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中的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浅议
甘肃省榆中县吕家岘小学闫强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的主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中小学生的作文水普遍较低,特别是偏僻山区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更低。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和研究。
目前,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脱节,作文教学的命题、批改、评讲等环节的方法陈旧落后,不能引起学生的作文兴趣,甚至对作文产生了畏惧与厌恶的情感,以至于作文教学不能良好地进行开展。针对这些现象我在以往的教学中积极探索,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立足语文课本,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小学语文有许多课文写得十分优美,是学生学习作文的范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学生学习。比如:《桂林山水》一课我认为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之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教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认识、感受作者是如何将桂林水的美表现出来的。使学生明白作者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后,分别写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写山时分别写了山的奇、秀、险,写水时分别写了水的静、清、绿,最后写游后的感受。这样非
常有层次的将桂林山水的特点表现了出来,作者的语言也非常优美,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文笔优美,格调清新,带大家领略了索溪峪独具特色的野性美。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索溪峪的美之后,顺势提出作者是如何把索溪峪写得这样的美,让学生讨论交流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从山野、水野、人野、动物野等方面写索溪峪的野。像这样文章还有学多,教师应随时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把作文教学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
有些课文学习完以后,学生对故事的结局比较感兴趣,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如学习了《凡卡》后同学们会想,凡卡的爷爷会收到凡卡的信吗?凡卡的生活会怎样呢?课堂上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让他们给这篇课文写一个结尾,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些学生顺着课文的中心来写,写凡卡生活非常悲惨,最后悲惨地死去,也有些学生写到老板和老板娘去礼拜以后,在基督面前突然间良心发现,对凡卡非常好,凡卡从此过上了好日子,我不禁为孩子们的善良所感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小音乐家扬科》等课文后都可以让学生续写课文,不仅加深了课文的理解,还训练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重视作文习作的指导、批改和评讲。
传统的作文的批改方式是教师批改,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在高年级阶段,一位教师要给几十本同一篇作文写批语,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批阅方式应该进行改革,不妨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批,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或者让学生交换批改,小组评改,找出一些典型的作文让本人大声地念,其余学生认真听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适当进行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批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在批改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容易出现的错误,及时得到改正。效果比老师一本一本批改要好,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的讲评课是作文评改的主渠道,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商量,明确评讲目标,把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评讲。在作文评讲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促使学生去读一读、划一划、批一批,再说一说、议一议。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地发挥,不要把教师的评价标准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要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教师应把更为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大的空间活动让给学生,把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感受、揣摩、辨析,从中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是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和欣赏。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善赋。”这是古人论及读书与写作关系经验,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中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
燥了。”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阅读是作文的重要前提。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使学生通过阅读广泛汲取精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当学生学完一篇文章时,往往有很高的兴趣和热情去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此时教师就应多鼓励学生去阅读有关方面的知识,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书籍,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如学了《鸟的天堂》后,向学生推荐巴金其他的作品,通过课内外结合,逐渐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在这样的好习惯养成之后,及时给学生创造机会,拓展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东西,别人写的自己要创新。
学生养成了好习惯之后,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坚持写读书笔记的要求。利用课余或课外活动时间,在班上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可以在班上成立读书角,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上和表达上都得到进步。
教师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坚持“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原则。就有可能唤起学生沉睡的潜能,拨亮希望的火花,鼓足前进的风帆。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敢于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善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在加以必要的诱导,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产生质的飞跃。
第二篇:新课改中教学工作总结
新课改中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间,开展新课改活动已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理论上,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改理念,坚持上网观看优秀教师教学视频,吸取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做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每节课的教学反思;实际中,我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尽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虚心向老教师请教问题。
经过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新课改理念丰富了我的头脑,开拓了我的思维,我的教育教学中也发生了一些转变,现将收获总结如下,以便为以后的教学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首先,我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和师生关系的变化。通过学习课改理论使我明白,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课堂也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大家畅所欲言、进行讨论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要摒弃原来教师的“说一不二”,而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大胆说,放心说。我深深的懂得,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育教学的前提,依据儿时的记忆,要使学生大胆说、放心说,就要使他们消除对老师的畏惧心理,对老师做到“敬”,而不是“畏”。
所以,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尝试、探索,和小朋友们谈心、交流、做游戏等,以至于在下课时小朋友不愿意让我走,和我说着说那个没完,这样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了,小朋友自然而然的上课时就大胆说,放心说了。并且我也不再仅是上课时的良师,更是下课后生活中学生的益友。经过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还发现我的教学语言不再是生硬的表扬,而是发自肺腑的欣赏。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拉近了,我们成了学习和生活上的好朋友。
第二,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我认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一定是知识的最后总结,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应该更重要;而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应反映在学生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上。根据我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优生少得可怜,中差生却俯视皆是。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我注意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
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毫虚伪与欺哄,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不能简单的以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我们要意识到能力培养才是学生长远的发展,让他们能够轻松、自由、健康的成长。
第三,在教学方式上,我有了不小的改进。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参与才能取得,只有教师的教是不行的,还得要学生主动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努力创造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善于创设“学”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为此,我注意到了以下两方面。1.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学”有机会。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建构者只能是学生本人。人的思维是不能代替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的眼、手、脑、口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并留有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像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知识。2.营造讨论氛围,让学生“学”有所见。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造精神。在教学中,还可根据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就“小学数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出实践、自主、合作的见解。这样以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创新能力。
第四,在教学形式上,我力求形式多样化,吸引学生注意力。一堂课四十分钟,让刚满十岁的孩子每时每刻都注意听讲,是不可能的。怎样能让学生玩得好,学得好呢?怎样能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呢?这可以说是我每节课都要去考虑的问题。
课前我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自制教具、实物、故事导入等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并留有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验、计算中去探索和发现,学会知识。在新授中,我准备了各种各样色彩鲜艳的动物图片,水果图片。让学生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也刺激他们的感官。在练习中,我尽量将练习安排成游戏的形式,虽然同样是练习但以游戏形式出现,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的情绪也被调动了。在练习加减法口算中,我安排了几种不同的游戏形式。同一种游戏做多了,学生也会失去兴趣。我安排了送信游戏,钻圈游戏,到小动物家做客的游戏。特别是去小动物家做客的游戏,每个孩子要学着小动物的样子走到前面来,再报出正确的答案。孩子们的模仿能力都很强,学得很像,也非常感兴趣。这样的练习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情绪,也使枯燥的口算练习富有趣味性。我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验证才能记忆更加深刻。
以上仅是我在课改中的点滴转变感受,对于新课改的学习,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我会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完善自己。万千河流必将汇聚汹涌大海,我坚信,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必将有所收获与成功。
北于庄小学
李瑞新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中
浅谈新课改中“学困生”的数学学习
郑州市新密市曲梁镇五虎庙小学 朱书娟 ***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使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学习方式也有很大变化。但是新课程教学中学困生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原因:
1、新课标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干扰信息;
2、只强调了“学”而忽略了“教”;3太多的合作学习干扰了独立思考。因此,我们应依据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注重以教促学,加强方法指导;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动机。总之,课堂上我们一定要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要让他们成为游离于课堂之外了看客。将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交给学困生,特别是把一些上讲台操作或板演的机会留给他们,每个孩子都希望展示自己,当他受到全班同学的关注时,自然会激励自己完成任务。
新课程实施在我校实施已经整三年了,三年来,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 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对新课程教学中学困生 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并且出现时间提前这一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新课标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干扰信息
新课标教材中丰富的图片 有趣的情景一改往日数学课本的单调枯燥,可我却 不赞成数学书中出现太多的图片,因为数学题中插图的作用不仅仅是有趣,它的主 要作用是帮助解决问题,越多的插图就代表越多的信息。低年级教材中最普遍的情 况是一道题中除了主题图外,这边豆角老师提个问题,那边小西红柿又说个条件,不起眼的角落里还有小辣椒在补充说明。教材的本意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 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却忽略了过多的信息对低年级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孩 子们来说,呈现在他眼前的他一定会去看,不管这些信息有没有用,而课堂的教学 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每一部分新知都不可能用无限的时间去学习,一些孩子从收集 信息时就比别人慢了一步,他还没能弄懂题意时,做题时间已经结束了,也就造成 了他跟不上教学的步骤。
2.只强调了“学”而忽略了“教”
现在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教师对“讲授”一词是避之惟恐不及,新知出现后,赶紧抛给学生,自己去寻找解题方法,然后教师将这些方法尽行罗列后,就会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这种方式有利于让他们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可对于一些数学思维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这麽多的方法带给他的仅仅是应接不暇,每一种都如同放电影般从眼前掠过,他都不甚理解,更谈不上喜欢这时,他们多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一些建议和指导,而老师则认为学生都会了,哪能再去包办。造成新的方法无法内化,使得学困生停步不前,滞留原地。
3.太多的合作学习干扰了独立思考
新课标教材提供了很多适合合作学习的练习,良好的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并能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有的老师就认为没有合作学习的课便不是一节好课,就不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这是不是有教条主义之嫌呢?每一节课的课型和授课内容都是不同的,所需要的学习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如果不管什么课都生拉硬扯地把合作学习拉过去,只会让这种全新的学习方法流于形式,不必要的合作学习必定要挤占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同时也会造成部分孩子的依赖心理,他们不需要进行思考,最后一定会有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下,你会发现每次小组合作时,总是以一些活跃的孩子为中心,个别反应较慢的孩子则一直充当忠实的观众,久而久之,他不仅没有在合作中受益,反而连自己的独立性也丢了。
二、怎样让学困生学而不困 1.依据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
新课标教材在数的运算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大量日常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解决进行计算教学,这也是现行计算教学最大的优点。如果在计算课中遇到问题解决喧兵夺主时,我们该怎麽办?这时,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以全体学生的认知基础为起点,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依准,适当的进行取舍和调整。2.注重以教促学,加强方法指导。
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改后老师们纷纷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这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一大进步。可有些教师认为既然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自然要退到配角的位置,这是教育观念的一大误区,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协同活动的过程。“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协同活动,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绝不能袖手旁观,成为真正的配角。现在提倡算法多样化,老师们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同算法再也不敢轻易否定,这是要不得的。教师对那些重复.麻烦甚至错误的方法置之不理,势必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极为不利,特别是学困生。我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一段时间以后,发现班级中有一个孩子接受速度较慢,还容易出错,课堂上我总是多关注他一点,有一天,当我低头看他做题时,很惊奇的发现桌上有很多铅笔印,也找到了他速度较慢的原因。以15-8=()为例,较为常用的方法有:(1)15-5=10,10-3=7;(2)10-8=2,2+5=7;(3)8+()=15。这个孩子是怎么做这道题的呢?他是画了15根小棒,再划去8根,最后数一数剩下是几根。不能否认,他的方法完全正确,数字较小时也完全适用,可当他学到95-8=()时怎么办呢,还能沿用这种方法吗?这时必须对他进行纠正,要想办法让他接受新方法,在练习课中,我设置了一个摘苹果比赛的游戏,每个苹果上都有一道题,比一比谁摘的苹果多,谁摘的速度快。可想而知在同一时间内这个孩子摘到的苹果必定要比别的小朋友少,下课后,我单独找到他,问他:“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你摘到的比别人少吗?”他思考了一下说:“我算得比别人慢。”“那你想不想像别的小朋友那样摘的又多又快!”“想!”“老师还有一个好办法,送给你好吗?”他用力地点点头。对于学困生,我们首先要弄清他“困”在何处,找到了症结所在,清除了病因,他们才能轻装上阵,自由自在地去学。
3.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动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是分不开的。”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愿意学、乐于学。一些学困生身上最大的问题不是知识点的不足,而是学习动机的欠缺。
那是我刚接一个新班时遇到的一个孩子,上课时我发现他正若无其事地做着与课堂无关的事,便请他回答一个问题,他站起来用很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旁边的孩子都在哄笑,很明显,这是一个典型的学困生。第二节课我装做一无所知的样子再次提问到他,所有的孩子都很吃惊,包括他自己,虽然他依旧没有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我发现他已经开始听课了。这样一直持续下去,现在当我上课时提到这个孩子的姓名时,再也听不到异样的声音,他已经能正确地回答问题并能上黑板板演了,而且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他的转变说明他完全意识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他不愿意辜负老师对他的期望,正是这份情感给了他继续学习的动力。
课堂上我们一定要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要让他们成为游离于课堂之外了看客。将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交给学困生,特别是把一些上讲台操作或板演的机会留给他们,每个孩子都希望展示自己,当他受到全班同学的关注时,自然会激励自己去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中小学数学》 《新课程四大困惑的探索》 《中小学心理健康》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中的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当前,全国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在新一轮课改的大环境下, 如何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改”,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尤其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感到压力更大,因为我们不但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还要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之路。
关键词:新课改 观念转变 分组教学
浅淡新课改中的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而其更新的速度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几乎月月出新招,真可谓是日新月异。更先进的软件版本不断地出现,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对我们掌握这些知识就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作为21世纪的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着轰轰烈烈的新课改,面对这纷繁复杂的计算机世界如何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呢?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还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其在整个教育改革中起到制高点和突破口的作用,首要的、最迫切的是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变革,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转变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虽然只是一门次科,管理上也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就是空谈了。再者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各科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不一样,但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点上不存在差别。然而现在许多老师存在一种学科歧视,认为非中考科目不重要,这种思想直接导致学校原本每周两节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只有一节了,减少了50%,并且潜移默化到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甚至于用计算机课的时间来完成其它各门功课的作业,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比比皆是,这就反映出教育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该课程应该成为所有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像其它学科一样开设。信息技术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开展状况的晴雨表,任何人为制造学科歧视的行为都是对教育理解肤浅的结果,实质上也有背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得尽快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学科观,给信息技术教育以应有重视,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关键。
二、多讨论多交流式的分组式教学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好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主动学自主学、勤动手多训练外,还应当提倡同学之间多讨论多交流。我们知道讨论、交流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专题讨论、小组活动、交流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交流讨论能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有了观念的转变之外,就是有了思想上的重视,那么我们就要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上上功夫,在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的特点:
一是信息技术教师有“三多”。一带的班级多,学生多;二是课时多,教学任务重;三是杂务多,信息技术教师大多还要负责机房的维护,各种课件的制作,甚至还有学校其它的工作。这“三多”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学生起点不一样,但普遍偏低,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应试教育依旧,低学段没有开足课时或是没有开课;再者家用
计算机或是学校计算机的数量及硬件设施的情况不均匀,地区有别、城乡有别、家庭有别;况且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而课时是一定的,这同样也限制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此提出分组教学法,具体操作要点:
1.将一个班级(假设为50人)均匀划分为五个小组,每小组一名正组长,一名副组长;要求组长有较浓的学习兴趣,最好有一定的基础,接受能力强,最好能有女同学,因为大部分女同学在这方面兴趣较弱;在上机座次上,同小组相邻。分组依据可以根据教学组织意图灵活选择,基于自愿组合,学生间的沟通效率会更高些,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分组,有利于复式分层教学等等。
2.组长与教师有优先的交流权,组长的职责是帮助和辅导本组同学,帮助同学能够迅速掌握当前所学的操作和内容,小组成员的问题首先由组长负责解决,最后由教师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
3.分组教学主要面向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获帮助的机会,确保每位同学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4.作为激励措施,教师要对组长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适当增加一些专门的课外辅导,带领学生完成一些选修课程的学习,参加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竞赛。
初步的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强调学习互助,强调小组同学共同进步,有利于最大限度帮助每一位同学,从而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但是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还是有部分学生跟不上要求,甚至害怕上机操作等),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去更正和提高。
三、勤动手多训练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
自学能掌握知识,特别是理论上的。而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多动手,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课余开放电脑房,学生可按班级轮流上机实践,内容不限,完全自由。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而多操作,多动手,也能对各种基本的操作,如鼠标运用,键盘的使用变得越来越熟。
所以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勤动手。比如学习了Word之后,让学生编辑一份小报;学习了Frontpage之后,让学生设计一个个人小网站;学习了Excel之后,让学生制作一张班级的课程表、值日表等;学习了Powerpoint之后,让学生开发一个辅助教学的课件。在这些活动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能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水平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不断熟练,从而进行练习或活动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只要亲自动手去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那么神秘。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也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四、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中小学新开设的一门课程,以前,电教人员只是学校的教辅人员,现在有了属于自己的课程,走上了讲台,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呢?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觉得,对我们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来说,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之外,还要具备一种合作意识。首先,我们对待其他学科的教师,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让那些老师了解多媒体教学,接受多媒体教学,用多媒体教学更好地推广和普及“新课改”。我们还要向他们请他们指出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提出如何改进和优化多媒体教学,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新课改”。其次,我们对待学生要有伙伴般的合作意识,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新的学习方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有许多适应创新教育的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等都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得到充分体现。理解这些学习方式的概念并不难,难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地加以应用,这样的应用需要很多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源。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将会从资源上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对自己学习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中有很大热情,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很容易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课件的制作上来。这就容易使我们走向信息技术的另一个极端。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就要我们新教师深刻理解“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绝不是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向同事学、向社会学、向学生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理解、运用。我相信,明天的成功必将属于我们。
参考文献:
1.刘儒德 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八章 起始页码为224页 人教版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3.苗逢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培训的内容与培训模式概述[J],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二期
4.南国农,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八期
第五篇:新课改中教学行为反思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提问、如何讲解、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结合新课改背景下有些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如下:
一、教师的提问技能
①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②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③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面广;④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提供知识获得的科学途径和策略,有助于学生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各层次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教师“讲”的艺术
“讲”就是“满堂灌”,“讲”就是“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他们之间不是等号。新课程需要老师讲。新课程需要老师怎样“讲”呢?首先我们要将功夫放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三个问题。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叶老并不是一概的反对老师讲,相反,倒主张“精要的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我们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没有挖掘体会,该掌握的没有掌握,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缺少课堂教学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三、有效的合作学习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是“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了,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也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二、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往往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对合作有效性的指导;有的不管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论问题大小、深浅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