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作文内容指导(大全)
08
做好作文内容指导,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怕写作文的状况,结合自己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命题、如何积累写作素材的具体做法,论述重视学生作文内容指导,对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性。关键词:作文内容指导如何命题积累写作素材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常为作文烦恼,甚而至于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作文,至少不至于害怕作文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然而,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任何人无论从事任何职业,无论学习哪门知识,只要你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就会在活动中产生和丰富人的兴趣。我认为作文教学中的“必要的知识”不仅仅是文章的体裁知识,而应该是包括生活知识在内的“写作内容”!写文章就好像煮饭做菜,手头上有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做什么样的饭菜。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由于眼界狭窄,社会阅历贫乏,生活体验缺失,思维能力差,心中无货,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无奈之下,拿出一大叠作文选,按要求改头换面,抄抄写写,或者是把以前写过的内容重新搬来炒炒冷饭……所以,只有重视作文内容的指导,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内容的指导要抓好:
一、命题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如果平时教师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而命题作文的内容又不切合学生的实际,那么,学生由于经常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在心理上就很难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也就没有写作的主动性了。以至于很多学生会自如地写一篇很好的日记,却不会写也很害怕写教师命题作文。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命题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感情,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环境背景(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世界。他们喜欢写那些自己熟悉的世界,写自己觉得充满情趣的东西。
例如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对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有一种新鲜感。谁都想在新的班级体中,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好感、好印象。作为老师就要抓住这个良机,适时布置“自我介绍”“我的性格”等作文题,学生就乐于去写。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初中三年级可让学生写“自传”。三年色彩斑斓、富有朝气的初中生活,让他们经历了单纯、幼稚的阶段,正在走向多思和成熟。他们胸前飘荡过鲜艳的红领巾,在团旗下宣过誓,军训中吃过苦流过汗,为交友及师生关系或喜或悲„„生活中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乐。他们希望以独特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多彩的文字去书写精彩的世界。
实践证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作文非常感兴趣,命题生活化,能让学生写出很多内容新颖,有血有肉,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二、重视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生活的过程,建立起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课程标准中提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写作素材库的建立和充实,需要我们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①、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随时储备材料。
什么是文章的材料呢?简言之,就是作者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及所理解到的各种事物和道理。这些事物和道理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的。所以客观的现实生活是一切文章材料的源泉。一旦“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思想的火花就会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内心的情感就会随笔
端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可是,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整天“两点一线”,单调乏味,根本没有素材可写。的确,学生蜗居校园,生活单调,信息闭塞,没有轰轰烈烈的所谓大事。其实,单调、平凡、琐碎、重复正是生活的原始形态,无论是谁,如果不重观察、重思考,可能永远都不会被生活所感动,当然也找不到任何值得一写的东西来。同样面对乏味的学习生活,鲁迅先生却写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代学生作家郁秀也写出了《花季雨季》。因此,我觉得:学生身边并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能力;不是缺乏生活,最主要是缺少对生活的思考。
所以,教师平时就要多多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理解日常生活,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从中悟出能启迪人心智的哲理。比如,看到父母亲的辛劳、匆忙的背影,领会到父母亲对儿女的真挚感情、任劳任怨的品质;看到老师把一根根粉笔写完,领悟到牺牲自己、培育人才的园丁精神;听到庄严的国歌,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就能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由弱到强的艰难曲折;……当学生们充满激情地感受生活时,生活也馈赠给他们写作灵感,在他们内心掀起波澜,作文的冲动油然而生就不足为怪,学生写作时兴趣昂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②、结合学校的工作安排,搞好校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渗透作文教学内容,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写作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将封闭的课堂打开,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收集写作的素材,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作文所必需的真实感受与情感体验,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精神,最终提高学生实践和作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例如:07—08年度第一学期,学校开学初就计划要在元旦期间搞一次大型的文艺汇演,需要语言类的节目。我便依此设计了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第一步,九、十月份,我要求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都积极创作,写出一个语言类的文学剧本,独幕剧、相声、小品、诗朗诵等。这是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给每个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爱表现的天性得以展示,为自己争荣誉,为集体争光辉,成为学生们积极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并内化为学习写作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们都自觉地去广泛地阅读、观赏各类适于舞台表演的文学作品,学习写作原理及写作方法,积极地收集整理生活素材,孜孜不倦地写作,反反复复地修改,创作出许多虽然稚嫩却极富有生活情趣的作品。如初二(5)班高诒同学的两幕话剧《同在一片蓝天下》,沈锡同学的小品《减肥》;初二(6)班刘雪峰同学的诗朗诵《腾飞吧,中国》,黄嘉华同学的相声《上学了》。
第二步,十一、二月份,学生自己从两个班的作品中评选出两个优秀的作品:初二(5)班沈锡同学的小品《减肥》和初二(6)班刘雪峰同学的诗朗诵《腾飞吧,中国》,并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原则,组成表演小组,进行排练,在排练的同时修改完善剧本。这是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更深更透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提高了,写作能力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也培养起来了。
第三步,主动参加学校彩排,努力争取元旦汇演机会。结果两个节目都演出成功,获得了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这是成果展示阶段。成果展示,不仅仅是对学生活动的总结、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燃起继续探索的兴趣和自信的火花;成果展示也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扩大影响,带动、激发更多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当学生的作文被同学、家长、老师或者社会认可的时候,他们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满足了他们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③、鼓励学生亲近自然,投身社会。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所以我常常让学生自觉地奔向大自然,去参观家乡的青山绿水、名胜古迹;让学生投生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去观察多姿多
彩的生活,去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写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去调查每个镇区和居委会有多少工业区、多少工厂,工厂规模的大小、员工的素质、生产产品及销售情况如何;去调查每个管理区和居委会的组织机构,财务来源,红利分配,为官者的个人收入,普通老百姓的年收入;去调查新莞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社会保障等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带给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和学习科学文化的重要性。此外,我要求学生调查当地的文化遗产,让学生认识历史、热爱祖国。有了大量的生活涉猎,学生的知识逐渐丰富了;有了大量的观察,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了;有了更多的说话机会,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就自然上扬。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美的表象,生动、形象、鲜明的情境,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美的韵律与和谐,激发起强烈的表达欲望、写作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该要重视作文内容的指导,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观察社会,把作文的过程理解为认识生活、铸造生命的过程,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人、事、景、物的材料,积累丰富思想情感,学生的作文兴趣就产生了,作文水平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尝试》丁栅镇中心小学顾嘉寅,3、《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的《四部各要》本,《阳明全书》二册卷二。
第二篇:初三作文内容充实指导
初中作文指导:内容充实
新课标为中学生写作能力高定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体明确”即是对作文内容的要求。在阶段目标中也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那么这一要求在中考中是怎样体现的呢?
中考作文的评分对“内容”大体划分为五等:内容充实、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无内容。客观地讲,“无内容”的作文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能做到“内容充实”的作文也是少数,绝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处于“内容具体”、“内容比较具体”、“内容不具体”这三个等级,可见,内容是否充实直接决定了作文的成败。
“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内容丰富,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所谓“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
写记叙文,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和事件具体实在,不堆砌材料而着重生动形象的描写。
写议论文,要求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典型充足,不在于堆砌事实论据而重在深刻透彻地说理。
怎样才能让内容“充实”起来呢?
1、广泛积累生活素材。
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广泛阅览等都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地多占有材料,提笔时才能挥洒自如。要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感受平凡生命的非凡价值。
积累材料在平时,大脑的仓库是在有意无意中丰富起来的。巧妙利用现有条件,激活现有库存,适量吸入新鲜空气,做到“内容充实”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
①从生活中挖掘。有些同学可能会抱怨,我们的生活经历少,生活内容单调,没多少可写的材料。但只要用心观察和感悟,还是能从比较“少”和“单调”的生活中发掘出丰富的素材的:家庭亲情、亲戚街坊、师生情谊、同学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旅游购物、文化娱乐,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不可入文。单以中学生活为例,几年时间多个日日夜夜,生活应该算得上丰富了。可有的同学却守着宝库当乞丐,文章内容单薄贫乏,怎能得高分呢?
②从课本中挖掘材料。课本(包括历史、政治等)、读本乃至练习册上的阅读材料是作文的素材宝库。就语文来说,名家名篇,凡人美文不下数百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 1 理和独到的见解。合理、恰当地使用这些材料,无疑是最便捷的路径。比如,关于身残志坚的材料,就有海伦·凯勒、斯蒂芬·霍金、史铁生等,用这些材料远比用保尔·柯察金、张海迪要新鲜得多。再如关于人的精神家园的材料,就有孔子和孟子、庄子、陶潜、辛弃疾、李乐薇、金开诚等,把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不就做到“内容充实”了么?
另外,大量练习中有大量的阅读和作文材料,其中不乏优美隽永的文句和新鲜时尚的内容,都可以灵活地迁移到写作中来。
③从报刊中挖掘材料。中学阶段,尤其临近高考,各门功课的学习任务很重,要阅读大量文学名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像《读者》、《杂文报》、《青年文摘》、《报刊文摘》等经典刊物,我们还是要挤出时间品读一二的,因为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均短小精悍,最适合高三这些只允许有少量“自由”时间的读者阅读。报刊上的很多精品文章,或语言隽永,或见解深刻,或情感充沛,或结构精巧,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赏,琢磨一番,思考一下文章的感人之处、巧妙之处,脑子里有了个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自然就会用上了。
材料要新颖,而不是别人用滥了的人云亦云的古人、洋人。许多考生作文中,总出现那几个“永久”的例子,如爱迪生不怕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管用的灯丝,居里夫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提炼出了镭,李白从老婆婆那里懂得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等等。我们应该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物。反常立意 材料出新
要点:
1、妙用逆向思维。人家这样说,我偏那样讲,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更容易受到瞩目。在选材上从反面切入,从别人未想到的或不敢涉及的领域切入,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反弹琵琶唱新调”会让选材新意迭出。比如,以“最需要____________”为题,有一位考生以“最需要的不是呵护”为题,故意唱反调,说我们最需要的是独立、坚强、不怕困难的品格,这样,材料的选择也会一反常态,新意迭出。
2、具备多角度意识。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应注意换个角度去写。如2009年云南省中考佳作《我感受到了登山的乐趣》一文,作者没有落人单纯叙写自己登山的经历的窠臼之中,而是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巧妙地融人叙事与写景之中,综合运用叙事、抒情、议论、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地阐释了自己登山时的真切感受,让人读之耳目一新。同学们还要善于跳出第一人称的寞臼,突破“我”的局限,也能做到选材出新。如2009年广东梅州中考作文《战胜自己》一文,先从项羽“无法战胜自己”“无法跨越心墙”,说到陶潜的“弃官归隐山林”“战胜了自己”,再说到周敦颐对“趋炎附势的世风鄙视,战胜自己,永留芳名”,然后结合生活谈感悟,最后点明主旨:“唯有战胜自己心中的心魔,跨越心墙,战胜自卑,在你的面前就会升起一轮新的太阳。”此文就是引古论今,借名人素材来点亮我们的眼眸,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彰显考生广泛的阅历。
3、“旧瓶装新酒”。此法不失为选材出新的一条好途径。所谓旧瓶装新酒”就是要突破旧的思维定式,从已形成固定看法的人、事中翻出新意,或者发掘一些老题材的内在潜质,进行再创作,使旧题材显示出新意。例如,“班门弄斧”“世故圆滑”等人们往往持否定、批评态度,但在改革开放、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认为:弄斧应到班门,圆滑未必不是合作中的一支粘合剂。这样,立意新了,材料自然也就新起来。
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恰当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作为考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具体方法有:描绘(以求生动具体);改换起因、情节、结果等(以求新颖);合“多个为一个”(以求典型)。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选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原有材料中引申出去,赋予新的含义,反用材料。其实,从小学到高三的12年,不谈课外看到、听到的素材,即使是24本语文教科书的材料,也够大家使用的了,关键是看你会不会用。“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善于用例,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例,可以有多种用途,说明多种道理,只要用得好,同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这样能有效减少考场作文用例雷同现象。另外,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如果能对考场高分作文中一些剪裁适度的好文章仔细剖析,诸如出于表现中心的需要文中用了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何处用笔惜墨如金、言简意赅,何处则又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和功力,进而以之为鉴,会在短期内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剪裁的原则:必须服从表达中心的需要,有用的材料应不厌其详;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只字不提,要处理得干干净净。
2、认真选择合适材料。
(1)紧扣主旨。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一方面要善于抓取主要材料,辅以相关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舍,只要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舍弃。而对于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材料,就要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而达到内容充实的目的。
(2)力求新颖。材料贵新,但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或新鲜事,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只要有闪光点、动人处,可挖掘、可发挥,均可入文。
(3)注意材料的组合搭配。材料要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最恰当地表达文章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这时我们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另外,还可以对原 3 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根据中心思想表达需要,当添则添,需描则描,内容自然就会充实起来。
3、精心选材多维描写。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白描、烘托、想象、细节及人物描写等。如写人叙事的文章,就可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融合起来,深刻而全方位地挖掘一个人、一件事的内涵。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这段话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心的修饰,却是白描的经典之笔。细节描写更为重要,试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大钱的“阔绰”,哪个不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这都得益于描写的作用。
4、联想、想象,丰富内容。写作时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片段示例:人声鼎沸的罗马广场上,教徒们举着火把,声嘶力竭地喊着:“烧死他!烧死他!”广场中心竖着一个十字架,一位青年被绑在上面,脚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里跳动着火苗。
“说!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个身着黑长衫的教徒朝他威胁道。
“不!太阳才是中心!”青年没有丝毫畏惧。
“点火!”那黑长衫教徒气急败坏,一声令下。
火焰顿时在青年的脚下燃起,广场上一片欢呼。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终是坚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他,就是布鲁诺,一个坚守真理的人,他为历史增添了一道火红的风景。
(选自2005年杭州市中考满分作文《走在历史的画廊里》)
上面文章运用了布鲁诺为真理献身这个素材,一般同学在用这个材料的时候,只是简单地作为论据来用,往往是“伟大的科学家布鲁诺为了真理勇敢地面对火刑,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真理的火炬”这样一句话就完了,未免单薄,如果像上文那样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描写之后,你会发现布鲁诺的形象生动起来了内容显得具体而充实。
5、叠加同类。这种方法适用于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一个材料总是单薄的,所以我们不妨把同类的几个材料叠加在一起,形成集团效应,内容自然就充实起来了。
片段示例:君不见,李白不齿阿谀奉承之徒,抬头挺胸夺门而出,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面带微笑挺胸作《正气歌》,引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挺胸走上刑场;君不见,司马迁受宫刑挺胸而成“无韵之离骚”,吉鸿昌挺挺胸面对敌人的枪口慷慨就义„„
他们的骨气,他们的坚定,响彻云霄,万古长青!
上面文段,作者以学会挺胸为中心,联想到李白、文天祥、司马迁、吉鸿昌四个具有同样品质的人物。这些同类的事例集中到一起就有了巨大的说理效果,文章的内容也就显得更充实。
第三篇: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
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
加强作文指导,做好批改、讲评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每次进行作文练习,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具体步骤是:一是指导审题,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明白写什么,怎么写。二是指导立意,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明白为什么写,是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种感情,还是赞美一种精神等。三是指导选材,让学生明白选择什么材料才能更好地为中心服务。此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拿出来,从中选择好材料,为写作服务。审题、立意、选材是作文指导的方向,除此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谴词造句,用上各种写作手法、技巧,谋篇布局等。教师指导方法得当,学生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讲评,我不是采取传统式的教师承包批改、讲评的做法,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作文的批改、讲评。学生自己批改、讲评作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师生共议共改、小组合作评改、同桌互评互改、个人自改自评等。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作文中的缺点,学习他人作文中的优点,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改好作文后,再抄进作文本。作文交上来后,我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我尽可能用上一些激励性的评语,把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如别致的题目,好的开头和结尾,一个精彩的词句等,都给予肯定赞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写作的信心。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如错别字、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等等,用上固定的修改符号给学生标出来,让学生自己修改,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批改过程中,认真推荐出本班的“代表作”。批改结束,及时讲评。讲评分为简评和详评两种。简评部分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委婉地指出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方案,防止今后重蹈覆辙。详评班里的“代表作”,我引导学生讨论,说说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修改?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达到取长补短、以优带差、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篇: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开始
指导学生作文如何从内容开始
双树学校高洁群
常听学生说:“我最怕写作文,一提笔就头痛,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虽然也交上来,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简单,不知所云。有些甚至不符合写作要求,乱写一通。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写作文。而要想有话可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 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
1.阅读习惯
就是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里所说的书,应该是你感兴趣的书,只要是健康有益的书报刊,建议他们都能有所涉及。古人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人们写作和读书的密切关系,好的作文就是靠多读,多背书本的优美词句,好的句段。读书不要仅局限于课本或与课本有关的。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2.观察积累
刚开始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积累要狠下功夫,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是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老师要培养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观察积累,充实了材料仓库,必定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3.创设情境
作文指导课上,为帮助学生作文,老师可创设一些情境,利用多种媒体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观察录像、幻灯片,听录音或动手演示,也可进行课堂素描,拼图剪贴,观察图片,或小实验、小制作等。让学生动手演示,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口描述,拿笔记载。
二、加强交流,让学生打好写文的基础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已证明,从说到写是行之有效的训练途径。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说”是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桥梁,想得清楚,说得就清楚,写出来就明白。作文指导中,安排课堂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到课堂里,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视野,帮助学生克服了没有材料可写的困难,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石,如,每次课外组织一些参观访问及观察活动后,我都让学生在课堂交流,就是平常的一般作文,我也让学生先说后写。一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个个津津乐道,听的也津津有味。后来,我索性在语文课上隔周开设一节“交流课”,布置学生把观察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感受都整理记录下来,还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科技书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要求阅读后,选择一则内容新颖有趣的科技珍闻,做好介绍的准备。在组织学生交流信息、口述作文时,教师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论,遇到不同的看法,不统一的意见,老师不急于纠正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去搜集资料,进行学习、观察和研究,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在交流时,老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做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条理地具体讲述。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回忆生活,想像情景,再现情景。学生“常说口里顺,提笔手不笨”,写起作文来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三、灵活训练,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材料,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倾吐、表达的机会,给学生开辟用武之地。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训练形式,它固然有着许多的优点,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但长期如此,势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表达,学生很难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从狭窄的单一书面命题作文的藩篱中解脱出来,使写作体裁多元化,表现体例多样化,训练方法多式化,使之与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相适应,与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相适应。我在平日的教学中,力求做到灵活训练,时常让学生多写放胆文。寒暑假返校后的第一篇作文,基本上是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假期中的见闻、感受、参加的活动、新人趣事都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只要有中心有内容,文句通畅就行。就算是统一命题作文,我也力求做到命题新颖,富有情趣,面广量小,适合学生的口味,迎合学生的心理,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或同时命多道题,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已备的作文材料,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有时,我还让学生进行“语文素材作文”训练,或者通过给老师写信谈心,写读书笔记、观后感,写日记周记进行作文训练。这样形式多样的作文训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贴得更紧,更利于学生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
第五篇:内容单薄类作文升格指导
【病文】
相信自己
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拿不定主意,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走,使自己变得不自信,没能力办好事情。在我看来,人应该相信自己的实力,但我所说的并不是盲目排外,人相信自己才能更好地办好一件事。
小学时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小马过河》,老马有一天生病了,想让小马把包袱背到河岸去。于是它把小马叫到跟前说:“儿,你把包袱送到外婆家去。”小马很乐意地答应了。小马高兴地来到了小河边,看见老牛伯伯正在洗澡,看着水流急促而过,小马有点害怕了。老牛伯伯说:“这水很浅,只在我的半腰间。”这时小松鼠听到了,连忙从树上跳下来说:“前不久,我的一个小伙伴淹死在河水中。”面对这一问题,小马不知道该怎么办,最终非常失望地跑回了家,妈妈以为小马已经把事情办好了,非常惊讶地问:“怎么这么快?”小马很泄气地说:“不知河水深浅,我不敢过。”老马语重心长地说:“儿,你已经长大了,凡事要自己去思考。”小马具体说了老牛伯伯的话和小松鼠的话之后,妈妈说,你应该自己试试河水的深浅,我想河水大概就在你的腰间。听罢,小马很惭愧,决定自己去试试,然后再一次来到河边。这次,小松鼠又在告诫它,但它记住了妈妈的话,终于顺利地到达了对岸。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拿定主意,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些话而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
在生活中这类事情不胜枚举,有很多人看到人家穿这种衣服好看,于是自己也去买来穿,穿在身上之后又觉得后悔,自己没别人穿上好看。衣服要根据自己的身材、肤色等去买,而不应该跟随别人,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那样才能称心如意,不会后悔。
在学习中,也有不少人去模仿别人的学习方法,结果效果不佳,还不如自己先前的学习方法有效。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我们应该借鉴他人的方法,但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不人云亦云。
【评语】
本文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即“相信自己,不人云亦云”。结构较严谨,语言还流畅。但缺点明显:内容单薄,选材平庸,尤其是“小马过河”的材料描写过于详细,不符合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病症分析】
主要是写作时思维闭塞,未发散开。
【解决途径】
一、对话题辩证分析
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具有高考作文题传统的思辨色彩,对该话题进行辩证的分析,能拓宽写作思路,丰富文章内容。如一题目为《相信自己≠不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考场优秀作文,紧扣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辩证关系展开论证:
如果把相信自己比作花朵,那么听取别人的意见便是绿叶,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把听取别人的意见比作丑小鸭,那么自信便是丑小鸭飞上天空时的翅膀;如果将成功比作百宝箱,那么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便是开启这箱子的钥匙。
我们不要做墙头草,我们也不要做骄傲的花孔雀,让我们给自己一份信心,让我们的耳朵听取正确的意见,我们便会成功。
二、由中心横纵展开
作文审好题立好意后,思维应由中心往横向或纵向展开,这也是避免文章“内容单薄,选材平庸”的有效方法。思维往纵向深入的途径常是围绕中心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以病文中心“相信自己”为例,问:相信自己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相信自己?怎样才能做到相信自己?如:
“没有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没有对自我的深刻思考,相信自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追求散发着道德的幽香。吴士君‘逆风飞扬’,因为她知道,挑战正是发展自我的最好途径。史丰收几十年如痴如醉地搞速算,因为他知道,从高位计算是提高计算速度的最佳突破口。”
这个语段就是集中论述“怎么样”的问题。
思维往横向展开的途径常是围绕中心从古今到中外、从自然到人类、从现实到书本问:与“相信自己”相关的人物有哪些?事物有哪些?言论有哪些?若能在写此文时这样展开思考,那么即使他写作素材再贫乏,也不至于只有一个“小马过河”吧,因为单是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本和历史课本中,“相信自己”的例子就俯拾皆是。
三、由中心正反切入
由写作的中心正反分析、论证说理,可以突出中心,丰富文章内容。如:
“我们应当相信自己,假使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你信任的呢?只有相信自己,才会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才会成功。很多人不自信是因为自卑心理,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自己都放弃了希望,那么又怎能期望从别人那儿获得希望呢?”
这段论证紧扣“要相信自己”这个中心,从正到反,虽着墨不多,但说理透彻,使文章内容得到充实,而病文则仅仅从反面“不相信自己会带来危害”来论证“要相信自己”这个中心,缺乏正面“相信自己有益处”的论证,从而削弱了论证的力度,也使文章内容显得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