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区正确处理三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为构建和谐**作保障
中国共产党站立在时代洪流之上,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意愿,勇于开拓创新,进行大胆的探索实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在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区委召开了二届九次全委会,此举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决策的一次深入贯彻落实,会上提出了“傍着**,争当排头兵,实现新跨越”、“激情干事业,实干兴**”。
当前,我们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总体局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建区30周年来,一方面我们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够完善,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一方面我们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小康,另一方面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一方面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另一方面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仍然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另一方面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构建和谐社会中各种关系,事关**跨越发展的全局,关乎到我们是否能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全局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在《决定》中明确指出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存在,决定了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是我们自始至终必须面对的课题:要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必须加快发展;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改革现行体制中的不合理部分,解放生产力;但是,改革必然会触动某些既得利益者,处理不当,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坚持以改革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区地处**市腹地,辐射毗邻县市,在**的发展中起着龙头、代表的作用,大量的发展机遇涌向这里,其改革发展稳定便上升为整个**市区的改革发展稳定。
2、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决定》提出: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策。通过20多年的全面改革,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个体制还不完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障碍,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为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体制保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要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的科学发展,才能兼顾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到不同阶层的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切。
稳定压倒一切。保持社会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随着市场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只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协调不同阶层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区是一个人口高密集区,大部分人口聚居在城镇,生活水平总体上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沿海和发达地区相比较,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切实做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满足,就必须要做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个环节的工作,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工作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必然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改革、发展、稳定决要集中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兼顾各方面利益、照顾各方面关注上。要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中来。要坚持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以群众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在决策的制定和落实的各个环节中,要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充分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努力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践中。和谐社会不是单方面的,也不是范围狭小的,更不是暂时的和谐,而是广泛的、全方位的、长远的和谐。我们在制定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问题时,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在推进各项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推进科学发展时,要与改善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统一起来;在维护稳定方面,要把握好人民群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解决好各种实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1、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和谐社会重在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有了人与人这间的和谐,才能谈得上其它关系的和谐。当前,道德沦落、交往失信等状况还比较普遍,众所周知,没有诚信友爱,人际关系紧张,就谈不上和谐。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一要做到人与人之间必须诚实守信;二要做到人与人之间必须礼貌谦让;三要做到人与人之间必须理解、包容和宽恕。**区人口稠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甚繁,眼下,**区正处于大跨越时期,要把**区建成一个工业、商贸大区,就要进行大手笔、大力度地招商引资,如果没有和谐人际关系是无法招商引资的。
2、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公平正义的社会,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社会流动性大、利益分配失当等因素导致城乡、区域之间差距扩大,地区、部门差异非常明显,这些差异严重影响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一要在强调效益优先的情况下,必须兼顾公平,完善机制与体制,坚持让一部份人、一部份地方先富起来,然后让先富带动后富,“区域互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二要紧紧把握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的宏观政策,从资金、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争取得到有力的支持。三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的问题,“没有农村的小康谈不上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富裕,更谈不上共同富裕”,因此,必须加大扶农、支农、惠农等各项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力度,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3、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载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不会有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前,**区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十分严重。首先,人口密度大,达到平均每平方千米900人,大部分集居在城镇,给资源、环境、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其次,资源有限,相对种类少,人均占有量相当低;尤其水资源严重贫乏,而且由于污染严重,造成水质下降,人畜用水缺乏,有些城镇生活用水十分紧张;第三,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工业布局混乱,对周围环境破坏十分大,并且都是高能耗,对环境的污染特别严重,片面地追求工业的发展使很多地方的生态遭到了破坏。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一,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二,必须要加大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培养和推广植物能源,如沼气等;第三,必须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大幅度地实施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耕则耕,实现农村“循环经济”的良性互动;合理地规划工业、商业布局,实行关停、整改、退城进郊的办法,尽量减少污染,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贫富悬殊越来越明显,针对这一现状,《决定》中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明确地提出了要改变城乡差距扩大的局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再看**区,与其它县市相比,尽管不是一个农业大区,但是不能忽略农业在全区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我们应欣喜地看到,**区幅原面积小,农村现状凸显出了我们城市化水平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区的农村都分布在城镇周围,交通便利,物质条件丰厚;二是农业化水平比较高,产业结构能与城市产业有效地对接,形式多样化;三是地域条件、人文环境、人口素质在全市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离其它地方还有相当远的差距;四是地处中心腹地,为工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纵观自身,有一定的优势,但把眼光放到中东部地区去看,劣势就十分明显,首先,农村在助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得到城市的带动、帮助;其次,城市工业的落后,没有良性地反哺农业;再就是,一味地大搞城市建设,对农村的发展滞后,使农村这个基础地位变得薄弱,形成了农村和城市走向两个极端发展的方向。在“实现新跨越”的紧迫形势下,要解决农村系列问题,就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要具体做到:
1、大力发展工业,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
**区二届九次全委会决定提出:大上工业,富强**。在充分体现工业主导经济的基础上,无疑对农业起到很好地反哺作用;在构建魏复路工业经济长廊的前景下,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区作为**市的主城区,除了发展好二产业之外,更应该大力发展三产业,从而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容量和辐射力,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使之在第二、三产业就业,拉近城乡之间的差距。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大财政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提;改变传统的农业观念,建立新型农业,着力抓好副业,集中连片地发展优势农业项目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在宏观政策上对农村有计划地投入,加大对农村农业人力、物力、财力的倾斜,把农村的发展放在城市同步或者超前发展的位置上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保障。
3、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体系,搞好医疗救助;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改善农民的住居环境,享受到舒适的住居质量;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民同样享受到两个文明成果,在体现工业文明的同时更应该体现出农业文明,切实解决新时期面临的“三座大山” 所带来的困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实现共同理想必经阶段,也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按照《决定》提出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只有关系顺畅、和谐,社会才能走向和谐。**区更是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以二届九次全委会的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事业建设的伟业。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党所主张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GDp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所向往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因此,各级党委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要坚决克服一些地方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始终做到“活而不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要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十分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各个地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目前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着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这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坚决克服一切恩赐思想和包办代替的做法,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各类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五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既要发挥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组织优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政治优势,更要注意创新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建立一套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之所以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干群关系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对群众冷暖漠然视之、不闻不问,致使群众有苦无处诉、有理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推诿扯皮,久拖不决,致使小事拖大、矛盾激化;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甚至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引起民愤;有的动辄使用专政工具压制普通上访群众,引起群众不满。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群众工作机制僵化,缺少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有效办法。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上,逐步建立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公正的司法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第三篇: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第一次把和谐社会的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还不高。在国内,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加快,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更趋多样,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复杂、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国际上,我国改革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来自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的严峻压力。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办好国内的事情,提高我们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能力,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第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和谐胡锦涛同志指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实现经济发展和谐,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努力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一是要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解决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的状况。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穷困县,80%以上的在中西部地区。从去年全国GDp的比重看,东部占60.5%,中西部占39.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84年为1.7:1,2003年扩大到3.24:1。如果考虑到福利、生产成本支出等因素,实际差距可能为5到6倍。区域和城乡发展失衡,既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又影响社会政治稳定。要搞好统筹兼顾,处理好城乡发展悬殊、区域发展失衡、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的状况,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内外之间的关系,驾驭发展全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实现发展与开放的良性互动。解决地区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一方面,要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并继续发挥优势,带动全国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支持和帮助内地发展,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解决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要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去年以来,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采取了更有力政策措施,努力解决城乡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明天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五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三年就可以实现,将彻底改变两千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不够和谐,突出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十五”前三年,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固定资产投资近45亿元;我国每增加一万美元GDp,消耗的能源分别是美国的4.7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每增加一美元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6个在中国。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容易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在既快又好地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速度与结构的相统一;必须以改善质量为关键,促进速度与质量的相统一;必须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促进速度与效益的相统一,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三是要解决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黄河出现断流、淮河遭污染、云南丽江自然景观遭破坏等等问题,虽然投入了巨额经费进行治理,但收效仍然不大。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表明了中央政府解决好生态环境的决心。第二,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环境和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我们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维护和实现好社会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一是要坚持兼顾公平促进和谐。不公平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大都是要抗争的。如(作者注:此处为一集中上访的例子,集中反映的问题分类及分析)现在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别扩大,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不解决收入分配差别过分悬殊的问题,社会矛盾也会越积越多,社会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解决好分配收入不公的问题,创立较为完善合理的三次分配体制。一次分配主要考虑效率,二次分配重点兼顾公平,三次分配进行社会救济。运用体制、机制、政策、税收多种手段,依法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形成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分配机制。二是要努力创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法治上,有些地方执法人员不能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有的漠视法治,法律意识淡薄。因此,要实现和谐,必须加强法治建设。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实现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当前,我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会存在各种形式的利益纠纷和矛盾,这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由于当前社会上利益差距引起的不满增多,矛盾的冲突时有发生,(作者注:此处为一起成功化解矛盾的例子)由此可见,要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疏导、协调、分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体制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政治环境和谐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及时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让群众安定和谐地享受发展的成果。不要让人民内部矛盾“滚成雪球”、“聚成火山”,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执政党的基础。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关心群众利益。党的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只有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而要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就要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和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好群众的收入是否增加、退休是否能领到养老金、下岗了能否再就业、孩子能否上得起学、生病了能否看得起病、利益受到侵害能否得到公正处理等等问题,任何一项改革发展措施的制定都考虑到是否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实现了群众的利益,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我们,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稳定。(作者注:此处为一成功解决突出问题的范例)二是要推进改革发展,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改革发展中,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达到富民、安民的目的。为民,是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谋划发展时,我们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务实,是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让群众富起来。清廉,就是要在生活、工作中,处处坚持清正廉洁,自觉抵制腐败。只要我们在推进改革中,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无私地为群众谋利益,才能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作者注:此处为政府牺牲某些利益,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三是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对棘手的问题,要采用说服教育、协调沟通的方法,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力求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化解群众的意见和不满,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作者注:此处为联系实际的实例),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群众联系制度,组织好、协调好群众的事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四是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有利统筹各方,广纳群言,兼顾利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利于我们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各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此外,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因此,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各种先进文化培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正解处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虽然不是我们哪一个领导、哪一个部门独立能完成的事,但是,如果我们的每一个领导,每一个部门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都能够充分地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能够考虑到如何以我们的工作去创造和谐音符,而不是相互推诿责任,更不是制造差距、激化矛盾,我们的社会矛盾就会少一些、社会积极因素就会多一些。因此,我认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我们每一个国家公务人员密不可分,我们的国家机关各部门,我们的国家公务员,都应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民才会回归对党对政府的信任,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在人民内部所呈现出来的矛盾也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比如政府公信力问题、城乡收入扩大问题、农村教育改革问题、农民就业问题等等,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发展起来的问题比不发展要多得多,不发展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死路一条,而发展起来以后,富起来以后,蛋糕做大以后,问题自然就多了”。在新的时期,我们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认真学习和灵活运用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在该报告中,毛泽东同志正确区分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并且总结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有效地方法——“团结——批评——团结”。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才能维护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才能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
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我深受启发,并利用暑假回家这段时间,通过走访郸城县政府、民政部门、信访局、石槽镇政府和听取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的反映以及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了归纳整理,得到了一些比较客观的结论,并有充分的事例为证。调查的问题主要围绕着“目前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方案”、“人民内部矛盾的焦点问题”及其他问题展开,调查手段上并不是简单的听人口述,而是通过查询网络信息及实地查看才有了一定的进展,虽然也有一些论据不是很充分,但绝不是凭空捏造的,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于开学之初完成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本调查报告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当前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二是运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三是对人民内部矛盾在短时期和长时期可能发生的演变预测。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首先,我要简单说明郸城县目前的发展状况。郸城县仍属于省级贫困县,不过近年来工业发展迅速。目前,相关报道该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家、超亿元企业12家,总产值达到190亿元。其中,河南金丹乳酸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世界最先进的“L-乳酸工业化生产”技术,推动了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乳酸生产规模由2006年的6万吨发展到目前的2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河南财鑫集团2009年实现产值53.3亿元,利税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6%和21.9%。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势必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郸城城内唯一的人工河——洺河,投资2.6亿进行整治,但仍然走不出“污染——治理——污染”的怪圈;郸城县政府没有正确衡量本县的承载能力,修建了不少大型工程,如观光小火车、别墅群、星级饭店、星级电影院等,这种“高瞻远瞩”脱离了郸城作为贫困县的经济基础,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被称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也是导致郸城底层人民仍未脱贫的重要原因。而造成郸城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是贪官污吏,回到二十年前,淮阳还是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只是个赶庙会的小镇;而郸城已经属于县级城市了。可是,由于郸城县领导班子连续几任没有大的作为,而且出现了一批批腐败分子,交通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局、环保局、卫生局及人大代表等都有侵吞国家资产、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蛀虫”,造成郸城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在广大农村,青年人纷纷流向大城市,留下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孩子,农民依然是低效率、低收入、低消费,缺乏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新型农民以及人民入股的联合乡镇企业等。农民在医保、低保问题上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文化生活并没有变得丰富起来,幸福感也没有提高。
(一)政府公信力有所下降,党群关系不够融合。郸城虽然是个小县城,但是政府已经能够利用网站来传达信息和征求民意,国家部门也要求党务、政务公开,但是它却依然保持着神秘性。例如,政府修建观光小火车一事,首先在决策上就存在失误,而在申请项目资金上更
是含糊不清,被中央新闻批评为“形象工程”;其次,外人都认为是斥资一千万,但是我打听到的却是一亿五千万,如此悬殊。记得当年修建人民广场时也有200万、600万、800万等不同说法。可见,政府工作不透明,在决策程序上没有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搞起领导权威,就无法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群众的信赖。部分党员贪污腐败,而往往轻判,甚至依然逍遥法外,搞特权,严重伤害了人民的感情,也影响了党群关系的和谐。另外,政策执行不力,郸淮路迟迟没有修建,村村通也没有达到目标,常常进城的人总会感叹:年年修路,年年失修。
(二)社会阶层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不再是简单的分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是国家工作人员(政府官员)、教育科研人员、企业领导层、公司职员(具有规模的国企或民企正式的员工)、普通工人、农民工、农民等阶层。按照生活标准和待遇,一般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属于第一层次;教育科研人员、公司职员属于第二层次;普通工人、农民工、农民属于第三层次。据观察和了解,政府官员的收入大致在3000——6000之间,只是住的是高楼别墅,行的是轿车,出入于星级饭店,所以和高收入的企业领导并无区别;而教育科技工作者可谓是按部就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基本保证能够在县城里买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以及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处于第三层次的工人或农民,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无论是打工还是种地都是维持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很难实现买房和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
(三)宗教信仰与宗教改革问题。近些年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速度让人惊叹:1997年官方文件称基督教徒有1000万;2004年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曾圣洁在“了望时代周刊”上称基督教徒有1600万;2010年《宗教蓝皮书》宣布基督教徒有2305万。这种增长速度难道政府不为之担忧吗?以前看到人们去教堂做礼拜、唱圣歌、过圣诞节、吃圣餐很是新奇,尤其是在教堂举办的婚礼更是吸引目光。而如今,这些五彩缤纷的活动使人司空见惯了,本人对这样的宗教活动并不持有异议。但是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是说就可以放任自流,该引导的还是要引导,该限制的还是要限制,该反对的还是要反对。就基督教教义而言,是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共存的,但是讲经者绝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那么就有一个问题需要慎重考虑,就是讲经者会把什么样的思想灌入到这些信徒头脑中。我也听过几次讲道,他们不仅给人以消极的、被迫接受的心理认识,而且将社会的反面思想蓄意扩大,让人对社会彻底失望,一心寄托于主。这种危害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于年轻的信徒也百害而无一利。另外,宗教在财务问题上也不透明。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与敌我矛盾分清界限。人民内部矛盾在根本上利益是一致的,是非对抗性的,不能像对待敌我矛盾一样使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而是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用讨论批评的方法去解决,就是毛泽东总结出来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一)人民参与的政府才是真正的人民政府。政府只有转变工作作风,站在人民的利益上考虑问题,并且认真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保持信息的公开、畅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赖,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讲话中提到党群关系的责任方主要在于党员,同样政府和群众的关系也是这样。这强调的不是是非关系,即使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得不到群众的理解,说明政府没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没有和群众保持良好的沟通。但是如何才能保证人民能够参与到决策上来呢?这绝不是空口说说而已。首先,县人大代表的选举问题。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人大代表的候选人是各校校长、各院院长、各企业领导等,几乎没有普通教师、工人、农民的一席之地,就人大代表自身要求而言,是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更重要的是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有效监督政府的决策、执行,所以事实上现在的教师、部分工人及农民都更适合成为人大代表的候选人。其次,司法独立问题。在小县城,司法很难独立。公、检、法往往混为一谈,都是看政府领导人的眼色。因此,闹出了镇政府告市县两级政府的惊人案例。最后,群众上访、信访问题。近年来,群众上访骤然增加,而且越级上访、赴京上访成了焦点。但是,我县公安局立起一张宣传牌,上面写道:对无理缠访、闹访和赴京非正常上访坚决予以拘留、劳教,依法打击煽动、操纵他人信访或恶意组织集体访。这样的标语能拉近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吗?
(二)缩小城乡差距,在于兴办乡镇企业,走出一条“专家指导、农民入股、联合经营”的道路。委派有经验、有技术的专家到农村进行实地勘察、指导,联合当地的乡镇企业,组成一体化的集体企业,并拉农民入股,从种植、收获、加工生产、运输到经营销售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受益人群。乡镇企业以农产品的加工、衣帽加工为主,便于就地取材,而且吸引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同时也可缓解城市就业的巨大压力。但是,农民最担心的就是土地问题,土地流转和使用应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走,决不能将农民从土地上赶走。
(三)信仰危机,在中国人的心里普遍存在。前面已经说过,近年来中国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急剧增多,这绝不是什么好现象。虽然说信仰自由,而基督教本身的消极思想中国人很早就知道的,但是现在反而更加相信它了,说中国人在逃避信仰危机是不正确的。因为,建国初期基督教徒只有100多万,党员不过千万,但是中国有近14亿人口,没有信仰的一直都很多。如果是为了逃避信仰危机,中国可以什么都不信,而今大批人选择西方的基督教,分明他们的某种心理与基督教教义相吻合,或者那些讲道人灌输了某种思想,使他们逐渐对社会丧失信心。另外,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似乎有抬头趋势。许多一元人民币上印有反对党等反动言论,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对于思想问题,要分清是对抗性的还是非对抗性的,如果在思想上仍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祖国统一的,仍可以通过引导、批评教育来实现团结;但是对于邪教组织,必须予以取缔,用暴力的手段进行严厉打击,以免在群众中引起动荡。
三、人民内部矛盾的发展演变预测
首先,政府和群众的关系体现为“缓和——紧张——缓和”的波浪式曲线,但是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在未来的某一时期内紧张局势会加剧。现在,政府、医院、学校等这些原本属于非盈利性的机构都成了“金字门户”,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严重下滑。不过,政府也在竭力维护自身的名誉,上级政府也会不遗余力的维护政府形象,当然不能放过人民的公敌——贪官污吏。高官落马,在一定时期内仍会呈增多现象;但是,打击力度也会有所加强。
其次,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已经超出了警戒线。而在短时期内,很难有很大的改观。不过,城市发展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后,农村发展自然会迎来新迹象。但是,目前我们应将优惠政策转向农村,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乡镇企业的活性,不能等到城市萧条了以后,否则又将出现城乡失衡现象。
最后,信仰危机主要源于人没有对自身文化形成认同感。中华五千年文化,以龙为图腾,拼搏进取,自强不息,勤俭节约,以和为贵,讲究仁义、孝道和诚信等等,这些足以让我们引以为豪。如果我们能够勤劳致富,乐善好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份贡献,人生不是很完美了吗?中国教育不是教人如何获得证书,拿到更高文凭,而是如何树立理想和坚定信念,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及找到人生的落脚点。从教育抓起,是改变信仰危机的关键。
第五篇: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第一次把和谐社会的内涵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还不高。在国内,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加快,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更趋多样,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们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对一些复杂、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国际上,我国改革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的严峻压力。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办好国内的事情,提高我们应对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能力,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第一,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和谐胡锦涛同志指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实现经济发展和谐,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努力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不够和谐,突出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十五”前三年,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固定资产投资近45亿元;我国每增加一万美元GDp,消耗的能源分别是美国的4.7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每增加一美元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6个在中国。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转变,容易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在既快又好地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速度与结构的相统一;必须以改善质量为关键,促进速度与质量的相统一;必须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促进速度与效益的相统一,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三是要解决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黄河出现断流、淮河遭污染、云南丽江自然景观遭破坏等等问题,虽然投入了巨额经费进行治理,但收效仍然不大。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表明了中央政府解决好生态环境的决心。第二,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环境和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越来越强,对我们党和政府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维护和实现好社会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重要。一是要坚持兼顾公平促进和谐。不公平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大都是要抗争的。如(作者注:此处为一集中上访的例子,集中反映的问题分类及分析)现在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差别扩大,分配不公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不解决收入分配差别过分悬殊的问题,社会矛盾也会越积越多,社会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解决好分配收入不公的问题,创立较为完善合理的三次分配体制。一次分配主要考虑效率,二次分配重点兼顾公平,三次分配进行社会救济。运用体制、机制、政策、税收多种手段,依法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形成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分配机制。二是要努力创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法治上,有些地方执法人员不能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有的漠视法治,法律意识淡薄。因此,要实现和谐,必须加强法治建设。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三是要实现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当前,我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会存在各种形式的利益纠纷和矛盾,这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由于当前社会上利益差距引起的不满增多,矛盾的冲突时有发生,(作者注:此处为一起成功化解矛盾的例子)由此可见,要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疏导、协调、分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体制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政治环境和谐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及时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让群众安定和谐地享受发展的成果。不要让人民内部矛盾“滚成雪球”、“聚成火山”,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执政党的基础。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关心群众利益。党的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只有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而要得到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就要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发展和创造政绩的根本目的。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好群众的收入是否增加、退休是否能领到养老金、下岗了能否再就业、孩子能否上得起学、生病了能否看得起病、利益受到侵害能否得到公正处理等等问题,任何一项改革发展措施的制定都考虑到是否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实现了群众的利益,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我们,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稳定。(作者注:此处为一成功解决突出问题的范例)二是要推进改革发展,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改革发展中,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达到富民、安民的目的。为民,是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谋划发展时,我们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务实,是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让群众富起来。清廉,就是要在生活、工作中,处处坚持清正廉洁,自觉抵制腐败。只要我们在推进改革中,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无私地为群众谋利益,才能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作者注:此处为政府牺牲某些利益,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三是要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对棘手的问题,要采用说服教育、协调沟通的方法,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力求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化解群众的意见和不满,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作者注:此处为联系实际的实例),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群众联系制度,组织好、协调好群众的事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四是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有利统筹各方,广纳群言,兼顾利益;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利于我们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各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和谐。此外,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因此,要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各种先进文化培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促进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正解处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虽然不是我们哪一个领导、哪一个部门独立能完成的事,但是,如果我们的每一个领导,每一个部门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都能够充分地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能够考虑到如何以我们的工作去创造和谐音符,而不是相互推诿责任,更不是制造差距、激化矛盾,我们的社会矛盾就会少一些、社会积极因素就会多一些。因此,我认为,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我们每一个国家公务人员密不可分,我们的国家机关各部门,我们的国家公务员,都应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民才会回归对党对政府的信任,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