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的变迁作文
有关家乡变化的作文:
家乡的变迁
集士港镇中心小学 503 陈开琦
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的家乡也不例外。这个寒假,我亲眼目睹了家乡可喜的变化。我的家乡在高桥,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著名的文化景点——梁祝公园就坐落于此。对于大多数陌生人来说,他们对家乡高桥的了解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但伴随着祖国的日新月异的进步,我的家乡现在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她也逐渐地被人们所熟悉。
变化一:交通变化
高桥最大的变化要属交通了,宁波第一条轻轨一号线直达高桥。现如今虽还未建成,但是道路两旁大拆迁、大建设正在进行,早已忙得热火朝天。省道甬梁线路面同时拓宽。通途路到高桥延伸段现在也已经开通,宽阔的六车道上,一辆辆汽车飞驰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大大的缩短了与城市宁波,特别是江北之间的距离。环城高速也正在建设之中,未来的立体交通蓝图正在一步步的变为现实。去年,高桥直接通向集士港、古林的路也开始了建造当中。现如今也已大致完工,过不了几日,便可以正式通行,这又一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变化二:城镇居住环境变化
高桥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座座简陋而又破旧
不堪的房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新颖别致的高楼拔地而起,四周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雪白的墙,棕红的瓦,锃亮的铝合金门窗彰显出人们生活的幸福安康。大型的超市、商场、连锁店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变化三: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
伴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城镇居住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每当夜幕降临,大街上、马路上、公园里人头攒动,聊天的、散步的、逛街的、跳舞的,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我爱我的家乡,这个有着美丽传说,不断发展进步的地方——高桥。但我的家乡——高桥的变化只是现代化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飞跃发展将让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二篇:作文-家乡的变迁
我的家乡在农村,那里是个美丽的地方。
以前,我家乡的人们吃的是咸菜、黑面和红薯粥,多半住的是窑洞,穿的是补丁衣服,用的是煤油灯,条件非常艰苦。那里的人们很穷,买不起种子,要是买下了,人们还要用耕畜来耕地,多落后啊!有时候,农民伯伯在大热天里干活时,有的人会累的满头大汗,像被雨淋湿了一样,有的还脱了衣服,上气不接下气的干活;甚至有的会累倒在地上,多辛苦啊!
现在可不一样了,农民伯伯吃的都是肉、白面和新鲜蔬菜,住的多数都是平房或楼房了,人们穿的都是新衣服,而且现在也通上了电,人们也看上了电视、用上了洗衣机、电冰箱等许多家用电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型机器,拖拉机、收割机等。人们用机器耕地、收割时,只要人们驾驶上就可以了,多方便呀!还有人们现在买回种子,种在大棚里,可以生长出许多蔬菜,这样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鲜蔬菜了。在农闲时,人们可以在树荫下打牌、聊天了。道路也变了,由原来的土路变成了石子路和水泥路,又宽有平坦。家乡的变化很多、很多„„现在如果你来到我们的家乡,就会感觉到一片新农村的景象.有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才使我们过上富裕、祥和、平安的生活。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让我可爱的家乡变的更加美好!oooo我的老家在龙桥,近几年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妈妈说,以前的龙桥虽在郊区,却在山的环抱中,显得很偏僻;唯一一条通往城里的公路四步岭,也是凹凸不平,坑坑洼洼。晴天,一阵风刮过或一辆车开过,公路上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眼都睁不开;雨天,公路与两旁的稻田被水淹,远望如一片汪洋,来往的行人与车辆就都要淌着水,踏着烂泥行进。更吓人的是四步岭的坡,陡得不得了,骑车技术不好的人,常在下陡坡时摔跟斗;有个分配到家乡小学的老师摔了跟斗,就不再来教书了。
可如今,当我一看到那一条条通往龙桥老家的大道,就对妈妈的话半信半疑。瞧那东圳路、荔涵大道,哪条不是笔直的,哪条不是又干净又美观?每条路中间或两旁的绿化带如绿缎、如彩练,这路和妈妈嘴里说出的那又脏又陡的路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
看那公路两旁的房子鳞次栉比,如雨后春笋。村改后的农家,一户就有好几套套房,好几爿店面!他们开起了酒家、超市,买上了小轿车,日子过得比城里的人还要好!
再看那新的市政府办公大楼,气派、美观,特别是那市政广场,宽广、洁净;一条潺潺的人工小溪,长年“哗哗哗”地轻唱着欢快的小乐曲流入人工湖中;广场上,还有那美丽的喷泉,那造型不一的景观灯,那错落有致的绿化带,构成了一个完整朴实、气派和谐的市政府办公场所。而离办公大楼不远处的,被绿树丛掩盖的一大片若隐若现的红色的琉璃瓦屋顶,则是延寿山庄别墅,里面住的不全是城里人,也不全是有钱人,而有相当一部分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是村改,给他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乡龙桥的变迁,犹如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这种变迁,说明了龙桥人生活的变化,说明了整个莆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靠的是利民富民的好政策。
ooooooo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人们都富了起来。我的家乡也有很大的变化,建筑上的变化最为显著。
淮河文化广场就是蚌埠建筑的一个表率,它好像是一张城市的名片,看到它就知道自己已经来到了历史悠久的蚌埠市。里面分别坐落着四幢建筑:庞大的会展中心、球状的图书科技馆、休闲中心、蚌埠大剧院。会展中心旁边的小山上的人头像,是被放大了的“陶塑文面头像”。“陶塑文面头像”是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距今7000年左右,为国家一级文物。
听大人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淮河文化广场的建筑则是音乐的凝固。我一边欣赏淮河文化广场的美景一边感叹,旁边的工作人员说:“白天来看你们觉得漂亮,要是到了晚上你们再来看,喷泉是音乐喷泉,开放的时候音乐叮咚流光溢彩,广场内华灯齐放,那才叫美不胜收呢。”广场行人地道的入口处,墙壁上的画,是蚌埠老照片,有老天桥、火车站、老同源茂、篾匠街、太平街等等好多地方的原貌,也有淮河文化、蚌埠风光、花鼓灯、广场新姿、科普知识等为主题的系列照片,我们围着那个地道口转了好长时间,里里外外都是图片和文字介绍,可看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中华民族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东方。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号将设祖国的本领。在明天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oooo记得我四岁的时候,我家房子后的小路破破烂烂,低矮的平房,陈旧的小楼,路上的污泥随处可见。一下雨,路上又粘又滑,令人恶心,蚊子、苍蝇纷纷前来“光顾”它们的饭店——垃圾堆。那时候幼稚的我,心里产生这样一个疑问:这条小路为什么又破又烂,令人生厌?
幼年毕竟是短暂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一下子到了八岁,也上小学了,这条小路也发生了变化。道路两旁潮湿的平房被拆了,盖起了两三层的“母子楼”。街道的垃圾都被人们装进了绿色垃圾箱。小路已经变成水泥路了,还有斑马线和红绿灯呢。微风吹一吹,路两旁的树儿摇一摇,树儿借着风的力量正在翩翩起舞呢。
一晃四年过去了,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我又看到一番新景象。四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给人一种凌云直上的感觉。路边建起了许多花坛,每个花坛里面有一个喷泉,每当晚上,喷泉就给树、花、道路好好地洗上一澡。路灯也站了一席之地,夜晚它们放出自己全身的光和热,照亮道路,也温暖了每个人的心。
小树已经长成大树,人们经常在大树下下棋、聊天、喝酒,大家非常高兴。
对了,电器设备也渐入人们的家庭。看!窗外刘叔叔把彩电买回来了,他笑呵呵地向人们夸耀呢!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这条马路日新月异,一年胜似一年,人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这要感谢党,感谢国家呀!
oooooo“宝宝,今天是周末,你和爸爸妈妈回乡下吗?”,电话中的爷爷问我。“我们正准备出发呢,为了给你们带点东西,昨天我们全家总动员,去了趟超市疯狂大采购,其中就包括奶奶最喜欢吃的蒙牛酸奶。”我在电话里大声地对爷爷吼着,弄得妈妈一阵紧张:“宝,你和谁在电话里那么大动静?”“咳,爷爷年纪大了,有些耳背,我怕他听不见。”“听得见、听得见,下次你们不要再带多少东西下乡了,如今放心超市已经开到我们农户家门口了,我们买东西很方便,用不着你们大包小包地往家里送,你这个小小的运输大队长可以光荣下岗了,我们就是想你们有空的时候能够常回家看看,这歌里面不也是这么唱的吗?呵呵。”“那好,我们呆会儿见。”我搁下电话机,陷入了沉思回忆之中。
十年前的我对于回乡下可以说是喜忧参半的。喜的是在乡下我可以得到爷爷奶奶的疼爱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我能够和心爱的童年小伙伴玩个够、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阳光、微风、花草、流水„„但回乡下的过程可没那么富有诗情画意。那时乡下还是吭吭哇哇的石子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绝对是真实的写照。尤其是大雨过后,一个水坑连着一个水坑,让我感慨全家仿佛是进入了地雷阵,深怕一不小心就“人车皆脏”。到了爷爷家,我首先是请求妈妈帮我揉揉被颠疼了的小屁股,同时让被颠得七荤八素的五脏六腑也稍事休息,然后才会考虑出去玩。其次是通讯不方便,那时候爷爷家还没有安装电话,爸爸妈妈配的还是寻呼机,回老家后他们会为了单位的事情而不得不前往附近的小镇打电话,很不方便。再次,那时乡下购物很不方便,老家附近没有像样的零售商店,我要吃的零食只能从城里带回去,加之我们给爷爷奶奶捎的的东西,所以那时候我们回老家时物流配送的任务是很重的。
每当我有所抱怨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说:“这不算什么,比起我们小时候已经有进步了,例如说,我们小时候的路全是土路,一到下雨天人车就寸步难行了、我们小时候城里的电话也是稀罕物,更别说农村了、我们小时候能吃饱就不错了„„”一大通忆苦思甜的老话让我多少有些腻味。但我的内心深处一直在想:“什么时候农村可以变得更好呢?”
但就在这短短十年时间里,农村不动声色地悄然地变化着。你看,回老家的路变成水泥路面了,从此,平坦、宽阔与我们同行;爷爷家早在六年前也安装了电话,电话更加拉近了我们全家与老家的距离;这次更在电话里听爷爷说方便快捷、物美价廉、贴近大众的超市也开到农户的家门口了„„爷爷,你不是说也想在老家装宽带吗?到时候,我帮你买个摄像头,我们爷俩足不出户也可以视频聊天了!
“ 妈妈,赶快出发!让爷爷奶奶更多地给我说说农村的新变化吧!”“就你性急”,妈妈用手轻轻刮了一下我的鼻梁,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第三篇:家乡的变迁
家乡的变迁
深圳位于中国南部海滨,毗邻香港,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在邓小平先生提出经济特区之前,深圳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在他实施了经济特区这个措施以后,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家位于深圳宝安区的沙井街道或许你没有听过沙井街道。沙井镇是著名的侨乡,全镇有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6万多人,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产丰富。沙井素有“蚝乡”之美称,“沙井蚝”质优量丰,闻名遐迩,驰名中外。是深圳最大的“三高”水产基地。沙井镇交通便利,具有四通八达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虽然宝安区没有被划入特区之内,不过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在我小时候我家那里大多的地方都是工厂,由于改革开放所以有很多的外国厂商来我们这里,沙井街道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优惠政策,不断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资金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大办“三来补一”企业,为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奠定基础。招商引资工作逐渐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转化到优化投资环境上来。从硬件和软件积极为外商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开放水平。至98年底,沙井街道共有投资方来自香港、台湾、日本、美国、德国、印度尼西亚以及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三来补一”、“三资”企业827家,有相当一部分跨国集团企业资金密集、技术含量高,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也吸引了很多外来劳动者过来赚钱养家。那时候就是很多工厂,排烟排污水,在我任何有记忆河他都是黑色的,从来不是干净的。不过这么多工厂也然后我们本地的具名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上初中以后,由于有认识的朋友,爸妈也没有小学的时候管的严了,所以有时候会和同学出去玩,可是那时候沙井还是一个工厂区真的是超级少地方可以玩的。于是那时候要坐车渠道宝安区的中心-西乡街道去玩。那时候是非常羡慕西乡的同学的。后来沙井以著名的“深圳速度”也建了什么大型的娱乐商场,让大家的精神生活大大提升了。就在这几年里,京基百纳也在这里建立的大型的商场,这又为沙井人民假期多了一个好的去处。我就是我对我的家的变化的一些记忆。
过去深圳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离去,村里只剩老和小。”这首民谣,是对改革开放前的深圳的真实写照。当时,深圳没有大学,没有自己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仅有的文化设施是一个新华书店和一家五十年代盖的剧院。而现在深圳是中国内地四个一线城市之一。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国际门户,已发展为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家乡变迁
家乡的变化
山东省菏泽市
我的家乡在单县,自党的十五大以来,党的春风吹进了我的家乡,唤醒了家乡的人民。从此,我的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那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乡亲,有我的启蒙老师,有我儿时的所 有记忆,还有我那可爱的家乡。然而,记忆深处的家乡却不是现在这样的,这是 社会发展的标志。这种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变化,更多的变化是人内心 深处以及整个地区习俗的变化。众所周知,20 世纪,农村是改革开放最落后的地方,因此许多传统的习俗 保持的也很完好。然而,随着时间的继续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的许多习俗也 在慢慢的淡化、消逝。我的家乡也没有逃过这个有着巨大利益的灾难(我个人的 看法)。在我小学的时候(20 世纪末、21 世纪初),我唯一去过的地方就是阜阳市,而且是很少去,因此对家乡的一切都无比熟悉。所谓的乡间小路,应该不是江南 的石子路而是我们那里的羊肠小道。我上学的道路都是泥巴路,下雨天,总会有 人摔倒在泥浆里,我也是其中之一(为此我妈妈每到雨季都为我的换洗衣服发愁,囧)。对于那些道路,我如今很是怀念,但是我却再也找不到它们了。现在的社 会发展了,所以那里的道路也就给换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想富,先修路”。道路好了,人们就更方便出外赚钱,外面的世界和文化也就更容易对我们产生潜 移默化的影响。经济被带动起来以后,接着就是我们的习俗和观念了。这也许是 它们所措手不及的,在这种没有任何攻击的情况下,人们慢慢的就改变了一些习俗,这是潜移默化,这是自然而然,总之,它是那么顺其自然、理所当然的发生 了,发生的无声无息却翻天覆地。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春节的拦门棍。除夕之夜,我们家都会在大门口横放一根大木棍,然后在过完初一后再拿走。小的时候,我就很纳闷,为什么要在门口横放一个很长的大木棍呢?爸爸给我的 答案是“这可不是一般的棍,这是拦门棍,专门拦截那些妖魔鬼怪进屋的。”我 很严肃的听着,然后郑重的点头,“原来如此啊。”据说,那是关于年兽的问题,拦门棍就是拦截年兽的,后来慢慢的发展成拦截各类妖魔鬼怪。从此,我都对那 个棍很尊敬,从门口过时都会跳过去。这个习俗一直持续着,而且那时候我和妈 妈去左邻右舍拜年时,发现他们也和我们家一样,不过我已经见怪不怪了。对我 们来说,不放才怪呢?可是,世事难料,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我发现那种习俗很少有人家放了,仅仅有些年龄大的老年人还守着那些观念,一直坚持着。我 家也一直是个很传统的家庭,每年都坚持,可是今年却没有。后来我提醒爸爸,爸爸说他忘了,后又说没关系的。是啊,忘了,忘了是因为没放在心上,而没关 系则是因为大家都没放。观念在改变,行为也随着变了。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春节中许多细小的环节又有谁清楚的记得呢?再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前 的春节,大家都是挨家挨户的串门子拜年、叙叙家常,而如今呢?如今的道路顺 畅了,大家在一起的交流反而少了,男人们在一起打麻将,妇女们就在一起打扑 克牌,孩子们则在家里看电视。虽说是农村不比城市可以去逛街,但是却和城市 的人们一样缺乏相互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变,至少不再是曾经的淳朴、憨厚。我并不能用一句“变化”把所有的事情都描述出来,有许多变化根本就不是 我们看得见的,更不是我们能用语言形容的。春节习俗的变化也映射出现实社会 的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在发生着。对于这些变化,我不赞同,但是却能理解也 能接受。因为这些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性。我国是一个 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多就意味着口多,那么多张口等着吃东西,中国 怎么能不发展呢?更何况世界上其他的国家都在发展,我们中国不可能再重蹈覆 辙清末年代的事情了。在这双重作用下,这些变化就是不可避免的。相反,这些 变化对于我们的国家也是件好事,至少人们的日子都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了,同 时这些变化与中国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从国家利益上看,它 百利而有一害。唯一的一害就是地方文化在流失,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流逝。对 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弘扬,更应该加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保护了,那我们的那些民间传统习俗难道不应该保护弘扬吗?有些可能是迷信的,但是有 些却是一个地方的象征,更是那个地方人们的引以为豪的过去和憧憬美好未来的 希望。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都应该清楚并然爱自己的家乡,以及为自 己家乡的某些习俗而引以为豪。但是许多习俗在流逝,也许一些年过后,我们的 后代都想象不出曾经的那些习俗是如何做的,最多只是在书本上看看。就像,我 国的许多灭绝动物一样,当它存在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对它加以保护,而当他们 灭绝了,我们才意识到它们珍贵,还对一些剩的很少的动物尊为稀有动物。稀有 动物本来并不稀有,只是我们把它们变成了稀有动物而已,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 非稀有动植物变成稀有动植物。这些只是希望国家能对地方的文化传统习俗加以 重视及保护。另外,春节的习俗变化只是一种文化的改变,虽然严峻但并不可怕;可怕的 却是人们之间心里的变化,但是这却是阻止不了的。我对此有很深的感受,而且 我很不希望这种变化的发生,但是我却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国家对此也做不 了什么具体的措施,因为这是一种趋势,是一种向城市市民发展的趋势,势不可 挡。归结来谈,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所以我不能否认这些变化为人们生活带 来的巨大利益,但是我也不得不意识到它对当地文化和人们心灵的侵蚀。存在即 是合理的,也许它们的变化存在的是合理的,我并不能加以什么样的评判。而我,只是希望我们大家能意识到并妥善对待这些变化,让它们尽量的完善,让我们自 己也尽可能少的被其侵蚀。凡事不要等我们失去时才知道后悔,毕竟失去的东西 很难再回来。
首先说路,以前是泥泞小路,一踩裤子上喷的尽是泥。现在,是用水泥铺成的柏油马路,现在的柏油马路可以六辆大卡车并排行驶。关于人民路还有一条政策:7:00—晚19:00不允许卡车在人民路上行驶,以免路面受损。我们坐在车上十分舒服,车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活蹦乱跳”了。
再说说这里的河—百二河。以前这里很不卫生,人们把垃圾倒在百二河附近,使百二河发出一阵阵嗅味,让人难以忍受,有些身体不好的,从这路过,病情更加严重了。现在就不同了,到处都是环保标语,还有许多清洁工在扫地,水不但没有嗅味了,而且人们还在百二河附近种上了许多垂柳,像一位春天的使者,热情地伸出修长的手臂,焕发出勃勃生机;它的枝条细长下垂,直觉泻而下,像少女柔软的披发,又像一条绿色的瀑布,优美而不失气势。从这儿路过的人再也不用捂着鼻子了,夏天,人们还可以在垂柳下面乘凉,真是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以前家乡是一个全市不到30万人的山区小镇,现在是一座城区就有50万人的中型城市,菏泽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生活进一步迈向小康。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推进水资源开发、库区建设、环境保护、结构调整、移民建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的家乡居然变成了一个小城市。繁荣而昌盛,美丽而可爱。从前低矮、破旧的老屋早已被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取代了。当年泥泞的古道已不见踪影了。宽阔的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平整、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来往、川流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人来人往。以前的瓦房现在变成了豪华的住宅,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一栋栋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崭新的高楼大厦。儿童乐园充满着欢乐声,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只要你任意走进一个家庭,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也得到了普及,不少人家还有手机、私家轿车呢,许多家庭还购置了电脑,用以浏览、查询资料和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无穷的乐趣。商场、农贸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真是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气象啊!
第五篇:家乡的变迁的杂文随笔
读了顾林老师的《住房六十年之变迁》后,心有感触而写了《读顾林老师〈住房六十年之变迁〉有感》一文。写完后觉得言尤未尽,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衣食住行样样翻天覆地,每一样都值得好好的写一写。上次写的是住,这次写一写行。
80年之前我们这里全部是土路,连自行车都没有。从雁周村到戴南镇是十里,除了行船就是步行。戴南镇也就是东西一条街,从庄上到镇上步行要一个小时。79年我去徐州参加了工作,回乡探亲光是在路上就要三天。早上八点到泰州后要等到下午才能上船。船到戴南时是晚上六点,冬天的六点钟天已经黑了。借着星光,背着行李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猛不丁从田里窜出一只黄鼠狼野猫之类的小动物总能吓我一跳。
85年我买了第一辆自行车。土路上纵向铺上了水泥板子,板子宽不过五六十公分。两个自行车会档要一定的车技,经常有人掉到路边的秧田里,爬起来一身都是泥。我的自行车在家里一直放了三五年,因为路不好,妻子胆小不敢骑。
93年的时候徐州市已经有一少部分人能买摩托车了。刚懂事的儿子戴着玩具摩托车头盔说:“爸爸,等我长大了,给我也买个摩托车。”我嘴里答应着,心里却在想,靠一个月百十块的工资,什么时候能买得起摩托车?
97年我从徐州回乡。搭上家乡发展的快车,两年后我买了两辆摩托车。再两年我又买了一辆面包车。
原先的土路也从铺水泥板子到村村通公路,再到现在的双向四车道大公路。原先要步行一小时的路程现在开车只要几分钟。前两天我特意看了一下里程表,从家门口到戴南交易城农行只有1.7公里的路程。“上个戴南比上厕所都快”已经成了庄上很多人的口头语。
从一小时到几分钟,这就是家乡发展的速度。也是整个中国发展的速度。高速发展中国已经使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国人受益,一个国富民强全面小康的社会已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