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期中测试历史学科成绩分析
期中测试高二历史学科分析
一.试卷分析
1.本次期中测试历史学科分选修和必修,试题紧扣课标要求,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和运用,又有所创新,内容比较丰富,不超纲。
2.选择题量适中,体现新理念,难度比较适中,侧重知识迁移和能力考查。
3.材料题要求学生能读懂材料,理解材料,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准确回答,侧重知识迁移和能力考查。
二.成绩分析:
试卷难易适中,但是学生考试成绩并不尽如人意,班级之间有差距。选修班之间均分差距大,必修班之间文化班和艺术班之间合格率差距也大。
考的好的学生原因分析: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习惯好,方法技巧运用得当。得基础者得天下,得选择题者得天下。选择题得分率较高,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较好,学生总体得分情况就比较好。
三.存在问题
除了班级原有的基础差距之外,原因分析如下:
1.平时学习督促不够,老师抓的不严,课堂效率不高。这导致学生放松了对本学科的学习,学生的重视度不够,部分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较差,部分学生在课上无所事事,课堂效率不高,基础知识把握不住。期中考试前,没有好好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复习。过分相信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性不强。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班都以为历史只
要最后背背就可以了,上课学不学不要紧,最后有的是时间。必修理科班重视程度略好一点,艺术班很多学生都认为,会考六门只要过三门,所以很多人边学边玩,并没有真正尽力去学,上课缺乏主动性,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对课堂很不以为然,作业的抄袭程度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很多学生总认为自己在高一历史重来没有及格过,所以会考也很难过,所以干却就放弃了,学习,作业都是在应付老师,能应付就应付,而且有这方面思想的学生还在互相影响。
3. 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选修班基础知识不牢,不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思维单一。历史试卷的材料阅读量增加,对材料的理解很重要,而部分学生根本不注重材料的阅读和理解,理解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缺乏历史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和能力,答题时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够,答题不够规范。
四.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下面措施:
1.首先,要重视课堂,狠抓课堂效率。选修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更要注重方法和技
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会考班要立足课堂,根据会考纲要,狠抓基础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课堂知识点的记忆,严格检查。充分利用早课,早读课及时分配读书背书任务,同时及时检查。
2.作业任务,课堂作业要及时反馈,要有表扬也要有批评教育。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常错的题目要反复强调,及时纠错,反复纠错。必修班要多抓后进生。
3.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特别是部分无学籍,部分无所事事的学生。这可能需要
班主任的配合。
第二篇: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中成绩分析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中成绩分析
一、班级成绩情况:
本次考试内容为必修一1-3单元的知识内容,满分为100分,分为选择题32题,非选择题3题。难度水平为学考水平。
成绩方面:高一一班平均分50.3,及格率为25%;高二二班平均分56.1,及格率51.4%。
二、存在问题:
学习方法上,1、大部分学生对高中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课上和课下的知识落实存在很大问题。
2、平时的默写很难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得到应用。解题能力有限,课上能够回答的问题,到卷面上体现不出来。
3、概念模糊。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先改变传统默写的方法,进行填空式练习,减轻学生压力,增强学生信心,希望能够有效的达到落实基础知识的目的。
2、及时反馈。对每一课或一单元设计到的知识内容进行小结,采用小测验的方式,通过填空题和选择题的形式,强化重点知识的落实。
3、强调课上效率。历史学科很多内容需要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课上的提问,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主动探究。课上45分钟的吸收和理解远远比他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要有效。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养成形成自我认识历史的思维习惯。
第三篇:五年级上期中测试成绩分析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五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质量测试题依据大纲和教材,覆盖面广,重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主客观性试题设置合理,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难易适度。题型新颖丰富,依次呈现的是填空、选择、计算、操作和解决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灵活综合,各部分分数比例适中。
二、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我班应考22人,实考22人。优生4人,待合格10人。
三、答题情况分析:
通过本次测试,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审题不够清楚,计算粗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填空题:从答卷情况看,学生完成不是太理想。一是学生审题不认真,二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三是学生学的过死,不会灵活的解决问题。失分较多的题主要集中在第6小题和第12小题。
选择题:学生完成一般。失分主要在第4、5题,没有理解好题目的意思,失分较多。
计算题:完成很不理想,小数除法的计算一塌糊涂,主要是小数点的移动出现问题。简便运算仍是老大难。
作图题:第一小题完成很不好,学生不能根据面积判断出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导致作图错误;想对第二小题学生完成较好,失分较少,有少数学生把图形平移的格数数错,出现错误。解决问题:第一、二、四小题主要是计算上的失误;第三小题是第五单元的知识(超范围),学生有所了解,但未进行规范解题的训练,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解答;第五小题,和学生一起做过,但部分学生仍是未能记住。总之,中等偏下的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不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看见解决问题的题目干脆就不做,让人很是头疼。
四、存在问题:
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不认真审题,不细心答题,大多学生计算太粗心,不检验,丢分多。不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五、改进措施:
1.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概念做到变换方式举一反三的练习,加强计算训练,尽量保证学生计算上少失分。
2.重视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点带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多关注学困生,对上课有困难的学生,上课时多提问,并且随时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上课做到精讲多练,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第四篇:历史期中成绩质量分析及反思
历史期中成绩质量分析及反思
刘国凤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刚刚结束,现就半个学期的工作结合本次期中考试的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试卷结构及特点
1、试卷结构
本次试卷考查范围是高中历史岳鹿版必修3的第一课到第十六课内容,考查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本份试卷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单项选择题,35小题共70分;第二部分是材料综合运用题3题共30分。
2、试卷特点
(1)试题的选择以辽宁省课程标准为依托紧扣教材,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察。
(2)体现对学生历史主干知识的考察,注重从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概括分析的能力。
二、试卷情况。
我共教2个班,其中17班是文一小班,平均分60。25。18班是文二小班。平均分50,69,差别比较大,其中选择题35个题,错的最少的7个,最多的17个,出错太多。材料题30分,最高分21分,失分较高。
三、存在问题
1.本次期中试卷凸显历史基础知识的价值,而学生成绩整体偏低,这充分说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特别是各班最高分没有90分的突破。
2.学生审题比较粗心,不仔细。出现对题目的理解失误。3.学生读材料能力太差,特别是古文,读不懂,就分不清材料的内容,很难得出正确结论。
4.学生知识面太窄,历史素养积累不足,很多这种类型的题答错。
5,教师问题,教学中基础知识强调不够,以为小班学生会自觉学习,不用特别强调,平时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够,课堂上不敢放开,没有发挥学生自身能力,材料题训练少。
6,客观原因,这次考试试题方向和以前不同,学生不适应;各别试题不严密,越是好学生越出错。
四、解决措施
1、讲课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在较好把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逐渐提升难度,使历史教学逐步深入。
2、平时在课堂上、在作业等方面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解读、分析的能力。
3、平时培养学生细心读题、认真做题的习惯,渗透做题的方法与技巧。
4、对部分学生进行补差与培优,使他们在历史课程得到应有的发展;提升低分段学生的成绩,增加高分段学生的人数。
5、针对不同情况的班级和学生,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6、注重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对课标正确的把握,在课堂中充分体现课标思想,突出重点与难点,要经常虚心向老教师请教问题并经常旁听老教师的历史课。
7、注重细节工作的实行,注重在课堂解决练习,达到学与练的统一,争取做到课堂出成绩。
8、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师教学素质,融入新课改理念。
第五篇:期中成绩分析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初二地理阶段水平测试成绩分析
本次初二地理期中考试从试题内容看,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点突出,符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试题覆盖面广,题目难、易比例恰当。
一、试卷的总体分析
1.关于命题的分析:
涉及到了前两章应考察的所有章节内容,方方面面都很周全,考察新课标的知识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注重学生的读图,填图和分析材料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强调了教师导向和学生主体核心位置。注重过程的积累,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兼顾学生的层次面,使优秀生脱颖而出。
2.对试卷题型、卷面的分析:各类题型的数量、比例及合理性的评价,卷面设计特点及评价。
初二地理上册前两章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地理的疆域、人口、民族部分和中国的自然环境部分。试卷共分为四个部分: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和填图题。选择题有20个小题,共40分。填空题有4个小题,共20分。连线题共12分,综合题有3个小题,共28分。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出错比较多的是9题、12题、13题、20题。重点考查学生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属于审题不清,总体上反映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记忆不够准确。
综合题答题,学生的答题看,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薄弱,低分率偏高也主要就是由读图这方面造成的。我国北纬36°剖面图的三大阶梯,学生难掌握其地形区,只有少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大多数学生都是失分较多,甚是可惜,这同时也提醒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总之,答卷情况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的地理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学习方法及终身学习必备的运用地图能力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1、从本次考试来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审题不清,思路不明,解题能力差。
2、学生基本读图析图能力较差。
四、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细致,不要太高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读图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从地图和图表中分析、解释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用图训练可采取拼图、游戏、知识竞赛、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