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本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03:1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为本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为本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人为本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习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

2014年4月16日

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发展是当代中国主题。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推动科学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现在,我国面临的最根本问题,一是发展不足,历史欠账太多;二是发展不够好,科学发展亟待加强。面对新的形势,只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总书记强调:“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是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千真万确的。

解决好发展问题,也是我国在国际上赢得重要地位的关键。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这个机遇期在国家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低迷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市场需求成为全球竞争最稀缺的资源,资源环境、粮食安全问题突出,能源供求格局出现新变化。保护主义升温,冷战思维抬头,经济问题政治化现象突出,大国关系也进入全方位角力新阶段。

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必须始终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执政之要、兴国之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协调推进其他方面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这些论述,深化了十八大精神,丰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发展理论。

稳中求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的实质就是要保持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有些还相当尖锐。在这种形势下,特别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尤其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在当今中国,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许多问题难以解决。但速度不是越快越好,关键在于质量和效益,否则速度也难以为继。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不论从世界发展态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要求看,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都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深,指出:“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会抢占先机,掌握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大量情况表明,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

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促进创业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福祉,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动摇的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推动科学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化解产能过剩可能影响就业和居民收入,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也可能影响到增加民生投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贫困地区能不能实现小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全面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总书记亲民爱民的高尚情怀和心系贫困群众、关怀贫困群众的真实情感。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真正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上,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二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推动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推动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0年7月23日)

XX镇现有版图总面积275平方公里,人口11.3万人,其中镇区面积8.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5.2万人,316国道穿境而过,汉十高速公路、谷竹高速公路相交于此,襄渝铁路及复线横贯东西,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繁多,经过多年发展,XX有工业和修理修配及加工业主共计114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41家,农业龙头企业6家,拥有农产品标识品牌10个。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农委的指导下,XX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保障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强化质量管理为突破口,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农产品市场管理和农产品减污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农产品生产源头污染情况得到根本好转,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宣传,提高认识,营造良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氛围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着我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整个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我们加大农产品质量工作力度,扩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晓率,营造良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氛围。一是成立农产品安全工作领 导专班。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镇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领导为副组长,镇各片片长和镇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规划、指导、督促和协调工作。二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近年来,我镇利用广播、会议、印发资料、出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目的、意义。在镇政府网站开设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宣传专栏,组织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月活动”、“农产品市场准入宣传周活动”,今年印发宣传资料14000余份,黑板报6期,出动宣传车41次,接受群众咨询4300余人次,通过宣传,提高了广大群众对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提高了无公害农产品在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我们组织镇直相关涉农部门、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村(社区)两委人员等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和镇不定期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知识培训班。据统计,从2008年以来,全镇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0多场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及农民共计3.5万人次,先后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点30余个,面积达到3万多亩。

二、狠抓市场,加大管理,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坚持严把农业投入品关口,认真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严肃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做到了让农民放心购买和使用优质农资产品,切实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狠抓市场准入工作。每 年春季,认真实施春季强制防疫计划,切实做到组织、经费、物资、工作“四到位”,免疫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畜不漏针;加强对农贸批发市场管理,明确要求证照不全的不准入市,并加大对场内产品抽检的抽样率,不合格的严格强制退市。同时,加强市场内的消毒工作。二是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坚持每年活动有方案、每个季度有重点、每月行动有要求,重点开展以种子、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农膜以及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打假整治行动。今年以来,镇政府组织工商部门、食品监督、畜牧检疫、公安部门等执法大队,检查农资市场18个,检查农资经营门店189家,检查肥料1030吨,种子103吨,农药3吨,查处肥料案、种子案各1起,取缔无证经营摊点4个,挽回经济损失26万元,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对全镇所有经营门店进行彻底清查,违规药品全部收缴,有力地净化了农资市场环境。三是加大市场流通管理。一方面,我们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严禁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和各种乱设卡、乱收费,确保农产品购销公平、有序进行;另一方面,我们加强农产品运输管理,严禁在路上设卡收费,确保农产品运输畅通无阻,对农产品流通开绿灯,工商部门简化办证手续和放宽办证条件。

三、狠抓源头,减少污染,推动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积极开展农产品源头治理。一是加大环境污染监测及治理力度。地理环境条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基础。XX镇是工业大镇,为了减少“三废”对农业生产的污染,一方面,我们 在杨溪湾建立新型工业园区,对XX镇企业实施逐步转移,新入驻的企业直接引资到园区生产;另一方面,我们加大工业企业的技改力度,通过技术的升级减少污染或循环利用,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对企业全部建立污水处理系统,防止污水进入地下。二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在农产品生产过程我们始终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把标准化生产与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标准化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根据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等要求,严格组织标准化生产示范,指导生产者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农业投入品,在农产品采收加工、贮运保鲜、批发销售等环节也实行标准化管理。三是大力培植龙头企业。作坊式、分散的农产品生产模式不利于农产品质量的监控及农业标准化生产,因此我们积极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通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将标准化生产的装备、技术、观念、意识导入农业和农民之中,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由农产分散经营模式转变为“公司+基地+农产”的模式,将农民改造为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工人”,通过产业化经营确保农产品的安全。

我们虽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各级领导的要求和兄弟乡镇的工作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愿借这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大会的东风,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文化建设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文化建设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作用,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建设

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得到提高及富有,才能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的竞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文化的竞争态势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更迫切和更高的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各项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即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完全一致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都离不开文化建设。

正因如此,我们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文化同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并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所有这些,表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的认识的自觉和清醒。我们必须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科学理论、实践科学理论的自觉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锻造精神支柱。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强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占据优势地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与发展。

协调发展必须加快文化建设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政治、文化不仅要全面发展,不可或缺,而且要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提出“协调发展”的要求,在抗非典工作会议上全面阐述了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社会资源和环境的投入。温家宝总理曾形象地指出,一个国家跟一个人一样,应该是协调发展。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肯定站不住、站不稳;一个国家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也站不住、站不稳,所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就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科学文化建设发展,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改革和发展不断加快,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文化建设总体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文化建设水平、发展程度仍然相对滞后。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文化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存在重经济、轻文化和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片面思想认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上还有不少问题存在,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一些领域和地方

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经济活动中,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偷税漏税、不讲信用等成为社会公害;文化领域宣扬暴力、凶杀、色情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一部分人的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与信念产生困惑和动摇。

所有这些都说

明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下大力气加快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这条腿“补上”、“补长”,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为了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优秀的作品和良好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利用高新科技,通过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先进文化的持久推动

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持续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动力。在人类历史上,人口、资源、资本等都曾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文化因素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更加凸现了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现代社会,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文化因素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经济活动之中,使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科技、信息和人才等文化因素,正在丰富和扩充原有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人才素质的提高,经济竞争越来越依赖于文化资源要素的竞争,社会财富越来越向拥有文化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

文化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现代社会,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日益融为一体。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才能在产品竞争中胜出。我们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一定要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文化资源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重要资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成分越来越多,文化品位越来越高,企业整体素质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不注重文化建设的企业,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弱势,即使风光一时,也难以持久。文化优势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环境优势。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软环境。文化软环境越好,越有利于产业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中把握主动,占据有利地位。一个文化落后或有文化缺陷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很难提高,即使获得一时的增长,也难以为继。总之,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看待和把握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态势,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文化动力。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竭林而耕、竭泽而渔、竭草而牧的掠夺式开发和“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短视发展行为,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工业化病症”,并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自觉矫正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人与自然平等对待、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增强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推进集团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站推荐)

凝心聚力,共筑和谐

推进集团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翟若愚在集团公司工会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集团公司新的“五个突破”和“四年再造一个大唐”宏伟目标全面实现的历史时刻,在集团公司2007年工作会议提出了努力实现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目标――进入世界500强的重要时刻,系统各单位党政工主要负责同志聚集一堂,隆重召开集团公司工会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此,我代表集团公司党组,对集团公司工委的成立和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亲临大会指导工作的全总和国资委有关部门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与会的各位工委委员,并通过你们向系统广大员工和工会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才,全总基层组织建设部郭稳才部长和国资委党委群众工作部李学东部长作了重要讲话,对集团公司的工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寄予了殷切希望,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王琳同志代表集团公司工委作了很好的报告,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一并贯彻落实。

下面,我代表集团公司党组讲三点意见。

一、工会组织在集团公司快速持续协调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团公司组建以来的四年,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电力需求的迅猛增长,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空间。但是煤炭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装机容量的增长导致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给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集团公司党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致力于增长方式的转变,致力于增长质量的提高,致力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在系统8万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集团公司“两型、四化、三个能力”的发展战略体系、三级责任主体的集团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具有大唐特色的“同心”文化体系都已基本形成,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四年来,每年迈出一大步,每年上一个新台阶。2005年,圆满实现了以“三个突破”为主要标志的发展战略第一阶段目标。在发展战略第二阶段开局之年,我们取得了发展速度快、消耗性指标低、安全生产形势好,经济效益高的优异成绩,实现了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用四年的时间“再造了一个大唐”,为推动电力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年的时间,大唐集团公司以跨越式的发展履行了对国家、对社会的承诺与使命;大唐员工用艰辛与汗水创造了“大唐速度”和“大唐精神”。这是集团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丰硕成果,这是8万大唐员工奋勇拼搏的结晶,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难能可贵,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不断发扬。在这一进程中,系统各级工会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和组织广大员工始终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满腔热忱地投身发展,聚精会神地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通过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构建了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通过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打造了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员工队伍;通过深化安全月、安康杯等主题活动,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通过开展技能大赛,选树先进典型,搭建了员工成长和进步的大舞台;通过举办首届职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集中展示了大唐“同心”文化和广大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卓有成效的工会工作,有力地促进了集团公司发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保持了员工队伍的团结稳定,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为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一步步实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集团公司四年发展的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指导方针,是集团公司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工会组织不愧为集团公司党组联系8万员工的桥梁和纽带,不愧为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8万员工不愧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生力军。

二、工会要组织广大员工继续在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建功立业

集团公司工委的成立,为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将为工会组织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开创系统工会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当前,集团公司发展正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快速持续协调发展,提高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这一目标蕴含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企业规模与企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自身和谐与社会环境和谐的高度统一。

新的形势既对集团公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集团公司系统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工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思想统一到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上来,把工作融入到集团公司中心工作中来,把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上来。围绕国家能源战略和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找准融入中心的切入点,把握服务大局的着力点,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围绕集团公司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会组织要发挥好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目标中的促进作用

在今年的工作会议上,我们在分析集团公司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三大机遇和两大挑战的基础上,根据当前中央经济会议精神和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四年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

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要瞄准这一奋斗目标,结合企业实际,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调动和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团结和带领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安全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放眼长远,为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为做强做大锐意创新,最大限度地把员工的智慧和创造力凝聚到进入世界500强奋斗目标上来。要在项目谋划、前期工作、项目建设等工作中寻找工会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围绕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程工期、以及大力开发水电和新能源项目等工作,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劳动竞赛、技术革新等方面活动,为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中的推进作用

去年8月底,曾培炎副总理在集团公司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时作出重要批示,在肯定我们成绩的同时,希望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方面再带个好头,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今年1月16日集团公司工作会议召开之前,曾培炎副总理又为我们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集团公司规模和效益翻一番,为保障电力供应作出了贡献。他认为我们把今年确定为“节约年”,提法很好。希望我们加快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认真履行节能减排承诺,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今年集团公司的“四二”工作思路中,特别强调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这“两型企业”建设,强调兑现节能、减排这“两项承诺”。

建设“两型企业”是国家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重要的历史使命,更是集团公司提高效益、增强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们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要围绕这一战略任务,立足工会自身特点,发挥组织优势,引导广大员工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力军作用,在企业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等实践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围绕生产和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创新活动方式,深化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引导员工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工作中有所建树、有所突破;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良好风气,积极营造建设“两型”企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励奖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建设“两型企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三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基础作用

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影响广泛的社会公用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我们要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首先要实现企业的和谐。企业和谐应该体现在生产安全、生活安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气旺盛、充满活力等方面。工会组织的“维护、参与、建设、教育”四项职能与企业和谐紧密关联,工会组织直接面对职工群众,处在推进企业发展、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线,在建设和谐企业中具有充分的优势、广阔的平台、有效的载体,应该大有作为。

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是企业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解决好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企业党政工的基本要求。系统各级工会组织要不断强化以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要维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企业和谐稳定。要教育和引导员工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珍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维护员工队伍的团结稳定,夯实和谐的基础。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特别要高度关注、大力帮扶弱势群体,让全体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四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中的推动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集团公司组建以来,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我们还应看到,要适应集团公司电源结构、机组结构不断优化的要求,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人才层次有待进一步升级;要适应集团公司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和电力技术创新发展形势的要求,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还相对缺乏。工会组织在职工队伍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要立足于维护员工的学习权、发展权,引导员工将自身价值与企业价值统一起来,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

要按照国资委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职工素质工程。要以提高员工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为重点,组织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搭建员工施展才华的平台。深入开展“创争”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断优化企业人才结构。要特别重视培养企业发展亟需的知识型、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支适应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要不断优化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加大评先树优工作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在集团公司系统营造“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

五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企业的灵魂和潜在的生产力。集团公司成立以来,把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增强企业凝聚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提炼出具有时代特征、大唐特色的同心文化,形成了同心文化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树立了鲜明的企业形象,得到了广大员工的高度认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为实施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优势,是弘扬、发展同心文化的重要推进者。各级工会组织要切实履行教育职能,大力推进同心文化宣传贯彻活动,以同心文化引导人,以同心文化塑造人,以同心文化激励人,使同心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充分发挥各种文体活动的载体作用,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体育活动,创新同心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强同心文化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凝聚力。分、子公司和基建企业工会组织,要注重培育和提炼本系统、本企业特色的子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集团公司同心文化。同时,要通过各种载体和活动,向社会展示同心文化,传播同心文化,在构建和谐大唐、活力大唐、发展大唐的进程中,不断增强同心文化的品牌效应。

三、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为集团公司系统工会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提出:“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及时解决工会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自己的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会是党领导下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员工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政治原则和根本保证。关心和重视工会工作,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集团公司系统各级党组织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工会工作,把工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与党政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比。要坚持和完善党组(党委)定期研究工会工作的制度,听取工会工作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会工作问题。要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工会在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完善的工会组织体系、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是保证党的群众工作正常开展、促进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把工会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要切实保障工会设立必要的工作机构和人员配置。各分、子公司要加强对所属及所管理企业工会的组织领导,结合实际设立相应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基层企业中,老厂要按照有关规定,保持一定的工会干部职数;老厂改制和新厂新制的企业,要保证工会机构至少有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并在人、财、物等方面对工会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要切实加强工会领导班子建设,把工会干部的培养、使用和管理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进一步落实工会干部待遇。各单位要积极支持集团公司工委开展工作,加强对工会工作的组织协调,为工会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志们,推进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构建和谐大唐,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员工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把集团公司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为实现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目标而努力奋斗!(全文完)

第五篇: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心得体会

2011第四期处干班

陈有功

关于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党中央的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我感到,要着力在“四个转化”上下功夫……

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要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既通俗易懂,又博大精深,只有深钻细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把握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转化为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变成我们的自觉行动。其次,要善于对科学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综合、分析、思考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论转化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对具体工作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总结,只有这样,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得到较快提高。科学发展观不仅源于实践,更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升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新的一系列变化,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我们更加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当前首要的就是要始终坚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工作进行精心谋划,对制度进行完善修改,自觉转化为抓落实的思路,转化为抓落实的办法和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上级的决策部署,正确的态度就是要结合实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但是,实践中也有一部分同志,不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是满足于一般号召和原则要求。有的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有的空泛议论,坐而论道。有的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有的说得多,做得少。说到底这是思想路线不端正的表现,其危害是很大的。纠正这种现象,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一步端正思想路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真

实情况,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路,做出科学的决策,拿出实在管用的办法。要在理论的具体化上下功夫。要善于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原则把握工作方向、特点和规律,善于把上级的指示和要求,分解成具体的工作目标、思路、步骤、措施。在工作指导上,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把执行上级指示与创造性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和认识客观事物,形成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仍然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还必须付诸实践,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归宿。要始终把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放在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抓好工作落实上。一是要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一个真正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人,就会始终保持雷厉风行、积极进取的昂扬精神状态。作为省级机关的党员干部,就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振奋精神,勤奋工作,解放思想,干事创业。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奋力进取、与时俱进的良好精神状态。二是要下大力抓好工作落实。要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工作才算到了位、做到了家。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各个方面的工作中。同时,还要把这一科学理论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汲取群众的智

慧和力量,进一步保护引导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业绩。三是要不断提高综合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努力增强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自觉加强学习、强化素质,成为学以致用、用有学成的表率。要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

所谓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它的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二、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今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具体地讲,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一是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使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如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拆建补偿等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显著增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使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加,需要大幅增加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投入。这些,使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原有管理力度和管理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要求。二是社会管理难度增加,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社会运行在总体适应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大量不协调、不健康、不稳定现象,增加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加大了社会管理难度。如利益格局调整使社会纠纷、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增多,而原有的利益诉求

表达渠道不够畅通,需要不断改进;各种社会问题相互交织,使社会矛盾呈现联动特征和连锁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起来困难较多,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三是大力推进社会建设,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推进社会建设,既要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也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因此,加快社会建设,必须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尽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三、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因此,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千头万绪,服务是核心,人民利益是根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终要落实到人民生活中。社会管理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积极创新。如何继承、如何创新?要摸准社会管理的脉搏,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能忘。无论形式手段、机制体制如何创新,但社会管理的根本宗旨是不能变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新要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要完善管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要做到这些,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从传统的“政治命令”思维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从政府“包打天下”到注重运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从习惯“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综合管理。

三要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重要着力点。源头治理是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理应在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重点防范决策失误。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

四、紧密结合人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要着力推进社会管理法制建设。人大工作要以实际行动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确保各项工作在法制轨道上高效运行,符合法律和制度的规范要求,从而在公众中树立人大依法履职的权威形象,增加人大在推动依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话语权和说服力。保障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正确实施,梳理出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实施人大法律监督的重点内容,适时开展调研、视察和执法检查等活动,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二要着力深化社会管理方面的监督。通过依法履行监督权,深化社会管理方面的监督,促进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完善。坚持促进经济发展与加强社会管理并重,着重听取和审议社会管理方面的专项工作报告,并适时组织视察、检查。在监督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督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创新工作机制,以人为本,致力于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督促政府大力发展服务性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开展质询、工作评议等监督方式,加强对社会管理部门工作的监督和支持。进一

步加强对重大民生工作的监督,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义务教育、就业创业、食品卫生监管、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实施监督,注重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并结合开展调研、视察和跟踪督查等活动,增强监督效果,促进工作改进,推动问题解决。

三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在真实反映民众诉求中发挥知情知政作用,通过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日”和“主任接待日”等活动,帮助代表将群众诉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上来。进一步加强代表培训,增强代表意识和执行职务的能力,提高代表建议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不断提高代表建议办成率,在促成民生问题解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代表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其真正成为值得群众信赖的社会管理中坚力量。二是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有效激励和正确引导,促使代表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善于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入手,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要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协同广大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关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主动向群众大力宣传法律法规,提

高群众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教育引导群众坚持通过法定程序和正常途径来表达意愿和要求。三是在有序引导公众参与中发挥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为代表立足岗位,争当干事创业表率的同时,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创设平台;进一步加强对“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突出代表履职为民、服务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使这项活动成为督促代表履职的抓手,同时也成为向选民展示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窗口。

下载人为本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为本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省委专题学习会发言摘要 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传......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推动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推动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抓好安全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更是推动我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抓好安......

    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陕县教育体育局水清波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育思想的转轨,认识上要先解决这个问题。从实际情况看,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四点: 1、注重......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之四以人为本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精选合集]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之四 2013年7月15日《光明专论》 以人为本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 范仲阳 《 光明日报 》( 2013......

    育人为本(模版)

    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职责必须做到“学生为本,做人为先”。教育是爱的事业,所以教育必须建立在爱与智慧的基础上。教育是科学,更是一门活生生的艺术,它不......

    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浅谈文明和谐校园的构建 发布者:郑燕 发布日期:2012-10-31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浅谈文明和谐校园的构建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

    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

    做好“废、改、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做好“废、改、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煤炭企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煤炭企业发展中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