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必然性和措施分析(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03:2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转型必然性和措施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转型必然性和措施分析》。

第一篇:经济转型必然性和措施分析

经济转型必然性和措施分析

【政府的声音】

温家宝总理2010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中国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

【旧话题的新意义】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绝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WTO以来,政府、学术界和媒体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讨和呼吁从来没有停止,不少人甚至在探讨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经济转型之路。当然,与第一阶段的转型一样,这一过程仍然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早在上世纪90年代,政府就提出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1995年,“九五”计划的建议就提出了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003年政府提出了经济转型的目标,2005年“十一五”的建议直接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最突出的任务”;而2009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更是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单从思想认识上看,政府的表述从最初的“经济结构调整”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再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

毋庸置疑,全球经济危机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国际环境,同时由于多年来发展中所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逐步暴露,国内环境和发展条件也已经大相径庭。持续了30年的传统发展方式再也无以为继。因此,与之前存在多年的“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相比,目前第二阶段经济转型的任务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再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所讲的经济转型其含义已经大不相同。更为重要的是,经济转型使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需要新的思考和解决之道。显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这个话题不新,但意义可能并不旧。进一步讲,新的特殊环境、特殊任务和特殊条件使得这一旧话题在目前具有新意义。

【转型的必然性】

在许多人看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看似已是一个确信无疑的结论。但是对更多人而言,有太多的证据足以使其相信这一结论只是在危言耸听。不是吗,连续多年高居全球第一的增长率,不断超越一个又一个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连续不断的“世界第一”,“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世界工厂”的赞誉,特别是全世界正在进行的关于“中国模式”如火如荼的探讨„„一切似乎足以证

明“转型”的必要性并不一定存在,“紧迫性”更无从谈起。甚至对于那些在某些时候坚信“刻不容缓”的人来说,这一结论在另外一些时刻也不见得仍然那么确信无疑。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面临的困境】

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的。从国内看,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判断形势,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中国的现实决定了这一转型过程必须主要由政府自身来推动。这要求政府必须进行改革。这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政府如何做到明知主导经济发展对自身有好处而又主动放弃这一做法,特别是在缺乏有效外部压力的情况下;政府如何有效且始终约束自己,克服转型中的各种诱惑;如何保证政府不会利用推动转型的机会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权力;政府如何恰当地转变自身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既能够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职能以弥补市场失灵,同时又能不损害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本身甚至促进市场作用的正常发挥。

【转型措施】

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二)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三:转变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

(一)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二)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认真落实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姓名:方芳

学号:20093073班级:24120901

第二篇:经济转型必然,困难,措施

经济转型的必然性、现实困难和发展措施 温家宝总理2010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中国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据相关资料,谈谈对经济转型的必然性、现实困难和发展措施的认识。

必然性: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是一场触动多方利益、重塑发展模式、健全法制和市场环境的革命。当然,这里所说的“革命”,是限定在这样的意义上:突破种种观念、体制和路径的束缚,全面解放生产力,在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同时,构建一个13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和谐社会。中国靠低成本的劳动力,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增加,当然要变,而且是向技术密集型改变。中国一直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严重依赖。金融危机给中国敲了警钟,所以必须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实困难:要转技术密集性,首先要掌握专利技术,树立品牌意识,增强知识产权意识,而且中国确实技术不领先,只是在极个别的领域领先,比如通信供应商。许多方面居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事实上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因而,在改革与发展越过了“利益均沾”和普遍受惠的阶段,特别是人均G D P超过1000美元后,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形成了不少新的利益集团或受益(受损)群体。以致一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不同利益群体的损益;无论是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还是资源配置的重新布局,或是产业消长与存废,都会引起相当大的震动和利益调整。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国家在这样大的经济发展和转型中都难免发生较大的利益冲突,应对不好甚至可能发生社会震荡,严重阻滞发展进程。提高内需方面,其实只是国家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的权宜之计。现在国家在扩大内需上暂时没有长远的办法。(金融危机时期的家电下乡政策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不能长期采用)

转型是艰巨艰难的过程。惟其变革之深,影响之大,意义之深远,没有坚定的信念不行,没有大局意识和宏观思维不行,没有断臂求存的坚忍不拔不行,没有脚踏实地和披荆斩棘的务实作风也不行。转型还需要我们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

经济转型的必然性、现实困难和发展措施 长远发展的矛盾,需要我们理性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战略的关系,谨慎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

发展措施: 转型需要正视利益重构。转型不可避免地要触动既定利益格局。为此,一方面要在全体公民中宣传转型的意义,让每个人了解转型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进而以主人翁的姿态,努力适应转型的变化,积极迎接转型的挑战。另一方面,在肩负推进转型重任的各级政府,要特别注意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关注利益格局的变化,关心弱势群体的利益,做好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做好各方利益的平衡,努力减少转型过程中的利益失衡,避免社会可能发生的震荡。转型需要观念重构。为了做好转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骄人业绩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许多人意识不到转型的必要。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越来越多的人切肤之痛地认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局限性和脆弱性,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中国经济再不转型将丧失以往的优势,难以持续快速平稳发展。转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的观念转变和意识升华。我们不仅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仅需要把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和企业升级为低消耗、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企业,还需要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和具有全局意义的新支柱产业,抢占经济发展的新高地。换一个角度思维: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调整何尝不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历史性机遇。转变观念的重点是对政府施政目标和手段的反思和重构,我们要以民生取向代替G D P至上,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代替唯速度观,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无形之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不是用“有形之手”包办一切。

第三篇:经济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措施

措施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①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 ②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 ③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措施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措施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o ①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②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 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

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措施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①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 ②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

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 ③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

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 ④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

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措施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①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 ②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

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o

第四篇:地勘单位财务转型的必然性

探析地勘单位财务管理转型的必然性

【摘要】 随着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会计工作的“转型”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通过对财务会计工作转型的必要性,从企业管理要求、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企业财务转型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勘单位 财务管理 财务转型

一、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财务工作仅限于记账收付款等简单操作,是目前地勘单位的通病。现代财务管理的缺乏,不仅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管理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改善提高,而且已成为地勘单位企业创新道路上的桎梏,严重阻碍着企业改革的深化。现行地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落后,财务监督功能弱化,其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统一性,难以适应单位经营改革不断深化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来看,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地勘单位在性质为事业单位,其财务管理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经营的拓展和延续,某些地勘单位出于企业化管理的需要,开始施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而对于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给予充分保留,由此就造成了两种制度在项目收入、成本及费用的划分和归集上的冲突现象,并直接影响到对地勘项目的相关核算。地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又跟不上市场 经济的发展,地勘事业单位经营模式的多样化给财务管理带来难度,使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无法高效开展,难以完全满足地勘单位经营管理对各项财务数据的需求。

(二)财务管理手段单一,财务监管机制不完善。

管理手段单一就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难以在不同的状况下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一方面是地勘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程度还比较低。目前大多数地勘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停留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只是实现了资金管理和预算管理等个别财务管理模块的信息化,缺乏面向业务的、集成的、稳定的、实时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较难支持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另一方面是地勘单位没有及时的完善财务监管机制,这就使得财务监管部门难以发挥财务监督的重要作用。

(三)地勘单位自身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地勘单位面向市场,开始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营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模式,而财务管理与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充分认识其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依托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与控制网络,搞好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的控制和管理,防范和减少财务风险,才能真正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当前大多数地勘单位的主要管理者在融入市场经济的同时,由于“事业身份”的存在,并未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会计核算代替财务管理,有些企业决策 者甚至对财务的基本概念诸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资金成本、财务杠杆等都不一定完全了解,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不相符合,从而造成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严重滞后的现实状况。

(四)财务人员专业素质整体偏低,影响了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直以来,由于地勘系统内的财务专业为非主体专业,在财务专业人员的引进与培养中没有像主体专业那样受到高度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习惯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知识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存在着对会计核算业务比较熟练、在财务管理方面相对薄弱的现象,尤其缺乏熟悉产品知识、能够参与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高级财务人才,从而制约了财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地勘单位,若要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首先就需要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及时跟进,在财务管理目标、财务分析指标、财务管理重心等方面作出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经营的需要

(五)资金管理存在着严重隐患

近几年,各地勘单位为了开辟市场,开始着手多种经营,成立了许多经济实体,并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部分实体的经营收支游离于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之外,形成了账外账或者资金体外循环的状况。另外,在当前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地勘单位出于扩充经营的需要,形成了较多的应收款项,再加之 3 地勘单位长期受非竞争性经营理念的禁锢,市场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因而严重影响了其资金周转,导致其财务状况的恶化。

二、企业财务转型的必然性

随着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模式、理念、内容等都受到巨大影响与冲击,企业财务转型成为趋势。

(一)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对会计理念的冲击。

地勘单位在由原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化管理后,市场经济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大大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而,会计的理念不再是简单的记账、算账,向管理层提供报表,而是要体现决策观念、增值观念,要实施有效的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注重信息报告的多元性,注重价值管理基础,注重战略管理。会计理念的改变,要求地勘单位在企业化生产中要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信息共享和企业监督,不断创造优势,为未来市场而竞争。这就要求地勘单位及时转换财务管理职能,适应企业化改革的需要。

(二)企业财务管理范围不断拓宽

随着企业转型的需要,财务工作开始注重经济效益、推进产业发展和支持战略落地。作为财务部门,为保证财务目标的实现,需要提供必备的财务资源保证,并从财务专业角度做好管控工作。为此,财务管理范围已由过去的资金保障,扩展到筹资、投资、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等方面,且这些范围内的工作已成为财务工作的重点。地勘单位 4 要认清当前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拓展财务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强进行定量预测,风险决策的能力。

(三)企业财务管理强调注重风险意识

经营中的风险无处不在,大批企业的衰退都是源于财务风险的控制不当。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必须通过对资金筹措、重大投资、营运资金、债务清偿、资产损失和税收支出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制度,加强风险预警和识别,及时评估、预防、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力求化解财务风险或实现损失最小化。

可见,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企业自身发展,都对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转型势在必行。

三、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实现财务转型的途径

如何转变财务管理职能,实现地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

(一)树立财务管理新观念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对地勘单位来说是一个变革,其中包含着许多观念和管理理念的转变。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首先需要地勘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在管理观念和意识上有一个更新。一是树立动态管理理念。在市场竞争激烈、信息传递迅速的当今时代,企业经营随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变化因素的挑战,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树立动态管理理念,服从竞争需要,立足未来,根据市场信息 及企业实际不断比较、分析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平衡点,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管理效率;二是树立信息管理理念。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准、新、优、快的信息为导向进行财务管理的分析与决策;三是树立风险管理理念。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反馈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企业财务风险将会大大增加,理财人员应树立风险理财理念,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采取防范措施,尽可能降低风险损失;四是树立融资第一的理念。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是自有资本的发展和延续,以自有资金为核心。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已不再是单单的自主理财,而是资本运营、培育和扩张。因此,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树立融资第一的新理念,优化资源结构,顺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效益。

(二)树立财务管理的战略理念

地勘单位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战略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对地勘单位内部日常经济状况、资产经营状况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掌握地勘单位经营活动中的市场占有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基本情况,以便于确定地勘单位的总体经营实力,增加其经济效益。另外,地勘单位还需通过加快资金周转速度、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营运水平,使资金得以正常流动,产生更大效益,实现其资金管理的精细化。

(三)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建立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人员转型的主要推动力,也是财务管理 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信息化等先进工具和手段使公司的财务人员从繁重、低价值的财务活动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放在预算、投资、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共享等增加经济价值的活动上。

(四)进一步完善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按照管理控制成本与效率相适应的原则确定合理的组织结构,进行科学的职务分工、严格的职位设置和严密的授权管理,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模式效率,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减少内部摩擦和降低组织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提升财务专业能力,推进以专业、负责、高效为标准的人才队伍建设。要想做好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才是重要保证。要配备能满足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的财务队伍,进一步创新人才选拔、培训、使用的机制。要为成功转型的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合适的平台,促进财务管理人员为企业创造价值。一方面单位要建立完善的财务教育培训机制,重视培养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鼓励财务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不断“充电”,自学成才。

(五)减少应收款项,优化其资产。

近年来,随着地勘单位经营范围的扩大,地勘单位的应收款额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应收款项的数额越大,账龄越长,其发生坏账的机率也就越高,也严重影响了地勘单位的资金流动,大大增加了其财务经营风险。为此,地勘单位应因地制宜的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对完工项目及时办理工程结算,做好定期对账和债权确 7 认,成立工程款清欠小组,改进应收款项账龄分析,实行应收款项催收业绩考核等,从而使地勘单位的坏账损失最小化。

(六)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企业通过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并把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完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以规范化、科学化的财务基础工作,保证其单位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七)要针对地勘企业不同产业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措施

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强地质工作,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有利时机,立足国内,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地质找矿实现新的突破。财务工作要助力推动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资金的筹控管能否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关键。要充分争取国家投入及各项优惠条件,合理高效使用资金,为企业产业的研发投入、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保障。要熟悉国际、国内财务相关法律法规、进出口贸易的财务流程,加强汇率风险的研究和管理,关注资金的安全、利率变动风险,努力提高贸易业务盈利能力。在地勘企业不断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有高度敏感的市场意识,始终关注国家政策和宏观 8 经济走势,识别有效需求并迅速采取行动,服从时代的要求,否则,财务管理将丧失其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顺友.试论企业财会工作转型.《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21期.2.马雪琴.创新财会工作思路,推进企业转型跨越发展.《中国总会计师》2011年05期.3.孟晓秋.企业财会工作转型问题分析与探讨.《科技与创新导报》2010年36期.4.钱东红.企业财务战略转型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20期.作者姓名:贾体俊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联系方式:***(手机)6232956(办公室)

第五篇:加快经济转型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形成历程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理念的提出

(二)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危机后的新发展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五个坚持”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

(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促进节能减排

(三)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功走过两步,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赛程过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现实的压力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巨大,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投资、出口、消费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大,收入分配关系亟待理顺,等等。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要求

从国际上看,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它不仅导致世界经济的深度衰退,而且也带来了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过去那种亚洲生产、欧美消费、资源大国提供资源的模式将难以为继。世界经济包括贸易未来将进入增速减缓的时期,围绕着市场、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剧烈,同时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发达国家过度消费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而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增长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承担起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全球经济可能在较长时间里处于低速增长,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将受到制约;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国家间贸易关系的调整,将使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国际产业、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应对气候变化的博弈和能源资源的获取,粮食供求形势和金融体制的变化调整,也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各国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都在抓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为未来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准备。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推出绿色新政、再工业化等战略,力图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扩大优势、抢占制高点。在这一新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尽快适应世情变化,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就很难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冲击,就很难改变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位置的状况,就很难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扩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基础,除此以外,至少还应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结构的改善、环境的治理和美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等,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涉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之外,还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内涵更广,要求更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必将引起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过去,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重增长、轻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二是发展的成果没有很好地惠及民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上述不合理发展方式的冲击。进入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意图,更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面临很多的转型,包括从总量到结构、从投资到消费、从二元到一元、从开放到全球、从增长到发展等等。能否成功转型,既关系到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又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日本内阁于2011年2月14上午公布了2010年日本名义GDP总值。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日本去年10-12月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成年率下降1.1%,总计为54742亿美元。日媒报道说,尽管美元贬值有利于日本GDP换算美元时数值提高,但抵不过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日本GDP低于中国2011年1月公布的58786亿美元,日本已经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位次的提高使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更牢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要看到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我们还有很多重大的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资源比较高,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排序在100位以后。这是中国的现实,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对待这个现实。事实上,GDP只是总体经济实力的一个方面,如果从整体经济实力来看,如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发展阶段人均GDP来看,中日差距很大。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但不是唯一指标。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位次不断提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但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差距和不足,看到百姓生活水平仍待提高,看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漫长。“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但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日本的发展,比如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比较平衡,而我们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差距很大。”相对于GDP总量,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在第100位左右。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成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在少数,能够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却不多见。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整。对于我国而言,要成功应对挑战,保持现代化的连续性,就必须把握全局、抓住机遇,使发展方式的转变,由市场的自发走向改革的自觉。

发展是第一要务。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的发展将要在“世界第二”这样一个起点上往前走。人均GDP将超过3900美元甚至突破4000美元,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排在世界第99位,人均国民总收入更是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从“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各方面的情况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具备较多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扩大以及经济与社会、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等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行为、社会利益格局和大众诉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都对现有的增长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从国际上看,能够达到中等收入的国家不少,但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却不多,根源就在于不平衡、不协调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在于发展的模式没有根据世情、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转变,最终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要在这一重要时期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未雨绸缪,切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化解矛盾,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大力提升管理水平,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目前,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的是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主要是因为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和人才不足;管理方式粗放,主要是决策机制不灵、内控机制不严、组织管理不精细。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08年单位研究开发经费产出的发明专利仅为韩国的1/5。创新效率不高使得我国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比如,我国服务业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也不利于缓解就业矛盾。要根本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问题,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各项改革,完善市场体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重大举措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这一基础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五年发展有许多有利条件,比如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等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使得发展的活力和潜力进一步释放等等。但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中,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不利的因素集中表现在,就是我们发展当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个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了、加剧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几个方面失调,包括我们需求结构过多地依赖出口、依赖投资,我们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重相对是比较低的,你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应该依靠科技、依靠体制的活力,应该依靠管理的创新,但是相对来说,我们更多还是依靠物质投入,这个也应该转变。第三个就是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能源资源消费也大量增加。200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分别达到8.7亿吨、5.67亿吨、2600万吨和16亿吨,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4%、43%、34%和52%。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能源资源进口越来越多,2009年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进口依存

度都超过了50%。我国自然资源禀赋总体较差、人均拥有资源量偏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正在逐步提高,能源资源供应风险明显增加。如果说一些短缺资源可以通过进口解决,而生态环境是无法直接进口的。当前,很多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近年来,一系列水污染事件,一些地区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再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如果继续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路子走下去,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同时,社会事业较快发展,民生得到较好保障,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实际增长了47%和38%,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了,青山绿水没有了,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经济增长不相匹配;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偏低,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投入不足,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仍较突出,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破解这些难题,出路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努力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对社会主义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证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下载经济转型必然性和措施分析(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转型必然性和措施分析(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推动......

    经济网点转型

    根植六种文化铸造精品网点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XXXXXXXX着力在统筹兼顾中夯实学的基础,在解决问题中抓牢做的关键,XXXX把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作为党员“必修课”,注重......

    经济转型成果如何分享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是国情的呼唤、中央的部署、时代的使命。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远去,二次探底的警钟仍在敲响;土地、资源、环境等优势流失,传统的发展动力正在减弱;工资要集......

    粮食企业转型措施

    粮食企业转型措施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订购、国家订购与价格“双轨制”、购销市场化改革三个阶段。1998年国家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对中央储备粮垂......

    *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分析

    编者按:今年7月,市发改委按照省、郑州市工作安排,组织精兵强将完成了大型综合调研报告——《大潮奔涌看*》。报告第七章总结了近年来我市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的经验,现摘编部分精......

    公司概论-约束的必然性及其措施

    一、 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的必然性: 对经营者进行激励与约束,其根本原因在于公司制度的实行。在公司制度下,企业的财产关系由“两权合一”转化为“两权分离”,即所有者拥有对......

    二十世纪变革、转型的美国——浅论罗斯福新政的必然性

    浅论罗斯福新政的必然性 人类的文明向来都是在不断的革命,变革中发展前进的,二十世纪的世界尤其如此。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经济结......

    物业服务转型在新形势下的必然性以及重要性

    物业服务转型在新形势下的必然性以及重要性 摘要:本文从理论与客观实际的角度对物业管理在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将传统模式与新兴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