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近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心声
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心声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楚州区流均镇中心小学赵岁鹏
内容摘要:我们作为农村教师只有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捕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而现如今“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农村孩子见识少,接触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习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善于立足农村,是否善于优化作文教学,是否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否善于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
关键词:发掘创造灵感倾听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干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目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言之无物”的通病,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这是因为:一是学习“负担”过重,二是生活狭窄所致,三是语言积累不够丰富。而作为农村的学生他们没有图书室、也没有阅览室。因此,他们的阅读量远远不能和城市孩子比,学生词语积累少了,自然会因材料枯竭,而无话可写了。我们作为农村教师只有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造活动、展现情境,调动他们的感官去捕捉写作素材,触发写作灵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四个学段里都有着明确地的习作要求。而现如今“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农村孩子见识少,接触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习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善于立足农村,是否善于优化作文教学,是否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否善于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
★写作要求过高,学生无话可说。
作文内容思想性要求过高,成了“千篇一律”。这不但抑制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与老师所期望的结果适得 1
其反。作文本应该是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老师则期望学生说出“合理的”“像样的”话来。我们有意无意中要求着学生说出成人社会需要说出的话,他们不得不尘封自己的童心,鹦鹉学舌般的学说别人需要的话,作文就失去了它的本质。为什么现在的“新概念作文”这么深得人心呢?我想除了真实,那就是厚积而薄发。农村学生本来就语言积淀少,这样一来,学生更怕写作文,也写不出好作文、真作文。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积累的习惯和写作的兴趣造成的。一旦布置写作文,学生的第一反映就是愁眉苦脸地说“写什么”;老师们也多在抱怨学生“一写作文就满脑子都是空白,半天写不出几百个字的作文来,写出来的只是也只能是干巴巴的。”
★命题作文脱离实际生活,学生无共鸣。
作文教学,教师总是花比较多的力量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然后大把大把的布置一篇篇的练习,让学生写。而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怎么写”,而伤脑筋,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如果作文教学偏重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很特殊的事,跟农村的实际生活一点也不切合,以致于学生搜索枯肠而无内容了。命题作文的内容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果教师再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那学生写起来就更是一塌糊涂。学生们每学期中或多或少地被动地要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自然就不用提写作的主动性了。写作教学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枯竭、乏味”中失去了她动人的外衣。
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丰富多彩的生活无时无刻不给作文教学提供着活水源泉。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是写作的本来的情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要善于用心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那就是要学会观察。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我告诉我的学生们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你们能平时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之人,便会发现,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农村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去田间绘画《我爱我的家乡》。一到目的地,只见溪水清澈,成群的鸡、鸭、鹅;瓦蓝瓦蓝的天空白云在徜徉,大片大片的庄稼绿油油„„这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不正是写景状物的好材料吗?养鸡喂鸭、种菜锄草、钓鱼捕蝉,这生趣盎然的田园生活,城市孩子又怎能体验呢?回到教室里,我告诉学生,写作文其实并不难,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罢了,关键就在于你愿不愿意做
生活的有心人了!这样一来,学生初步体会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更宽、更广、更有新意。这时,我便顺势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引导他们不断地积累材料。其实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它本身的情趣和意义。也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学生没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启示。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之人。
★开展活动,让学生乐写
作文课前我们老师如果能有意识地组织活动,可以让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素材。如在进行场面描写的作文训练时,单靠教师的指导,空口白说,还不如让学生走到活动中去来得深刻。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来个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让学生在那紧张激烈地气氛中抒发出自己的情感。相信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写心理的,写同学们的呐喊声的,写经验介绍的,总结得失的。在训练写人的文章时,我们的学生往往无从下手,那我们可以开展“自我介绍”“夸夸我的同学、老师、父母„„”让学生在活动中水道渠成,在大家的谈话中回忆自己的经历,搜集写作的素材。儿童不需要束缚,儿童需要解放,解放儿童的心灵,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有个开放的空间。学生生活中的体验与实践,是学生乐于写作的源头活水。
★自我交流让学生放开写
人和人的交往必定会增加我们对语言的积累。但我们不是时时刻刻都能与他人交流,我们有许多自己独立的空间,我们就可以进行自我的交流。有许多时候许多的事,我们无法与他人交流。小学生也一样,特别是农村的部分家庭父母都不在家。缺少语言上的心灵上的交流,我们作为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交流,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得有一次,广播站征稿,六年级的一名学生交来一份稿件。读后我觉得写得不错,推荐播出时,学生自己居然当场在班级里哭了起来。听说后,我想那完全是她的真情流露,之所以哭,是因为她写出了自己的心理话,心理平时无法向父母表达的话语。我们要坚决不能让学生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套话,空话。
★主体体现,厚积薄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厚积薄发”这些古语说出了积累的重要性。语文是社会的语文,是大语文。我们怎么才能让学生有素材可用呢?那就需要厚重的积累。一是背诵美文。优美的词语记下来,优美的句子抄下来,优美的文段背下来。分类背,分类看;课内的、课外的、散文、诗歌、名言、锦句„„中华民族的古诗文。都是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共背、配乐朗诵;形式多样中学生将书面语言化为自己的个性语言。久而久之,表达能力便会得心应手了。二是走进名著。中国名著,外国名著,名著的卓绝的艺术特色,博大精深。可以多推荐给学生读一读。写写读后感,赏析名句子。同样也是知识积淀的好方法。
三、倾听学生的心声
《课程标准》也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我们知道,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能让你把零乱的思绪条理化,清晰化。好的作文指导是对学生感知的呼唤,是让学生的独特体验的重现。我们常听老师说“小作者写得多好呀,你们就仿照着写”于是乎天下的作文都是一个样了,所有学生都在同一个现场了,千篇一律了。学生的独特个性被磨光了,老师们呀!我们可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手中的一团面呀!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讲究独特。因此除了单元内需要完成的命题作文外,还有许多写作、练笔的机会。无论是什么时候,我都会在写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文题”的理解,并听听别人对“文题”的理解,采众人之所长,然后再动笔写出自己的东西。写完了还要求他们反复读几遍,并对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一一修改,改好后再读给好朋友们听一听,最后才誉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也有不少老师会在学生动笔时千说万说“注意用词”“前后照应”“多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生写作的能力本来就差,形式对于他们来说,无疑便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如果过多的强调形式,学生写作少了一份灵气,多了一份沉重。有的孩子喜欢写人,有的孩子擅长写物,有的孩子善于写景„„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不拘泥于形式写出自己见闻、感想。如果能让学生一开始就脱离形式,脱离框架胡写、疯写一番,说自己所想,道自己所思,接着我们再针对写作要求推敲、修改一番,必定也会是一篇出自心灵之作。作文缘情而发,又怎么会枯涩、空洞呢?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倾听了学生的心声,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农村生活实际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我们要有常远的目光,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
要加强学习,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只有这样,我们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才能绽放出它的灿烂。
参考文献:①《小学作文教学论》 作者:吴立岗1992年出版。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第二篇:倾听家长心声走进学生心灵范文
倾听家长心声走进学生心灵
暑假家访活动心得体会
教师:梁启肆
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2012年7月30日上午,在罗绍建校长的主持下,召开了立化小学“倾听家长心声,走进学生心灵”家访活动部署会,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会上,校长向全体教职工宣讲了《荔波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倾听家长心声,走进学生心灵”全县教师大家访活动的通知》,对全校教职工家访活动作出了详细的布署,要求全体教职工家访实行“三个全覆盖”,即:实施推进覆盖全县中小学校,参与对象覆盖全体教师,登门走访覆盖全体学生家庭。实施“四个面对面”,即:家长心声面对面倾听,学生心灵面对面沟通,教育政策面对面解答,育人策略面对面探讨。做到“四个进一步”,学校与家庭关系进一步紧密,教师与家长关系进步融洽,教师与学生关系进一步和谐,家长与子女关系进一步优化。使教师明确了家访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熟悉和掌握了家访的方式和技巧。要求每位教师对分配的学生必访,做好家访前期准备工作,对每位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在校表现以及学业和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尤其是对个别“问题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确定家访内容、家访时间。校长还要求各位教师结合实际,做好家访计划和日程安排,要不顾辛苦,对学生家庭进行全面走访,了解
他们的困难,主动帮助家长及其子女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耐心地向学生家长讲述学校的管理模式,教育理念,教师情况,以便推动教师家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通过这次家访活动,虽然很累,却很欣慰。因为我明白了:只有老师走进家庭,家长走进学校,家校携手,才能双进共赢。以前我总认为教师的舞台就是三尺讲台,通过这次家访我才明白教师的舞台不仅仅局限三尺讲台,更要走进家长,走进家庭,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关爱学生。原来教师本应该是一个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庭,服务于社会的角色。
10月31日放完学后,我随同几名老师开始了今天的家访活动。我家访的区域是新建移民点,共四位学生。结合学校的要求,在路上匆匆确定了本次家访的主要任务:了解学生在家的基本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和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
和孩子们徒步走了大约一二十分钟才到达第一家时,我额头已渗出少量汗水。当我想到一个弱小的身躯背着沉重的书包在风雨中艰难向前移动的身影时,我心一阵揪痛。刘洋的父母在外做事还没回家,在家的只有奶奶,其实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平时刘洋也是跟着奶奶的,我们就和奶奶聊起来。奶奶告诉我们,刘洋一放学总是玩够了才写作业,平时还经常爱和奶奶顶嘴。我也向奶奶反映了孩子在校的情况,上课认真听讲,能按时完成作业,对待学习缺少上进心……
刘洋在校是个活泼乖巧的小男孩,成绩处于班中中游,平时还爱和前后桌讲讲闲话,基本上是个不太引人注意也不需要老师多费心的孩子,从平时的周记中,我感受到孩子很懂事,和年迈的奶奶相处得不错。通过家访了解了孩子具有的两面性,在学校,在老师面前表现得较乖巧,很听话;在家却是呈现了另一方面,贪玩、乖戾。认识到孩子对老师的敬畏,适时地对刘洋进行了谈话教育,真的,面对这样一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人还要肩负对顽童的照顾、教育,心里感觉也真不是滋味,也有些遗憾没碰到刘洋的父母了。确实,家访增强了家校的情感联系,也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带着第一站家访的思索,跟着我去了下一站。
汤恒的爸爸妈妈常年都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过。他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孩子,也是个学困生。当我到他家时,门紧闭。问他家邻居,才知道他的爷爷奶奶还在河那边忙农活还没回来。于是我向邻居借了板凳,开始辅导他完成这一天的作业。过了好一阵,他爷爷才风尘仆仆从田里赶回来。他爷爷知道老师来走访很是高兴,于是我们聊了好一会。……天黑了,我的家访也随之结束了。
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家访似乎已渐渐被人们忽视,而我校历来重视家访工作,把家访当作德育工作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学期结束之际,我校教师利用家访走近学生生活,了解、熟悉学生,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校的教师家访主要采取问题学生家访、平时随机家访和期末集中家访三种形式,而期末的集中家访是教师与家长交流学生的重要途径。本次暑期家访活动,班主任、辅导员共走访了361个学生家庭,家访率达到50.56%。
在家访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家长促膝谈心,把期末的学习成绩反馈给家长,把学生平常在校的学习、思想状况、行为习惯等向家长作汇报。希望学生合理安排暑期生活,充分利用暑假高质量地完成暑假作业,强优补弱,并积极参加县教育局、姚庄镇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老师与家长们就怎样共同教育好子女,怎样更好地沟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家长们填写《家访情况记录表》,对学校工作、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科学性的建议。当老师们骑着电瓶车走进大街小巷,穿梭于乡村小道,敲开每个学生的家门时,我们看到的是家长和孩子喜悦的目光,再多的汗水在这一刻都是值得的。家访中,很多家长看到老师们不辞劳苦,顶着烈日进行家访都非常感动,连声说道:“老师,你们辛苦了。”“看到你们这么敬业的老师,我们把孩子托付给你们,很放心。”
家访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粘合剂,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平台,我们会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做下去。真正实现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近日,卅二都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各班正、副班主任就家庭生活、学习状况、学生在家读书环境、学生与家人相处情形等方面与家长进行探讨,沟通。为增加家访效果,学校专门设计印发了《家长意见表》和《教师家访记录表》。促膝谈心倾听意见,一杯清茶结下情谊。在家访时,了解到六年级杨玲同学的母亲前几天突发性死亡,留下姐弟三人,该班主任做了安慰工作,回校后又发动该班60名同学进行捐款献爱心活动。
通过这次家访活动,老师们收获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真正了解了家长的期望与要求,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与想法,了解了学生家庭的温暖与寒冷。这次活动不仅加强了师生感情,也对老师们以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老师们都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神圣与责任。现在老师们各自整理着自己的家访记录,也纷纷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体会了收获的喜悦。
全面家访工作虽然暂时结束了,但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却刚刚开始。本次家访带给我们的除了收获家长质朴而珍贵的感动,更有我们教师工作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许多教师家访后都说,老师只有亲自走进学生家中,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在家的表现;只有家校互相合作,共同努力,育人效果才更有力量。“无论通讯多么迅捷、科技多么进步,传统家访都不应该被丢弃。”
沙镇溪中学第一批家访教师通过近5天的家访,让他们对家访有了新的认识。去时大家都在心里盘算着怎样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走着走着,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有的走访教
师带的20张表用完了,却还要坚持把一个屋场、一个山坡上的走完,无论他们是否在预定走访对象之中。去时大家都很沉默、培训会上也有教师相视一笑,可走访回校后大家有太多的话要说,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讲述着自己家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家长太热情了!
许多教师由于长时间没有走进学生家庭,总认为家长对学生读书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可走进了学生家庭,老师们惊讶了,家长太热情了,所到之处都是笑脸相迎,手忙脚乱的拿出家中平时款待贵客的东西来招待他们,用朴实和真诚的话语邀请他们吃饭,特别是到一贫困学生家庭后,家长非要煮鸡蛋给他们吃。家长的热情,对孩子教育的期盼,震惊之余,剩下的全部是感动!
孩子们太苦了!
“我们的孩子太苦了”!老师们返校后共同说着一句话。有一个孩子刚回到家,家访的教师就到了,他连忙去倒水,可瓶子是空的,他没有了母亲,父亲和哥都在集镇上做零工,上学十天回到家中,没有一碗热饭,没有一杯热水„„家访的教师当时就掉下了眼泪。在走访中见得最多的是十六七岁的孩子与六、七十岁甚至更老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相伴,有的干脆不回自己的家,在亲戚家度过放假时间。家庭贫困、父母在外打工、隔代扶养、亲戚托管让这些孩子们少了一份童趣、多了一份孤寂,少了一份温暖、多了一份艰辛!家访真的过时了?
家访的教师普遍感受到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有的家长因望子成龙心切,恨铁不成钢,采用“法西斯”式教育;有的父母在外谋生造成隔代教育,做监护人的是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婆),他们除了勉强照顾生活之外,家庭教育近乎缺失。
走访马家山村的老师说:“804班宋同学当即表示从基础开始补起,805商同学表示要改掉胆小的毛病,904班宋同学表示要更勤奋„„”正是这种朋友般的沟通,打开了学生的心门!“是真的呀?”当家访教师已来到701班王同学家门前坝子时,邻居叫他快回来,说你们老师来家访了,他竞然不相信这是真的。走访901班宋同学时,他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马上就要初中毕业了,你们是第一次走到我的家里来,非常感谢!”。一位在外地打工的学生家长听说老师去家访,晚上无比兴奋地打来电话:“可惜、您来家访我不在家,请你帮我严格管教„„”惊呀、感谢、激动的背后在传递着一个真实信息:学生和家长对家访非常欢迎,非常渴望!家访也并没有过时!
教育之路更艰辛了!
通过家访,引发了学校老师们对今后的教育工作许多新的思考: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是办好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二是贫困学生仍然突出,抓好“两免一补”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根本举措;三是家长对质量要求更高,规范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篇:倾听学生心声
倾听学生心声,感悟管理之道
——做幸福的班主任李权发
有人说,班主任是天下职位最小的主任,但是,又是天下最繁忙的主任。作为一位班主任,要善于把自己的心从繁忙的事务堆中解脱出来,保持清醒的头脑,唤醒学生的心灵。“做幸福的班主任”、“用故事来教育人”的管理理念让我感悟颇深。第一,上好第一堂课,明确班规班纪,用自己的风采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第二,把自己真当“主任”,做好班干部的培养和管理工作。敢于放手,又收放自如才是智慧的班主任。
第三,“德育课”变“故事讲堂”,用讲故事这种学生喜闻乐道的方式教育学生,避免重复的说教、粗暴的打击,让德育也充满诗情画意。
第四,避免师源性的伤害,幸福班主任培养幸福学生。改变“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状况,班主任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你的晴空照亮学生的心田。
第五,做一个有爱心的班主任。爱而无企图、爱而无条件、爱而无差别、爱而有方法、爱而有分寸。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助他一臂之力。
幸福的真谛就是你有饭吃的下,躺下睡得着,随时笑得出,你拥有一群爱你的孩子,你有一群可供你爱的孩子,你有爱他们的权力和能力你就是一个幸福的班主任。所以我们都应该做幸福的班主任。
我们可以则借鉴公司的管理模式,提倡高效的管理模式,全面发展学生,这种老板式的班主任让我们耳目一新。原来班主任可以这么当,学生可以这样教育:
第一,不要做“老黄牛式的班主任”,班主任要有战略思想,成为纵观全局的管理者。主要要形成核心班委干部团体,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层层负责,事事有人管。
第二,挖掘正能量,让优秀成为习惯。成功源于优点的扩大,缺点的缩小,良好的班风是成就优秀班级的基石。
第三,让评价多元化,让每位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明星。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是班主任的责任,用多元的鼓励评价机制点燃学生前行的激情。
你若做一个有心的班主任、智慧的班主任、幸福的班主任,你将拥有最优秀、最团结、最乐观向上的班级,培养出最具潜力、最优秀、最快乐的学生。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我们要唤醒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真善美的光辉;我们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我们要唤醒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的人生。班主任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却具有更多的独特的乐趣。“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你若能和孩子心心相印,教育就会变成一种幸福的生活。
第四篇:学会倾听学生心声
学会倾听学生心声
前不久,我们看到一个高中生写的一段话。大意是:我觉得天底下最苦最累的人是学生,每天面对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训不完的话,谁能体谅我们的难处?谁能安慰我们焦躁的心?谁能宽容我们无心的过错?这个学生的“反叛”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倾听学生心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学生的成长。
学会倾听是十分重要的。有专家指出,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人士,他们的成功有八成依赖于倾听别人说话或让别人倾听。一名成功的教师也是如此,倾听几乎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之
一。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倾听,教师怎么可能理解他的学生?怎么教好书?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做一个静静的倾听者,在倾听中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公正客观地分析这些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给予学生准确的指导和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一双边活动中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教师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言说者,学生也有叙说的权利和欲望。学会倾听,是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一要专心。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要集中精力、神情专注,多与学生的目光接触,并适时地点头表示肯定或赞许,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话,也不要随意插话,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正用心听,并欣赏他的发言。二要虚心。学生的思想很可能是零碎的、简单的、幼稚的,教师在倾听时面对学生幼稚的想法,要善于接纳,要尊重学生的观点,不要轻易表态、乱下结论,也不要挑剔批评。三要有耐心。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反驳和争论,要耐心地听学生表达完。
在课堂外倾听学生成长的声音。学生成长的过程充满着困惑和疑虑,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如何有效地倾听学生成长的声音呢?
建立师生间相互信任的关系。信任是师生坦诚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尊重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是教师获得学生信任的必要条件。真诚的谈话可以唤起学生交谈的兴趣,打消学生的顾虑、畏缩情绪,鼓励学生向我们倾诉,使师生交流达到最佳效果。教育是一个艰辛、漫长、复杂的过程,老师千万不要忽视学生,要相信他们,真心实意地爱他们,绝不能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只有真心对待学生,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达到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敞开心扉,倾诉他们的心里话。谈话前我们应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话题,明确谈话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倾听,可以帮助我们在谈话过程中注意获得学生的信息,可以边听边记,既让学生知道我们在认真倾听他们的谈话,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地谈下去,又避免我们遗漏谈话要点。准确掌握学生信息,有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工作。教师还要在交谈结束前进行确认,核实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尤其是就下一步的安排和决定应给予学生必要的信息反馈。这样学生会因受尊重而对教师产生信任。我们应该重视每一次倾听,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我们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我们。我们只有认真对待师生交流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育人工作。当学生向我们倾诉时,教师要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专心地听,心无旁骛地听。在倾听过程中,教师要保持沉默,非必要时不打断学生的话。教师可通过眼神、手势、姿势、语气向学生传递信息,集中精力与学生沟通,使学生体验到老师的安详、容忍、关怀,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以亲切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并可形成一种祥和的氛围,使学生逐渐放松紧张的心情,从疑虑转为信任,从对立转为合作。
倾听是一门学问。作为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以谦虚的态度,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和期待地倾听那些成长中的心声。放下教师的架子,平等地对待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
学会倾听学生心声
转渠口中学关工委
2014年
第五篇:倾听学生的心声(模版)
倾听真实的评价
——城区二十八校召开师德师风座谈会
新学期开始,城区二十八校召开了师德师风座谈会,就社会广泛关注的师德师风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讨。
教师座谈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首先陈建文校长就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发表讲话:教师像一面旗帜,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教师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则能很好地从学生实际出发,倾听学生的心声,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接着,教研组长代表教师发言,首先肯定了教师队伍整体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有很强的责任心,而且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廉洁从教,和家长和谐友好相处。但是教师队伍中也有个别不和谐的现象,比如个别教师对学困生理解和关爱不够,不能从根本上很好地进行转化;还有极少数教师专业进取心不强,安于现状;此外,也有极个别教师对一些学困生的家长尊重不够,有时家长来校访谈教师言谈间缺乏应有的耐心。
之后的学生座谈会由政教处和大队部联手进行,各班选出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参加座谈,学生们畅所欲言,争着说出对老师的真实感受。有的说自己的品社课老师每节课都上得特别精彩,同学们很爱上她的课;有的说自己的语文老师在班务工作中能够公正无私的处理每一件事,尤其在同学们敏感的排座位和评荣誉问题上处理的非常符合民意,同学们很敬重这样的老师;有的说两位体育老师上每节课都很认真,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从来也不敷衍了事,同学们最喜欢上体育课„„当然,也有的学生发出了对个别老师的批评声,比如个别年轻教师上课偶有接听手机现象;有的教师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态度严厉;有的教师留作业随意性大,没有考虑学生完成作业时间总量„„
座谈会结束了,校领导对座谈会内容进行了分析梳理,并责成分管领导对问题教师进行个别谈心,了解真实情况,制定整改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颂师德,正师风,强师资”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持久,使我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更上一个新台阶。
城区二十八校
陈玉峰
201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