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尝试中的习作教学

时间:2019-05-13 20:0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与尝试中的习作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与尝试中的习作教学》。

第一篇:探索与尝试中的习作教学

探索与尝试中的习作教学

天津市河北区增产道小学张晶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之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难点。长期以来,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上,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被动写作——教师统一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常常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教师命题。学生不会积累。这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面,缺少个性。这是因为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学生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多渠道地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成为了纯粹的应试的文章,缺乏鲜明的个性;成为了满足教师、家长的附庸,失去了自我的空间,再也难以反映个人真实的思想和成长的经历。

可见,这种传统的写作训练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习作教学的要求,当然也更会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针对上述弊端,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应大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自己的作文训练思路。

一、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资源

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挖掘课文中的空白点,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其写作训练形式有:

1、情节扩展。例如在学习《泊船瓜洲》后,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插图与有关背景资料,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进行对该诗的扩写。这不仅训练了学生创新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2、情节简缩。对篇幅长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进行缩写。如缩写《小英雄雨来》等文。

3、文尾续写。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二十年后的桑娜一家》;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局,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这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多向改写。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

5、图文转换。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图画,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比如上《桂林山水》、《鸟的天堂》、《林海》后,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图文,写出导游词。

6、读后感想。对学生有现实的思想教育意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如上完《古井》、《十里长街送总理》后,可以指导学生写写读后感想。

二、努力创设兴趣情境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这里所说的“创设情境”实质上指的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写作的一切外部条件。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去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这是保证学生写一篇较高水平作文的前提。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例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由于是玩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又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怎样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自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三、指导写好生活中的“两记”

“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终南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不会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练习,才能为写作积累素材、语言。

四、坚持写作命题的开放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过分注重命题作文,常常把学生的思路逼向死角,学生没有话可说,写作文成了“挤牙膏”。在新课标下要求作文训练命题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就作文题而言,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无命题要灵活结合在一起:就命题者而言,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有机结合。具体说就是:教材的命题,教师的命题和学生的自由命题“优化组合”,即教师出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出题。如写“我与暑假生活”,让学生根据各自生活体验拟题。这样,学生不再为找不到合适材料而皱眉、而困窘了,不再起胡编乱造之心。学生笔下的暑假生活,既有写一二件事的,也有倾诉自己对暑假的感受的。把部分命题权放给学生。我曾做过尝试,让中年级学生自由出题特别受到欢迎,学生完全能拟出新颖的、合适的题目,用学生喜欢的,有话可说的题目写作,不言而喻,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潮。

五、鼓励学生放胆表达

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给学生插上想象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鼓励学生放胆表达,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说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教师不应用太多的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鼓励学生放胆表达,教师可以采用写想象作文的形式进行训练,想象作文最能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自由驰骋的了。相信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一定会为学生的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所折服。

六、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非常重视综合性学习,在写作教学中也尝试用综合性学习,这综合性学习体现在“沟通”上。

1、沟通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如自然课中的小论文写作,音乐课中的歌曲欣赏。劳技课中的手工制作等都可以让学生诉诸笔端。

2、沟通课堂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论坛,如“话说环保”、“我看上网”、“二十年后的畅想”、“我自立我自强”写作话题等,促使学生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3、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师要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办文学小报,诵读比赛、读书会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触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与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4、沟通师生心弦,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写作心理场,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学生的评判者自居,写什么。该怎样写,尽可能启发学生自由讨论,促进自我感悟和个性发挥。

七、合作学习提高作文质量

合作是新课标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合作也应体现在作文教学上。合作有生与生间的合作、师与生间的合作、生与媒体的合作,并在写作的合作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合作包括写作前的合作和写作后的合作。每个人独立完成一篇作文,这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不容学生越雷池半步,在新课标下的作文训练应大胆突破这一框框。写作时,特别是写学生不太熟悉的题材时,教师可增加学生同伴交流的时间、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的帮助。有些文题或故事,需要搜集较大量的材料,教师可组织小组完成。比如写环保、信息方面题材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写作后的合作体现在学生间互评作文,学生间可以交换习作,根据习作要求进行评改,大到谋篇布局,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可以直接在习作上修改或写出修改意见。事实证明,学生评改他人的习作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能竭尽全力,反复推敲,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同时,学生互评互改,扩大交流范围,同学问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学生不熟悉的题材,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作文质量。

八、以“下水”文激发写作的主动性

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不要忘了教师也应“下水”写作。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们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光说不练,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为什么我的老师不写?也不知道老师拿到这样的题目会写出怎样的文章?难道作文只是我们学生的专利?久而久之,学生哪还会有写作的主动性呢?反之,教师以作文为乐,认真写好“下水”文,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记得,听杨学军老师作报告时讲到,他会把作文作为和学生交流的途径,把“下水”文作为礼物送给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学生的兴致高了,并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每到作文时,学生自然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抓住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及时加以鼓励:“大家如果要写的话,一定会比老师写得更好,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都齐呼要与老师比一比高低。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总之,创造性是现代人才的核心特征。创新依赖于新的思维方式,依赖于创新意识和能力。我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不拘形式的抒写自己的感知体验,用自己思考的个性语言,抒写自己的情感思想。让他们用自己天真、稚拙、自然的语言,写出童心、童趣,使内在的真实感情与外在自然的语言表达一致。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希望他们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在习作个性化的熏陶下,得到有益的发展,使习作水平能有显著的提高。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创新、开拓,创造出一片更美、更蓝的习作天空,让我们一起翱翔。

第二篇:尝试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发言稿

2015-10-13 尝 试 教 学 的 探 索 与 实 践

洛阳镇张畈小学 周立波

一、我与尝试教学法的结缘

2013年4月份,我和几个同事到区教研室征询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项目,小学数学教研员邹斌老师向我们力推了尝试教学法,希望我们以全国知名教育专家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作为课题研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作出自己的一些有益的探索与研究。关于“尝试教学法”,我并不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也不是初次听到相关理论,触动我的是邹老师的话:尝试教学法模式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简单易学,容易操作,很容易复制,普适性很强,不需要教师个人具有高超的功底和过人的表现力。

邹老师的力荐让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认识“尝试教学法”了,这也不正是我苦苦寻找的教学“法宝”吗?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自认为是一个表情僵硬、不幽默、不会煽动学生情绪、缺乏感染力和表现力的人,但学校领导、中心学校领导总抬举我,总认为我“有能力”,不断推荐我参加各类赛课活动。每次参赛前我总要搜看大量的国家级、省级大奖获奖教师和名师专家的课堂实录,学习他们是如何实现课堂“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习他们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让课堂生动起来。可结果是越学越觉得自己似是而非、信心渐逝,自己在教学过程总中感觉如芒刺在背、力不从心。尽管我很努力,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收效不佳。

回到学校后,我立刻买了邱学华先生写的《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书,(ppt展示2,“了解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途径”)上网查找相关资料(ppt展示3,“网址”),认真研读邱学华和尝试教学法,邱学华是江苏常州人,1935年出生,当过小学教师、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师范学校校长和教科所教研员,兼任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1984年就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1992年由国务院颁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编著了250多本图书,在国内外教育报刊发表600多篇文章,邱学华对“尝试教学”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邱学华现在仍继续在研究尝试教学。应用尝试教学法的范围已遍及全国31个省市区以及港澳台,全国已有2300多所实验基地学校,70多万教师参与,受教学生达3000万。给教师做讲座700多场,听众约50万人次。这些初步的了解,让我不仅对邱学华先生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领会尝试教学法的精髓。这一次,同样的文字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ppt展示4,“什么是尝试教学法”——简单来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尔后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使我真切感受到尝试教学法的课堂模式确实明晰具体、操作性强(ppt展示5,“明晰具体的课堂”),轻松改变了“注入式”教学,实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ppt展示6,“为什么选择”——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困难,学生便会 2015-10-13 主动地自学课本或寻求同学间的合作、教师的帮助,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二、我和我的学生是如何喜欢上尝试教学法的 有了以上认识,我终于决定用尝试教学法上课了。课前,我精心设计了教案、学案,反复推演了每个环节的实施方案,并且对学生做了充分的“适应性培训”——我想培养学生几种必备的能力和习惯。首先,对学生发动了宣传和动员:向学生介绍尝试教学法,征求学生意愿——想不想用这种方式来上课。而后,顺势向学生提要求:

1、自学的要求;

2、提出敢于“质疑”的要求,3、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4、“合作学习”的要求及方法。(ppt展示7,“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准备就绪,我耐下心、静下心,用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上了我的第一节尝试教学课,内容是六年级的<<圆的周长>>。学生很兴奋,他们摆脱了老师对他们枯燥乏味的灌输,体会到了初次尝试的挑战、阅读课本的神奇、合作交流的愉悦和尝试成功的喜悦,从发现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到解决问题都是学生们自己完成的,尽管花了2课时的时间完成了1课时的任务。这节课中我没有了青筋暴起的反复讲述,也没有了担忧学生不听讲的满心焦虑,自然实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我把空出来的精力用到了课堂巡视上,用到了有针对性的课堂辅导上,我们师生都感到了从没有过的轻松、愉快。(ppt展示8,“展望”)

尝试教学法成为了我的常规教学方法。有意思的是,当偶尔遇到初步概念引入课,而需要用到讲授法时,学生反而能自觉的认真听讲了,可能学生感觉到“听讲”原来比“看书”更轻松吧。我的教学成绩也没落后,作为一个乡镇办事处村级学校,在全镇六年级四个班四项综合指数排名上占位第二,比第一仅仅少1.5个百分点。很多学生的性格也变了,变得活泼开朗了,学生爱阅读了,善于沟通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2014年10月份,我参加了区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我采用了尝试教学法执教《笔算除法》一课,引起了现场一场小小的轰动,得到了现场评委和观众的好评,这节课获得了全区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的第一名。之后区教研室邹老师还把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练习等资源上传到“曾都中小学教师之家”qq群,供大家交流学习。

三、尝试教学法在我的《笔算除法》这一节课中的应用

1、展示教材内容(ppt展示9,“教材内容”)一是我们共同熟悉一下教材内容,二是感受一下教材的编排,非常适合学生自学:设计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留下填空,引导学生边阅读边理解边练习;安排有同学、小精灵的话题框,对要点进行了思考提示;规范的示例供学生模仿。展示教学目标(ppt展示10,“教学目标”)

2、以《笔算除法》示例展示尝试教学法的七步操作 第一步是准备练习

是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为新课服务。3分钟左右为宜。(课件展示准备练习,说明课堂实施过程)

1、我首先出示准备练习,说:“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首先,请同学们拿出学案,独立完成‘准备练习’部分1、2、3题,为我们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时间2分钟,比一比,谁最快;想一想,你有什么困难和疑问?”

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了解练习进度。1分钟左右,师:“做好的同学请举手。(对已做完的同学)你们的基本功真扎实,请做好的同学帮帮你身边的同 2015-10-13 学。”(2分钟)

2、组织对准备练习的评价(3分钟)(1)学生完成练习后:“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换练习,参照屏幕上的答案互相批改。”

(2)接下来“请同学们针对自己的错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讨论改错。”(3)“还有疑问的同学请说一说你的疑问。”我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点拨。第二步是出示尝试题

尝试练习题要同课本中的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去解决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任务,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堂课学的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尝试题,说明课堂实施过程)

1、我是这样引导的:“好,请同学们用1分钟时间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想一想,你有什么困难和疑问?”(1分钟)

2、生举手发言,列出算式,我板书算式“81÷20”,追问:你会用竖式笔算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老师先不讲,同学们自己先试试。”(1分钟)

第三步是自学课本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初步尝试,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好奇心,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

(课件展示自学环节,说明课堂实施过程)

我是这么引导的:“一个会学习的人,首先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说——你在尝试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疑问?”板书学生的问题并引导说:“好,怀疑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自学课本73页例题1,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这些疑问。5分钟以后,老师来检验同学们的自学效果。”(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自学进度、个别指导。)

第四步是尝试练习

通过自学课本,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都跃跃欲试,时机已经成熟。可安排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展示,其他学生同时在草稿本上练习,教师要巡回观察,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继续阅读课本,同学之间也可互相帮助(一般3分钟左右)。(课件展示尝试练习环节,说明课堂实施过程)

我是这样引导的:“好,现在我们来收获我们的自学成果。请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同学在学案上继续完成这道题。”(1分钟)

第五步:学生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板演的情况、巡视发现的情况,引导学生评讲讨论。这个时间可以安排充足一些,一般5分钟左右。

(课件展示学生讨论环节,说明课堂实施过程)我是这样引导的:“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三个同学的‘作品’。对于这个同学的作业你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想说的?”根据三类学生的板演情况,引导学生评讲讨论,尝试讲解算理、交流方法。可以穿插安排“教师巡视中发现的有典型错误的同学展示自己的错题,同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环节,以便更有效的剖析学生中存在的疑点。教师要及时对这些同学进行表扬:“你犯了 3 2015-10-13 一个‘很有启发意义’的错误,同学们都会在内心感谢你的。”以培养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第六步是教师讲解

这一步是为了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不要什么都从头讲起,2至5分钟左右为宜,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教师讲解环节,说明课堂实施过程)我是这样做的:“好,同学们都明白了笔算方法。接下来我们一起再来整理一下思路。首先我们来看,笔算时从哪儿除?我们再来看,笔算时商写在哪儿?”教师边讲述,边板书笔算过程。

第七步是再次尝试

这一步是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对学困生特别有利,第二次尝试题应与第一次不同,或稍有变化或采用题组形式,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讲解。

(课件展示再次尝试环节,说明课堂实施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你觉得自己现在能不能正确、熟练的笔算?好,我们再试试?请同学们用2分钟时间完成这道题,比一比,谁最快。”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然后组织学生用1分钟时间互相批改练习并且互相讨论改错。”

四、展望(课件择要展示)

尝试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有其局限性(ppt),但我们灵活的应用、整合的应用、借鉴的应用(ppt)对改变老师、学生都吃力的传统注入式教学现状,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培养孩子的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篇:“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引导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数学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及观念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开展数学教学改革的实验与探索,创造出了许多生动活泼、各具特色、效果优良的教学方法。其中“引导发现法”操作程序自然合理,符合初中学生认知规律,同时也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用性强。下面就我所探索与尝试的“引导发现法”总结,供同仁参考,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模式简介

“引导发现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去探索、发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或策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中,教师是引导着、促进者;学生是探索者、发现者。

二、适用范围

“引导发现法”主要适用于下列教材内容:

1、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新知识不太难时,可用推理发现新知。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等。

2、某些教材概念较多,但又不太困难,教师可以出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寻求正确答案。如圆的有关性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3、某些知识容易混淆,教师可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比较,再通过教师点拨,找出各自的解答规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等。

4、从直观及实物操作入手,教师指导操作过程,让学生边做边想,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和圆有关的比例线段,函数图像的平移问题等。

三、操作程序

“引导发现法”一般有下列程序操作完成: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拟定计划——验证假说——总结提高

1、提出问题

“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或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建立假说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把教材的新内容与以往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而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认识,本节课可能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可能与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很可能用哪种方法或途径来解决等一连串的问题。

3、拟定计划

当学生通过联想、猜测,对解决新知识的方法有了一种“我认为这样做”或“我认为可能这样做”的想法后,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应向学生指明探索方向,控制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又可以不受拘束地自由交换意见,造成创造性的气氛,以促进他们的愿望才能积极活跃起来。

4、验证假说

这一阶段极其重要,当学生对解决新知识的途径有了初步的思路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尝试练习或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对照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当他发现自己的思路、认识或方法与正确结论相吻合时,对自己便充满了自信,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不断探索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5、总结提高

师生共同参与或由教师总结知识内容,概括思想方法,抽取知识要点,解题类型、方法、技巧,强化应注意或忽视的问题,加深学生影响,使个别学生零散的意识统一起来,达成共识,回扣知识目标。

四、注意事项

1、教师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要求。把教材内容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发现过程”,并制定出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在内的教学目的及要求。

2、严密组织教材,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

3、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情境。教师要保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发现学习,要尊重学生,及时肯定他们的创造发现。

4、必须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若让学生发现全部内容,象科学家发现那样来要求学生,就很可能把教学引向歪路。

5、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面向全体,不能只注重“优生”的发现。

第四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道德 德育渗透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因特网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得到广泛应用。网络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学生重要生活方式,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尝试。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络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据最新调查表明,目前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青少年学生占21%,上网冲浪已成为学生的时尚。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营造了青少年道德成长的新环境,同时也对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提出了挑战。

网络的信息资源丰富,可以扩大知识视野;网络在信息传递与教育上功不可没。可是很多青少年感兴趣的不是查资料、找信息;更喜欢的是玩游戏和聊天或下载音乐。我认为,青少年选择网络游戏的原因不是他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而是因为网络游戏有其他游戏无法比拟的兴奋和投入感。网络游戏吸引青少年的是逼真的画面、诱人的主题,追逐的高分以及不厌其烦的游戏重复等。观察证明,网络游戏并不能增进青少年的学习、分析、判断能力。相反,青少年玩网络游戏上瘾还会导致许多有害的副作用。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校初三的学生,男,15岁。他初一就开始迷恋游戏,刚开始还能克制。但自上初三以来,迷恋游戏程度越来越深,常找理由请假外出上网,周末通常也在网吧度过。该生父母都在外地做打工,没钱上网时,他就向爷爷奶奶以买学习用书之名骗钱。近一年来,该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困难,脑海里经常浮现网络游戏的场面,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同时,出现了头昏、失眠、记忆力下降、焦虑抑郁、孤僻等症状。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与网络的不可分割性,所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对本校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网络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网络信息的复杂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万花筒,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内容丰富,既包括教育、学术尖端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也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东西都极易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尤其是“黄色”信息影响最大,据我们调查有10%的人承认自己进入过不健康网站,有21%的人无意中闯进过不健康网站,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止这一些。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两性问题,有着极强的好奇欲和探索欲。缺乏基本的选择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再加上我国这方面的教育相对滞后,往往会使青少年受到伤害和误导。

另一方面,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青少年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等乃至严重的心理疾病。

据报道,某少年在连续上网三天三夜后思维意识模糊,第四天在桥上徘徊不定,最后从桥上跳下,由于难以分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他认为自己可以像游戏中的角色一样会“飞”,所以从桥上跳下。

2.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青春期的中学生,成人意识很强,自我意识很重,尽管他们在很多方面还显稚嫩,然而,他们普遍感觉自己已长大成人,对来自学校、家庭的不同意见持强烈的对抗心理。虽然我们的调查中有高达53%的学生承认父母是自己最信任的人,但是很多中学生不愿意和长辈谈心里话,他们反感长辈的居高临下和对自己缺乏理解,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成为部分学生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如果习惯性地“生存”在这个虚拟化的社会里,必然会影响、甚至改变其思维、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使其对现实生活产生一种冷漠感、距离感,失去传统的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与平等互助、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

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愈强。调查表明,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对学业的成就感降低,而对消极情绪的体验增加。幸福感的降低,使他们更加逃避社会,增加孤独和抑郁。但是互联网是不是就是洪水猛兽了呢,很多家长谈“网”色变,认为是网络坑害了青少年,降低了社会公德意识等,实际上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我们要去伪存真,这样才能对网络有一个正确认识。

3.沉湎网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聊天和玩游戏。

漫无目的的聊天在时间上很难控制,游戏的兴趣持久性长,再加上青少年爱玩的天性,而中学生的自制力又很差,因此很容易造成上网成瘾。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患也明显偏高。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两则消息,一是某人因长时间坐在电脑屏幕前,最后导致双目失明;二是一位孕妇沉迷于上网,休息时间过少,而导致难产。种种事例都可以体现出网络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影响。

4.上网可导致青少年荒废学业

一方面,上网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在网上有人靠帮别人写作文,写论文赚钱,于是有很多缺少自律的青少年从网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老师,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也有部分人过度迷恋于网络,依赖电脑,沉湎于电脑网络,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受到破坏,学习成绩下降,有些甚至厌学、逃学、辍学。5.民族意识的弱化。

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却是种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模糊,特别是网上国外的信息占据了绝大部分,它们的观点和世界观会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长期受到这些西方道德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沉溺于西方的思想漩涡中,认为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

网络的负面作用对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辨别能力、抵抗能力不强。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针对问卷调查所显示出的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

二、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确定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必然反映网络社会的特殊要求和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1.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使他们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节器,做一名网上道德人。同时帮助青少年培养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标准,帮助青少年追求真善美境界。另一方面要启发爱美心理,培养高尚情操。

2.是教育青少年讲究网络礼仪。网络礼仪是在网络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与网络社会的特点相适应,它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它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序的标志和尺度,主要由问候礼仪、语言礼仪、交往方式礼仪组成。四是要求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国内外一些组织、机构已经制定出了很多详细的网络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网络活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收效。例如,当代青年人应当遵守以下网络道德规范:严格遵守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不做“黑客”,也不做“黄客”;讲究社会公德和IT 职业道德,做诚实用户;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杜绝与青少年身份不相符的网络行为。

3.是采取新的教育方法,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

网络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全社会要关注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关怀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网络伦理意识,使其成为行为主体的内在自觉。通过网络还可以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得到的数据和结论也会因其匿名性而更加真实。网上心理咨询、招聘就业、虚拟社区等激发了学生参与网络信息活动的热情。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网络活动,减少青少年学生的外部压力。根据青少年对网络感兴趣、对网络技术接受快、喜爱集体活动等特点,学校和有条件的社区可以组织青少年适当举行关于网络的专题活动,如网上读书活动,网上的“发贴”竞赛或开办网络技术的讲座等等。同时,我们要注意关心青少年学生面临的许多方面的压力,尽力为青少年学生轻负减压,给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外部条件。以避免部分青少年因外部压力过大而可能形成对外界的不满与逆反心理,进而产生某些非道德的网络意识与行为。

4.赋予网络行为以伦理价值,培养青少年高尚的人文操守。

人文操守指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人的观念意识、人的心理结构中,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对人的关注之情。高尚的人文操守是一种引导人性向上、崇善的终极关怀。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对于虚拟世界各种意识形态的高度警惕,坚决引导青少年否定和批判虚拟世界中的种种非人道、非人性现象。坚持引导青少年用人文情怀、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守护心灵,遏制人性的异化。同时启发他们树立网络行为责任意识,增加他们合理获取信息资源的意识,尊重知识产权,不剽窃他人的智力成果,教导青少年未经授权不复制、移植他人的程序和其他信息,不攻击和破坏网络。

5.推荐适合中学生的优秀网站和论坛,引导学生上“健康网”

网络虽然包罗万象,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适合中学生的网站并不很多,33%认为比较少,11%认为非常少。

为了引导学生上网,我们整理了一个网站收藏夹,其中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如学习类、娱乐类、新闻类、心理咨询类等,每一类中都向学生推荐了很多适合中学生的优秀网站和论坛,然后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将这个收藏夹发送给每一位学生。学生们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后,都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老师推荐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网站,通过浏览各个网站的优秀资源,参与网上论坛的讨论,很多学生慢慢养成了上网查询学习资料、自主上网学习,在论坛发言求助或主动帮助他人的习惯。同时,学生们还不断地向我们反馈信息,向我们推荐优秀网站,使网站收藏夹内容不断扩充更新。

6.营造积极健康的信息科技氛围,感染和引导学生

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网页制作比赛,并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学习网站。这种有目标的边实践边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拿回一个又一个的奖项,对其他学生也形成了无形的激励,激起他们的成功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投人到这项展示个人才华的活动中。

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在校园网上创建自己的个人网页、开办网上论坛、创办网络杂志,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信息科技氛围,从兴趣、成就感方面感染和引导学生,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这样,当学生发现在知识海洋中畅游的极大乐趣时,就不会被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吸引,信息技术的正面教育功能也就凸显出来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渗透,使信息技术学科诸因素与德育内容和谐统一,如春风化雨,育人于无形之间。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培养小学生语言的重要学科,美育教学指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认知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阅读能力有一定影响,提高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课堂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育也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更好地结合,培养学生发现美、认知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本文探究了在小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具体实践,包括通过精美词句发现文章语言美,教师通过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文章的情感表达感受文章的美。

一、通过精美词句发现文章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都是语句优美、词语精炼的文章,这些文章经过重重教育者的考核才被选到语文课本中,教师在授课时要通过解读等方式让学生同样感受到那些词句的美,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先掌握句子中的词汇,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词汇的美,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桂林山水》一课时,通篇没有一个“美”字,却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教师让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做到的这样的疑问,走进课文中,与学生一起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出漓江水之美的,通过“静得感觉不到流动”描绘出水的静,通过“清得看见江底的沙石”描绘出水的清,通过“绿得像无暇的翡翠”描绘出水的清,让学生感受到水的美。作者又通过奇、险、秀描绘出桂林的山,体现山的美。作者描绘的山与水,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作,美得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质量,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大大提升了小学生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通过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文章,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验文章中的美,因为小学生思维不受限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里进行感受,使他们想象力更加丰富,这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才会实现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习《顶碗少年》的时候,文章主要讲了少年在舞台上的三次顶碗,尽管前两次在众目睽睽之下都失败了,最后少年还是稳定心神,完成了第三次顶碗,结果他成功了。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进行引导,创设情境,少年第一次顶碗失败后的心情,少年第二次顶碗失败后的心情,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观众斥责少年时少年的心理,老者对少年鼓励后少年的心理变化、少年第三次顶碗成功之后的心情以及少年成功顶住碗之后台下响起暴风雨般掌声的心理活动。虽然经历了失败,被很多人斥责,被观众嘲笑,但是仍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坚持下去,就获得了掌声,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观众的掌声不仅仅是给顶碗少年杂技表演的掌声,更多的是为他永不言弃的精神鼓掌。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顶碗少年心境的变化,告诉学生坚持不懈的道理,也让学生发现体会到少年的品质美,从而向少年学习这种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感体会。

三、通过文章的情感表达感受文章的美

通过文章能够了解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优秀的文章能够抓住读者的内心,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掌握文章的情感,与学生一起交流分析,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引导,了解作者在创作文章时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平分生命》的时候,小男孩与自己的亲生妹妹平分生命,描写了亲情的伟大,感人至深。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小男孩是否害怕抽血,抽血的时候小男孩为什么要微笑,小男孩说要与妹妹平分生命时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等问题,学生在一起朗读课文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小男孩对妹妹的爱以及理解亲情的伟大之处,将藏在文字后的感情挖掘出来,了解主人公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美,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授课中,通过渗透美育,使学生的美感体会增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情商、智商,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以及文学水平。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教育,为学生日后的审美奠定基础。美育与语文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智宏.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J].教育艺术,2011(10).[2]韩春枝.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策略初探[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3(2).[3]侯敏.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编辑 孙玲娟

下载探索与尝试中的习作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与尝试中的习作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学以致用”的几点尝试[5篇范文]

    浅谈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学以致用”的几点尝试武鸣县府城镇第二小学笔畅习作教学一直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刚接手现在这班的时候,发现好多学生的习作里包含了一堆......

    分层教学尝试中

    分层教学尝试中 在小班化教学的全面实施下,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使每一类学生都得到进步或发展,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和智力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近几年,我国教育改革事业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教......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尝试《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

    小学音乐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尝试与探索[定稿]

    小学音乐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尝试与探索 摘要信息技术集声音、动画、图像和文字于一体,给音乐教学带来极大的辅助效果。对小学音乐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进行积极的尝试与探索,......

    列宁关于民主执政的探索与尝试

    列宁关于民主执政的探索与尝试 【原文出处】求实 【原刊地名】南昌 【原刊期号】20066 【原刊页号】7~10 【分 类 号】A1 【分 类 名】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 【复印期号......

    作文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作文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三中吴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作文与兴趣、作文与做人是......

    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滨城区旧镇镇王楼联小刘云峰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姚铭恩先生认为:“顾或疑儿童幼稚,不能自动,安能自作?吾则谓儿童确能自动,而确喜自动,对于自力作文,确能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