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
浅谈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
曾绚艳(开平市第一中学,529367)
历史教学过程中活动安排的好坏通常会决定一堂课教学质量的好坏。新课标要求我们多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活动安排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历史老师在上公开课时往往会选择在堂课中穿插一些学生的活动,当然在师生们付出努力后会达到一些比较好的效果。尽管如此,但大多数时候学生会处在一种被动的局面。因为活动的设计方案通常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和想法构思的,学生没有完全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几年来,我上了不少公开课,其中还有录像课,尽管其效果可以,但总觉得还缺少什么,并没完全达到预想的效果。直到今年学校迎来教学水平评估和全国1000所示范性高中的复评,我又上了一堂公开课后,顿时明白许多。下面就从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来浅谈历史教学中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抛砖引玉。
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安排上一堂录象课,我选择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内容重要,且难于理解。为了使美国联邦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会、联邦法院、内阁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想到的是美国总统,因为对美国总统的审查通常会涉及联邦政府的三个部门。理所然也就选择了克林顿莱温斯基案。由于学生对美国历史比较陌生,于是我把案件的主要内容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事件进程写好剧本,要求能够体现美国国会、联邦法院、内阁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关系,并通过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表演。
活动为小品:克林顿**
[学生表演]旁白:莱温斯基的好友特普里出卖她,把她与克林顿在一起的证据(日记)送到联邦法院。联邦法院大法官召开会议,委托联邦调查局(FBI)进行调查,对克林顿和莱温斯基进行询问。
第一幕:大法官询问莱温斯基
(莱温斯基承认,但不愿说出更多的细节)
第二幕:大法官询问克林顿
(克林顿承认一些行为错误,但做了伪证,构成犯罪。联邦法院把议案
交到国会,对克林顿进行进一步调查。众议院以微弱多数通过对克林顿做伪证、妨碍司法公正两项罪状进行弹劾。)
第三幕:参议院审查克林顿
(参议院投票决定,最后投票结果:50票赞成,50票反对,没有通过三
分之二多数,即法定的67票,弹劾失败。)
第四幕:克林顿表情
该小品表演非常精彩,活动很有新颖性,因此这堂课也非常成功。可是学生写剧本准备了三天,并修改了两次,表演也排练了四五次,费时很多,远远超出了所要求一两个课时的准备。以致我很怕上公开课,因为它需要准备的时间太长,甚至觉得消耗的脑细胞太多,而讲课的内容与平常相差无几,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也就短短的十来分钟,性价比不高。然漫漫教学生涯,基本上每学期都会有公开课。
上学期,我又上了一堂录像课,其内容为探究性活动《走近历史文化名人》。本来这堂课是活动课,理所当然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该堂课的准备者除了老师之外,还有班上几位干部。他们上网查了很多资料,选了很多历史图片、名人名言和历史故事。因此,该堂课用课件展示了名人图片、名人名言,并以课本上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主要代表,还讲述了名人故事。可谓活动内容充足,生动有趣,也获得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更主要是体现了新课标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理念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但同上一堂录像课一样,准备的时间太长,没有减轻学生负担,反而耽误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
那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一直在苦苦思考,但找不到确实答案。直到上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一课。
今年4月初,学校迎来了省教学水平评估和全国1000所示范性高中的复评,考查的重点是教学工作,所以每个年级的备课组都准备了三堂公开课,我有幸成为被听课的对象之一。由于通知到达太晚,准备时间非常紧凑。尽管课件已备好,上课的内容也比较熟悉,但新课标要求有活动,一点也没有准备,怎么办?只好在前一天晚上叫来几位成绩较好、思维较活跃的同学,一起商量应该在哪里添加活动,这样既可以娱乐课堂,又可以突出重点。经过一节课的思考与讨论,决定
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处设计三个简单的活动片段。为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只提出要求:把“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三个主题以社会现象为依据,各通过一件小事反映出来,并把任务分给了擅长表演的三对同学。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很快就想到了三个普通的社会现象:新旧思想下怎样解决感冒问题,封建传统的婚姻观与新思潮影响下的自由恋爱,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背诵比较。这次活动同学的准备时间最短,表达的主题最明确,更主要的是体现了新课标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这堂公开课赢得了评估专家佛冈中学校长梁义明校长和学校科组老师的好评。
以上三堂公开课使我受益匪浅。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更不能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对历史教师要有更高的要求
1、历史教师应有新颖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与积极表现者,而不应该是“被奴役者”与“被遗忘者”。教师必须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历史教学中的合理交往才有实现的可能。
2、历史教师应有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画龙点睛,要让学生获得一种豁然开朗般的顿悟,使历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构建与传承。教师也要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不同的见解,激发和保护其探究热情,为学生营造合作探究学习的宽松环境,立足于通过“导”来解决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同时,教师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力争成为学生的“活字典”。
第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学生,怎样让学生来积极主动地展现活动,最好的办法应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为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让学生赢得在学习中的主动权,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准确并有创造性地去设计活动。
因此,新课标体系下,不仅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还应把活动方案的设计权交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为掌握历史知识服务。
第二篇: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
摘要: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渗透是大趋势。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要注意二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以历史教学为主,适当、适时地进行“语文教学”,决不可“反客为主”;历史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应经常进行,不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或认为是语文老师的事而不顾。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渗透 语文教学 文史交融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其含义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二是历史的记载,历史知识的传播借助于文学形式;三是语文学习要借助历史知识,历史的学习也要借助语文能力。故此,我国古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一些史学名著,同时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史记》就被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能够造成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能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而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从而对多彩的历史画卷产生惊奇和震动,同时,也进行了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文史交融,相得益彰,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首先,文史交融能使课文更加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历史课本的文字叙述简要,往往需要教师在讲述时作一些必要的补充。讲述历史人物时,应讲出他的特点来,尽可能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从而避免雷同,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史记》中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同一主题,三种口气,表现出这三个人不同的身份、思想和性格。课本中“文革史”的叙述高度浓缩,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让他们读反映文革的文学作品(如“伤痕文学”、朦胧诗等),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高中生正处于花季年龄,其理性思维正处在形成阶段,在心理上对形象化、艺术化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如把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宣告——给遇罗克烈士》、陈虞的《还我头来》等诗歌或杂文印成材料分发给学生看,可以极大地调动他们关注“文革史”的积极性。我借机启发他们:“读史使人明智”并不是专门对历史学家说的,文学家、诗人乃至社会上的任何人都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汲取精神的养料。客观地讲,高中生做作家梦的人不少,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可以端正他们学习历史的态度,使他们意识到“文史不分家”,从而注重培养自已的综合素质。
其次,文史交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情操的有效方法。“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语道破新军阀混战的频繁和巨大规模,战事危及百姓,造成生灵涂炭,怎能不激起学生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但蒋介石等军阀企图用武力统一中国不过是“一枕黄粱再现”的美梦而已,红军正是抓住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毛泽东生动地描绘了长征这一惊天动地、震撼中外的历史事件,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再次,文史交融能深刻反映阶级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引用《诗经》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狟兮„„”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把奴隶控诉奴隶主贵族残酷剥削的仇恨鲜明地反映了出来,也就讲清了“国人暴动”的根本原因。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使学生认清了唐朝统治阶级残暴、安史之乱的灾难、百姓的疾苦,理顺了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揭示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对广大人民的剥削、掠夺。
最后,文史交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学语言极具风格的逻辑结构和极富想象的表达形式,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两首诗对隋大运河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地看待问题具有典范的作用。对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失败,杜牧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有“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哀叹项羽缺乏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则以政治家的眼光指出项羽失却民心,败局无法挽回。谁的看法对?哪一种认识反映历史现象的本质?组织学生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前三句描写了农业丰收和四海垦辟,但最后一句却激起人们层层思索的涟漪。“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兴”、“亡”的强烈对照和“百姓苦”、“百姓苦”的一致,表现出极大的历史反差,展现了文明史肌体上的深深伤痕。在这反差与伤痕中到底隐藏着什么呢?诗词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疑问,这种卓绝的设问能力会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次的“历史思索”,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从语文课文中得到加强,而中学语文的许多课文也与历史有着重大的关系,甚至有的课文如不借助历史知识的帮助,学生是无法弄清楚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一例,倒不是他的文字生涩,而是他的许多语言,甚至全文都是隐喻,如无历史知识作为钥匙,只凭语文教师在文学上的说明,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作者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针对一些人诬蔑群众而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则是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国民党文化专制迫害致死的五位青年作家。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时代背景,要理解文章,必须了解历史。
2001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9题以“公开信”的形式出现,从文句上看,丰富了试题的表达形式;从内涵来看,体现了惩恶扬善、经世致用等历史古训和褒扬正义、捍卫真理的历史责任感;从语文角度讲,要注意格式、对象、语气,不能写成抗议书如外交照会;从历史角度讲,要注意“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一特点,有据有理有情;呼吁正视历史,引以为训,前事不忘,后世之师。2004年高考历史上海卷第36题: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字家„„各有讨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幅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这对学生的文史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文史不分家”、“文史相通”的治学传统。
许多教师对文史交融才能相得益彰认识不清,认为只需“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事实上,历史教学不渗透语文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形象理解以及对语文的理性理解,最终影响学生的分析能力,高考自然不会有理想的成绩。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要恰当地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的语文课文来启发学生,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秦亡汉兴时联系《过秦论》、《论积贮疏》;讲辛亥革命时联系《阿Q正传》、《药》;讲整风运动时联系《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讲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时联系《欧也妮·葛朗台》;讲普法战争时联系《最后一课》;讲近代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剥削时联系《包身工》等等,例子不胜枚举。
语文教学内容是以课本为依托,向外幅射较远,由于语文课的生动性,课内外所涉列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时学生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当成历史人物,当然语文教师肯定会纠正,但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担当起维护历史真实的“警察”职责。同时,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处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如2004年考试说明中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要求),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与语文直接相关。在历史教学中,借鉴语文教学的训练方法:讲课时把涉及到的难字,别字稍带讲解一下,告诉学生如何记忆,区分,指导学生记忆难写的字词;在材料处理中借鉴语文教师对课文的分析处理方法,如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提炼中心观点等;在分析材料或做论证性问答中借鉴语文教师对议论文的训练要求与方法,如论点、论据、论证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这样使历史教学处于人种我获的地位。
我们历来说“文史不分家”,在教学中就更不应该各自为政。当然,这样就给中学的历史和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他们必须文史兼通,否则,不仅不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会在高考中失利。从当代世界人才培养的取向来看,多学科的结合、渗透是大趋势。所以,中学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起来,相互渗透,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相得益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质量,不是多此一举的画蛇添足,而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要注意二者的关系:教学中必须以历史教学为主,适当、适时地进行“语文教学”,决不可“反客为主”;同时还要注意,历史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应经常进行,因为文史不分家嘛,且不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或认为是语文老师的事而不顾。
第三篇:举例说明如何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活动
举例说明如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日常教学中,我也尝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激发兴趣,创造积极的前提。成功的关键是兴趣,学生缺乏兴趣就没有动力,而自主性学习更需要兴趣动力的支持,因此首先要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
2、尝试学生提问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新教材在突出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感悟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下,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自主学习必须学会问,没有问题怎么学呢?等教师提供问题,就是被动,自己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的过程一启动,思维、信心、能力等因素便统统调动起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耳到,这才是主动。课堂上我采取学生间互相提问,由我进行补充评价的方式,或者师生间互问的方式培养学生问的习惯和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长期只听不说,所以容易陷于被动,要学生肯说、爱说、能说,就要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做法,让学生多开口,教师主要提供问题和思路,课文内容不要一讲到底。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不能看书,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或学生可以在旁边进行提示。
3、模拟历史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让学生参与教学,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因为历史是过去的,无法再现,但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舞台再现历史情景,我在七年级上“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课时,我让学生收集传说中的历史典故,由学生扮演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自己写台词,自己制作道具,自己找音乐伴奏,合作表演,再现历史情景。
第四篇:浅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浅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中最为之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在教学时追求的理想和方向。那么如何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呢,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老师同时也要做学生的朋友。我们都知道有时学生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从而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如果能够让学生达到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就为你成功的实施教学活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应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同时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教师的教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也能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达到最好的状态。所以教师很重要的工作是要注意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让学生无时无刻都要感觉到教师的师爱。但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对学生的爱、尊重和教育的前提下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是为了更好的实施我们的教育。我们反对对学生的逆爱!无原则的宽容!
2.真心热爱你的学生。班主任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建筑师,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的身心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感化作用。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童心是一颗由父母用爱的乳汁哺育而成的晶体,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班主任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说热爱学生是班主任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与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离开这一基础都将变得苍白无力。一个对学生冷漠无情的人,是根本无法实行教育的,更谈不上教育艺术。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管理;没有爱,就不能掌握成功教育的管理方法。一位老师说得好,教师爱学生,师生感情好,老师表扬学生,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整人。所以,只有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掌握更好开展教学活动。
3.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教师应该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始终应该保持阳光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教师首先是人他也应该有他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不好的时候,这都是人知常情。但教师更应该记住他职业角色是一名人民教师!作为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应该把你的喜怒哀乐暂时忘在脑后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常识,有自我调空的能力。因为我们教师的情绪始终在感染着你的学生。如果你的表情始终是冷若冰霜,你的学生就会感觉心情压抑,而压抑的状态是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和学生潜能的开发。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学生就会感觉亲切学生的精神就会感觉轻松,在放松的状态下,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学生潜能的开发,同时学生接受能力也会由于环境和谐而会得到提高。如果你在讲课时
始终是精神饱满、激情四射,听课的学生也会感觉精神振奋意气风发,这时的学生将始终保持轻松、活跃和旺盛的学习状态。
4.对你的学生了如指掌。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虽然我们教书不是战争,学生也不是我们的敌人,但了解学生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有利保证。了解学生的方法是多种,但真正了解学生我们还是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一是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怎么想;二是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三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四要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我们每节课才能恰到好处的把握好知识的轻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面对全体学生,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行为做到有效。
5.注重因材施教。我们教学所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这句话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以人为本。如果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提高了。就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不好是因为不会学,不知道怎样学。人的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动机的确立,兴趣的培养,热情的保持,方法的掌握,都制约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对执教者而言,导学的艺术重于授业的艺术。对求学者而言,“受渔”与“受鱼”是不同境界的效益。在安排教学、检查教学和总结教学时,始终抓住“学法指导”这一“面向全体”的核心问题,在施教中变学生的“学会”为“会学”。坚持“读求活、写求新、听求实、说求精”,坚持开展各种活动,如练字、写日记、办手抄小报、出黑板报、开演讲会、从多角度、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来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习热潮。
总之,开展良好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我们教师始终追求的目标。只有真正这样,我们才能把学生从烦琐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全方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第五篇:教学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设计
教学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设计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当看到游戏中,每个孩子那专注的神情,你也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动容。游戏中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游戏中的教育是不留痕迹的,游戏中的教育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在游戏中,孩子们异常高涨的热情和兴趣,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同伴间必不可少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灵感。如果,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加入其中,就会很快被孩子们所接受,并与之融为一体,这时的教育可谓“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巧妙地穿插游戏,无疑会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因为:
一、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心理的需求,是走向成功的序幕,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学生对游戏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在课堂上,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人在这种情况下,会很自然地对相关事物产生兴趣和好奇。
二、游戏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主要因素。游戏过程中,学生总是愉快主动地去探究。只要有兴趣,干什么都可以干好,甚至想起来都会喜形于色,于是注意力就在兴趣的陪伴下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增强。
三、游戏可以淡化学习难点。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游戏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学生乐于主动探究;游戏进程中,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在玩中做,从做中学。教者也可在学生进行发现的时候,从旁边做一些启发性的指导,从而使难点不难。
四、游戏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游戏属于体验学习范畴。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过:“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们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他们所有。”在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诚恳的话语、热情的帮助、恰倒好处的指导,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游戏中,师生是平等的。平等中,透着真情。
五、游戏利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首先,游戏可以满足初中学生的生理发展需要。游戏中学生能够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所感兴趣 的动作而不受限制。
其次,游戏可以满足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他们总是充满兴趣和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正是探索问题的出发点,游戏中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自主自发的探索,最大限度地发展想像力和模仿能力,在游戏中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地理事物。
再次,游戏还可以满足初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例如,以地图册为媒介,在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和秩序的前提下共同游戏,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彼此感受不同性格、面对不同矛盾、解决交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些都能让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此外,游戏还可以满足初中生的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戏对于他们不仅是简单的“好玩”或娱乐,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他们能获得影响他人的能力,可以建立起自信心,当他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别人产生了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在游戏中获得的成就感和主体感,能满足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
怎样在地理课堂上开展游戏活动,构建师生游戏教学模式呢?针对地球教学的课程标准要求及知识特点,笔者认为首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选准游戏切入点。
游戏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游戏教学模式。教师应充分挖掘游戏内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综观地球这一部分内容,适合游戏教学法的主要几个方面: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4.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5.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6.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选准了游戏切入点之后,教师就可以设计游戏形式、游戏方法、游戏步骤等环节了。在设计的同时,教师还要预见到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情况,并积极思考:如果发生了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如何处理等等。只有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把握好课堂上的时间,使游戏开展得热烈而不乱。
二、课中,关注游戏进程。
伟大的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学生喜欢游戏,教师乐于引导。初中学生好动,喜欢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地名接龙”、“传花击鼓”、“地理跳棋”、“列车飞奔”、“地理赛歌”等充满生活乐趣的游戏,都可以引入地理教学中来。
游戏在英语Game与Play中,都含有竞赛的意思,而游戏本身的乐趣也就在于竞赛。通过游戏教学,可以激励学生敢于挑战的勇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所以,游戏的设置,不能是为了玩而玩,游戏的过程,不能是无序的过程,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鲜明的主题,教师在课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随时调整游戏进程。
三、课后,反馈游戏效果。
有些游戏在课上难以全部完成,或者学生对其中的某些环节意犹未尽,可以将其安排在课后继续完成。尽管如此,教师仍要通过观察、谈话、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游戏后的收获和体会,反馈游戏学习效果。
诚然,课堂上的游戏与日常生活中的游戏是有所不同的。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有效的引导。俗话说:玩物丧志。同样,课堂中毫无节制的玩耍、毫无目的的游戏也是毫无教育意义。长此下去,只会令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
游戏的安排可以在导入环节,可以在讲授新课时,也可安排在巩固复习阶段,但综合整堂课的教学来看,游戏所占的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在课堂教学时,必须掌握好教学的“度”。我们都知道:世间凡事应有度,真理过一分则成谬误。例如医用酒精的浓度为70%时,杀菌效果最好,而100%的纯酒精,由于太浓,会使病菌形成一层保护膜,杀菌效果不良。因此,必须合理安排游戏教学的时间。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使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课堂上关注的不再是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学生学得是否有趣,同时让孩子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学会学习。
引文来源
教学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设计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