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
2、字形、字音(读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让背篇目)(准确熟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多字、草字)
4、实词翻译(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思想,作者感情、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自己的感受)
一、《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原文:略。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曦月:阳光,月亮。襄: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献:山峰。良:实在、真。
肃:寂静。属:连续。引:延长。绝:消失。清荣峻茂 素;白色。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的水。
4、区别: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 献:极 自非……(如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
2、字形、字音(读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让背篇目)(准确熟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多字、草字)
4、实词翻译(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思想,作者感情、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自己的感受)
一、《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原文:略。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曦月:阳光,月亮。襄:漫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献:山峰。良:实在、真。
肃:寂静。属:连续。引:延长。绝:消失。清荣峻茂 素;白色。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湍:急流的水。
4、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自三峡……(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 献:极 自非……(如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第二篇:文言文阅读复习要点
XXXXXXXXXXXX学校七年级语文
文言文阅读复习要点
一、《咏雪》
1、词语:
内集:
儿女:
文义:
俄而:
拟:
因:
未若:
讲论:
2、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微弱柳絮因风起。
3、人物:
谢道韫:聪明才智(才女)
结构:交代背景---叙述事件----补叙身份
4、课文练习题:
一、四题
营造的家庭氛围怎样?(温馨、融洽、和谐)两个比喻那个好?说明理由。(“撒盐空中”比喻好,因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空中撒盐比较接近;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从形似角度看,“撒盐”比喻好。或:“柳絮因风起”比喻好,因为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比喻就缺意蕴。)
二、《陈太丘与友期》
1、词语:
期:
去:
戏:
不:
委:
引:
顾:
2、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人物:
陈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能言善辩 道理:为人处事要诚信守礼,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做人要讲诚信)
4、结构:
对话背景-------对话内容--------对话结果
5、练习题二、三题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明理由。(元方失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士,怎么能因别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他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是一个胸怀宽广、有涵养的人吗?或:元方不失礼。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其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拒之千里之外。)
三、《论语》十二章
1、词语:
时:
说:
愠:
日:
三省:
为:
信:
传:
有:
立:
惑:
天命:
耳顺:
逾:
矩:
故:
新:
可以:
为:
罔:
殆:
堪:
好:
乐:
饭:
水:
肱:
于:
焉: 善者:
斯:
笃:
仁:
2、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结构:
学习方法:1、4、5、12章 学习态度:
7、9章
修身做人:1、2、6、8、9、11、12章 珍惜时间:10章 自我报告:3章
4、成语:
5、练习题:一、二、三、四题。
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点体会。示例:我对这句话体会很深。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学习积累,也只能是空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只
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四、《虽有嘉肴》
1、词语:
虽:
弗食:
旨:
至道:
善: 是故:
困:
自反:
自强: 长:
学学半:
谓:
2、句子: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
3、结构:
论点:教学相长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引用论证
4、练习题:二、三、四题。
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认识。示例: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有同学遇到问题时,要学会教他,这样也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五、《河中石兽》
1、词语:
圮:
并:
阅:
求:
竟: 棹:
曳:
以为:
物理:
是:
湮:
颠:
啮:
已: 如:
但:
臆断:
2、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然则天下之事,但之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人物形象:
诗僧(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清高,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但沾沾自喜)
4、寻找石兽的方法各怎样?结果如何?
为何寺僧、讲学家寻找石兽是错误的?犯了什么错误?老河兵的方法为何是正确的?(寺僧只考虑水流性质,考虑问题不全面;讲学家根据书本知识,只考虑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寺庙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能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水
流性质、石头和沙子的性质出发,是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所以提出的看法是正确的。)
5、结构:
常规思维(顺流而下)----理论知识(沉埋沙中)---实践经验(转而上游):实践出真知。
6、中心句(揭示道理句、议论句、深化主题句、画龙点睛句):然则天下之事,但之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练习题:一、二、三题
六、《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1、词语:
雨:
父:
亡:
智:
善:
亡: 吊:
何遽:
居:
将:
富: 十九:
以:
保:
2、句子: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不筑,必将有盗 此何遽不为福乎?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两则寓言的寓意 《智子疑邻》:偏见往往使人理智混乱,看不清事实。或:要听得进正确意见。或:对人不能有偏见。《塞翁失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事物往往有两面性,好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结构: 《智子疑邻》:天雨墙坏----大亡其财:(对比手法)《塞翁失马》:事件一:马“亡而入胡”,是祸;事件二:“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祸转化为福;事件三:其子“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事件四:“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反复、反衬)
5、练习题:
一、二题。
(XXX 归纳整理)
第三篇:中考文言文《爱莲说》复习要点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只,仅。自李唐来:从,自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被沾染。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长枝蔓。//长枝节。香远益清:副词,更亭亭净植:树立。远观而不可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当然。
二、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回答问题: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3、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四、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六、开放性试题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篇:文言文教材复习的三个要求(范文模版)
文言文教材复习的三个要求
对于文言文而言,复习教材是最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没有课内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就无法向课外迁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依赖于课本,然后才能走向课外。所以,我给高考复习的学生提出三个要求,以确保高考文言文过关。
第一、熟读与背诵
熟读的意义不用多讲,达到提示上句马上说出下句的程度,或者,说一个常见字,马上知道在哪一课的哪一句里有这个字,并且能说准它的意思。背诵要达到能写的程度,一字不差。
第二、理解与翻译
真正的理解不是看着注释或对照现成的翻译的理解,而是脱离了这些拐杖自己能读懂文字,并且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文字的理解是衡量读懂与否的标准。
第三、梳理与归纳
文章中许多文言知识必须自己动手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梳理归纳,使之有条理,自己能够一目了然,知道哪些是已经掌握哪些是待掌握的。这样就能建立自己的体系,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拿一张纸,将不知道的句子写下来或把不懂的字写下来,复习完一遍,就专攻这些没掌握的词句,可以事半功倍。若能达到我说的这三个要求,文言文的复习就无虞了。
第五篇:专题复习—文言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
1、《赵普》选自《宋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同步测试: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普少习吏事()②读之竟日()...③普颜色不变()④他日补缀旧纸()...⑤尝奏荐某人为某官()⑥普明日复奏其人()...
2、请有“/”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每句标一处。
太 祖 常 劝 以 读 书
在 相 位 者 多 龌 龊 循 默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4、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2 分)A、闭门读书
B、半部《论语》治天下 C、凿壁借光
D、闻鸡起舞
5、仔细研读下面几句话,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①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②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③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6、仔细阅读上文及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选自《宋史•赵普传》)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请你猜测一下,“卒用其人”和“七月卒”中的“卒”的意思是否相同?并说出它们的意思。(3分)
(2)在选文中找出与材料中划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请你概括选文的内容来证明赵普确如材料中宋太祖对他的评价。(3分)........选文原句: 选文内容概括:①
②
7、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
2、《黄鹤楼》唐.阎伯理
原文: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黄鹤楼》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yi)_____登仙,尝驾黄鹤 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lóng zōng)_______,上(yǐ)___河汉,下临江流;重檐(yì guǎn)_______,四闼霞
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jīng wú_______之最也。二.解释词义。(19分)
1.释下列加点的字。(9分)(1)州()城西南隅()(2)费讳登仙()....(3)尝()驾()黄鹤返憩()于此(4)遂()以名()楼。” .....(5)观其耸构()巍峨()(6)高标巃嵸()......(7)上倚()河汉()(8)重檐()翼馆 .....(9)四闼()霞敞()(10)坐窥井邑().....(11)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一词多义)(7分)(1)【于】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其】①观其耸构巍峨()②坐其中,颓然碧窈()(3)【以】①遂以名楼()②以实奇()
③一儿以日初远()④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隅】①州城西南隅()②乘隅下垒石()
(5)【之】①事列《神仙》之传()②亦荆吴形胜之最()③主人处处款之()3.词类活用。(3分)(1)遂以名楼()(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3)重檐翼馆()...三.句子。(11分)1.翻译下列的句子。(8分)
(1)事例《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译文:(2)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译文:(3)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译文:(4)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译文: 2.说说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3分)
(1)遂以名楼。()(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3)尝驾黄鹤返憩于此。()3.用原文语句填空。(8分)
(1)《黄鹤楼》一文用了8句对偶句,或铺陈,或夸张,或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极力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之能事。又如“ ”一组对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3分)
(2)《黄鹤楼》中具体描写黄鹤楼的位置、外观以及登楼所见的句子是:,,;,。(4分)(3)《黄鹤楼》中直接赞美黄鹤楼景色的句子是:(1分)
3、《于园》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原文: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4分)门钥.()绝壑.()槛.()螺蛳.()深邃.()啾唧..()颓.然()碧窈.()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8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句。(11分)(1)富人于五所园..()也(2)非显者..
()刺(3)则门钥.()不得出(4)主人处处款.()之()(5)园中无他奇.()(6)奇在磊.()石(7)缘.()坡植.()牡丹、芍药(8)后厅临.()大池(9)池中奇峰绝壑..()(10)再后一水阁.()(11)长如艇子..()(12)四围灌木蒙丛..()(13)禽乌啾唧..()(14)颓然..()碧窈..()(15)瓜洲诸.()园亭(16)俱以假山显.()(17)胎.()千石(18)娠.()于磊石之手(19)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20)至于园可无憾.()矣 2.一词多义。(5分)
(1)【槛】①卧房槛外()②便破槛出之()③鲁束缚而槛之()(2)【刺】①非显者刺()②引锥自刺其股()③令之内治国事,外刺诸侯((3)【显】①非声显者刺()②俱以假山显()(4)【上】①人不得上()②上植果子松数棵()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通,解释:)三.句子。(15分)1.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坐其中,颓然碧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卧房槛外,一壑旋下落不明如螺狮缠,以幽阴深邃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殊句式。(2分)
(1)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2)前堂三等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3.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3分)(1)富人于五所园也。(2)上植果子松数棵。(3)至于园可无憾矣。
4.写于园的景色作者突出了哪几个奇?(园中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磊石奇在哪里?)答: 5.细读课文,说说文中依次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2分)
答:
4.《黔之驴》[唐]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憗憗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博。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同步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译文: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成语:
启示: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5-8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①②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5.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4)启扉急视
启:
.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7.填空。(6分)(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
(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描写。8.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3分)
5、《爱莲说》宋。哲学家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同步测试: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2)花之君子者也()..(3)花之隐逸者也()(4)陶后鲜()....2.翻译句子。(6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分)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分)
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4.“莲,花之君子者也。”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3分)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濯清涟而不妖
()
(2)香远益清
()..(3)濯清涟而不妖
()
(4)不可亵玩焉。()...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7.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3分)
8.用波浪线画出“予独爱莲”的原因。(2分)
9.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目的是什么?
(2分)10..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
1、《赵普》答案
1、熟悉 整日 脸色、神色 修补 曾经 第二天
2、太 祖/ 常 劝 以 读 书
在 相 位 者 /多 龌 龊 循 默
3、赵普性情深沉,为人严肃刚正,虽忍对嫉妒而好胜,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4、B
5、这些句子是细节描写,(1分);作用:表现出赵普勤奋刻苦读书(1分),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的品质。(1分)(作用意思对即可)
6、(1)选文原句: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2)选文概括:①为治理国家而勤奋读书;②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
7、读书刻苦、专心致志,工作能力强,具有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2、《黄鹤楼》答案
一.祎 巃嵸 倚 翼馆 荆吴
二.
1、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嵸:高耸的样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形胜:山川胜迹。
2、(1)在;到。(2)它,指黄鹤楼;它,指水阁。(3)用;因为;认为;凭借;如4)角落;边沿地方。(5)无实义,不译;结构助词,的;我们。
3、(1)名词作动词,命名。(2)副词作名词,最美的地方。(3)古代建筑的飞檐,名词活用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三.
1、(1)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2)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3)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4)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1)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黄鹤。(2)判断句,“也”表判断。(3)倒装句 尝驾黄鹤返于此憩
3、答:(1)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巃嵸。/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上倚河汉,下临江流。(2)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3)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于园》答案:
一.yào hè jiàn sī suì jiū jī tuí yǎo 二.
1、所园:所建筑的园林。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钥:钥匙。款:殷勤招待。之:人称代词,我们。奇:特殊的,罕见的。磊石:用各种各样的石块堆砌成假山。磊,垒,堆砌。植:栽种。缘:顺着,沿着。临:临近。绝壑:陡峭的山沟。阁: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物,供游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阁的平面呈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等,一般四周设隔扇。艇子:小船。蒙丛:覆盖,丛生。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绿幽远。诸:众,各。俱:都。以:凭借。显:显扬,有名声。胎:怀孕成胎,这里是形成雏形的意思。娠:妊娠,孕育。男女:动词,生男生女,即生养孩子,即诞生。琢磨搜剔:指精心地构思。憾:心感不满。
2、(1)栏杆;关人的囚笼;把人关在牢笼里。(2)名帖,这里用作动词,投名帖;用尖锐的东西向前直戳;刺探,探询。(3)有地位;著名(4)上去;上面
3、步通“埠”,水边停船之处。
三.
1、(1)于园在瓜州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林。(2)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3)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4)卧房的栏杆外面,有—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5)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2、(1)判断句,“也”表判断。(2)倒装句,果子松的定语“数棵”后置。
3、(1)富人于五/所园也。(2)上/植/果子松数棵。(3)至/于园/可无憾矣。
4、前堂:以实奇;后厅:以空奇;卧房槛外:以幽阴深邃奇。
5、磊石——大池——壑——水阁——假山
4.《黔之驴》答案
1.(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2)去,离开。
2.C。
3.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意思接近即可。
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5.(1)逃跑(2)用蹄子踢(3)恰好、恰巧(4)打开 6.(1)有人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却到黔这个地方。(2)这样以后,才明白猫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
7.(1)甲文:以为神
技止此耳乙文:大与猫等,为害甚剧。(2)心理
动作
8.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5、《爱莲说》答案
3.A 4.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5.(1)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庄重)
(2)香远益清
(更)
(3)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4)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7.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3分)
起衬托作用。菊虽高洁,却有躲避现实的缺点,牡丹虽华贵,却是势利小人追逐的,“予独爱莲”,反映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8.用浪线画出“予独爱莲”的原因。(2分)
9.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是委婉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0..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