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尝试
开放式作文尝试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准确表达、协作交际的能力。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应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语文能力。而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体验,采用开放式的习作训练,给学生作文插上腾飞的翅膀,发展健康的个性。
一、引导实践,开放作文的训练途径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学只有在打破了课堂的限制,步入五彩缤纷、无限广阔的社会,才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当然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教育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对以印刷为统治时代的强烈冲击,对小学作文教学同样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必然地影响到作文训练的途径和内容。
1.媒体开放型作文
信息时代,媒体的传播与影响已十分深远。许多孩子喜欢看电视、上网。教师和家长应迎合孩子的这种心态,积极加以引导,建议看一些有益、健康的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科技博览》《动物世界》等;历史题材专题片或由名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等;表现儿童生活的节目如《大风车》《东方儿童》等。电视传播的知识五花八门,不少是课本上和学校中所不能学到的,学生通过记录和收看,可有效地避免了在写作文时经常遇到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现象。如美伊战争时期,为了让学生从小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专题报道式作文:“每天在笔记本上记下《新闻联播》中有关美伊战争的情况,并三言两语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们兴趣很浓,有的用“美伊烽火”“直通巴格达”“聚焦战争”“战火风云”等做题,将文字、插图等进行巧妙编排,设计了一份份剪贴小报。同样“神舟系列”取得的惊人的航天成果,也自然成为我们绝佳的创作素材,在剪贴、采编、习作的过程中,自然引发的爱国热情是其他形式政治教育所难以达到的。这样的训练既在很大程度上纵向联系,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又为学生增添人生体验,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
随着教学网、校园网,局域网,城域网等的开通,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方式与
途径也日趋广泛。作为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作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网络作文应运而生。此种类型作文,因其对时间、空间、交流对象等要求的不确定性,习作时环境、心理较为宽松,表达的内容也很自由,因此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情感进行习作,发挥具有自我特色的创意。我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查找、搜寻相关的资料。有意识地把互联网引入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会更多地依靠网络为学习提供快捷、全面、高质的服务。2.社交开放型作文
作文教学源于生活,完全可以和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
(1)家庭生活类。
可引导学生在“我当一天家”“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等活动中扮演角色,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验长辈的甘苦,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又能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当然要及时进行体验方法的指导,不放过细微之处,不放过情感变化之处。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写好体验笔记,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想,以求生活给自己留下深刻的体验,也为今后的习作积累更多的真实感受,提供丰富的素材。
(2)社会实践类。
社会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领他们走进社会,接触三百六十行的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了《赤壁之战》后,可让学生做一回小导游,写一段导游词,介绍一下如今赤壁的风光,并向游客讲解赤壁的历史故事。鼓励学生通过上网、上图书馆、请教专业导游等多种途径走访、查找有关资料。在各种活动交往中,学生的体验积累越来越丰厚,眼光渐渐远大,协作交往能力也逐步提高。当然,要提高社会交际能力,还需布置一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具有时代性的习作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确定一个问题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情况,掌握数据,在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处理信息后,学写调查报告。如每逢节假日,可建议学生和父母去旅游,做家务,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和同学去做一些社会调查,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活动,坚持写“假期生活周记”等等。此外,专题采访、编写课本剧、通讯报道等都是非常好的训练途径。另外,还可利用教师节、中秋节、
国庆节、元旦等节日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上一段祝愿语或制作一张贺卡或写一封问候信等。这样实践性很强的习作训练,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社会,而且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也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舞台和空间。3.时空开放型作文
可通过开展远足、科技兴趣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学写科普型短文或科幻故事等。尤其是科幻故事,少年儿童的特有心理和兴趣决定了他们对科幻故事情有独钟。许多孩子从小就喜欢听、看科幻故事,到了自己能够写出文章之时,早已萌动创作欲。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尝试着科幻故事的写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得到了充分发挥,其个性、创造力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环保活动,了解环境恶化对人类生活的破坏性影响,做“环保小卫士”,自觉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在教学《我爱家乡的_____》习作训练后,由于例文是写家乡的河。于是我建议学生利用假日,走入现实生活中去考察附近城中河的水质,并作简单的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无论是城中河还是旅游景点的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源无非是生活垃圾和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等。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纷纷表示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保护周围的环境。
二、张扬个性,开放作文训练方式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教师指导学生训练时,要解放眼、耳、手、脑多种感官,采取有利于个性发挥、张扬的多种训练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丰富写作素材。
1.开放听觉式作文
教学时,教师可将作文与音乐进行结合,把准备好的一段富有变化、含有情节、便于想象的音乐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充分调动听觉体验,依据优美的音乐进行想象习作训练。由于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以及在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象和联想,所形成的事物及事物呈现的状态、方式也截然不同。如: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美丽景象;闻水声,想象泉水丁冬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面、汹涌澎湃的大海;听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宽阔的马路、热闹的街市……由此所写出来的作文必定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2.开放视觉式作文
开放学生的视觉,将作文与美术巧妙结合。学生根
据自己的想象、幻想,先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然后用笔画出来, 最后根据自己画出的图画,写成一篇文章。这种作文练习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自由地画,自由地写。如让学生想象20年后的家乡变化、家庭变化、自我成长变化等,或让学生给学校规划理想的设计蓝图等,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凭借直观的视觉感受展开想象的翅膀,所想的设计也一定是各具特色,富有个性的。3.开放动作式作文
在习作训练时,教师要改变单一的形式,把习作的内容寓于生动的情境表演与动手操作之中。通过肢体动作的再现或创造,设计全体学生乐意参与的训练方式。如学了第六册《荷花》第二节描绘荷花的美丽姿态。课后,学生突发奇想,想用舞蹈造型来表现这段文字。语文品赏课上,学生踊跃登台表演,或含羞埋头闭目,或舒臂展颜……荷花的各种姿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随后,我再鼓励学生即兴表演其他喜欢的动植物造型,更是惟妙惟肖、精彩纷呈。这正是学生对课文延伸的基础上的再想象与再创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并极大地激发了写作热情,丰富了写作素材。
三、激发兴趣,开放作文训练类型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喜好,激发学生自主体验的动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进行多种类型作文的训练。让学生有权选择自己“乐于采用的训练形式”。
1.随笔型
这种作文形式可以是写读书心得、仿写精彩片断的等等。可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将诗写成小散文式的片断或仿照古诗格律形式创编诗作。别小看学生的创造力,一首首童趣盎然的自创诗令人叫绝。有些课文学完后,教师可推荐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来拓展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可阅读《西游记》,在阅读的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写写批注式的随笔。优秀课外读物的拓展深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大有裨益。
2.创意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它的特点。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尤其是学写童话、寓言故事。童话、寓言的特点决定了其创
作时应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无限的幻想力以及独具个性的创造力。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无疑是学生个性展示的博览会,是学生尽情发挥的舞台。学生创作的一篇篇充满童趣,而又富有一定人生、生活哲理的习作,让人赞不绝口。如《蚂蚁的窝》《0的自述》《取经新编》,都是学生自由创意的杰作。教师教学时要贯穿陶行知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的教学观。要善于调动学生兴趣,通过多样化、多渠道、多类型的开放式训练,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在表达中张扬个性。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得到充分展现,真正实现健康个性的培养。
文章
来源 范文大全w w w.w m jy.net.cn
第二篇:现代作文教学五个理念尝试
现代作文教学五个理念尝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越来越引起重视,这也不奇怪,因为作文不仅是语言运用的测试、而且是观察、思考、想象、联想和分析、概括诸方面能力的综合测试,体现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因此,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我认为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方法指导作文
修改文章的能力是作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它能使人终生受益。学生作文水平要提高,不能不学会修改文章。所以教学时,首先给学生讲清修改文章的意义,了解修改文章是对人对已负责的表现。同时我把自己课余时间学到的修改方法加以概括,归纳为三步骤教给学生。这三步是:一默读自己的作文。主要任务是修改文章的内容。默读时学生可以暗自思考这样一些问题。A、内容与题目是否相符。B、中心是否突出。C、段与段之间有无联系。在默读过程中若发现毛病(如内容离题、前后不连贯等),学生就可以标上规定的符号,等全文读完后,再做删除、补充移置和重抄个别段落的工作。至于错字病句,发现后可随手做上记号,留待后面修改。(2)仍然是默读。主要是斟酌每一个词用得是否确切、妥贴。学生可以运用统一的符号来修改遗词造句中的毛病。(3)轻声读,既要读出声来,嗓门又不必太大,目的是让文章中一切毛病尽量暴露出来。一篇章文章仔仔细细地读过两遍,又
改过两遍,似乎是万无一失了。但是一把它读出声来,就会立刻发现新的问题。例如,一会儿觉得某个长句太拗口了,必须拆成两个短句,一会儿发现某个代词用得太多,使文章不动听等。在实践中,我先做示范,让学生明白如何操作,再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上演示。学生兴趣大增,带着好奇心,跃跃欲试,教师及时督导,分步提醒学生现在应该干什么,下一步该干什么。最后谈谈体会收获,并举例说明。对修改和好的范文,做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让其获得成功感。让其他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虽然可能一次两次效果不大,但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帮助他们形成能力。为了使他们对修改文章的持久的积极性,我用 人事迹教育他们,我告诉他们:叶对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大家都称他为叶老。他说过: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俄国文学家契诃夫也说过: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的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凡是成功的作家没有不重视修改的。脍炙人口的喜剧《钦差大臣》是果戈里的杰作,初稿1835年就写成了,可是这个篇幅不长的剧本竟经过了长达7年的时间修改才最后定稿。这些作家的光辉榜样有助于他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修改习惯。
二、相机诱导培养能力
时老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心令学生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诱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即是说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不是“不教”,而是要善教。要旨
导学生动脑,自己得到真理解,这才能形成能力。因此,在自我修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修改。我让一位同学读作文,其他同学就围绕上面的三个步骤进行评议。这其中,老师适时点拔,诱导,使学生明白作文的写法,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他们对修改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在上《我爱读妈妈的故事》读后感时,一名学生读完作文后,大家展开评议,在学生评议过程中,我利用总结过渡的时机引导他们去考虑观点是否正确。引文是否适当,议论是否准确深刻,联系实际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完整等。一节课后,学生基本明白了读后感谢的写法,在这种情况下,我留下作业,回去修改自己的习作,故而乐于接受这个作业。而第二次作文批发后,我发现结果明显好于第一次,就是在这种学生集体评议,老师相机诱导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激发兴趣提高水平
现代工业教学论认为:只有当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与学生的特点相符时,才能克服学生的消极态度或厌恶抵触情绪,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恋,诱发出学习的潜能,因此,作文教学应采用多种训练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单调查枯燥的弊端,要激励学生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取长补短,我结合现在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的个性特征,在前面训练的基础上,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改能力后,我从已批改好的学生作文中选择出好差各一到二篇,亲自打印后发给每个学生中,文上无一外老师评改的痕迹。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被打印下来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其
他同学看到别人的习作以新的方式展现在眼前,自然十分新奇,又十分羡慕,也可能很妒忌,近不及待地要去读。这时教师会允许他们先看一遍,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然后下达批改任务,让们去找优点,挑毛病。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认真地评改,实践证明,效果显著非常好。学生评改的范围很广,大到文章中心篇章结构。小到字句和标点符号,无一遗漏。这样做会使好的范文作者在大家的批改中也了解了自己在写作上的问题,为避免下次再被选择上,他也会认真去作文,这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在评别的文章,但我们深究一下,这些评改的结果,哪一个不是学生认真思考得来的呢?而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其功劳谁能否认呢?
第三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应用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帮助
长丰县岗集镇中心学校
郑兴培
在这次以“农远工程人人用,教育教学人人讲,教育发展人人论”为载体的业务大练兵中,我真正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的帮助,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在以往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感到枯燥、无味,我想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采用多媒体教学便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在这次大练中,我校范贤久老师在教学《比较》一课时,先PPT课件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上又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得开心吗?”“开心!”„„ 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于是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 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体会到生活和数学的密切关系。
二、利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小学生受知识面的影响,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使知识点简单化,有帮于他们理解新知识。
案例:陶海荣老师在教学《时、分、秒》时,她事先在课件中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切实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 2 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案例:《圆的周长》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是圆的周长及公式推导”。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算太抽象,但也不容易真正理解,因此我结合课件演示绕圆一周并闪烁多次,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圆的周长的概念,还有助于以后同圆的面积作比较。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圆的周长的认识。
四、借助信息技术,让数学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案例:青年教师课堂大赛中,王世娟老师在教学《认识时间》一课中,就用课件展示了很多的情景图,一幅上学的图,在图左边有钟表,上面是具体的时间;还有放学图;星期天,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吃中午饭,看电视时间等,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学习的知识,准确的说出生活中的时间,从而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应用中学会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养成节约时间的好习惯。
我认为: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的提高。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切实有效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使用、去探索、去研究的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将会更加精彩与完美。
第四篇: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课堂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课堂的影响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学校教育教学逐步走向了网络化、数字化、摸拟化、多媒化和远程化,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代表的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与教学结合,建立了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了新课改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的全面发展。
巧妙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象、图形,展现出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各种生动、直观、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的大脑接触新异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恰能针对这个认知特点,协助教师创设导入情境,活泼有趣的学习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热情,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促成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通过程序调动,借此形成演示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变抽象复杂为具体简单,让学生借此进入最佳思维状态,这与过去单凭教师一张嘴来调度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思路,无疑增添了一位形象教学的得力助手,做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大大加快理解速度。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中依靠教师的说教,已经不能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带来大的帮助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阅读材料和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把师生从大量烦琐、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雾淞》一课时,由于很多学生没有亲眼见过雾淞,对于那种美妙的场景缺管理解,不能体会文章的美感。教师可以搜集关于雾淞的大量图片和视频,再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就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多媒体课件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无法创建恰当的教学情景,学生能以体验到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抽象。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它向学生向学生提供高清晰度的富于动画效果的彩色图象,甚至可以利用视频繁技术将录相、电影片断进行放映,把生活场境搬到课堂上,实现视觉力与听觉力的完美结合,发挥了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从听觉获得的信息,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如果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一般记住65%。电脑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都调动起来,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与传统教法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说教学的现代化运动协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与传统教学配合,相得益彰。
第五篇: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
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的特征之一,是活动内容必须物化为具体的成果,才能脱离活动主体(学生)而获得独立存在的资格。所以它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活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课文的教学同作文训练存在着脱节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正视语文教学中读、思、写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读中有思、以读促写、思写结合、以思导读,使语文教学走上螺旋式上升的良性轨道。
一、激发阅读兴趣,养成博览习惯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某一领域知识积累是产生该领域的认识兴趣的基本条件。当某个领域的实际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时,就容易产生对该领域的兴趣,否则,一窍不通只会索然无味。因此,让学生多阅读、勤积累,必然会激活学生的读书兴趣。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并进行指导,巧于点拨,使学生养成博览的习惯。
二、读中有思,以思促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大语文教学观,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书看报,特别是那些的新鲜时文和中外名著。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思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从而改变阅读策略和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
三、以读促写,想好再写
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
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学生的阅读面拓宽了,视野自然就会开阔,这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也让学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同时顿悟了作文之道。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就是这个道理。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读书,必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
四、提高写作兴趣,达到成果目标
以成果为目标,促进作文的教与学,便把训练成果提到了首位。训练是否有效,作用是大是小,得到了具体而实在的检测,这样能发现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文教学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硬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压力,会迫使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想方设法思索训练的手段,努力追求理论与实践的逼近,不停地写作,进行“下水”探索。久而久之,教师的创造性也许就逼出来了,课堂讲授会以有效的指导为出发点,就会极力追求理解的准确和表达的深入浅出。从学生角度来看,成果意识的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人都善于表现自己,就写作而言,人人都希望获得成功。一旦目标达到,希望变成现实,这就会产生一种“再写”的写作冲动。这样不断的良性循环,学生个体写作水平显然会提高。
作文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表现。写文章,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无不需要积极、正确的思考,只有想得好,才能写得好。读书博、思泉涌、文路畅。多读、多思、多想一定可以写出好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