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发型服饰问题的探究实施方案[本站推荐]
中学生发型服饰问题的探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学校德育管理中,服饰发型问题是最难管理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服饰发型问题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在着装打扮和发型发式方面与学校和老师在这些方面的要求不一致甚至发生严重冲突的现象。主要表现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着装方面的规范要求是“穿戴整洁、朴素大方”。而学生更多的期待个性化着装,希望学校不要有过多的规定,更希望学校取消穿校服的要求和规定。《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佩带饰物方面的要求是“不佩戴首饰”。而部分同学希望允许佩带一些诸如项链、手链、手镯、耳坠等饰物,甚至穿耳钉、鼻钉,还有的同学在头上佩带一些装饰性饰物。《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发型发式的要求是“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男生不留长发。而部分同学则力图突破学校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染发,烫发,强词夺理地声称自己是天生的“黄毛”和“自来卷”等。梳奇怪的发型:如刘海盖住额头甚至盖了眼睛,男生留长发或者剃上条纹图案发型。
服饰发型问题是一个争议性非常大的校园问题,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能力不强。如果对服饰没有统一要求,容易形成学生的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对于同学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不利,对于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同学,还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服装发型问题的核心是学生对“美” 1的追求问题和“个性”张扬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进行规范和控制,学生会把很多精力应在这些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的行为表现是校风好坏的重要标志,学生服饰发型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规范和控制,就会在同学之间模仿和传播,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校风校貌,时间久了还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解决服饰发型问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自身形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符合孩子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注重别人眼中自己的形象这样的心理特点。本来,在别人面前注意自己的形象美,对别人来说也是一种礼貌。可是,社会上所谓的时尚和流行纷繁芜杂,影响了孩子对美的判断,加上孩子自己的审美能力不强,有些孩子就认为穿奇装异服、留怪异发型就是美,可以彰显自己的个性。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一切都充满好奇心理,对社会流行的“美”急于效仿,认为新颖别致的服装可以把自己打扮得美丽。但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不成熟,模仿性极强,可塑性也很大,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一)、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形成健康、积极、主流的审美价值观,这是解决服饰发型问题最积极的策略。
(二)、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逐步的养成过程,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制定一些以人为本的服饰发型方面的行为规范要求,并结合德育常规管理和班集体建设予以落实,这也是解决学生服饰发型问题的重要措施。
(三)、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交流。个性极强和叛逆的学生,大多是情感缺失的孩子,老师的关注会成为爱的力量,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平等交流,也是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
本课题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出的服装和发型问题,进行分析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和学生心理特点。然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接受学校的规定来装扮自己,使之健康成长。
具体方法:
(一)、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服装发型问题形成原因。
(二)、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名人故事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举行辩论会:如,正方:中学生衣着发型应该个性;反方:中学生衣着发型不应该个性,等。
(四)、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规范学生着装和发型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使其健康成长。
(五)、谈话法,对个别学生进行平等谈话,情感交流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和相关内容:
第一阶段: 2012.5-2012.12,分析服饰发型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2012.01-2013.12,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阶段:2014.01-2014.05,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
五、课题组织与领导机构:
本课题由市教育科学规划办主管,由县教科院及教科所领导,由郯城街道初级中学历史教研组郭丽芳主持,全年级历史老师及课题实验老师协作,共同承担研究任务。
1、专家指导小组:
张可德(县教研室主任)黄克朴(郯城街道中学校长)王玉广(教科室主任)
2、课题研究核心小组:
组长:郭丽芳成员:杨举真 孙恒 张丽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论文。
第二篇:中学生发型着装规定
龙潭乡中心学校发型着装规定
1、男生不留长发,发型要短,不压耳廓,后部发梢不压衣领,不烫发、不染发,不留怪异发型。非特殊原因,不得剃光头。
2、女生不准烫发,不披发,不戴装饰性特别明显的发卡,不戴首饰。
3、本校学生不得穿拖鞋、背心进入学校(寝室内除外)。衣着要求整洁、不穿奇装异服。
4、团支部组织随时抽查,发现不合格者,除责令达到合格标准外,每人次扣班级当日考核分2分。
5、本规定自2011年9月起开始执行。
龙潭乡中心学校
2011年9月
第三篇:中学生着装、发型规范细则
新密市第二高级中学
学生文明礼仪——着装、发型等规范细则
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一款(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第2条:“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和《中学生守则》第九条“不比吃喝穿戴”的规定,为更好地塑造良好中学生文明形像,特细化对学生服装、发型、随身物品和妆饰等规范要求。
一、学生服饰要求:
穿戴整洁、朴素大方,要求所有学生进校穿校服;在教室不穿拖鞋,女生不穿高跟鞋;禁止穿奇装异服。
1、学生进入校园必须穿校服,保持校服整洁,体现青春朝气、文明大方形象。
2、夏季男生上衣不能只穿背心进出教室,女生穿裙子以膝盖以下为准,冬季不戴怪异的帽子(如滑雪帽、时装帽等)。
3、体育课或运动会期间禁止穿皮鞋,提倡穿运动服和运动鞋;除在寝室外,校园和教室内不准穿拖鞋;
二、学生发型要求:
不烫发,不染发,不留披肩发,不留怪发。青春、阳光、有精神
1、女生:提倡剪短发(短发应整齐、顺贴,不得修剪成各种奇怪样式),不许留披肩长发,长发一律扎起来,做到刘海儿不遮盖眉毛;不烫发、不染发(黑色除外)、不扎小辫。
2、男生:理平头寸发或其他短发型(要求是:前不遮眼,侧不盖耳,后不过领),不许剃光头或留长发,不许烫发、染发(黑色除外)或留怪异发型
三、学生随身物品和妆饰等其他要求:
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简洁、精神,朴素、大方。
1、男、女生一律不准佩戴各种项链、戒指、手链、耳环饰物、挂件饰品(含佛珠、佛像等):不准带手机进入校园;除书包外男、女生不准背、戴时装包。夏季午休不能背包进入寝室。
2、女同学不涂抹浓妆,不涂口红、纹眉,以抹淡浅护肤品为宜。男、女生一律不准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不准涂抹香水。
四、学校督查考核办法
1、校领导带班督查:当天值班校领导带领处室领导要深入到校门口、寝教室进行督查,发现后记录在案,于第二天进行反馈通报,并计入年级量化考核成绩之中。
2、年级、班级直接督查:年级利用集会时间直接进行现场抽查,发现后要督查学生及时纠正。班主任每天进班后要及时检查,发现后立即督促整改,对于学生拒不改正者可要求其家长领回整改。
3、保安在学生入校时可以查看学生着装、发型要求,不合规定者可以拒其进入校园。强闯校园者直接报德育处给予校规校纪处理,并勒令其限期整改。
第四篇:关于中学生座位安排问题的探究
关于中学生座位安排问题的探究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1级环境科学2班 程爽 20111105266
摘要:座位编排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模式之下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生的视力、身高、成绩、性格、性别、自觉性等是影响教师进行座位编排的重要因素。在教室座位编排重要性的认识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座位安排的影响因素提出四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座位安排,学习
17世纪,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1632年)中主张“将学生分成六个分明的班级”,即每个班级由一名教师执教,使用同一教材,进行同步教学。他的这种“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目前,我国国内仍然沿用这种授课模式,班级授课制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着眼于班级授课制中座位编排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探索。
座位对于学生而言,有着重要意义。从范围上看,学生入学时被分配在一定的教室里,固定在某个座位上,有了同桌、前后排等同学,并成为小组、班级这类集体中的成员,逐步了解周围的同学,也逐步被同学了解,进而形成伙伴圈。从时间上看,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座位上接受知识中度过的,课余往往也是沉浸在与同桌、前后排等伙伴的交往。
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编排座位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组合形式以及学生在教室中所处的不同座位,潜在地影响着学生、教师上课的气氛,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其个性特征的发展,影响班级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影响教育公平的体现。
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有助于班级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座位编排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影响课堂纪律,影响学生合作,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首先,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有利于班级学习风气的形成,有利于优化班级氛围。相邻的若干座位往往构成一种“座位氛围”,座位氛围是学习氛围的基础,学习氛围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在教室中,同桌、前后排学生如果在性格、性别、成绩、自觉性等方面互相作用促使整个面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可以促使座位氛围的良性发展,促使整个班级学习风气的养成,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是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的重要保证。其次,座位安排影响学生课堂纪律。学生自觉性对于课堂纪律有着重要的影响,自觉性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而自觉性不强的学生容易影响听课效率。教师在安排座位时,如果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将自觉与不自觉的学生间隔起来,可以促使课堂纪律的改善。课堂纪律之间关系到教师上课的心情,关系到学生接受教师所交内容的信息量,关系到整个班级的氛围。因此,科学合理的座位编排从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的角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后,座位安排影响学生的合作。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促使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交往、促使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交流合作。将优等生与后进生、中等生安排在附近,促使双方之间的交往、促使互相帮助,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在优等生的帮助下可以进步,而优等生在辅导、帮助后进生的同时可以回顾所学知识,可以更加巩固所学知识,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提高了班级学生的学习效率。
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可以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性交往。教师在安排学生座位的时候,容易与学生之间产生交往矛盾,例如教师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合理要求,或者教师完全按照学习成绩安排座位会导致与后进生的矛盾等问题。而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非常狭隘,学生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以及学生与群体的交往较为表面。如果教师在安排座位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性格、性别,以及学生的个人喜好,容易导致学生之间产生矛盾。
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学校的基层管理者,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专业工作者,同时也是班级教学和社会资源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当兼顾所有学生的利益,致力于体现教育公平,在教室座位安排中应当体现教育公平。
前文提到,教室座位安排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学生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座位编排影响教育公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保证认知目标的实现,不同的座位,学生的感知能力所接受到的信息与思维活动的水平也是不同的。座位安排不同带来压力不同,不同座位的学生对于课堂纪律的遵守也不同,因此,中间及前排的学生思维程度也较活跃,学习效率也较高,而对于后排与边排的学生而言,这就是座位编排时给他们带来的教育上的不公平。
笔者在调查研究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座位编排中考虑的因素进行了探索。教师在座位编排中主要考虑的有以下因素:
1.视觉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视觉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学生的视力是教师考虑座位编排的重要因素,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在编排座位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视力水平。在教师中,存在对学生视力有利的黄金地段,一般是教室中间部位,也存在着对视力不利的地段如教室的后排与边排,学生若是长期处于不利的课堂位置如后排与边排,学生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量较少,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学生视力下降和斜视等问题。
2.身高因素:教师在编排座位时应当考虑学生的身高,基本上的要遵循由矮到高地排列,前排的学生如果身高过高则会挡住后排学生的视线。但是,完全按照身高来排列教师座位安排也不利于教育公平的体现。一般而言,教室的后排和边排的地理位置较不利,而身高高的同学由于身高的问题只能为班级其他学生的利益而一味地妥协也伤害了这部分学生的利益。因此,教师在编排教室座位的时候,要考虑身高因素,但不能以身高决定教室座位。
3.成绩因素:目前,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的都会有情感偏向,一般倾向于过多照顾优等生与后进生。在教师座位安排中,教师会考虑学生的成绩。对于成绩因素在教师座位安排中的体现,主要有几种表现:一是完全由学习成绩决定座位安排,这种情况下,教师按照学习成绩来排教师座位,先由成绩好的学生挑选座位,这种情况下会出现班级中较好的座位全部由优等生占据,而后进生只能在不好的座位上,这也使得他们更加缺乏进步的动力。二是在教室座位编排中部分考虑学习成绩,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个可能性,即优等生与后进生共同掌握教室较好的座位,而中等生被安排在不好的座位上,或者是成绩互有好坏,按照成绩帮扶原则进行排列组合。
4.性格因素:在教室编排中应当十分注意学生性格对于学习效率、课堂纪律的影响。教师在编排座位时应当考虑到如果将性格外向的与内向的学生分裂开来安排教室座位,会导致教师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室存在着较安静的一部分和较喧闹的一部分。忽视性格因素会导致随意编排,同学之间关系冷漠,学生的邻座之间不能性格互补,也难以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局面。有时甚至关系紧张,影响团结。因此,在教室座位编排时要充分注意学生的性格因素。
5.性别因素: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开始注重性别,开始注重男女生的交往,在教室座位安排中,较多老师都会考虑到性别差异对学生座位安排的影响。因此,在教室座位编排中教师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考虑:一是为了防止学生过多重视男女生交往,以防学生早恋而将男女生分开,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是教师完全不重视性别差异对学生学学习效率的影响,任由男女生无规则的排列在一起。
6.自觉性因素:有研究者把教师在讲台上对学生施加影响称为压力源,把教室前几排、中几排和后几排的座位区分为高压区、中压区和低压区。一般来说,教师监控对于前排和中排学生所带来的压力较高,教师可以有意无意地利用眼神、表情、举止、语调将自己的关注和期望传递给学生,提示学生要积极支持和配合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在编排座位时同时会注意学生的自觉性,一般会将比较不自觉的学生安排在高压区,中压区。以上就是笔者在研究教室座位编排时得出的教师在安排座位时考虑的主要的因素。教师在进行座位编排时考虑的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了教师整体的座位编排。
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座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体现教育公平,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师生交往与学生间的交往。
笔者认为,为达到科学合理地编排座位,应遵循宏观调控、微观干预的原则。教师编排座位要从宏观面向全体学生,中观关注同桌同学,微观上照顾个别学生。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教师进行整个班级的学生的座位编排,对部分学生的特殊要求进行微观调整,但以不影响整个教室的座位编排为前提。具体而言,则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原则:这是教师安排学生座位的总原则。教师在安排座位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考虑到学生的身高、性别、性格、自觉性等,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公平地编排座位。
2.安定化原则:班主任在编排座位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座位对于学生而言的重要性,座位编排本质上是为学生营造一个紧密的教育环境,学生座位的编排应使班级成为师生学习、交往、生活的安定的场所。
3.效率化原则:座位的编排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座位安排在需要注重效率性。在编排座位时,可以有意识地把优等生与后进生交叉结合,促使这两部分的学生能够互相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把握这部分优等生与后进生的特点,要确保这部分的优等生具有较强的自觉性,有较强的自制力。学生中存在着性格差异,班级中,有些学生比较活跃,有些学生比较文静,如果将同性格的学生过分集中在了某个区域,则这个区域的纪律以及学习效率会受影响。因此,在安排学生座位时,要有意识地将性格不同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让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吸取对方的优点,实现共同发展。
4.社会化原则:班级中,师生交往、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比较重要,在对学生的座位进行编排时,要使班级成为一个群体,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为追求教育公平,班主任在编排教师座位时,应当遵循“成绩互补、性别搭配、督查有利、帮教方便、视力照顾”等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促进教育手段的平等,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以下,笔者将给出科学合理编排座位的几点建议,以期中学教师在学生座位编排时能做到效益最优,体现公平。
A.面向全体学生的座位编排,在宏观层面应当做到:合理分组、整体流动的有效化。
编排座位应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互助合作。面对全体学生,可以讲全班划分为若干个由5名左右学生的小组。这几名学生在性格、成绩、特长、性别、自觉性等方面有差异,每个小组最好能够配备一个学生干部,保证小组成员的稳定。小组成员的性格差异对听课效率有影响:如果小组内学生都是外向的则课堂纪律难以保证,如果小组内学生都过于内向,则课堂讨论难以开展,因此,在编排座位时应当考虑让安静内向的学生与活泼好动的学生以1:1的比例为一组,这样性格互补可以以静制动,以动带静,动静结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班主任在安排座位时,可以试着将班级中自觉与不自觉的学生间隔而坐,将不自觉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避免坐在一起形成不良氛围,一个小组自觉性较强的学生应当有魄力和能力约束不自觉的学生,并不受其影响。异性相吸,要求教师在编排座位时,要注重小组内的男女生比例的协调。每个小组还应当选出一个小组长,并且这个小组长能够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他的座位安排在小组的中心地带,便于组长组织小组课堂合作学习。
宏观层面,教师在教师座位编排时不仅要进行合理化分组,还应当对班级进行整体流动。学生座位编排好后,除了进行个别调整,还要定期进行整体流动。教师座位编排好之后,不能因为要保证整个班级长期形成的默契和气氛而长期不变换座位,这样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期固定在教室的某个角落,会影响学生的颈椎、视力等,并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这样做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不利于体现教育公平,长期固定在同一个位置,学生的利益得不到较好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当定期进行整体流动,以全面调整学生的视听方位,扩大学生的交往面,一般可采取横向移动法和纵向移动法,同桌互换法。所谓横向移动法是让同桌学生的座位左中右水平移动;所谓纵向移动法是在前后排的学生身高差异差别不大的情况下,让同桌学生的座位前后垂直移动。所谓同桌互换法,顾名思义,则是定期让同桌的学生互换座位。
B.在把握整个教室的座位安排时应当关注中观层面的座位安排,应当关注班级中同桌同学的安排。如果说班级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大环境的话,同桌分为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小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的环境,同桌学生关系过于紧密可能影响学生课堂纪律,如果同桌学生关系过于疏远,则不利于学习交往与合作。
前文已经提到,在教室座位安排应当考虑学生的性格、性别、自觉性、视力、身高学习成绩等因素,即学生的差异性。在安排同桌时,应当更加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性别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安排同桌时,主要有男女搭配法、优差搭配法、个性搭配法三种主要的方法。
青少年时期,随着身心的发展,他们开始注意男女生的交往,一方面愿意接近异性同学,但另一方面又彼此疏远,在异性同学面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表现。前文提到了性别差异对于座位安排的影响。因此,在安排同桌时应当注重男女搭配,不仅符合男女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还有利于课堂纪律、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同桌座位安排时,把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与相对较差的学生编为同桌,形成“结对”关系,加强彼此的合作即为优差搭配。在这种同桌搭配中,要注意同桌之间的帮帮关系以及责任义务,经常性加强指导和检查。
关于个性搭配,在前文已经有较多提及,即编排座位应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混合搭配,使学生能够互助、互补,改变缺点,促进发展。同时避免要将气质较为极端的学生安排为同桌,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合作交往。
C.微观上,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照顾。
在座位安排时,应当听取学生的自我意愿以及学生家长对于座位安排的要求,但是,特殊照顾并不意味着教师毫无原则的听取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意愿。在座位安排时,要兼顾效益与公平,兼顾每个学生的利益。一般而言,对教室座位安排的微观调整,是应当考虑学生的身高、视力的变化发展。同时,对于与周围同学关系紧张的学生,在劝解无效的情况下,可以予以相应的微调,以改善其人际关系。
D.灵活运用不同的作为模式。前面关于学生座位编排的建议都是以“扬天型”座位模式为出发点的,除了这种座位模式之外,还有很多座位编排模式,例如:圆圈式、马蹄式、扇面式、自由式。根据不同教学的需要,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座位安排模式,已达到提高学习效率、体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圆圈式座位编排模式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形成,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马蹄式适合于教授新课、适合于课堂上的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式能使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之间交往的自由化、多样化。
科学合理安排教室座位编排,有利于促进学生交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体现教育公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对教室座位编排予以相应的注重。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老师多次精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徐敏娟,从教室座位安排透视教育过程均等[J].现代教育论丛,2007,(6).[2]李鹏,小座位大文章[J].中国德育,2013,(16).[3]张爱玲,由“找座位”引发的教育反思[J].人民教育,2008,(10).[4]孙玮玮,陈美芬,让排座位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J].思想理论教育,2012,(22).[5]范远波,教室座位的教育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6,(23).[6]许建福,座位是利刃还是助推器[J].科学教育,2005,(3).[7]宋立华,社会学视野下的课堂座位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8).内蒙古师范大学
论文题目:关于中学生座位安排问题的探究
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
环境科学
班级:2011级环境科学2班 姓名:
程爽
学号:
20111105266
2014年511
月日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邬小玲
编号: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
姓名:邬小玲工作单位:重庆市上坝中学
摘要:现代学校教育正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可以看到,不良行为的低龄化、性质恶劣化,初中生拒绝到校的人数在增加,校园暴力事件,校内欺凌孤立弱小的现象的隐蔽化,参与犯罪活动以及自杀者人数在增加,各种各样的问题席卷校园。而这些,都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息息相关。由此,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备受瞩目。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策略
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疾病患发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本文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以及工作实际,从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及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但指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有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内,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里不健康状态。据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问题:学习问题居各类问题之首,约为40%左右,学习带给学生们的压力是巨大的。首先,社会重视学历,而舆论导向使每位学生重视分数的高低;其次,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不容许半点松懈;再次,学生在学校中必须适应高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优胜劣汰”的心理时刻敲击他们心灵。长时间处于多重压力下学生便表现出学习焦虑、厌学症和考试焦虑等。1
①学习焦虑。据部分学生反映:他们经常一捧起书本就头疼、恶心,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混乱;夜间常有失眠发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问题多是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造成的。他们是较要强但学不得法的学生,又极力想满足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学习很努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多,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②厌学情绪。这类学生的口头禅是“我觉得学习没有意思”、“我讨厌学习”“学习好又不一定有出路”等等,他们对学习极度的厌倦,认为它枯燥无味、没有乐趣可言,甚至出现旷课、离校出走。
③考试焦虑。考前适度紧张,可以促使学生高水平发挥。但有些学生考前过度紧张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思维混乱,导致考试失利,这是一种需矫治的病态心理。
(2)家庭问题:笔者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发现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和父母关系紧张。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有许多学生与父母或某一方性情不和,而导致关系紧张。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而学生逆反心理强烈,因此家庭关系表现出不融洽的态势。
②负疚心理。有部分学生,尽管学习刻苦,但成绩不理想,父母知道他尽力了,不责备,尽心照顾好他的生活,变着法地鼓励他。但父母越体谅,他们的内心却愈加内疚。
③单亲家庭或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由父母中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几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如自卑导致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等;而失去双亲的孤儿的心理更不平衡,他们没有父母的关爱,觉得是被这个世界遗弃的人,所以学习对他们而言没有实际的意义。
(3)交往问题:笔者强烈感受到现在有些学生以“我”为中心,对人苛求,爱猜忌别人;拉帮结伙,攻击他人;胆小羞怯,不善与人沟通等等。主要表现有一下几方面:
①与教师的交往。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他们所期望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罪魁祸首。
②与同学、朋友间的交往。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归属感,渴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青少年都强烈地渴望
2友谊,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浓厚,但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情感不够稳定;对朋友的要求苛刻,有排他心理;对朋友的选择有时缺乏原则等等。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家庭、社会和学校
(1)家庭因素:从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孩子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关系极大。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全心理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家庭成员关系和睦融洽,孩子性格开朗乐观,适应环境的能力会强。相反,家庭破裂,父母离异,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将会给孩子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使孩子养成孤僻性格,难以与他人交往。家庭教育的某些失误使当代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如今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保姆式的教养弱化了学生生存意识和生活能力。
(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滋生与蔓延也影响了中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造成心理失衡。加之网络游戏也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3)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具有针对性,选择性和计划性。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好设立快慢班,考试排名次,采取了一些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
三、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
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际,笔者以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高尚品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和谐的跨世纪人才,学校教师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的衣着、表情、言谈举止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育中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地成长。
(2)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目标,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自信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规划。
(3)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各学科教学之中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策。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评价方法。在教育中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埋怨,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让学生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5)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会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等,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舒解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实践证明,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学生健康水平较不参加这类活动的学生要好很多。
(6)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摇篮。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培养方式和社会的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家长的积力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通过互相交流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施,只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减少学生心理障碍、行为障碍,进而预防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积极应对社会挑战,从而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因此,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今天,重视和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亦是刻不容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