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边远山区农村洞溪发展调查(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3 03:2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贫困边远山区农村洞溪发展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贫困边远山区农村洞溪发展调查》。

第一篇:贫困边远山区农村洞溪发展调查

贫困边远山区农村洞溪发展调查

张立群

我所调查的洞溪是一个非常偏僻、贫穷落后的山区农村,地处湘西北中部,在崇山峻岭之间,现属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七甲坪镇管辖。该地区原为独立的建制乡洞溪乡,2005年合乡并镇政策实施后,洞溪乡建制撤除,归由七家坪镇管辖,七甲坪镇现在洞溪设有办事处,具体处理洞溪11个行政村的日常事务。长期以来,洞溪山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发展非常缓慢,处于“没发展、难发展、不发展”的境地,一直被贫穷落后所困扰。目前,洞溪年人均纯收入1480元,低于沅陵县年人均1940元的水平,远远低于怀化市年人均2677元、湖南省年人均纯收入4512元的水平。人均收入决定了洞溪山村农民的生存现状,少数农民甚至“缺衣穿、少饭吃”。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洞溪山村更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环境里。因此,洞溪山村贫困落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到底在哪里?这是我调查的目的所在。

目前,贫困的洞溪山村在发展上是“主导型发展苍白无力、辅导型发展传统软弱、自身型发展倍加艰难”。

在主导型方面:党的基层组织、政府组织领导地方发展苍白无力。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大爷向我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都很好,给我们免了农业税,种粮都有补贴了,这是以前想都想不到的,感谢党的好政策呀!但是,有些政策一到基层就变样了,我们看不到基层政府到底在为老百姓做些什么!”一位务农青年向我说:“在电视里经常看到其他地方发展得轰轰烈烈,我们这里却是安安静静。”当我问及这些年来洞溪变化最大的是什么时,他说:“这些年,幸亏有中央和省里的好政策,给我们修了水泥路,这是我们这最大的变化。”在与老百姓的交流中,感觉到洞溪山村的农民对党的基层组织和政府的不满。经常听到老百姓议论,“基层的干部有的是在糊日子,有的一门心思削尖脑袋往县城钻,哪还有心思想着我们这里的发展?!”

为更深入地了解洞溪主导型发展的困难,我对洞溪党的基层组织和政府组织专门进行了调查。党的基层组织方面,目前,洞溪有13个基层组织,11个行政村党支部、1个七甲坪镇洞溪办事处党总支和1个七甲坪镇洞溪九校党支部,党员共342人。调查中,我发现党的基层组织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村班子带领老百姓致富发展的能力不强。一位已退下来的村支书说,“这些年我们这都没看见发展过新党员了。现在农村政策好了些,但是村里的干部却差了,没看见他们为老百姓办过什么事。”在洞溪山村,由于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特别是一些文化较高、能力较强、有点经济头脑的年青人纷纷外出务工,村干部没有合适人选,培养了的年青党员干部也大量外出,使干部队伍青黄不接,造成了班子结构不合理。少数村班子内部不协调。少数干部政治素质较差,在班子换届或工作中搞宗族势力,内部闹派性,互相对立拆台,领导班子形不成凝聚力,领导能力很差。二是村干部、基层党员自身素质不高,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精神。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没有有效的应对和解决方式,不能很好的引导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在工作中畏难情绪严重,工作主动性差,不安心农村基层工作。面对当前农村工作出现的矛盾和困难,有的基层干部是拖一天算一天,思想上产生动

摇;有的犹豫观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则抱着熬满15年算了的态度;有的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三是基层党员、村委会干部工作能力很弱,工作方法落后。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采取“家长式”的管理手段,知识、经验、管理搞老一套,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弱。少数有能力的干部“也只富到自己没富到他人”。

党的基层政府方面,目前,洞溪由七甲坪镇政府管辖,镇政府在洞溪设有办事处。调查中,老百姓普遍认为,洞溪办事处形同虚设,“几位留下来的干部是在混日子,拿着国家的工资在那里养家糊口,根本没有心思带领洞溪人民脱贫致富谋发展”。因此,洞溪的老百姓根本不信任他们。作为镇党委和政府的干部们,也是牢骚满腹,全镇财政捉襟见肘,税源枯竭。一些当初想干些事的干部,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定的目标成为不了现实,常此以来,干部们也没了激情。关于发展的思路、发展的举措、发展的成果,都停留在了文件纸上、墙壁口号上。有关系、有能力的干部大多都想尽千方百计调走。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处于“瘫痪”状态,一位干部说:“我们这里的发展不知从何谈起?”

在辅导型层面:各种外界的帮扶力量传统软弱。

主要是:洞溪作为贫困边远山区,外界对其帮扶的力度不大。根据调查,洞溪现辖11个行政村,国家和省级扶贫点没有,只有沅陵县政府部门有过扶贫帮困活动。洞溪现有3个行政村为沅陵县部门扶贫对象。洞溪贫困村谭坪村村支部书记张立兵告诉我,“谭坪村为县级贫困村,县里明确了一个局具体帮扶我们,每年局里的领导都来谭坪看望我们一次,并根据我们的情况给一两万元的扶贫金。”当我问及这点钱能为谭坪村做点什么时,张书记说:“能够帮助解决点部分问题,比如除少数太边远的村民外,全村大部分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这要感谢上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但是我们谭坪村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这还远远不够。”张书记的话透露出一丝隐忧。这种情况在其他两个扶贫村也同样存在。上级党委、政府部门对洞溪扶贫帮困的力度不大,而且方法简单,扶贫帮困方式老一套:“给村里点钱,每年下来一次体察一下民情,吃了餐饭就走了,没有根本上改变山村的发展。”而在其他的8个行政村调查时,老百姓对谭坪村等能得到上级部门的帮扶表示了羡慕。洞溪红岩咀村的一位50岁的农民告诉我,“不是上级帮扶对象的村根本就没人过问,虽然上级部门给的钱不是很多,但还是解决了一些问题,你看谭坪村的人至少喝上好水,我们这里都是自己搞的。”在洞溪红岩咀村,我发现一种可怕现象,这些年,村里患癌症的人逐年增多。我统计了一下,红岩咀村近年来死去的人中,99%的是死于癌症。虽然患癌症与个人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关,但周边环境的恶化尤其是安全用水问题,已严重危及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老百姓对此根本无能为力。

在自身型层面:山村内部经济发展缓慢。

作为发展的主体,山区农民素质不高,乱发展、不发展的现象突出,想发展的也难以得到发展,发展难上加难。在洞溪调查,每家农户包括其他各类人员,都是想发展的,都盼望着自己富裕。在此方面,几个突出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一是难发展的问题。在洞溪,活跃着这样一类想发展的年轻人士,他们大多在外务过工,有着干事创业的强烈愿望,想依托山区资源开创自己的美好前景,目前他们在洞溪艰难地创业着,但处于难发展的境地。今年刚30出头的返乡创

业青年张立兵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曾在广东一家国有大型企业担任过部门经理,在外积累了资金和经验后,2007年回到家乡洞溪开始创业。2008年,他依法注册成立了第一家林竹木加工专业合作社,依托洞溪丰富的森林资源,成立了林竹木加工厂,形成经济林木种植、采伐、加工、销售一条链,把山上的林木变成了聚宝盆。他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不仅有效利用了洞溪的山地优势,种植经济林木,而且还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带动了当地的发展。此外,他还创新发展的模式,通过与当地农户签订出卖山上松林的合同,自己筹资25万元,修通了一条通往村组的公路,实现了不少山里人家几十年来的心愿,受到老百姓的普遍赞誉,成为洞溪发展的一个亮点。但是,返乡创业的张立兵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张立兵告诉我,目前他有三难,“一是争取扶助资金和银行贷款难;二是无序竞争难;三是公共服务难。”这些成为了优秀返乡创业青年的发展瓶颈。

二是乱发展的问题。洞溪作为传统的边远山区,除没有发展的传统农业生产外,森林是其重要的资源。自去年以来,洞溪的森林资源砍伐严重,有的老百姓说:“这样砍下去,山上有点价值的林木会净光。”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据统计,目前在洞溪从事林木买卖的有20多家,都是非法无牌经营,每家都是以最低价买老百姓的松林,请人砍伐,然后用车直接销往黑市,赚取暴利。而今在洞溪,四处能碰到买老百姓松林的人。很多老百姓告诉我,“这些人只知道赚钱,而且都有些背景”,他们不仅坑了老百姓,而且根本不管林木砍后的再种植,留下的是一片片荒山野岭。这种无序发展模式与张立兵的持续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也给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设置了障碍和困难。真正损害的是老百姓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三是不发展的问题。洞溪老百姓目前还有一件最伤心的事。2007年,各村每家每户都上交了300元的农网改造费,但3年时间快过去了,农网改造还不见结果。老百姓说要退钱了,洞溪的农网改造已进行不下去。据调查,目前,洞溪电价为每度1.3元,有些边远山村每度1.5元,电价远远高于城镇每度0.58元的水平,老百姓是苦不堪言。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洞溪用电被私人承包,这种供电公共产品的私有化,直接导致少数人垄断了供电服务,产生了既得利益个体。如果农网改造成功,电价将接近城镇水平,对老百姓是件大好事,但对利益个体是巨大损失。因此,为了保住对洞溪供电的垄断地位,利益个体便千方百计阻碍农网改造,而且还纠集黑势力围打镇供电所负责人。听老百姓说,利益个体“有着深厚的背景,没人敢动他”。在洞溪,这种供电私有化的模式已严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成为老百姓“挥不去的疼”。

一段时间的调查,使我加深了对洞溪山村的认识,如今洞溪的现状,既令人担心,又让人揪心。贫困、边远、山区、“三不管”等等关键词是洞溪山村的真实“外衣”。内质的原始、封闭,既使洞溪落后的面貌展露在天日里,又将潜在的内部贫乏裸露无疑,造成了如今洞溪山村发展上太多太多的问题。

洞溪的状况在目前的湖南贫困边远山村中,只是一个暴露其真实面容的标本。主导层面的领导、管理不力,辅助层面的帮扶、支持不够,自身层面的贫乏、混乱落后,造成了贫困边远山村如今的现状。为尽力改变该贫困山区农村的现状,特提几点建议。一是上级领导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二是要组成专门的领导小组,联合公安、教育、交管、工商、税务、扶贫等部门,开展一次联合执法行动。坚

决打击黑恶势力,尤其是对那些“乱发展”的违法分子,要保持高压态势,给老百姓以发展的信心,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发展环境。三是以目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组成督察指导组,对洞溪的党员、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点进行督察、指导,使洞溪的党员、干部思想得以转变、认识得以提高,发挥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洞溪的党员、干部有干事创业的新气象,有为民服务的真本事,有破解发展难题、推动贫困边远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实在在举措,真正解决洞溪山村“难发展、乱发展、不发展”的问题,在老百姓当中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四是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要加强管理,越是要加强投入,越是要加强帮扶。不能忽视或弱化,更不能让其边缘化。五是积极树立带头的返乡创业典型,鼓励想发展、能发展、取得发展实绩的优秀人物。

作者:张立群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教师

第二篇:边远山区农村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信息现状调查

边远山区农村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信息现状调查报告田宗年黄丽霖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可见信息化在将来的教育学教学发展中必将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扩大教育覆盖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老少边山地区农村初中教师信息化教学却处于观望状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容乐观。作为边远的山区中学一线教师,如何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引发我们积极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边远地区信息技术能力调查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给传统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教育信息化在经费投入、规模、软硬件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老少边山边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配置比较落后。下面是对我县三所较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调查得到的数据。

调查时间2011年12月25日

从这个表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一些存在的问题。在边远山区,交通不变,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只有文本、图片、录音、录象等,其中有一部分还很陈旧,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虽说在信息时代数据资源丰富、传播快捷、使用方便,可以通过购买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学校领导对资源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学校经费紧张,对资源建设投资严重不足。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教师在开发水平和精力上都有一定的限制。各个学校只狠抓升学率,竞争激烈,已有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共享。由于学校的资源封闭,在资源建设上会出现重复使用,造

成资源浪费,无法开发优质的教育资源。尽管普九带来了很多的资源,但是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初中师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就下面我校教师关于教师信息化问卷情况便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以上信息统计告诉我们,老少边山农村初中教师信息化水平尚需加强提高。当提到信息技术,很多教师都会简单的认为就是一个多媒体教室加几台计算机就是一节信息技术课。在调查过程中问到“你们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程度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无非是有几台计算机、几个多媒体教室或几个计算机教师,也就是上表中的几个数据。从表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学校对信息技术重视不够,只是报着应付态度。

三、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缺乏

表中三所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全为计算机教师,也就是他们所毕业的专业均为计算机,而非教育技术专业毕业;而且他们中有的还是专科毕业。可能他们的计算机学的比教育技术专业好,但信息技术并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不仅仅是怎么样去使用计算机。他们做出来的课件可能比较好看、花哨,但是他们缺乏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所以做出的课件并不一定适用。由这三所学校可以想象到全县其他地区的师资情况。有的计算机教室还是临时兼任的,如同乐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是物理老师兼任。

四、学生所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机会太少。

由于受到地理、家庭、社会、经济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山区学生受到的“信息技术”启蒙教育很少,而且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的高中毕业生也仅仅会开机关机、打打字,软件基本不会用。也有家庭经济较好,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学生,能熟练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低下和不齐给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各个班级、各个学生的不同使得很难形成统一的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学生的情况对教学进度的顺利完成有很大的影响。

(六)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

由于缺乏设备、资源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师们几乎都是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原始方法教学。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浅短,学习兴趣不高,因此,长期以来教学质量低下,停滞不前。

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长期以来,一直是围绕在我们心中的难点问题。

在山区农村,还有很多农民父母不认识字。学生要想获得知识只有在学校通过教师和书本去获取。他们始终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了。老师再厉害终究是个人,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给他们充分正确的指导。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只知道接受知识,不知道自己去选择、去自主创新。

如何尽快的提高山区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将是我们着力研究的问题所在。

2011年12月25日

第三篇:边远贫困山区农村文化发展的调查思考

边远贫困山区农村文化发展的调查思考 作者: 来源:铜仁网 添加日期:12年03月15日

以松桃苗族自治县冷水溪乡为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去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发展繁荣中国的民族文化提供了优越政策,创造了优越条件。

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繁荣的进程,实现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统筹共进,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破除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繁荣的“瓶颈”。为此,对边远贫困山区农村文化建设进行深入调查,从中查找出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抢抓机遇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介于此,笔者深入有一定代表性的松桃苗族自治县冷水溪乡及该乡石门村、罗袍村进行了调研。冷水溪乡位于梵净山东麓,距松桃县城56公里,是省定二类贫困乡,全乡辖14个村(居)委会269个村民组,总人口24978人,其中少数民族445人,非农业人口645人,有中学2所,小学15所,卫生院1所。总面积14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1公顷。

所调研的石门村共23个组663户2882人,有耕地2126.3亩,其中田998亩,土1128.3亩;罗袍村共27个组749户3351人,有耕地面积亩,其中田1346亩,土985亩。

一、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从调研来看,边远落后山区农村文化发展较快,具体体现在“五个明显”上。

1、各级领导明显重视。乡村两级都把文化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形成了“一把手牵头抓总,分管领导细化落实”的格局。

2、群众文化活动自觉性明显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强,实现“从田间种粮、土里种菜向自娱自乐”的生活转型,罗袍村140多名群众自发组建了3支花灯队、1支龙灯队,18名妇女组成了老年文艺协会。

3、农村文化活动明显改观。农村文化活动已经由以往单纯娱乐向娱乐与文化法律相融合转化,文化活动有所创新,文化活动质量明显改观。除了传统的春节金钱杆、腰鼓、花灯、龙灯、“七一”红歌赛、国庆期间“冷水联谊杯”等大型活动外,罗袍村、石门村都开展“文化进户”活动,结合“六进村”大力宣传国发2号文件精神、法律法规、计划生育等知识。

4、学文化学知识的条件明显改善。石门村、罗袍村都建起了各种书籍达到1万余册的农家书屋,都有了远程教育集中播放室,村民学文化学知识的条件大大改善。

5、文化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石门村通过“一事一议”项目,投入23万元,正在积极实施滕久荣烈士爱国教育基地道路硬化建设。

二、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贫困山区农村文化虽然有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五不够一欠缺”问题。

一是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乡镇领导虽然把文化建设纳入了议事日程,但总认为文化是“软”实力,作用发挥得不明显,因而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制定考核、奖惩的具体措施,没有细化责任,没有真正地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重点工作实行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导致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文化建设成了喊在嘴上的“空口号”,难以落在实处。

二是文化发展不够平衡。石门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得不太正常,没有建立一支拉得出来的文艺队伍,而罗袍村的文化活动却丰富多彩。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从调查情况看,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导致文化设施几乎没有保证正常运行的经费,明显存在着“重投轻管”的现象。

四是文化资源挖掘不够。该乡有独特的地形地貌、迷人的自然风光,是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境内九佛洞、仙人桥、大鱼泉水库与梵净山佛教圣地融为一体,滕久荣烈士爱国教育基地又是松桃红色政权最早诞生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五是农村文化传承不够。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影响,广大群众重视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的现象表现得较为突出,加上农村民间艺人逐步衰老,导致农村原有的许多优秀文化失传。

六是农村文化活动阵地欠缺。在调研中的石门村和罗袍村,都没有最基本的群众炼身、体育等文化活动场地;数字电视、网络没有实现全覆盖,没有具备满足群众学习所需的基本阵地。

三、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应对策略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破解四大难题”上发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切实有效推动农村文化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一)加强领导,强化指导,破解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难题。一是高度重视,合力攻坚。党委、政府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的高度,把文化强县、文化强乡、文化强村作为发展目标,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认真落实基层文化建设“四纳入”的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及各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使文化阵地建设有一个较大的、较快的发展。经常研究和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分类指导,典型引带。由于农村经济状况、文化基础、生活习俗不同,对文化建设的要求也不一样,为此,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分层指导,分类实施,实现农村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此带动一个乡镇文化的活跃。

(二)完善机制,创新管理,破解文化活动不丰富难题。一是建章立制,规范运行。在领导机制上,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现文化建设“抓领导、领导抓”的新格局;在考核机制上,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在激励

机制上,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为群众服务,在文化建设上有突出贡献的实行重奖;在市场运作机制上,倡导文化部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搭建平台,激发活力。积极搭建推动农村文化活动新平台,建立集广播、音响、网络等于一体的传媒配套设施齐全的综合性文化阵地,使之成为农民学文化、受教育的一所大学校,成为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成为抵御不良风气、倡导文明新风的阵地,更多地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坚持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推进花灯、龙灯、民族歌舞等传统文化与庭院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党的政策、科学技术、先进文化、优良道德、法制教育、卫生习惯“六进村”。

(三)广辟门路,多头筹资,破解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难题。一是积极探索把全县“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一个村一个村地逐步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二是采取“县级拨一点、乡镇筹一点、群众交一点、企业赞一点、社会捐一点”的“五点”筹资办法。三是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引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等多种模式,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引导民间力量服务于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四是大力扶持民间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农村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四)深入普查,强势宣传,破解农村文化建设资源挖掘不力难题。一是成立文化资源普查工作组。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挖掘文化资源的相关事项,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同时抽调力量组建多个工作组,深入当地村民家中,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调查。二是认真做好发掘整理文化资源的宣传发动。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印发资料等形式,强势宣传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资源发掘整理的重大意义,引导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普查、挖掘、保护和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的工作上来,营造良好的发掘、保护氛围。三是做好民间艺人的保护工作。充分调动绝技大师及本土专家学者的积极性,鼓励专家学者开展绝技文化研究,奖励抢救和保护有功人员。

第四篇:中国山区贫困农村农业的发展

中国山区贫困农村农业的发展

——湖北省巴东县为例

摘要;湖北省巴东县是湖北省少数几个贫困县之一,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几个贫困县之一。也

是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其发展关系到湖北西部整个地区的发展。巴东县是农业大县,其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巴东县的发展。贫困山区农业的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走与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培育新型农民。

关键字:农业现状;产业化,现代农业,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湖北省巴东县是湖北省少数几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几个贫困县之一。现阶段,巴东县总人口49.1万人。行政村总共492个(村委会),共有重点贫困村295个,绝多贫困人口16.56万人,低收入7.9万人。虽然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权限任命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而生活水平仍然是处于低水平。农民的发展致富极其困难,农村的持续快速康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怎样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赶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车道是当前的主要课题。

农村的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的发展。下面就该县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提出解决办法。

一,该县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山多地少的现实条件,落后的耕作方式和不合理不科学的资源的利用。

1)巴东县地貌的基本特征是:山高坡陡切割深。因三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盘踞,两江分割,形成三高山(北部小神龙架,南部蛇口山,中部绿丛坡)家两地(长江清江河谷)在湖北省行政区域地貌分类研究的报告中,巴东县被列为高山县,其大高山,高山地貌的比重分别为12.9%,68.6%居全省各县市之首的士高差悬殊海拔高从66.8米到3005.0米最大相对高差2938.2米低山(低于800米)二高山(800米到1200米)和高山(1200米以上)面积分别占29.53%33.18%和37.29%。山多地少。

2)耕地本来就少而且在减少,人口多而且在不断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行政统计年报表明,权限1949年人口24.42万人耕地总面积48800.00米人均占有耕地0.2公顷到1996年人口增加到48.48安人而耕地面积下降到41770.00公顷耕地减少7030.00公顷。人均占有耕地由0.2公顷减少到0.09公顷。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使农业生产面临严峻局面。

据预测,到2010年,如果将人口控制在55.7万人以内,全县粮食总产量只能达21.4万吨。人平占有粮食按400公斤计算,全县粮食需求量为22万吨,与预测产量相比,还差0.6万吨。加之,我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和清江水布垭工程坝址所在,将会淹没和占用一些耕地,根据灾后重建、根据治水患的“三十二字”方针,对于坡耕地还要还园、还林,耕地供求矛盾会更加突出。

3)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多“三跑田”。

土地资源详查结果表明,全县耕地坡度小于2°、2°-6°、15°-25和大于25°的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91%、5.41%、18.84%、28.70%和45.14%,面积分别为1019.00公顷、2882.10公顷、10046.50公顷、15299.80公顷、24000.70公顷(含梯地1735.7公顷)。

1982年长办协助我县应用遥感技术调查,全县有轻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2400.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57%。经过十多年的重点治理和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使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减少,据水保办提供资料表明,目前全县轻度以上流失面积还有1548.5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6.18%,而且土壤的片状侵蚀和沟状侵蚀以及小型滑坡分布广泛,局部还有可能发生较大的泥石流。

4)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全县耕地占土地总面积15.88%,以旱地为主,99.0%的又为坡田,水田较少,且有效灌

溉面积更少,仅占水田面积的47.0%,由于坡地的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差,抗旱抗涝能力弱,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一遇自然灾害,返贫率较高。

全县非耕地面积大,其中仅林业用地就占总面积的63.63%,其它地类比重较少,1996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的收入占62.2%,林业收入只占5.28%,牧业收入占32.4,而牧业生产的精粗饲料主要是靠粮油作物提供的,实际上绝大部分是从耕地中转化而来的,而面积大的林业用地的收入却远远低于耕地的收入。

5)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山地资源林地资源为得到充分的利用。山地资源没有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木和养殖业。而是固守着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大量种植地产粮食作物,竭泽而渔的挤压式利用资源,生态黄静遭到极大破坏。

6)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巴东迄今为止未通高速公路,宜巴高速正在建设之中,沪蓉高速穿过巴东境内,尚未建成完工。农村网络发展缓慢,麦丰湾村尚未拥有一台电脑。信息及其闭塞,乡村小学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然很落后,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更是落后。

第二经营模式极其落后,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济体制,农户都是分散的经营。自发的参与市场竞争,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极大,猪仔最贵时卖到200元一头,最便宜时竟免费送人都不要。家庭联产承包只分的彻底没有统一起来,没有农民自己组织的或者是由县乡村组织的给农民信息的预测机制。

第三,机械化水平极其落后,农村除了几处平地采用插秧机外垄烟机外,其余的都采用“刀耕火种”或者原始的人力牛耕。其中牛耕绝大部分限于水田的耕种。农民劳动强度大,投入的成本高。

第四,农村人口流动机构不合理。近几年来,青壮年绝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全都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大部分青壮年妇女也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但这样的劳动力全部的外出,大部分可耕地荒芜。

第五,政府不作为的现象大量存在,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政府没有彻底改变贫富落后面貌,全心全意真正的为农民着想。政府没有勇敢的探索和尝试贫困农村的发展的新出路,而是等待国家政策的辅助,和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农村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的状态。处于贫困县的政府扮演着“服务性政府”的角色,国家补贴和医保等下发时发一下的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方面严重不够,农民缺乏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再说政府的补贴对农民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仅能缓解一时止渴。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与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中心。要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还要联合起来形成有组织的生产和营销。同时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产业集群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是农业的重要标志,根据巴东的实际,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坡地多,投入的劳动强大难度大,化肥多,但产出十分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的实际,应积极转变产业结构,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

一,调整优化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完善和切实实现土地流转制度土地仍归集体所有。,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园则园。不适宜耕种的变为林业药材油料柑橘的生产的种植,实行规模经营(政府应给与大量切实可行的补贴,比如溪丘湾乡麦丰湾村板块经济种柑橘,补贴相当少,而且现在补贴至今年已达五年补贴未到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加强实地考察,加强对本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本县的研究。同时借鉴其他县的成功经验,勇敢地探索和改革创新。可以先进行试点,在推广。给出行管的奖励补贴政策。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同时政府给出相应方针政策,指导引导农民农民也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勇敢地走出来。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加强教育引进和留住人才,建立科研机制,人才强县,科研强县。甘肃会您的一个

极其贫困的县,被成为“状元县”。不知走出去多少优秀的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可是那县到现在仍然十分贫困。值得思考。),加强教育的投资,建成高标准,在巴东县要见一系列技术培训学校,为巴东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巴东县这类技术学校太少了。目前位置就巴东县一所吧。而且制度很不健全。都只是针对年轻的学生。根本没有企鹅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更没有下乡。农民根本没有机会学到。),培养现代农民。农村的发展,主体是农民。农业知识化,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标志和绝对的趋势。而信息的索取要靠现代的农民,现代机械的使用也要靠农民。而这些都是要靠现代新型农民,有知识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对市场的把握有一定的准确度。当然这是全国农民都遇到的大问题,所以这是挑战。但更是机遇。),对对巴东县的高端人才要给予政策优惠,留住巴东县的优秀人才,要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实行人才强县战略。巴东县实际上在为外地的建设培养了人才!这些年来从巴东县走出去多少优秀的学生,是巴东县人民和政府的教育投资啊。可是有多少人回来了?对巴东县的建设没有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都是受这样的一个教育,跳出这贫穷落后的地方。他们是跳出去了,可是他们至亲的父老乡亲呢

巴东县的建设靠人才。巴东县并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留不住主人才。巴东县政府应给出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人才返回,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建设自己的家乡。同时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根据县内的实际情况引进各种所需人才。还可以加强自己县内人才委托培养的计划,或者合同制等方式。现在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只是要靠人才来传播。现在是市场上对优秀人才的争夺已达白热化。但巴东县政府怎么就没觉察出来呢?

3建立和完善科研机制和基金机制。研究和开发巴东特色的农产品,增加技术含量。打造品牌,创造名牌。比如在烟,酒,柑橘,药材等方面可大做文章。创造国内名牌,甚至国际名牌。巴东县在这些方面都是让那些企业基本上是自生自灭的方式。政府要加强这些产业的合理规划,形成产业集群。在农村建立自主合作的组织。在巴东县经济如此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强其手段。打造属于巴东支柱产业。

4巴东县位于黄金水道长江沿岸,应积极利用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小型巴东港,利用陆上公路的便利想内陆辐射,恩施各县及外省辐射,大力发展加工行业。因此应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同时,应积极利用东部沿海向中部进行产业转移的机遇,给予优惠的政策,招商引资,赶上西部大开发的快车道,充分利用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投资办厂,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改变原先农产品初级产品,半成品转变为现在的成品的出售。

第五篇:边远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边远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局党委工作要求,我和局及市平安办其他党员干部先后两次深入南川区水江镇梓漳村和武隆县浩口乡农户家中体查民情,倾听民意,增进群众感情,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忧所怨、所急所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作风教育。对边远山区农村的现状和经济发展谈点自己的思考。

一、边远山区农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所入住的梓漳村和浩口村两个村都是边远山区,均属山地浅丘地貌,无支柱产业,都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属县级贫困村。就拿浩口村来说吧。浩口村位于武隆县西南,西南与贵州省真县接壤,东南与彭水县交界,芙蓉江为武隆、彭水和贵州省真县“两省(市)三县”界河,浩口村地处芙蓉江上游,北距浩口乡乡政府所在地 8 公里,南与芙蓉江界河临界,全村幅员面积 1 7.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5001 亩(其中水田 6001 亩,土 19001 亩),该村共有 7 个村民小组,农户 3701 户 13401 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口 8001 余人,建卡贫困户 190 户1525 人。共产党员 1541 人。住房砖混结构的比例为 xx 年修建,属二级泥石路;梓漳村就一条简易公路。两个村的道路由于缺乏维护,年久失修,边沟堵塞,沆洼不平,特别是雨雪天气,车辆就难以通行,严重的地方甚至连摩托车都要人推,交通安全隐患较大;由于道路不畅,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外运困难,难以推销市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群众迫切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资金上扶持,完善交通设施。二是养护机制不健全。在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集体无钱维护的情况下,村里未能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道路等公共设施养护机制。三是水利设施薄弱。梓漳村和浩口村水利设施都老化,都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修建的。浩口村领导和村民们曾考虑利用山上溶洞自来水资源优势,统一改造梯田进行种殖,但投资大,资金不足,导致有利的自然资源无法开民利用。

(三)社会服务事业薄弱。一是子女上学困难。从幼儿园开始,小孩就得到乡上去读书,加之路途较远,路况较差,来回不便,部分村民只好在乡上租赁房屋,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照顾孩子读书。二是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差。村卫生站名存实亡。据了解,村级卫生站基本医疗器械少,技术条件较差,只能进行简单的打针、输液,医治一般感冒;病情稍微复杂的病人只能到乡或区、县、镇医院去就珍;村里的赤脚医生外出务工后,村民生了病,只能步行或花钱坐摩托车到乡上的医院去看病。技术好一点的赤脚医生,在沿海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一个月就能赚几千元钱,所以没人愿意留在村里当医生;就是浩口乡卫生院也仅有 3名在职医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医疗卫生的需求,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增强基层乡镇卫生院医生编制。三是劳动力流失严重。外出务工人员占了劳动力人口的 85%以上;XX 年至今毕业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基本全部外出务工,在村里很难找到一名 xx 年轻人。没有人才,发展更难。四是公共文化设施滞后。两村虽然家家户户通电话、95%的有电视,但全村没有安装宽带互联网,与外界联系不畅通,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主要以打牌度日。

二、几点思考体会

熙来书记在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强调:“谁走得勤、看得细,谁就能了解更多情况;而谁能真知、详知,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分析清楚,谁就有更大的发言权,就能拿出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我就边远山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谈点思考体会:

(一)切实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反映最多最强烈,体会最深最直接的,就是基层基础设施问题。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要实现边远山区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一是要落实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党的惠农政策落实,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市、区县两级政府应统筹安排扶贫资金,加大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行保持村道通达,逐步创造条件进行硬化。三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完善水利资金的投入,争取市、区县两级水利部门支持。四是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在村集体无钱维护、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加强平时的养护和管理,提高使用寿命。四是加强边远山区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农村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低保、新农合、法律援助等体系建设速度,真正做到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大学生“村官”在两年的服务期内,真正与村民同吃同住,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二是配强基层主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配强基层主官是搞好村居和乡镇建设的重要环节;一个优秀的村支书,能带好一个班子,带富一方百姓。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针对农村实际,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便利条件,鼓励外出务工的优秀人才积极返乡创业,为家乡献计献策。四是强化技能培训。为基层组织必需的务工技能技术培训,让村民从简单的出卖“劳力”变成出卖“技术”。在农村,一个致富能手,也许不是干部,但他的一言一行,都能起到“火车头”式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视。

(三)进一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按照市委“三项活动”总体部署,进一步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通过开展“三项活动”,让机关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有更多的交流

机会,让广大群众更直接反映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让党员干部受教育,一是持久开展“三项活动”。把“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形成制度,长期开展下去,让更多的市领导和市级机关干部深入边远山区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二是长期开展“大下访”。市领导、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市级机关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边远山区农村,充分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走访解民;难、聚民心,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着力化解积案,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要坚持“基层人才计划”,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扎根边远山区,服务群众。

下载贫困边远山区农村洞溪发展调查(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贫困边远山区农村洞溪发展调查(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区农村危房情况的调查

    山区农村危房情况的调查 岚皋县扶贫办丁世才 吴应田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偏远落后县份的缩影,据统计:全县贫困人口 6.6万人,其中有1100户,4.5万多人属移民搬迁对......

    贵州农村贫困现状调查

    贵州农村贫困现状调查 (以盘县为代表) 一、盘县地理背景: 盘县位于贵州西部、六盘水市西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素有“滇黔咽喉”之称,周边与水城县、普安县、兴义市和云......

    中国贫困农村现状调查

    本文作者:陈希文 杨四维 好范文原创投稿 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关......

    学前教育“边远山区入园难”毕业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边远山区"入园难"问题 级、专业:2011级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姓名:邓沅雨 学号:11058254(自考号010612304226) 2014年4月9日 论文提要 边远山区"......

    浅谈边远农村、山区无牌无证机动车存在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边远农村、山区无牌无证机动车存在的原因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的交通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流、车流、物流迅......

    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情况调查

    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状况调查报告 ——以河南省泌阳县某村为例 摘要:农村老年妇女大多身处年龄、性别、身份(农民)的三重弱势地位,她们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低、健康状况差、家......

    边远山区法院诉讼调解对策研究下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边远山区法院诉讼调解对策研究下 ⑥、创新思维,提高民事调解技能 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尽力将矛盾纠纷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的同时,从自身挖潜上做文章,采......

    边远山区法院诉讼调解对策研究上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边远山区法院诉讼调解对策研究上 杨盛承 伍秀春 诉讼调解作为一种制度,是中国司法制度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它为人民法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