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汉语2复习指导
《古代汉语2》复习指导
考试说明:
1、本次考试内容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下)为主,以与之配套的《古代汉语学习辅导》为复习纲要。考试题型有:填空题、翻译句子、选择题、分析近体诗的平仄,说明有无拗救与违反格律的地方、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2、复习重点如下:
1)、选文重点篇目:毛遂自荐、韩信拜将、谏逐客书、论积贮疏、出师表、答李翊书、段太尉逸事状、贾谊论、黄冈竹楼记、赤壁赋等
2)诗词重点篇目:渭川田家、望岳、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友人、春望、晚晴、黄鹤楼、无题、鹿柴
3)通论重点:成分省略、副词、连词、语气词、古书的注解、古文的标点、诗律
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语气助词在句中的位置,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
2、我国古书注解体例总括起来主要有()、()和()。
3、“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的,但有时也用来注明()字。
4、按照姚鼐文体的分类,《答司马谏议书》属于()类。
5、被动句是指()和()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固 ”在句中的意义是(),现代意义是()。
7、开我国文体研究先河的是()。他把文体分为四类,即()、()、()、()。
8、我国古代文献按语言形式的差异可分为三大类,即()、()和()。
9、平仄律的基本要求是:一句之中平仄();同一联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称为();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平仄相同,称为()。
10、“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下两句是(),()。作者是(),诗句出自《》。
11、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2、律诗不论五言还是七言,都是(),由()组成。每联两句,上一句叫做(),下一句叫做()。
1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它的作者是()。
14、古代汉语副词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15、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主要作者是()。
16、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一种是()。合称()。
17、()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主编是北宋()。
18、《原毁》的作者是(),“原”是()的一种文体。
19、古文今译的要求是()、()、()。
20、根据一首词字数的多少,词分为()、()、()三大类。
二、选择题
1、莫如商鞅反者。“莫”字的意思是()
A、没有B、不要C、不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字的意思是:()
A、将要B、将近C、并且
3、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因”字的词性是:()
A、介词B、连词C、副词
4、今之君子则不然。“则”字的意思是:()
A、就是B、却C、那么
5、然。诚有百姓者!“然”字的意思是:()
A、但是B、是的C、这样
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于”字的用法是:()
A、表示时间B、表示被动C、表示比较对象
7、遂许先帝以驱施。“以”字的词性是:()
A、动词B、连词C、介词
8、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为”的用法是:()
A、表示对象B、表示原因C、表示被动
9、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诸”字的用法是:()
A、表示多而不定之数B、相当于“之于”C 相当于“之乎”
10、吾诚乐而悲之。“而”字的用法是:()
A、用于联合结构中B、用于偏正结构中C、用于主谓结构中
11、是吾剑之所从坠。“所”字的用法是:()
A、表示处所B、表示原因C、表示目的12、彼恶知之。“恶”字在句中的意思是:()
A、凶恶B、哪里C、厌恶
1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或”字在句中的意思是:()
A、或者B、有人C、或许
14、“客何为者也 ” 这个句子是:()
A、疑问句B、被动句C、判断句
1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句中两个为的意思是:()
A、给、替B、替、给C、替、制定
16、“汝诚人耶!”句中“耶”表示的语气是:()
A、疑问B、测度C、感叹
17、“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句中“哉.”表示的语气是:(A、疑问B、测度C、感叹
18、“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这个句子是:()
A、疑问句B、被动句C、判断句
19、“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句中是副词的字是()。
A、之B、第C、而
20、“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句中“至则行矣”的主语是()。
A、老子B、子路C、老人
2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字在句中的意思是:()
A、微笑B、微小C、没有
22、指出下列诗句中不是王维所作的一句()。
A、野老念牧童,倚杖候柴扉。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D、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李商隐D、白居易
24、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学家是()。
A、欧阳修B、韩愈C、苏轼D、柳宗元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现而已。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8、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9、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10、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
11、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12、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13、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14、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1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
17、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18、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19、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0、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2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四、分析下列近体诗的平仄,说明有无拗救与违反格律的地方。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黄鹤楼
(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5、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6、月夜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7、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五、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1、将下列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句中判断句和被动句各一句: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给下列文字加上标点符号,解释加点的字并翻译这段文字,最后给它加个适当的标题:
【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
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福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3、给下列文字加上标点符号,并翻译文字
1)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3)〔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今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
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
4)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第二篇:古代汉语复习纲要
郑伯克段于鄢
(一)文字方面
1、“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古今字 躲避。
2、“姜氏何厌之有?”
厌——餍 古今字 满足。
3、“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捨 放着,放在一边。
4、“佗邑唯命。”
佗——他 异体字
5、“不义不暱。”
暱——昵 异体字
6、“庄公寤生。”
寤 ——牾 通假字 倒逆
7、“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掘 通假字 挖掘
8、“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无生民心。“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无——毋 通假字 不要
(二)词汇方面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都:卿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
城:城墙。国:这里指诸侯的封邑。有时也指诸侯的国都。如:“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国之一”意为国都的三分之一。
2、“君将不堪。”
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3、“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所,处所,地方。“为之所”,双宾语句,给他安排处所。滋蔓:滋长蔓延。图:图谋、谋划
4、“况君之宠弟乎?”
宠:尊,处于尊荣地位。
5、“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去。这句意思是,多做不应该做的事,一定会自招垮台。
6、“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而:过了不久。
鄙:边境上的城邑
7、“无庸,将自及。”
无庸:不用。
及:赶上,这里指招致。
8、“厚将得众。”
厚:丰大,这里指土地扩大。
9、“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完:修茸城郭。
聚:聚集民众。
缮:修缮。
甲兵:甲,铠甲;兵,兵器。具:备,准备。
10、“夫人将启之。” 启:开门。
11、“公伐诸鄢。” 诸:“之于”的合音字,“之”为代词,指代共叔段;“于”为介词,介进地点状语“鄢”。
12、“遂寘姜氏于城颍。”
寘:放置,这里有放逐的意思。
1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封人:封,疆界;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职。
1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尝:品尝,体会滋味。未尝,不曾尝过。羹:带汤的肉食。
请:表敬副词,表示“请允许我„„。” 遗:(wèi)赠,送给。
15、“敢问何谓也?”
敢:表敬副词,表自谦,有大胆,冒昧的意思。
16、“君何患焉?” 患:忧虑,担心。
17、“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黄泉:复合词,字面指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人死后安葬的墓穴。(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惊。
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庄公)。⑵“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合乎法度。⑶“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民”、“心”为“生”的双宾语,意为:不要使民生二心 ⑷“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2.宾语前置句式 ⑴“姜氏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何厌”。⑵“敢问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⑶“君何患焉?”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患”的宾语。⑷“其是之谓乎?”
宾语前置句。用代词“之”复指宾语“是”。3.习惯句式 ⑴“佗邑唯命。”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
⑵“君将若之何?”
“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
4.虚词用法举例
焉
①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应理解为“于此”(“在这里”,“在这时”等)。如:“虢叔死焉。”(虢叔死 在这个地方)“君何患焉?”(您在这件事上担忧什么?)
②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姜氏欲之,焉辟害?”(怎么能躲避祸害?)
其句首句中语气词。如:“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难道谁还说不是这样吗?)“其”在句中加强反问语气。又如:“其是之谓乎!”(大概所的就是这个吧?)“其”在句中 表示推测语气。
齐桓公伐楚
(一)文字方面
1、女:通“汝”
2、共:供,古今字。
(二)词汇方面
1、风马牛不相及
风,放逸奔跑。
2、侵、伐、攻、克、征、次
P18
(三)语法方面
1、无以缩酒
无以„„,是常用句式,意为“没有什么用来„„”。
2、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不谷是为”和“先君之好是继”都是宾语前置的格式,即“不谷是为”应该是为不谷;“先君之好是继”是继先君之好,现在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条件是用代词“是”复指前置的宾语。
3、楚国方城以为城,方城以为城:以方城为城;汉水以为池:以汉水为池。方城、汉水都是前置兼语,“以„„为„„”,是兼语句的一个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字方面
古今字、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二、词汇方面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
国势衰微。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⑥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二)、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三)、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三、语法方面
(一)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二)、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齐晋鞌之战
(一)文字方面
1、“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
道——導 古今字 引导,带路。
2、“禽之而乘其车。”
禽——擒 古今字
擒获。
3、“无令舆师淹于君地。”
无——毋 通假字 不要。
4、“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
桀——揭
通假字
举起。
5、“师陈于鞌”
陈——阵 古今字 列阵。
鞌——鞍 异体字 这里是地名。
6、“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翦——剪 通假字 剪除,消灭。
7、“旦辟左右。”
辟——避 古今字 避开。
8、“韩厥俛,定其右。”
俛——俯 异体字 弯下身子。
(二)词汇方面
1、“孙桓子还于新筑,不入,遂如晋乞师。” 还,返回。
如,往,到„„去。师,军队。
2、“此城濮之赋也。”“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赋,征收的财币,在这里指兵力。腆,丰富。诘朝,明朝。
3、“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 肃,敏捷。
4、“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役,役使,在这里指战事。
5、“臧宣叔逆晋师。” 逆,迎,迎接。
6、“郤献子驰,将救之。” 驰,驱车奔驰。
7、“郤子使速以徇。”“以徇齐垒。” 徇,巡行,表示让众人都看得见。
8、“吾以分谤也。” 谤,背后的批评指责。
9、“师从齐师于莘。”“故中御而从齐侯。” 从,跟踪、追踪。
10、“子以君师辱于敝邑。”
辱,表敬的说法,意为对方辱身来到下处。
敝,本义为破,古书中常用作谦词,指自己一方。
11、“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憾,恨。
12、“无令舆师淹于君地。” 舆,众。淹,留。
13、“余病矣。”“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病,伤重。
1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贯,穿入。
15、“左轮朱殷。”
朱殷(yān),深红色。此处指车轮被血染红。
16、“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险,地势不平难行。
17、“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擐,穿上。即,走向。
18、“右援枹而鼓。” 援,接过来。鼓,击鼓,动词。
19、“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逸,狂奔。
败绩,军队崩溃。20、“三周华不注。”
周,遍,这里为动词,意为绕圆周。
21、“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越,坠。
毙,仆倒,倒下。
22、“请寓乘。” 寓,寄,托,“寓乘”即搭乘别人的车子。
23、“骖絓于木而止。” 骖(cān),旁边的马,古代一车驾四马,中间的两马叫“服”,在旁的两马叫“骖。”
2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属(zhǔ),时间副词,适,正好。当,担当,任职。
25、“且惧奔辟而忝两君。” 忝(tiǎn),辱。
26、“摄官承乏。” 摄,暂时代理任职。
27、“郑周父御佐车。” 佐,在旁辅佐,有“副”(与“正”相对)义。
28、“载齐侯以免。”
免,免除祸患,这里指免于被俘。
29、“赦之,以劝事君者。” 劝,鼓励。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1)“皆主郤献子。”
主,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把„„作为主人”。(2)“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3)“故中御而从齐侯。”
中,方位名词作状语,意为在当中。(4)“从左右,皆肘之。”
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5)“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2、被动句式
(1)“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伤于矢”是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即郤克被矢射伤。(2)“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为戮”是用助动词“为”直接放在动词前构成的被动句式,可理解成“被戮”。
3、多义字词义辨析 及 :
在本篇中共出现6次,其用法和意义可分为以下三种: ①动词,追上,这里是被追上。例如:“故不能推车而及。”
②动词,到达,可以是具体到达某个地方,也可以是事情发展到某一地步。例如:“及卫地,韩献子将斩人。” “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 “流血及屦。”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③连词,和。例如:“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以
① 介词,表示凭借,用。例如:“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以肱击之。” “吾以分谤也。”(“以”的宾语被省略)② 介词,表示凭借某种原因。例如:“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③ 介词,相当于“把”。例如:“郤子使速以徇。”(“以”的宾语被省略)④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相当于“而”。例如:“余折以御。”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⑤ 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行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的目的。例如:“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卫、鲁。”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
“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苟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如:“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冯谖客孟尝君
(一)文字方面
1、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属,通嘱。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食si4,通饲,给人吃。
3、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责,同债。债的本字。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
懧,同懦。异体字。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反,返,古今字。
5、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说,悦,古今字。
6、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介,通芥。小草。
(二)词汇方面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草具,粗劣的饭菜。
2、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有顷,不久。
3、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揭,举。
过,拜访。
4、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区区,少,小,此亦隐指放债之利。
拊,抚育,抚慰。
5、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就国,前往自己的封邑。就,走近,引申为前往。
6、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仅,副词,才。
7、(齐王)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不祥,不善。
被,遭受。
宗庙,祖宗。
祟,神祸,灾祸。
被于宗庙之祟,即遭受到祖宗降下的灾祸。
不足为,不值得帮助。为,帮助。
(三)语法方面
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我,以我为客,处动用法。
2、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何市而反,宾语前置。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带上帽子。
4、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虚上位,把最高的职位空出来。
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使„„空。
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字方面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捨的古字,舍弃。
(二)词汇方面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有军事行动。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夫(fu2):指示代词,那。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力:施展才能。陈,摆布,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力,才力,才能。
就列:承担职位。就,动词,接近,走向,这里有承担的意思。列,位置,这里是职位的意思。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危:侧倾不稳。
持:扶持,搀扶。
颠:头朝下跌倒。
焉:疑问代词,用作状语,为什么。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兕(sì):一种独角犀牛。
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椟(dú):木制的匣子。
6、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夫:指示代词,那个。
取:强力占有。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讨厌,憎恨。舍曰,回避说。辞,托辞、辩解之辞。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患:担忧。
9、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盖:连词,追述原因,原来是。
1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相(xiang4):辅助,帮助。
(三)语法方面
1、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语气的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尔:第二人称代词,你。是:助词,标志“尔”是前置宾语。过,动词,责备,批评。
2、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东蒙主的省略。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以„„为: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句式,一般译作“为什么要„„呢”。
4、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心。
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
子路从而后
(一)文字方面
1、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2、使子路反见之。反:“返”的古字。
(二)词汇方面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后:用作动词,落在后面。丈人:年长的人,老者。蓧:diao4,除草用的农具。
2、子见夫子乎?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有老师的意思。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体:四肢。
勤:勤劳,勤苦。孰:谁。
4、植其杖而芸。植:立着插上。
5、止子路宿 止:挽留。
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行其义:做他应该做的事。
(三)语法方面
1、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食:给„„吃。
见:使动用法,使„„见。
2、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如之何:为什么,古代汉语表示询问的一种固定结构。
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其句子独立性。
夫子当路于齐
(一)文字方面
1、曾西蹴然曰。蹴,通“憱”。不安的样子。
2、以齐王,由反手也。由,通“犹”,好像。
3、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犹:通“由”,从。
(二)词汇方面
1、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当路:当道,指身居要职,掌管政权。许:兴。
2、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或:有人。
乎:介词,作用相当于“于”。吾子:亲密尊敬的对称。
3、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然则:这样,那么。
4、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艴(fu2)然:恼怒的样子。尔:你。
何曾(zeng1):为什么竟然。曾:乃,竟然。比:等同看待。
5、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
得君:遇君,受到君主的赏识重用。
如彼其专:像他那样专一。其:句中语气助词,无义。
6、功烈如彼其卑也。功烈:功业。
卑:低下,不足道。
7、尔何曾比予于是? 于是:和这个人。
8、(孟子)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所不为:所不做的那种人。“子为”之“为”:认为。愿:倾慕。
9、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以:凭借。霸:推行霸业。显:显名,扬名。
10、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滋:益,更加。
11、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犹:还。洽:滋润。
12、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若易然:这么容易。若:这么,如此。法:效法。
13、文王何可当也。当:对等,相当。
14、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故家:有功勋的旧臣之家。遗俗:先代留下来的习俗。流风:流传下来的风尚。
15、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 相与:共同。辅相:辅佐协助。
16、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乘势:趁机会。
镃(zi1)基:锄头。待时:等待农时。
17、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改辟:再开拓。指扩展土地。
改聚:再聚集。指招徕、增加人口。
18、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疏:间隔久。
19、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憔悴:困顿,萎靡。
20、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置邮:驿站传递。置是马递,邮是车递。
(三)语法方面
1、以齐王,由反手也。
王:音wang4,名词用作动词,行王道统治天下。
2、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朝:使动用法,使„„来朝。运之掌:“运之于掌”的省略。
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莫之能御:之用作御的前置宾语。
许行
一、文字方面
1、“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偪——逼,古今字,威胁。
2、“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煖——暖,异体字,暖和。
3、“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有——又,通假字。
4、“劳之来之,匡之正之。” 来——徕,通假字,招徕。
5、“昔者,孔子没。”
没——殁,古今字,死。
6、“子贡反,筑室于场。”
反——返,古今字,返回。
7、“师死而遂倍之。”
倍——背,通假字,背叛。
8、“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暴——曝,古今字,晒。
9、“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
倍——背,通假字 背叛。
10、“皜皜乎不可尚已!”
尚——上,通假字,超过。
已——矣,通假字,句末语气词。
11、“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贾——价,古今字,价格。
12、“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伯——佰,通假字,百倍。
二、词汇方面
1、词义
(1)“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之:至,到。
(2)“愿受一廛而为氓。”
廛: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
氓:由外地或外国迁来之民。
(3)“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褐: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时贫苦人所穿。
(4)“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厉:危害,坑害。
(5)“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易:交换。下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中的“交易”为词组。“易”为动词,指交换,以物换物。“交”为副词作状语,指交相,相互。注意此处“交易”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复合词“交易”。
(6)“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爨:烧火做饭。
(7)“何许子之不惮烦?”
惮:害怕。
(8)“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路:疲劳,羸弱。
(9)“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举:选拔。
敷:施行,也即治理的意思。
(10)“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动词,放大火烧。
焚:放火烧林进行围猎。
(11)“舜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決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瀹:疏导。
注:把水灌入,让水流入。
決:排除水道壅塞。
(12)“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稼穑:并列复合词,指农业生产。单用则“稼”指种植,“穑”指收获。
树艺:并列复合词,指种植,“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13)“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叙:次序,等级。
信:诚信,诚实。
(14)“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易:治。此处指耕种。
(1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则:效法。
(16)“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亦:情态副词,只是,不过。
(17)“门人治任将归。”
任:担子,行李。
(18)“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非:动词,非难,否定。
(19)“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
幽:幽暗,幽静。
(20)“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
情:本性。
蓰:五倍。
(21)“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比:平列。
2、词和非词的辨析
(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虽然:表让步连词“虽”(相当于现代汉语和连词“虽然”)与代词“然”搭配使用,意为“虽然这样”,其作用相当于表让步复句的一个分句。
(2)“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句中“陶冶”指从事陶冶的匠人。又“且许子何不为陶冶?”句中“陶冶”指陶冶这类工作。陶冶:词组。陶,烧制陶器。冶,冶炼铁器。可用作名词
,指烧制陶器、制作铁器的匠人或工作。
(3)“‘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然则:代词“然”与表顺承的连词“则”的搭配使用,“然”承接上文,“则”表示在此情况下据事理应推出的下文。“然则”连用,意为“这样的话,那么„„”。
(4)“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荡荡:叠音联绵词,广大辽阔的样子。
(5)“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巍巍:叠音联绵词,高大的样子。
(6)“皜皜乎不可尚已!”
皜皜:叠音联绵词,光明洁白的样子。
3、多义词的词义辨析
与
①动词,给予。“文公与之处。”“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②动词,参与。“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③介词,同,和。“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④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带有推测的意味。“自织之与?”“自为之与?”“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
“踵”,原指足踵,脚后跟,此句中活用作动词,带宾语“门”,意思是走到门前。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饔”“飧”本指早饭、晚饭,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做饭,用连词“而”连接,作动词“治”的状语。
(4)“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衣”“冠”皆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戴帽,在句中作谓语,有的还带上宾语。
(5)“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劳”,使„„劳。
“匡”,使„„正。
“直”,使„„直。皆为使动用法。
“翼”,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庇护,带宾语“之”。
(6)“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德”,本指恩德,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施加恩惠。
(7)“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名”,用作动词,指用语言称赞形容,前面受状语“无能”修饰。
(8)“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学”,表示“向北方”。
2、宾语前置句式
(1)“奚冠?”
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的宾语而前置。
(2)“许子奚为不自织?”
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奚为”即“为什么”。
(3)“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先”的宾语而前置。“或”为肯定性无定代词,意为“有人”“有的”。这句意为: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4)“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江汉”、“秋阳” 分别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此句应理解为:以江汉濯之,以秋阳暴之。
(5)“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戎狄”、“荆舒”分别是动词“膺”、“惩”的宾语,用代词“是”复指而前置。
(6)“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是”为动词“学”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而前置。
(7)“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之”是代词,因为充当否定句中的动词宾语而前置。“或”为语气词,无义。
3、被动句式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前句为主动句,后句为被动句,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人”的被动句式,应理解为:被人治理。
(2)“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治于人”“ 食于人”都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食于人”意为被人食。“食人”为主动句式,意为供养人。
(3)“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变于夷” 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夷”的被动句式,意为被夷所改变(同化)。
4、主谓倒置句
(1)“大哉,尧之为君!”
“尧之为君”是用连词“之”置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其独立性后形成的名词性词组,在本句中为主语。谓语“大”由于被强调,而放到了主语的前面,形成倒装句。
(2)“君哉,舜也!”
“舜”为主语,“君”为谓语。本句同样也是为了强调谓语而倒装。
5、习惯句式
(1)“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三句皆为“以„„为„„”的习惯句式。是介词“以”和动词“为”的搭配使用,意为“把„„作为„„”。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以为”即“以„„为”的习惯句式,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可理解为“把这个作为谋生的手段”。
五蠹
一、文字方面
1、古今字
⑴“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说——悦 感到喜悦。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采——棌 栎木。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庸——傭 雇工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士——仕 做官
2、异体字
⑴“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蜯——蚌
⑵“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
饟——饷 供给食物
3、通假字
⑴“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脩——修 学习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翦——剪 修剪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窦——渎 水沟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橐——託 投靠,依附
⑸“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上——尚 崇尚
二、词汇方面
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胜:承受得起,经得起。
2、“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群害。” 作:起来,兴起。搆:架起,搭起。
3、“民食果蓏蜯蛤。”
果蓏:木本植物结的果叫果,草本植物结的果叫蓏。
4、“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臭:气味。恶臭:难闻的气味。
5、“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化:改变,消除。
6、“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决:疏通水道。
7、“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期:期望,要求。法;效法。常可:指永久不变的办法。可:相宜,适用。
8、“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考虑,研究。事;情事,情况。备:措施。
9、“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株:树桩。走:跑。
10、“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释:放下。冀:希望。
11、“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事力:使用劳力。养:给养,生活资料。
1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 厚:重。行:施行。
13、“而民自治。”
治:治理得好,政治上安定,与“乱”相对。
14、“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大父:祖父。
15、“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茅茨:盖房子的茅草、芦苇。采椽:栎木做的椽子。斲:砍削,这里指加工整理。
16、“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监门:看门的人。服:穿的。养:给养,这里指吃的东西。亏:减损,少。
17、“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身:亲自。先:动词,带头,做出表率。
18、“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去:离开。脱离。臣虏:同义词连用,都指奴隶。
19、“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饑岁:荒年。
20、“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易:轻视。
21、“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鄙:贪鄙。
22、“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诛:惩罚。戾:暴虐。称俗:适应习俗。
23、“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厚:多,充分。行武:使用武力。
24、“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修教:整治德教。干:盾。戚:斧。
25、“子言非不辩也。”
辩:言辞动听。
26、“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去:距离,离开。门:指鲁国都门。
27、“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持:保有,保卫。
28、“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息:止,废弃。循:依照,凭借。敌:抵御。万乘:拥有万辆兵车,用来代替武装力量强大的国家。
29、“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得:能够。行:施行。
30、“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句中的“政治”为两个词的临时连用,“政”是名词,指先王的政治措施,“治”为动词,治理。
31、“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丈夫”,复合词,成年男子的通称。
32、“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地方”,为两个词连用,“地”,土地,名词,做主语;“方”是“„„见方”的意思。
33、“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在这里表示行为的方法、依据。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1)“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王”,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做王,统治。
(2)“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大水”为名词性词语活用为一般动词,发大水。
(3)“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美”,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美。
(4)“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
(5)“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6)“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多”,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多,即称赞的意思。
(7)“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重”,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重,看重。
(8)“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遗以水。”
“山”、“谷”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9)“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泽”,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10)“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食”,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
(11)“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前“重”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12)“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作王。
2、宾语前置句式
(1)“是以仁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可分为表音体系的文字和表意体系的文字两类。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由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
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四体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二用包括转注和假借。
从词义范围的差异看古今词义的异同,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三种情况。从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看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古褒今贬、古贬今褒、古中今贬三种情况。从词义程度轻重看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古义轻今义重、古义重今义轻两种情况。
宾语前置的的语法条件是:宾语是疑问代词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的,有“是”“之”作标志的。
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为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的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在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平声是指平,上去入声为仄。现代汉语中,平大致相当于阴平和阳平,仄大致相当于上声和去声。
指出下列划线字的今字。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齐桓公伐楚)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木兰诗)
3、焚林而田,偷取多售,后必无兽。(韩非子•难一)
4、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论语•子张)
6、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7、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大宗师)
8、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藤文公上)
9、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商君书•禁使)
10、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史记•张汤列传)
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是一个复音词,还是两个单音词,并指出其词义。
(1)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妻,妻子。子,儿子。)
(2)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丰。消,消减。息,增长)
(3)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衣,上衣。裳,下衣)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赵策。地,地方。方千里。纵横各千里。)
(5)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形体。容,容貌。)
(6)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蔺列传。指,指点。示,给人看。)
(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交,交结。通,交往。)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诸葛亮出师表。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9)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诗。城,城市。市,做买卖。)
(10)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特,特地。征,征召。)
(11)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史记•项羽本纪。山东,崤山的东面,泛指秦以外的六国或关中以东的地方。)
(1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序。因,因而。为,作。)
(13)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以,因而。致,招来。)
(1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知”,懂得;“道”,道理。)
(1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其”,它们的;“实”,果实。)
(16)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霍光传》“结婚”,结为亲家,指霍光之女嫁给上官桀之子。)
(1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曾”,曾经、已经;“经”,经历过。)
(18)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城”,城镇;“市”,买卖。“入城市”指进城卖丝。)
(19)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痛”本意是生理上的痛苦,引申作程度副词,作“甚”、“十分”讲;如:痛苦、痛骂、痛饮。“恨”:遗憾、不满意。)
(20)将军向宠,性行淑均,长晓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说文》:“试,用也。”同义词连用,即“任用”。)
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复音词是哪类复合词或单纯词。
1、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2、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梦游天姥吟留别)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郑人买履)
4、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5、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前出师表)
6、冥搜未已,一瘌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促织)
7、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8、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9、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敌乃纷退。(冯婉贞)
10、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指出下列各词的古义和今义,并指出其属于古今词义异同的哪种情况。
爱,谤,币,兵,池,除,党,贰,访,愤,粪,羹,购,国,恨,给,怜,脸,赂,勤,穷,去,劝,乳,色,售,树,睡,塘,涕,诬,写,臭,淫,狱,走
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等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就所在句的具体情况,从词义和语法两方面说明是活用为动词的依据。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2、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触龙说赵太后)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
4、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5、李祐、李忠义镢其城为坎先登,壮士从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6、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中山狼传)
7、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譟,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8、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10、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荣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史记•淮阴侯列传)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史记•苏秦列传)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韩非子•难一)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史记•滑稽列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车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史记•春申君列传)
天帝使我长百兽。(狐假虎威)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史记•游侠列传)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魏公子列传)
指出下列句子是否为判断句,并对译为现代汉语。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前往。(桃花源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童区寄传)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童区寄传)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冯谖客孟尝君)
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韩非子•说林上)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梁惠王上)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齐桓公伐楚)
指出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的现象,并指出其前置的原因。
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史记•滑稽列传)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疑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归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
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
城中皆不之觉。(李愬雪夜入蔡州)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故撞之。”
根据反切的原理,用汉语拼音注出下列反切的读音。
当孤切 呼古切 羊吏切 五忽切 苦化切 於如切
女廉切 式支切 苏甘切 胡桂切 奴鸟切 郎古切
律诗每一句的平仄句式是固定的。五言律诗的平仄句式有四种:
甲1:仄仄仄平平甲2:仄仄平平仄
乙1:平平仄仄平乙2:平平平仄仄
以平起首句入韵式为首句,写出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人文艺术系2007级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结业试题(A卷)
一、选择题。(10分)
()
1、汉字属于 体系的文字。
A.表音 B.表意 C.表音兼表意 D.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
2、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其中第一次是:
A.由小篆变为隶书 B.由隶书变为楷书 C.由金文变为小篆 D.由楷书变为草书
()
3、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其中“四体”的内容是以下哪项?
A.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B.象形、会意、指事、假借
C.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D.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4、下面不属于宾语前置的的语法条件是:
A.宾语是疑问代词的。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C.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D.有“是”“之”作标志的。
()
5、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为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的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在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关于平仄分类正确的是:
A.平声和上声为平,去声和入声为仄。
B.平声指平,上去入声为仄。
C.平上去声为平,入声为仄。
D.平声和去声为平,上声和入声为仄。
()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睡:打盹—睡觉
B.臭:气味—臭味
C.恨:遗憾—仇恨
D.涕:眼泪—鼻涕
()
7、下面的例句中加下划线的字属于古今字的是:
A.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蜯——蚌
B.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翦——剪
C、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庸——佣
D、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倍——背
()
8、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B.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C.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D.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9、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是:
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D.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
10、以原因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叫做:
A.阴声韵
B.阳声韵
C.入声韵 D.仄声韵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等用字情况。(10分)
1、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2、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禽之而乘其车。”(齐晋鞌之战)
4、韩厥俛,定其右。(齐晋鞌之战)
5、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
6、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冯谖客孟尝君)
7、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冯谖客孟尝君)
8、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9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
10、曾西蹴然曰。(夫子当路于齐)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词义。(20分)
1、多行不义,必自毙。(郑伯克段于鄢)
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3、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4、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许行)
5、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许行)
6、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许行)
7、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许行)
8、愿受一廛而为氓。(许行)
9、赦之,以劝事君者。”(齐晋鞌之战)
10、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冯谖客孟尝君)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20分)
1、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2、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丰)
3、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赵策)
5、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
6、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蔺列传)
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9、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诗)
10、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0分)
1、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2、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4、从左右,皆肘之。(齐晋鞌之战)
5、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齐晋鞌之战)
6、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7、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8、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伯乐荐九方皋)
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臾)
10、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夫子当路于齐)
六、古文翻译题:把下面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无乃尔是过与?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七、律诗每一句的平仄句式是固定的。五言律诗的平仄句式有四种:
甲1:仄仄仄平平甲2:仄仄平平仄
乙1:平平仄仄平乙2:平平平仄仄
以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乙2)为首句,写出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10分)
答案:
一、1B,2A,3A,4C,5B,6B,7C,8D,9B,10A
二、1、辟:避,古今字,躲避。
2、知:通“智”,通假字。
3、禽:擒,古今字,擒获。
4、俛:俯,异体字,弯下身子。
5、责:债,古今字。
6、懧:懦。异体字。
7、说:悦,古今字。
8、介:通芥。通假字。小草。
9、芸:通“耘”,通假字,除草。
10、蹴:通“憱”。通假字。不安的样子。
三、1、毙:倒下去。
2、揭:举。
3、或:有人。
4、爨:烧火做饭。
5、易:治。此处指耕种。
6、亦:情态副词,只是,不过。
7、非:动词,非难,否定。
8、氓:由外地或外国迁来之民。
9、劝:鼓励。
10、有顷:不久。
四、1、妻,妻子。子,儿子。
2、消,消减。息,增长
3、衣,上衣。裳,下衣
4、地,地方。方,方圆,纵横。
5、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形体。容,容貌。
6、指,指点。示,给人看。
7、交,交结。通,交往。
8、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9、城,城市。市,做买卖。
10、特,特地。征,征召。
五、1、惊:使动用法,使„„惊。
2、隧: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
3、“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
4、肘:名词用作动词,指用肘推撞。
5、难: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难”,即“不把„„看作难事”。免:使动用法,“使„„脱免于难”。
6、客:处动用法,以„„为客。
7、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带上帽子。
8、形容,筋骨:名词作状语,表凭借。从形体毛色,从筋骨。
9、来:使动用法,使„„来。
10、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六、1、季氏将要攻打颛臾。
2、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3、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4、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
5、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国君身上。
七、1、平平平仄仄
2、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
4、平平仄仄平
5、平平平仄仄
6、仄仄仄平平
7、仄仄平平仄
8、平平仄仄平
人文艺术系2007级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汉语结业试题(B卷)
一、选择题。(10分)
()
1、汉字属于 体系的文字。
A.表音 B.表意 C.表音兼表意 D.既不表音,也不表意
()
2、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其中第一次是:
A.由小篆变为隶书 B.由隶书变为楷书 C.由金文变为小篆 D.由楷书变为草书
()
3、六书的“四体二用”说,其中“四体”的内容是以下哪项?
A.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B.象形、会意、指事、假借
C.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D.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4、下面不属于宾语前置的的语法条件是:
A.宾语是疑问代词的。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C.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
D.有“是”“之”作标志的。
()
5、平仄是古人在诗赋韵文写作中为利用声调升降变化造成的音律和谐而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在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中,关于平仄分类正确的是:
A.平声和上声为平,去声和入声为仄。
B.平声指平,上去入声为仄。
C.平上去声为平,入声为仄。
D.平声和去声为平,上声和入声为仄。
()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焚:烧田—焚烧
B.色:脸色—颜色
C.宫:房屋—宫殿 D.暂:突然—暂时
()
7、下面的例句,皆选自《郑伯克段于鄢》,其中加下划线的字不属于异体字的是: A.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B.不义不暱。暱——昵 C.佗邑唯命。佗——他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掘
()
8、下列句子中含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A.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从左右,皆肘之。
D.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9、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君何患焉? D.君将若之何?()
10、下列句子中含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A.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B.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C.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D.禽兽之皮足衣也。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等用字情况。(10分)
1、“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2、“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3、“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4、“劳之来之,匡之正之。”
5、“昔者,孔子没。”
6、“子贡反,筑室于场。”
7、“师死而遂倍之。”
8、“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9、“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也。”
10、“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词义。(20分)
1、君将不堪。(郑伯克段于鄢)
2、夫人将启之。(郑伯克段于鄢)
3、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齐桓公伐楚)
4、余病矣。(齐晋鞌之战)
5、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6、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夫子当路于齐)
7、其徒数十人,皆衣褐。(许行)
8、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许行)
9、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五蠹)
10、子言非不辩也。(五蠹)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古义和今义。(20分)
1、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
2、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丰)
3、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赵策)
5、屈原行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
6、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蔺列传)
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天下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9、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诗)
10、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0分)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4、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史记•苏秦列传)
5、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6、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韩非子•难一)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8、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车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史记•春申君列传)
9、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10、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史记•游侠列传)
六、古文翻译题:把下面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郄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1、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2、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3、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4、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5、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七、律诗每一句的平仄句式是固定的。五言律诗的平仄句式有四种: 甲1:仄仄仄平平甲2:仄仄平平仄 乙1:平平仄仄平乙2:平平平仄仄
以平起首句入韵式(乙1)为首句,写出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10分)
答案:
一、1B,2A,3A,4C,5B,6C,7C,8A,9D,10C
二、1、偪——逼,古今字,威胁。
2、煖——暖,异体字,暖和。
3、有——又,通假字。
4、来——徕,通假字,招徕。
5、没——殁,古今字,死。
6、反——返,古今字,返回。
7、倍——背,通假字,背叛。
8、暴——曝,古今字,晒。
9、倍——背,通假字 背叛。
10、贾——价,古今字,价格。
三、1、堪:经得起,受得住。不堪,即受不了。
2、启:开门。
3、风,放逸奔跑。
4、病,伤重。
5、草具,粗劣的饭菜。
6、当路:当道,指身居要职,掌管政权。
7、褐: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时贫苦人所穿。
8、树艺:并列复合词,指种植,“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9、臭:气味。
10、辩:言辞动听。
四、1、妻,妻子。子,儿子。
2、消,消减。息,增长
3、衣,上衣。裳,下衣
4、地,地方。方千里。纵横各千里。
5、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形体。容,容貌。
6、指,指点。示,给人看。
7、交,交结。通,交往。
8、卑,地位低下,鄙,见识浅陋。
9、城,城市。市,做买卖。
10、特,特地。征,征召。
五、1、安:使动用法,使„„安。
2、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3、凄,寒:使动用法,使„„凄,使„„寒。
4、一:使动用法,使„„统一。
5、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6、贤,圣:意动用法,以„„为贤,以„„为圣。
7、耻:意动用法,以„„为师。
8、臣:处动用法,以„„为臣。
9、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10、恨:为动用法,为„„而恨。
六、1、我姑且先消灭了晋军再吃早饭。
2、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
3、如果有难走的路,我一定下来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
4、怎么能因为负伤而毁掉了国君的事业呢?
5、左手把缰绳合握在一起,右手取过鼓槌击鼓。
七、1、平平仄仄平
2、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
4、平平仄仄平
5、平平平仄仄
6、仄仄仄平平
7、仄仄平平仄
8、平平仄仄平
第三篇: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期末复习指导册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
期末复习指导
(2020年2月在线参考版)
为了帮助大家搞好期末复习,我们将《基础汉字学教程》的知识要点作简单提示,同时列一些应用方面的练习题。答案仅供参考。如有疏漏和错误,以教材为准。其中,绪论、汉字的产生与发展(第一章)、汉字的构造(第二章)是重点学习内容。
绪论
第一节
汉字学的创立与发展
★0.1.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
★0.1.2为什么说汉字学创立于东汉,标志是什么?
★0.1.3许慎是怎样界定“文”、“字”、“书”的含义的?
★0.1.4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0.1.5为什么汉代用“小学”指称汉字学?
☆0.1.6唐宋元明清时期汉字学的名称有哪些?
★0.1.7、唐宋元明清时期汉字学的研究内容发生了哪些变化?
☆0.1.8宋元明时期出现的“六书学”取得了哪些成果?
0.1.9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联的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0.1.10从唐代起,“《说文》学”代表性的著作有哪些,最负盛名是什么?
☆0.1.11魏晋到宋代仿照《说文》编辑的新字书主要有哪些,主要特点是什么?
☆0.1.12魏晋到宋代编纂的古文字字书主要有哪些?
☆0.1.13宋代到清代著录金石原文和考释文字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哪些?
★0.1.14什么是“字原”?“字原”的作用是什么?
★0.1.15简述“字原学”的出现、发展与代表性著作。
★0.1.16简述戴侗《六书故》的特点和贡献。
★0.1.17简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的特点和意义。
★0.1.18唐宋元明清时期具有规范用字作用的字书主要有哪些?
★0.1.19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80年代汉字学发生了哪些剧烈的变化?
★0.1.20什么是古文字?什么是古文字学?简述古文字学的独立过程和集大成的著作。
☆0.1.21汉字改革从哪里开始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哪些?
☆0.1.22汉字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研究汉字改革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0.1.2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字学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0.1.24
什么是汉字本体研究?汉字本体研究包括哪些分支?
△0.1.25
什么是应用汉字学?形成了哪些不同的分支?
△0.1.26
什么是边缘交叉汉字学?有哪些重要的分支?
△0.1.27什么是汉字构形学?创始人的贡献和主要成果是什么?
△0.1.28研究汉字构件的著作有几类,主要著作有哪些?
△0.1.29什么是俗文字学?专门收集俗字的字书主要有哪些?
△0.1.30什么是现代汉字学?影响较大的著作与教材有哪些?
△0.1.31什么是汉字文化学?其基本任务有哪些?
△0.1.32什么是汉字符号学?主要成果有哪些?
☆0.1.33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字学研究方法有哪些变化?
第二节
汉字学的学科地位和方法
★0、2、1、为什么说汉字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
综述:
★0.3.1试述汉字学的创立过程。
★0.3.2汉字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取得成果有哪些?
★0.3.3许慎为文字学的创建做出了哪些贡献?
△0.3.4为什么说当前汉字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科群?
★0.3.5为什么说汉字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
★0.3.6汉字学的名称发生过哪些变化?
★0.3.7汉字学的研究内容发生过哪些变化?
第一章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
△1.1.1
从来源上看,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几种类型?
★1.1.2
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几种说法?
★1.1.3如何认识“汉字西来说”?
★1.1.4如何认识仓颉造字说?
★1.1.5
关于汉字的起源主要有几种说法?
★1.1.6
如何认识汉字起源于八卦的说法?
★1.1.7如何认识八卦与汉字的起源的关系?
★1.1.8
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1.1.9什么是刻划记号?汉字的起源与刻划记号是什么关系?
★1.1.10什么是图画文字?图画文字与图画的区别是什么?
★1.1.11
汉字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1.1.12
探讨文字起源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指的是什么?
★1.1.13汉字产生分为几个阶段?各属于考古学的什么时期,时间界限是什么?
第二节
汉字的发展
★1.2.1汉字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
★1.2.2
什么是古文字,古文字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1.2.3
什么是象形,什么是象形字,什么是象形表意?
★1.2.4
象形表意文字构形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1.2.5
什么是商代文字?按载体分,商代文字主要有哪些?
★1.2.6
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还有哪些别名?
★1.2.7
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2.8
什么是金文?金文还有哪些别名?
★1.2.9
周代代表性文字是什么?
★1.2.10
春秋战国文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2.11
春秋战国文字书写载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1.2.12
什么是简帛文字?
★1.2.13什么是六国文字?战国时期文字变革产生了什么结果?
★1.2.14
什么是秦文字?秦文字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2.15
古文字从商到秦的变化呈现出哪几种趋势?
★1.2.16
今文字属于什么类型,主要特点是什么?
★1.2.17
今文字的发展主要表现是什么?
★1.2.18
什么是隶书?隶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2.19
秦代、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什么,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1.2.20
东汉隶书的发展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1.2.21为什么说隶书的出现是迄今为止汉字史上一次最剧烈的变革?
★1.2.22
什么是楷书?和隶书相比,楷书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什么?
△1.2.23什么是现代汉字?现代汉字与今文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1.2.24
现代汉字规范字系统成员发生了哪些变化?
△1.2.25
如何认识现代汉字的地位?
综述:
★1.3.1试述汉字的产生过程。
★1.3.2汉字的发展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第二章
汉字的构造
第一节
“六书”说到“三书”说
★2.1.1
“六书”的提法始见于那部书,“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那部书,按该书的次序写出“六书”的名称。
★2.1.2
最早对“六书”的含义作出解释的是谁,怎么解释的?
★2.1.3
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1.4
唐兰、陈梦家、裘锡圭提出的“三书说”具体名目是什么?
★2.1.5为什么说班固所说的“造字之本”是指造字的理据?
第二节
表意字
★2.2.1
什么是表意字?“六书”中哪几类是表意字?
★2.2.2
什么是象形字?象形字有几种类型?
☆2.2.3
什么是本体象形字?
☆2.2.4
什么是烘托象形字?
★2.2.5
象形字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2.2.6什么是指事字?
★2.2.7
什么是会意字?
★2.2.8根据造字所用构件形体的特点,会意字可以分为几类?
★2.2.9
什么是同体会意字?
★2.2.10
什么是异体会意字?
★2.2.11按会意字表示整字意义的方式,会意可分为几类?
★2.2.12
什么是字形会意?
★2.2.13
什么是字义会意?
★2.2.14会意字与指事字区别是什么?
★2.2.15
会意造字法的优点和局限是什么?
第三节
表音字
△2.3.1
什么是表音字?
★2.3.2
什么是假借字?
★2.3.3
假借造成的用字后果有几种情况?
△2.3.4为什么有人称假借为不造字的造字法?
★2.3.5
假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今文字中假借字所占的比例很小?
☆2.3.6
假借字的意义是什么?
第四节
意声字
☆2.4.1
什么是意声字?
☆2.4.1
意声字的构成有几种情况?
△2.4.2
常见的意声字中意符和声符组合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2.4.3
意声字中字形的变化主要有几种情况?
★2.4.4
意声字中意符表意有什么特点?
★2.4.5
举例说明意声字的意符与本义之间的关系灵活表现在几个方面?
★2.4.6
声符的表意功能有几种情况?
应用类题目:
▲一.说明下列各字的构造类型:
综合练习:
一.说明下列各字的构造类型:
(1)日,月,壶,朋,凤,几,鼎,皿,戊,戈,矢,册,子,燕,虎,豕,犬,羊,(2)眉,舌,胄,须,血,果,聿,石,牢,尾,(3)上,下,本,末,朱,刃,元,寸,厷,亦,(4)从,北,棘,林,炎,丝,多,卉,品,晶,森,焱,淼,(5)牧,取,鼓,有,伐,安,败,閒,陟,叟,寇,舂,宿,得,陷,初,秉,(6)臽,初,秉,降,(7)圭,睡,煣,劣,芟,犓,夯,尘,尖,歪
(8)琢,蹑,儒,脍,松,睹,赂,赴,理,绪欺,救。
▲二、说明下列字的意符和声符:
储,甍,嗣,酱,婢,警,襘,琥,珑,志,贫,错,颗,壮,都,劲,瓯,苛,窒,罪,景,毖,完,窘,基,常,衾,忝,妄,案,熬,固,闱,街,匣,戚,阄,辨,闻,岡,斎,羸,哀,倏,彀,腾,载,颖,務,赖,徒,碧,寶,第三章
汉字的形体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概念及汉字形体的功能
☆3.1.1什么是字形?什么是字体?
△3.1.2
什么是字形的内部功能,字形的内部功能有哪些?
第二节
字形的结构★
★3.2.1
什么是汉字字形结构?字形的构成包含几个要素?
★3.2.2
什么是汉字字形构件,字形构件的特点是什么?有几级?
★3.2.3
什么是汉字的线条和笔画,具体指什么,线条和笔画的作用是什么?
★3.2.4什么是汉字的部件,汉字部件可以分为几类?
★3.2.5
什么是汉字字形结构方式,汉字字形的结构方式包括哪些要素?
★3.2.6
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的有什么区别?
第三节、字形的变化
△3.3.1
什么是汉字字形的循变、讹变?
★3.3.2
什么是汉字字形的分化、归并,各有几种情况?
△3.3.3
整字结构类型有哪些变化?
第四节
汉字形体变化的原因
☆3.4.1
怎样考察汉字形体变化的原因?
★3.4.2
书写要求对汉字形体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3.4.3
字形感知活动的要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3.4.4
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3.4.5
记忆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3.4.6
心理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3.4.7
举例说明汉字载体对字形变化的作用。
★3.4.8
举例说明书写工具和制作方法对字形变化的影响。
★3.4.9
什么是蝌蚪书,蝌蚪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第四章
汉字的字音
第一节
字音的要素结构与汉字注音
△4.1.1字音由几部分构成?
★4.1.2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有哪些?
★4.1.3什么是“反切注音”?反切字和被切字字音的关系是什么?
★4.1.4字音的表现方式有几种?
第二节
单音字、多音字与同字音
△4.2.1多音字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4.2.2
什么是异读字?异读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2.3
什么是多音多义字?
△4.2.4
什么是同音字?同音字有几类,有什么作用?
第三节
字音的种类
★4.3.1
什么是古音?什么是今音?
△4.3.2
从哪些场合可以看到古今字音的差别?
☆4.3.3
汉字的讹音有几种情况?
☆4.3.4
汉字误读出现的讹音有几种情况?
应用类题目:
▲一.根据反切写出汉语拼音
芳非反
虚应反
苦瓜切
胡到切。
▲二.给下列黑体字注上汉语拼音
丁丁,龟裂,龟兹,夹肢窝,大宛,月氏,康居,身毒,高句丽
吐谷浑,荤粥,先零,土蕃,镐京,阿房宫,天姥山
阳夏,会稽,皋陶,伍员,郦食其,金日磾,曹大家,兒宽
万俟卨,尉迟恭,哑然失笑,心广体胖,造诣,德发扬,诩万物,抨击时弊,沁人心脾,毗邻,瞠目结舌,怙恶不悛,向隅而泣
刚愎自用,夏丏尊,草菅人命,修葺,无射,射干,射姑山
第五章
汉字的字义
第一节
单义字、多义字与同义字
△5.1.1
什么是历时单义字?什么是共时单义字?
△5.1.2
什么是同义字?
△5.1.3
同义字的意义有几种类型?
第二节
字义的种类
★5.2.1
根据字的义项生成次序及生成关系,多义字的字义可以分为几类?
★5.2.2什么是字的本义?确定字本义的标准是什么?
△5.2.3
什么是字的引申义?
★5.2.4
什么是字的假借义?
第三节
字义的变化方式
★5.3.1
字义变化方式主要有几种?
☆5.3.2
什么是字义的引申?
★5.3.3
什么是字义的分化?字义的分化与一般的引申有什么不同?
★5.3.4
什么是字义的更替?
综合练习:
一.解释下列字在句中的意义:
(一)鼓
1、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书·胤征》
2、奏鼓简简,衎我烈祖。《诗·商颂·那》
3、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易·中孚》
4、鼓锺钦钦,鼓瑟鼓琴。《诗·小雅·鼓锺》
5、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易·系辞上》
6、鼓方叔入于河。《论语·微子》
7.武王立重泉之戍,令曰,民有百鼓之粟者不行。(《管子·地数篇》)
(二)逆
1、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书·顾命》
2、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书·吕刑》
3、﹝齐桓公﹞兴师伐鲁,造于长勺,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管子·大匡》
4、囷窌仓城,逆墙六分。《周礼·考工记·匠人》
5、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书·太甲下》
6、既克淮夷,孔淑不逆。《诗·鲁颂·泮水》
7、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能屏谗权实,逆淫辞,絶流语。《鹖冠子·天则》
8、乡师之职……既役则受州里之役要,以考司空之辟,以逆其役事。《周礼·地官·乡师》
9、今若过之心者,数逆于精微,同归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书也。《墨子·贵义》
10、行辟而坚,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古之大禁也。《荀子·非十二子》
11、田仆掌驭田路,以田以鄙。掌佐车之政,设驱逆之车。《周礼·夏官·田仆》
(三)水
1、漆沮既从,沣水攸同。《书·禹贡》
2、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书·微子》
3、﹝襄公﹞会于夷仪,将以伐齐,水,不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4、今之世常所以攻者,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附、轒辒、轩车。《墨子·备城门》
5、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版。《战国策·赵策一》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荀子·劝学》
7、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周礼·秋官·柞氏》
8、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五行之一。
二、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礼记·文王世子》
2、日殄没而归馆,晨未昕而即野。三国魏曹植《藉田说》
3、亟其乘屋。《诗经七月》
4、是断是度,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
5、彼候人兮,何戈與祋。《诗·曹风·候人》
6、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莫而昧幽。《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
7、飞腾何限云中鹤,寂莫空余涧底鳞。清汪懋麟《送梦敦学士假归桐城》
8、虬怒拂衣而起,诘旦,手刃絶句百篇,号比红诗,大行于时。”王定保《唐摭言·海叙不遇》
9、严墙三刃,楼季难之。汉桓宽《盐铁论·诏圣》
10、毋击疑。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
1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2、惟公德明,光于上下。《书·洛诰》
13、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荀子·不苟》
14、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谷梁传·僖公十五年》
15、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楚辞·九章·哀郢》
16、褰裳而涉汶阳之丘,则天下之稼如云矣。《文选·李康〈运命论〉》
17、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文选·鲍照〈结客少年场行〉》
18、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19、通人闇于好恶兮,岂爱惑之能剖。《后汉书·张衡传》
20、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荀子·尧问》
21、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汉书·食货志上》
22、一气专定,则傍通而不疑。《管子·兵法》
三、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句中义和今义:
1、知伯怒,投之以机。《左传·襄公十年》
2、我独怕兮其未兆。《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异俗》
3、怕乎无为,憺乎自持。《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
4、孝者怕入刑辟,刻画身体,毁伤髪肤。王充《论衡·四讳篇》
5、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6、鸡亷,狼吞。鸡跑而食之,每有所择,故曰小亷如鸡。宋陆佃《埤雅》
7、于是贯钾跨马于庭中,策马南驰。《晋书·姚弋仲载记》
第六章
汉字的功能
第一节
汉字对汉语的作用
★6.1.1
和拼音文字比较,汉字在保存语言、传送语言方面有什么独特的功能?
★6.1.2
汉字对汉语有哪些影响?
第二节
汉字与中国社会
★6.2.1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6.2.2
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6.2.3为什么说汉字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提供了条件?
第三节
汉字与文化艺术
☆6.3.1为什么说汉字为书法艺术提供了载体?
☆6.3.2
汉字为文学艺术提供了新的手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四节
汉字对思维和大脑的影响
★6.4.1
汉字对使用者思维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6.4.2
为什么说汉字的运用有助于大脑的发展?
第五节
汉字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
★6.5.1
举例说明汉字承载了社会物质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6.5.2举例说明汉字承载了社会精神文化。
第七章
古书的用字
第一节
古今字
★7.1.1
什么是古今字?
★7.1.2
古今字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7.1.3
形成古今字的具体原因有几种?
★7.1.4
今字的形体与古字的关系有几种情况?
第二节
通假字
★7.2.1
什么是通假字?
★7.2.2
通假与假借的区别是什么?
★7.2.3
根据通假字和其本字的语音关系,通假字可以分为几类?
★7.2.4
关于通假字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三节
异体字
★7.3.1什么是广义异体字?什么是狭义异体字?
★7.3.2根据形体特点,异体字可以分为几类?
综合练习:
一、解释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并写出今字:
1.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四》)
2.宰夫宰熊蹯不孰。(《左传·宣公二年》)
3.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荀子.富国》)
4.正日景以求地中。(《周礼·地官·大司徒》)
5.禽获鹿白二十。(《甲骨文实用字典》)
6.齐师败绩,知伯亲禽颜庚。(《左传·哀公二十三年》)
7.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8.战必不胜,不胜必禽。(《战国策·魏策二》)
9.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史记·淮阴侯列傅》)
10.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二、写出句中的古字,并说明增加或改变了什么部件成为今字?
1.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诗·大雅·绵》)
2.咸,亨利贞,取女,吉。(《周易·咸》)
3.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豳风·伐柯》)
4.丙辰卜,争,贞:沚戛启王从帝受我佑。(《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5.今先圣人为书而传之后世,必师受之,乃知所谓之名。(《商君书·定分》)
6.不夙则莫。(《诗·齐风·东方未明》)
7.日莫人倦,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惰。(《礼记·聘仪》)
8.夙夜匪解。(《诗·大雅·丞民》)
9.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
10.一此不解,是谓学则。(《管子·弟子则》)
11.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论语·尧曰》)
12.观往事,以自戒。(《荀子·成相》)
13.疾止。(《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14.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15.召彼故老,讯之占梦。(《诗·小雅·正月》)
16.卫宁惠子疾,召悼子曰:“吾得罪于君,悔而无及也。”(《左传·襄公二十年》)
17.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左传·宣公二年》)
18.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淮南子·本纪》)
19.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小雅·绵蛮》)
20.故孝子不以食其亲,忠臣不以食其君。(《墨子·非攻中》)
21.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易·系辞下》)
22.子独不见狸狌乎……中于机辟,死于罔罟。(《庄子·逍遥游》)
23.皃佷自臧,持必不移。”(《汉书·王莽传下》)
24.文盆母少四斗。(《墨子·备穴》)
25.沽酒市脯不食。(《论语·乡党》)
26.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易·系辞下》)
27.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论语·学而》)
28.将食,张,如厕。(《左传·成公十年》)
29.﹝丰山﹞多羊桃,壮如桃而方茎,可以为皮张。(《山海经·中山经》)
30.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易·系辞上》)
31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楚辞·离骚》)
32.故柔弱者生之干,坚强者死之徒,先唱者穷之路,后动者达之原。(《文子·道原)
3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34.戴己卒,又聘于莒,莒人以声己辞,则为襄仲聘焉。(《左传·文公七年》)
35.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礼记·内则》)
3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37.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雍也》)
38.庄王亲自手旌,左右撝军,退舍七里。(《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39.指撝足以震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后汉书·皇甫嵩传》)
4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德经》)
41.子发视决吾罪而被吾刑,吾怨之憯于骨髓。(《淮南子·人间训》)
42.里尉以谯于游宗,游宗以谯于什伍,什伍以谯于长家。(《管子·立政》)
43秘书郎清江彭龟年,以书谯赵汝愚。(《续资治通鉴·宋光宗绍熙三年》)
44.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如战之陈。(《周礼·夏官·大司马》)
45.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左传·成公七年》)
46.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传·隐公元年》)
47.大子奔晋。(《左传·昭公十九年》)
三、说明句中通假字的本义和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2.邹忌脩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一》)
3.今离娄见秋豪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商君书·弱民》)
4.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贾谊《论积贮疏》)
6.耆秦人之炙。(《孟子·告子上》)
7.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8.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四、写出句中通假字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1.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
2.立适以长不以贤。(《公羊传·隐公元年》)
3.攻适伐国。《史记·范雎列传》)。
4.于是乎详僵而弃酒。(《史记·苏秦列传》)
5.齐王怪之,故不敢饮,洋醉去。(《史记·吕后本纪》)
6.广阳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汉书·李广传》)
7.管仲,曾西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孟子·公孙丑上》)
8.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墨子·公输》)
9.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0.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
(《汉书·王嘉传》)
11.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书·文帝纪》)
12.自丞相雍已下皆谏。(《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13.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史记·陈涉世家》)
14.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15.目能辩色,耳能辩声。(《后汉书·仲长统传》)
16.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战国策·赵策三》)
17.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王安石《答马谏议书》)
18.故人不耐无乐。(《礼记·乐记》)
19.所以耐取火者,摩拭之所致也。(《论衡·率性》)
20.鸟兽希毛,其性能暑。(晁错《言守边备塞疏》)
21.土地苦寒,汉马不能冬。(《汉书·赵充国传》)
22.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史记·项羽本纪》)
23.微君言,臣故将谒之。(《韩非子·难一》)
24.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
25.其事未究,固試往復問之。(《淮南子·人间训》)
26..赏罚不信,则民无取。(《管子·权修》)
27.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8.趣舍异路。(司马迁《报任安书》)
五、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
1.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左传·宣公十六年》)
2..御廪灾。(《公羊传·桓公十四年》)
3..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邶风·燕燕》)
4..都广之国,番禺之埜。(梁江淹《空青赋》)
5.孤子唫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还。(《楚辞·九章·悲回风》)
6.再四叮咛,洒泪而别。(《英烈传》第三三回)
7.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左思《娇女诗》)
8.脣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9.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白居易《红线毯》诗)
10.缝人掌王宫之缝線之事。(《周礼·天官·缝人》)
11.清泉洗鬴煎山茗,满榻松风清昼眠。(陆游《午枕》)
12.于以湘之,维锜及釜。(《诗经·召南·采苹》)
13.繁富夥夠,非可单究。(左思《魏都赋》)
14.这么些婆婆婶子凑银子给你做生日,你还不够!(《红楼梦》
15.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温庭筠《南歌子》)
16.汉王伤胷,乃扪足曰:“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六、写出下列简化字在句中对应的繁体字:
(一)钟
1.钟鼓喤喤,磬筦将将。(《诗·周颂·执竞》)
2.知夫调钟未易,张琴实难。(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3.寒淡,晓胧胧。黄鸡催断丑时钟。(宋严仁《鹧鸪天》)
4.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左传·昭公三年》)
5.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孙子·作战》)
6.朝之室也,聚酒千钟,积曲成封,望门百步,糟浆之气逆于人鼻。(《列子·杨朱》)
7.汝南王亮常燕公卿,以瑠璃钟行酒。酒及洪,洪不执。(《晋书·崔洪传》)
(二)历
1.既历三纪,世变风移。(《书·毕命》)
2.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桊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战国策·秦策一》)
3.星月之行,可以历推得也。(《淮南子·本经训》)
4.淳熙八年,火星犯南斗,公以历占之。(叶适《徐德操墓志铭》)
(三)发
1.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2.在我闼兮,履我发兮。(《诗·齐风·东方之日》)
3.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孙子·军争》)
4.彼君子女,卷发如虿。(《诗·小雅·都人士》)
5.人少则发黑,老则发白,白久则黄。(王充《论衡·无形》)
6.武皇帝一旦发天下群髠,悉归平民,是时一百七十万家之心,咸知生地。(孙樵《复佛寺奏》)
应用能力测试题:
一、写出句中的古字,并说明增加或改变了什么部件成为今字?
1.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薛谭学讴》)
2.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伯乐荐九方皋》)
3.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伯乐荐九方皋》)
4.其友竖谷阳奉卮酒而进之。(《竖谷阳献酒》)
5.是亡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竖谷阳献酒》)
6.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郑伯克段于鄢》)
7.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8.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9.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10.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晋灵公不君》)
11.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晋灵公不君》)
12.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晋灵公不君》)
13.师陈于鞌。(《齐晋鞌之战》)
14.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齐晋鞌之战》)
15.再拜稽首,奉觞加壁以进。(《齐晋鞌之战》)
1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17.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冯谖客孟尝君》)
18.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
19.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冯谖客孟尝君》)
20.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2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北冥有鱼》)
22.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坎井之蛙》)
23.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2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齐桓晋文之事》)
25.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齐桓晋文之事》)
26.靖共尔位,好是正直。(《劝学》)
2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28.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天论》)
29.星队木鸣,国人皆恐。(《天论》)
30.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更法》)
31.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柳宗元《送薛存义之序》)
32.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33.卒然边境有急,数百万之众,国胡以餽之?(《论积贮疏》)
34.心之忧矣,自诒伊戚。(《诗·小雅·小明》)
二.写出句中的通假字和所通之字:
1.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学讴》)
2.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伯乐荐九方皋》)
3.其友竖谷阳奉卮酒而进之。(《竖谷阳献酒》)
4.今日之战,寡人目亲伤。(《竖谷阳献酒》)
5.寡人无与复战矣。(《竖谷阳献酒》)
6.若使古之王者如毋有死。(《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
7.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
8.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郑伯克段于鄢》)
9.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
10.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11.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
1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13.邹忌脩八尺有余,身体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1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15.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
16.此小大之辩也。(《北冥有鱼》)
17.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北冥有鱼》)
18.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韩非子·五蠧》)
19.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北冥有鱼》)
20.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
21.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坎井之蛙》)
22.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2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4.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2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26.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齐桓晋文之事》)
27.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齐桓晋文之事》)
2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29.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齐人有一妻一妾》)
30.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31.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劝学》)
3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天论》)
33.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天论》)
34.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天论》)
35.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天论》)
36.尹伊之状,面无须麋。(《荀子·非相》)
37.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38.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
39.处势而骄下者,庸主之所易也。(《韩非子·难一》)
40.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更法》)
41.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更法》)
42.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自知》)
43.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蚤绝之。(《荀子·大略》)
44.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诗经·七月》)
45.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七月》)
46.罢夫羸老易子齩其骨。(《论积贮疏》)
47.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司马迁《报任安书》))
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法言义疏》)
三、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
1.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自知》)
2.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自知》)
3.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自知》)
4.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韩信拜将》)
6.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韩信拜将》)
7.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韩信拜将》)
8.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论积贮疏》)
9.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论积贮疏》)
10.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11.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12.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答李翊书》)
13.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答李翊书》)
14.谌虽抗暴,然闻言则大愧。(《段太尉逸事状》)
15.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参考答案
绪论
第一节
汉字学的创立与发展
0.1.1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
早在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汉字的思考,他们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说法。如《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徳,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周礼》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左传》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韩非子》也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这个时期还对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规范,周宣王时,太史籀撰写了《史籀篇》。主要依据是文献的记载。
0.1.2为什么说汉字学创立于东汉,标志是什么?
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立。
0.1.3许慎是怎样界定“文”、“字”、“书”的含义的?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0.1.4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部首是许慎创造的。《说文解字》按照具有相同偏旁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了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这样的类,许慎叫它作“部”,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曰部首。许慎用汉字部首系统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解释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筑了一种优秀的范式。《说文解字》用部首编排单字的方法为辞书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0.1.5为什么汉代用“小学”指称汉字学?
“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这一名称指称文字学。
0.1.6唐宋元明清时期汉字学的名称有那些?
唐宋元明清时期汉字学的名称有“小学”和“文字之学”。
0.1.7、唐宋元明清时期汉字学的研究内容发生了那些变化?
唐宋元明清时期汉字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研究文字的学问,而且还包括训诂与音韵。
0.1.8宋元明时期出现的“六书学”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果?
第一,关于汉字的起源,他们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说法。第二,关于汉字的创制者,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文字不是圣人亲自创制的,而是由“五方之民”创制,然后经过“史氏”统一整理形成的。第三,宋元一些学者构建了汉字系统结构的理论。郑樵、戴侗等人在许慎有关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联的理论。
0.1.9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联的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联的理论由郑樵率先提出,而后经过戴侗等人的传承和不断完善,最后成为一个体系完整,组织严密的汉字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汉字整字是由一些基本字(即基本部件)通过不同的组合而形成的。这种组合,不仅是多方式的,而且是多层次的。这种理论还认为,在字与字的产生关系并不是并列的,而是一种次第相生的关系,一些字是产生另一些字的基础,另一些字是在这些字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样,全部汉字就可以通过它们的组合与相生关系,排列出一个系统的谱系,成为一个相互联系、次第相生的有机统一体。这种理论符合汉字的实际情况,符合现代系统论的思想,从而把汉字结构理论推向了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高度。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汉字系统,比现代学者使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汉字早了七百多年。这在汉字学史乃至语言学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0.1.10从唐代起,“《说文》学”流传至今的代表性的著作有哪些,最负盛名是什么?
从唐代起,就有学者从各个角度对《说文》进行研究,有研究其所收字者,有进行文字校订者,有注释者,还有研究其体例者,等等,从而形成了一个“说文学”流派。流传至今的代表性著作有:(1)南唐末徐锴《说文解字系传》;(2)宋初徐铉《校订说文解字》;(3)明赵頤光《说文长笺》;(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5)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6)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说文释例》等等,其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负盛名。
0.1.11魏晋到宋代仿照《说文》编辑的新字书主要有哪些,主要特点是什么?
魏晋到宋代,仿照《说文》编辑的新字书主要有⑴西晋吕忱《字林》、⑵梁顾野王编写的《玉篇》、⑶宋司马光编《类编》、⑷张有编《复古编》、⑸明梅膺祚《字汇》、⑹张自烈《字通》、⑺清张玉书陈廷敬主编的《康熙字典》。⑻这些书的主要特点是继承了《说文》的体例,但部首、收字均有所增减。
0.1.12魏晋到宋代编纂的古文字字书主要有哪些?
魏晋到宋代编纂的古文字字书主要有:⑴晋代续咸曾编《汲冢古文释》十卷,⑵宋郭忠恕编《汗简》,⑶夏竦编《古文四声韵》五卷,⑷宋代杜从古编《集篆古文韵海》。
0.1.3宋代到清代有代表性著录金石原文和考释文字的著作有哪些?
宋代到清代有代表性著录金石原文和考释文字的著作有:⑴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⑵《广钟鼎隶篆》、⑶王厚之《钟鼎款识》、⑷王俅《啸堂集古录》、⑸吕大临的《考古图录》、⑹王楚的《钟鼎隶篆》、⑺清代学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⑻吴大澂《字说》、⑼《说文古籀补》等著述摹录金石原文,写出释文,并加以考证说明,为古文字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0.1.14什么是“字原”,“字原”的作用是什么?
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
0.1.15简述“字原学”的出现、发展与代表性著作
“字原学”的研究是从《说文》部首开始的,从唐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后来的学者不断地对这些部首从部目、源流、形体、意义、读音、结构、功能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⑴唐李腾撰《说文字原》、⑵五代蜀人林罕着《说文字原偏旁小说》、⑶宋释梦英撰《篆书偏旁字原》、⑷宋郭忠恕撰《说文字原》、⑸元周伯琦撰《说文字原》、⑹清蒋和《说文字原集注》、⑺《字原表》、⑻吴照撰《说文偏旁考》、⑼《说文字原考略》、⑽清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等。
0.1.16简述戴侗《六书故》的特点和贡献
戴侗的《六书故》是一部探究“六书”本义的著作,他把《说文》部首改造后,按义类归为九大类,每类又包括若干的部首。然后把所收字按义类编排。戴侗的贡献有:第一、开创了把《说文》部首按义类归纳为大类的做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使人们更容易看到各有关部首在表义功能的方面的相互关系。第二、从《说文》部首中分析出了最小的表义构件与复合部件,建立了汉字表义最小部件系统。《六书故》的这种做法,对后来的学者也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0.1.17简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的特点和意义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是以声为纲的汉字学著作。《说文通训定声》的编排,改变了许慎以来以表意偏旁为部首的做法,而以表音偏旁为部首。作者从所收的文字中,归纳提取出了1137个表声偏旁,作者称其为“母”,然后把所收之字,按照谐声偏旁进行分类,共分为1137部。每部以其共有的谐声偏旁为部首,进行编排。然后又把这1137个表声偏旁,分别归入古韵十八部之中。这种是以声为纲编排,把所收字组织为一个以字音相联系的汉字系统,系统地展示了汉字之间的字音关系。汉字字音与字义一样,也是一种系统。朱骏声的研究,建立了汉字的字音系统,研究了各个字音之间的语音关系。
0.1.18唐宋元明清时期具有规范用字作用的字书主要有哪些?
唐代具有规范用字的作用的字书主要有:⑴杜延业《群书新定字样》、⑵颜元孙《干禄字书》、⑶欧阳融《经典分毫正字》、⑷唐玄宗《开元文字音义》、⑸张参《五经文字》、⑹唐玄度《新加九经字样》等,⑺宋代有郭忠恕《佩觹》、⑻张有《复古编》、⑼娄机《广干禄字书》、⑽李从周《字通》⑾,辽代有释行钧《龙龛手镜》,⑿元代有李文仲《字鉴》,⒀明代有焦竑《俗书勘误》、⒁叶秉敬《字孪》,⒂清代有龙启瑞《字学举隅》等。
0.1.19、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80年代,汉字学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⑴
文字学的名称发生了变化。章太炎把研究文字的学问改称“语言文字之学”。
⑵
文字学与语言学分家。唐宋以来的“文字之学”,包含着音韵学和训诂学,学科混淆,界限不明,现代一些学者试图廓清文字学与语言学的界限,逐渐地把训诂学、音韵学从“文字之学”中分离出去,这时,才有了“文字学”这个名称,并用为研究文字的学科的专称。
⑶
文字学研究对象缩减。传统的汉字学研究,一直都是以形音义俱全的汉字为对象的,汉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字形、字义、字音三个方面。近代的汉字学研究对象缩减为只限于字形。
(4)研究领域的拓展。这一时期的汉字学研究领域拓展主要表现在古文字学的独立与汉字现代化的研究。
0.1.20什么是古文字?什么是古文字学?简述古文字学的独立过程和重要著作。
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缣帛文字。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我国自宋代以来,就有金石学的研究,金石学虽然涉及到古文字,但它以金石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的古文字并未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甲骨文的发现与金文、陶文、玉石文字和简帛文字等材料的陆续发现,与学者治学方法的现代化,使它从金石学中独立出来,科学的古文字学得以建立,迅速成为汉字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在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对于古文字的研究重点,主要是资料的搜集、整理、刊布文字和考释。20世纪80年代后,对于古文字的研究则主要是成果的汇集、理论阐释、古文字学史与古文字学知识的推广和应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结集前人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著作。例如,于省吾、姚孝遂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1-4册,是甲骨文字考释的集大成之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陈公柔等先生,在夏鼐先生的指导下集体编纂而成的《殷周金文集成》,是一部收录金文著录的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则是对《集成》文字的考释。《睡虎地秦墓竹简》,集中了学术界对秦简文字的考释意见。高明编著《古陶文汇编》,是迄今收录陶文资料最为丰富的总集,代表陶文著录的最高成就。
0.1.21汉字改革从哪里开始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哪些?
汉字改革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主要有卢戆章、王照、劳乃宣。1892年卢戆章出版了《一切了然初阶》,创造了最初的中国拼音文字。1900年王照出版了《官话合声字母》,1905年劳乃宣出版了《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0.1.22汉字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研究汉字改革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在汉字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研究汉字改革的主要有:⑴1931年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印《民国政府推行注音符号述略》,⑵1934年罗常培《国音字母演进史》出版,⑶1935年萧迪忱编《汉字改革论文选》出版,⑷1938年中国文字改进学会编印《中国文字改进会宣言及章程》,⑸1940年拉丁化出版社编译部主编《中国文字拉丁化文献》出版,⑹1941年倪海曙《中国字拉丁化运动年表》出版,⑺1948年
吴玉章《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出版,⑻1948年倪海曙《中国拼音文字概论》出版,⑼1957年黎锦熙《文字改革论丛》出版(文字改革出版社),⑽1961年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出版(文字改革出版社),⑾1978年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出版。
0.1.2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字学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⑴
名称的变化。“文字学”这一名称,可以指研究一切种类文字的学问。世界上的文字并非只有汉字一种,研究汉字的学问仅仅是诸多研究文字的学问中的一种。为了便于区分,也为了准确,一些研究汉字的论著就命名为“汉字学”。
⑵
汉字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唐兰把文字学缩减为字形学之后的七十多年中,汉字学的主流变成了只研究字形,不研究字义、字音的片面汉字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坚持以形音义三要素的统一体的汉字为对象的做法更多。
⑶
研究内容的变化。这一时期汉字学形成了本体研究、应用研究,与交叉研究三大门类,每一门类之中又形成了不不同的学科分支,使汉字学形成了一个学科群。
0.1.24
什么是汉字本体研究,汉字本体研究包括哪些分支?
汉字本体研究指对汉字自身的研究。包括以下学科分支:
普通汉字学、古文字学、俗文字学、汉字构形学、汉字构件研究、理论汉字学研究、现代汉字学
0.1.25
什么是应用汉字学,形成了哪些不同的分支?
应用汉字学是研究汉字应用的学科,形成的学科分支主要有:
汉字教学研究、汉字规划研究、汉字书写与书法研究。
0.1.26
什么是边缘交叉汉字学,有哪些重要的分支?
边缘交叉汉字学是指把汉字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研究形成的学科,这种学科也称边缘汉字学,较为重要的分支有汉字文化学、汉字信息处理研究、汉字符号学。
0.1.27什么是汉字构形学,创始人的贡献和主要成果是什么?
汉字构形学是探讨汉字的形体依一定的理据构成和演变的规律的学问。它探讨的是包括个体字符的构成方式和汉字构形的总体系统中所包含的规律。这门学科的创始人是王宁,其《汉字构形学讲座》一书构建了汉字构形学的基础理论。这门学科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王宁主编的“汉字构形史丛书”,包括郑振峰《甲骨文字构形研究》,罗卫东《春秋金文构形系统研究》,赵学清《战国东方五国文字研究》,陈淑梅《东汉碑隶构形系统研究》,《魏晋行书构形研究》、《隋唐碑志楷书构形研究》、《宋代雕板楷书研究》、《云居寺明刻石经文字构形研究》。
0.1.28研究汉字构件的著作有几类,主要著作有哪些?
研究汉字部件的著作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说文》部首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徐复、宋文民《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董莲池《说文部首形义新证》。第二类是对一般的汉字构件的研究。主要有:王延林《汉字部首字典》,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李建黎著《汉字部件笔顺码》,沈克成、沈迦著《汉字部件学》,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
0.1.29什么是俗文字学,专门收集俗字的书主要有哪些?
俗文字学是研究俗文字的科学,专门收集俗字的书主要有:⑴潘重规等《敦煌俗字谱》、⑵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订本)、⑶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⑷秦公《碑别字新编》、⑸李荣《文字问题》、⑹郭在贻《敦煌变文校议》、⑺秦公《广碑别字》、⑻马向欣《六朝别字记新编》、⑼张涌泉《汉字俗字研究》、⑽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⑾陈五云《从新视觉看汉字:俗文字学》、⑿欧昌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⒀陆明军《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等。
0.1.30什么是现代汉字学,影响较大的著作与教材有哪些?
现代汉字学是研究现代汉字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现代汉字的属性和应用。影响较大的著作与教材主要有:高家莺、范可育、费锦昌《现代汉字学》,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
0.1.31什么是汉字文化学?其基本任务有哪些?
汉字文化学是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其基本任务有两条:一是阐明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二是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0.1.32什么是汉字符号学?主要成果有哪些?
汉字符号学是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研究汉字的新兴学科,主要成果有陈宗明《汉字符号学》,黄亚平、孟华著《汉字符号学》。
0.1.33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字学研究方法有哪些变化?
⑴
系统科学方法成了汉字研究的新的方法,一些学者自觉地利用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汉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⑵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特别是交叉汉字学的研究引入了符号学、人类学、计算机学、语言学等各个学科的内容,形成新的学科分支。
第二节
汉字学的学科地位和方法0、2、1、为什么说汉字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
汉字学是研究汉字的学问,而汉字则不仅是汉语书面语的载体,而且是思维、审美、文化的载体,因而汉字学不仅是汉语言学的基础学科,而且还是文学、历史、考古、文献等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
1.1.1
从来源上看,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几种类型?
从来源上看,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源文字,即由用这种文字的民族的祖先首创的文字,例如古代苏美尔文字。一种是他源文字,即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作为自己的文字,或者在其他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例如日本文字、韩国文字、越南曾经使用过的喃字等等。
1.1.2
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几种说法?
⑴
汉字神授说,这种说法认为,汉字是神灵创造的。
⑵
汉字西来说,这种说法认为汉字起源于西方。
⑶
汉字自源说,即认为汉字是中国的先民创造的。
1.1.3如何认识“汉字西来说”?
“汉字西来”说的理由无非有两点:第一,苏美尔文字产生的时间比汉字为早。苏美尔文字已有7000年的历史,而汉字只有三千多年历史。第二,中国的某些早期文字与西方文字有相像相同之处。这两点理由都不能成立。首先,关于汉字的产生晚于苏美尔文字文字的认识,并不一定正确。有资料表明,汉字的起源不一定晚于苏美尔文字。其次,汉字中的一些字形与苏美尔文字的一些相似,并不能不能推导出汉字必然导源于西方文字的结论。
1.1.4如何认识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是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古人把汉字的发明归结于某一个个人,这不符合事理,也不符合事实。汉字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符号系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根本不可能由某一个个人创造出来,而应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方创造的。鲁迅说:“在社会里,苍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圈,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文字能够系统地记录语言的时候,就有人对这种雏形的文字进行采集、整理、改进,使之成为系统的、为社会所共用的文字。原始社会,文化活动是由巫、史一类人掌管的,文字的采集整理工作也是由他们进行的。黄帝时期,也许有一位名叫苍颉的史官整理过文字,所以后人就把汉字的发明归功于他。
1.1.5
关于汉字的起源主要有几种说法?
关于汉字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汉字起源于八卦;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汉字起源于刻划记号;汉字起源于原始绘画。
1.1.6
如何认识汉字起源于八卦的说法?
把八卦看成汉字或汉字的起源是不对的。第一,八卦是我国古代先民创造的一种用来占卜、比类事物的符号。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象喻性符号,没有确切的语义和读音,算不得文字;第二,八卦与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八卦符号以阳爻与阴爻为基本的符号体系,它的推演变化只是两种基本符号的不同叠加。而汉字是具体的物象、事象符号,从八卦中根本无法演化出文字来。
1.1.7如何认识八卦与汉字的起源的关系?
八卦与汉字的起源有一定的关系。首先,八卦的创制方法是“观物取象”,而象形字的创制方法是“依类象形”,二者的原则是相同的。文字的创制,从八卦取象的原理中获得某些启示,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其次,八卦是一些契刻符号,而最初的某些文字也是契刻符号,二者之间,难免没有互相通用假借之处。
1.1.8
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结绳记事是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方法。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文字一样,它也有帮助记忆的功能,然而,结绳未能同语言结合起来,不能确切地记录语言,因此它仍然不是文字。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某些字,是取象于结绳的。结绳记事也不失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对于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由此看来,结绳记事虽然算不得文字,但仍然可以看作文字的先导。
1.1.9什么是刻划记号?汉字的起源与刻划记号是什么关系?
刻划记号是古代刻划在某些实物上用来记事的符号。从古籍记载及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看,刻划记号是汉字的直接来源之一。刻划记号有多种,书契即是其中之一。书契符号最初用来计数或表达某种意义,后来与一定的言辞结合起来,有了固定的读音和写法,就演变成了文字。刻画符号还包括陶器符号。我国远古时代的先民在烧制陶器时,往往在上面刻划或绘制一些具有某种意义的符号,被当今的学术界称为“陶器刻划符号”。这种符号也是汉字的源头之一。
1.1.10什么是图画文字,图画文字与图画的区别是什么?
图画文字就是用简略的图画来传达信息所用的图像。图画文字与图画的区别是:图画的目的在于描摹事物,它要求与所描绘的事物相像;图画文字的目的在于记载传达信息、帮助记忆,它要求勾勒出对象的轮廓、特征,只要能辨认就行了。
1.1.11
汉字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图画和原始刻画符号。
1.1.12
探讨文字起源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指的是什么?
探讨文字起源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指的是,除了要注意文字本体的标准而外,还要考虑文字产生的环境:首先,文字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最终受着社会的制约。其次,文字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事物,创制过程中的文字,与创制成功后的文字有着诸多不同。
1.1.13汉字产生分为几个阶段?各属于考古学的什么时期?时间界限是什么?
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汉字创制于母系氏族时期,即传说中的三皇时代,时当考古学的前仰韶时代和仰韶时代前期,时间界限为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二是形成期。汉字成熟于父系氏族时期,即传说中的五帝时期,时当考古学的仰韶时代后期和龙山文化时代,时间界限为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
第二节
汉字的发展
1.2.1汉字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
汉字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古文字阶段、今文字阶段,现在已经进入现代汉字阶段。
1.2.2
什么是古文字,古文字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古文字是指象形表意文字,其根本特征是字形具有图画性,而且其表意方式是象形表意。
1.2.3
什么是象形,什么是象形字,什么是象形表意?
象形就是对该字形所要表现的事物形状的描摹,所谓象,是描摹、模拟的意思,形,指写这个字时所描摹的对象的形。
象形字,指的是这种字的形体与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形似性,与简笔画差不多。
象形表意,就是文字以它的形体的形象来表示意义的一种方法。
1.2.4
象形表意的文字构形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象形表意文字构形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画”,字的形体就画作该字所要表示的那个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从而使这个字不仅与它所标记的词(以语音为载体的词)联系在一起,而且与这个词所表示的事物直接联系在一起,这样,当人们看到一个汉字时,就可以通过它的形体,猜想到它所要表示的词的大致意义。
1.2.5
什么是商代文字,按载体分,商代文字主要有哪些?
商代文字指的是商代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
1.2.6
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还有哪些别名?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这种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所以称作甲骨文,也叫龟版文、龟甲文。因这种文字是刻上去的,所以又叫契文、甲骨刻辞。也有根据用途,叫它作卜辞、贞卜文字、甲骨卜辞的。还有人根据出土地点,称其为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1.2.7
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商代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商代文字内部,字形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与读音的匹配关系大多数是1形·1义·1音。也有一定数量的文字是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意义与读音,被称为“合体字”。
1.2.8
什么是金文?金文还有哪些别名?
金文指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铜器铭文。古代以祭祀为吉礼,铜器中的鼎、彝等器皿多用于祭祀,故称之为吉金,其上的文字也就称为吉金文字。由于钟、鼎在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
1.2.9
周代代表性文字是什么?
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2.10
春秋战国文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书写载体变化。(2)汉字字形分化。
1.2.11
春秋战国文字书写载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简帛文字成为文字的主流。
1.2.12
什么是简帛文字?
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简牍是竹简和木牍的省称,竹简是经过加工用以书写文字的竹片,木牍是加工过用来书写文字的木板,二者合称简牍。缣帛是丝织品,古人也用它来书写文字。这种书写在竹简、木牍与缣帛上的文字,被统称为简帛文字。
1.1.13什么是六国文字,战国时期文字变革产生了什么结果?
六国文字也称东土文字,又称古文或战国古文。战国时期文字变革产生了如下结果:第一,文字异形,即对同一个字,各国的写法各不相同。第二,文字的书写风格由西周时浑厚凝重趋向华丽纤巧。有的变为美术性的文字。第三,六国文字的出现严重地破坏了汉字书写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给各地的交流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1.2.14
什么是秦文字,秦文字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秦文字指秦统一中国后的文字。秦文字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且字形规整,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2.15
古文字从商到秦的变化呈现出哪几种趋势?
古文字从商到秦的变化呈现出四种趋势。
第一,纯表意字逐渐减少,表音字逐渐减少,形声字逐渐增多。个体文字的构成,逐渐向意音文字发展。用字中的假借字也在逐渐减少。
第二,古文字个体字的内部构造,在不断地向1形·1义·1音的结构类型发展。
第三,古文字的构形系统的有序性在不断的增强。这主要表现在基础构件的构字率在不断的上升。基础构字部件率的上升,表明汉字的结构体系向着有序化发展。
第四,汉字的形体逐渐固定。
1.2.16
今文字属于什么类型,主要特点是什么?
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是:首先是指文字的形体不再是它所表示的对象的形体的描摹,而是一种符号,即用来代表一定意义书写符号。这种符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缺乏外形上的联系,它只是某种意义的代表而已。其次,所谓符号表意,是指文字的形体表达意义,是作为它所代表的意义的符号而存在、并以此来显示意义的一种表意方法。它的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2.17
今文字的发展主要表现是什么?
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今文字字体的种类主要包括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1.2.18
什么是隶书,隶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小篆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1.2.19
秦代、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什么,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秦代的官方标准文字是小篆,典雅规整,庄重美观,但运笔曲折,笔画繁复,不易书写。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隶书,隶书最大的特点是简捷易写,残留的篆法基本消失。
1.2.20
东汉隶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东汉隶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体益加方正,笔画更为匀称,且增加了波势和挑法。
1.2.21为什么说隶书的出现是迄今为止汉字史上一次最剧烈的变革?
隶书的出现,最后消除了古文字的象形特征,使字形从图画型彻底地变成了符号型,同时使汉字的表意方式从象形表意变成符号表意。隶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的面貌,因此是迄今为止汉字史上一次最剧烈的变革。
1.2.22
什么是楷书,和隶书相比,楷书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什么?
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和隶书相比,楷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笔势方面。楷书取消了波势挑法,变隶书的慢弯为硬勾。字的整体形状也由隶书的扁平状变为正方形。
1.2.23.什么是现代汉字?现代汉字与今文字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现代汉字就是现代汉语用字,也就是现代白话文用字。现代汉字与今文字最大区别在于,现代汉字是一种符号语素文字。所谓语素文字,就是单字字形所代表的语言单位是语素。
1.2.24
现代汉字规范字系统成员发生了哪些变化?
现代汉字规范字系统包含未简化的传承字,也包含着2233个简化字。
1.2.25
如何认识现代汉字的地位?
第一,汉字成了诸多书面交际符号的一种。第二,现代汉字是国家法定通用文字。第三,现代汉字是联合国工作文字之一。这就使它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通用文字之一。
第二章
汉字的构造
第一节
“六书说”到“三书说”
2.1.1
“六书”的提法最早见于哪部书,“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那部书,按该书的次序写出“六书”的名称。
“六书”的提法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汉书》。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2.1.2
最早对“六书”含义作出解释的是谁,怎么解释的?
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1.3
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三家是共同的;班固说的“象事”,郑玄是“处事”,许慎是“指事”;班固说的“象意”,郑玄、许慎都是“会意”;班固的“象声”,郑玄是“谐声”,许慎是“形声”。
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中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许慎“象形”中的“象”是相像的意思。名称虽然一样,但内涵不同。
第二,“象事”与“指事”,“象意”与“会意”,前者概括性强,后者具体而明确。概括性强,包容度就大;具体而明确,包容度就小,因此后世有研究者认为“六书”并不能概括汉字的所有类型,在对一些字的类型分析上也出现了种种分歧。
第三,在排列顺序上,班固的排列由具体到抽象,似乎更符合汉字产生的逻辑发展。
2.1.4
唐兰、陈梦家、裘锡圭提出的“三书说”具体名目是什么?
唐兰的“三书说”是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陈梦家的“三书说”是象形字、声假字、意音字。
裘锡圭的“三书说”是表意字、假借字、意音字。或意符字、表音字(或音符字)、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
2.1.5为什么说班固所说的“造字之本”是指造字的理据?
班固所说的“造字之本”是指造字的理据,“六书”是根据造字的理据而把汉字分为六种类型。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一,“本”是指事字,本义是树根。引申为根源,根本、根据等,但没有方法的意思。第二,“六书”是汉字教学的内容。
第二节
表意字
2.2.1
什么是表意字,六书中哪几类是表意字?
表意字就是通过字形表示字的意义的字。六书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表意字。
2.2.2
什么是象形字,象形字有几种类型?
象形字是通过描摹该字所代表的事物的形状构成的字。象形字可以分为独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
2.2.3
什么是本体象形字?
用代表事物本身的形状的一个形体表示字义的为本体象形字。
2.2.4
什么是烘托象形字?
用两个密切相关的形体表示其中一个形体意义的字叫合体象形字。
2.2.5
象形字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象形字最主要的特征是字形与其所代表的事物的形状具有一致性,因而表意具有直观性,可以使人见形而知义。象形字的局限性是很难用这种方法来表示抽象的概念。
2.2.6什么是指事字?
指事字就是用一个字符来象征一种意义而构成的字,或者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再加上指事符号来表明字义所构成的字。
2.2.7
什么是会意字?
会意字是用比并字的形体、组合形体的意义,以此显现新字的意义的字。
2.2.8根据造字所用部件形体的特点,会意字可以分为几类?
根据造字所用字素形体特点,会意可分为同体会意和异体会意。
2.2.9
什么是同体会意字?
同体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相同的部件组合成的字。
2.2.10
什么是异体会意字?
异体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的部件组合成的字。
2.2.11按会意字表示整字意义的方式,会意又可分为几类?
按会意字表示整字意义的方式,会意又可分为字形会意和字义会意两类。
2.2.12
什么是字形会意?
字形会意是用构字部件形体的形象及其组合关系来表示整字的意义。
2.2.13
什么是字义会意?
字义会意是用构字部件的意义来表示整字的意义。
2.2.14会意字与指事字区别是什么?
会意字与指事字的区别是,指事字是独体字,即由一个部件构成的字,而会意字则是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字。
2.2.15
会意造字法的优点和局限是什么?
会意造字法的优点是可以造出象形字、指事字无法表示的意义比较抽象、比较复杂的概念的字。但是,使用这种方法造字,带有造字者极大的主观意图在内,有时所会之意,类同谜语,因而往往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
第三节
表音字
2.3.1
什么是表音字?
表音字是用字表示语音,通过语音表达字义的字。
2.3.2
什么是假借字?
假借字是借用同音字的声音表示意义的字。
2.3.3
假借造成的用字后果有几种情况?
假借造成的用字后果有两种情况:
⑴
永借不还,这种借用是永久性的,也就是说,一个字如果被借去表示别的意义,那么,它也就永久性地去表示这个意义,从而具有了这个本来不属于自己的意义。
⑵
久借弃还,就是假借字被借用一段时间之后,人们给这个本无其字的意义造了专字,那个假借字就不再做假借字了。
2.3.4为什么有人称假借为不造字的造字法?
假借,没有直接造出新的字符,因而有人认为它是用字之法,而不是造字之法,但它却为一些本无其字的词取得了书写形式,因此有人称假借为不造字的造字法。
2.3.5假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今文字中假借字所占的比例很小?
假借的原则是借字和被借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虽然借用同音字来表达词语的意义很方便,但因为它无法区别同音词,如果毫无节制地大量使用,势必削弱文字的功能,因此在汉字体系中,假借字所占的比例很小。
2.3.6假借字的意义是什么?
假借字的意义在于使文字直接和语音发生了联系,当假借字在书面语言中所占比例超过一定的“度”,人们又在假借字上加上区别性符号的时候,意声字——既表音又表意的音意字就出现了。
第四节
意声字
2.4.1
什么是意声字?
意声字就是字形既表意又表音的字,这就是“六书”中的形声字。
2.4.1
意声字的构成有几种情况?
意声字一般是由一个意符和一个声符组成的。也有少数字由一个声符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组成。还有个别字由两个声符与两个意符组成。此外,还有所谓“亦声”字,也叫做会意兼形声,就是意声字的声符同时兼作意符。
2.4.2
意声字中意符和声符组合的位置关系常见的有几种?
意声字中意符和声符的位置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⑴
左义右声
⑵
右义左声
⑶
上义下声
⑷
下义上声
⑸
外义内声
(6)内义外声
2.4.3
意声字中字形的变化主要有几种情况?
意声字中字形的变化,主要有省形、省声两种情况。
2.4.4
意声字中意符表意有什么特点?
意声字中的意符表意有两个特点:
第一、意符在整字中所表示的意义,只是该字的意义范畴。
第二、意声字的意符与本义之间的关系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
2.4.5
举例说明意声字的意符与本义之间的关系灵活表现在几个方面?
意声字的意符与本义之间的关系灵活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同一个意符,在不同的字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例如:“口”作意符,可以表示这样几种不同的意义:(1)与口有关的器官:嘴、喙、吻(嘴边)、喉;(2)与口有关的行为:含、叫、吞、吐、吸、吹、吮、咬;(3)象声词:呱、啾、哗、呼、啦;(4)与语言有关的事情:命、令、召、告、唯、咨。
第二、同一类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意符来表示。
例如:表示建筑物或其局部可以用“宀”,如:室、宅、宇;可以用“广”,如:庙、庑、廊;还可以用“户”,如:房、扃、扉;也可以用“尸”,如屋、层。表示器皿,可以用“缶”,如:缸、罐、罂;可以用“瓦”,如:瓶、瓮、瓯;也可以用“皿”,如:盆、盂、盎。表示行走,可以用“辶”,如:返、还、追;可以用“走”,如:赶、赴、趣;可以用“彳”,如:往、徐、循;可以用“足”,如:跟、跑、跳;可以用“止”,如:步、前、歱;还可以用“行”。2.4.6
声符的表意功能有几种情况?
声符的表意功能有三种情况:
(1)声符的形体表意。有少量的意声字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而形成的新字。新字产生后,原字成为新字的声符。这种声符原来就是纯表意字,其形体具有直接表意功能,作了意声字的音素之后,其旧有的功能依然存在。
(2)声符的字义表意。某些意声字的声符,原来就是意声字,后来给它加上意符,使它成为声符,这时,它仍然含有原来的意义。
(3)语音表意。声符表意,大多数不是以其形体或字义表意,而是以其语音表意的。
综合练习:
一.说明下列各字的构造类型:
(1)独体象形
(2)合体象形。
(3)指事字
(4)同体会意
(5)异体会意
(6)字形会意
(7)字义会意
(8)形声字
二、说明下列字的意符和声符:
储,从人,诸声。
甍,从木,梦省声。
嗣,从册从口,司声。
婢。从女、从卑,卑亦声。
警,从言,从敬,敬亦声。
襘,从示从会,会亦声。
琥,从玉从虎,虎亦声。
珑,从玉从龙,龙亦声。
志,从心、之,之亦声。
贫,从贝、分,分亦声。
错,从金,昔声。
颗,从页,果声。
壮,从士,爿声。
都,从邑,者声。
劲,从力,巠声。
瓯,从瓦,区声。
苛,从艹,可声。
窒,从穴,至声。
罪,从网,非声。
景,从日,京声。
毖。从比,必声。
完,从宀,元声。
窘,从穴,君声。
基,从土,其声。
常,从巾,尚声。
衾,从衣,今声。
忝,从心,天声。
妄,从女,亡声。
案,从木,安声。
熬,从火,敖声。
固,从囗,古声。
闱,从门,韦声。
街,从行,圭声。
匣,从匚,甲声。
戚,从戉,尗声。
阄,从鬥,龟声。
辨,从刀,辡声。
闻,从耳,门声。
岡,从山,网声。
斎,从示,齐省声。
羸,从羊,声。
哀,从口,衣声。
倏,从犬,攸声。
彀,从弓,殻声。
腾,从马,朕声。
载,从车,声。
颖,从禾,顷声。
務,从力,敄声。
赖,从贝,剌声。
徒,从辵,土声。
碧,从玉、石,白声。
寶,从宀、玉、贝,缶声。
第三章
汉字的形体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概念及汉字形体的功能
3.1.1什么是字形?什么是字体?
字形是指由字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所决定的字的样式。字体就是字的体式,指同一个字形因笔画和结构形态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样式。
3.1.2
什么是字形的内部功能,字形的内部功能有哪些?
字形的内部功能是指字的形体对字音、字义的作用,字形的内部功能有:
⑴形成与显示文字。在文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中,字形是唯一的物理要素,它是字音字义的代表者和承载着,如果没有字形,就无所谓字音字义。因而,字形的首要功能就是形成并显示文字。
⑵表现字音字义。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但是字音、字义不是直接显示出来的,它们的出现,是由字形来表现的。
⑶区分文字。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不同的文字标示着不同的音义,这些不同,主要字形来区分。
第二节
字形的结构
3.2.1
什么是字形结构?字形的构成包含几种要素?
字形结构是指整字内部的各级部件及其在组成其整体时的组合方式。字形的构成包含两种要素:第一、构成整字的部件;第二、部件构成整字的方式。
3.2.2
什么是汉字字形的构件,字形的构件的特点是什么?有几级?
汉字字形的构件指构成汉字字形的材料,特点是它们只有形体,没有读音和字义。汉字字形的构件有两级,即笔画(线条)和部件。
3.2.3
什么是汉字的线条和笔画,具体指什么,线条和笔画的作用是什么?
线条和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最基本的材料。线条,特指古文字即甲骨文、金文、篆字构形所用的点画。笔画指今文字,即隶、楷构形所用的点画。它们的作用是用来构成部件、整字的形体。
3.2.4什么是汉字的部件,汉字部件可以分为几类?
部件是汉字字形的二级单位,它是介于整字与笔画之间的字形单位,是构成整字的直接材料。汉字部件可以分为单纯部件与合成部件。
3.2.5
什么是汉字字形的结构方式,汉字字形结构方式包括哪些要素?
汉字形体结构方式指汉字构件组成部件或整字的组合方式。这种方式包括3个要素:(1).接触关系;(2).空间位置关系。(3).组合的层级关系。
3.2.6
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的有什么区别?
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字形结构仅是字的形体组合,而字的结构则是字的音义组合。
第二,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所含的结构单位层次不同。字形结构具有三级单位,即:笔画(或线条)、部件、整字;字的结构只有两级单位,即:部件和整字。
第三,人们研究字形结构与字的结构的角度和目的不同。对于字形结构的研究,仅仅限于字的形体,这种研究,有助于人们掌握汉字的构形规律,可以应用于书写,帮助人们科学地安排字的间架结构,使书写过程合理,所写的文字美观。对于整字字形切分出来的部件可以用作检字部首。对于字形结构的切分,也是计算机文字处理的需要。
第三节、字形的变化
3.3.1
什么是汉字字形的循变、讹变?
汉字字形的循变指字的形体遵循着原来的基础和造字意图的变化。汉字字形的讹变指字的形体在演变过程中,其形体脱离了原来的基础,失去了原有的表意功能的变化。
3.3.2
什么是汉字字形的分化与归并,各有几种情况?
汉字字形的分化是原来的一个形体分化为不同的形体,汉字字形的归并是指原来的不同的形体归并为一个形体。整字和部件都有分化与归并的情况。
3.3.3
整字结构类型有哪些变化?
整字的结构类型有两种变化:一是从独体字向合体字演变,二是从合体字变为独体字。
第四节
汉字形体变化的原因
3.4.1
怎样考察汉字形体变化的原因?
汉字形体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是内部因素,即字的制作者、使用者与字形的矛盾的角度来考察。一个是外部角度,即社会因素对字形的制约。
3.4.2
书写要求对汉字形体的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⑴书写快捷方便的要求使字体变化从图画型变为方块型。
⑵书写快捷方便的要求使字形趋于省简。
3.4.3
字形感知活动的要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对字形的感知要求字形要容易识别,即容易看清楚字形的形状。这就要求文字必须具有一定的清晰度。要清晰,就要做到,一,字不宜笔画太多,写得不易过小。如果字形过于繁富,写得过小,就不容易看清。第二,部件的分布要相对地集中,这就使汉字形成了二维结构的块形文字。第三,字形之间的区别度要明显。
3.4.4
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
⑶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
3.4.5
记忆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人的记忆,希望省力,这样对字的影响有两个,一是不能太繁,太繁不便于记忆,因此,字的笔画总是数量不能太多。二是记忆的数量不能太多,因此总字数得有限制,这样,一些不同的字就得合并。三是字形要有明显的特征,汉字构形具有理据性。
3.4.6
心理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人的心理需求就对字形的变化作用有:
(1)美化心理对字形变化的作用。字形作为一种视觉符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是审美对象,人们的审美要求推动着字形不断的变化。
(2)类化心理对字形变化的作用。人们的认知心理总希望把事物归类,以便有规律可循,变难为易。这种心理投射到字形上,就产生了字的类化。例如同化就是类化的一种表现。另外,一些字出于表意需要也会发生类化。
(3)异化心理对字形变化的作用。人们也总是喜欢表新立异,显示个性。这种心理投射到文字中,就导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书体。
3.4.7
举例说明汉字载体对字形变化的作用。
(1)载体面积不同会影响到字的字体。如随着印章面积的大小调整字形就形成刻印章的专用字体。
(2)隶书形体的形成与竹简的形态密切相关。隶书作扁平状,这与它的载体竹简的形状密切相关。因为竹简本身是狭长的,字形如果长,形成重复,视觉上不舒服,所以字形逐渐趋扁。字在竹简上字与字之间有距离,但左右顶边,编在一起就形成了行距小,字距大的布局,形成审美模式,影响到汉碑隶书的章法。
3.4.8
举例说明工具和制作方法对字形变化的影响
制作方法的影响在甲骨文、金文的差异一眼就能看出来。甲骨文是单刀刻的,线条细,形体更长;金文是铸造出来的,线条粗,形体丰满。北朝汉字形体方劲雄强,形成了与南朝迥然不同的“北碑”风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刀刻:棱角分明,斩钉截铁的笔画,当为铁刃大刀阔斧.不加修饰地凿出的。
3.4.9
什么是蝌蚪书,蝌蚪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蝌蚪书是一种书体,因笔画头粗尾细,像蝌蚪,所以叫蝌蚪书。蝌蚪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书写时使用的是生漆,生漆比较稠腻,书写不流畅,新蘸时漆多,落在竹简上就粗,运笔时漆越来越少,就成了蝌蚪的形状。
第四章
汉字的字音
第一节
字音的要素结构与汉字注音
4.1.1字音由几部分构成?
字音由声、韵、调三部分构成。
4.1.2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有哪些?
给汉字注音法有:1.用汉字为汉字注音,包括用整字标注整字音和反切注音。2、用字母注音,包括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
4.1.3什么是“反切注音”?反切字和被切字的字音关系是什么?
“反切注音”是给汉字注音的一种传统方法。用来标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的两个字中,前者称反切上字,后者称反切下字。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4.1.4字音的表现方式有几种?
字音的表现方式有两种:
⑴
整字表音。就是用一个整字字符来代表一个音节,表意字都是如此。
⑵
声旁表音。就是用声旁来标注整字的音,形声字都是如此。
第二节
单音字、多音字与同字音
4.2.1多音字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多音字可以分为两种情况:⑴
异读字。⑵
多音多义字。
4.2.2
什么是异读字?异读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异读字是指一个形体,一个义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异读字形成原因是:
⑴与方音有关,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历来就存在许多方言,而不同的方言使用着同一个文字体系,这样,一字异读的现象在所难免。
⑵
与语音的历史发展有关。字音,是对于语音的记录。语音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着的,同一个语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语音,因而记录这些语素的字的读音,也会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各不相同。一些字的异读音,就是它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读音的积累。
4.2.3
什么是多音多义字?
多音多义字是指一个形体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的字。
4.2.4
什么是同音字?同音字有几类,有什么作用?
同音字是指读音相同而形体、意义不同的一组字。同音字又可分为基本同音字与完全同音字两类。基本同音字是指声调不同,声母、韵母相同的字。完全同音字则指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字。同音字的作用主要是:
⑴
可以区别同音词。
⑵
同音字可以用来注音。
⑶
同音字之间,有的还具有同义关系,人们可以利用同音字来解释字义。
⑷
可以利用同音字来探求词的同源关系。
⑸
同音字之间,还可以形成通假关系。
第三节
字音的种类
4.3.1
什么是古音?什么是今音?
古音与今音是相对的概念。同一个字时间在前的读音叫古音,时间在后的读音叫今音。
4.3.2
从哪些场合可以看到古今字音的差别?
古今字音的差别,反映在哪些方面?
⑴
从韵文押韵用字中很容易看到。
⑵
古今音的差别还反映在一些字的双声与叠韵的关系的变化上。所谓双声,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所谓叠韵,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有些古代的双声或叠韵字,到现在变得不是双声或叠韵了。
⑶
古今音的差别也反映在一些姓氏、地名中。
⑷
古今音的差别还反映在音译字中。
⑸
古今音的差异还反映在一些被国外借用的汉字的语音上。
4.3.3
汉字的讹音有几种情况?
汉字的讹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适用于甲义的音,误用于乙义。另一种是误读了一个字本来没有的音。
4.3.4
汉字误读出现讹音有几种情况?
⑴
因声旁而误读。
⑵
因同旁字类推而误读。
⑶
因形似而误读。
⑷
因不明字意而误读。
一.为下列的反切写出汉语拼音:
fēi。xīng”
kuā。hào。
二.给下列汉字注上汉语拼音:
丁丁zhēng,龟jūn裂,龟qiū兹,夹gā肢窝,大宛yuān,月ròu(或yuè)氏zhī,康居qú,身yuān毒dǔ,高句gōu丽lì
吐谷yǜ浑hún,荤xūn粥yù,先零lián,土蕃
bō,镐京
hào
阿ē房宫,天姥mǔ山,阳夏jiǎ,会kuài稽,皋陶yáo,伍员yún
郦食其lì
yì
jǐ,金日mì磾dì,曹大家
gū,兒宽
ní,万mò俟qí卨xiè
尉yù迟恭,哑è然失笑,心广体胖pán,造诣yì,德发扬,诩xǚ万物。
抨pēng击时弊,沁qìn人心脾,毗pí邻,瞠chēng目结舌,怙quān恶不悛,向隅yú而泣,刚愎bì自用,夏丏miǎn尊,草菅jiān人命,修葺qì,无射yì,射yè干,射yè姑山
第五章
汉字的字义
第一节
单义字、多义字与同义字
5.1.1
什么是历时单义字?什么是共时单义字?
历时单义字就是在不同的时代都是单义字。
共时单义字是指同一个时代的单义字。
5.1.2
什么是同义字?
同义字是指形体不同、读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字。同义字,具有广、狭不同的概念。狭义的同义字,指一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即所谓等义字,广义同义字指某个或某些义项相同的一组字。
5.1.3
同义字的意义有几种类型?
同义字的意义有五种类型:
(1)所指对象相同,但称谓不同。
(2)意义相同,但主体不同。
(3)意义相同,但使用对象不同。
(4)基本意义相同但程度或数量不同。
(5)同类事物的不同形态。
第二节
字义的种类
5.2.1
根据字的义项生成次序及生成关系多义字的字义可以分为几类?
根据字的义项生成次序及生成关系,多义字的字义可以分为本义、引申义与假借义三类。
5.2.2什么是字的本义?确定字的本义的标准是什么?
字的本义指文字产生时获得的意义。确定字的本义有两条标准,即字形标准与字用标准。所谓字形标准,就是字的本义一定要与字形有着密切联系,从字形中能到说明。所谓字用标准是指与字形相联系的这个意义,一定要有文献用例。
5.2.3
什么是字的引申义?
引申义是从字的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5.2.4
什么是字的假借义?
字的假借义是一个字因被借用后获得的意义。某个字,本来没有某种意义,因为它被借去表示另外一个字的意义,从而获得了这个字的意义,这种意义就是假借义。
第三节
字义的变化方式
5.3.1
字义变化方式主要有几种?
字义变化方式主要有字义的引申、字义的分化、字义的假借、字义的更替等。
5.3.2
什么是字义的引申?
字义的引申就是字义从原有的意义中发展。
5.3.3
什么是字义的分化?字义的分化与一般的引申有什么不同?
字义的分化是指从一个字的意义中分化出不同的意义。字义的分化属于字义引申的一种,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引申,它的特征在于,从一个义项同时分化为几个并列的不同义项。
5.3.4
什么是字义的更替?
字义的更替是指字的后起义排除了其原有的意义,使得这类字后来的意义与最初的意义完全不同。
一.解释下列字在句中的意义:
(一)鼓
1、指打击乐器。
2、泛指器乐。
3、击鼓。
4、敲击或弹奏(乐器)。
5、振动;摇动。
6、击鼓的乐师。
7、计量单位,十二斛为一鼓。
(二)逆
1、迎接;迎候。
2、迎受;接受。
3、迎战;迎击。
4、退却。
5、违背;拂逆。
6、背叛;作乱。
7、排斥;拒绝。
8、考察。
9、考察。
10、背理;失常。
11、回旋。
(三)水
1、特指河流。
2、泛指一切水域。
3、指大水;水灾。
4、指水攻。放水淹没敌方。
5、指水攻。放水淹没敌方。
6、泅水。
7、浸泡;润泽。
8、五行之一。
三、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天亮。本义。
2、天亮;本义。
3、登高;本义。
4、八尺曰寻。本义。
5、担;本义。
6、寂寞;引申义。
7、寂静;引申义。
8、通“纫”,制作;假借义。
9、通“仞”,八尺;假借义。
10、通“凝”;凝聚;假借义。
11、通“广”,广阔;假借义。
12、通“广,充满;假借义。
13、通“广”;大;假借义。
14、通“广”,远;假借义。
15、指废墟;引申义。
16、指田垄;引申义。
17、指村落;引申义。
18、通“薆”;隐蔽;假借义。
19、通“薆”;蒙蔽;假借义。
20、通“拟”;力量相似;假借义。
21、通“拟”;力量相似;假借义。
22、通“碍”;阻碍;假借义。
四、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句中义和今义:
1、句中:一种矮桌子的名称。现代表示机械、机会。
2、句中:恬静;淡泊。现代指害怕。
3、句中:恬静;淡泊。现代指害怕。
4、句中:恬静;淡泊。现代指害怕。
5、句中:一种制作食物的方法,现在变成了一种兵器的名称。
6、句中:动物用足刨地,现代义奔走。
7、句中:铠甲。现代是一种化学元素的名称。
第六章
汉字的功能
第一节
汉字对汉语的作用
6.1.1
和拼音文字比较,汉字在保存语言、传送语言方面有什么独特的功能?
和拼音文字比较,汉字在保存语言方面的独特功能是更能超越时代,沟通古今语言。在传送语言方面的独特功能主要表现在能够超越方音,沟通方言。
6.1.2
汉字对汉语有哪些影响?
第一,强化了汉语的单音节特征。
第二,改变了某些词的读音。
第三,汉字区别同音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汉语向多音节语的方向发展。
第四,汉字有利于语言的继承。
第五,汉字有利于方言的保存。
第六,汉字还常常使一些历史语汇复活。
第七,汉字本身也可成为语言的材料。
第二节
汉字与中国社会
6.2.1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第一、汉字是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工具。
第二、汉字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
第三、汉字记录了生产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四、文字为历史记载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第五、汉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第六、文字还被用来著书立说。
第七、汉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
6.2.2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家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而汉字对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共同的汉语和共同的汉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对中国的统一,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差不多,欧洲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现在仍然有几十个国家,而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在历史上,统一一直是发展的主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使用着形体稳定的、能够沟通各地方言的汉字。汉字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事务的需要,反过来,汉字为国家的管理提供了最好的工具。有了文字,就可以积累政治管理的经验,可以形成成文的制度法令。中国社会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有了完善的管理体制,这与文字的参与有着莫大的关系。
6.2.3为什么说汉字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提供了条件?
文字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工具之一,人们阅读文字的速度直接关乎到学习和工作的速度。中文阅读速度约是英文阅读速度的1.6倍。这就为使用汉字的人的学习、工作的高效率奠定了基础。
阅读不仅是学习的方法,而且也是工作的重要方法,不言而喻,对于需要阅读的工作来说,高效率的阅读,也就意味着高效率的工作。
第三节
汉字与文化艺术
6.3.1为什么说汉字为书法艺术提供了载体?
汉字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基础,汉字多姿多态的形体及其多种多样的结构,为书法家施展艺术才华提供了物质材料。书法家在此基础之上,凝神静气,发功用力,驰骋想象,挥毫泼墨,千变万化,在线条变化与文字结构中,展示了精神风貌,使它成为视觉艺术的绝佳形式。如果离开汉字,书法就无从谈起。
6.3.2
汉字为文学艺术体供了新的手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字为文学艺术体供了新的手段主要表现在利用汉字的特点创造了字谜、对联和格律诗、回文诗、宝塔式,阶梯诗等诗体
第四节
汉字对思维和大脑的影响
6.4.1
汉字对使用者思维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
汉字为汉字使用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载体
(2)汉字的运用有助于大脑的发展。
(3)汉字的应用有助于人的思维认知能力的提高
6.4.2
为什么说汉字的运用有助于大脑的发展?
汉字是意/音文字,它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既作用于人的视觉认识系统,同时又作用于人的听觉认知系统,因而比表音文字更有利于大脑的开发。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左脑负责语言、数学、逻辑等方面的感知思维活动,右脑负责空间、音乐、想象、视觉等方面的感知思维活动。两个半脑,只有同时开发,均衡发展,智力才能健全。人的文字阅读活动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活动之一,不同的文字对于人的大脑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汉字为“复脑文字”,认为汉字具有促进左、右脑功能平衡发展的作用。
第五节
汉字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
6.5.1
举例说明汉字承载了社会物质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1、汉字系统承载着物质文化
甲骨文,金文、缣帛文字等等的出现都各自反映了当时的一般物质生产水平。汉字系统成员的变化,记载了文化的发展变化。例如,在《说文解字》中,马部字有123个,牛部字46个,羊部字28个,犬部字88个,金部字110,气部字3个。而在《新华字典》中有马部字89个,牛部字47个,羊部字38个,犬部字13个,金部字315个,气部字24个。这种变化,大致上记载了中国社会在古代与现代的不同特点,上古时期,狩猎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们常常要与兽类打交道,所以犬部字非常多。在没有自动化机械的时代,人们要常常借助畜力,马是人们代步、运输、拉车的重要畜力,所以从马之字非常多。现代社会是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离不开金属与化学材料,所以从金之字大量涌现。
2、汉字个体承载着物质文化
从汉字个体的形体及其构造中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物质文化。
1.古代一些器物用字的意符,反映了当时制作器物所用的材质。例如“桥”从木,表示造字时的,桥是木制的。“椀”从木,那个时代有用木材制作的碗。
2.古代一些字形的形状,反映了古代一些器物的形制。例如“戉”、“殳”、“鬲”反映了古代一些器物的形制。
3.一些字形的演变,反映了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例如“医”,繁体一作“毉”,一作“醫”,反映了医疗手段的不同。“炮”字形的变化反映了炮的变化。“礮”“砲”反映了这种兵器发石的特点。“炮”则反映了这种兵器中用火药的特点。
6.5.2举例说明汉字记载着社会精神文化
1、汉字反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1)汉字的形体类型记载着汉族的思维方式
甲骨文是象形字,人们可以通过字形本身去认知它所表示的意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人们主要是形象思维的特点。楷书是符号文字,它舍去了对象的形体特征,只是作为该事物的符号而存在,这反映着人们抽象思维能力提高的事实。
又如,上古具有综合意义的文字比较多,这种文字反映着上古人类以综合整体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后来,字义分化,这又反映了分析性思维发展的情况。
(2)汉字的结构反映着古人阴阳对立的思想。汉字是一定的义与音的统一体,这种结构,反映了古人阴阳对立的思想。
2、汉字记载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汉字作为一种认识的产物,作为一种记录符号,记载下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例如心部字反映了古人对心的功能的认识,鬼部字反映了古人的迷信认识,示部字反映了古人的祭祀文化,女部字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第七章
古书的用字
第一节
古今字
7.1.1
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是指在不同的时代里用来表示同一个词的一对或一组字,这一对或一组字,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合称古今字。
7.1.2
古今字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古今字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一个字记录词的任务的变化。起初,汉字的数量较少,许多汉字常常一字多用,除表示本字的意义以外,还要表示引申义或假借义。这种用字方法,虽然增加了字的功能,使一个字具有多种意义,但同时又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做到一义一字,人们就造了新字,让它来分担这些多义字的某个义项。这样,这个新造的字就是这个义项的今字,而那个原来的字则是这个义项的古字。
7.1.3
形成古今字的原因可以分为几种?
形成古今字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
(1).为区分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而造的区别字。
(2).为区分字的本义和假借义而造的区别字。
7.1.4
今字的形体与古字的关系有几种情况?
今字的形体与古字的关系有以下五种情况:
(1).在古字的形体加义素形成今字。
(2).在古字的形体加声素形成今字。
(3).改变古字的义素成为今字。
(4).改变古字的声素成为今字。
(5).改动古字的笔画成为今字。
第二节
通假字
7.2.1
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又称古音通假,指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来临时代替的用字现象。这个本该用的字叫做本字,也叫正字,而那个临时替代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7.2.2
通假与假借的区别是什么?
假借与通假的区别有两点:
第一,假借是本无其字可用,不得不借: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只是出于习惯,临时找一个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
第二,假借是某字被借之后,就成为借者的字形,因而长久地具有了这个意义;而通假则是借字只是在被借的情况下,才临时的具有借义,而在其它场合下,借字仍然表示它原来的意义。
7.2.3
根据通假字和其本字的语音关系,通假字可以分为几类?
通假字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同音通假字。就是读音与本字相同的假借字。
(2).同声或同韵通假字。指与本字声类相同或韵部相同的通假字。有的通假字与本字声类相同而韵部不同。
(3).声类韵部相邻通假字。指与本字声类韵部都不相同,但却相近的通假字。
7.2.4
关于通假字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1).确定通假字与本字的语音关系,要以古音为据,不能拿今音去衡量。
(2).通假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在古音通假中,哪个字借为哪个字,通常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而不是凡是同音或近音的字都可通假。
(3).本字与通假字的使用频率问题。
(4).对于通假字的确认要慎重。
第三节
异体字
7.3.1
什么是广义异体字?什么是狭义异体字?
广义的异体字包括古今字,通假字,以及狭义异体字。
狭义异体字是指用来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符号,或者说是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一对或一组字。
7.3.2
根据形体特点,异体字可以分为几类?
异体字可以分为四类:
(1).造字结构不同的异体字。
(2).构字部件不同的异体字。
(3).构字部件结构位置不同的异体字。这类异体字构字所用部件相同,但部件在整字中的位置不同。
(4).因笔画差异而形成的异体字。某些字因字形演变或书写习惯不同,导致笔画变易,从而形成异体字。
应用练习:
一、解释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并写出今字:
1.责:债务;今字写作“债”。
2.孰:食物熟,今字写作“熟”。
3.孰:作物成熟,今字写作“熟”。
4.景:影子,今字写作“影”。
5.禽:擒获,今字写作“擒”。
6.禽:擒获,今字写作“擒”。
7.禽:擒获,今字写作“擒”。
8.禽:擒获,今字写作“擒”。
9.禽:擒获,今字写作“擒”。
10.禽:擒获,今字写作“擒”。
二、写出句中的古字,并说明增加或改变了什么部件成为今字?
1.契: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钅”写作“锲”。
2.取: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女”写作
“娶”。
3.取: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女”写作“娶”。
4.受: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扌”写作“授”。
5.受: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扌”写作“授”。
6.莫: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日”写作“暮”。
7.莫: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日”写作“暮”。
8.解: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忄”写作“懈”。
9.解: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忄”写作“懈”。
10.解: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忄”写作“懈”。
11.戒: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讠”写作“诫”。
12.戒: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写作“诫”。
13.止: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足”写作“趾”。
14.止: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足”写作“趾”。
15.召: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讠”写作“诏”。
16.召: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讠”写作“诏”。
17.田: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攵”写作“畋”。
18.田:在古字的形体上加意符写作“畋”。
19.食:在古字的形体上加声符“司”写作“饲”。
20.食:在古字的形体上加声符“司”写作“饲”。
21.罔:在古字的形体上加声符“糸”写作“網”。
22.罔:在古字的形体上加声符写作“網”。
23.皃:在古字的形体上加声符“
”写作“貌”。
24.母:改变笔画写作今字“毋”。
25.沽: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酤”。
26.没: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殁”。
27.父: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殁”。
28.张: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胀”。
29.张: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胀”。
30.错: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措”。
31.错: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措”。
32唱: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
“倡”。
33.唱: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倡”。
34.聘: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娉”。
35.聘: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娉”。
36.说: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悦”。
37.说: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悦”。
38.撝:改变古字的声符写成今字“挥”。
39.撝:改变古字的声符写成今字“挥”
40.憯:改变古字的声符写成今字“惨”。
41.憯:改变古字的声符写成今字“惨”。
42.谯:改变古字的声符写成今字“诮”。
43.谯:改变古字的声符写成今字“诮”。
44.陈:改变古字的笔画写成今字“阵”。
45.陈:改变古字的笔画写成今字“阵”。
46.大:增加字的笔画写成今字“太”。
47.大:增加字的笔画写成今字“太”。
三、说明句中通假字的本义和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1.畔:本义田界:借为“叛”,背叛。
2.脩:本义干肉:借为“修”,高。
3.豪:本义豪猪:借为“毫”,毫毛。
4.趣:本义快走:借为“促”,催促。
5.亡:本义逃跑:借为“无”,没有。
6.耆:本义年老:借为“嗜”,是喜好的意思。
7.归:本义是女子出嫁:借为“馈”,赠送。
8.盖:本义是用草类搭的遮盖物;借为“盍”,是“何不”的意思。
四、写出句中通假字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1.“适”通“谪”,贬谪。
2.“适”通“嫡”,嫡子。
3.“适”通“敌”。敌人。
4.“详”通“佯”。假装。
5.“洋”通“佯”。假装。
6.“阳”通“佯”。假装。
7.“为”通“谓”。说。
8.“为”通“谓”。说。
9.“谓”通“为”。表判断。
10.“谓”通“为”。表判断。
11.“已”通“以”。连词。
12.“已”通“以”。连词。
13.“以”通“已”。已经。
14.“辩”通“辨”。辨别。
15.“辩”通“辨”。辨别。
16.“辨”通“辩”。争辩。
17.“辨”通“辩”。辩解。
18.“耐”通“能”。能够。
19.“耐”通“能”。能够。
20.“能”通“耐”。承受。
21.“能”通“耐”。承受。
22.“故”通“固”。本来。
23.“故”通“固”。本来。
24.“固”通“姑”。暂且。
25.“固”通“姑”。暂且。
26.“取”通“趣”。奔向。
27.“趣”通“趋”。奔赴。
28.“趣”通“趋”。进取。
五、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
1.災、2.灾。
“災”、“灾”造字结构不同
“災”是形声字,“灾”是会意字。
3.野、4.埜。
“野”、“埜”造字结构不同。“野”是形声字,“埜”是会意字。
5.淚、6.泪。
“淚”、“泪”造字结构不同。“淚”是形声字,“泪”是会意字。
7.唇、8.脣。
“唇”和“脣”都是形声字,声符相同,但意符不同,唇从口,脣从肉。
9.线、10.線。
“线”和“線”都是形声字,意符相同,但声符不同。线,戋声;線,泉声。
11.鬴、12.釜。
“鬴”与“釜”都是形声字,但意符、声符均不同。“鬴”从鬲,甫声;“釜”从金省,父声。
13.夠、够。
“夠”、“够”构字部件位置不同,两个字构字部件位置相反。
15.胸、16.胷。
“胸”、“胷”构字部件位置不同。
“胸”是左右结构,“胷”是上下结构。
六、写出下列简化字在句中对应的繁体字:
(一)钟
1.鐘。2.鐘。3.鐘。4.鍾。5.鍾。6.鍾。7.鍾。
(二)历
1.歷。2.歷。3.曆。4.曆。
(三)发
1.發。2.發。3.發。4.髮。5.髮。6.髮。
应用能力测试题:
一、写出句中的古字,并说明增加或改变了什么部件成为今字?
1.反: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返”。
2.说: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悦”。
3.反: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返”。
4.奉: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捧”。
5.亡: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忘”。
6.大:增加古字的笔画“太”。
7.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避”。
8.说: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悦”。
9.知: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智”。
10.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避”。
11.孰: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熟”。
12.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境”。反: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返”。
13.陈:改变古字的笔画写成今字“阵”。
14.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避”。
15.奉: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捧”。
16.孰: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熟”。
17.属: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嘱”。
18.责: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债”。反: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返”。
19.说:改变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悦”。
20.冥: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溟”。
21.知: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智”。
22.知: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智”。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境”。
23.说: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悦。
24.刑: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型”。
25.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僻”。
26.共: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供”。
27.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性”。
28.畜: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蓄”。
29.队: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坠”。
30.孰: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熟”。
31.直: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值”。
32.奉: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俸”。
33.卒: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猝”。
34.戚:增加古字的意符写成今字“慼”。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和所通之字:
1.抚:通“扌付”。
2.菜:通“采”。
3.友:通“右”。
4.亲:通“新”。
5.无:通“毋”。
6.如:通“而”。
7.寤:通“牾”。
8.参:通“叁”。
9.无:通“毋”。
10.阙:通“掘”。
11.锡:通“赐”。
12.已:通“矣”。
13.脩:通“修”。
14.介:通“芥”。
15.芸:通“耘”。
16.辩:通“辨”。
17.而:通“能”。
18.离:通“罹”。
19.有:通“又”。
20.辩:通“变”。
21.辩:通“辨”。
22.以:通“已”。
23.无:通“毋”。
24.盖:通“盍”。
25.塗:通“途”。
26.已:通“矣”。
27.无;同“毋”。
28.颁:通“斑”。
29.蚤:通“早”。施:通“迤”。
30.輮:通“煣”。
31.柱:通“祝”。
32.倍:通“背”。
33.臧:通“藏”。
34.党:通“倘”。常:通“尝”。
35.有:通“佑”。错:通“措”。
36.麋:通“眉”。
37.距:通“拒”。
38.圉:通“御”。
39.骄:通“矫”。
40.错:通“措”。
41.辨
:通“辩”。
42.故:通“固”。
43.蚤:通“早”。
44.壶:通“瓠”。
45.剥:通“扑”。
46.罢:通“疲”。
47.徇:通“殉”。
阳:通“佯”。
三、写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
1.故:通“固”,本来。
2.繇:通“由”,介词;从,自。
3.燕:通“宴”。
4.详:通“佯”,假装。
5.惟:通“虽”,即使。
6.刓:通“玩”,抚摩,摩弄。
7.豪:通“毫”,细毛。
8.衡:通“横”,有“不循正道”的意思。罢:通“疲”。疑:通“拟”,比拟,等同。
9.奸:通“纤”,细。
10.亡:通“无”,没有。
11.禀禀:通“懔懔”,害怕的样子。
12.蕲:通“祈”,求。
13.距:通“拒”,拒止。
14.抗:通“亢”,高傲。
15.距:通“拒”,抵抗,对恃。
16.
第四篇:古代汉语教案 从头到尾复习
古代汉语教案 从头到尾复习.txt30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绪 论
【教学目的】
本章是此课程的开端,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是一个怎样的学科,即这一学科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培养的是什么能力,以及学习这一学科的作用与意义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基本概念】
古代汉语 文言 文言文 古白话 古白话文 【基本理论】
古代汉语学科为什么以文言文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如何理解古代的死记硬背教学法? 【重点难点】
“文言”与“古白话”的内涵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1、“古代汉语”的内涵
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文 言-----------文 言 文
古代汉语 〔
——→古白话-----------古白话文
文 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 言 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 白 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与古代中国相关的学科研究创造条件;其二是熟悉古代的语言材料和各种语言规律,为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定基础。
1、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学习古代汉语。讨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3、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4、掌握与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第2学时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1、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
古人学习文言语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他们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硬背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语言,运用文言语言写作。讨论:如何评价古人“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对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我们不能一言否定之,要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死记硬背的劣根性: 易疲劳。效率低。易遗忘。
死记硬背的合理性:
符合儿童的智力特点:记忆力强,理解力弱。
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先记忆,再理解。
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所谓的感性认识就是要阅读文言作品,感受文言语言;所谓的理性认识就是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各种知识与理论,用这些知识与理论来深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
要有死记硬背的精神。要有联系的观点。
第一章 怎样查字典辞书
【教学目的】
本章是古代汉语的入门内容,主要介绍工具书的检索方法和几部学习古代汉语常用的工具书。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这几部工具书的性质与作用,并学会使用这些工具书,为以后的古代汉语学习掌握学习的手段。【基本概念】
反切法 直音法 叶音法 【基本理论】
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那几种?
反切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
直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
叶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 【重点难点】
反切法注音
叶音问题
《康熙字典》
《辞源》
《助字辨略》
《经传释词》 《词诠》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
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
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 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 按一百零六韵排列
优点:检字的速度快 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
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 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
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
四角号码法
优点:检字的速度快
缺点:难于掌握
实践:让学生察看工具书中的汉字排列法。
可利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
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的作用。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
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毛——莫 袍 切
m áo 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错误: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实践:让学生查看《康熙字典》中的这几种注音方法。
利用教材中从《康熙字典》中所引的文字。第2学时
三、几种常用的工具书 1、查检字音字义
《康熙字典》
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收录汉字四万七千多个。
体例:
用二百一十四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
将各部首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不足:错误较多。
王引之《字典考证》
《汉语大字典》
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成,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
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字音:用汉语拼音注音,并收录中古的反切,还标明上古的韵部等。
字义:释义详尽,并收有语言例证。
2、查词语典故
《辞源》、《辞海》
体例: 部首法排列汉字,分为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先解释单字的含义,再收释以该字起首的复音词语或词组等。复音词语或词组按字数由少到多排列,同字数的按第二、三的笔画数从少到多排列。修订:1958年修订
《辞海》综合性的工具书。《辞源》研读古籍的专用工具书。
3、查虚词和特殊词语
《助字辨略》清刘淇著,1711年出版。体例: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内容: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小说等。缺点:对虚词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内部体例欠严密。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1819年出版。体例:按古声母排列,共分为试卷。内容: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缺点:收字太少。
《词诠》杨树达著,1928年出版。体例: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解释虚词是先标明词类,然后释义,在列举例句。缺点:分类过于琐细。
《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著,1953年出版。内容:主要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词语。体例:每条先诗后词再曲。
实践:提供这几种主要的工具书,让学生熟悉它们的内容与体例。
第二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教学目的】
本章讲解汉字的知识与理论,学习本节,要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形体构造理论,即传统的“六书”,要让学生了解汉字形体的演变情况。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字形解说汉字意义的能力,为研究汉字与阅读古籍创造条件。【基本概念】
六书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亦声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古文字 今文字
古今字 异体字 繁体字 简化字 【基本理论】
“六书”分别是怎么创造汉字的?
篆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隶书在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人们是怎样给古今字分类的?
异体字在形体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简化字的简化方式有哪些?
【重点难点】
六书问题
隶变问题
异体字问题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六书”理论
六书:古人总结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只有前四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关,后两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1、象形
许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描画轮廓的:日、月、鸟、鱼
描画具有特征部分的:牛、羊 2、指事
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纯符号的指事字:上、下
象形字上加符号的:亦、本、末 3、会意
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其意义的造字法。
步、逐、鬥、莫、牧 4、形声
许慎:“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造字,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杞、问、物、江、裏 5、转注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说文》:“考,老也。”又:“老,考也。” 6、假借
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我、而、其
二、形声字的结构与汉字的部首 1、形声字的结构
形声字的六种形体结构:左形右声——江棋诂超(基本结构)
左声右形——攻期胡邵
上形下声——空箕罟苕
上声下形——汞基辜照
内形外声——辩哀问闽
内声外形——阁國固裏
特殊结构:勝、徒、寳 2、汉字的部首
部首就是意符,意符是对声符而言的,部首是就它统领的字而言的。
许慎最早提出部首的概念,他的《说文解字》用了540个偏旁作部首。第3学时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
甲骨文: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
金 文:古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篆 书: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创造的笔画圆转的汉字形体。秦统一之前的篆书称为大篆,秦统一之后经过李斯等人改革而推行的篆书称为小篆。
篆书的特点:笔画圆转,字形内聚包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是大大地增强了。
隶 书: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书。其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成“八”字分散,毛笔的运笔痕迹比较明显,而前几乎完全丧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性。
提问:让学生说说隶书的字形与篆书有什么不同,然后总结,并进一步阐述隶变的意义。
隶变的意义: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隶古定”等。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圆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与简化汉字的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第4学时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
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莫——暮
其——箕
要——腰
昏——婚
提问: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有怎样的联系?然后总结出下面古今字的分类。
古今字的分类: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意义上的联系:要——腰
古今字[同音假借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无意义上的联系:其—箕 2、异体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完全同音同义,就叫做“异体字”。异体字是因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而形成的,异体字的存在也与人们写字时求新求异求美的心理有关。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
会意字与形声字的分别——凴凭、嶽岳、淚泪、巖岩
意符不同的异体字——詠咏、睹覩、嘆歎、駆敺、雁鴈
声符不同的异体字——线線、煙烟、時峕、蚓螾
意符声符都不同的异体字——剩賸
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慙慚、和咊、鵝騀鵞、襍雜
有三种情況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其一、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如:置——寘
其二、自古就音同,但意义广狭不同的字。如:游——遊、酤——沽
其三、偶尔通用的字(用字时的通假字)。如:剥——扑、蚤——早 3、繁简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汉字形体的繁简问题自古就存在,我们现在所说的繁简字,繁体字指的是解放之前通行的繁体字,简体字指的是解放之后公布的简体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也是异体字的关系。
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简化字的来源:
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乱、体、宝
解放区和解放后人民创造的简化字——队、阶、击、讲、币
古字或者笔画简单的异体字与通用字——云、礼、弃、无、个、气
同音代替——丑(醜)、里(裏)、斗(斗閗)、发(發髮)、谷(谷穀)、升(升昇陞)
草书楷化——书、为、伟、乐、东
《史记?孝景本纪》:“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
前后:1、前一个皇后。2、前前后后。
第三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古今词义在范围上与情感色彩上的各种差异,并努力培养他们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基本概念】
基本词汇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基本理论】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
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 【重点难点】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教学内容】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如:马、牛、山、人、手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
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如:
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绸 今:丝绸。
该 今:应当。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如:
城:城墙→→城市 国:国都的城墙→→首都→→国家
总结:第二、三种词常会成为理解古籍的障碍,第三种词最容易让人误解古籍。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
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
睡——古:瞌睡。今:泛指睡觉。
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
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
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
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臭——古:气味。今:臭味。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暂——古:突然。今:时间短。
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
领——古:脖子。今:领子。
忙——古:心中烦乱。今:工作多。
总结: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
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在褒贬与轻重两个方面。1、褒贬不同
古义褒今义贬的:复辟——古:恢复君位。今:开历史的倒车。
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
古义贬今义褒的: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今: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好
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谤——古:批评议论。今:诽谤。
古义中性今义褒的:客——古:外地人。今:宾客。2、轻重不同
古义轻今义重的:诛——古:责备。今:诛杀。
古义重今义轻的:感激——古:愤激。今:感谢。
饿——古:比“饥”重。今:与“饥”同。
病——古:比“疾”重。今:与“疾”同。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1、“古”与“今”的历史性
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古”与“今”是个历史概念。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古,则六朝是今。古与今不是一刀分开的。
币:(本义)丝织品→(先秦)礼物→(秦汉以后)货币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词按双音词来分析。
消息: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今:news
第四章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词的本义与引申义问题。词的本义与引申义问题,即是重要的语言问题,又与阅读古籍有着密切的联系。古籍中的许多字词,常常使用它们的本义,或使用其较早的引申意义。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本义与引申义的内涵,掌握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与分析引申义的方法,以提高其语言的分析能力与阅读古籍的能力。【基本概念】
本义
引申义
直接引申
间接引申 【基本理论】
怎样探求词的本义?探求本义应注意什么问题?
词义是怎样引申的?考察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应注意什么问题?
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重点难点】
本义及其本义的探求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本义及其本义的探求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
益:本义是水溢出。字形从水从皿。《淮南子》:“澭水暴益。”
探求本义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字形
1、利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
2、结合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分析汉字的形体。
斤:斫木斧也。象形。
戒:警也。从廾、戈,持戈以戒不虞。
刃:刀尖也。象刀有刃之形。
适:之也。从辵,啻声。
第二步:考核文献
1、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解释。
2、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用法。
向:字形分析其本义是朝北的窗子。
文献:《说文》:“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
毕(畢):字形分析其本义是以网捕鸟兽。
文献:《说文》:“田网也。”《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走:给出古文字形体,让学生分析它的本义,并从一学习的文言文中找语言例证。
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树:给出古文字形体,让学生分析它的本义,并从一学习的文言文中找语言例证。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探求本义要注意的问题:1、当心字形的讹变。如:臣 2、注意字形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如:里 第2学时
二、引申义及其引申义的分析
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演化发展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应如何分析一个字词的引申意义:
应当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上去分析,根据引申义与本义距离的远近,可以把引申分为直接引申与间接引申两类。
直接引申:是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意义,是词义引申的第一步。
如:月(月亮)→月份
城(城墙)→城市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义而再引申派生新的意义。
如:朝(早晨)→朝见(《左传》:“朝而不夕。”)→朝廷→朝代
(rân)担子→责任、任务→委任、任用→听凭
任(抱)[(rnã)担当→担保→信任
实践:让学生试着来分析几个字词的引申义。
官:本义是官署→官职→官吏
极:本义是房屋的正梁→极点、最高→极限、尽头
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由具体到抽象,由个鳖到一般。
考察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
1、字音的变化。如:朝zhāo→cháo,骑qí→jì
2、字形的变化。如:何→荷,解→懈,树→竖
第五章 词类活用问题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问题,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理论,也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学习本章内容,要让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的内涵,掌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语法现象,要教会学生理解、翻译有这种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并培养他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识别这些文言语句的能力。【基本概念】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作状语 【基本理论】
什么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哪些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使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义的?
意动用法是怎样表达语句含义的?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哪些内容?
应当如何从语法角度辨别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重点难点】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词类活用”的内涵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次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盔甲”、“武器”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也有词类活用现象: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
我的手被电电了一下。
发展经济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
二、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用动宾结构表达了现代汉语中递系结构(兼语式)表达的内容。
如:《史记?孙膑》中的两句
齐使田忌将而往。——兼语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鸿门宴》)“忿恚尉”即“使尉(军吏)忿恚(生气)”
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
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饮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饮”破读为yìn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ì “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à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秦”即“使秦国弱”。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
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
“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
“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第2学时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异”。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
“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夫人之”即“认为之(鲁僖公的妾成凤)是夫人(国君的正妻)”。讨论: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举例: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一》)
总结: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四、名词用如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
目:使眼色。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刃:杀。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
蹄:蹄
方位名词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东:向东进军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天都》)
前:向前伸 第3课时
五、名词用作状语
讨论: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是怎样充当状语的?
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可不可以直接充当状语?
总结:
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
1、表示方位或处所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如:
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
西走:向西逃走。
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郊迎:在郊外迎接。
2、表示工具或依据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箕畚运:用箕畚搬运。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法皆斩:根据法律都得斩首。
3、表示对人的态度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兄事:用对待哥哥的礼仪接待。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客待:用对待宾客的礼仪对待。
4、表示比喻
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如:
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
蛇行:像蛇一样地爬行。
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犬坐:像狗一样地坐。第4课时
六、词类活用的条件
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除了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看看与这个词结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词等等,这些就是“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王天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王:陈胜当君王。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
“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可妻:可以娶妻。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如: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
皆衣:都穿着。
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
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
“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
衣之:穿它们(织的布)。
是欲臣妾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妾。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吕氏春秋?上农》)
蚕于郊:在郊外养蚕。
7、名词用“而”连接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刺》)
不织而衣:不织布却穿衣服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见他。讨论:文言文中为什么经常词类活用?
总结:A、早期没有为一些行为动作专造动词。如:衣(“穿”早期是穿透的意思)。B、为了表达的丰富与新颖。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六章 古代汉语的词序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的词序问题,主要介绍的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以及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学习本章,要让学生理解词序在汉语中的语法意义,要让他们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掌握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主要方法。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基本概念】
词序 宾语前置 【基本理论】
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
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方法有哪几种?都是怎样表示行为数量的? 【重点难点】
宾语前置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
对于靠词形变化表达意义的语言而言,词序对它的约束力并不大。如:
俄语 Я читаю книгу.我 读 书。
Я книгу читаю.我 书 读。
Читаю книгу Я.读 书 我。
Книгу читаю Я.书 读 我。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如:
我打你。
你打我。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 主语——谓语——宾语
二、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1、疑问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②宾语是疑问代词。如: 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何谓:谓何,说的什么。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奚适:适奚,到哪里去。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如: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何以:以何,用什么。
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等。如: 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如何勿伤:怎么就不杀伤。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如何:怎么样。“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何:怎么样。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
奈何:怎么样。“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其含义是“对„„怎么样”。如: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轮战》)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②宾语必须是代词。如: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未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无我虞:无虞我,不欺诈我。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如: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骗我。
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时不我待
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第2学时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如: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如: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如: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 十四年》)
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
舍其旧而新是谋。(《左传?城濮之战》)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论语?阳货》)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问:问是,问一问这件事。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把秋天作为日期。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
尔瞻:瞻尔,看你。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夜以继日
提问:以上这四种宾语前置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①前两种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词序在文言语言中的遗留。有人认为早期汉语的词序应是:主语——宾语——谓语 ②后两种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
三、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而古代汉语中却不是这样的,其方法是:
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与现代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如: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七遇:遭遇七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第七章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汉语判断句问题,要让学生了解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掌握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理解“者”、“也”、“是”、“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性质与作用,提高其理解、翻译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能力。【基本概念】
判断句 【基本理论】
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
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什么性质的词?起什么作用?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是从哪里来的?
古汉语有专职的判断词吗?“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都起什么作用?
古汉语判断句活用可以表示哪些内容? 【重点难点】
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者”、“也”、“是”、“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任务一:根据下面的语句讨论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否等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我们是中国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他不是山东人。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提问后进行如下总结: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1、无“者”、“也”句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现“者”,也不出现“也”,仅靠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如: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夫鲁,齐晋之唇也。(《左传?哀公八年》)
2、有“者”句
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3、有“也”句
即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如: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王,人君也。(《战国策?齐策四》)
4、有“者”、“也”句
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完美形式。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任务二:根据下面的语句讨论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 “是”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又怎样的关系。
公曰:“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提问后进行如下总结: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如: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是何也?
“是”同“此”。如: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可见,“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常是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再如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这种复指代词“是”,后来演变为判断词“是”,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味。如: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是”作判断词来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1972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彗星图,说明“是”在当时既用作代词,也用为判断词。如:
是是帚慧。
是是苦慧。第2学时 任务三:根据下面的语句讨论古汉语中有没有专职的判断词。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为”、“维(惟)”、“乃”、“即”都是什么词性与作用。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提问后进行如下总结: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为”、“维(惟)”、“乃”、“即”等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中,但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阐述如下:
1、为
“为”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如:
木直中绳,揉以为轮。(《荀子?劝学》)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即使用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能算是判断词。如:
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桀溺曰:“自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
2、维(惟)
“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起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这种有“维”的语句,许多情况下主语与谓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如:
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蚩尤惟始作乱。(《尚书?吕刑》)
3、乃
“乃”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如:
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乃”,一些有了“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乃”,这都说明“乃”不是判断词。如:
乃入见。(《曹刿轮战》)
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
4、即
“即”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如: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即”,一些有了“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即”,这都说明“即”不是判断词。如:
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任务四:讨论下面的语句是不是判断句,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提问后进行如下总结: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其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而是其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活用所表达的内容很多,如:
1、表达比喻内容
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2、表达条件、目的等内容
如: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3、表达因果关系
如: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
第八章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代汉语的被动句问题,主要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几种被动表示法。学习此章,要了解各种被动表示法都是怎样构成的,那些构成被动句式的词语都起怎样的作用,要了解汉语被动句的古今演化情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理解、翻译古汉语被动句的能力。【基本概念】
被动句式 【基本理论】
何为“被动”?何为“被动句式”?汉语古今的被动句有什么异通?
古汉语的被动句式有哪几种?都是怎样构成的?
“于”字被动句式中的“于”语法作用是怎样的?
“为”字被动句式有什么特点?
“见”字被动句式有什么特点?
“被”字被动句式是怎样发展来的? 【重点难点】
各种被动句式的构成 “于”、“为”、“见”、“被”在被动句式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被动与被动句式
被动: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施事者。如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
这种只有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而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做“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古今汉语是相同的,现代汉语中也有。如:
大楼建好了。
鸡杀了。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叫“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如:
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郤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1、“于”字句
这是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
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动者
“于”的作用:“于”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
特点:①“于”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后。②不能没有主动者。
如:郤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2、“为”字句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为”,有时在“为”后再加主动者,后又可在动词之前再加“所”。
“为”的作用:“为”本身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特点:①“为”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前。②可以没有主动者。
③可以加“所”字帮忙,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
如: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父母亲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少北,则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现代用例: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鲁迅《儒术》)练习:下面的语句是不是被动句?如是,请说明是怎样构成的?
闵王毁于五国。(《荀子?王制》)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马中锡《中山狼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第2学时
3、“见”字句
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见”字句。
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
“见”的作用:“见”是副词,本身表达“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动。
特点: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②“见”不能引入主动者。
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见„„于”式,引入主动者。
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
4、“被”字句
“被”字被动句式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汉代以后逐渐增多,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最主要被动句式。
构 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被”,后来在“被”之后可以出现主动者。
“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特 点:①“被”出现在动词之前。②能引入主动者。
“被”是由动词逐步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含义和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源头是动词“被”,是“蒙受”、“遭受”的意思。如: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石矢。(《商君书?慎法》)
“被”先由动词虚化为副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含义,构成被动句式。如: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此时被动句式中的“被”还不能引入行为的主动者,主动者要出现,还必须借助“于”字句的帮助。如: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后来,这种“被”字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了。汉朝末期,就出现了由“被”引入主动者的用例。如: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练习:下面的语句是不是被动句?如是,请说明是怎样构成的?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书》)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信于友。(韩愈《进学解》)
被以不慈之伪名。(《楚辞?哀郢》)
山鸡翟稚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李白《山鹧鸪》)
第九章 副 词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副词。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副词的特殊性质,要掌握一些主要副词古今含义和用法的差异,能从古籍中正确辨认出这些副词,并准确理解其用法和意义,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基本概念】
表敬副词 【基本理论】
为什么说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少、稍、颇、但、徒、特、第(弟)、直、仅、曾、再、且”等古今的用法有何差异?
否定副词“不”和“弗”在用法上有何差异?
否定副词“毋”和“勿”在用法上有何差异?
否定副词“未”、“非”、“否”在用法上各有何特点?
“未”与“未尝”表达的含义有何不同?
何为“表敬副词”?表敬副词分为哪两类?
表敬副词“请”的古今用法有何差异? 【重点难点】
“少、稍、颇、但、第(弟)、直、仅、曾、再”古代的含义 “不”和“弗”用法的差异 “表敬副词”概念 “请”古今用法的差异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副词的性质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等作用的词。
副词是半实半虚的词:
实词的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次要成份。
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
二、程度副词
1、少 提问:“少”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少”常作形容词,其含义与“多”相对;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如: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少安:稍微安定些。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少解:稍微消解。
2、稍
提问:“稍”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稍”是程度副词,含义是“稍微、略微”;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如: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稍夺:逐渐地剥夺。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稍出:逐渐出来。
3、颇
提问:“颇”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是“很”的意思。而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颇有力:出了很大的力。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
颇有:略微有。
三、范围副词
1、但 提问:“但”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但”是转折连词,古代汉语中的“但”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副词,用来限制范围,是“只”、“仅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愿如此”等词语中还保留“但”的古代用法。如: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但见:只看见。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但闻:只听到。
2、徒、特、第(弟)、直
这几个字在古代汉语中也常作限制范围的副词使用,是“只”、“仅”的意思。如: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徒善:只善良。徒法:仅仅有法律。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非特:不仅仅。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君第:您只管。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直不:只不是。
3、仅
提问:“仅”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仅”只是个限制范围的副词,“只”的意思;但是在古汉语中,它除了表达这一含义之外,还可以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的意思,“仅”的这一含义和用法,主要是出现在唐代的诗文中,而且要读“jìn”。如: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仅万人:将近一万人。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仅十人围:将近有十围粗。第2学时
四、时间副词
1、曾 提问:“曾”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曾”是时间副词,表示过去的时间,“曾经”的意思。古代汉语中的“曾”除了这一用法外,主要是用为表示情态的副词,用来加强否定语气,是“居然”、“竟然”的意思。如: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曾不容:竟然容不下。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曾不能:竟然不能。
2、再 提问:“再”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再”是副词,表示事情又一次发生。古代汉语中的“再”却是数量词,一般是两次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可以专指“第二次”。如:
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孙膑》)
再胜:两次取得胜利。
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杜甫《后游修觉寺》)再渡:第二次渡过。
3、仍 提问:“仍”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仍”是副词,表示事情继续发生,“仍然”的意思。古代汉语中的“仍”也是副词,但含义却是“频繁”、“多次”。如: 晋仍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
仍无道:多次做不义之事。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史记?平准书》)
仍再出击胡:多次出征攻打匈奴。
五、情态副词
1、且 提问:“且”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且”一般不单独使用,常常是以“而且”的面目出现,是连词。古代汉语中的“且”除了相当于“而且”的这种用法外,还经常作副词用。有时是情态副词,“姑且”、“尚且”的意思。有时是时间副词,表达“将要”的含义。如: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且休:姑且算了。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且不避:尚且不回避。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且奚适:将要到哪里去。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且为所虏:将要被俘虏。
2、盖
“盖”是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子开头,表示提示或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起下文的作用,一般不好进行对译。如: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史记?孝文本纪》)
六、否定副词
1、不、弗
提问:“不”与“弗”在用法上有什么差异? “不”、“弗”都是表示一般否定的副词。“不”的古今用法基本相同,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而在秦汉之前,“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它只能否定及物动词,而且这个及物动词还不能带宾语。如: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功成而弗居。(《老子》)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
“弗”所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例子,秦汉之前很少见。如: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汉代之后,“弗”的使用范围放宽,偶尔能见到它否定形容词的用例。如: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吕太后本纪》)
2、毋(无)、勿
“毋(无)”、“勿”经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毋(无)”与“勿”用法的差异,与“不”与“弗”相当,“毋(无)”相当于“不”,“勿”相当于“弗”,如: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左传?成公九年》)
3、未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如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未”与“未尝”不同:“未”表示还没有实现,包含将来实现的可能性,“未闻”即“没有听说”;“未尝”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也许现在已经实现,“未尝闻”即“没有听说过”。如: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史记?孙膑》)臣未尝闻也。(《战国策?魏策四》)
4、非(匪)
“非(匪)”否定的不只是它后面的动词,而是后面的整个谓语,并经常用于对判断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如: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5、否
“否”是表示应答的否定副词,与“然”相对,经常独自成句,可译作“不”、“不是的”。如: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孟子?许行》)
七、表敬副词
表敬副词:用表示对人尊敬的副词。可分为两类,一是尊人的,一是自谦的。一般不好对译,可灵活进行翻译。如:
尊人的: 提问:“请”作为表敬副词在古今汉语中表达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请”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请您怎么样”,在古汉语中,除了表达这种含义之外,“请”经常表达的含义是“请允许我怎么样”。如: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请允许我。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自谦的: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窃以为:私下里认为。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后汉书?史弼传》)
忝荷重任:不称职地担当重任。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
第十章 代 词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代词。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古汉语代词的性质及作用,要掌握一些主要代词用法的特点,还要掌握一些代词间用法的差异,从而加深对古汉语代词的理解与认识,并提高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基本概念】
谦称 尊称 泛指 特指 无定代词 辅助性代词 【基本理论】
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吾”的用法有何特点?
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哪些?“而、乃”的用法有何特点?
古汉语中是怎样表示第三人称的?“之、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时用法上有何差异?
古汉语中是怎样表示人称复数的?
古汉语中的近指代词与远指代词主要有哪些?
指示代词“之”、“其”在用法上有何差异?
指示代词“夫”、“若”、“然”、“尔”、“焉”、“诸”用法上各有何特点?
古汉语指人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哪些?“孰”的用法特点是什么?
古汉语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哪些?“胡”、“曷”、“奚”的用法特点是什么?
古汉语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哪些?
无定代词“或”、“莫”的用法有何异同?
辅助性代词“者”、“所”的用法有何异同?
凝固格式“所以”在古汉语中是怎样使用的? 【重点难点】
“吾”的用法特点 “之、其”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之”、“其” “或”、“莫” “者”、“所”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例句: 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辅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国语?句践灭吴》)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居,予语汝!(《庄子?达生》)
曰:“余病矣。”(《左传?鞌之战》)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研讨:
以上例句中有哪些第一人称代词?各是怎样使用的?
总结:
古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我、予(余)、朕”等,其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第二,“朕”字在秦以后成为封建帝王的专用第一人称代词。
2、第二人称
例句:
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齐桓公伐楚》)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国语?句践灭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起义》)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平原君列传》)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研讨:
以上例句中有哪些第一人称代词?各是怎样使用的?
总结:
古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若、而、乃”等,其中要注意的是:“而、乃”一般只作宾语用。
3、第三人称
例句:
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左传?晏婴论季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研讨:
以上例句中哪些字可以理解为第三人称代词?各是怎样使用的?
总结:
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本是指示代词,借用为第三人称代词。要注意的是:“其”一般只作定语,“之”一般只作宾语。
“他”字上古的含义是“其他”、“别的”(如:《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到了唐代,“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
4、古汉语的人称复数表示法
例句: 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研讨:
以上例句中哪些是人称复数?各是怎样表达的?
总结:
古代汉语中表示人称复数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用单数人称表示人称复数。第二,在人称代词后架“侪、属、曹”等字表示人称复数。
5、谦称与尊称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世》)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一》)先生奈何而言若此!(《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足下事皆成。(《史记?陈涉起义》)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魏策四》)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
研讨:
找出以上例句中的谦称与尊称,并说明古人是怎样来表达谦称与尊称的。
总结:
谦称与尊称都不是代词,都是名词,但在句中所起的作用与代词是相同的。古汉语中的谦称有“寡人、臣、妾、仆、愚”等,其中“寡人”是君主专用的谦称,“妾”是女子所用的谦称。古汉语的尊称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另外,古人自称名是谦称,称他人的字是尊称。第二课时
二、指示代词
1、近指与远指代词
例句: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挹彼注兹。(《诗经?大雅?泂酌》)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研讨:
找出以上例句中的指示代词,并说明哪些是近指代词,哪些是远指代词。
总结:
古汉语的近指代词有“此、是、斯、兹”等,可译为“这”;远指代词主要有“彼”,可译为“那”。
2、泛指与特指代词
例句: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史记?西门豹治邺》)研讨:
找出以上例句中的指示代词,并说明其指代及用法的特点。
总结: “之”既可以翻译为“这”,也可以翻译“那”,是泛指代词,经常作宾语,偶尔作定语。“其”只代的是特定的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个”、“那种”,是特指代词,经常用作定语。
3、特殊的指示代词
例句: 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左传?襄公十五年》)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研讨:
找出以上例句中的指示代词,并说明其用法的特点。
总结:
“然”、“尔”作指示代词用,其特点是作谓语,等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样”、“那样”;“焉”特点是兼有指示代词与语气词两种词的特性,能指代一定的范围与方面,同时还能够表示句末的停顿语气,可理解为“在这里呀”、“在这其中啊”等。“诸”的特点是合音而成,用于句中是“之于”,用于句尾是“之乎”。
三、疑问代词
1、指人的疑问代词
例句: 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孰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
研讨:
以上例句中的“孰”都是怎样使用的?
总结:
“孰”用于疑问句中,主要用来指人,也可用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疑问句中,并且不能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也可以用于一般疑问句中。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
例句: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荀子?天论》)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研讨:
以上例句中有哪些指事物的疑问代词?都是怎样使用的?
总结:
有“何、胡、曷、奚”等,其中“何”的使用范围比较宽泛,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胡”、“曷”、“奚”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尝作状语使用。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例句: 沛公安在?(《史记?鸿门宴》)
学恶乎始?(《荀子?劝学》)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研讨:
以上例句中有哪些指处所的疑问代词?都是怎样使用的?
总结:
有“安、恶、焉”等,既可作宾语,也可作状语。第三课时
四、无定代词
指代的对象不固定的指示代词,称为“无定代词”。
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例句:
或劳心,或劳力。(《孟子?许行》)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起义》)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孟子?许行》)
研讨:
以上例句中的“或”表达怎样的含义?又都是怎样使用的?
总结:
“或”为无定代词,是肯定性的,一般用来指人,其含义是“有人”、“有的人”等,有时前面出现先行词,、“或”指代的对象则就在先行词中,“或”还常常对举使用,用来列举不同的情况;有时“或”也用来指代事物,可译为“有的”。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
例句: 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一》)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公输》)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史记?商君列传》)研讨:
以上例句中的“莫”表达怎样的含义?又都是怎样使用的?
总结:
“莫”为无定代词,是否定性的,用来指人,也用来指事物,其含义是“没有人”、“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等。“莫”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其范围。汉代以后,“莫”逐渐产生了否定副词的用法。
五、辅助性代词“者”话“所”
“者”和“所”都是起辅助性作用的代词。它们都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又都不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才能充当句子的成分。这种词我们称其为“辅助性代词”。
1、“者”
例句: 庸者笑而应曰。(《史记?陈涉起义》)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鸿门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
研讨:
以上例句中的“者”都是怎样使用的?各表达怎样的含义?
总结:
“者”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和“者”结合的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行词组,也可以是数词或时间词等。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等。
2、“所”
例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十年》)民无所依。(《左传?晏婴论季世》)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史记?鸿门宴》)研讨:
以上例句中的“所”都是怎样使用的?各表达怎样的含义?
总结:
“所”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组成“所”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和“所”结合主要是动词或动词行词组。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等。
3、“者”、“所”指代对象的差别
例句: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
研讨: 以上例句中的“者”、“所”表达怎样的含义?
总结:
“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所”指代行为的受事者。
4、“所„„者”结构的含义
例句:
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酷吏列传》)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
研讨:
以上例句中的“所„„者”表达怎样的含义?
总结:
“所„„者”仍然指代的是行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字结构。
5、“所以”的用法
例句: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荀子?哀公》)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研讨:
以上例句中的“所以”都表达怎样的含义?
总结:
“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凝固格式。古汉语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不同,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于因果复句中,起连接出结果的作用,一个连词。而古汉语中的“所以”是凝固结构,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第一,表示的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的人”等。第二,表达的意义比较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的原因”。
第十一章 介词、连词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介词与连词。介词与连词是两种纯虚词,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主要古汉语介词与连词的使用方法,以及一些介词、连词古今用法的差异。培养学生具体分析文言语句中介词与连词使用方法的能力,从而提高其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基本概念】
无
【基本理论】
古汉语中介词“于”主要有哪几种用法?
古汉语中介词“以”主要有哪几种用法?
古汉语中介词“为”主要有哪几种用法? 古汉语中连词“与”主要有哪几种用法? 古汉语中连词“而”主要有哪几种用法? 古汉语中连词“则”主要有哪几种用法?
古汉语中连词“之”主要有哪几种用法? 【重点难点】
“于”的用法 “以”的用法 “而”的用法 “之”的用法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介词
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
1、于(於、乎)
古汉语中介词“于”也可写作“於、乎”。“于”和“於”上古并不同音,作介词用时,它们的用法完全相同。“乎”与“于”古时音近,也经常作介词用,其用法与“于”也完全相同。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如: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利泽施乎万世。(《庄子?大宗师》)(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4)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如: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练习:说明下列句中介词“于(乎)”的用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论语?季氏将伐颛臾》)颜成子游立侍乎前。(《庄子?齐物论》)有志乎古者希矣。(韩愈《答李翊书》)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史记?商君列传》)
2、以
(1)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料与依据。如: 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2)引入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如: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如: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3)引入行为动作的时间。如:
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练习:说明下列句中介词“以”的用法。杀人以梃与刃(《孟子》)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韩说(yuâ)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第2学时
3、为
介词“为”读音是“wâi”,经常与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
(1)引入行为动作的对象。如: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西门豹治邺》)(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如: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4)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练习:说明下列句中介词“为”的用法。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攻宋。(《墨子?公输》)
淮阴人为余言,韩信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史记》 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纪》)
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韩非子?内储说下》)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二、连词
连词是用来联结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古代汉语的连词有许多,有些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下面是几个较为重要的古汉语连词。
1、与
“与”作连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如: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汉书?刑法志》)
“与”也经常作介词用,常和它的宾语一起作谓语中心语的状语,引入行为动作伴随的对象,这时“与”前后的成分并不并列。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练习:说明下列句中“与”的用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吾与汝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左传?吕相绝秦》)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鸿门宴》)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徐宏祖《游天都》)
2、而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1)连接联合结构,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之间的联系。既可以是顺接,也可以是逆接。如: 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韩非子?五蠹》)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2)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连接主谓结构,即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或是一种假设。如: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而”的用法。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执其手而与之谋。(《国语?勾践灭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夸父逐日》)
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说苑?奉使》)第3学时
3、则
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相承,可理解为“就”、“便”等。如: 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
(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可理解为“那么”、“那么就”等。如: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民贫则奸邪生。(晁错《论贵粟疏》)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韩非子?五蠹》)
(3)表示假设,可理解为“如果”、“假如”等。如: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4)表示发现,可理解为“原来已经”。如: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表示让步关系,可理解为“虽然”、“倒是”等。如: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则”的用法。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德则不竞,寻盟何为?(《史记?高祖本纪》)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4、之
连词“之”主要有两种用法: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如: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其变成偏正结构。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之”的用法。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邵公谏厉王弭谤》)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第十二章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语气词与词头、词尾。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主要古汉语语气词的使用方法和其表达的语气,了解一些词头、词尾的用法。培养学生理解文言语句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的能力,从而提高其阅读古籍的能力。【基本概念】
句尾语气词 句中语气词 句首语气词 发语词 词头 词尾 【基本理论】
句尾语气词“也”表达怎样的语气?
句尾语气词“矣”表达怎样的语气? 句尾语气词“乎”、“欤(欤)”、“邪(耶)”表达怎样的语气?
句尾语气词“哉”表达怎样的语气?
句首语气词“夫”的作用是什么?
句首、句中语气词“惟”有哪些作用? 句首、句中语气词“其”有哪些作用?
句中语气词“也”有哪些作用?
词头“有”、“其”是怎样使用的?
词头“言”、“于”、“薄”是怎样使用的?
词尾“然”、“如”、“尔”、“若”是怎样使用的? 【重点难点】
“也”的语气 “矣”的语气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句尾语气词
提问:句尾语气词“也”、“矣”各表达怎样的语气?
讲解: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矣
句尾语气词“矣”主要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的是陈述语气,是把事情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情况或将要出现的情况报道出来,告诉别人。
与“也”所表达的语气的差别:第一,“也”表静态,无时间动程;“矣”表动态,有时间动程。第二,“也”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语气词;“矣”是把事情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情况或将要出现的情况报道出来告诉别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了”。如: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余病矣。(《左传?鞌之战》)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提问:句尾语气词“乎”、“欤”、“邪”、“哉”各表达怎样的语气?
3、乎、与(欤)、邪(耶)“乎、与(欤)、邪(耶)”所表达的都是疑问语气。其中“乎”的使用最为普遍,表达的疑问语气也最强烈。“与(欤)、邪(耶)”的疑问语气不太强烈,有探询的意味。如: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二》)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起义》)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墨子?兼爱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
4、哉
“哉”的基本用法是表达感叹语气,而且所表达的语气表较强烈,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如: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
5、句尾语气词连用
古汉语的句尾语气词经常连用,连用的语气词,仍各自保留着自己原来表达的语气,只不过是语气的重点往往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1)“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如: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战国策?齐策六》)
(2)“乎”与“哉”连用,“哉”在最后。如: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3)“矣、已、与、邪、夫”放在其他语气词的后面。如: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何愚也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第2学时
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提问:句首、句中语气词“夫”、“惟”、“其”、“也”都有怎样的作用?
1、夫
“夫”字作句首语气词,是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起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如: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晁错《论贵粟疏》)
由“夫”形成的固定结构有许多,都用于句首。其中“且夫”表示进一步发议论,“故夫”表示要做出结论性的议论,“若夫”表示就一种假设的情况发议论,“今夫”表示另起一端发议论。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韩非子?问辩》)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商君书?农战》)
2、惟(维、唯)
“惟(维、唯)”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1)引出主语或年月。如: 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书经?泰誓上》)
(2)表示期望语气。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孙会宗书》)
(3)引出谓语。如: 蚩尤惟始作乱。(《书经?吕刑》)周虽旧邦,其命唯新。(《诗经?大雅?文王》)
3、其
“其”作语气词用,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1)表示推测语气。如: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晏婴论季氏》)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
(2)加强祈使语气。如: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齐桓公伐楚》)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3)加强反问语气。如: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4、也
“也”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语气,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如: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第3学时
三、词头、词尾
提问:词头、词尾“有”、“其”、“言”、“然”都是怎样使用的?
词头即前缀,词尾即后缀,一般均不表示什么含义,只起一定的补充音节的作用。有些词头、词尾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1、有
(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书经?召诰》)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2)用于一般词语的前面。如: 予欲左右有民。(《书经?皋陶谟》)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2、其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如: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3、言、于、薄
“言、于、薄”作词头时,都只用于动词的前面。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4、然、如、尔、若
这几个字均是词尾,一般用于形容词后,有一定的描摹状态的作用。如: 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第十三章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一些学习古汉语、研读古籍经常使用的工具书。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工具书的内容与体例,重要的工具书还要了解它的作者及其编写经过。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科研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知道去找那些工具书。【基本概念】
《说文》四大家 【基本理论】
《说文解字》是一部怎样的书?
《说文解字》是怎样解释汉字的?
清代的《说文》研究四大家都是谁?他们都写可哪些研究《说文》的主要著作?
《经籍撰诂》是一部怎样的书?它的作用是什么?
《佩文韵府》是一部怎样的书?目前它还有怎样的作用?
《十三经索引》是一部怎样的书? 【重点难点】
《说文解字》 《说文》四大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工具书的作用
工具书:把所选定的领域里的知识或资料,按一定的编排方法汇集在一起,供人们查检的图书。
1、解答疑难问题 其风窢然。(《庄子?天下》)《中华字典》:“窢,余洫切。”又:“逆风所动之声。”又:“窢然,迅速貌也。” 昔者吾舅死于虎。(《礼记?檀弓》)《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东南隅谓之?。”
2、指引治学门径
工具书能够告诉我们研究一个问题需要看那些书。《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甲、乙编)工具书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研究线索。清?陈澧《切韵考》
3、提供研究资料 《诗经?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贰’当为貣之讹。貣,他得切,即‘忒’之借字。《尔雅》:‘爽,差也。’‘爽,忒也。’„„‘爽’与‘忒’同训为差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女也不差,士则差其行耳„„。
二、工具书的局限性
1、工具书不是万能的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笸箩,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清?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
2、工具书中存在错误 《说文》:“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母,通沐。沐猴,即猕猴。)
3、工具书有时代的局限性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第2学时
三、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1、查字形、字音、字义的工具书(1)《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编自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用540个部首,收集了9353个汉字,其中重文1163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①《说文解字》的成书
许慎(约公元58——147年),字叔重,汉代经学大师贾逵的学生,古文经学家,号称“五经无双”。
②《说文解字》的体例
用540个部首编排汉字,每字先列小篆形体,再解说本义,最后分析形体结构。如:(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气。(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凡男之属皆从男。(诛):讨也。从言朱声。(奉):承也。从手廾,丰声。④《说文解字》的研究 宋代徐氏二兄弟
弟弟 徐锴《说文系传》——“小徐本” 哥哥 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大徐本”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 江苏金坛人 《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 江苏吴县人 《说文通训定声》 桂 馥 山东曲阜人 《说文解字义证》 王 筠 山东安丘人 《说文解字句读》 提问:《说文解字》这部工具书可以解决哪些问题?(2)《经籍籑诂》
清阮元主编,大型字典。收录唐以前各种古籍对汉字的各种注释。
体例:按106韵编排汉字,同韵字集录在一起,共分106卷。每字之下收录故训解释字义,不注音切。各义项之间用“o”隔开,每义项先说字义再列出处。被释字用“|”代替。提问:《经籍籑诂》这部工具书有什么作用?
2、查词语、典故的工具书(1)《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在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①《尔雅》的名义 汉代刘熙《释名》:“《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②《尔雅》的体例
A、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
释诂 释言 释训 释亲 释宫 释器 释乐 释天 释地 释丘 释山 释水 释草 释木 释虫 释鱼 释鸟 释兽 释畜 B、采用同训的方式来训释词语的含义 《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2)《释名》
东汉刘熙著,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收录秦汉词语1500多条。①《释名》的名义
“释名”即解释事物的名字。全书用声训的方法解说各种事物的命名之源。如: 川,穿也。穿地而流也。(《释名?释水》)暑,煮也。热如煮物也。(《释名?释天》)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释名?释宫室》)②《释名》的体例 体例仿《尔雅》,按词义的内容分卷,共分27卷。(3)《佩文韵府》
清代张玉书等编,成书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①《佩文韵府》的名义和作用 “佩文”是清代皇帝书斋的名字。
这部工具书现在的作用是用来查词语典故的出处。②《佩文韵府》的体例
按平水106韵编排先列单字,略加注音释义,然后列举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的词语,注明出处。最后列“对语”和“摘句”。如: 穷 渠弓切。《说文》:极也。„„ [韵藻] 道穷 《易》:龙战于野,其~~也。《史记?孔子世家》:西狩见
麟,曰吾~~矣。„„ 吝穷 《易》:君子舍之,往~~也„„
[ 增 ] 饥穷 《汉书》„„月氏兵虽多,然 数千里逾葱岭而来,非有运
输,但当收谷坚守,彼~~自降,„„ [对语] 招隐,„„ 振穷,„„ [摘句] 露凉蝉思穷,„„ 尘随马不穷,„„
提问:《佩文韵府》这部工具书目前有什么作用? 第3学时
3、查人名、地名的工具书(1)《中国人名大辞典》
臧励和等编,1921年商务印书馆初版。
本书收录人名,注明时代、籍贯、字号、生平事迹,有著作的列出著作名称,并酌情收录人物的琐闻轶事。如:
李开先:明章丘人,字伯华,号中麓。嘉靖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罢归,治田产,蓄声妓。诗歌豪放,尤工词曲。尝作百阙《傍妆台》,为康海所赏。所著曰《闲居集》(2)《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
姜亮夫编,1959年中华书局版。专门收录历史人物的字号、籍贯、岁数、生年、卒年,并附有备考以介绍材料的来源。如:(3)《二十五史人名索引》
开明书店1935年版,1956年中华书局重印。杜甫 唐190下3586?2 亲唐201 4099?4 提问:《二十五史人名索引》这部工具书有什么作用?(4)《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臧励和等编,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诗经?大雅?公刘》:“夹其皇涧,溯其过涧。” 曲阜:在山东曲阜县治东,《礼记?明堂记》:“成王封周公于曲阜。”《后汉书?郡国志注》:“《帝王世纪》曰,少昊自穷桑登帝位,穷桑在鲁北,后徙曲阜。”《风俗通》:“《春秋左传》,鲁公伯禽宅曲阜之地。”阜者,茂也,言平地隆踊,不属于山陵也。
4、其他常用工具书(1)《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薛仲
三、欧阳颐编,三联书店1956年版。是用来推算阴历与阳历日期的常用工具书。
体例:所收日期自公元元年至公元2000年,以阴历为纲,阴历一年列一表,注明帝王年号和公元年序。表左直列阴历月序,表上横列阴历日序,表内排列阳历月日。(2)《十三经索引》
叶圣陶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是一部专门查找“十三经”语句出处的工具书。南东其亩 诗小谷信?左成二3(3)《四库全书总目》
清代纪昀主编,共收录书目10254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书名下均注明作者、内容、版本沿革和简要评论。提问:《四库全书总目》这部工具书有什么作用?
第十四章 古书的注解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书的注解常识。介绍古书旧注的发展概况、旧注的基本体例和旧注的常用术语等内容。学习本章,要让学生熟悉旧注的体例,了解古代重要的注视家,掌握旧注术语的基本用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古注的能力。【基本概念】 传(毛传)笺(郑笺)疏 正义 衍文(衍字)脱文(夺字)之言(之为言)
读曰(读为)读若(读如)【基本理论】
“传、笺、疏”注视古籍时各有什么特点?
“疏”是怎样产生的?唐代共有哪九种义疏?都是谁做的?
《十三经注疏》一书是怎样形成的?
高诱、王逸、王弼、郭象、杨倞、李善等人所做的产生重大影响的注释著作是什么?
李善的《文选注》在注释方面有何特点?
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和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注释的特点是什么?
朱熹有哪些重要的注释著作?
“衍文(衍字)”、“脱文(夺字)”各指的是什么?
古注术语“曰、为、谓之”的用法有何特点?
古注术语“谓”的用法有何特点?
古注术语“之言、之为言”的用法有何特点?
古注术语“犹”的用法有何特点?
古注术语“读曰(读为)”的作用是什么? 古注术语“读若(读如)”的作用是什么? 【重点难点】
“传、笺、疏” 唐代九种义疏 《十三经注疏》 曰、为、谓之 谓 犹 之言、之为言 读曰(读为)读若(读如)【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旧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诗经?邶风?终风》)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卫人来。(《左传?成公八年》)唐?孔颖达《左传正义》:“庄十九年《公羊传》曰:‘~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姓~之,异姓则否。’是夫人与~皆同姓之国也,鲁卫同姓,故来~之。”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3、旧注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墙篱落于粪溷之侧。(《梁书?范缜传》)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周南?汝坟》)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例外:《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第2学时
2、注释的兴盛——两汉(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 《荀子注》 尹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
裴 骃 《史记集解》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 《文选注》 第3学时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朱 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三、旧注的体例
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讲解书中所引的《十三经注疏》中《诗经?相鼠》的正文与注疏。
实践:给学生一段《十三经注疏》的复印件,让他们根据所讲的旧注的体例练习释读。第4学时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
学习旧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如:
《汉书?高帝纪》:“公巨能入乎?”颜师古注:“巨读曰讵。”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1、曰、为、为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④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⑤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诗经?魏风?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诗经?魏风?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
《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毛传:“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2、谓
与“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楚辞?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枚乘《七发》:“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李善注:“沌沌浑浑,波相随之貌也。”
4、犹
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犹”可译为“等于、等于说”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郑笺:“室,犹巢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周礼?地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6、读曰、读为
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7、读若、读如
主要的作用是注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脩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8、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实践:给学生一段《十三经注疏》的复印件,让他们找出其中的旧注术语。
第十五章 古书的标点问题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怎样标点文言文问题,除介绍一些基本知识外,主要让学生学习的是标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学习本章,应着力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基本概念】
句读 【基本理论】
何为“句读”?古人是怎样做句读的?
标点古文有哪些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 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 《易经》 ②口耳相授流传 《诗经》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②多虚词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报任安书》)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③节奏鲜明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
④押韵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①训诂之风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
②崇古之风
二、古人的句读实践
1、何为“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2、句读溯源
西周永盂(1969年出土于陕西蓝田县)
厥率旧,厥疆宋句し,永拜稽首,对扬天子休命。秦简《南郡守腾文书》(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
古者し,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し,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し,去其邪避し,除其恶俗し。法律未足し,民多诈巧し,故后有间令下者し。(节录)西汉竹简《仪礼》(195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
主人再拜稽首,尸入,主人退〇。宿宾。
“某固辞,不得命,敢不从?”再拜受し。
妾之事女君与妇之事咎姑等●。妇为咎姑,何以基也?
坐,挩手,祭酒,啐酒ヽ
3、句读符号
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实践:让学生标点一段文言文。第2学时
三、怎样标点古文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师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古文辞类撰》卷二)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中华书局1974年版)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三国志?华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商务印书馆《韩昌黎集》下)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中华书局1954年《古文句读释例》)
第五篇:古代汉语上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
(3)有的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4.从词义轻重的情况:
(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是“诛杀”的意思。(2)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现在一般是“感谢”义。
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的意思,再如“睡觉”,古代是“睡醒”的意思。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答: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2.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东汉人()就是这样做的,他的《 》就是一部讲本义的书。而他讲本义的办法是()。3.如:“斤、戒、刃、適、臣”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临、卧”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
4.所以,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材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5.什么是引申义?
答: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6.从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7.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8.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
9.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五)词类的活用 1.什么是使动用法?
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2.掌握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的词,能够识别出来。3.什么是意动用法?
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4.掌握书上出现的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的词。
5.掌握P281——282页“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6.名词用作状语有几种情况?
答:(1)表示方位和处所;如:„„(2)表示工具和依据;如:„„(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4)表示比喻,如:„„。(回答问题时,要适当举
一、两个例子。)
7.掌握P282——284页“名词作状语”的例子。
8.名词活用的条件有哪些?(即:判断词类活用的依据有哪些?)答案在P284——287页。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88)(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90)(3)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如:„„。(见P292)(4)介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当十。等等。(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答: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有哪些?
答:(1)不用判断词“是”。(2)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3)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卻克伤于矢。(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
(九)副 词:
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的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不同 的地方:
1.程度副词:少、稍、颇
2.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 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 4.情态副词:且、固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如问: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加举例。)
6.表敬副词:有两类:(1)表示尊人的有:请、幸、谨、敬、惠、辱;(2)表示自谦的有:窃、忝、猥;(如问:古代汉语表敬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
(十)代 词: 人称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
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2.先秦时期的“他”是别称代词,是“别的,别人的”意思。3.先秦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
4.表示自谦的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
指示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
答: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人、别的”)。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
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疑问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
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或”和“莫”部分:
1.“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的区别是什么?
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和“莫”的
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的不同。“者”和“所”部分:
1.特殊代词“者”和“所”的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答:“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十一)介词、连词: 介词部分:
1.介词“于”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的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如:„„。2.介词“以”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如:„„;(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以”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用在动词
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介绍“以”的宾语,常常放在“以”的前面。连词部分:
1.连词“与”的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2.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 答: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的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
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 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
3.连词“则”的用法有几种?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
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意思是„„。5.连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
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部分:
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的用法和区别。2.注意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3.注意感叹语气词“哉”。词头和词尾部分: 1.掌握名词词头“有”。
2.掌握动词和形容词词头“其、言、于、薄”。3.掌握词尾“然、如、而、若”。(把书上的例句看懂、理解)
(十七)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的作者、成书年代、体例、内容、所收字数。2.《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字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
3.许慎所说解的字义,实际上就是他认为的本义。
4.许慎对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纳,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
5.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谁?分别有什么著作? 答: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及其著作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6.名词解释:《经籍纂诂》(作者、年代、体例、内容)。
练习三
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二、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
汉初沿袭秦制。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
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这又是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基础。
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首长的权力后来日渐削弱,徒具虚名。隋朝由原来的行政总负责机构——尚书省(或尚书台)分演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部下设司),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基本未变。六部成立后,诸卿的职权逐渐变小,有的后来就裁撤了。
宋代中央由中枢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废
尚书省,归并于中书。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三、“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其辖境很大。东汉末年,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隋朝废郡存州,唐代因之,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为州(或称郡)。宋代的州也是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州上设路。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明清时的州在县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隶州地位略等于府。也有一些散州,虽隶属于府,但实际地位和县相当。
四、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
古代有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甲子纪年等三种主要的纪年法。
最早采用的是岁星纪年法。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以此纪年。
由于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不便,古人又假设一个岁星,叫做“太岁”,使其运行方向与真岁星相反,而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以太岁的运行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甲子纪年始于东汉。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此纪年。
五、解释下列名词。
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今天所谓旧历,也
指夏历。
行中书省: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或亲友往往也为其加谥号。
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知府:官名。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为府的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意思是“临时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
六、利用工具书查出柳宗元的字、籍贯、生卒年、曾任的官职以及他的文集的名称和他的传记资料。查《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可知:
柳宗元(773—819),唐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北)人,字子厚。曾任监察御史、蓝田尉、礼部员外郎、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著作有《柳河东先生集》。
查《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可知:
柳宗元的传记资料在“旧唐13/160/4213”(即《旧唐书》第13册、第160卷、第4213页)和“新唐16/168/5132”(即《新唐书》第16册、第168卷、第5132页)。
七、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
据日本人编唐诗索引可以查出,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留别金陵诸公》。金陵和白下都是今天的南京市。“祖”的意思是饯行。
八、《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
九、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
(A)组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树:建立、树立,引申义。
2.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膑》)
树:树木,引申义。
3.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许行》)
树:种植,本义。
(B)组
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涉:进入,引申义。
2.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
涉:趟水过河,本义。
3.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苏轼《教战守策》)
涉:经历,引申义。
(C)组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诚实,本义。
2.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信:相信,引申义。
3.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说新语·雅量》)
信:使者,引申义。
十、阅读《史记·万石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说出万石君的姓名,给文中加线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作注,并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击项籍,过
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万石君的名字是石奋。
河内,黄河从潼关向东经今河南省河段的北部地区。
长安,古都城,名始于汉,在今西安市西北。
孝文,即汉文帝。
大中大夫,即太中大夫,汉代郎中令的属官之一,其职责是“掌议论”,即对朝政提出意见或建议。虽是散官性质,但能接近皇帝,提出意见。
大:“太”的古字。
九卿,秦汉时期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有时改称大理),掌刑法,是最高法官;典客(汉景的时改称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鸿胪),掌管各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管理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
诸侯相,即诸侯王的相。
建元二年,“建元”是汉武帝使用的年号,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
郎中令,九卿之一,掌管宫廷侍卫。
译文:
万石君名字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汉高祖攻打项羽,经过河内,那时石奋十五岁,做小衙吏,服侍
高祖。高祖与他谈话,喜欢他的态度恭敬,问他说:“你家中有什么人?”他回答说:“我现在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失明。家里很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高祖说:“你能听从我吗?”他说:“愿竭尽全力。”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宫为美人,任命他为中涓官,处理文书和大臣进谒的事情,把他的家迁到长安中的戚里,那是因为她姐姐为美人的缘故。他的官职到孝文帝时,累积功劳做到太中大夫。他不懂经学儒术,但恭敬谦谨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做太子太傅,被免去官职。文帝要选拔可以做太子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于是做了太子太傅。到孝景帝时,又任命他九卿这样的官职。因他的职位太接近皇帝,景帝惧怕拘谨,又把他的官职改为诸侯相。石奋的长子名建,次子某、三子某,四子名庆,都因性情柔顺、孝敬谦谨,官位都达到俸禄二千石,于是汉景帝说:“石君和他的四个儿子官位都做到二千石,人臣的尊贵光荣就集中在他们一家了。”就称石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儒术经学而犯了罪。皇太后认为读书的人多外在的气质而少内在的品质,现在万石君家不喜言谈但能亲身力行,就用万石君的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
十一、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越 巫 方孝孺 标点: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委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沙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沙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译文:
有一个越地的巫人,自己诈称擅长驱鬼。有人病了,他便设立起坛场,吹角摇铃,跳跃叫喊,并跳着胡旋舞,祈求免灾。如果病侥幸好了,他便享用一顿人家的酒饭,拿了人家给的财物离去;如果人死了,就拿别的原因来推托,始终不认为自己的巫术是虚妄的。常常向人夸耀说:“我善于治鬼,鬼没有敢反抗我的。”有几个好搞恶作剧的少年,对他的欺妄非常恼火,就窥伺他夜里回家时,五六个人分开,藏在路边的树上,每人相隔一里左右,等到那巫人经过时,就往下投砂子石块打他。巫人以为是真鬼,马上吹起他的角来,边吹边跑。他心里非
常害怕,被吓得脑袋胀闷,也似乎比平时沉重了许多,走起路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哪里。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惊慌的心情稍微安定下来,可是树上又像开始那样往下落砂石。他又马上吹角,吹角也吹不出声音了,于是跑得更快。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情形又跟原先一样。吓得他两手发抖,连气也喘不过来了,更不能吹角了。角掉到了地上,只好摇起他的铃。一会儿铃又掉了,只好大喊着往前跑。一路上,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树叶的响声、山谷的回音,都以为是鬼。大声呼喊着向人求救,喊声非常悲凄。半夜才到了家,大声哭喊着敲门。他妻子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被吓得舌头僵硬而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赶快扶我休息,我遇上了鬼,今天要死了!”妻子把他扶到床上,他胆裂而死,肤色像蓝草的青色一样。这个巫人到死也不知道那树间的响声并不是鬼。
第一单元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向北二百里,叫做发鸠山,它的上面有许多柘树;有鸟在山上,它的形状像乌鸦,长着有花纹的头,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做
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这只鸟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被淹死了没有回来,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西山上的树枝和小石子来填塞东海。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远古的时候,四方极远处撑天的柱子倒塌了,大地九州裂开了,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大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灭,大水浩瀚不消退。猛兽捕食善良的百姓,猛禽抓走老人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炼了五色石头来补苍天,砍断了大海龟的脚重新立起四方极远处的撑天柱,杀了黑龙拯救中国,积聚了芦灰止息洪水。苍天补好了,四方的撑天柱端正了,洪水干涸了,中国平定了,猛兽猛禽死了,善良的百姓得以生存。
蝜蝂传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喜欢背负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它的头把东西背在身上。背的东西越来越多,即使是非常疲困也不停下来。它的背很涩,东西累积因而不散落下来,终于跌倒不能起来。有人怜悯它,给它去掉背负的东西,但如果能爬行了,又像从前一样抓取东西背着。它还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到掉在地上摔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如今世上那些贪取的人,见到钱财不知避让,来充实他们的家室,不知道会成为自己的负担,惟恐财产积累得不多。等到因疏忽大意栽了跟头,罢了官,或流放到远地,也已经困苦不堪了。如果能够东山再起,还是不悔改,每天想着爬升更高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禄,因而贪取更加厉害,以至于接近危险境地,看到先前的因贪取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道引以为戒。虽然他的形体庞大,他的名称是人,然而他的智力却与小虫一样,也够可悲了!巫山、巫峡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
长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巫峡,这就是杜宇凿通巫峡来使江水流通的地方。郭仲产说:“查考《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如今巫山县城东边有巫山,大概是郡县治所不固定的缘故吧。”江水流过巫峡,向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座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晋太元二年再次崩塌。在崩塌的那一天,江水倒流一百多里,激起几十丈高的波浪。现在江滩上还有石头,有的圆如竹篮,有的方如竹筐,像这样的石头很多,都是从崩塌的山崖落下来的,使湍急的江水更加汹涌,所以叫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头,还算是高耸突出的。
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涂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它的下边十多里,有大巫山,不只是三峡地区所没有的,而是应当与岷山、峨眉山相抗衡,与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大巫山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这是神人孟涂居住的地方。《山海经》说:“夏朝君主启的大臣孟涂,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巴地人到孟涂的住处诉讼,孟涂把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被抓的人请求活命,孟涂赦免了他,让他住到大巫山
上,大巫山在丹山西边。”郭景纯说:“丹山在丹阳,属于巴郡。”丹山西面就是巫山。
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又有天帝的小女儿居住在那里。这就是宋玉所说的:“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没有出嫁就死了,埋葬在巫山的南面。瑶姬的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宋玉又说:“‘巫山的神女,住在巫山非常险峻的地方,早晨变为行云,晚上变为行雨,早晨晚上,住在阳台山之下。’楚怀王第二天早上去看神女,果然像神女所说的一样。所以,楚怀王给神女建了庙,叫做朝云。”这中间从头到尾有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大概是因为巫山而得名的。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在三峡七百里路当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层层叠叠的高山险峰,挡住了天空,遮住了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阳光和月光。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沿江上行和下行的路都被阻绝了。如果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达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
长风,和行船比起来也不算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春季和冬季的时候,那洁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流,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顶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在山崖上的泉水瀑布飞流激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确有很多趣味。每逢雨后初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山林寒冷,山涧清寂,常常有高山里的猿猴长声啼叫,高低婉转的悠长声音凄凉而异常。空旷的山谷回荡着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久久才消失。所以,渔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听到猿猴啼叫,眼泪湿了衣裳。”
王子坊
自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
从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面靠近洛河,北面直到芒山,其间东西宽二里,南北长十五里,都叫做寿丘里,是皇帝宗亲家族居住的地方,民间把那个地方叫做王子坊。
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囊纪庆,玉烛调辰,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当时天下太平,边远各地都遵循职守,文章著作记载着国家的吉庆,和光普照调节着四季的气候,百姓富庶,庄稼丰收,民俗安乐。没有听说过鳏夫寡妇之类的穷苦人吃不上饭,也没有见过孤独无靠的贫苦人穿破烂的衣服。在这时候,皇帝的家族和王侯显贵,帝王的亲戚和公主们,纷纷占有山川海洋出产的财富,占据风景优美物产富饶的地方,争着修建园林住宅,互相夸耀竞争。高高的门楼,宽大的房舍,内宅深幽,房屋相连,馆阁高峻,风像是从它们中间吹起;楼台耸立,雾像是从它们中间生成。高台芳榭,每家都建;花草树林,幽曲池塘,每个园里都有。没有一处不是春夏桃李长绿,秋冬竹柏长青。
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常与高阳争衡。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置玉井金罐,以金五色绩为绳。妓女三百人,尽皆国色;有婢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琛为秦州刺史,诸羌外叛,屡讨之,不降。琛令朝云假为贫妪,吹篪而乞。诸羌闻之,悉皆流涕,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即相率归降。秦民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
其中河间王元琛是最豪华奢侈的。常常与高阳王元雍比富。元琛建造了一座文柏堂,形制就像皇宫里的徽音殿。制作了白玉井栏,黄金水罐,用五色金丝织成井绳。还有歌伎舞女三百人,都是全国最美的女子。有个婢女名叫朝云,善于吹篪,能吹奏南朝的团扇歌和北朝的陇上声。元琛做秦州刺史的时候,羌族各部纷纷起事,多次讨伐他
们,不肯归降。元琛令朝云装扮成贫苦的老妇人,吹着篪四处乞讨。羌族各部的人听到了,全都流泪,互相传话说:“我们为什么要放弃祖坟和乡里,在山谷里当贼寇呢?”于是就互相带领着前来归降。秦州百姓说:“快马健儿,不如老妇吹篪。”
琛在秦州,多无政绩。遣使向西域求名马,远至波斯国,得千里马,号曰“追风赤骥”。次有七百里者十余匹,皆有名字。以银为槽,金为锁环。诸王服其豪富。琛常语人云:“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造迎风馆于后园。牕户之上,列钱青琐,玉凤衔铃,金龙吐佩。素柰朱李,枝条入檐,伎女楼上,坐而摘食。
元琛在秦州,没有多少政绩。派遣使者向西域购求名马,远的地方到波斯国,得到了千里马,取名叫做”追风赤骥”。次一等的有每天能跑七百里的马十几匹,每一匹都有名字。用银子做马槽,金子做链环。王公们都佩服他的豪华奢侈。元琛常常对别人说:“晋朝的石崇仅是个外姓人,尚且穿名贵的毛皮衣服,在吃的禽蛋上画上图画,在烧的木柴上雕刻花纹,何况我是大魏的天王,怎么就不能做到豪华奢侈?”在后院建造了迎风馆。门窗上雕刻着成排的钱币图案和青色的连环花纹,玉石雕琢的凤凰衔着铃铛,黄金塑造的龙衔着珠佩。白色的苹果,红色的李子,枝条伸入屋檐,歌伎舞女在楼上坐着摘吃。
琛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巵数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又陈女乐及诸名马。复引诸王按行府库,31
锦罽珠玑,冰罗雾縠,充积其内。绣、缬、紬、绫、丝、綵、越、葛、钱、绢等,不可数计。琛忽谓章武王融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元琛曾经邀集皇族,陈列许多珍宝器皿,金瓶银瓮一百多口,瓯、檠、盘、盒数量与此相当。其余的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红玉卮几十个。制作工艺奇特精妙,中土没有,都是从西域来的。又陈列歌伎舞女以及许多名马。还带领众王巡行府库,锦织的毡子镶着珠玑,透明轻薄的绫罗,堆满库内。绸缎布匹,丝绢织品等,不计其数。元琛忽然对章武王元融说:“我不遗憾没有见到石崇,遗憾的是石崇没有见到我!”
融立性贪暴,志欲无限,见之惋叹,不觉生疾。还家,卧三日不起。江阳王继来省疾,谓曰:“卿之财产,应得抗衡。何为叹羡,以至于此?”融曰:“常谓高阳一人宝货多于融,谁知河间,瞻之在前。”继咲曰:“卿欲作袁术之在淮南,不知世间复有刘备也?”融乃蹶起,置酒作乐。
元融秉性贪婪残暴,贪求的欲望无穷无尽,见到了元琛的财富感叹不已,不觉生了病。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三天不起来。江阳王元继来探视,对他说:“你的财产,应当与他不相上下,为什么感叹羡慕,到了这个地步?”元融说:“我曾经认为只有高阳王一个人珍宝财物比我多,谁知道河间王的财富也超过了我。”元继笑着说:“你想成为淮南的袁术,不知道世上还有刘备吗?”元融于是惊跳起来,摆设宴席,演奏音乐。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及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
那时候国家富足,府库中财物多得放不下,钱财罗绢不加遮盖地堆积在房廊上的,不计其数。到胡太后听政的时候,赏赐朝中官员自去扛背丝绢,任凭他们随意拿取,朝中大臣没有人不尽自己力气扛取而去。只有元融和陈留侯李崇扛绢重量超过了自己的体力所限,跌倒了扭伤了脚踝。太后就不给他们,让他们空手回去,当时人们都讥笑他们。侍中崔光只拿两匹绢,太后问:“侍中为什么拿这么少?”崔光回答说:“我有两只手,只能拿两匹,得到的已经很多了。”朝中的官员们都佩服他的清高廉洁。
经河阴之役,诸元歼尽。王侯第宅,多题为寺。寿丘里闾,列刹相望,祗洹郁起,宝塔高凌。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过。入其后园,见沟渎蹇产,石磴礁峣,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啧啧。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经过河阴战乱,元魏宗室全被杀尽。王侯的府第住宅,大多题上匾额成了佛寺。寿丘里中,各个佛寺可以互相看得见。佛舍繁多,宝塔高起。四月初八,京城的青年男女大多来到河间寺,看到那里的房屋华丽,没有人不惊叹,认为蓬莱神仙的居室,也不能超过它。进入
后园,看见沟渠曲折,登山的石阶陡峭,红色的荷花伸出池中,绿色的浮萍漂在水面,廊桥飞架楼阁之上,高高的大树耸入云端,全都啧啧赞叹,即使西汉梁孝王的兔园,想来也是比不上的。庐山草堂记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庐山的奇特秀美,在天下名山中居第一位。北面的山峰叫做香炉峰,峰北的寺院叫做遗爱寺。在香炉峰和遗爱寺的中间,那地方的风光胜景,在庐山中又是最美的。元和十一年秋天,太原人白乐天见到并且非常喜爱这里的风景,好像远行的客人经过故乡,恋恋不舍不愿意离去。因而面对香炉峰,下近遗爱寺,建造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磩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紵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第二年春天,草堂建成。草堂共有三间,中间两个大柱,两个侧室共有四个窗户。宽窄大小,完全与心意和财力相称。开启北面的门户,使凉爽的风吹进来,防备盛夏的暑热;架高南面的屋檐,让阳光照进来,防备隆冬的严寒。建造房子的木材只用斧头砍削,不用油漆彩绘;墙壁只是用泥涂抹,不用白色粉刷。砌台阶用石头,糊窗子用纸,竹子做的帘子,麻布做的帐幕,一切全都与草堂的简朴风格相称。
堂中设置了木榻四个,素绢屏风二幅,漆绘的琴一张,儒家、道家、佛家的书各两三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白乐天做了草堂的主人以后,仰面观山景,俯身听泉声,随意浏览竹林奇树云霞怪石,从早到晚,应接不暇。顷刻间由于清幽景物的诱发而胸气顺畅,外部环境适宜,内里心情平和;住一宿身体康宁,住两宿心情恬淡,住三宿心旷神怡,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这种状态。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
自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这个居所,前有平地,方圆十丈,中间有平台,占平地面积的一半;台南有一个方的池塘,是平台面积的两倍。池塘周围有很多竹子和野花,池塘里生长着白莲和白鱼。又南边抵达石山的山涧,夹着山涧两边有古老的松树和杉树,大的几乎有十人之手合围粗,高不知道有几百尺。长长的高枝上摩云霄,低处的枝条拂着水面,像幢幡一样竖立着,像车盖一样张开着,像龙蛇一样盘曲伸展着。松树下面有很多灌木丛,蔓生植物女萝和茑的枝叶藤蔓
互相纠结交织,攀附遮盖,太阳和月亮的光照不到地上,盛夏时的气候就像八九月间一样。下面铺着白石,作为出入的道路。
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销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
堂北五步远,靠着高崖堆积石头,在积石的空凹处填土,多样的树木,奇异的花草,覆盖在上面。绿荫浓密,红果众多,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四季常青。又有飞流的山泉,栽种的茶树,就着山泉水煮茶,喜欢游览的人见了,对着美景品茶,可以终日不离去。堂东有瀑布,水悬挂三尺高,直泻到台阶角落,流入石渠,从早到晚都呈现白绸子一般的颜色,夜间就像是环佩和琴筑发出的声音。堂西靠着北面山崖的右侧山脚,用剖开的竹子架于空中,引山崖上的泉水,像脉管一样分出水流,细水从上流下,像细线一样悬挂在空中,从屋檐滴下落到石阶,接连不断像成串的珍珠,细微水点像雨露,点点滴滴飘飞洒落,随风远去。
其四傍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覼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矜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
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反,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四周望得见走得到的地方,春天有锦绣谷的山花,夏天有石门涧的云霞,秋天有虎溪的明月,冬天有香炉峰的雪景。阴晴明暗,早晚烟云的隐现,千变万化,不能详尽记述细说,所以说居于庐山之首。哎呀!大凡人们建造一座高大的房子,制作一张华美的竹席,起居在其间,还不免有骄傲自负的神态,如今我是这座草堂和美景的主人,外面景物纷至沓来,启迪人的心智,各以类至,接触什么就产生什么思想感情,又怎么能不外感舒适,内心平和,身体安宁,心情恬淡呢?从前慧永、慧远、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一同进入这座山,直到年老去世也没有回去,离我千年,我因庐山的美景而理解了他们的心情啊!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而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何况我自己想想:从幼年等到年老,或贫居白屋,或富居朱门,凡是居住的地方,即使只有一两天,也总是倒上一筐土堆起一个小土台,积聚拳头大的石头垒起一座小山,环绕斗升之水成为一个水池,喜欢山水的癖好像这样啊!一旦仕途不顺,贬到江郡做副职,江郡太守宽厚地安慰我,庐山以神奇的美景接待我,这是上天给予我时机,大地给予我居所,终于满足了我爱山水的癖好,我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尚以冗员所羁,馀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日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寺长老湊公、朗、满、晦、坚等凡二十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
现在我还被闲职束缚,未能完全摆脱牵累,有时去九江,有时来庐山,没有闲暇安宁地住下来。等到以后弟弟妹妹婚嫁完毕,司马任期满,行动顺遂自己的心愿,就一定左手领着妻子儿女,右手抱着琴和书,最终在这里定居生活到老,以成就我平生的志向。清泉白石可以为我这话作证!当时是三月二十七日,我开始居住在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寺长老凑公、郎、智满、晦、智坚等共二十二人准备了斋饭,摆设了茶果,为草堂举行了落成仪式,因而写了这篇《草堂记》。
游天都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九月初四日。走了十五里路,到了汤口。又走了五里,到了汤寺。在汤泉里洗了澡。拄着手杖向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登上了黄泥岗。
原先隐没在云雾中的各个山峰渐渐露了出来,也渐渐落在我的手杖底下。转弯走到石门峰,越过天都峰的山腰向下走,便看到天都、莲花二山的峰顶,都特异挺拔地出现在半空中。路旁有一个向东攀登的岔路,正是从前没有到过的地方。于是就向前急行径直攀登。差不多到了天都峰的侧面。
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再往北上,在石缝中穿行。石峰一片一片地对峙而起,路在石峰间弯弯曲曲地延伸。石头堵塞道路的地方就凿通它,陡峭的地方就凿出台阶,路断的地方就架起木桥连通它,遇到悬崖就立起梯子接通它。向下俯瞰,又陡又深的峡谷阴森可怖,红枫和苍松混杂在一起,五色缤纷,光彩鲜明,就像图画和刺绣一样。于是想到,黄山应当是一生中罕见的奇景,而有此奇异的景色,上次却没有探访一下,这次游览真感到快慰而又惭愧。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这时夫役和仆人都被险峻的山路阻挡落在了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在向上攀登。只是一路奇异的景色吸引我独自前行。登上峰顶以后,39
只见一个小庵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那是文殊院,也是我早年想登而没有登上的。这里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着玉屏风,左右两边的秀丽景色,好像都可以用手采撷。四下环顾,奇异的山峰参差排列,众多的沟壑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第二次来,怎么能够知道它的景色如此奇异美丽!
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正好碰到云游四方的一个和尚澄源,兴致正高。这时时间已经过了中午,奴仆们刚好来到。站在庵前,品评两峰。庵里的和尚说:“天都峰虽然近却没有路,莲花峰可以攀登但是路远。只应当就近看看天都峰,明天登莲花峰。我不听从,决意攀登天都峰。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我携同澄源、僮仆重新下到那条宛转石间的峡谷小路,到天都峰侧面,顺着光滑的石壁像蛇一样爬行而上,攀着野草,拽着荆棘,遇到大石林立的地方就越过石块,遇到像刀侧削过一样的险峻石崖就攀缘。每到手脚不容易抓住攀登的地方,澄源就一定先登上去伸下手来接应。每想到向上攀登已经如此,下来的时候又怎么能受得了呢?但
是到底也没有多顾及这些,经过几次艰险,终于登上了山顶。山顶上有一个像墙壁一样直立的大石头,大约有几十丈高。澄源寻找察看它的侧面,找到了石阶,扶着我攀登上去。座座山峰没有不低下去的,只有莲花峰与它抗衡。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当时浓雾时而聚来,时而退去,每一阵浓雾到来,就对面看不见人。眺望莲花峰的各个山头,大多笼罩在雾中。唯独登上天都峰,我到它前边,那么雾就移动到后边;我到它右边,雾就又漂到了左边。那上面的松树,尚有盘曲挺拔,枝干纵横的,柏树的大树干虽然像胳膊一样粗,也无不像苔藓一样平贴在石头上。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向下看各个山头,时而露出变为青玉般的山峰,时而隐没变为白雾弥漫的云海。再眺望山下,则日光明亮,又是别一种境地。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天渐渐黑了,于是我们就把脚向前伸出,手向后按着地,坐着往下溜。到了最险要的地方,澄源用肩和手来接应。越过险要处,下到山坳里面,夜幕已经降临。又从峡谷小路越过栈道向上攀登,止宿在文殊院。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做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是倒着生的,惊吓了姜氏,所以就取名叫寤生,于是就厌恶他。喜欢共叔段,想要立他做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不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等到郑庄公即位,姜氏为共叔段请求把制封给共叔段。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死在那里。其他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姜氏又请求把京封给共叔段,郑庄公就让共叔段居住在那里,郑国人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祭仲说:“都会的城墙超过三百丈,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的都会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要受不了。”郑庄公说:“姜氏要这样,怎么能够躲避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早地为他
安排一个地方,不要使他发展壮大。发展壮大了,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还不能除去,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郑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一定会自己摔跟头,您姑且等着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不久太叔命令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您将要怎么办?要交给太叔,我请求去为他效力;如果不给他,就请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产生二心。”郑庄公说:“不用,他将会自取灭亡。”太叔又收两个边邑作为自己的领地,领地扩大到了廩延。子封说:“行了,领地大了就会得到百姓。”郑庄公说:“做事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发展下去就会垮台的。”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太叔聚集起百姓,整修铠甲和武器,准备好步兵和兵车,将要袭击郑国。姜氏将要为他开城门。郑庄公知道了日期,说:“行了。”命令子封率领兵车二百辆攻打京城。京城的百姓背叛了太叔段。段进入鄢地。郑庄公追击到鄢。五月辛丑日,太叔出逃到共国去了。„„
郑庄公于是就把姜氏放逐在城颍,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
再相见了。”不久又后悔了。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颍考叔在颍谷做管理疆界的官,听说了这件事情,就称有礼品进献给郑庄公。郑庄公赐给他食物。颍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不吃。郑庄公问他。颍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食物都吃过了,没有吃过您的肉食。请让我把肉送给她。”郑庄公说:“你有个母亲送,偏偏我就没有!”颍考叔说:“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郑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的后悔心情。颍考叔回答说:“您在这件事情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地到黄泉,挖隧道相见,谁说不是这样呢?”郑庄公听从了。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大隧之中,其乐融融。”姜氏出来赋着诗说:“大隧之外,其乐洩洩。”从此作为母子就像当初一样。齐桓公伐楚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
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鲁僖公四年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了,于是就接着攻打楚国。楚国国君派遣使者来跟诸侯国军队说:“您居住在北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是互不相干的。没有料到你们进入我国的领地,什么原因呢?”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先君太公说:‘天下诸侯,你可以征伐他们,来辅佐周王朝。’赐给我先君权力范围:东边到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们的贡品包茅没有贡上来,周王朝的祭祀用品供给不上,没有用来滤酒的东西,我来责问这件事;周昭王南巡没有回来,我来查问这件事情。”楚国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这是我们国君的罪过。我们怎么敢不进贡呢?周昭王没有回来,您还是到水边去问吧!”齐国军队继续进军,驻扎在陉地。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夏天,楚成王派屈完到诸侯国军队中再去谈判。诸侯国军队后撤,45
驻扎在召陵。齐桓公把诸侯国军队陈列出来,与屈完一起阅兵。齐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与我们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向我国的社稷之神求福,收容我们的君主,这本是我们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作战,谁能抵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攻城,什么城不能攻克!”屈完回答说:“您如果用恩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您如果凭借武力,楚国以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虽然你们兵多,也没有用它的地方。”屈完与诸侯订立了和解盟约。
鞌之战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卻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癸酉日,齐晋两国军队在鞌地排开阵势。邴夏为齐侯驾车,逢丑父做骖乘。晋国的解张为郤克驾车,郑丘缓做骖乘。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敌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上铠甲就驰向晋军。郤克被箭射
伤,流血到鞋子上,没有停住鼓声。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胳膊肘,我折断了箭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都成了黑红色。哪里敢说受伤?您忍一忍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交战,如果遇到险路,我一定要下去推车。您知道吗?——然而您真是受了重伤了。”解张说:“军队的耳目,就在于我们的旗子和鼓声,前进后退都听从它指挥。这辆车一个人镇守它,就可以成功。怎么能因伤重坏了国君的大事呢?穿上盔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是去死的。受伤还没有死,您还是要努力啊。”于是左手把辔绳并起来,右手拿过鼓槌敲鼓。战马狂奔不能停住,晋军就跟着冲了过去。齐军溃败。晋军追击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
韩厥梦见他的父亲子舆对自己说:“明天要避开车的左右位置。”因此韩厥就在战车的中间位置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人,他是个君子。”齐侯说:“称他为君子还要射他,不合于礼。”射左边的人,左边的人掉到车下;射右边的人,右边的人倒在车中。綦毋张失去了战车,跟着韩厥说:“请让我搭乘你的战车。”上车站在左边右边,韩厥都用胳膊肘推挡他,让他站在自己身后。韩厥俯身扶稳右边被射伤的人。
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
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逢丑父乘机与齐侯换了位置。将要到华泉时,骖马被树绊住停了下来。交战的前一天,逢丑父在战车里睡觉,一条蛇从他身下爬出来,他用胳膊打蛇,受了伤,隐瞒了伤情,所以不能推车,被韩厥追上了。韩厥拿着绳子站在齐侯的马前,拜两拜然后磕头,捧着酒杯和玉璧献给齐侯,说:“我国国君派我们为鲁国和卫国请命,说:‘不要让军队进入您的领地。’我很不幸,正好碰上您的军车行列,没有逃避躲藏的地方,而且害怕逃走躲避会给两国国君带来耻辱。我当了一名士兵,冒昧地告诉您,我不聪明,在缺乏人才的情况下临时充数担任了这个职位。”逢丑父命令齐侯下车,到华泉去取水。郑周父驾副车,宛茷做车右,载着齐侯逃走了,免于被俘。
韩厥献丑父,卻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卻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韩厥献上逢丑父,郤克要杀了他。逢丑父喊叫说:“自今没有代替他的国君担当祸患的人了。有一个在这里,要被杀掉吗?”郤克说:“一个人不把用自己的死使他的国君免除祸患当作难事,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他,来勉励那些效力于国君的人。”于是就赦免了他。
晏婴论季世
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既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
齐侯派晏婴到晋国,请求再选送一个齐国公主作晋侯的继室。„„
订婚之后,晏子接受宾享之礼,叔向跟晏子一同参加宴会,互相交谈。叔向说:“齐国怎么样啊?”晏子说:“现在已经是末世了,我不知道该怎样说好。齐国恐怕要变为陈氏的天下了。国君抛弃了他的百姓,民心都归向了陈氏。齐国旧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各自量器本身的四倍进位。一直到釜,十釜就成为一钟。陈氏的三种量器都在齐旧量器的基础加上一份,于是钟也就相应地增大了。陈氏用私家大量器借出粮食,却用齐公室的小量器收回。把山上的木材运到市上去卖,并不比山里的贵;鱼盐蜃蛤运到城里去卖,也不比海边贵。老百姓把他们自己劳动所得分成三份,其中两份要交给公室,而自己的衣食只占一份。公室搜刮来的财物腐朽虫蛀了,可
是连三老这样的乡官都受冻挨饿,都城的各个市场上,鞋子便宜,假脚价贵。百姓有痛苦,陈氏关怀慰问他们,百姓爱陈氏如同父母,归附他如同流水。想要陈氏不获得民众,那怎么样避免得了呢?陈氏的祖先箕伯、直柄、虞遂、伯戏,恐怕正要辅助陈氏夺取齐国天下,他们已经在齐国了。
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栾、卻、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日不悛,其能久乎?”
叔向说:“是这样的。即使我们的公室,现在也到了末世。戎车的马不能驾车,国卿没有军队;国君的戎车左右没有好的人才,军队没有好的将领。百姓困苦,但是宫廷里更加奢侈。路上饿死的人到处能看见,而国君的嬖宠女子家中非常富裕优厚。百姓听到国君的命令,就像逃避强盗和仇敌。栾、郤、胥、原、狐、续、庆、伯等八大贵族的后代,地位都降在了公室的差役。政权落在卿大夫手里,百姓无所依从。国君一天天不思改过,反而用娱乐掩盖忧患。公室的衰落,还能有多少日子呢?谗鼎上的铭文说:‘天不亮就务求修明德政,而子孙仍有懒惰的。’何况一天天不悔改,还能够长久吗?”
晏子曰:“子将若何?”叔向曰:“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