炎也割辫明志,开始表露出二者的‘道不同,不相为谋’。”②当然这可能只是个催化剂,目的、手段不同决定此两派最终是不可能齐头并进,但是弄清这个分界点,对我们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与选择性,及客观还原历史大有裨益。

此外,本书无不充满历史辩证法的色彩。陈先生从变—不变、危机—转机、变革—革命、民变—革命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多角度论证,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退抉择,刻画了中国人的无奈与奋斗,给了我们一个碰撞的、活生生的近代中国史。

最后,我觉得从本书序目中可以窥见陈先生对近代中国任何一次变革运动、革命所持的都是客观肯定的态度,承认他们直接、间接甚至是不情愿之间给中国①

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1日版,第417页。同上,第298页。

近代化带来的作用。“假维新中的真改革”一篇,慈禧太后本只想着如何保住清政府不倒,却不想此次改革从军队、经济、教育等方面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某种程度上也掘开了自己的墓。由此先生感叹“历史有情乎?无情乎?”,这里似乎可以看做历史对中国近代化有情,对清政府无情,当然我还是认为除去各自的原因与渊源,历史本无情字可言。

二、精彩观点不断凸显

陈先生思想独到,语言形象、干练,书中不乏其闪光的思想,这里仅摘录部分见解加以个人的诠释:

1、“没有社会形态的质变,历史只能在漫长的岁月中盘旋。”①——的确如此,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长久以来“固若金汤”,就是因为中央集权的程度有增无减。这也是陈先生重于对近代中国选择合适的政治体制思考,并探寻其历史渊源与现实需要的原因。

2、“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②——先生前瞻性地看到了封建中国积弊已久,先他人之所忧,这也更让我们体味到鸦片战争后中国集中出现的灾难的严重性(一定程度上的质变)及国人图强应有的紧迫性。

3、“成产环境的狭隘造成了眼界的狭隘,眼界的狭隘造成了思想的狭隘。”③——一语中的,深刻的分析了太平天国作为旧式阶级的起义不能成功的原因:生产环境(经济层面)落后决定了其不能跃出小农思想的局限,因此也不能奢望其在近代中国能发挥开天辟地的作用。

4、“„„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1860年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④——这对我来说是个新颖的观点,以前提起近代史,第一想到的肯定是鸦片战争,因为它是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殊不知还有个1860年,这一年不仅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更重要的是这一年后中国人开始相对积极的寻找强国之计,开始放下“天朝大国”的心理转而学习西方。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来说,它确实比1840年更有意义。

5、“洋务派同改良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⑤——我觉得这是从以前绝对阶级分析的观点转为客观分析的表现,(当然也没有抛弃阶级分析法)正确地看待了这两派的关系,他们之间并不因为姓“封”姓“资”而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横沟。在洋务运动破产后,某些洋务人物的反思甚至有触及到改良派作为的领域。

6、“„„义愤又常常成为新的横暴的导因。”⑥——这正是历史复杂性的体现,有时候正义与侵略在双方或者多方看来并不能说得很清,就像拿破仑的征服战争,一旦你越过道德伦理、政治的底线,就会被扣上 “侵略”的帽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理智,避免它陷入到历史的恶性循环中去。

7、“近代社会新陈代谢机制的变化,决定了清末民变已经不是历史的不自觉工具①

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1日版,第4页。同上,第37页。

③ 同上,第85页。

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1日版,第109页。⑤ 同上,第135页。

⑥ 同上,第212页。

了,而成了民主革命的基石。”①——陈先生从唯物历史的高度概括了清末民变对清政府的打击及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还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并对民众在民主潮流中“民智初开”予以充分的肯定。

8、“人们常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目为近代军阀的鼻祖。其实,„„军阀割据混战,正是在这种分崩离析的形势下出现的。”②——此段文字深刻地分析了近代军阀出现的原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无不显示了军阀只有在近代中国这种非常态的社会情况下才会出现。

三、个人的些许疑异

这里暂且撇开陈旭麓先生治史的高明之处,说说自己的一些可能并不成熟的想法:

1、洋务派的民用工业产生的原因。——作者认为:一是中国人出外考察;二是西人入内的结果。那么洋务派办实业对资金需要的原因在不在其中呢?我个人认为资金的需要应该还是一个直接或者急迫的原因。

2、纵观本书,作者反复提到了“历史的惰性”这一词,我个人认为用“历史的惯性”是否更好些。惯性相对惰性而言,是客观的,也有其必然性和允许合理存在的时间性,我想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一旦被否定、推翻,其社会下的习俗、民众心理等方面都会由于惯性而停留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我认为这是合乎常理的。当然我们可以以适当的手段来人为地缩短这段“迟滞”的时间。

3、历史选择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其实有没有历史选择我现在还持部分怀疑态度,不少史学著作都在篇目结尾加上“历史选择的结果”等字样,有点让人感觉是说不清之后的牵强。历史潮流我承认,但所谓的历史选择,我更觉得是历史提供多种机会,最终还是人选择的,只是专制时期是个人选择,民主时期是多数人选择。历史就是历史,不会帮我们完成任何臆想的事情。

4、本书毕竟是近二十年前的著作,有些观点、材料还是显得旧了一些,而且有点草草收尾之嫌,当然这也与先生的离世有关。

凝聚了陈先生数十年心血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博大精深,充满激情而又思辨地勾画了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或许我们在汲取先生独到历史见解的同时更应学习的是先生孜孜不倦与求真务实的历史研究态度。

② 同上,第324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1日版,第372页。

第二篇: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要《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是以中国近代社

会的新陈代谢为经线,以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 为纬线,编织出近代社会的绚丽画面。

关键词封建社会结构生活意识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集研

究之心血,从学术水平而论,可称为巨著。陈旭麓,湖南双峰人。曾 任大夏大学副教授。建国以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研究生处处长、副教务长、《辞海》编委员及分科主编、中国现代史研

究会第一、二届副会长。曾发表科研论文一百余篇,著有《辛亥革 命》、《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近代史丛书》、《中国近代史

词典》,有《陈旭麓文集》等。

就《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书,下面来谈谈笔者的一些 读后感。本书是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为经线,以近代中国的 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为纬线,编织出近代社会的绚丽画 面。全书分20 章,各章节环环相扣,按时间顺序布局,从漫长的封建 社会开章,为了勾勒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脉络,作者从中国封建社会 下笔,着重剖析了封建社会得以延续的原因。经济上因为个体经济 限制了农民,农民又执著土地,依恋自己的个体经济;政治上因为科 举造成的官僚政治可以在社会对流;意识形态构造上又因为儒学定

于一尊;附属于政治构造的各种社会组织,它们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 延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以上这四层原因又互相连接支撑,构成封 建社会的整体。本书的博大就体现在综合考察了整体而来谈问题。接下来第二章东方与西方,由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带来东方与西 方的直接结果———中国在世界之林处被动局面。必然,被动导致衰 落,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历史变轨,炮逼下进入近代,影响了近代百年社会的新陈代谢,这便是第三章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然后下 面的17 章依次从1840 年鸦片战争炮口震撼下的新陈代谢,写到马 克思扎根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可谓结构缜密。书中 更突出的是处处点题,随处点出新陈代谢,每章节说明新陈代谢的 一方面。第四章开始点出经济上的新陈代谢是在变了形的社会形 态下实现的;随之第五章的太平天国,阐释出近代民间宗教组织也 在发生着新与旧的代谢,进而说明太平天国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政 治进程还在起着促进作用;第六章写到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曾国 藩等地主阶级当权派思想发生变化,洪仁玕、冯桂芬应反映时代脉 搏的革新思想,表现了新旧之间的一种探索,孕育着历史的进步。这是陈先生精心构思的杰作。

这本书中有许多超越前人的观点, 阐发了许多深邃独到的见

解。在第九章日本来了中,对于中华民族群体意义的觉醒,陈先生指 出过去人们多以甲午战争当中和甲午战争之后各地民众的反抗斗 争来描述这种觉醒并不确切。他认为甲午大败“, 成中国之巨祸”中 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然而民众的反抗,主

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其中愤慨的感情色彩居多。50 多 年前的三元里已经出现过这样的场面,不能据此而把中华民族觉醒 的时间提前半个世纪。

此外,还让我深有感受的是这本书可以折射出时代的轨迹。《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成书于20 世纪90 年代初,从著作中我们 可以窥视出一点时代的影子。80 年代以后随着思想界的解冻,史学 界也进入了大讨论时期,如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问题等,许多史 学的前辈学者,如:黎澍、戴逸、章开沅、林增平等人也大都进行了 学术争鸣,陈旭麓先生也参与了争论,并提出了新陈代谢的概念,并以此写成了这本书。第一, 坚持传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杰出著作。首先,它坚持了唯物史观。陈先生 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迁时,认为生产力的发展 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在第一章中,他在论述中国封建社会漫长 时,把小农经济不发达等经济建设方面的原因放在了首位。在分述 义和团仇洋时,把西方工业的经济压迫的原因放在了首位。在研究 革命派和立宪派时,认为两派都是在同一种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股政治势力。其次,坚持了实事求是的路线。陈先生认为“思想就 是对自己实行民主”,而在本著作中,作者也做到了这一点。如作者 认为“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在当时是一种务实而又进步的思想;认 为清末改革在假维新中确实存在一些新的变革;认为辛亥革命后是 革命派把政权让给了袁世凯,而不是袁窃国等等。第三,陈先生坚 持了辩证法的原则。在本著作中,陈先生多次提到要借助“辩证思

维”,“离开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思维是难以解释其本来的意义的” 等等。如他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爱国与卖国、侵略与 进步等关系问题的研究,关于会党在近代史上的两重作用的考察等 等,都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最后,陈先生坚持了阶级分析的方法,并认为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陈先生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 没有单纯地将其简单化。陈先生还认为“民变是革命的基石”,“人 民的选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等等,坚持了群众史 观。第二,敢于变革, 中国史学界一直是政治史的范式,关注精英人 物和历史事件,而陈先生认为“社会史就是通史”,用社会史的方法 写出了一部社会近代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避免了 过于关注精英人物的传统方法,而将社会视角下移到了普通民众。最后来谈下此书也存在一些遗憾,由于陈先生的突然去世,本 著作只重点论述了中国近代社会前八十年的新陈代谢历史,对后三 十八年的历史知识一笔带过,这不得不说是本书的最大遗憾。以上便是自己对于此书的评价,与其说是书评不如说是读后

感。历史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多读这些大家的著 作,从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便于以 后的学习与研究。

责任编辑武孝

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蓝珺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7894(2009)05-224-01

文化研究

224

__

第三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翻开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看到别具一格的目录,便有颇深的感触。自初中开始学历史,所见的对中国近代史的叙述无外乎以阶级斗争为轴心,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的递进为主线的构架。这种构架标志着历史阶段上的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水平,然而积久不变,便成了束缚人的框架。

史家的才、学、识,“‘三长’之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史识’”,也就是陈旭麓先生所说“治史的眼睛” “史实是治史的眼睛。不为历史现象所迷惑,不为议论家捉弄,要有一双治史的眼睛。”治史的先决条件是要“解蔽”,只有解除种种蒙蔽,思想获得解放,才能有明澈的眼力,以洞察历史的真相。《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就是陈旭麓先生解封思想,打破旧的框架另辟蹊径的作品。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而且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有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故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有很大独特性。全书以近代中国社会在西力东侵与西学东渐的双重作用下向现代转型这一过程为线索,论述了其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重大事件,同时穿插描画了在这个进程中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这三方面变迁的具体细节,从而构成了一幅经纬纵横,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动态画卷。因此,这本书既从宏观上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总体样态,又从微观上勾勒出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多元面貌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互动。作者这样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便是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主旨展现为非常丰富多彩的内容,也足以见得陈旭麓先生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细读全书,又被陈旭麓先生的论述的哲学思维光芒所折服。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写序的冯契先生,是搞哲学的且与陈旭麓先生时常探讨,他在序中这样写道:“我认为哲学演变的根源要到社会史中去找,他认为历史演变的规律要借助哲学的思辨来把握。”陈旭麓先生自己也在书中多次提到要“借助辩证思维”,“离开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是难以解释其本来意义的”。作者也正是自觉地以辩证法作为“治史的眼睛”去观察历史,才能客观地承认“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深刻地指出太平天国的“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理性地看到“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公允地分析“假维新中的真改革”既有“欺骗、拂逆舆情的一面,更有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具体内容”,敏锐地发现“在很多实际问题上改良派的议论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并不是全部真理都掌握在革命派手中”,甚至直接坦言“立宪在中国的实现并不是全无可能的”。书中处处可见作者将感性分析和理性分析所结合,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看问题所得出的独到见解与创新。

陈旭麓先生非常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同时这也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他认为,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不以人一直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论中国近代史,先生却由漫长的封建社会开始,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思想、官僚体系和社会组织细细地顺了一遍,因为陈旭麓先生认为“历史的分区存在于历史的延续之中,近代社会的变迁只有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以及与此联系的生活、风俗相对比,才能得到认识和说明。”在论述新文化运动时,陈旭麓先生总结道:“八十年以来,中国热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一部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战争。”从而可以看出,先生对是及其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所隐藏的历史规律的总结与挖掘的。

陈旭麓先生巨著的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精彩,逻辑性强,他擅长用洒脱的文字写出深刻,凝重的道理。“复杂纷繁的世事一旦被透彻简洁的方式提高到哲学境界,它们便走出了粗俗和原始,便具有了知识美感。”陈旭麓先生对中国那80年的历史的把握就到了这种境界。这部书以中国近代化作为全书线索,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新陈代谢,逻辑性强便现在陈旭麓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生活、教育、科技近代或等角度,清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让人感到全方位,鲜活的近代史。让人清晰地了解到他的观点和见解,清晰地思路让人能更简单的了解他陈述的史事。最令我着迷的是其中优雅的词语和散文般的叙史手法。单以书名而言,“新陈代谢”四个字就极为凝练地将中国近代史展现为动态的画面。“东西对视,隔雾看花”、“炮口下的震撼”、“天国的悲喜剧”、“近代化一小步”、“日本冲来了”等等这些章节标题,相对于历史课本中乏味而生硬的纲纲条条,无疑更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陈旭麓先生用“近代中国”一词,指的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以“五四”为界可分为前80年和后30年。陈旭麓先生原计划是要写110年,但天不假年,只留下了前80年的稿子,实乃遗憾!

第四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陈旭麓先生的着作《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曾经荣获中国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最好的导论性着作。这本书是陈先生晚年的最后一份遗作,凝聚着十几年的心血,在我看过的中国近代史中,可以说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

一、新陈代谢的近代中国社会

陈旭麓先生的最后着作命名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刚一拿到此书就被她的题目所吸引。“新陈代谢”,什么是新陈代谢,这是一个生物名词。概念是:“活细胞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把这个词引入历史形容中国社会的变迁只能说是十分的贴切和形象。

近代中国封建社会正如一个快要干瘪的细胞,活动延缓在时间上比西方的封建社会要多一倍多,而历史进程上看却是“仍在旧圈子里徐徐地盘旋而行”,社会形态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然是老式的封建社会。经济上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加紧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政治上官僚政治仍然是与秦始皇时期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相差无几;社会底层的宗族和经济行会盛行是“封建国家最基层的社会组织” ;思想上仍是“儒学定于一尊”。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封建国家的基本状况同时也是长期封建秩序的主要维护者,对封建国家的稳定和延续曾经起了无法言语的巨大作用。而陈先生此作就在于描述了这个巨大的稳定的社会被外来“物质”和“能量”打破的过程。

首先翻开此书的目录读者可以发现陈先生把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以螺旋式反应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一至十二章东方的状况,西方的状况,东方的状况…

十三章以后则是中国面对这种变化所掀起的层层波浪。山重水复经过各阶级各阶层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社会的道路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其中的变化都是可以和西方存在的各种状况相适应的,可以说是西方的这个环境让中国这个细胞里出现了中国与西方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中国内部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变化谁说不正像生物的新陈代谢呢。

二、博大精深的论述内容

陈先生着作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博大精深和思辩深遂。虽然现在的历史学界普遍都相信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不在是统治者的历史这个观点,可是真正能在着作中体现这一观点的却是了了无几。陈先生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而非一般历史学系,这一点当然还要加上陈先生自己的身体力行让《新陈代谢》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历史是人民的历史这一历史史观。文既有经济内容又有政治思想。经济内容从鸦片战争前的土地所有制度和手工业行驶到被侵略过程中的“洪秀全的思想”、“自强与求福”、“农村的社会变化”最终“半殖民地的深化”。把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制度和形式的演变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给人一个大致的印象。如果说经济方面的内容还是比较通俗的,那么在政治方面的论述则给人以更加博大精深的感觉。政治上,陈先生从鸦片战争前就开始从上层政府的“官僚政治”到基层的社会组织“宗族和行会”都作了一个全面的展示;各个时期都是整一个中华民族和外来“夷族”的整体对峙,“夷族”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整体的,上从领导社会的政府,中到变革和革命的各种社会力量,下到各种社会组织、力量的思想,行动的变化。

而本人认为陈先生在这本书中最有特色的是对“中等社会”构造的讲述:包括“自举于士类者”、“出入于商与士之间者”、“出入于方术技击于士类之间者”三个方面。“出入于商业与士之间者”又可以分成三部分“旧式商业向近代工商业转化”、“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新式知识分子投身工商业”。“中等社会”又特别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复杂而又特色的状况。能把中国近代中等社会分析地那么细致和深入市需要十分的功力的。中等社会不仅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内容的复杂的社会实体,而且重要性在于它是表现在社会构造上的新旧交替。而这点内容最能体现陈先生的博大精深和思辩深遂。

三、优美的话语、凝练的文笔

陈先生在行文中给人以 “话语优美、文笔凝练” 的感觉,内容中透露出一种“刚劲和发人深省”的意味。

文中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而且包括许多哲学内容。他在论述中国社会的变革需要时引用了孔子的思想既有《易经》的朴素辨证法,又有董仲舒的凝固独断论。“变与不变,古已有之”,把孔子思想的中的矛盾展示出来。想必陈先生的文章经过反复推敲和琢磨。孔子思想中的这种矛盾在近代社会中体现出来又扩大了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借助于传统的范畴,从现实中产生的争论,”形成了近代“思辨语言的交锋。”于是要求变革的思想这个“饱含时代内容的矛盾被涂上了一层哲学的色彩,形而下的东西获得了一个形而上的外壳“。这个就是我们课本上所说的维新派的思想来源。陈先生以凝练的文笔勾画出这个“旧瓶装新酒”的思想既有新的理论又是能够体现维新派论辩的哲学。

第五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作者:银都学校 骆小玲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没有自觉地围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质所造成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触犯孔子。针对《临时约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蕴,以康有为和袁世凯为首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教与政治再度联姻,孔子与孔学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新旧之争的重要论题。“五四”前的排孔重于整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专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学相联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观念,排孔又成为了观念意识形态的革命的起点,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总之有关孔子与孔学的论战交错地出现与中国近代社会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方面,除了由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宗族和行会这两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外,作者特别提出了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它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作者尤其强调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国,会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病态的组织,而会党的病态反应了社会的病态,它自发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于其分布广、势力大,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对象,又因其“缺乏建设性、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又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这个阶层的存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反映。

社会生活方面的变也在外力的冲击下得到不断的展现。由对西方“夷、狄”的蔑视鄙薄到对“西洋”的好奇与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作者还研究了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如剪辫、禁缠足、废跪拜等,作者由这些一般的社会生活事件入手,由浅入深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的特质。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在对史实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总让读者体会到某种情感的流露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东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写到:“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载浅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

    读后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范文大全)

    救国之路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后感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陈旭麓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哲理性历史著作,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贾筱 劳动人事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2011201207《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教授的遗世之作。这是一部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凝结着......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札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札记从1840年到1949年,这是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在此之前,古代的中国取得 了颇多的成就,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札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札记 从 1840年到 1949 年,这是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在此之前,古代的中国取得 了颇多的成就,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是走在世界的前......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0121310403 张开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10121310403张开体育与健康学院因为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就选了《国史纲要》这门课程,前几天老师让我们读一些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有几本书......

    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5篇)

    历史应该这么写——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经老师的推荐,我第一次拜读了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著作。甫一开卷,便觉其中别有洞天。前后拜读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

    读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 我是第一次的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是第一次读陈旭麓先生的文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陈旭麓先生的生平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